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通用三篇)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3、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知道曹冲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会认11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
2.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三、教学难点
1、掌握“秤、称”两个字的读音。
2、学会6个字的形。
3、从曹冲称象中感悟到聪明来自于观察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
1.演示称象过程的材料。
2.识字、词语卡片,投影仪。
五、教学时数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插中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秤吗?秤是干什么用的?板书:称。
2、问:称什么?谁来称?请大家打开课本齐读31课的课题。
3、板书:曹冲称象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想办法认识它们,记住它们。
2.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通过听读你认识了那些字?学生边说,教师边出示字卡。
称官柱议论底(得)摇岁牵沿装
3.谁会读?请你带着大家读一读。
4.按自然段的顺序读一遍课文。
5.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这头大象是怎么来的?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部分读句子。
(2)投影显示:大象可真大呀!
(3)你认为老师这样的写法好不好,为什么?
(4)再次投影: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意图:通过读句子体会课文语言的具体、形象)
(5)面对着这样一头又高又大的象,你最想知道什么?
(6)投影出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朗读训练:
①读正确。
②读出想知道重量的心情。
(7)面对曹操的提问,官员们想出了几种办法?
6.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说一说官员们想出的办法。
①砍树造秤。
②宰象割肉。
(2)讨论:官员们的办法行不行?为什么?
指导朗读:曹操听了直摇头。
(3)分角色朗读本段。
(4)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7.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曹冲说的'话。
①齐读曹冲说的话。
②说一说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2)实验演示,加深理解。(可以用课件或实物进行)
8.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指名读文。
(2)投影出示:他叫人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你能把“果然”换个词吗?
(3)用提问指导朗读本段:这一年,曹冲多大?(七岁)
七岁的曹冲就想出了这样的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应该怎样读?
(三)教师小结,点悟启发。
1、小结: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曹冲从大臣们的谈话里,得到了那些启发?
(1)从宰象中想到:怎样才能使整体变化为一部分一部分呢?(石头)
(2)从造大秤中想到:用什么来代替大秤呢?(船)
(3)从“提不起”中想到:用什么来托起大象呢?(水)
2、你们喜欢曹冲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读出会认字的读音。自己借助拼音认读这些字,再把拼音盖上看看自...
查看详情>>与“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通用三篇)”相关的文章
小学第五单元教案13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团、量”等12个生字。会写“谁、怕”等6个字。
2、朗读谜语,边读边想,能说已是怎样猜出来的。
3、有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教学难点 :
能说已是怎样猜出谜语的,有收集谜语和自编谜语的兴趣。
一、借助“多”字,学习谚语。
1.引出“多”字,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坐的真,看你们的眼神我就知道咱们班的孩子一定都很聪明!老师写一个汉字,考考大家,看你们能不能认识这个字。板书“ ”,可以猜一猜。
在古代,甲骨文中的“多”就是这么写的。再猜猜古人为什么用这个符号表示“多”呢?
师:古人造字的时候也许是这样想的。古人把汉字造好以后,在使用中又不断地修改完善。比如,这个“多”字就经历了多次的字形演变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道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5》就处处讲到这个“多”字。
低年级学生认知比较直观,注意力的持久性低,因此本课以“趣”贯穿全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兴趣为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这五条谚语,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出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学生勾画生字,朗读课文。)
2、现在请你们同桌换着读,互相纠正读错的读音。
(卡片出示容易读错的字“搓”) 师:认识这个字,吗?
3、搓搓小手做搓的动作。
结合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词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再出示“搓绳”师:读这个词同时做动作。学生读词语并做动作。
5、出示“谋”、“柴”提醒大家注意。生读。
二、借助图画,理解涵义。
1. 图意结合,识字写字。
老师刚才介绍大家读这五条谚语时,说这几条谚语都说到一个“多”字。你们发现了吗?
2.体验实践,识字写字。
刚才小朋友们真会发现,第二条、第四条谚语说到四“多”。这其实告诉我们人多──计谋广。人多──力量大。其余三条谚语没用到“多”字,就与“多”没有关系吗?
3、课件出示: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这里说的是什么多?没有“多”字呀,哪个地方表示筷子“多”?
4、教师拿出一把筷子和一根筷子,指明让一名比较胖的孩子折一把筷子,让一名比较瘦的孩子折一根筷子。号召大家给他们加油。
5、板贴这几个字。“斤,根,满”用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识记。
6、 学生自己在田字格中描红写这三个字。
7.揭示谚语涵义。
三、深入巩固,智慧延伸。
1、生字在句子中,大家都会认了,老师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吗?
生开火车识字、组词。
2、听写8个生字。
3、指导学生自由背诵后,抽背,学生都能背诵。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