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精华7篇)
读《曾国藩家书》,隽永意深,句句体现文正公独到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回想起当初决定了解文正公,只因偶然听到他说的“聪明人都是下了笨功夫的”,觉得很有道理。再去看他的家书时,又受到很大触动。
都说文正公是清代理学大儒,但是家书中却并非句句都是大道理,在教导自己的子女和兄弟姐妹,包括写给父亲的信中,记载的是曾文正公苦闷纠结的一生,毫无隐晦,如实记录,而这些苦闷和纠结大多也是我们人生中会遇到的,而书中的文正公的心路历程,给人的不是别的,正式克服苦闷纠结的力量。我在书中感受到最深的是文正公身上的儒学思想,是修身齐家的中华智慧。
先从对文正公修身智慧的感想说起,他确实是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者的代表。他曾给自己订“日课册”,在给家人的书信中也有许多自省内容,确实做到了“吾日三省吾身”,他也向师傅学习“静”功夫,每日静坐不间断,但若要我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文正公每日必读史十页,且必读经典。家书中写道“为读书可以变其气质”,我细细思来,应是指接受书中经典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改变人身上的气质。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日日读经典这件事文正公竟坚持至死,人都说简单的事重复做便不简单了,确实如此。文正公写给四位弟弟的信中也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恒为主”,我心中极敬佩。这一“恒”字,不也是中华文化的内涵吗?
忽的想起一件事,那日我到舅父舅母家拜访,却发现舅舅以前极喜爱的《曾国藩家书》《菜根谭》《大学》等承载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都被束之高阁,我感到疑惑,便问舅舅,舅舅却答“工作忙,表弟也不爱看”,看着表弟书桌上垒起的高高的教辅书籍和舅舅书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又想起舅舅以前来我家给我讲国学经典当做睡前故事的情景,一瞬间我感到国学之殇。国学经典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这些经典里我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不同于现代快餐阅读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温润与柔和。经典不被青年一代接受,经典渐渐被遗忘在步履匆匆的人们的身后,这都是在折射出一个信号: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边缘化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我读《曾国藩家书》,书中写到曾先生劝勉自己兄弟多读经典,才能修身,我觉得确实该是如此,并对曾先生日日必作字,虽有事也不间断读史的做法感到敬佩,这真真是一个以身传承中华文化的榜样。
再说我对文正公家书中的齐家智慧的感想。家书中曾写道“今人都将学问看错了,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文正公齐家一直秉持的是“和”字。在文正公得到了一千两白银的时候,寄给父亲的信中建议六百两留给自己家里还债,四百两分给家族亲戚改善生活,在接到两个弟弟的书信中对于分给亲戚四百两银子的不满后,仍坚持分二百两给家族亲戚,后来又写下“和气致祥”教育弟弟。这都体现了文正公齐家时“和”的大局观,我想这也是曾家数代不出一个纨绔子弟的原因之一。虽家风严谨,文正公却也“养活一团春意思”,这又是文正齐家的另一个字“趣”,文正公虽然严格地教育自己...
查看详情>>2024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推荐12篇
明确而独特的体验可由光明提供,而知识则源自于读书。作者笔下的作品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触动读者并让其获得独属于自己的心灵共鸣。在撰写读后感时,我们应避免空洞的陈词滥调,需谨慎选择用词。如果您需要关于“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方面的建议,我们将一直为您提供该领域最新的资讯!
一年前我在百度中搜索曾国藩关键字时出现一个推送:曾国藩到底有多可怕。其中谈到了曾国藩的自律程度,令人感叹。自此,我开始阅读曾国藩的相关书籍,《曾国藩家书》是写给父母兄弟,更是写给我辈读书济世之人,字里行间尽是一位沧桑老人的人生感悟,一位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
如今社会的发展迫使我们告别了书信,同时告别的还有纸张独具的温情。读《曾国藩家书》感觉特别亲切,它让我们看到曾国藩的另外一面,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每一句话都感受得到作为父亲,兄长浓浓的亲情。曾国藩在困苦之境也不忘关心弟妹,是最好的哥哥;繁忙之境也不忘教诲子女,是仁慈的父亲;窘迫之境也不忘接济族人,是最好的亲友。
曾国藩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兄弟的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公对学习的重视。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物质极度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匮乏带来很多社会问题,这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更强。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才是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素质的关键。
曾公在一封信中有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为兄弟们设立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诗到经,从读书到修身,详细至极。在曾国藩的家书中真正体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在330多封家属中,他讲求人生道理,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我们的教育似乎太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若想成才,必要加强道德修养。我们定当思考一味的追求技能,而不懂何为“孝”,何是“任”,如此何以“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初读《曾国藩家书》,鉴于其文字多为古义,理解起来颇为困难;再读《曾国藩家书》,由于初读奠定基础,其中为人处事之道理才尽系被理解。
这本书,单看其名,不言而喻,便知其中之内容多以书信方式呈现。通读全书,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书信中所涉及之内容可理解为三大境界。细细道来,三种角色:父母、兄弟、子女;三大境界:“孝”、“劝”、“教”。
父母之命“孝”为先
当椿蓉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
查看详情>>与“2024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推荐12篇”相关的文章
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