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哲学课的心得体会范本九篇#】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全书以雅俗共赏、幽默诙谐、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精辟敏捷的创新思维深深的吸引了我。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哲学理论的学习,虽然也知道哲学的重要意义,但是总感觉枯燥乏味,离现实生活遥远,因此造成学而不用,学了没用的现象。然而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却第一次真正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仅从他阐述学习哲学的巨大作用就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独特魅力。他在书中这样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体会:
一、任何工作都有轻重缓急之分。
只有分清哪些是最重要的并把它做好,你的工作才会变得井井有条,卓有成效。凡取得卓越成绩的员工,办事的效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率地完成至关重要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有主次之分,如果不分主次地平均使力,在时间上就是一种浪费。所以,在关键部位,在主要工作上,我们要用全部精力,将其做到最好。德国诗人歌德曾说过:“重要之事绝不可受芝麻绿豆小事的牵绊。”要集中精力于紧急的要务,就要排除次要事务的牵绊。如果不断地被一些次要事务所干扰,那么就会阻碍你向目标前进的脚步。
二、善于把哲学上的方法论转化
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又一鲜明特色。李瑞环同志多次谈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回忆说:“1965年从工人转为干部,从一个工厂的总支书记到中央最高领导集体的成员,中间多次转换工作岗位,有时工作的内容和性质变化很大,但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这都是哲学帮了我的忙。”他的体会是,一个人要成长进步,要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离不开上进心、求知欲、责任感这三条,这是无法代替的。重要的`是学了哲学,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养成了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习惯。在一次会议上,他还总结了做好领导工作的三句话,就是: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研究工作。从李瑞环同志的在成长和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在他手里运用得非常自如、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位。比如,讲总结经验。
他认为,总结经验的整个过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总结经验要应用理论,学习理论要结合总结经验。并强调总结经验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武器,第三要有加工的本事。他把唯物论、辩证法和主观能动性运用于总结经验,用活了,用神了。在李瑞环同志的工作实践中,占主导的是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成就了李瑞环同志,成就了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从中也更加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上个学期 我们学习了政治与经济,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这学期还有由谢雪梅老师叫我们《哲学与人生》的课。
这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这次老师换了教课的方式,让我们同学制定小组,每次都上去一个人教课,给了我们学生上去演讲的机会,也同时锻炼了我们的能力。
其实,我开始觉得这门课程跟小学的社会还有中学的政治一样。但是,其实比那些学的都比较的深。老师给我们说了很多大道理,我觉得教会了我很多,是我要学习的,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人生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有好的也有坏的,我们应该要面对现实,要好好努力去面对这生活中的困难。还教会了我们每个人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情,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去做自己能做是事情 ,认真完成好每一件事。
我觉得我们活在现实的生活中,就要去勇敢的面对现实,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多去为别人想想。宽容别人就宽容你自己,不要遇到事就退缩 就觉得自己是倒霉的不幸的,但是不要为我们现在的遭遇就埋怨命运的不公,实际上,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更不幸的人,想想那些更不幸的人仍旧坚强地活着,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呢?
《做梦的穷人》 每天上午11点,都会有一辆耀眼的汽车穿过纽约市的中心公园。车里除了司机,还有一位主人–无人不晓的百万富翁。
这位百万富翁发现:每天上午都有一位衣着褴褛的人坐在公园的凳子上死死盯着他住的酒店。有一天,百万富翁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让司机停下车并走到那人的面前说:“请原谅,我不明白你为什么每天上午都盯着我住的酒店看。”
“先生,”穷人说,“我没钱、没家、没住宅,只得睡在这条长凳上,不过,每天晚上我都梦到住进了那座酒店。”
百万富翁觉得很有趣,于是对那人说:“今天晚上我就让你如愿以偿。我为你在酒店订一间最好的房间,并支付一个月房费。”
几天后,百万富翁路过穷人住的酒店套房,想顺便问一问他是否觉得很满意。然而,他发现那人已搬出了酒店,重新回到公园的凳子上了。
百万富翁来到公园,询问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时,穷人回答道:“一旦我睡在凳子上,我就梦见我睡在那座豪华的酒店,真是妙不可言;一旦我睡在酒店里,我就梦见我又回到了冷冰冰的凳子上,这梦真是可怕极了,以致完全影响了我的睡眠!
”读了这个小文章 让我们知道了 患得患失是最要不得的,不要让毫无根据的想象破坏美好的一切,也不要靠着美好的不存在的东西生存。不管现实如何,积极面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佳的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哲学课,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的东西,你的缺陷可能是你的优势,不要一味地掩饰自己的缺陷,也不要努力使自己的缺陷去迎合世俗,那大可不必,积极面对你的缺陷,放对了地方,那缺陷也就变成了优势。积极地面对周围的环境,唯有一颗坦然面对而又积极进取的心。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是积极心态的催生剂,有了希望,又有一颗积极的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抒情诗人雪莱,以多情、忧郁的笔触,假以自然和美的万物风光,生动的再现了这一主题。
淙淙细泉汇入江河,滔滔百川泻入大海;脉脉清风从耳边、鬓角轻轻滑过,拨撩起诗人深长的情丝。世界万物如此融洽、和谐,我们沉浸在诗人所勾画的旖旎风光之中。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景况便急转直下:“为何你我独不然?”乍看,来得突兀,实则正巧、正妙,诗人的忧愁、慨叹,凭此一笔,全部展现出来。这不由使我想到了辛弃疾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词人用了大量笔墨,着力渲染上元佳景,流光溢彩;但结尾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这所有景色都是为了那所谓“伊人”而设。这玲珑一点,足使我们忘却全部美景,而只为词人的痴情感动。两位诗(词)人,一古一近,一中一外,结构安排竟如此不谋而合,可见,诗(词)人的灵感是相通的。
诗人雪莱还运用了奇妙的想象,把山峰、波涛、花儿、日月全都拟人化。诗人把自己的情感付诸草木,显示了一种“博爱”精神。沉醉在幸福中的人,看周围的一切都是美丽的;困陷于悲哀中的人,看一切都是灰暗的;痴迷于爱情的诗人,看自然万物都是有情的。再联系下一句:“这般柔情有什么意义,如果你不吻我。”不难看出诗人的弦外之音:如果心目中的.爱人并非钟情于“我”,那么这份感天动地的柔情便毫无意义。诗人的情意借助于自然,表现得更富活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有诗写到:“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的攀援上升。”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不老的情感。中国诗词中亦不乏这样的例子,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晏殊的“槛菊愁烟兰泣露”,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皆以物喻情,创造了一种出神入画的意境美。
由于语言的阻碍,我们无法领略诗人遣词造句的炼字美,无法领略诗中一咏三叹的韵律美,这是一大遗憾。但通过译作,我们仍能感受《爱的哲学》中奇妙的构思、大胆的想象所带来的意境美。
雪莱的诗,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动人心弦。大家所熟悉的《西风颂》、《云雀歌》、《自由颂》等,无不弥漫着浓厚的抒情气息。虽然雪莱的生命似流星划过,但他的诗的精神却如恒星般光耀诗史,熠熠生辉。
很多的大学都没有单独开设哲学这门课,而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通识必修课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样学到的只能是一家之哲学。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初衷。学习哲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独立、自由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加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狭隘的信仰,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是否正确。值得庆幸是,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把哲学单独开课,这样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立于更广阔空间研究世界哲学的机会,换言之,我们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百家哲学,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唯物的与唯心的,追求的是一种哲学精神,而不是应付期末考试的标准答案。从这一点来看,开设哲学课是我们学校教学理念的一个进步。
"哲学’在希腊语中是”爱智慧“的意思。早在高中的政治课中就已接触到了哲学,不过那只是学了个皮毛而已。但哲学,究竟是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结论的程度。这话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一门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学科,竟然直到今天还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但事实就是如此。
有人认为,哲学是科学;有人认为,哲学是让人聪明而有智慧的学问;还有人认为,哲学史讲道理的学问。其实,哲学是什么并不重要,也不需要一个固定的答案,正是因为哲学界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历史上那么多的思想家乐此不疲的、穷毕生之力致力于哲学的研究。问题是永远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而只会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那么在这个解答方式之间就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了,它们都超越了时间和历史,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可供后人选择的道路。也就是说:由于哲学问题乃是“永恒无解”而且“万古常新”的难题,所以一切答案都不具有终极的意义,各式各样不同的解答方式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可以说“没有最好,只有适合”。在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不能掩盖柏拉图的光辉,黑格尔也不可能动摇康德的历史地位。但无论如何,哲学与智慧相关,这是公认的一点。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与通常所说的知识是不同的: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虽然一切科学都比哲学更有用,但是惟有哲学才是真正自由的学问”。
中国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哲学,因为他们在学校里,上哲学课,还没开始思考哲学,便被告知这就是哲学,记住了,期末考试会考的。他们对于哲学的兴趣,一开始,就被扼杀了。另一个原因,?社会上很多人都怀有“哲学无用论”,认为哲学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扯不上关系。于是,他们的父母告诉他们,不要迷上哲学;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填志愿一定不要选哲学。于是,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无用,要远离哲学。
还记得,我们学院的院长在礼堂大会的时候都曾给过我们‘忠告’——“你说你考个哲学研究生有啥用!日后,能找到工作吗?”‘谆谆教诲’尚在眼前。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哲学并非无用,而是“无小用而有大用”,大脑是统帅人的行为的,而哲学则是指导人的大脑的。去年的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李小龙传奇”,李小龙功夫了得,被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师之一。当年在美国上大学时,李小龙选的就是哲学专业。他认为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思想能够很好地解释并指导他的武术思想。哲学并不能教会你某一门具体的职业技能,然而哲学却能教会你如何思辨的思考问题,如何理智的看待人生,它能充实你的精神世界,所以,哲学的益处不在眼前,而在长远。现在大学里,哲学类专业遇冷,经济类专业遇热,正是人们目光短浅的体现,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浮躁心态,都忙着挣钞票,而少有人能静下心来搞学问。可谓,我们社会的悲哀。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提倡增强文化软实力,但,现在看来,我们还仅仅停留在挖掘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那“五千年华夏文明”,文明的继承固然重要,但如果因为沉醉于过去而丧失了创新的动力、前进的勇气,那就得不偿失了。一定程度上说,古代文明带给我们的优越感已经成为了我们前进的负担。有人说:中国大师尽出民国。确实如此。在那样一个动乱的年代里,诞生了数不尽的大师级人物,现在社会稳定了,生活富足了,反而出不了大师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哲学其实是一种境界。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儒家哲学认为,‘仁’和’义’是天下安定的根本,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道家哲学认为,无为而治。所以,他们提倡,绝圣弃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佛家哲学则认为,一切皆空。人应该忍受苦难,看淡名利,以普渡世人为己任,于是,有了佛祖割肉喂鹰的故事。
境界是一种心灵的感悟,有点类似于佛学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种心灵的感悟,让我们学会敬畏自然,关爱生命。这种心底的感触,不自觉中赋予了我们一种精神的力量。我从来都认为,无论物质有多么重要,精神力量永远都是人活下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
在这短短四周的哲学课里,我们采用了多种具有创新意义的上了课形式,每次课前,我们都会写下自己的人生格言,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理解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一过程,有趣且有意。同时,我们还观看了各种,大家名师的哲学讲座视频,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我们对哲学内涵的深入理解。总之,这四周的哲学课,虽然没有交给我们太多具体的知识点,但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思考的平台,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思辨地看待问题,理智的面对人生的中跌宕起伏,也启发了我们更多的对自身、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索,不得不说,我获益匪浅,受益良多。以上,就是我学习哲学的心得体会。
本学期开始,我选修了哲学与智慧这门课程,时值期末,反思一学期对哲学与智慧的学习,感觉获益匪浅,心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世间万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所以综上所述,生活处处都存在着与你心中所隐藏的哲理相联系的事物,所以我们要处处留心,处处留心皆哲学。因为处处留心,所以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因为处处留心,所以桓公在看到自己昔日栽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时,发出“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悲叹!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这是获取哲学果实的关键一步。当“所感”将心中的哲理意识化后,心中的哲理只是一层很模糊的意识,只是停留在认识主体的感性层面,这种似解非解的状态使认识主体十分困惑。由此,将模糊的意识明晰成系统全面地理论的“思”出现了。思考并不是依靠大脑天分进行纯粹的苦思,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更准确地说,是与认识主体所挖掘的哲学思想具有关联的知识基础,只有拥有相关的雄厚的知识作为通行证,才能确保认识主体的思想天马行空的奔驰,才能使模糊的意识形成明晰的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所以古往今来,著名的哲学家皆带有多种头衔。例如:亚里士多德,既是哲学家又物理学家;庄子,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才华横溢,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
哲学的终极成果是达到一种境界。其中境界有多种类型,这是由哲学类型的多样化所决定的。哲学作为根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对世界与人生的看法不同,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同的境界,同样,每个人所信奉的哲学不同就会追求不同的哲学境界。例如:信奉儒家思想的通儒便会努力追求“内圣外王”的儒家哲学境界,在平时必是“居则玩圣贤之词,动则行典籍之道。”信奉道家思想的名士会竭力追求“无为忘我”的境界,平时言谈举止必是任性而为,不滞于物,在精神上找寻大自在。
哲学的意义在于它的境界。在当今世界上,有很多人都轻视哲学这门学问,理由很简单:哲学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没有用处的何止这学一门呢?文学,美术,音乐等陶冶人心灵,抚慰人灵魂的学问都是没有用处的学问。我之所以这样说只是站在他们这些人的哲学立场上讲话罢了。他们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心目中的“哲学”是“金钱至上,物质至上”哲学,他们所谓的用处实际上就是指创造经济效益和更多的物质财富。这种思想只是对近三百年来由于科技进步所引发的工商业高速发展,物质财富高速积累的肤浅崇拜。我认为:哲学有大用处,其原因是哲学有大境界。我所理解的境界是人的心灵所处的位置。万事莫大于心,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心灵摆上合适的位置后,那么它就可以以一种但丁的心态来从容应对世间万物的侵扰。
境界是心灵的境界,一个人心灵位置的摆放是在精神动力承托下自然而然的结果。对于同一种哲学条件下的境界,它的境界高度与精神力量的大小之间是相互决定的,精神力量的大小与对所信仰的哲学的忠诚程度的深浅之间也是相互决定的关系。所以,哲学境界越高,精神动力也就越大,为人处事也就越是淡定。所以,张巡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力量数倍于自己的安史贼佞,毫无惧色,慷慨殉城。这是出于对封建纲常的忠诚;所以,谭嗣同的哲学境界是高的,面对变法的失败,不躲不避,言道:“无有往者,无以图将来,无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出于对读书人的社会担当的忠诚。
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任汪洋的物质之海淹没我们的思想,淹没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提高自己的哲学境界,这样做有利于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的人格,使我们在精神动力的支撑下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动摇从而使使我们活得更加坚定,更加清醒,是我们的人生更加的有意义。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我认为老师的价值主要并不在于教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用自己的双手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放宽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哲学与智慧”这门课开拓了我的思维,激发了我的思考,遂得出如上体悟。
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
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或者叫做“修正”。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佛家的三论宗,也叫二谛义,相当好玩。佛家认为,真理有两种,一种叫俗谛,一种比较牛逼,叫真谛,但是俗谛和真谛是会转化的(再一次歌颂辩证法的伟大!),主要是看你是处于那个境界。在第一个level里面,第一种真理是“万物皆有”,是个人都能理解,也就是唯物主义的论调,一切都是真的,物质第一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而人的意识只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而牛逼真理是“万物皆无”,人生如梦,都是人心的活动,类似柏克莱的观点,意识才是第一性的。但是这些真理统统都是第一个level而已,根据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时候会出现一个boss把以上两种观点统一起来然后秒杀之,这就是“万物非有非无”,类似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意识是真的,物质也是真的,俩人都没错。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俗谛,而第二个level的真谛是什么呢?非“非有非无”!很绕吧,简单来说,就是说我们没必要执着于万物是“有”还是“无”,还是“非有非无”这一点,因为万物是不可以用“有”和“无”来描述的,因为“有”和“无”只是我们人类意识的概念,是我们意识的枷锁,而宇宙万物的存在形式并不能简单用“有”“无”来描述,它已经超越了我们能想象到的概念,就好像处于三维空间的人脑不能理解四维空间一样,用康德的话来说,它跟“上帝”一样,属于一种“超验”的东西,要想理解“万物”的存在方式,你自己首先不能处于“万物”之中,你必须跳脱出来,你做不到这一点,你不是上帝,所以你永远不能理解万物是怎么存在的。这才是第二个level的真谛。天碍…那么第三个level又是什么?对不起,没有了,第三个境界理应是终极的真理,但是这已经超越了人们概念的极限,也当然超越了语言,只能靠自己的顿悟了,而且即使悟到了,也没办法用语言告诉别人,只能“不可说”了,只能“拈花微笑”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此书开头就非常吸引我,“反科学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反“形而上学”的,它似乎是站在了一个现代哲学的立场上言说的,比我过去所看到的一些有关音乐的著作更为亲切。
本书一开头,就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来自火星的音乐”,以往很多音乐哲学家都妄图研究纯粹音乐,妄图剥离“现实”来谈音乐,这种做法就是形而上学的做法,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迦达默尔《20世纪哲学基础》中所说的,当人们在建立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时,不去反思自己体系的基础所在,因而整个理论体系就像空中楼阁一般,其实对于音乐的研究也是如此。
“……好像把音乐假定为火星来客:它突然在我们的'书桌上,不知来自何方,它的形式完美,却整个得是一个神秘现象,我们对他一无所知。”
对于这种方式研究形成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则是方法论上的.,一则是理论上的,这两个原因又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
方法论上:“来自为理智考察设定一个特定的模型的考虑,因此,也就是来自一种特定的客观性的思想。”这种方法是科学主义的方法,我们这个时代是以科学为准绳的时代,但是仔细反思之后,其实科学并不是一切。“科学主义是一个信念,即凡是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标准,也同样适合于每一种其他类型的研究,这一信念乃是一个缪误。”“客观性是指一件事情,即恰当地确定的对象,”“把客观性与科学的客观性混为一谈,认为后者掩盖了前者……科学主义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客观地看待音乐,但是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我们不可能把音乐放到实验室里面,然后剥离一切号称不属于音乐的元素,提取一个不存在的音乐的纯净物来观察。作为“纯净物”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因而所谓之客观的音乐绝对不可能是实验室中的“客观事物”。他必然是包含情知因素,必然包含诸多社会因素与历史因素的。所以我们如果除去那些因素来谈音乐,我们看似得到纯粹的音乐,实则我们失去了音乐。
理论上的原因,我觉得是一直以来,我们都把音乐理论体系看作是没有支持点的形而上学的东西,音乐被认为是“纯然自洽的”,“既然是纯粹的自身,有意味着其他一切。”,但是把音乐当作“形而上学”的产物,只不过是历代音乐哲学家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是没有经过考察的,瑞德莱这本书就是要考察这个决定,向我们展示一个非“形而上学”的音乐,一个非“科学主义”的研究手段。
《学哲学用哲学》书中运用了茶壶的故事、野猪的故事、夏天有蚊子但长庄稼的事例使哲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哲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地解放了哲学。我读了这本书,有以下体会:
第一、哲学的巨大作用。
李瑞环对哲学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哲学不管在什么领域,对什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事物都逃不出它的范围。”、“我这一生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他从一位普通农民、工人逐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几十年来做过许多内容和性质不同的工作,都能很快适应、很快熟悉,并有所作为、有所创新,归结于他一直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他当过15年的工人,搞了很多技术革新,几乎是干什么就革新什么。当了干部、当了领导之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面,以及党政领导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统战政协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诸多领域,留下了许许多多富有创见的思想和观点,这与他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不开的。他在书中总结道:哲学是明白学、智慧学,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哲学这门学问说来也神,你的工作越变化、越新,它显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场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问题越困难、越复杂,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对的问题越关键,它发挥的作用越关键。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第二、学哲学首先要信哲学。
这是李瑞环的一条非常深刻的体会。他认为,这是一个立场问题、感情问题、信仰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学的问题。他说:“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理性的选择”。信仰不是迷信,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都不要迷信,但却可以信可以迷。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信了才能迷,只有迷了才能钻,只有钻了才能懂,只有懂了才能用,只有用了,在用中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信、更加迷、更加钻,这里关键是个“信”字。李瑞环把学、懂、用、信的顺序做了调整,把“信”放在了首位。在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书中的序言也提到了这一点,“不信哲学则不能学好哲学,不能用好哲学”。所以,信哲学是学好用好哲学的基础。李瑞环认为就大多数人讲,学哲学主要是学好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等。学习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花力气把基本观点真正弄懂,并且能和自己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能力。
第三、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李瑞环一直强调,学哲学要在实践中学、在使用中学。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学哲学,一直坚持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几十年从未间断。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他都反复认真读过,有的文章都可以背下来。他的体会是,如果把学习与自己熟悉的工作结合起来,拿实践的经验同理论印证,就容易懂;把基本的观点与具体、形象的东西相联系,印象会比较深刻,就容易记;把书本的.东西融入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干什么就从什么里头学、就在什么里头用,就容易活。在他看来,工作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工作的过程,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工作和学习融为一体。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学以致用,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是我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学哲学用哲学》是一本让哲学原理大众化、普及化的上乘佳作。读了这本书,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学到了运用哲学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今后指导工作、导航人生都有重要意义。
近一段,读了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他的《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分为上、下两本,主要内容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总结经验”、“掌握辩证分析方法”、“注意研究特殊性”、“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决定论”、“坚持群众观点”、“弘扬中华民族‘和’的思想”等十章,再加上首尾两章:“提倡大家学点哲学”和“学哲学要学原理,用哲学也要用原理”。由于我在学校担任中层领导,所以对《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很感兴趣。读这部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李瑞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厚感情。他说:“我一生最感兴趣的'一门学科是哲学,下功夫最多的是哲学,对我帮助最大的也是哲学。”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李瑞环同志的哲学情结。
看了这套书后,我觉得学习哲学,要学习哲学原理,注重学用结合,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正确的学哲学用哲学的态度。在我自己的学哲学过程中,我就非常注重学用结合,时时用生日祝福,哲学原理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存在的矛盾,抓住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运用哲学的一般原理来解决矛盾。
9月,由于工作变动,我被提拔为学校政教处主任,虽然对学校各种情况非常熟悉,但对政教工作只能从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和摸索,形成了自己的管理风格和一整套工作方法,但还是不全面,不成熟,不系统。近期读了《学哲学用哲学》一书,对我的工作很有指导性,我把学到的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次召开班主任、校警、门卫、家长、老师、学生座谈会熟悉了解情况,寻找政教工作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运用自己几年来政教工作经验和所掌握的一般规律,从实际出发,针对政教工作的具体性、特殊性,和校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研究确定了政教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得到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可,也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年初根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政教实际,确定了综治、安全、卫生、矛调、法制教育、德育等六方面工作,确定了具体负责人,并制定了工作计划,既贯彻了学校的工作部署,又结合政教工作的特殊性,工作有所创新,效果明显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这就是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指导工作的实践。
这些只是我在学哲学用哲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也是运用所学哲学原理指导工作实践的一些尝试,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方法有所创新,工作效果明显提升,我真正感悟到一个真理:“学好哲学,终生受益。”所以我奉劝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们,要好好读这本书,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05-14
很多的大学都没有单独开设哲学这门课,而仅仅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通识必修课中,讲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样学到的只能是一家之哲学。实际上,违背了我们学习哲学的初衷。学习哲学是为了教会我们如何独立、自由的思考,并不是为了强加给我们一种信仰,一种狭隘的信仰,一种具有排他性的信仰,且不论这信仰是否...
发布时间:2024-02-22
大脑中突然就产生了很多想法,用笔将这些启发记录下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心得体会可以明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内容应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搜集了一些优质的资讯“哲学课的心得体会”,我们会不断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希望您能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发布时间:2024-02-15
是否希望了解有关“说课心得体会”的最新状况?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已经为您整理好了,相信本文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和实用的经验。当你对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后,请务必抽出时间来记录下来。好的心得体会通常都可以成为一本书。...
发布时间:2024-06-19
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医文化心得体会(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医文化课心得体会 篇1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为了强化护理人员的中医基础知识,充分发挥中医优势打造特色护理,提供...
发布时间:2024-03-13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记录自己不同时候的心得体会是很重要的。每一次的心得体会都是记录自己所想所感的一种方式,写心得体会有什么好的切入点嘛?...
发布时间:2024-02-16
编辑整理了一些关于“网课的心得体会”的相关信息,欢迎来访,让我们一起进步。许多事情都能带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将自己的思考以文字形式总结下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被要求写各种各样的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4-06-09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妨将其写成15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但是心得体会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作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作课的心得体会 篇1 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痛的就是写作文。如何解决小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发布时间:2023-09-07
大学的最后的一个学期,我来到一家翻译公司实习。我应聘的职务是英语校对,刚开始我对这个工作不是很了解,以为就是检查检查错误就可以了,然而就是这份我认为很简单的工作,我却在在实习期内出现了不少的错误。 在进入公司之前,我们都是经过了笔试的。一段英译中,一段中译英。或许是因为没有在学校做过这方面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