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观后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2-19 浏览:82398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2025-02-19 18:00:29

【#实用文#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8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人生七年》观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1

作者季羡林。东方学大师,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季老师集各种大家于一身,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季老先生80多岁90多岁到外面去讲课访问等留下来的文字,非常朴实。

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季老行走欧洲、非洲、亚洲等以及台湾、国内各地时的一些随笔,文笔功力深厚,诙谐幽默,却发人深思。

《一生的远行》书中的前半部分写了先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一些回忆和华发鬓白之后再次访问德国,见到了几十年未见的朋友,也见到了青草萋萋的墓地。蓦然回首,已走过了半生。与阔别几十年的良师益友告别,说起“下次有机会再聊”,但是彼此的心里都知道,下次是没有的,一转身就是永别了。

人的一生,总是会有远行的。有我们期望的,也有我们不期望的,终究还是去走了。有一次性的,也有多次性的,反正最后都成为过去的人生经历。人生的轨迹不可逆,脚步只能向前,过去的就再也回不去了。于是,这些旅行和经历就显得格外珍贵。

一生的远行,季老一生坎坷多磨难,却乐观始终。

季老的文字,朴实无华,读来朗朗上口,使人如沐春风,心旷神怡。

也许是受过磨难看透生死,也许是经历丰富学识过人,文字里透着浓浓的慈悲之心,满是祝福祈祷,往后年至耄耋就越发感恩斯世的情怀。

一个人的一生,在各种年龄段都应该如实地反映出来。季老先生是非常好学的人,在求学生涯中,学习英语、德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越是优秀的人,越是谦逊刻苦,他的学生评价他,不摆任何价值,成就再高,他也像普通人一样上班下班,平常人一样,平淡生活。

品读季先生的散文游记,感受其朴实的'文风和细腻的文字,甚是惬意,文如其人,令人更折服的是大师的风范和谦和的人格魅力。

《一生的远行》是一本关于人在旅途的书籍,让人可敬可佩的是季先生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思想境界始终是一份宁静和执着!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2

今天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给我最大的感触其实并不是战争给人类的带来的痛苦,焦虑,或许是我生活在这宁静的地方吧,没有像作者一样亲历战场,所以无法去切切感知……恩,通过这本书,增加了我对记者的不少了解。原来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获取新闻材料中是如此的重要,哪怕与你只有一面之缘的人,也很有可能是取得某爆炸新闻的`关键人……啊……以前不怎么在乎人际关系的,现在看来,我还真是该培养一下这方面思想咯。

还有哦,三寸不烂之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对记者来说也很重要啊,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要你抱着希望,坚持,并巧妙的使用技法,就有满意的收获。我觉得我这方面很欠缺呢,我自己也感觉在很多事情上可以有更好的结果的,然而就是思想上形成了一种不想坚持的习惯了,以至于很多事啊,结果都不怎么尽人意。恩,努力,加油,克服这个坏习惯。书上配了图片,翻看这些历史影像时,我看到的大多是一种宁静,安详的面容,记者采访的时候,很多难民(阿21世纪第一场大战,即阿富汗战争))表达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现在的不放弃,努力的思想。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可爱,如果是我,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像他们一样这样平静的看待,并不懈的依旧在贫穷中追逐理想……

就写到这里吧。时间不早了,上自习去咯。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3

最近观看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能够观看的完整电影系列仅有英国版,也是最早的母版。其他的如日本、德国、美国、瑞典版本的线上资源均不齐全。对我来说,《人生七年》是对我影响力最大的成长类纪录片(迄今为止)。

《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系列纪录片,是影响半个世纪之久的开箱之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导演每隔七年采访记录一次片中人物的经历和变化。采访对象来自英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家庭;分别记录了他们7岁、14岁、21岁、28岁、42岁、49岁、56岁的生命轨迹。

影片从1963年伊始,时间跨度达50余年。2019年《63up》即将上线。艾普特是拍摄了《纳尼亚传奇》的知名导演。他拍摄人生七年时,年仅20出头。如今已是80多岁的艾普特已经是享誉世界的英文导演。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他分别记录了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的成长经历。我可以在数小时内直观的感受到他们的生命轨迹和情感状态。影片看完后,我脑袋里充斥着两个字――震撼!

直击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冲击。

关于纪录片的内容我不再赘述。截止2012年,人生七年系列电影已出完成八集拍摄,结构庞大,人物众多。关于人物的细节和情节走向,我记的并不清晰,这里我只谈谈这部片子对我的冲击。

第一:环境影响人的成长,并非是后天造成的。而从先天就已经开始父母生活的环境直接影响下一代。父母对改造环境的态度和改造环境后的变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息息相关。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毕生的。如果:我从富人的家庭长大,成年的工作环境和情况状况不会太差;我从穷人家庭长大,即使我付出的努力几倍于我的同龄人,成年以后的境况也不会太好。(相较于精英阶层)

第二: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的父母直接相关。自信开朗,健康活泼,优柔寡断,文弱内惧,我们都可以从我们的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其次,原生家庭和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人的性格。

我接受的教育、社区环境、成长中遇到的人、选择的职业与工作……也会间接影响我们的性格和与之对生活的态度。

第三:拥有长远目标的人更容易成就大的事业。在童年时期,有清晰职业追求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同年的职业追求是医生、教师、律师等,我们长大后多数会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童年时有长期爱好和大理想的人,他们的职业追求更高、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前提是真正热爱和长期喜欢的事物,且要有坚韧和积极乐观的性格。

所以,知道自己喜欢和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清晰的蓝图是十分重要的。这部纪录片还告诉我一件事:成年并不意味着成熟,成长是一生的修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面对生老病死和时代环境的变化,我们随时都要准备学习。在心智和智力进入成年以后,我们仍然需要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学习,更新。不断完善自我,才会具备成熟的人格。

且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活着!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4

“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我以后不写东西了去唱歌跳舞赛车哪怕是去摆摊做煎饼也是我自己喜欢——我就喜欢做煎饼给别人吃,怎么着?”这是文章中一一句最彰显他性格的话,特立独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韩寒的《毒》,语言辛辣、尖锐、刻薄,而在这些话中,我们能清晰的看到他内心里对中国现状的痛苦与担忧。正如他对国足的讽刺,颇有一种“恨其不争”的味道。正如佛祖以种种愤怒象警醒世人一样,韩寒在用他辛辣的语言大骂这个世界,意图唤醒世人。或许我是妄自揣度,但在其文字之外确实流动着一种对中国的爱。他是一名真正的中国人。

古语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韩寒他傲,从骨子里到头发稍,这总比一点无傲气甚至无傲骨要强的多。

韩寒曾自述“我是不服教育的`小混混”,这种思想延伸至《毒》里,是显而易见的对现行教育体制的蔑视。序言中,韩寒以为出《毒》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这位个性张扬的青年作家说“因为这说明我的东西的精炼与文才出众”,听上去很牛!确实,林书豪的彰显了他的正确性。“橘生淮北为枳”中国怎么就没有培养出林书豪呢?中国已经开始注重文化发展,这是一个好开端。

韩寒,我浅薄的判断他不是玩世不恭就是大彻大悟的玩世不恭,他幽默的颜色谈浓,以致变为黑色,真正的作家,却也是敢写的人,他与当然还不可同年而语,但暂且放在一起比较的话,也同样是平凡之中见真知。但韩不知名的修饰了生活,写出了生活的起浮更侧重于生活的阶梯感与弧度;而检测塔尖无论生活是怎样的凹凸不平在更高的地方看也只是一条直线。

韩少他的勇敢,真性情确实当得起这个称呼!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5

当我看到《人生七年8》的最后一幕,一个长镜头慢慢地从老Tony身上离开,那个记载了他童年、青年的生活并且一度荒废的赌马场的新模样逐渐清晰,成为伦敦奥运会的主运动场的时候,时间的魅力聚焦在了这个小时家境贫寒、父母离异,现在生活美满、子嗣绕膝的老头身上。我体会到,这56年的时光映照在了这14个人的身上,是多么神奇。

准确的说,这并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个系列片。在1963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为BBC拍摄了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纪录片,他们挑选了来自伦敦的14个7岁的儿童,采用每7年跟踪拍摄的方式,通过跟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来研究英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阶级凝固的问题。到2012年,这个电影系列走过了56个年头,然而,导演达到目的了吗?

的确,好像是达到了。14个人之中,有4个人家境殷实,接受了私立学校的教育,他们的人生同样留在了上流阶层(除了其中有一个人自愿当了教师这一好像在英国不太赚钱的职业)。10个中产阶级以及穷人里面,只有一个人成功了,Nicholas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其他的.9个人依然生活在底层或中产。然而他们都站在追求“幸福”的大厅里,而且他们幸福的“天花板”一样高。

John小的时候想要参政,14岁的时候他曾经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看法,口吻像极了残酷无情的独裁。然而42岁时,John没有成功参政,在成为一个律师之后,他喜欢上了园艺,脑袋半秃的他自己调侃说:“如果我20岁的时候说自己喜欢园艺,大家肯定以为我疯了。”

Neil大学辍学,21岁时他在伦敦建筑工地工作,28岁时他成为流浪汉,靠政府的经济金过活,在当时的采访中,从他不停抖动的身体和涣散的眼神中可以明显感到他的精神问题。然而后来,时间给了我们想不到的惊喜,56岁时,导演见到Neil,他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位议员,还应邀到澳大利亚发表演讲。

在21岁以后宣布离开这部纪录片的Peter被当时的报纸抨击为“撒切尔夫人时代英国的愤怒共产青年”,然而56岁时他回来了,而是以一个崭新的身份。他成为了一个乐队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音乐奖项,在音乐界获得了肯定。

你瞧,他们的生活也挺好的,就像一个走进迷宫的孩子,兜兜转转之后,总是能找到父母急切的拥抱。

《人生七年》就是这样一部片子,他平铺直叙,毫无矫揉造作,真实是他唯一的追求。真实在那三个女孩儿越来越发福的身材上,真实在那越来越多的秃顶上,真实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故事,每一处起承转合,伤感又温情。当我们看到他们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身材越来越走样,头发再也不像从前那么茂盛的时候,我们还会想起他们年轻时的模样。他们也曾经想改变生活,想成为演员或者政客,然而在时光面前,一切都变得圆滑。就像匠人手里的一把美工刀,把每一个人像玉一样磨得通体圆润,在时间这条湍急的河里,像一条灵活的鱼儿一样,不再跌跌撞撞。

这只是一篇普通的观后感,我希望,面对屏幕的你千万不要奢求从这得到什么。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评价别人的人生不是一件很体面的事情。而且“从别人的人生里面得到有利于自己的经验”这个观点,笔者也持审慎的怀疑态度。毕竟对于文化环境、成长环境都不同的人来说,会有完全不同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它贫乏单调,但充满了生命力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这一点很重要,在笔者看来,比旁观这14个人的人生要更加重要。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6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7

在离开德国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经留学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学。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省城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然后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先生一生都在离家一生都在远行。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

这位读者读后的感觉也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先生的那种洒脱倜傥都不见了呢?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书编辑的失策,他将这些文章汇集到一处反而突出了这种前后时期的反差,其实,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脚和心灵在游走,他的许多现实和心灵游记都是非常优美吸引人的,可惜编者没有这样的感悟,没有选到合适文章,仓促成书,打着先生亲定的旗号反而误了先生的声誉。

当然,非要从《一生的远行》中选几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选不出来,我自己觉得《去故国》、《听诗》、《重返哥廷根》这几篇还是很不错的,虽说这几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国留学时的感受,但是,读来亲切、睿智,还有些许感慨,应该是代表了先生游记中的精品。

《去故国》文中除了对自己远行的顾虑,最让人感动的是对现实母亲的思念。

“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母亲,是先生一生中觉得最愧对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无论是遇到困难、遇到伤心,抑或是遇到快乐,先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当他离开故国将要远行时,首先想到别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其实,那个时候先生的母亲已经离他而去两年多了,而在母亲去世前他也有8年时间没有见到母亲了,想来这对一位游子来说是莫大的遗憾和伤心。我们不知道这8年母子没有相见的确切原因,但是我们能够体会这8年对于母亲的煎熬对于游子的困扰。《去故国》让先生有一个机会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它远胜过一个普通游记的意义。

《听诗》,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是先生难忘的一段记忆。听,是先生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光《听雨》先生就写过两篇文章,而写于1936年的《听诗》应该是先生听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对于听诗的兴奋,先生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述:

“终于盼到念诗的日子,从早晨就下起雨来。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这里的雨还特别腻人,有时会连着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谁把天钻上了无数的小孔似的,就这样不急不慢永远是一股劲地向下滴,抬头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满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样,然而我的心情却似乎有点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仿佛正有一个幸福就在不远的前面等我亲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断漏着雨丝的天空里也仿佛亮着幸福的星。”

文中可见先生的兴奋和期盼!而这种兴奋和期盼也是属于游记范畴吗?我很困惑。对于编辑选文的动议实在不敢苟同。

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篇8

读完《神笔马良》这篇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神话故事,我深深地被问中马良那种刻苦学习,帮助穷苦人和不怕坏人的精神所感动了。

马良从小家里穷,买不起笔,有一天,马良看见画师拿着笔在给大官们画画,就不知不觉地走了进去。说:“能不能给我一支笔,我想学画画。”大官和画师笑得合不拢嘴说:“穷娃子也想学画画?”说完,大官和画师把马良轰出去。马良气呼呼地说:“我就不信穷娃子不能学画画。”从此马良每天都拿着树枝在沙地上画。每天全神贯注,废寝忘食的`,终于成了名。马良刻苦钻研的精神特别值得我学习。我在学习上不够专心,缺乏刻苦,从马良的身上,我明白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们不但要学习马良刻苦,而且还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记得有一次,班里的一个同学叫我帮他拿衣服,我觉得很烦,就说:“你为什么不叫别的同学帮你拿,别来吵我!”那位同学只好伤心地走了,唉,同学叫我帮他拿衣服我都不肯,而马良心甘情愿地帮助人们,与马良相比我可差远了,至今我还感到万分的惭愧啊!

《神笔马良》这本书还令我明白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如果在学习上碰到困难,应当迎着困难上!“困难想弹簧,看你强不强。”我会以马良为榜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学好本领,将来也像马良那样专门为人们做好事。

  • w
    知青岁月观后感推荐

    发布时间:2024-12-09

    知青岁月观后感 篇1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央视播出的宣传片《大国工匠》,用奋斗在生产一线的一群杰出劳动者的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了劳动者之歌。他们是国宝级的顶尖技工,他们是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者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那高超的技艺让...

  • w
    东湖岁月读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4-09-18

    东湖岁月读后感 篇1  前不久我读完世界银奖小说《山居岁月》,合上书本,从在椅子上,头仰着,闭上眼睛,回想起那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还有那些惊险、伤心、励志的画面,不由地从心里赞这本书。本书的主人公山姆正在享受着过寒假的欢乐,与小伙伴一起娱乐,自由自在时,遇到一件令人沮丧的事。一天吃饭时,他的父亲对他...

  •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长的岁月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成长岁月读后感 篇1  寒假就要过去了,我们即将迎来新的学期、新的挑战了。在这短暂的的寒假里,我阅读了《成长...

  • w
    非常岁月读后感(汇集8篇)

    发布时间:2025-02-12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漪《岁月如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非常岁月读后感 篇1  《岁月如歌》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这本书的主角是一个名叫杨致远的老人,...

  •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14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风岁月》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奇风岁月读后感 篇1  古,是一阙婉约细腻的词,是一首波澜壮阔的诗;是一卷线装书,是一轴藏画,是一方通灵的玉。 ...

  • w
    七颗钻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13

    在阅读作品之后,我们可能会对一些之前的观点产生变化。撰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思维,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今天编辑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七颗钻石读后感”的详细文章,希望这份报告能够为您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 在梵高的星空下岁月流转读后感 篇1  梵高,一个用生命和孤独燃烧自己的旷世天才。聂杨笔下的梵高,他的一生挫折、希望,彼来此去。给人们带来什么,又带走什么,无人能一笔包揽。今天我聊聊影响着梵高一生的人或事。  从小梵高就对大自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自然对他来说就像是天然的课堂,向梵高展示了最朴质的美...

  •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著名的语录。语录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形式,常用于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行或佛教的教义。那么,你了解语录的真正含义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知青生活的55句精选语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年轻时我们总是在开始时毫无所谓,在结束时痛彻心肺。而长大后成...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