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导入语课件

发布时间:2024-09-18
1

导入语课件

导入语课件

导入语课件 篇1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自然,继续探索这本无字天书的秘密。

二、授新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都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生汇报,师板书

星星 砧状云 石灰石 花岗石

2、学习2——6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想想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

(1)、星星 辨别方向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2)、砧状云 雷雨的预兆

“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

“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3)、石灰石 让人们知道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是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由此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4)、花岗石 让人们明白这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生在学生汇报的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这些句子。

强调作者写作方法,用拟人或者比喻的方法更能突出文章趣味性。

3、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4、大自然还有很多文字、很多无声的语言,听一听下面的现代诗句,或许你会有启迪:(出示、音乐)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rdquo...

查看详情>>
2

导入语课件合集9篇

导入课件

导入语课件 篇1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朗诵诗文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