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声音的产生课件10篇

声音的产生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8-24

声音的产生课件10篇

2024-08-24 14:15:34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1

一、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是在《听听声音》一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2、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声音,但这些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而这恰是科学课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3、教学方式的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究性活动,但以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来看,这个活动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由于在三年级学生刚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活动比较多,而对探究性活动在三年级下册《沉和浮》、《冷和热》单元学生虽有了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之间还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还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

二、设计理念

1、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是一句经过了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大多数学生认为是通过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为此设计时安排这么几个循序渐进的活动:

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初步获得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③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④拓展引申,进一步证明生活中的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在进行第一、二个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三个活动是重点展开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实验活动,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协作、合作进行研究活动的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

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六、教师准备:

队鼓、钹、音叉、吉他、橡皮筋、钢锯、乒乓球、绿豆。

七、学生准备:

学生自带1——2样能发声的物体。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教师在讲台后敲打各种器乐,问:你能猜出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吗?猜对了这个东西就给那个组搞研究。生猜。

(二)探究新知

1、师:刚才是老师给大家准备的东西,现在请同学们来玩一玩自己带来的东西,但有一个要求,你是怎样使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的?

2、学生自由尝试,也可相互交换,结束后汇报。师: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玩的?发出声音了吗?除了这种玩法,还有别的玩法吗?

3、师:想一想,刚才听到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过渡:刚才大家都玩过了,能不能让孙老师也来玩一玩?)

4、师边演示用力压边设疑:为什么你们用许多方法都可以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而老师用力压却不能发出声音?(过渡:大家想不想试一试?那我们再来玩一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物体,你先使这个物体发出声音来,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想个办法使这个物体不发出声音,你有什么发现?再用压的办法试一试,你又有什么发现?)

5、生带着老师的提出问题,开始探究性活动。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引出:物体发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系。)

6、师:声音与振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猜测)

7、师:刚才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呢?

A、学生讨论研究的办法。

B、投影记录单,说明填写要求,学生填写研究记录单。(教师巡视)

C、师选择典型计划,指名汇报,全班评议。

8、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比较性观察,借助绿豆、乒乓球等物体来观察振动现象)

9、研究结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重点评议发现部分。

A、提问:你们组是怎样进行研究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B、师生共同归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个研究结论。

(三)小结扩展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过渡: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都是由振动而产生的呢?你能不能再证明我们刚才得出的这个结论?)

2、师:每人再次观察一下其他的物体,它们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生活动,师巡视指导)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

4、师:试一试,我们发声时,哪里在振动。

5、师:猜一猜,我们身体里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是什么?

6、讨论共享:说话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四)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振动声音的方法,不振动没有声音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2.初步体会探究中的设计实验与分析论证这两个环节。

3.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

二、新课教学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设计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进行实验: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声音粗。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低。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3、[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轻敲和重敲同一个音叉(即频率相同的音叉),音叉发声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4、[想想议议]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教学,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5、提出问题: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猜想与假设: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教学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讨论:蚊子和老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6、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五、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产生

利用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小鼓或吉他、薄纸片或树叶、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纸屑或泡沫颗粒、水盆等,怎样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方案1:让学生用橡皮筋做实验。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拉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2)当橡皮筋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2:让学生用刻度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尺子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思考问题:

(1)能听到声音吗?此时尺子处于什么状态?

(2)当尺子停止振动的时候,还能听到声音吗?

方案3:先将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放在不发声的鼓面上,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静止在鼓面上。然后敲击鼓面,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在鼓面上跳动;鼓面停止发声,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停止跳动。

方案4:将悬吊着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触不发声的音叉,球并不跳动;将音叉敲响,再使球接触音叉,球跳动。

通过实验对比,思考问题:橡皮筋、尺子、纸屑、泡沫塑料颗粒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

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交流探究: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释物体的发声原理吗?

(1)用手摸着喉头发出声音,这时手有怎样的感觉?人是怎样发声的?

(2)击打音叉,使发声音叉的尖端接触面颊,你有什么感觉?把发声音叉的尖端触及水面,仔细观察会发现水面有什么变化?

(3)弹拨吉他的一根琴弦后,立即把你的手轻放在琴弦上,手有怎样的感觉?乐器是怎样发声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然后汇报:自己小组做了哪几个实验,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橡皮筋在振动时才发出声音。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动时,能发出声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动时,不能发出声音。

操作并回答,当人说话或唱歌时,空气从肺部通过气管,被挤压的空气引起声带振动发声。

面颊有发麻的感觉,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激起水花,形成水波。

弦乐器是通过弦的振动发声的。

对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动,学生能直接看见,它们发出的声音学生能直接听见,在此处让学生自己实验,通过观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理解振动的概念,建立声音和振动之间的联系。

学生虽然没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动,但可以从纸屑或泡沫塑料颗粒和球是否被弹起判断发声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动。

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意识。

二、声音的传播

思考:花样游泳运动员,当她们的耳朵在水中时还要靠音乐的节奏,才能使自己的动作和其他队员保持协调一致,声音是如何传到耳朵的?宇航员在太空中近在咫尺为什么还要靠无线电波而不直接交谈呢?

提示:声音是怎样从发声体传播到远处人的耳朵里的,是否需要什么媒介?有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可以听到声音吗?太空比地球表面缺少了什么?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声。

实验1:气体传声实验(演示)

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打雷时我们和雷电没有接触,但我们却能听到隆隆的雷声。说明此声音是由空气传播的。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

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你听到的电铃声音会有什么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电铃声音又怎样变化?电铃和罩的.底座之间为什么要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

现象一:抽出部分空气后,听到电铃的声音明显变小;

现象二:当空气全部抽出后,听不到电铃的声音;

现象三:当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听到电铃声逐渐变大。

结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如何传播呢?

多媒体演示水波的运动。水滴使水面振动,发出声音,以水波的形式传播。

音叉振动时,附近空气随音叉振动,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这就是声波。

结论: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实验2:液体传声实验

将能发声的物体(如音乐卡、手机、闹铃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没在水里后,仍能听到发声体发出的声音,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也可以在水槽里装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头,耳朵贴在容器壁上听。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3:固体传声实验

(1)两个学生合作,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用力均匀地写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思考。

学生观察、聆听。

学生观看,并试着说出。

学生进行实验。

两次听到的声音不同,一次是通过桌面传来的,一次是通过空气传的,这说明固体可以传声。

为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做好铺垫。

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玻璃罩里空气的多少影响声音的传播。

与水波类比,有利于学生理解声波概念。

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5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5分钟)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实验探究 讲解新课(35分钟)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

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2.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

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教师指出:虽然我们刚才的假设都是错误的,但我们却通过

实验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法找到材料来阻断次声波的。那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防御声波枪呢?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3分钟):有空气时,发声体发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当用抽气筒抽出部分气体以后,发声体发出的声音变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板书: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现在有人要用声波枪向我们袭击,我们该怎样防御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在我们周围设立一道真空。教师讲述一个小故事:1995年,美国士兵在索马里使用了一种高粘度的泡沫,企图将示威的群众粘在地上,但是聪明的索马里人却很快地发现,只要在地上铺上报纸,人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让花费了巨资来研制泡沫的美国人无可奈何。现在,美国人又研制出了新式武器──声波枪,但是,我们这些只有十几岁的中学生,仅仅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就想出了防御的办法,不知那些美国人听到这些消息后,会做何感想?同学们是不是特别有成就感哪?

4.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声速(2分钟)。

创设情境:有时候会在电影里看到这样的画面,演员的口型与我们听到的话不同步,我们听到的声音比演员的口型慢了半拍。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把声音在每秒种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种物质中的声速表。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从表中可以看出,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

思考: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时,让士兵头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觉,可以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则记载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吗?

三、回顾总结、重温要点(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在这节课里,同学们象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探究,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帮助我们解决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我想每一位同学都有成为科学家的可能,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能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激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牛顿、伽利略和钱学森将会在我们当中再次出现!

四、想想议议、活跃思维(2分钟)

1.敲打桌子时,听到了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

2.通过查阅教材中的声速表我们可以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但是同学们能不能想出其它办法来测量一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该怎么办?说出你的实验方案。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以降低难度:①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探索:要测声速,必须知道哪些量?你准备用什么办法测量这些量?测量这些量时需要用到哪些器材?②同学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注意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声源离人耳的距离要适当,不宜过近。测量时间的工具也要尽可能地精确。③每个小组认真讨论后,共同设计一种实验方案,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一下,看看哪一组的办法最好。

五、布置作业、巩固升华(1分钟)

作业:教材p16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猜你感兴趣:

1.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2.教研组发言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反思

4.模板.设计与反思

5.物理案例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他们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主动与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见解的精神;

(3)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准备

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两个、塑料桶一个(里面盛有水)、两个铁块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

(2)教师: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研究自然界中声音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想知道哪些有关声音方面的知识?

(3)教师有选择地摘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2、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音叉、尺子,怎么让它们发出声音?

(2)你们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们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3)思考: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4)摸着自己的喉咙数1到10,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5)教师: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

(6)教师:(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7)教师: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声源的概念)

3、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1) 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2)课本上的想想做做

(3)教师:从以上的活动中你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们还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事例或者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吗?

(4)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5)空气可以传声吗?列举事实说明。

(6)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7)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声波概念。

5、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1)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讲解回声的知识)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4)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

(5)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6)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a.15oC时,V声=340米/秒 25oC时,V声=346米/秒

b.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c.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 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oC时,340m/s(空气)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

(1)15oC时,V声=340m/s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够解释各种常见乐器的发声方法。

3、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4、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体会实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能够对声音的产生原因做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利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教学准备:

各种能发出声音的物体:纸、气球、矿泉水瓶(半瓶水)及学生身边的各种物体;尺子、橡皮筋、铝箔;系细线的乒乓球、音叉;录音机、乒乓球、

录音带(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安静,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音乐声音响起)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学生说生活中的声音),老师今天也带来一些声音,我们一起来听听。(录音带: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可见,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所不在。

大家听了这么多的声音,现在你最想研究什么问题呢?(学生说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

(二)制造声音,提出假设

1、 制造声音。各小组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声音: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出什么样的声音?鼓励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提示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意图: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让学生的活动融入了思考。)

2、展示交流。小组交流,边汇报、边演示给全班同学看。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说清楚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造的声音。

3、引导思考,提出假设。大家制造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物体发声时,物体都在动,在来回地动。科学上,把这种来回不断的动称为“振动”。建立“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假设。

在科学研究中,有了假设,就要通过实验搜集证据来验证假设。我们也要通过多个实验来证实我们的关于声音的假设。

(三)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

1、实验一:橡筋琴、直尺、塑料瓶子声实验

以小组为单位,用橡皮筋、直尺、塑料瓶子发出声音,观察发声时的现象。(发声时振动,可以看见橡筋、直尺、铝箔的振动)

并做好实验记录。

实验物品

发声的方法

实验中的现象

橡皮筋

直尺

塑料瓶子

2、实验二:音叉发声实验:

敲击音叉发出声音,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看到振动吗?看不到振动,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演示音叉发声时的振动,让学生体会到间接证明的方法。乒乓球在跳动验证音叉在振动。

问题“你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停下来吗?”学生回答后,让学生来试一试,发声的音叉,用手一抓,不振动了,声音就没有了。(反证,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随着学生活动的展开,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你能使纸发出声音吗?利用自己的'身体能发出哪些种声音?

3、实验三:声带发声实验。

人说话的声音也是振动吗?用手摸声带发声时感受声带的振动,不发声时声带是否振动。说明了什么?(嗓子与声带、保护声带)

4、实验四:扬声器发出声实验:

问题:人发出的声音是声带的振动,现在好多声音来自于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标机等喇叭——扬声器(出示实物),这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吗?

演示:用音箱播放音乐,在音箱上放上豆子,豆子随着音乐跳动。

上面的几组实验,我们都证实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还可以用许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

5、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科学上叫做声源。

以续写小诗的方法加深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风儿呼呼,是空气在振动;

流水哗哗,是水在振动;

小蜜蜂嗡嗡,是翅膀在振动:

青蛙呱呱……

请同学续写。

(四)拓展活动

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什么?你还知道哪些?介绍噪音在生活中的存在现象。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声音的特性”是人教版的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认识声音,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是声现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调、响度、音色等概念贴近生活,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较感兴趣,但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往往不易区分它们。为了引导学生有效有趣地学习,教材突出了以下几个思路:

(1)突出学生探究教学。本节安排两个难度不大的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充分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声音的不同特征生活中随处体现,探究器材随手可得,使学生感觉物理就在身边,生活即是物理。

(3)注重中华文化、人类文化精神的熏陶。二胡、长笛、箫都是我国特有的乐器,尤其是编钟更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祖国文化。

(三)教学重点

探究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

了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含义,能区分它们;理解频率和它的单位赫兹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小学阶段、音乐课上或多或少了解到声音有不同特性,也听说过超声波、次声波,见过不同乐器,但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缺乏更深一层的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有进一步探究声音特性的欲望,渴望了解乐器发出不同声音的原理,但由于基础概念的不足和探究方法不熟悉,迫切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点。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本节课在探究音调、响度概念时,采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合适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帮助学生归纳、理解,使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既发挥自主性又不失盲目性。对概念理解和辨析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此外,学生可通过讨论、阅读、实验等手段来主动学习,体验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能简单应用。在此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两个超脱于知识载体以外的主要素质。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叉、钢皮尺、示波器、鼓、口琴、乒乓球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 入

(实验演示观察,设置情境引入。)

物理问题来源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和体验,为了让学生更真实地感知声音的丰富性,可设置下列情境引入。

演示:我们周围充满着许多有趣的声音,大家能辨别以下分别是什么声音吗?(多媒体播放几种动物声音和火车等声音。)

(学生一一辨别)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辨别这些声音的?(声音的高低、音色甚至长短等。)

引入:这说明声音有各种不同的特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课题。(投影课题)

(二)音 调

(播放一段含有女高音和男低音的音像。)

提问: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演唱的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在上述基础上归纳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

用口琴吹出不同音调的声音,让学生辨析音调高低。既巩固概念,也为下面探究音调与什么有关打下基础。

(师生实验探究,启发深入理解。)

由于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探究基础较低,不易猜想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这里采用问题启发式探究。通过设置一系列具体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系列小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完成探究过程,体验和学习探究方法。

(1)你能使身边的钢皮尺发出不同音调吗?

学生纷纷尝试。请两名同学上台演示。

(2)你们发现钢皮尺发出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学生很可能回答与钢皮尺伸出桌子的长短有关系,教师这时应充分肯定学生,保持他们探究的积极性,但要进一步启发和点拨。)

(3)继续仔细观察钢皮尺伸出部分的长度变化时,尺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探究,找出初步规律: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入本节的难点概念———频率,讲解频率、频率单位赫兹的含义,并投影结论: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体验规律:用手触摸声带,一起唱“1”、“2”、“3”、“4”、“5”……感觉声带振动频率的高低和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拓展知识。)

启发:(单手前后甩动,问学生听到声音了吗,大胆想象一下,如何改进有可能听到手挥动发出的声音。)看来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还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还有什么声音人耳也听不见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弄清人耳能听见的声音的频率范围,以及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且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含义。

为了拓展视野,体现主动、合作的学习精神,可以安排一个交流讨论: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知识。(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图片或者音像。)

思考和巩固:为什么我们听不见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观察”声音:刚才我们不但用耳朵听见声音,还用手触摸了声音,你相信我们还能用眼睛来“看”声音吗?(演示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到示波器,观察其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声音信号输入比较波形,只要能看出音调高的声音波形比较密即可。)

由于示波器上波形停留时间短,不容易进行比较,可以采用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手段,把波形图描绘下来,制成静态图片进行比较。这部分教学教学通过自学、交流、演示等各种方式开展,不但让大家拓展了声音的知识,开阔了眼界 (尤其是示波器对学生来讲很新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很有趣,很有用,也很神奇。

(三)响 度

引入概念;由多媒体演示并介绍响度含义。

探究概念: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教师指导下的系列问题进行启发式探究。)

(1)如何让音叉发出的声音更响?(用力敲打音叉)

(2)用肉眼直接观察容易看出音叉很响与不太响时振动情况有何不同吗?

(3)给你一个乒乓球,能设法显示音叉的振动情况吗?乒乓球弹开幅度大说明什么?(教会学生观察微量变化的方法)

(4)做上述实验,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声音,有什么发现?

投影结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你还有其他方法来验证你的结论吗?

这是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最好允许学生多讨论一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的自主性、多样性方面可以有更多的发挥余地。

有时间的话可以观察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四)音 色

主要从两个环节来展示:

(1)音色含义:新课程理念不追求音色概念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求学生知道有音色这个特征,能根据音色辨别声音。这样要求更符合初中生重感性的认知规律。可用多媒体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辨认同一个旋律分别是哪种乐器演奏的,指出分辨声音主要根据音色,并投影:能反映不同物体发出声音不同的特征叫音色。这种注重体验和感受的学习既增长了音乐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

观察同样音调和响度、不同音色的声音,它们的大体波形相同,只有一些细微的附加振动有所不同。

从知识层次看,本节要求基本结束,学生对音调、响度、音色这声音三大特性有了常识性了解。为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本节课还安排了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乐器和其他乐器。

多媒体展示“乐音和乐器”片断。

六、教学小结和反馈延伸

(1)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要点。(有时间可让学生小结)

(2)播放编钟乐曲,讨论为什么编钟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总结:不同音调、响度、音色的声音组合起来,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我们在这动人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多媒体播放优美音乐)

七、板书设计

由多媒体打出。

八、课外拓展

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的声音和同学一起听。你觉得放出来的声音和自己的声音一样吗?别的同学认为一样吗?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课外钻研、查阅资料的习惯。

点评:这一节教学设计突出了观察和实验的多种形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先以观察演示实验的形式引入声音具有高低、强弱等特性,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生活中对声音“高低”说法存在两种不同的意义。关于音调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认识钢皮尺的长短对音调的影响,引导他们逐步理解音调由振动快慢决定这一本质规律,并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实验所不易展示的现象,进一步应用和拓展知识。响度的教学注重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认识,音色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实验演示和媒体播放丰富感知,突出在情意目标方面的教育功能。

可以说,整堂课就是以实验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各环节有所侧重地全面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 [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

[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

[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

二、进行新课

[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

[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 [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

[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 [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 [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

[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 鼓掌.

[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 [想想议议] [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 [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 [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 [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 [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

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

[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

[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 [演示]

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 [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

[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真空不能传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

[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

[想想议议]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

[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 [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

[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

[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 ……

[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

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

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 [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

[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

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再测

s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计算

t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

2s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利用v=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t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再测出

2s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利用v=,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利

2s用v=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2,则利用v=

s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t2?t1[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

[动手动脑学物理]

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

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

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 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

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1=1500 km,快车的速度v1=105 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1=

s1=14.3 h v1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2=1200 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2=600 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2=

s2=2 h v2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3=1000 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

t3=

s3=0.8 h v3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四、布置作业

P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课件 篇10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实验器材】: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下一篇 : 装饰合同5篇
  • w
    声音的产生课件七篇

    发布时间:2023-12-28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基础,所以在撰写时务必不要马虎处理。编写教案需要注重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和把握。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帮助,我们编辑了“声音的产生课件”,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的技巧!...

  • w
    听听秋的声音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13

    您正在寻找有价值的文章吗?我们推荐您阅读“听听秋的声音课件”,希望您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技能。一般来说,老师在授课前会准备教案和课件,并认真负责地设计好它们。了解学生的反应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分析课堂问题。...

  • w
    听听声音课件系列13篇

    发布时间:2024-03-20

    经过仔细琢磨栏目小编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听听声音课件”,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每位老师不可或缺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教案是教师教学升华的有效手段。...

  • w
    10的认识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23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探究“10的认识课件”,自信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推进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必要途径。...

  • w
    寒号鸟课件10篇

    发布时间:2023-10-27

    导师正在教授新课程时,通常会准备教学大纲和课程讲义,不过这些教学材料中的知识点需要精心设计。制作良好的教学材料还能帮助导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好的教学材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教学目标明确,要清楚地阐述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和对知识的要求。其二是内容合理安排,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合...

  • w
    餐饮课件10篇

    发布时间:2023-11-18

    通过不断修改,编辑为您准备了这份经过精心挑选的“餐饮课件”。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正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理论的具体应用,我们非常欢迎您访问我们的网页,阅读我们的内容,共同成长!...

  • w
    西瓜的课件(经典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5

    此处为我们为您搜集的关于“西瓜的课件”的最新资讯,相信以下方案能够有效解决您的问题。老师们都知道提前准备好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必不可少的,每位老师都希望能把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全面完善。教案对于课程质量的保证至关重要。...

  • w
    平移的课件(汇总10篇)

    发布时间:2024-03-13

    这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在网上发现的一篇标题为“平移的课件”的文章,本篇文章仅供参考不得抄袭或用于商业目的。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