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06
1

《中庸》读后感13篇

《中庸》读后感

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中庸》读后感”,值得回味的作品看完之后,想必心中有不少想说的话。 读后感是对自己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的提升和反思的记录,应该从哪个方面把作品的读后感写出来呢?希望这些信息能对需要的人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篇1)

这本书的作者是邓球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首都师范大学一级教授(国家二级教授),北京创新研究院国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易学研究所所长。该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7月第2版第1次印刷,全书共,33章,前11章是大学的内容,后面的22章是中庸的内容。

就中庸而言,中庸就是中国文学的精华,中庸是折中平常的意思,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时,心中是淡然平静的,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经过整饰,符合常理叫作庸,达到中庸的境地,天地正常运行,万物生长发育,国家也就太平了。对于中庸要有不易之心,所谓“不易”,说得是我们要认准一个方向,不能随便变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不易”。

可以说,我们坚持的不仅是圣贤的言辞,也不是权威的法令,而是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当然,在现代社会很难做到公正,但只要我们不追求太多,就没有大问题。我今天重点的是介绍大学。

《大学》原来只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共。在韩愈、李翱以前,《大学》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韩愈、李翱才开始将《大学》《中庸》看成与《论语》《孟子》一样重要的书。更准确地说,《大学》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路线和方针。

这一教育路线以道德教育为核心。这个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纲领、教育目标、教育任务、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措施和途径等内容,旨在培养合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第一章是说大学之道,实质上是我国古代大学的教育之道,归纳起来就是“三纲领”,“八条目”强调品德修养。这一节还提出了实现大学之道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即“只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在止于至善”。“修身”“亲民”的实质都是“明明德”, “明明德”的目的是“止于至善”。

第二章阐述了“明明德”的可能性、必然性、现实性和主体自觉性。第三章阐释了“在亲民”的意思,它的意思是指能日新其德的君子教化人民所达到的理想境界。第四章揭示了“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指明为什么,是什么。

因为“邦畿千里,惟民所止”、“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第五章阐述了“明明德”为本“亲民”为末的道理。

明明德是使民无讼的根本,“亲民”是使民无讼的措施。第六章是朱熹根据自己的思想体系进行的编辑。明确了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的界限。

第七章**什么事真诚,如何真诚,为什么真诚。第八章对从心不正对于修身的危害性论证了“修身在正其心”的重要性。第九章说明了修身齐家的关系,提出了“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修身原则,并指出了修身过程中的两大障碍(贪...

查看详情>>
2

中庸读后感四篇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篇1)

对待自己的欲望,应该“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如果我们不控制自己无尽的欲望,人们就会变得更加贪婪和肆无忌惮。就会谓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择手段。

所以作为君子,应该安心于现在的地位,做本分的事,不存分外之想。无论贫富贵贱,都应平和安详的活着,强调的是对自己现有状况的认识和把握以及自我心态的调整。

只有做到对“我情”“不发”“发而皆中节”对待“我欲”“素其位而行,不愿争其外”。这是从思想上对君子的要求。那要做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又该有怎样的躬身实践呢?

2.中庸思想为君子的行事之道提供了借鉴

“中庸”培养目标是“君子”。何谓君子?“君子”在古代有固定的内涵。

“西周春秋时期对贵族的通称……春秋末年以后,‘君子’与‘小人’逐渐成为‘有德者’、‘无德者’的称为。”[5]《礼记、区里上》云:“博学强记而让,敦善行而不殆,谓之君子。

”“君子”的风度首先在于能把握好度,既无过又无不及。不语大话,不说假话;言行一致,忠诚待人“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噪糟尔”君子要谨言慎行,但谨言慎行绝不等于少言寡语,行动缓慢。它是在于交往时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所考虑,是自己的行为和语言符合常理的要求,做到“博学久,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行之”

一个人幸福的标准不能用荣华富贵来衡量“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得。”知足者常乐。

作为君子总能从平凡艰苦的生活中来寻找生活的乐趣,平等的对待他人,不因别人强大而谄媚,也不因别人弱小而欺凌,摆正自己的心态。“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求人。

心境平和,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

作为君子还要至诚至性“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恬。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进物至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与”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也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的天性。

以至万物者发挥其良性。达到一种至仁至善的境界,也就是君子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 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人为本的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发展成果的社会。建设这样一个社会,必须协调好各种关系,中庸之道就是要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

1. 中庸思想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天人合一”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基本信念。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既不能做它的奴隶无所作为,又不能以主人自居,对大自然随心所欲的发号施令,如果人类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会受到它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孔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把人类放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主张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和谐一致,...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