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持久战读后感(精选7篇)

持久战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0-23

持久战读后感(精选7篇)

2023-10-23 21:24:21

【#实用文# #持久战读后感(精选7篇)#】水聚集在一起形成大海,阅读书籍能够积累知识和学问,阅读作品后我们可以对作者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记下主要的思想,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如果你还不知道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那就看一下以下与“持久战读后感”相关的完整文章吧。这篇文章汇集了许多经验和技巧,欢迎大家来学习和参考!

持久战读后感 篇1

读《论持久战》有感

************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国际上,敌人是失道寡助,而我们却是得道多助。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失其压力于日本自身。

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永久的和平”一样,虽然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但是一定能实现的目的。

现在回想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更多的人真正相信中国能够赢得最后的抗日战争,有点神秘。更多的人作战并不是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而是不希望自己的国土这样一寸一寸地被占领了,而不做任何的反抗,便束手就擒。我相信,在这个时候信仰便成为了最终能够实现最终胜利,并能够带动大家取得最终胜利最为关键的因素。

而毛泽东在这个地方“问题的提起”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这种信仰能够实现,甚至他自己都不必实现。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只需要传递一些积极的信息,就能充分调动全队的信心、士气和信念,这是赢得最后胜利的保证。

例如“(二)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

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是主观的,片面的,总之是不科学的。”毛泽东这一条当中,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样一句话给予全军全党乃至全国的人民在抗日战线上的信心是不言而喻的。在困难时期,领导者一句充满信心的感召,虽然并不能够改变当前的事实——比如落后的装备,较差的战斗素养等等,但是的确能够为最终取得胜利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信心保障。

这往往不是最优秀的人能够成为最大成功的基石。

当做一件事情,相对于自己一时的实力来说难度太大,但自己实力的增长快于该事情难度的增长,使得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或超出自己的生命期限但己方在更远的未来某个时刻可以具备完成这件事情的实力或可能性,而且自己不在乎所付出的代价的巨大,是运用持久战策略的先决条件。只要此先决条件具备,运用此策略能干成常人所不能的大事。

实际上,持久策略是所有一时实力不济的弱小实体做成大事的根本指导策略。在伟大的事业面前,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力量并不总是强大的。这也是做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原因。

而做事的实体只是利用长期的时间来实现力量的积累,从而使他们的力量与事物的难度之间的比较发生了变化。

持久战读后感 篇2

读了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我感触良多,对历史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毛泽东,我一直敬仰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文采,可是这次读完《论持久战》之后不得不为他那洞察古今以及超前而又卓越的目光所折服。他充分论述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持久战。

《论持久战》明确的点出了中国与日本打的是一场持久战——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文中还明确指出“亡国论”、“速胜论”这些思想的错误性。毛泽东同志是站在一个超越了军事的角度来对军事行动进行表述。

他的思想方向实从政治层面来认识的,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和理论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以下是我对其中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正如毛泽东在文章中所说,日本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方面都很强大。但是,它对中国发动的战争是野蛮的、倒退的,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国际地位将处于不利地位。中国虽然在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方面比较薄弱,但战争是为了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和平,因此它将得到国际援助。

中国正处在一个进步的时代。与日本相比,中国土地大,物产丰富,人民富裕。

读完整篇文章,我对这位伟人深感钦佩和钦佩。也从中学到了好多知识。其中收获最大的就是毛泽东的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

任何事物都存在利和弊两方面,所以我们看问题时要用辩证的方法,不能只看其表面而忽视其内在的。

历史是公正的。他没有让任何为自由和正义而战的人白白流血,也没有让任何热爱和平的人失望。最终,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世界人民战胜了法西斯,实现了和平。回顾历史不由的感慨道: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裳,以人为镜,可以看到得失,以历史为镜,可以知道大起大落。

我想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史为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过去的一切终究都成为了历史,我们回不去也无法参与其中更无法改变历史,可是我们拥有革命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的今天,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的每一天,用心去经营生活,每天都活的充实而又美好!

持久战读后感 篇3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特别是1938年5月,卢沟桥事变以来,随着北平、华北、南京的沦陷,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第十个月。虽有平型关、台儿庄大捷,但面对东方最强大的帝国主义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落后的中国,抗战的前途如何,究竟能否和怎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举国上下,人们在寻求答案。

这时,在国民当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发生了一些人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抗战,从而忽略了共产党的游击战争的情况。总之,无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国内外各级各方面都有拥护者和共犯。然而,迫切需要一种既能解释抗日战争现状,又能倡导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理论。

为了阐明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具体指出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的滥调,拨开人们思想上存在的迷雾,坚定持久抗战的胜利信心,同时也回答国际朋友们存在的疑虑,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一些领导人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先后发表文章。于是,就在这个5月,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总结抗战l0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的智慧,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一出,立时震动中国。《论持久战》,似茫茫迷雾中的一盏明灯,透亮了人们的心……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彻地分析当时敌我双方在各方面的优劣,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强调只有持久战才是最符合当时的战局,使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曙光,增强必胜的信心。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是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这是反侵略战争,所以中国是正义的,同时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即使日本战争力量比中国强大,但它毕竟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物力和人力都非常的缺乏,难以经历长期的战争;相反,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因此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从国际方面讲,日本的侵略行为即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地区的行为损害且威胁到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亦是反法西斯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及援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从而有效地批判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速胜论和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还指出:

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方的战略进攻、我方的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要准备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我们这个阶段的战斗形式主要是游击战,在运动战的帮助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局部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一定会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战。同时,毛泽东还强调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这样就能实现全民抗战,调动全国的统一积极抗战,更能保证抗战的胜利,即毛泽东说的:兵民是胜利之本。

文章中,毛泽东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并驳斥“亡国论”、“速胜论”,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体现了一代领导人的大智慧和大局观。

持久战读后感 篇4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在危难时刻,他一次又一次地把我们党、人民和人民军队从泥潭中拉出来,一次又一次地带领人民军队克服重重困难,使之更加强大!

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在长征途中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赤水四渡。尤其是决定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抗日战争,毛泽东更是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他创造性地提出了 《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规定了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而只能是持久战。

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经常从军事以外的角度来表达军事行动(战争)。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

因此,他的思想方向应该首先从政治层面出发,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理论加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

毛泽东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 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

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政治家和统帅应该作出的最重大的和最有意义的判断,是根据这种观点正确地认识他所从事的战争,他不应该把那种不符合当时情况的战争看作是他应该从事的战争, 也不应该想使他所从事的战争成为那样的战争。这是所有战略问题中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问题。这种军事家已经不单是一个军事家而已,他从全局从全民族来考虑这场战争,来看下 《论持久战》的前一段语句:

7月7日是抗日战争一周年纪念日。全国的力量团结起来,坚持抗战、统一战线,同敌人英勇战斗,已经快一年了。这场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将是伟大的。全世界的人都关心这场战争。

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日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有三个条件: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民革命运动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这取决于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力量和中日两国的许多其他决定性因素。”“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

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

中国共产党要取得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水平的体育战争。”“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使中**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

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

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其他因素,将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的要塞和根据地进行最后的致命攻击,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一九三六年七月与**谈话)“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国性的全面抗日战争,才能使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

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由于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努力冲破一切障碍,已经发动的抗日战争将继续向前发展。”(一九三七年八月《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这些就是结论。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观点恰恰相反: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世界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因此,我们的责任不亚于我们祖先的责任。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1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我想应该是比单纯的学习那段历史抑或那段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持久战读后感 篇5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8年5月,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被占领。此时,亡国论首先滋生,继而国内又产生了盲目急躁的“速胜论” 。鉴于这两种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15000字左右的巨著,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成为后人学习的经典之作。研究《论持久战》一文,让我们得以窥见抗日战争时期的整个面貌。

一、创作背景

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共产党就发表了反对日本占领东北三省的宣言,并积极组织了抗日战争。然而,直到七七事变,抗日统一战线才开始形成。此时,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仍然是国民党领导的正规军。

1937年11月太原失守,这一重要事件,对毛泽东震动很大,但震动之余,毛泽东进行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全国的抗日战争单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靠不住的,共产党要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战,共产党必须深入到敌后去,依靠敌后人民,领导这场持久战。于是,毛泽东在翻阅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开始提笔完成了一部与日寇作战的专著,即《论持久战》。

短短的十天里,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全身心的投入了《论持久战》的创作,详细的就中国国情分析了当前的战略形势,可以说,《论持久战》之所以在现在都经久不朽,甚至还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论著之一”,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它十分完美的贴合了中国当时的基本国情以及其强大的预见性。

二、内容回顾

《论持久战》一文提出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第一部分批判了“亡国论”与“速胜论”,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实际上都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扫除这些空谈,对于进行胜利的抗日战争,应该是有好处的。

第二部分分析了中日两国的利弊。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中日战争不是别的战争,二十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决定性战争。这证明了中国一定会赢,也回答了为什么和解不容易,为什么政治进步有可能的问题。

第三部分批判“速胜论”, 说明“持久战”的原因,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这样我才能最终胜利,避免灭亡,敌人也会最终失败,而不是整个帝国主义体系的崩溃。

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

可以说,毛泽东在每一个问题上的论证都是严谨的、循序渐进的、逐句的。

三、不朽的光辉

《论持久战》从发表之后便引起了国内外巨大的反响,在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 是指导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政府被迫抗日但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议论。

汪精卫集团是亲日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中国必然论的突出代表。他们准备向日本投降。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蒋介石,也不时地反映出失败主义的情绪。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党军队的节节溃败,鉴于所有这些不利因素,毛泽东抽出时间完成了指导抗日的军事论著,扫清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消极思想,为了实现持久战,还提出了自己的三阶段战略计划。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这反映了民兵是胜利的基础,为今后的抗战指明了方向。

2.卓越的远见性及预测能力。《论持久战》中提出,抗日战争将经历防守,准备**与**三个阶段,而第二个阶段是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事实证明,历史前进的大致轨迹正是按照毛泽东预测的那样,其认为游击战从整体上占着抗日的主要地位,结果也正是如此。

3.巨大的影响力。首先,《论持久战》国民党将领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让其认识到了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不可估量的作用。

国民党军委政治部主任陈诚对毛泽东在武汉落马后的预言表示钦佩。《论持久战》成书出版后,宋庆龄也找朋友爱泼斯坦等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在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斯大林等的案头上,都放着英文版的《论持久战》。

毛泽东卓越的战略分析能力,使国内外人民钦佩他。抗战胜利的信念也开始深入人心。

4.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第一个典型。他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

从这场战争的实质看,它揭示了侵华战争的倒退性和野蛮性,从内因看,它揭示了对外战略形势的变化。其中的辩证思维,对唯物论的运用,从实物之间的矛盾对“持久战”一步步论证,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

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很难认识到抗日战争的艰辛。可是,重读这些历史巨著,脑海中重现的不仅仅是历史鸿图,更应该描绘出未来的奋斗光景。可以说,毛泽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除了后期的一切是非曲直,民族解放的伟大成就足以让我们铭记千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什么不昂首挺胸,共同开创另一段辉煌的历史呢?

持久战读后感 篇6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丧,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鼓吹“速胜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一些共产党员认为,依靠国民党正规军,可以迅速打赢这场战争,轻视游击战争。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明确抗战方针,澄清混乱思想,1938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用时七天七夜、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一部入选《世界十大军事著作》的不朽巨著。

《论持久战》一书一开始主要是批判了国民党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这说明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中国终将取得胜利。毛泽东主席指出“亡国论”可能产生妥协绥靖倾向,而“速胜论”可能导致轻敌倾向。

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和片面的。接下来,主要讲如何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如何取得最后的胜利,重点讲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主席用客观和全局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哲理,指出了四个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2)敌退我进: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

日本是个小国。它缺乏人力、军事、物质和财政资源。战争是在先天缺陷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域广民众,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战略进攻和我们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主席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战。

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教给我们的不只是对战争的分析,而是对人生的思考。学会从本质上冷静客观地思考和预见,从内在因素和全局出发,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远瞩、敏锐洞察力和认真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毛泽东主席的这一著名结论,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

持久战读后感 篇7

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反复回答了以下两个问题:中国会死吗?不会死,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很快赢吗?

不能,战争是持久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总的,基本的规律。这一规律是通过对中日战争双方的特点的全面、客观的分析所得出来的。

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可以说,毛主席的这一席话可真是说到问题的点子上去了,这是因为,第一,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强国,而中国呢,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从敌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力来说,它在东方又是第一等的,在世界上也是

5、 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当时,我国在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必然性,也是中国抗战不能迅速胜利的基本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持指出的,在“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

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可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其次,敌人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而我们的反侵略战争却是进步的和正义的。这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和中国抗日战争持久最后胜利的主要依据。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强调的“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就是这一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调上得到了持久战和这种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是啊,中国这个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直至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之后,是一次比一次走向成熟,特别是苏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给我们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带来了曙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国内革命战争后,我们的党和人民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经验方面,更加走向成熟。

同时,也锻炼出了一批能够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仁人志士,这就为我们抗战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了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仍然是一个弱国。我们的军事、经济、政治实力都不如敌人。

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和中国无法迅速获胜,在这方面有其基础。然而。。。中国的解放运动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积累到今天,这是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同时……(也)锻炼了中国人民”,是啊,从救国救民的革命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中国人民,必然会认识到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从而能够更加坚定地打好这场长期的反侵略战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当时,除了速胜论外,还有另一种比较悲观的理论,即亡国论。毛泽东同志指出“亡国论者只看到敌强我弱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亡国论所产生的妥协倾向,什么”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没有两样“,可以这么说,对于亡国论和速胜论,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两者都是十分有害的,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两论”,它可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打赢这场反侵略战争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地来认识和克服它,那么我们的抗战就无法顺利进行,更不用说能够取得最后胜利了。为此,为了克服“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同志着重指出“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啊,唯心论和机械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只有深入实践,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也才能指导我们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现实意义

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所阐述的军事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军事科学研究,建设国防现代化,应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我们现在一再强调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这军事斗争的准备中,战略战术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价值

《论持久战》中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军的装备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都会有着较大的差距,如果一旦发生侵略战争,我们在军事装备上仍将处于劣势。因此,毛泽东同志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战略战术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指导我们打赢反侵略战争的重要思想。

不仅如此,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毛主席的文章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国家在建国几十年来曾经出现过几次大起大落,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曲折,究其原因,这问题的主要根节就在于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国情,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类似的失误,我认为,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结语《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

“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论持久战》读后感实用

    发布时间:2023-12-19

    阅读完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知识储备也有了一些增加。通过文字记录下我们的思考成果,希望这篇"《论持久战》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相信您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技能培训资料!...

  • w
    《论持久战》读后感(范文七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要想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关键在于结合个人实际情况来探讨文章的主旨和意义。也许大家正在读一篇作品,会被作者的精妙的文笔所赞叹。而这篇网络上的“《论持久战》读后感”文章就是写得非常棒的一篇,值得大家再读一遍。...

  • w
    2024论持久战观后感推荐8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我为您准备了以下关于“论持久战观后感”的内容,如何创作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是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和主题思想进行评价和解读,而拥有良好的写作技巧也许会在写小说方面得以发扬光大,请您认真阅读本页内容!...

  • w
    三英战吕布读后感5篇

    发布时间:2024-02-09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特别出色的“三英战吕布读后感”文章,想与大家分享。我相信每个人读完这篇文章后,内心一定会被深深触动。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生活中的转折和变化,阅读本文或许能给您提供一些新的帮助!...

  • w
    读后感格列佛记(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3-10-21

    在这里,统治全国的是生物是马,他们聪明绝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们和平友爱,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一个国家吗?对了,这就是《格列佛游记》中的慧骃国,这部小说充满奇特和夸张的想象,在这些情节的背后隐含的是作者对英国社会的辛辣的讽刺。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还是主人公格列佛。他是一个外科医...

  • w
    苍蝇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4-03-09

    我们编辑了“苍蝇读后感”以满足您的实际需求,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学生们读完一本书后通常会写读后感,希望我的文章能够让您感受到我的真诚与热情!...

  • w
    大年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三(4)班姜蓝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给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装上了“透视眼”,让它们能够发现地表下几百米处的目标;他研制出探测地球深部的装备,让它可以像给地球做CT检查一样,勘探地下万米深处的矿藏——他就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少年少自强!”黄大年用一生来诠...

  • w
    《红岩》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3-11-28

    祁集中心校八(3)班杜佳昱坐在床头,我静静地望着月亮,皎洁的月光照在这本书上,它象征着革命的胜利与辉煌,它就是——《红岩》。**发生在解放战争临近尾声的时候,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最黑暗日子里的山城重庆。为了配合共产党的工作,江姐等地下党积极争取准确地向上级移交信息。不久,江姐等人不幸被困在垃圾坑。...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