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拉贝日记》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10
1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精选

《拉贝日记》观后感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讲述“《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的好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名观后感呢?有空时看看经典电视剧是很惬意的一件事,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写观后感时不用过分追求文体、格式、长短,但应尽可能的展开来写,感谢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 篇1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南京大**是日本法西斯分子在中国犯下的罪令人发指的罪行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痛苦的一页。日本当时的当权者甚至是如今的当权者都企图竭力否认这次**,可是中华民族所承受的屈辱与中华儿女所遭遇的不公,怎能闭口不谈。诚然,有这样一个人,一个国际友人,愿意为我们辩护,为我们发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种种罪恶。他是德国人约翰·拉比。

约翰拉贝于1882年出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他来到中国,很快就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在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做生意。拉贝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他的子孙都出生在中国。

他们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亲密的友谊。在二战时期,德国与日本是盟国,而他本人也是德国纳粹党的南京地区负责人,但尽管如此,约翰拉贝仍用自己的日记记录下来了日本军的铁蹄在中华国土上践踏下的痕迹。

约翰·拉贝是西门子在中国南京的总经理。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德国打算取消南京分公司,所以他派弗里斯先生去南京。当时,日本对中国的突袭是什么?其实就是没有任何宣战书的攻击。看着南京人民流离失所,拉贝冒着生命危险,将德国的大旗撑开,让大家躲到旗子下面,由于德国与日本国的特殊关系,所以日本军看到德国国旗是不会再出击的,这样就救下了许多中国人,卸任的拉贝终于能在27年后重返故土,但由于目睹了南京人民的惨淡与日本侵略者的残忍,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在1937年12月11日,建立南京安全区,向国际委员会申请食物火药以及日常生活用品,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

而他的妻子在归国的途中却因日本飞机的轰炸生死未卜,即使是这样,他仍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临时住所。在他自己的房子和小花园里,600多名中国难民也被挤进来并受到保护。

南京市每天都有无数战俘被枪杀,无数人被活埋。同时,由于日本士兵的过度要求,许多年轻女孩也在死亡。甚至日本军每天都有所谓的军官比赛,比赛谁砍得中国人头多,竟还大言不惭的每天登报,禽兽般的炫耀。在目睹了日军的暴行后,拉贝给希特勒发了一封电报,希望他能帮忙,但事实上,没有帮助。

1937年12月25日,朝香宫太子鸿彦企图消灭安全区,但拉贝等人誓死捍卫,最终保住了安全区并获得国际承认。当拉贝离开中国的时候,无数南京人争相为他送行,留下了感激的...

查看详情>>
2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精选(12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

栏目小编为各位收集并分享了“《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欣赏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得愉悦,观看作品时总会涌现非常多的想法。观后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观众的重要素质之一,观影可以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水平。您对于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有什么见解呢?

《拉贝日记》观后感范文【篇1】

继电影《南京,南京》之后的又一部经典感人大作《拉贝日记》,一部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拉贝日记》取材来自拉贝撰写的战时日记《拉贝日记》,透过这个“中国版辛德勒”的传奇故事,记忆的南京那段惊心动魄的惨痛记忆。

拉贝是一个德国人,任职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在他被调回德国前任期的最后一天,赶上了日军空袭南京城,大批平民被炸死,拉贝组织大家在厂区里避难,让大家躲进大大的纳粹旗下,才躲过了日军的轰炸。中国人要靠一面纳粹大旗来救命?看到这个场面,我既为拉贝的应急潜力和侠义之举感动,同时,又感到极为悲哀。当时的中国国力太弱,根本就没有潜力躲避日军的轰炸,眼睁睁看着一大堆平民被炸成碎片,到处是残肢碎体,我的眼角湿润了,不因为别的,只为百姓所遭受的生灵涂炭感到悲伤和同情。

《拉贝日记》里边有这样一个片段——拉贝的司机——张,被日军拉去当杀人游戏的靶子,成为无数被砍头的人之一。很多人都看过这样一幅照片: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这张由日本随军记者拍摄的“两将校百人斩竞争”新闻图片,就是南京大屠杀中臭名昭著的“百人斩杀人比赛”。“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此次“侵华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展出的当年《东京日日新闻》,以“百人斩,大接战,勇壮向井、野田两少尉”“百人斩,超纪录,向井106--野田105,两少尉延长战”为标题,刊登了这次骇人听闻的“百人斩杀人比赛”。1937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侵华日军第16师团步兵19旅团第9联队第3大队野田毅、向井敏明两个少尉军官,在从上海向南京进攻的途中展开了杀人比赛。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报道了向井、野田两人在无锡横林镇,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仅时光、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这是一个史实,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史实。但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出日本人有多么的残酷,是怎样样的无人性!多少条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在这两个魔鬼的刀下抹杀了,留下的是被杀者家人的悲哀欲绝,有多少孩子因此成为了孤儿?有多少老人因此失去了依靠?日本军官的行为是惨无人道的,我感觉还没有一种形容词能够用来形容他们的罪孽!然而,此刻的有些日本人却极力否认“杀人游戏”。两个侵华日本军人的三名后人,以侵华战争期间报道所谓“百人斩”一事损害这两名日本军人“名誉”为由,起...

查看详情>>
3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集锦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我们欣赏到了优秀作品,令人叹为观止,每次带来更大刺激的同时,都会激发我们不同的看法。 观后感,是将自己的真实体验记录下来,观后感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收获更多的知识,您是否曾思考过该如何写好作品名观后感吗?现在为您提供的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整理的“《拉贝日记》的观后感”,建议将这个链接保存在你的电脑上方便下次打开阅读!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1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出生在德国汉堡,那是欧洲十字路口的一道亮光。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本进攻南京前夕,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举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12月13日,日军攻打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战役。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

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xx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xx平民***。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的日记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但作为一个人,我们应该如实、诚恳地解释真相。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来自德国柏林的墓碑抵达南京,现在保存在日军南京大**遇难者纪念馆。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和所取得的成就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未想过自己是一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拉贝先生长长的笑声和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看到他挥舞双臂的愤怒表情和书写的剪影。

《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篇2

我不会因为一部电影的平庸而否认拉贝的伟大,而同样我也不会拉贝的伟大而却去承认一部平庸的电影。虽然《拉贝日记》在德国获得大奖,但这并不代表这是一部...

查看详情>>
4

拉贝日记观后感九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

“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

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拉贝日记观后感(篇2)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