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朝花夕拾读后感汇编

朝花夕拾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10-05

朝花夕拾读后感汇编

2024-10-05 22:05:01

【#实用文# #朝花夕拾读后感汇编#】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一番。时间似乎也停留了,停在了那美好的童年。

不必说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着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去了……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是简单的勾勒,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儿时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些景致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读着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享受着那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情感,就仿佛亲眼看见了儿时的鲁迅:时常与昆虫为伴,爱采摘野果,喜欢和伙伴们一起捕鸟,收藏爱书,追根究底的问问题……是啊,这一切的一切,不都只有儿时的我们才值得拥有吗?

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小时候,外婆家门口有条河,河水无声的淌过,像一条会跑的路。河边有些鹅卵石。我会捡几颗自己喜欢的,一路把它们放到竹林里,鸡窝旁。想想这些石头,眼看着河水跑,一辈子都不能离开自己待的地方……

一群光着膀子的孩子,举着竹竿在村里涌过来又涌过去。整个暑假我的膝盖都有伤口,却从未亲手抓到过一只知了。倒是曾倚在树下,听过知了们把大树变成一把会唱歌的伞……

会时常在正午的太阳高照时依然专注于大地上蚂蚁们的运食会偶尔幻想:要是我也能像蚯蚓一样变成两个,一个负责玩会守在电视机旁认真的看《新闻联播》,然后在主持人说完谢谢您的收看时和表弟表姐一起对着电视回答不客气……

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真应该好好感受。再次拿起《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仿佛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我对着这个题目沉思了好久。《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大部分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虽然我还年轻,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儿时的往事。我会一动不动的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的踱着步……我的灵感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我的脸,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眩晕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是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盛夏,在池塘上泼水玩耍;金秋,在玉米地里欢快起舞……一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久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

小时候,我会因捡到一枚硬币而欣喜若狂,理由是终于当了一次儿歌中的那位捡到一分钱的小朋友;而今,长大的我也会捡起路上的硬币,理由是——那上面有国徽。

小时候,我会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一个错别字而举手,不到老师“投降”决不罢休;而如今,即使老师写了一黑板的错别字,我除了在底下翻翻字典外,决不会有其他动作。

在这漫长的十几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的侵蚀而悄然逝去,唯有成长的足迹——那记录着你的所得和所失的足迹——永远不会磨灭。我希望永远不要失去童年时代的那种快乐、天真、朝气蓬勃、不知疲倦……

童年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的时候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真理”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崇拜”的心灵依托;但随即你会发现者茶的醇美、芳香、回味悠长——你的确得到了很多;民族的自尊心,恬静而悠长自得的处世态度,决不盲目的理性(也许有点偏执)一颗日臻成熟的“仁爱之心”。

当一个人“冥然兀坐”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得到了很多。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想必鲁迅先生从未考虑过,在未来的时日自己会成为近乎图腾一类的存在吧。就算是学校里最不学无术的学生,一定也是知晓鲁迅先生大名的。细想起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最初认知,恐怕就是课本里那少年闰土口中的“迅哥儿”了。真要数起来,中小学课本里还曾见识与体会过不少次鲁迅先生的笔力,不少内容或许现在才能读懂些许罢,亦或是现在都未曾明了的。不过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未主动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想来一定是年少的时候觉得晦涩难懂,不如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来得让人心情愉悦。所以从小时候起,我想我对鲁迅先生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的,仅仅只知道那是一代伟人,一位优秀的执笔者,于我这样的凡俗而言,难以企及。不过我想也不仅仅是我自己抱着这样畏怯的态度,随着年岁渐长,也逐渐了解到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众多探讨,随之对于鲁迅先的认知也有了些许新的东西,不过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的构建很快也在完成了初步的工程后停止了,或许是觉得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去理解和感受这位有特别的胡子造型的前辈的事迹和精神了吧。

在投票时其实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花夕拾》,想来是因为对于这本散文集的印象还是语文课本上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来一点特别的记忆都搜寻不到,故此推想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吧。看到《朝花夕拾》的目录时,发现竟然还有多篇都是学过的,顿时觉得更加乏味,除了可以快一点结束所谓的读书活动外都提不起半点和文学文字打交道的欲望。带着消极怠工的态度,我正式意义上的踏上了重新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道路。

其实对于内容背后所投射的深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众多的鲁迅先生作品研究报告和争得热火朝天的探讨剧透了个遍。是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封建时期,还是那个腐朽的政府,还是那么愚昧的中国人,还是那些有毒的传统礼教,还是那些牺牲在挣扎过程中的不幸的先行者。所以真正吸引我的,让我觉得十分有趣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招牌文笔,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韵道,戏谑地说便是粗略读过几行黑字,便能让人点头,“可以,这很鲁迅。”突然想到先前一位教授所说的“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作家”,顿时噫吁嚱为何以前不曾简单地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字,而非要去强求那血腥惨痛的社会问题,每每忆起,都是被“请谈谈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所支配的恐惧。当然“鲁迅”就像是一个标签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似乎不谈作品的意义就不像是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免不了俗也就在文后谈一点罢。

就《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来说,其实不少篇都有指名道姓地抨击,并非都是用各种隐晦的比喻,比如《狗猫鼠》里写的“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亦有《二十四孝图》里的“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此类语句,其实到谈不上有多犀利,顶多是在当时言论自由的代价比较低时能这么说几句罢,不过到底还是触到了痛处,所以我斗胆把这类语句算作“鲁迅式笔调”最简单的一种表现。进阶一些的则是十足的隐喻,如“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这是《狗猫鼠》中的一句话,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这类隐喻的表达,而这一类的表述则是鲁迅先生最常用的用来表达主要思想的途径,当然也是后世语文问答题的出题重点。而在一些没有那么尖锐内涵的语句上,有一些更让人觉得有味道的表述,比如《藤野先生》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亦有《五猖会》中的一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不少看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语段,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些繁琐的记叙,有时甚至有流水账的意味,其实正是这些散碎的文字,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比较独特的阅读体验,冰冷的流畅,整体的自然,就像是面对面的娓娓道来,似乎当初那个执笔墨济天下的长褂身影就在你的眼前将这些肺腑之言和心痛之血一遍遍压制和收敛,最后诉诸到了白纸之上。我想好的作品,定是在一读到它的时候便能忆起作者的形象吧。抛却这些沉重地不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其实有不少幽默风趣的地方,可谓脑洞大开,十分新奇,更准确地说,就像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想这大概也和不同于他一直以来被塑造的形象所带来的差异感有关罢。“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在整篇冰冷的基调中,有诸如此类的诙谐的表达,而且似乎还是很认真地表述,而这种“鲁迅式幽默”,也正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亮点和看点,这着实让我惊喜。

我似有看到部分人认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终究是远去了,他的文章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并不如往日了,更有人质疑鲁迅先生是否过誉。其实就鲁迅先生执笔的本意和结果来看,他并不是解决那时候衰败的中国所具有的问题的人,但他却是为数不多的唤醒沉睡的人们去审视问题的人。他的影响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上,为什么他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不同一般的体验,那是因为他所看到的问题,他所经历的一些旧事,时至今日任然是存在的,值得去思索的。他以笔代刀,剖析了人的黑暗面,由人而成的社会的破败点,以及社会所存在的时代的缺陷,他将“病历”以文墨装饰和记录,留给了不论当时还是往后的寻求“病因”的人们。他在时间上游发出的“呐喊”,在黑暗的年代所看到的“彷徨”,都将给后人以警醒,他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如今的人们再一次遇上这样的问题时,仍然会回想起他所带来的一切。“朝花夕拾”,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如此,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初读《朝花夕拾》不觉得这像一本名著,反而觉得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闲聊家常,原来这才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我正在读“无常”这一篇章时,也正好是全书的一半,这“无常”与之前“五猖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一定是鲁迅爱看的,不然怎么会写得这样细呢!从此看来鲁迅小时一定也很贪玩,不过这里主要还是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图》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只是觉得这篇文章一定还有深层含意,看来我还得慢慢的渗透一下,才能得出结论。

说起《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可是我在这半本书最感兴趣的文章了。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文中的鲁迅可是把他仇猫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说实在的我也挺讨厌猫的,也是因为它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我最爱的红烧鱼。不过,如果当时的我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的话,就能和鲁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题目就叫做《我·猫·老鼠》。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老鼠,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其实有只“隐鼠”也不错啊!可当我看到阿长踩死“隐鼠”的那一段时,感觉真有点气愤,同时也为鲁迅失去“隐鼠”而感到惋惜。更感觉阿长真坏,不仅踩死了可爱的“隐鼠”,还把罪祸强加在了猫的身上,使鲁迅错怪了猫。

从看了《阿长与》开始,如今我已不记恨她了。在《阿长与》中的她,虽然多嘴,礼节多,但是她爽直、淳朴、又能帮鲁迅买《山海经》,人品也是不错的。

《朝花夕拾》的内容简短但不缺乏经典,看来我想读透这前半本书,还得好好体会、体会!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随手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在字里行间感慨着年少轻狂。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为《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鲁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朝花夕拾》,正如它的名字一般,这本书,是鲁迅在风烛残年的岁月中写下的。他老了,回忆着当初的一点一滴,心里还是会有当初天真烂漫的感情吧。晚年回想着小时候的事情,想必也别有一番风趣吧。如同在清晨盛开的花朵傍晚去摘取一样,虽然开放时的娇艳已经退去,但夕阳的映照更为它平填了一份神秘与美丽。我的神思似乎飘向那份年幼童真的时光。

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我感受到了百草园的无限乐趣,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正形成对比,鲁迅用文字写出了以前的无忧无虑,写出了在三味书屋的乏味,很好的体现了他对旧时私塾的不满。

我读着这些文章,似乎看到了年幼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时钻进了百草园,捉昆虫,摘野果……那份自在与快乐,在书的这头的我都可以体会得到。他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正因为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热爱自然的童趣。

还记得我小时候,也拥有同样的美丽的童年呢。我喜欢奔跑在小路上,就算是盲目地跑着,也会因为风在耳旁吹过的声音感到兴奋与充实。我也喜欢藏起来,看着伙伴和父母找我的焦急身影窃笑,然后再静静地走到他们背后,若无其事地拍拍他们肩膀……。

幼时的时光已走远,留下的只有回忆,童年真的很让人怀念呢……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周末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几篇文章,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鲁迅先生的这一篇《藤野先生》,虽说标题确实是关于藤野先生,可文章却用了大篇幅去写和藤野先生几乎无关的事情。其中的冷嘲热讽,确有深意。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医学老师,他对鲁迅十分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讲究,但他却为人诚恳公正,对自己的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纠正鲁迅笔记上的错误;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特别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把自己情念藤野先生的情感寄予其中,更是用文字搭建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文章层次杂乱,但表达了自己对民族、国家、藤野先生的情感,也许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在上世纪初的“大日本帝国”,就像是插了一对隐形的翅膀,国民的膨胀之心,简直就像老鼠觉得自己比鸡要大一样俨乎其然。而上世纪初的“大清王朝”,就像是吃了毒药一般腐朽,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到烂”,国民犹如幽魂一般零零落落,国家如傀儡一样,只有躯壳,没有心脏。

而鲁迅先生,恰好又以极其委婉的语言写出了上述的对比。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7

人的一生将会遇见许许多多的老师。

老师的一生总是倒持自己,使自己大量燃烧滴下些蜡油,再以哪些蜡油将烛身固定,然后便慢慢地放出光亮,并在光亮跳动时剪短烛芯,接受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贡献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后便淡淡地消逝,熄灭……

这已经是一个非常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师我相信这些一定很准确。藤野先生也拥有,但他独有的是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在各方面大公无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经很了不起,因为他对“学术”大公无私。他的生活如此奔腾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鲁迅的“第一老师”,他给了鲁迅勇气,让他煽动自己的羽翅飞向自己的天空,鼓励着他的爱国精神。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把燃烧的火,有热、无热地去温暖人的甘田。

藤野先生的生命就像是一片碧绿的草,有生、无生地去坚定人心的动摇。

虽然最后鲁迅留下的还是遗憾,但我觉得这也很好了不是吗?大多数人都是憧憬完美的,但是也需要欣赏遗憾,因为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遗憾,而那么遗憾却常常能映现完美。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8

最近我读了《格林童话》一书,这部书是格林兄弟写的,它是我们儿童最喜欢读的童话故事之一。

《格林童话》里有很多家喻户晓的好故事,比如《睡美人》、《灰姑娘》、《企鹅》、《穷人与富人》、《本领超群的四兄弟》、《聪明的小裁缝》、《鼓手》等等各种精彩而美丽的故事。

《穷人与富人》的故事里讲:上帝在人间漫游的时候,他没有赶到住宿的地方天已经黑了,而且也很累。他看见前面的路上有两所房子相对而立,远远望去,一座富丽堂皇,一座矮小破旧,当他去富人家住宿时,富人拒绝了他的请求;当他走向穷人家时,他们给了上帝最热情的款待。第二天早上,上帝离开时,满足了穷人三个愿望:一是永远幸福;二是终生健康,衣食不缺;三是把小房子变成一所大房子。

第二天早上富人醒来,他推开窗户,看见原来对面的小茅屋变成了一所华丽的新房子。他向穷人打听了以后骑着马去追上帝,上帝也满足了他的三个愿望。当他正想要提出什么愿望的时候,不小心缰绳掉了,他的马暴躁起来,他折断了马的脖子,于是他的第一个愿望应验了;他又想到妻子在凉爽的家里吃东西,他怒火中烧不自觉地说出:让妻子坐在马鞍上下不来,他的第二个愿望又应验了。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坐在马鞍子上下不来,他只好让妻子下来。富人除了招来许多烦恼,失去一匹马外,什么也没得到。

我们应该学习善良的穷人,少一些贪婪,多一些知足,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格林童话》真是部好书,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做人的道理。我喜欢看《格林童话》。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9

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0

最近看了一本介绍古代子女感恩行孝的书,叫《24孝图》。里面讲了很多子女对待父母的事,有几篇故事让我很感动。

虽然那些都是古代的事情,现在想来仍然有很大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些小故事。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呢?哪里能有这样的胸怀,总是先想着自己,不能先考虑到父母,这是教育的缺失,仲由得百里负米为父母的精神是现代孩子最应值得学习的。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这是多么宽大的胸怀啊,能向亲生母亲那样对待继母,并且能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继母的态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现在的'我们呢?即使是自己的亲父母都不能原谅他们的小错误,都会不停的抱怨父母对待我们不好,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试想我们有没有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或者以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改变他们呢?扇枕温衾: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这两个故事都是讲为了父母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只要父母能够过的舒服,能够开心,自己做出点牺牲是没什么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先为父母着想,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回报父母。

希望每个孩子都有感恩的心,能时常为给了我们生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父母想想,我们能为父母做些什么?我们能拿什么回报我们的父母呢?或者只是轻轻地一句“妈妈我爱你”就能使父母感动了。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1

人的一生将会遇见许许多多的老师。

老师的一生总是倒持自己,使自己超多燃烧滴下些蜡油,再以哪些蜡油将烛身固定,然后便慢慢地放出光亮,并在光亮跳动时剪短烛芯,理解一次又一次的训练,贡献一分又一分的生命。然后便淡淡地消逝,熄灭……

这已经是一个十分老套的比喻了,只要是老师我坚信这些必须很准确。藤野先生也拥有,但他独有的是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世界上永远不会有在各方面大公无私的人,藤野先生已经很了不起,正因他对“学术”大公无私。他的生活如此奔腾不息,又如此清澈。因此他成了鲁迅的“第一老师”,他给了鲁迅勇气,让他煽动自己的羽翅飞向自己的天空,鼓励着他的爱国精神。

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联,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联。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联。美国罗杰斯的"人际关联"理论、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都把师生关联提到办学水平的高度来认识。

藤野先生的生命是一把燃烧的火,有热、无热地去温暖人的甘田。

藤野先生的生命是一片碧绿的草,有生、无生地去坚定人心的动摇。

最后鲁迅留下的还是遗憾,但我觉得这也很好不是吗?我憧憬完美,也欣赏遗憾,正因所有的完美似乎都指向遗憾,而那么遗憾却常常能映现完美。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2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因此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3

品读完《二十四孝图》后,我不禁从内心深处发出感慨:“孝”,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孝”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孝是做人的根本。因此,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从古到今,关于孝的感人事迹一直发生,件件都令我们深受震撼。

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名叫黄香,他在九岁时母亲就去世了,所以黄香对父亲就更加孝顺、关爱了。严冬时,黄香就在父亲睡觉之前先钻进被子,用自己的身子把被子捂热,为的是让父亲能温暖舒适的睡个好觉;酷暑时,黄香就用扇子将枕席扇凉,为了让父亲睡的凉快,自己不惜累的满头大汗。亲朋邻居知道后,都称赞黄香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大官,但他体恤百姓,孝顺父母,百姓们都颂扬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曾有一个感动了全中国的故事,它让天下的母亲收获慰藉。

20xx年,一个叫田世国的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大如天的真理。在田世国得知其母患得尿毒症后,他便偷偷地去了医院做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田世国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手术成功后,田世国的母亲恢复得很好,然而,她却始终不知自己换上的肾是自己儿子的。田世国说:“如果我妈恢复得比较正常,器官排斥的比较小,我想这就永远是个秘密吧”。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更是一份拳拳孝子心!

“孝”是华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恪守的人生准则。《孝经》上说:“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正做到敬爱自己的亲人,那么他必定会以同样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见,孝的'传统美德意识已经似树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丝毫不可动摇。

我们中有谁知道,在美国人眼里,中国人尊老爱幼、赡养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闻者感叹:我们自己丢掉、忽视的,发达国度的人却要拾起来。对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是否应该好好地珍惜古人为我们留下的这宝贵的精神财富?

做“孝”不必轰轰烈烈,作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做起,多一些为父母着想的地方,尽自己所能做一些令父母身心愉悦的事情。

大家共进一步,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孝”发扬光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4

鲁迅先生在我心目中无外乎是一副“横眉冷对、“冷厉严酷”的形象,他先进的思想,犀利的文笔,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被誉为“民族魂”。鲁迅先生的每一篇文章无不充满着对当时封建腐朽的社会的辛辣讽刺之味,尽管《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儿时往事的追忆,其中也不乏夹杂着对很多“正义之士”讥讽之意。但是细细品读,又可以发现鲁迅先生与众不同的好玩一面。

在阅读《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文章都有着讽刺陈西滢和徐志摩等人的话,在我看来,先生更像是与这两位文坛同胞玩了起来。例如《猫·鼠·狗》中:“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慎,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之流,可就危险已极。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大角色是"不好惹"的。”、“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短短几句话引用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话,再加上鲁迅先生特有的幽默语气,就表现出了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敢说敢言的风格做派,讽刺了他人也自嘲了自己,又勾勒出先生的好玩一面,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想笑却不知从何而笑的感觉。由此,我对鲁迅先生和陈西滢、徐志摩之间的恩怨产生了浓厚兴趣。

原来,陈西滢与鲁迅先生曾进行过一场“笔上论战”。此论战以学生运动态度发端,特别是1925年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在支持和反对学生运动方面,两人之间产生了重大分歧,因而引出了一场“笔墨官司”。除此之外,陈西滢也曾含沙射影的攻击鲁迅先生抄袭他人作品,在《致志摩》中认为鲁迅先生写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根据日本人盐谷温的《支那文学概论讲话》的一部分写的。为了捍卫自己的人格和品德,鲁迅先生发表《不是信》辩驳使陈西滢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鲁迅先生在文中多次对这位和他针锋相对的进行“游戏”,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徐志摩,只是在陈西滢和鲁迅先生之间的对抗中被波及到的一员而已,如果不是在种。种巧合之下,以鲁迅先生和徐志摩所处的环境和各自的人际交往来说,二人根本不可能会有交集。

尽管在《朝花夕拾》中对陈西滢和徐志摩的讽刺有很多,但这到底还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其中也处处充满着温馨与自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两篇就是《无常》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对于《无常》,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鲁迅先生描述他当时看戏剧看到的有无常出现的曲目,大意是阎罗王叫无常去勾魂,这要被勾魂的人死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给他看病的郎中本事不到家,原本可以救治好的病人硬生生被医死了。无常见这个可怜人的母亲哭的肝肠寸断,于心不忍,心软放了他还阳半刻。但阎罗王却将无常捆住打了四十个大板,“不过这惩罚,却给了我们的活无常以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一提起,就使他更加蹙紧双眉,捏定破芭蕉扇,脸向着地,鸭子浮水似的跳舞起来。”看来鲁迅先生对无常还是很关心的,对于无常冤苦形象的描述更有种苦中带笑的滑稽感。这位无常如此与众不同,他心善,有人情味,与这样美好的无常相比较而言,那些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就显得虚伪而不堪入目,“人格”连“鬼格”都不如。也许无常的存在能给予鲁迅先生一些温暖安慰吧。

说完了《无常》就不能不说《朝花夕拾》中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读完这一篇最深的感受就是全篇都明显留存着鲁迅先生儿时的童真童趣,一个爬树摘果子捉虫子捕鸟逃课上课做小动作的顽劣儿童形象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到逃课的场景:“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写到读书也是饶有兴味:“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写到上课做小动作的更是让人感同身受:“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这样可爱又有趣的“小先生”哪能让人想到是由严肃甚至有些刻板的鲁迅先生描绘出来的呢?

读一本书,就是读一个人,通过《朝花夕拾》,我认识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内心还是充满欢乐甚至可爱的鲁迅先生。或许不只在《朝花夕拾》中,只要我们细心品味,在先生的其他文章中的细节处应该也能窥探出先生的玩乐内心。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5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名言是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生动写照。今天,我认真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名著《朝花夕拾》,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等,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鲁迅先生家后面一个很大很大的园子,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跟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鲁迅为了寻找像人形似的何首乌根,就把何首乌牵连不断地拔起来,弄坏了泥墙。冬天的百草园,等到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后,鲁迅就用闰土父亲教的方法捕鸟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捕了三四只。我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它使我想起了姥姥家的那方菜园子,满园绿油油的生菜、白菜、菠菜,藤架上挂着长长的丝瓜,泥土里有数不清的“潮湿虫”,我用手一动它,就迅速地把身子卷成了球,开启假死模式。壳蓝得发亮的天牛,不知道在匆匆忙忙地寻找什么。小水沟边的一群蚂蚁,正忙着把一颗种子往洞里拖。无论是百草园,还是菜园子,它们都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与乐趣,是小孩子们的天堂,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求学的地方。小孩子们贪玩,老先生将他们喊回去,“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只是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来,拗过去”。从鲁迅先生的笔下能够看出,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们敬爱的好老师!为了培养我们成为未来国家的接班人,他们呕心沥血,经常带病坚持工作。鲁迅先生说的“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这句话,更是我们勤劳奉献,无私付出的老师们的生动写照啊!通过拜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今后我一定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长大后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今后,我要挤出更多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像鲁迅先生那样爱家、爱国、爱人民、立场。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6

《格林童话》是一个想象、奇妙的精彩世界,一个曲折、奇妙的故事,一定会使你百读不厌。

这里,是故事的王国,这个故事不但在中国流传广泛,而且在很多年国家都有被译成本国的书籍,其中像: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的,不光在舞台上被人们演过,而且,还是儿童睡前经常想听的故事。

还有的故事不是特有名,但你一听名字就会喜欢,像:会唱歌的骨头、死神教父、渔夫和魔鬼……这样的书,吸引着我,每天晚上,我趴在床上,痛痛快快地读个够。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渔夫和魔鬼的故事。它主要讲的是:从前,有一位渔夫天天去打捞鱼。有一天,渔夫正在打捞鱼。突然,他发现了一个金色的瓶子。渔夫觉得很好奇,就打开了瓶口。

突然,从瓶口里冒出一股青烟,落地后竟然变成了一个魔鬼。

魔鬼对渔夫说:“渔夫,你想咋么死?”渔夫疑惑的说:“我不想死啊!你为什么这样说嫩?”“好吧,竟然你快死了,我就跟你说说我的经历吧——————我原本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我做了坏事,天神就把我打了下来,并且把我封在这个瓶子里面”渔夫说“那我把你救了出来,你应该感谢我啊!”魔鬼说“是,我是应该感谢你,但是,那是600年以前的事了。”

就这样,魔鬼一一的把自己的经历给说了出来。

漁夫眼珠子一转想了一个办法,说:“我死可以,但我有一个要求啊。就是你这么大的一个人,连一个手指都塞不进,更何况是整个身体了”魔鬼“好吧”话音刚落,它就又变成一股青烟钻了进去。渔夫一把把瓶塞堵上了......

看,渔夫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打败了十恶不煞的魔鬼!!!

  • w
    《朝花夕拾》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13

    写作是人类思考的阶梯,写下的作品就像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及时整理自己的见解,撰写读后感,是有效吸收知识的最佳方法。经过小编的反复筛选和优化,这篇“《朝花夕拾》读后感”更加精炼。感谢关注我的作品,我将继续创作更有价值的故事!...

  • w
    朝花夕拾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19

    你是否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难呢?作者所写的作品让读者们感受颇深。 读书的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中收获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我为了让您感到满意用心打造了这份“朝花夕拾读后感”,致力于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供您参考!...

  • w
    最新朝花夕拾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28

    光阴荏苒,时间不等人,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走进《朝花夕拾》,领略人生的真谛,读懂时间的可贵。《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爷爷的童年时光。主要是鲁迅爷爷把过去零零碎碎的记忆一片片的从回忆里拾起,再慢慢品味回忆。就像过去的花朵如今拾起,仍然美的灿烂。它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图景、封建社会制度和人民的社会...

  • w
    2024《朝花夕拾》读后感(汇编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8-31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12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鲁迅先生所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

  • w
    朝花夕拾读后感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4

    根据您提供的要求,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相关信息:“朝花夕拾读后感”。该作品是作者所写,读后让人深感动容,引发了许多深思。真正评价读后感的价值在于作者是否能抓住关键要点,因此以下建议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还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 w
    朝花夕拾读后感13篇

    发布时间:2024-08-04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倘若现在让我想想小时侯的事情,恐怕不论是有意义的,还是没意义的我都会忘得精光。  近来,我看了一本书——鲁迅的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风雨故园”。这部电影讲述的正是鲁迅童年的事情。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是被皇帝点中的翰林,全家...

  • w
    《朝花夕拾》读后感分享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11

    这篇文章是好工具范文网为您整理的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主题的内容。当我们阅读时,每个人对于读后感的体悟都是独特的。让人深受触动的,不仅是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还有书中的人物形象。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我们内心一定会有许多感悟,这是一个写下读后感的好时机。希望这篇文章能为您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 w
    [精]朝花夕拾作文读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3-11-23

    作文写作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有效途径,写作就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高分作文的背后是题目新颖,文对题意,观点突出。接下来请大家听编辑为大家讲述一下“朝花夕拾作文读后感”的内容,如果你认为这个小技巧很实用不妨把它分享给你的同事和朋友!...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