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故乡的课件(精华六篇)

故乡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01

故乡的课件(精华六篇)

2023-11-01 12:39:29

【#实用文# #故乡的课件(精华六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同样重要。这篇“故乡的课件”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希望这些书籍可供你参考和使用帮助你学习和成长!

故乡的课件【篇1】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文章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分解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设问来推进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否则教学效果不明显。

故乡的课件【篇2】

学习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能通过评点的方法与文本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训练学生运用评点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生第一次评点课文,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老师可介绍方法并进行示范,来指导学生评点课文。

教学时间: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诗经?陈风?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

杜甫有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等。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的史诗《罗摩衍那》。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三、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故乡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而是由许多人、景物、故事和场景构成的,是融汇了许多内容的情感和记忆。所以,思乡类的作品往往都是从一些具体的东西出发,由眼前之景激起乡思之情,即使许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会因为融汇了乡思而具有了特别的意味,有的景物因为被反复书写而成为思乡的文学意象,如柳、月、炊烟、乡音等等。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就是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第1小节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是一句流传很广用以表达故园之思的诗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抒发了杜甫离乱之际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对自然事物的感觉有时因主观情绪而改变,在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写法特别多,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本文的第一段,实际上就是对这句诗的解释,最后说“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正是说明它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感受。

第2、3、4、5节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第2小节是一个过渡,由月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山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新鲜如昨,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拣鸭蛋,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纯洁的乡村生活图景,经过几十年后一位耄耋老人的的叙述显得更加动人。

第6、7、8三节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的亲疏深浅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现出来,故乡的小月亮为什么那么美,除了亲切而温馨的回忆外,作者还通过与其他场景进行对比来表现,从济南到北京,一直说到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要说景色,比故乡那只有在童年看来才有浩渺之势的苇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处两处,但在作者看来,哪一处的月都不及故乡,故乡的月亮越美,越发勾起作者的乡思乡愁。作者指出,对一个异乡人来说,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构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乡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有故乡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这种复杂的滋味显示出乡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后一小节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风格与一个人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老年人的文章都写得古拙、质朴,所谓由绚丽而归于平淡。季羡林的这篇《月是故乡明》就体现了这一点,它写得非常平实,采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娓娓道来,甚至不时流露出返老还童般的天真,但越是这样的质朴自然,越是能见出作者对故乡的至情至爱。

四、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1.什么是评点?

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2.示例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开篇点题。)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写到故乡的水。)

至于水……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写童年往事,故乡往往与童年连在一起。下面还有许多充满童趣的细节。)

在济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对比,为的是突出故乡月亮之美,同时又是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随着年月的增加,思乡之情更增一番苍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这也是对比,又是衬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对故乡的思今是充满了惆怅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乡可以思念,并且拥有一份温馨的回忆,又是幸福的。)

3.学生进行评点,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五、小结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六、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2.预习。

故乡的课件【篇3】

说教材:

《故乡的“水墨画”》选自西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1单元第1课。

本单元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水乡的画面,通过本文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优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文拟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新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画面,能准确概括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在新课标的要求与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

说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优美。

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培养。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迅速融入本课的情境之中,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多媒体出示多幅菱的图片,教师简要介绍菱的生长环境和特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标出文章的段落,勾画出本文的生字与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工具书去认识和理解它们。

2、教师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正音。随机抽取学生朗读生字、组词、造句,出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3、深入学习、理解生字词。举例说明,有哪些字与今天学习的生字在字音或字形上相识?你是怎么区分的?找出本课的多音字,说以说他们不同读音分别是什么意思?勾画出本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说说他们是什么意思?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语文新课标对每个学段都对识字有要求,对小学高段的学生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小学高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还要求高段的学生能够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因此,本课的识字环节,我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2、要求学生深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思考每一段之间的联系。

3、要求学生再次深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小组讨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总结出本文描写的顺序是: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板书: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亘古不变的主题。

因此,本环节,我在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了教师的点拨,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到故乡风景的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故乡的情感。

故乡的“水墨画” 初春、 一过“黄梅”、

临近中秋 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我通过比较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体现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理解与掌握。

四、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运用正确、简练的语言,将本课学习的知识整理归纳,使之系统化。

为了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和积累优美的词语。本课的作业,我设计为如下;

1、将本课生字各写5遍组两个词。

2、找出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各位评委老师,本堂课我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其心理特征,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采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使学生处于轻松、积极、愉快地氛围之中提高认知水平,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故乡的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后仍怀念自己的家乡,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啊!”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碧波万顷、巍峨雄奇、耄耋、燕园圣地、点缀”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和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5)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7)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通过学习和交流,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三、说学情:

学生在四年的学习和阅读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作者来说,对家乡的景和事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心中对家乡的景、对童年的事也充满了一定的感情。课文里面的各种趣事,很多学生可能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亲身经历过,课文叙述及表达符合学生的心理,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进而在文章中获得感知,发展想象力,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山高月小”“三潭印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八月湖水平”等可能比较陌生,理解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于课文中提到的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可能了解很少。对于这些比较陌生、了解很少的地方,教师适当补充有关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和感悟。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以趣激情,以读悟情,在读中理解、感悟、想象。

2.说学法: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交流古诗,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从交流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入手导入课题,并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感受“月是故乡明”做情感铺垫。

解释题目后,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并引导学生由题目想到文章的主旨是“思念家乡”;想到题目的出处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联想到与月亮有关的其他诗句。并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要用杜甫的诗作为题目是为了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体会到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

2.整体感受,理清顺序。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在学会字词的基础上,了解作者以“月”为线索,从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品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等方面进行描写的。

3.了解作者童年趣事,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开头,了解作者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

教学中,引导学生按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中的几件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在古柳树下点篝火,摇树捉知了;在大苇坑边望月游玩;梦月亮。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4.补充资料,了解表达方法。

教学中,教师适当补充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巍峨雄奇的高山、朗润园、燕园胜地、荷塘月色等有关资料,引导学习了解作者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突出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正如作者所说的“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使学生感受对比手法的作用是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理解文章的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感受其作用是概括全文并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5.了解表达方法,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了解为了表达本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一主旨,作者运用描述、对比、直抒胸臆等手法写思乡之情。第一,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通过在济南、北京和世界其他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喜欢故乡的小月亮,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第三,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相比,表现浓浓的思乡之情;最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在学生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鼓励学生在小练笔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达到了语文教学由读到写的教学目的。

七、说作业设计:

鼓励学生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并分享给自己的同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含概了本文的两个要点,一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简单解释思乡名句“月是故乡明”;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作者离开故乡之后对故乡的思念;呼应前文,情感迸发。二是透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突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故乡的课件【篇5】

一、 教材说明:

《安徒生的故乡》是小学语文实验本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故乡——美丽的丹麦城市奥顿斯。这篇课文以奥顿斯的美丽为主线,具体描写了房屋、小河、树木、以及小河两岸的景色和小河给安徒生带来的幻想,以此来突现奥顿斯这座城市的美丽。课文把小河两岸的景色描写得十分美丽。“清幽的小河”,“缓缓地从城市穿过”不仅写出了小河河水的清澈,更写出了小河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一片宁静气氛。“红叶似火的丹枫”、“疏疏落落的白桦”、“长条拂水的垂柳”更让小河两岸,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色彩,而在小河上浮游的小天鹅,又使小河变得富有生命,这一静一动地描写着实让人眼前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二、 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尤其是部分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入学来,他们课堂上的表现从原来的胆小怕、回答问题,到现在自信、敢于发言表现自己,课堂氛围有了明显的转机。在小班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同学们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小组合作不够默契等现象。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13个生字和11个词语。注意“缓”、“疏”的字形;理解词语“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

2、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

句子说具体。

4、 积累课文中描写景色的词语和句子,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重点、难点: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到导入课文。

2、通过子读课文,学生认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并能把课文读正确。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指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句子、理解词句、品句子”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关键句来感受奥顿斯的美丽。

4、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顺畅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5、能模仿课文中的句子,用“有……有……还有……”的句式展开想象,把句子说具体。

6、帮助学生积累语句,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看图说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

1、通过全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丹麦城市奥顿斯的美丽。

2、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安徒生,激发学习阅读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我们推进二期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改的基本理念如果是先进的,是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最终只有切实地落实在我们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中,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稳定的、持续的、具有多种推动力的效果。新课程标准这样定义语文的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期课改强调优化学习方式,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安徒生的故乡》这一课中,让学生与自我体验,在品句中积累,在体验反思中,升华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的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与作者对话,与作品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撞击,若因势利导巧妙地给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就会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策略:

1.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能吸引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在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小巧玲珑,它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在教学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入课题,让学生说说这个故事是谁写的?关于安徒生你想知道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在很短的时间里抓住学生的思绪,很快地就进入了课文的学习。这样,深深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热烈的求知欲。

2.抓住关键,品读句子。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的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阅读教学过程的自我建构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阅读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再有,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加深理解。语文再现生活是通过理解、想象、体会来实现的,是与读者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链接的结果。通过创设情境,丰富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课文意境,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对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积累规范语言。因此,我重点抓住课文中描写安徒生故乡风景的语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并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理解词语,品味句子的魅力所在。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说出句子的关键之处,在朗读过程中理解“疏疏落落”、“红叶似火”、“长条拂水”等。同时,词语教学的形式多样,更加便于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词语。

3. 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课标》指出: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

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小组内的朗读、组间自由组合的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地熟记课文的语言。整堂课书声朗朗,在帮助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语句。

4. 互帮互助,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交流,是小班化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使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大大增多。不敢在班上发言的,可以在小组讨论时发言,这样同学间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可以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和互助精神;同时又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及自主精神。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要训练学生认真听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别人交流看法,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等,当要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应先想后说并控制好交流的音量,谈出自己的意见时,语句要婉转,同时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建议中肯时要及时接纳。只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后,他们所焕发出来的学习激情和智慧则是无可限量的。然而,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要起指导作用,并担任巡视者,及时督促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与讨论,并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疑问,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合作学习,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学习课文。课堂上我也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在学生遇到困难难以解决时适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年龄小,小组合作学习还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的学生仍表现出拘谨,胆小,不够主动,这还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 我们应该让学生走进课文呈现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用真切的感情品味课文,感受文中美丽的情境。

故乡的课件【篇6】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对于教材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大海啊,故乡》是冀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一节唱歌课;作品为F大调,速度为稍慢,情绪为深情地,由王立平作词作曲,是一首二声部合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歌曲的情绪由平静转向激昂,抒发了对于大海、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说学情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初中生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经验,表达情感的方式较之1~6年级学生有明显变化。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7~9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应注意嗓音保护。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情的了解,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产生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造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圆润、流畅、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正确演唱二声部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用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体会附点、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分以下两点:

教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视听结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本次说课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初步感知、学唱歌曲、巩固提高、小结作业。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会播放海的声音,同时出示海的图片,并提问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学生自由回答后,我进行总结:大海不光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丰富的物产,大海对我们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的'朋友,顺势揭示课题《大海啊,故乡》。

这样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歌曲作铺垫。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感知音乐是课堂展开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新课的第一环节,首先初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会回答,速度稍慢,情绪是深情舒缓地。

接着,再次聆听歌曲,并提问歌曲为几拍子的歌曲?有何特点?学生可能回答为三拍子,有摇曳感。

进而我总结:三拍子通常给人以抒情、荡漾的感觉,我们已经感受到这是一首深情荡漾的歌曲,请大家一起进一步学习这首歌曲。

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其风格有一个基础印象。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细致、精准对于作品的分析及学习,是学生了解作品特点的主要途径,为了引导学生了解重点,突破难点,循序渐进的了解作品。

首先,为更好地找到发声位置,保护嗓音。我会带领学生以“u”为母音,以“123454321”为音阶进行发声练习。接着,跟琴学唱高声部歌谱,过程中找出歌曲中典型节奏型(附点、切分),并加以练习解决难点。

然后,按节奏朗读歌词,思考歌词表达怎样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回答,主要表达了对于故乡、大海的思念之情。顺势填词演唱歌曲,并思考歌曲分为几个部分,这首歌曲中模仿游子声声呼唤故乡的高潮部分在哪里?学生可能会回答,为“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处。

接着我追问,这两句的音与前两句相比较怎样?表现了歌者情感怎样的变化?学生可能会回答,音区更高,情绪越来越激动,不断升华,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浪高过一浪。进而总结:后半部分演唱力度和情绪应该更加强烈有力,情绪更激动,才能表达呼唤的真切情感。

再者,跟琴学唱低声部歌谱后,以“mu”为母音,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要注意力度。并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二声部演唱。

最后,完整演唱歌曲。

通过这样的设计,带领学生多次聆听、反复练习,感受歌曲段落之间的情感对比,从而更富有感情的进行演唱。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对音乐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体会,我会介绍歌曲背景、歌曲作者王立平。

接着组织创编活动,进行小组表演唱。学生上台进行展示,我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这样做进一步检验学生对于本课的掌握程度,并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解决的节奏难点,并总结:大海是宽阔的,又是多姿多彩的。生命源于海洋、音乐源于生命,呼吁学生能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

为了更好的结束课堂,并在课下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会要求搜集更多关于大海的作品,下节课进行分享。

通过这样的方式,做到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延续,锻炼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自主拓展本课的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就是我今天的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通过这个板书学生可以直观的捕捉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主旨,知识点呈现较为清晰明了。

以上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耐心聆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故乡课件(分享四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根据您的要求,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故乡课件”。老师在事先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很重要的,每位教师都需要把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制作好教案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所需的信息,省去了到处寻找的麻烦!...

  • w
    故乡鲁迅课件热门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3-11-01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核心。您需要的“故乡鲁迅课件”已经备好了,希望你会发现这些指南有助于你更好地完成任务!...

  • w
    故乡优秀课件9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3、思想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景物萧条、心情悲凉。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3、闰土的变...

  • w
    大海啊故乡课件7篇

    发布时间:2023-11-12

    尊敬的各位领导: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为F大调,3/4拍,中速。整首歌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富有变化,以叙述性的口吻与不同层次情绪的抒发,深切的表达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的浓厚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深受学生喜欢的抒情歌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及曲谱和对歌唱的...

  • w
    大海啊故乡课件经典

    发布时间:2024-04-17

    大海啊故乡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一....

  • w
    笔画课件六篇

    发布时间:2024-02-17

    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老师在撰写教案课件时,不能草率地敷衍了事。教师应该通过教案课件充分展现自己的专业性,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现在向您推荐一些关于“笔画课件”的最新经典文章,感谢您参考并认真阅读我们的内容!...

  • w
    乞巧课件六篇

    发布时间:2023-11-04

    下面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给大家分享“乞巧课件”,我们会提供更加详细和系统的参考和建议,以便于教学更加顺利。为了提高教学品质,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并且每份课件都应该设计得更加完善。通过对教案和课件的优化,可以不断提升教学品质。...

  • w
    浮力课件六篇

    发布时间:2024-04-09

    浮力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