范文网

天净沙秋思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31
1

天净沙秋思教案经典8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天净沙秋思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

查看详情>>
2

2024天净沙秋思教案十二篇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元曲,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2、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中感悟。

3、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导入

1、说说你对秋天的印象。

2、生背背中国文学描写秋天的诗词。

3、今天学一首描写秋天的元曲。过渡到元曲。

二、简介元曲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三、简介作者马致远。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

四、出示元曲

1、学生自由诵读: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2、点名试读

3、师示范指导朗读。

4、反复读,领悟元曲的意思。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6、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五、理解内容。

一、内容

1、赏“枯藤老树昏鸦”

(1)我为大家描绘这句诗所营造的意境

干枯的藤蔓缠绕在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树梢上有一只乌鸦在盘旋飞翔,发出另人揪心的悲哀凄冷的叫声

(2)重点赏析“昏鸦”

昏鸦有两种解释:一是黄昏时的乌鸦,二是为了觅食而奔波劳累了一天的昏昏欲睡的无精打采的乌鸦这里的为了觅食而奔波劳累的乌鸦与为了生活而漂泊流浪的游子非常相似但二者相似却又有不同,乌鸦尚且有家可归,有树可依,而游子却孤独漂泊,无家可归

2、赏析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

(1)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温馨的画面

潺潺的小溪,叮咚的流水,古老的小木桥,旁白内坐落着一户人家,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屋里正儿女成群,其乐融融

(2)假设你是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别人家里这样温馨的画面有什么感触?

想到曾经自己家里的温馨以及现在自己的孤独因为现在快乐是别人的,只有无边无际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才是自己的如果这里的游子在漂泊途中每看到人家,也许他的思乡之情还没有这么深切,但人家一旦映入游子眼帘,就回拨动他心中最脆弱最敏感的那根弦,让他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3、赏“古道西风瘦马”

重点赏析“西风”和“瘦马”

4、前三句烘托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凄冷苍凉、孤独漂泊……

二、赏析后两句

1.这是一幅天涯断肠的画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具体描绘这幅画面

2.重点赏析“夕阳”

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把所有意象都统摄起来,让万物都处于落日的余晖下夕阳对于一个有家可归的人意味着回家和团圆,但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意味着又是一晚的寒冷、孤独和黑暗

3.重点赏析“断肠”二字

(1)提问:“一般而言,什么情况下说“断肠”呢?”

(2)引出苏轼“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和朱淑真的“满院落花常不倦,断肠芳草远”,从而来体会作者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3)点破后两句直接抒情

(4)全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孤独之...

查看详情>>
3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师在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编写教案和课件,但这并不是随便写写就行的。只有经过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才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的教案”内容,希望通过阅读本文,您能够感受到其中所传递出的信息,这也是我编写的目的所在!

天净沙秋思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

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复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1.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此曲的题目。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2.马致远: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3.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诗句大意:

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归巢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萧索秋景——悲凉心境)

那边,小桥流水旁,正是充满温情的人家。(温馨画面——更添悲凉以乐景衬哀情)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悲凉画面——悲凉心境)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不禁愁肠寸断!(点出悲凉忧伤心境的根由)

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

主题思...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