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声音的产生课件10篇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2、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③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师准备:
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七、学生准备:
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
查看详情>>与“声音的产生课件10篇”相关的文章
声音的产生课件七篇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基础,所以在撰写时务必不要马虎处理。编写教案需要注重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和把握。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帮助,我们编辑了“声音的产生课件”,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的技巧!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交流合作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作用。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
全节共分两个部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具有如下特点:
1)重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应用的联系。
2)重视科学探究活动。
3)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4)重视内容呈现的多样化。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和他人合作的精神。
4、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生活阅历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理素材和学习能力,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动手实验的能力比较强,易于接受物理这门学科。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在教过程中有意识培养。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采取分组实验及演示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具体方法:教师引导探究法,学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气球,蜡烛,录音机,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小球。
学具:橡皮筋,小鼓,钢尺,纸。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真空铃实验”,“声波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运用学生分组探究...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