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物理教学心得(热门九篇)#】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都不同,所以我们可以准备撰写一篇独特的心得体会。只有通过持续的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心得体会的技巧。写心得体会需要学习相应的文体格式吗?
四、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处,疑难、转折或朦胧处,起架桥铺路,有效点拨的作用。例如讲热水和冷水混合时,学生易忽视“质量未知”而误认为“冷水升高的温度等于热水降低的温度。”为此举一实例:
在0℃的池水中,滴一滴100℃的开水和池水混合,池水温度能上升50℃吗?学生一听恍然大悟。另一个例子是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这样的练习安排如下:
甲、乙、丙三人叉水中的鱼,甲对准鱼的上方,乙对准鱼的下方,丙正对着鱼叉过去,谁最有可能叉中?学生中有的答甲、有的答丙。为了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幽默地说:
如果鱼学过光的折射,她会不动,并笑咱们是个“马大哈”。通过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容易理解和理解光的折射规律。
五、在课堂教学中要“教活”,变则灵。变才会使课堂45分钟不枯燥、不乏味,愈变愈新,愈变愈活,深入其理,曲尽其然。在习题教学中,运用变式手段,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一题多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那种单调陈旧而保守的思维方式。
例如,学生做了“测定小灯泡功率”的实验后,我利用课本上的电路图编了这样一组题:前图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1.5a”字样,电源电压为8v。
试分析:①实验中连接电路应注意什么?② 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变阻器滑块应移到哪一侧?
③ 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电压表和电流表上的读数是多少?④ 当小灯泡正常亮时,变阻器两端的电压是多少?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有多大?
⑤ 小灯泡正常工作时,整个电路的功耗是多少?这个小灯泡在10秒内耗电多少?以上5个小题从不同角度入手,其知识层次也不一样,既没有超出大纲范围,又没有违背课本中习题的原意,但却全方位地强化了基础知识的训练,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扩大了题目的覆盖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运用变式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点,这里不再一一谈。总之,课堂上应力求使学生风之生趣,动之生乐,听之有理,思之有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瓯海中学叶向佐
第五章课时分配
第六章课时分配
期中考课时分配
第七章课时分配
期末考课时分配
新旧教材的比较
(1) 章节编排顺序的比较
顺序基本不变,主要变化有:
1、原第三节《平抛物体的运动》改成了《**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和《抛体运动的规律》二节;
2、原第四节《匀速圆周运动》改成第五节的《圆周运动》;
3、原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改成了第6节的《向心加速度》和第7节的《向心力》;
4、原第6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和第7节的《离心现象及其应用》改成了第8节的《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2)教材变化的意图分析
第1个变化:
“**平抛物体运动的规律”是**性的学生实验,从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变而来,所以看起来增加了一节内容,其实总课时数是没增加的,新教材这样处理,教学理念变化很大,实验功能和教学线索截然不同。
“抛体运动的规律”的处理,第一,较注重体现抛体运动的普遍规律,而不仅仅是具体的平抛运动的解题方法。第二,要注意与数学的横向联系,把数学学习及其术语与物理结合起来。三是向斜投运动延伸,但应用要求不高。
第2个变化:
首先,明确了平**速度、瞬时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采用极限思想,明显提高了数学要求。直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不局限于均匀圆周运动,就象以住一样。第二“转速”也是归类于研究一般的圆周运动的概念,只有“周期”这概念才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提出的,比较严谨,规范。
第3个变化:
第一,构建向心加速度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这一本质含义。第二,努力突破用极限思想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困难;教材采用了“抓住要害,放慢过程,降低级阶,化解难点”的策略。三是加强向心力概念的教学。向心力的概念自然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入的。
第4个变化:
第一,以前二课时,时间很浪费,目前增加了“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才一课时;第二,原来的题目有问题,拱桥问题是非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现在写成“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更合理;第三,章节在此有所压缩,保证总章节变化不大。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行星的运动
1、教材性质与地位
(1)起始教材对全章起引领性的作用。
(2) 为了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3) 知识虽少,但科学史料丰富。
(4) 这本教科书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天体的运动。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把问题**和故事讲解结合起来组织课堂教学。
3、**点的设置
(1)**地心说与日心说争论的焦点。
(2) 建立开普勒运动定律的过程。
(3)**椭圆轨道特征。
(4) 开普勒运动定律的物理意义。
4、宇宙模型的构建与发展
第二节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1、教材性质与地位
(1)属于科学过程教育的素材 ;
(2)是**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
(3)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的;
(4)是一种演绎推理的结构。
2、**过程的设计(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问题:是什么导致行星绕太阳运行?
猜想与假设:太阳对行星的引力f应与行星对太阳的距离r有关。
简化模型:行星轨道按照“圆”来处理。
演绎推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开普勒定律计算。
结论:引力与行星与太阳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第三节万有引力定律
1、教材性质与地位
(1) 是对上一章教学内容、下一章教材依据、本章重点知识的进一步推演;
(2) 它是猜想、假设和验证的教学内容;
(3) 它是演绎思维和归纳思维相结合的推理结构;
(4) 教材的立念是物理理论必须经过实践和实验的检验。
2、教学过程的设计
(1)万有引力的猜想。
(2)万有引力的检验。
(3)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
(4)万有引力定律的检验。
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1、教材性质与地位
(1)是属于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内容;
(2) 使万有引力定律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的检验;
(3)是使学生演绎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训练;
(4) 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用物理理论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魅力,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2。教学过程设计:设计的核心是分析重力提供的向心力。
(1)实验室称量地球的质量.
(2)计算天体的质量
(3)预见并发现未知行星。
(4)补充:冥王星为何出局。
第五节宇宙航行
1、教材性质与作用
(1)介绍万有引力的实践性成就,万有引力理论使人类实现“飞天”梦想;
(2)是属于航天部分的重要知识;
(3)重点理解第一宇宙速度;
(4)激发学生科学献身精神;
(5)拓展学生科普知识。
2。教学过程设计:其知识的核心是分析万有引力提供的向心力。
(1) 宇宙速度:引导学生推导第一宇宙速度,了解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的物理意义,区分周围速度和发射速度;
(2)在“梦想成真” 栏目里,简述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3)在“科学漫步”栏目里,介绍黑洞概念的起源、人们对它的种种推测,科学家对于黑洞的理论研究以及黑洞的最新研究和观测结果,并明确指出在黑洞问题上经典力学不适用.目的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科学窗口,开阔眼界,启迪思维。
(4)在“sts”栏目里,着重于展示航天事业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补充有关“地球同步卫星”的定量计算和分析.了解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等。
第六节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教材性质与作用
(1)是全章的终结性教材,属于介绍性质的教材;
(2) 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3)引领学生思考科学的价值观;
(4) 这本教科书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知识。
2。教学过程设计:设计思想是基于物理理论在三个领域的发展过程。
(1) 在从低速到高速的讨论中,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2)在“科学漫步” 栏目里,介绍时间、空间都与运动状态有关;
(3) 在宏观和微观的介绍中,使学生认识道量子力学能够正确地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
(4)在“弱引力到强引力” 栏目中,引导学生了解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
(5)补充:简单介绍“宇宙大**”模型建立,宇宙微波背景与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6)在“科学足迹” 栏目里,引导学生领悟牛顿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方法。
新、旧教材内容比较
(一)、追寻守恒量
1、能量的概念是在人类追寻“运动中的守恒量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量的概念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守恒量。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从中学开始加强学生对守恒关系的认识是有益的。
因为它“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根据这种认识,本书把守恒思想的提出放到了具体的概念之前,即从追寻守恒时出发引入能量概念,并把这种物理思想渗透在能量学***过程中,这既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跟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吻合的。
介绍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能量视角,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识,使整个知识篇章的结构更加流畅。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如果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一般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形式中,达到开阔思路、锤炼能力的目的就可以了。因此,本课宜采用讨论式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但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活动
物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学科,物理知识寓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新课程新理念呼唤让学生掌握鲜活真实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的本领,尤其是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更是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深化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将课堂知识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其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开放式的辅助手段。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的舞台,从而优化物理教学效果。
一、通过课外小实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本领
动手能力是学生物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物理素养的重要体现。高中物理教材上除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外,还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确定了很多新颖别致的课外小实验。这些课外小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结合学生实际,另外给学生增补了10多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在教学“动量”的内容时增设了“利用自来水来观察反冲运动”;在教学“电场”的知识时增设了“观察静电屏蔽现象”;在教学“光的色散”时增设了“人造彩虹”等小实验。我将这些课外小实验,按教材顺序,让学生在课外实验兴趣小组动手实施,每个实验都让学生独立设计,实践操作,结束后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对那些有一定难度的小实验,我给予及时点拨与提示,包括实验的原理、所需要的器材及实验操作与观察的要领等。而有些实验原理比较简单,所需的器材较少而且在生活中又容易找到,则可让学生在课外随机完成;而那些需要用实验室器材的,则必须让他们在实验室里完成。如“测量自己的反应时间”、“缝衣针浮于水面”、“观察光的衍射”等都可由学生在实验室外完成,而“电磁感应现象的观察”、“显示与观察微小形变”等必须由学生在实验室中合作完成。
生动鲜活的课外小实验,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物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大有裨益。
二、开展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和发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取的动力源泉,也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这种创新思维往往产生于平时的点滴实践中,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一些小制作活动,从而既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拓展教材知识,引导学生完成科技小制作。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学以致用也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学生在学习了知识后,运用学过的知识,自主地完成小制作和小发明,可以极大地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价值,享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如学习了“静电感应”的知识后,我让学生自主设计,有的学生制作了“简易静电吸尘器”,有的学生做出了“简易验电器”;在学习了“动量守恒定律”后,有的学生“研制”出了“微型火箭”;在学习了电路的知识后,有的学生设计了“热得快的自控电路”、“节日小彩灯电路”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物理学习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2.内化认知体验,创作科技小论文。
科技小论文是学生对物理问题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对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感受,学生针对学习中的所获所感,适当加工,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不失为对问题的反思和升华。如学习了“向心力”的知识后,我遇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写科技小论文,有的学生写出了《汽车拐弯的安全》;学习了“动量定理”后,有的学生写出了《怎样让汽车更舒适》;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后,学生写出了《神舟飞船中的宇航员的生活》等,这些文章虽略显稚嫩,也不乏值得商榷之处,但处处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
3.科学合理展望,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科学合理的猜想是创造发明的前奏,学生只有敢于猜想,才会勇于实践,才会不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如每学期,我都会让学生结合本学期的学习,展开自己的奇思妙想,写出一些令人深思的科幻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让人耳目一新。如《未来世界的能源》、《超导带给我们什么》、《反物质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碰撞》、《制作环保生物电池》等。
丰富多彩的科技小制作和小论文撰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情趣,让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科学想象,为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指引着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三、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了解世界的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学校毕竟相对比较封闭,与社会有较大距离。而未来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生存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早日面对社会和适应社会。为此,我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结合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利用双休日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街道开展社会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如在翔宇大道上测定汽车、摩托车的速度后,学生发现不少汽车和摩托车超速行驶,于是他们写出了有关“城市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并发送到市交警大队的邮箱,同时让自己受到了一次交通安全教育。结合电能输送方面的知识,我组织学生到我相邻的乡村进行调查和访问,发现有些村落灯光很暗,线路电压降较大。走访中还得知电价较高,有些农民家中因为电价较高用不起电。于是同学们写出了《关于农村输电线路的布局的建议》。此外,还对噪声、光、白色污染等环保问题,淮安市区下水道窨井盖不全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等进行了社会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并呈交给有关单位。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有效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人翁意识,更使学生在客观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高能力和素养。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兴趣培养是多方位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兴趣培养是让学生多思、多想、多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在接触物理时,看到繁杂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会对物理产生畏惧感,这时恰好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最好的时候。寓教于生活。寻找物理学中与学生生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事物,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无处不在,生活中离不开物理,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的亲切感,认知感,从而引导他们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像化,把教学的物理规律清晰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演示实验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物理不在是枯燥无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制作和物理模型。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共同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理课要服务于相关专业
物理作为一些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铺路搭桥,是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石。灵活使用教材,针对不同的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教材也要进行改革,物理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教的专业有选择的进行物理教学,可以增加或降低某些物理内容的难度或有选择地增删,重点和难点也应按照本专业的特色确定,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让不同专业的物理课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色,紧扣专业,优化教学内容,将物理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职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业有着不可分离的依托关系,从而确定物理课程在专业领域中的位置,避免学生在思想上认为物理学习、专业课程学习互不相干的。笔者所在学校主要专业有电子电工、焊钳专业、电脑设计、接触网铁路专业等。笔者所从事的电子电工类教学,在教学中把普通学校选修的课程如电容、电容器、晶体管等,作为中职学校这部分很重要,就应该重点讲解。
三、注重学生的层次化
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如果按照同一的教学要求,就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实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准备课程时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选择小组学习时,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科学的进行分组,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发挥出各自的特长。其次,在授课中,有层次的提问,对基础题让较差的学生回答,学习好的学生进行补充,对学生的回答选择性的进行鼓励。最后,留作业的时候,设计分层次的题目,基础题所有同学都做,对学习好的同学留一些有难度的题,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选择性的做一些,也可以和基础好的同学探讨,共同完成。
四、电教媒体的适当运用
若要给学生“一碗水”,先教师要拥有“一池活水”。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制作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电教媒体的作用,就是将先进的、宏观的、微观的和课外的教学信息以电教教材或软件为载体集中传递给学生,拓宽了信息流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质量。从心理学角度看,电教媒体的心理意义就在于它通过物理刺激量的加强、多方位多渠道地接受心理感受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一节物理课中,讲解、实验和电教媒体的适当运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情感和思维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特点,使学生注意力的聚焦点得到合理调控和分配。借助物理电教媒体,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加剧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物理课引入电教媒体应该抓住关键环节和知识点,不要所有的内容都以多媒体的形式出现,那样就有些乏味,耽误教学时间。其次要与学生经常沟通,把握学生动态,不断改进。最后,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专业以外,教师应该在计算机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适应信息时代教师教学的要求。
五、重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在中职教育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物理实验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将来工作时的技术要求。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直接目的是把物理现象复制一遍,能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它以事实说明抽象的理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并获得深刻的影响,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师通过演示的现象启发学生观察、分析、研究,能不断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演示过程中,要使学生明了演示的思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达到解其疑的作用。提倡动手实验,掌握基本方法。动手实验是学生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教师在实验前强调实验室规则和要求:1.实验前必须完成预习内容;2.按小组坐好,不得乱动器材;3.实验时不能大声喧哗;4.实验完成后将器材摆放整齐,经检查后方可离开;5.不能将器材带出实验室,如有损坏及时说明。6.带有危险性或损坏性实验,要先检查,避免损坏或者出现意外。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基础上讨论、分析,归纳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动手实验是学习研究过程,在直接参与动手实验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得出概念和规律的。笔者认为,除了教材上要求的各种实验完成以外,应该让学生组建物理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指导动手搞小制作。让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展科技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悉心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互帮互学,逐步培养有趣的爱好和创造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从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发展创造力。总之,教师要注重自身的能力的提高,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尽自己一份力。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或错误,才有了改进和创新。
笔者在组织《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在物理课堂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 首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既要照顾到学生的思考方式与和思维模式, 还要注意在引入问题教学法时不要太突然, 要循序渐进, 以免影响下一步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物理教材的思考与研究, 进而去寻找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 在探究答案的过程中一步步的掌握知识,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 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能力, 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条件
1. 问题教学法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提出问题是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掌握学生的学情以及基本需求, 这是问题有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若教师不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实际情况提问题, 就有可能在提出问题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也就无法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与探讨。并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物理有很大影响, 问题的难度过大, 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问题的难度过小, 则会使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消极上课, 无法提起学生的兴趣, 问题设计的太过简单使学生们失去了探索答案的乐趣, 使学生们无法在探究问题与寻找答案的途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也就使问题教学法失去了意义。所以,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 在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设置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努力就能有结果。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给予他们信心, 在了解学情时应放低身段, 不要给学生一种畏惧的心理, 要尊重学生, 对于学生提出的好与否的意见都应虚心接受, 这样教师才能客观的找到问题, 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 不断地完善教学。
2. 问题应具有延伸性与趣味性
问题应具有延展性。教师将问题既立足于教材, 又延伸至课外, 进而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高中物理教材中能够将问题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内容并不多, 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将问题尽量延伸, 将教材中的重、难知识点与现实结合, 给学生看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处, 给与他们学习的动力。问题的设计还应具有趣味性。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很大程度是来源于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现的形象, 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 将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经常接触的故事、电影等结合, 才能提出真正高质量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很多事项,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提问也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的导入阶段, 适当的小问题可以将学生零散的心思集中于课堂上来, 有助于教师知识点的教授,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问题的好奇心, 进而产生对课堂知识的渴求。教师在教课时, 要着重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进行提问, 若提问在重难点之前, 会使学生使用许多不必要的精力去解决问题, 可这并不是本堂课最重要的任务, 则很有可能打乱教师的授课计划;若在重难点之后提问, 长时间精神的高度集中会使学生产生厌倦, 对问题也没有了兴趣, 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会打击到学生, 也对今后的课堂教学产生不利的作用。在本堂课结束时进行发问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堂课所学知识, 理清知识脉络, 还可以对下节课所要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发问, 鼓励学生在空闲时间围绕问题对下节课知识进行预习。
2. 提问应循序渐进
高中物理教材中有众多实验, 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时应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这一章节时, 教师拿出两种外形相同但重量不同物体, 向学生进行提问:谁先落地?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结论与实验结果是否相同。接着教师进行新一轮实验, 改变以上两种物体的外形, 再将两种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 向学生进行相同的提问, 这时, 学生的兴趣就被教师所调动, 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提问, 影响物体下落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最后, 教师将一片羽毛和一片铁片放在真空管中进行自由落体实验, 让学生观察实验, 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教授。这种提问方式是循序渐进的, 使学生的思维在跟着教师走的同时也能自己思考问题, 找寻答案。教师还要适时追问, 在不脱离本堂课内容的前提下, 针对核心问题积极追加问题, 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所学知识, 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的解决问题。
3. 善于将问题变形
高中物理中的许多习题只是变换或增减其中某些条件后, 就成为了另一种类型的题目, 在发现这一特点后, 教师在授课时就应有意识的将问题“变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懂得条件的重要性, 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就像高二课程中有关单摆的学习, 在学生掌握了单摆周期公式, 理解单摆模型后, 教师可以在单摆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匀强磁场, 让学生再求单摆周期, 在多次问题变形后, 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单摆这一章节的知识, 并且巩固了电磁场的知识。
4. 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 还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对于物理这一学科的学习, 学生们通过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超过从教材中获得的知识, 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理解物理知识, 在光的折射这一章节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亲自去实践有关光的折射的各种现象, 如将一枝笔放进水中, 学生会看到笔像被折断了一样, 出现了错位的现象;将物体放进水中, 物体看起来会变大好几倍, 在这些简单的实践中, 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这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还使学生掌握了物理知识。小组与小组之间还应多加交流与合作, 互相分享自己获得的新知识, 但是学生总体的物理知识不足, 有些问题仍需要教师的解答, 教师在其中的辅助与引导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务要求, 这对于高中物理教师而言则是一项新挑战, 这就要求教师在以往教学方式上进行一些改变。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既能解决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 又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 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 也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将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教材知识与问题的紧密结合,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求度, 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提升。在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模式, 以便更好地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达到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农机.
9月22日,我在湖北武汉参加了为期4天的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物理创新教研培训学习,此次培训的指导思想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我们中学物理教师的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主要内容包括以深度学习和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专题报告, 并分组观摩了初高中物理经典课例展示课。会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课程标准编委会成员李春密教授、浙江省物理特级教师吴加澍、江西省物理特级教师黄恕伯、南京市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物理教研员丁玉祥等专家、特级教师作专题讲座,并与全国各地一线教师共同议课、讨论,交流物理教学的各种新模式,诊断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二、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新课标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的三维目标升级概括为“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物理课程相比,新课程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1.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思维方法上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贴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我知道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国家层面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征求高等院校及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等各方人士的意见。针对课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基础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认真修订。培训学习开拓了视野,更加注重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理念,经过各专家的指导学习,我们也深深体会到科研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目标,我一定在课改的实践中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和位置,并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情境法是融言、行、情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情绪,引导学生对知识技 能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情感意识,达到师生信息交流的方法。情境法的运用,通常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作为处理教材的手段。
可以根据一堂课的几项(通常为两项)基本教材,创设一个连贯的情境;如创设 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情境,整节课以田间劳动(劳动模仿操)为主题如打害虫——捡麦穗,颗粒归仓(游 戏)——庆丰收(放松小舞蹈)用一条劳动的主线贯穿起来。这样的教育内容更加现实化、形象化,学生易于 接受。
二.作为课堂导入的一种手段。
如学习立定跳远,可以从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教师用语言 描绘法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 、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
三.作为开始准备、整理活动的手段。
通过模仿各种动物形态、各种人物状态,以及各种事物如小汽车、大 火车、马车、大气球等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或由运动状态向相对安静状态过渡的目的 。如将四队学生分别模仿开四辆不同的大汽车,然后做搭桥、钻桥的游戏,最后四队接成一列长长的火车。这 个情境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进行主要教材之前的热身运动,通过改变慢跑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
要求学生(小组或个人)以最快速度,到达指定的场地位置,或站成规定的队形 ,或完成布置场地、器材的任务而创设的情境活动。如将梯形队调成半圆形队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小燕子飞过 去、蚂蚁搬家的游戏走过去、或者是四队可分别模仿开大汽车、开拖拉机、赶马车、推着小推车,跑到教师指 定的地点。
五.作为渗透思想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设制模仿人物形象的情境时,应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的模仿逐步 转化到人物行为的学习上来。如一位教师设计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模仿红军叔叔的情境,在模仿红军爬雪 山、过草地、过铁索桥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学习解放军叔叔那 种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在困难面前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八月一号到十一号整整十天的时间,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参加的省物理教师远程培训。通过认真培训,无论是教师职业道德,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学科培训,都使我获益良多。下面我就这次培训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培训学习期间,课程学习时间累计十天,完成作业11篇,完成评论近百篇,积极参加班级组织的交流,讨论,收获很大。
一、通过培训认识到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现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各种知识也不断地更新。作为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在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更要认真学习才能适应新课程式的要求。同时,众所周知,我们要通过读书学习从而认识更多的事物,让自己不断地成长并取得进步。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高尚职业,所以坚持读书就显得异常的重要了。读书可让自己变得聪明,能让自己更为多才多艺,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也就是讲读书是提高思想境界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此除了教材及专业书外,教师也要善于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这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教育新理念和新思想。
二、通过培训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并懂得怎样备好一节课。
身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自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备课,教师还可能发现和弥补自己业务上的缺陷,从而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怎样备好一节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教师对所教的课本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在教学内容方面才能运用自如。备课时,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做到彻底理解;其次要分析教材,找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最后要掌握教材,作到灵活运用。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同时,教师自己必须先掌握好。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要先做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事先考虑好;处处做到有备无患,才能得心应手地进行教学。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里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备方法要解决的是如何教的问题。包括考虑教学目的,贯彻教学原则,选用教学方法,安排教学步骤等。要经常听课,利用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要体会教材的精神实质,把它变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结合自己班上的实际情况,多加思考,灵活运用,解决问题。学习生物教学法,从中吸取滋养,为我所用;开阔思路,广集韬略;在问题面前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运用教学理论的技巧和艺术,是在教学实践里磨练出来的,也是在教学实践进而逐步提高的。
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教师的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做为教师,为了使自己上课能精神充沛、心情愉快,上课前,应该回想一下自己上课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娓娓动听。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无论怎样都离不开语言。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注意语言技巧,即使教师知识极为渊博,如果不能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学生的思维”。据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语言风趣,有幽默的老师上课,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我的教学经历告诉我:“激情饱满的语言是课堂上使人愉情的最佳道具。还有,大家是否留心过:我们听过的名师大家的课堂,很少有课件,道具,大多就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把课上得非常精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可见,我们也不可小看课堂上的语言。
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深刻领悟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教态生硬呆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我们讲课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的讲课姿态。
上课前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教具或课件,使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易懂,学生便于接受又能为课堂节省时间,这样还可以免得上课手忙脚乱,影响课堂效果。
有人说:“一个真正的好教师是一个善于反思,及时总结的教师”。可见,要成为一个好教师,我们也必须善于课后总结,也可以说课后的二次备课。课前备课它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效果,教案写的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我们往往在讲完课后才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为我们备课备懂,只能是初步的懂;只有课堂上讲懂,才能真懂。因而,我们的“教后记”可以根据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结合学生的反映,把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都记载下来,可以帮助我们修改教案,积累经验。
三、通过培训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
在认真地学习了有关的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的'内容之后,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成
长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感受到对于一个学校的整个教师群体来说,教师队伍的
专业化极为重要,这关系到学校的兴衰。下面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是使他们完成其职业化的根本,这也是他们所谓的生活目标。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课堂细节的打磨,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等各方面需要磨练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因为这不是完全依靠兴趣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但是,教师在不断地钻研的过程中也许会找到不断探索的乐趣。
2、是教师要有自主发展的愿望。
当我们比较起外因和内因时,总会认为内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的自主发展也是这个规律,即使学校有很为完善的要求,若教师没有主动发展的意愿,他们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对付这种所谓的制度。同时,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是可以激发的。教师可以从很多教育家的随笔中能够不断体会作者的思想,对教育的执著,对学生的观念,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的态度和其教师的理念等等。但是,现在很多教师缺乏这样的学习以及思考。教师应当通过学习并不是为了能够学习某一节课的设计方法,而是要努力且不断地积累和充实自己,并使自己的专业化不断地成长。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受益匪浅,我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物理教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2-11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3班的物理教学任务,一学期来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和物理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重学科渗透,便于学生...
发布时间:2023-12-17
从XX到现在,我多次担任家教任物理教学,在这段时间里,我带过高一的也带过高二的学生。我们这些在校大学生正逢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我们那是不一样,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根据我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总结了一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注意点。一.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养成不断反思的习惯一位优秀的物理家教或物理教师,...
发布时间:2023-12-25
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写好教学计划,才能保证实现自己新学期教学的良好设想,你会怎么样写自己的学科教学计划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开学高三物理教学计划”的精选文章,我们希望您能多多浏览我们的网站!时间匆匆而过,新学期即将到来。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写好教学计划的重要性。只有通过...
发布时间:2024-03-14
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英勇不屈地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今天的“教学数学教学心得”,此页面资讯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信息准确性。在不同的时候,我们的顾虑也不一样,这时候我们不妨用笔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心得体会就是我们自身的经验谈。...
发布时间:2024-03-26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类希望能帮助到您。当我们回首对整个事情作出反思,有了新的感悟时,写下来会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心得体会可以让你的大脑更加理性富有思维定势。愿您在阅读本网站的同时还能获得些有用的信息和帮助!...
发布时间:2023-12-19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领悟,而我们则通过文字将这些体会呈现出来。心得体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为了满足您的需求,栏目小编精心打造了这份有价值的“购物心得”,希望能够传递新思想,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让更多人受益!...
发布时间:2023-09-16
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间是一条金河,不停向前流动,又一学期到来了,下面就到了教师们写教学计划的时候。写学科教学计划有哪些优秀范文可以借鉴?本文聚焦于与“厦门高二物理教学计划”相关的主题,阅读本文是您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发布时间:2023-05-14
在日常的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会有一些心得,此时的我们处于记录感的巅峰时刻。心得体会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hao86好工具小编为您准备的“大班教学心得”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物理教学心得(热门九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