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人教版教学课件精华

人教版教学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30

人教版教学课件精华

2024-09-30 12:01:48

【#实用文# #人教版教学课件精华#】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

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预设8分)

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

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

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预设22分)

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

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2、老师手举“太阳”图片边走边说,早晨在东、中午在南、晚上在西。

3、小组活动

各小组分别确定方向,观察兵与同伴说一说操场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东西?

学生在记录单上记下各方向的东西。

交流记录结果,体会规定方向的必要性。

三、带回学生讨论:(预设5分)

清晨、中午和傍晚,面对太阳我们如何判断前、后、左、右的方向。

讨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热,记录我们的冷热感觉。

四、交流总结:(预设5分)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

早、午、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感受它们独特的东方魅力,对它们产生兴趣与关注,从而更加珍视它们,激发起传承这些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能力: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的独特性。

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京剧、书画艺术以及中医药等有一个基本了解,能初步把握其特点;了解这些国粹在世界上的影响。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社会常识量正在逐渐丰富,可以从多种渠道了解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物,同时,其社会敏锐度也在增加。现实社会中回归传统的流行趋势让学生开始将视野开阔到了对中国传统事物的了解上,学生对它们的兴趣正在逐步增强中。如前课所说,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探查未知事物,对于中国古文化透出来的与现代生活完全不一样的特点充满了好奇,很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的交流兴趣应该会很浓。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是一个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区域,现代化程度的相对落后为传统文化的保存创造了一个温床。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孩子们耳濡目染了很多宝贵的传统文化,比如:春联上的书法,庙会上的戏曲,日常生活中的中医疗法。

孩子们这方面积淀下来的知识和感受相当丰富。但是,也正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而他们生活的环境中现代生活的困惑相对少,回归传统、寻求精神出路的需求少,相对而言,他们对于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就不够深刻。另外,对于中医,由于一些历史、社会原因,以及中医发展中自身弱点的暴露,还有西医疗效的速度让整个社会对中医存在一定的偏见,不利于这个部分的体会。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对于传统文化这个话题,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交流起来,内容会很充实,但是,学生看得多,自己做的不一定多,想得就更少了。从传统文化的价值这个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思考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这一点上存在一定困难。城市学生恰恰相反,这些传统文化往往成为兴趣培养的一部分,但是在生活中却不常见。二者的不同缺失,都造成了他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片面。

因此,本课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项目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它们产生兴趣。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程度,对传统的认识程度,生活中与之相关资源的丰富程度。

其次,增强这个话题的时代感,从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元素的使用入手,激起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然后,针对不同区域的学生,侧重在不同的方面进行交流。对于传统文化认知丰富的学生,就从已有经验出发,然后给予高层次文化作品的介绍,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认知不够丰富的学生,就多补充相关的信息,并鼓励学生亲自尝试学习一种传统文化技艺,丰富自身的感受。

对于京剧、中医等和现代学生艺术评价标准不符的内容,则要规避他们不能接受的部分,从京剧脸谱以及中医的神奇故事入手,让他们对祖国文化产生正确认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抓住每个传统文化项目的特点来展示,从而充分吸引学生;通过一些对比,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通过外国人的眼睛再看这些传统文化,对其独特魅力加深感知。

教学重点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感受传统文化项目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它们产生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回顾生活中传统文化的影子,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收集有关传统文化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京剧”“书画艺术”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中医”“吹向世界的中国风”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说说国粹

[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内容表演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观看?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特有的,能代表中国文化精华,流传千百年,至今为人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板书课题:我们的国粹)

【设计意图: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入手,初步了解中国的国粹。】

活动二感受京剧

1.[播放课件:京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了解京剧的历史及艺术表演形式,感受京剧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板书:京剧)

2.[播放视频:《红灯记》选段、《铡美案》选段、《三岔口》片段]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了这些京剧片段,你了解到了什么?京剧与我们平时看的电视剧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呈现研讨资料:[播放课件:京剧的角色行当]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了解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

4.[播放课件:京剧的表演手段]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了解京剧

是各个角色通过唱、念、做、打、舞来表演的。

5.[播放课件:京剧脸谱]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说说这些脸谱分别表现什么样的人,并画一画脸谱。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京剧脸谱的知识。

小结:京剧脸谱是中国京剧所独有的`。它通过夸张的色彩和图形,表现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

6.[出示图片:我们爱京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研讨,理解京剧存在的必然性和京剧的魅力。(板书:风行中华)

7.“我是小票友”活动。通过体验活动,谈谈学习和实践了京剧表演之后的想法,感受京剧文化的特色。

【设计意图:感受京剧这一国粹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上的影响。】

活动三了解其他剧种

[播放视频:黄梅戏、越剧;播放课件:粤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交流研讨,了解在我们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方言不同,还产生了很多各有特色的地方戏曲。

【设计意图:扩展对中国戏剧的认识。】

板书设计

我们的国粹

京剧

风行中华

第2课时

活动一欣赏中国书画艺术

1.[播放课件:书画艺术]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找找我们身边的书法和国画。

小结:中国的书画艺术装饰性很强,书画作家也在不断的创作中形成了书、画、篆刻、诗词融于一体的特色。(板书:书画艺术)

2.[播放动画:十八缸水]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形象感受书法家学习书法历经的艰辛。

小结:美的创造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美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书画艺术,激发对书画艺术的热爱;感受书法艺术的习得、创造与人的努力分不开。】

活动二说说中医

1.[播放视频:神奇的中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找一找、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中医、中药,发现中医和中药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板书:中医药)

2.讲中国古代神医的故事。说出中国历史上为中医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的名字,并讲述他们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祖国今天中医、中药的成就凝聚着前人的努力与创造。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的中医文化。】

活动三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1.对外宣传和交流活动:如果让你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你会选择什么来展示中国人特有的风采?先说说理由,然后展示。

2.[出示图片: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结合上述图片,交流外国朋友喜欢中国文化的事例,感受中国以自己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和世界人民的喜欢。(板书: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设计意图:体会和感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才能在世界上展示自己的风采,被世界所接受。进而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

板书设计

我们的国粹

吹向世界的中国风

书画艺术 中医药 ……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3

一、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

一下P1 第一单元 位置 上下前后左右 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

二上P67 第五单元 观察物体 简单的三视图(实物)

三下P2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

四下P17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

五上 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 三视图(规则图形)

六上 第一单元 位置 坐标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三、编写特点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例如,通过“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引出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知识,让学生知道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第一段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位置”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感,他们对空间位置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教材创设了许多便于操作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例如,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等活动,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1)公园定向越野赛的情境图及“公园定向运动图”,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2)注意: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定向运动”的资料,教师也需要做相应的准备。

2.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要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2)“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在图

上确定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

3.例2。

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注意:可以灵活创设教学的情境;对绘制的具体方法不必做统一要求,可以放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绘制的方法;最后,向学生介绍平面示意图的一般画法。

4.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

(1) 例3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2)“做一做”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室地面上画一些长方形,并联结对角线,量出各条线段的长度,标出角度,让学生分别站在不同的顶点上进行练习。另外,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东偏南45°”也可以说是“东南方向”。

5.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

(1)例4,让学生学习在位置变化的情况下,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做一做”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绘制简单的线路图。注意:在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一条路线,并通过多种方式确定每一段行进的方向、途经的主要建筑物和相应的距离。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由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线路,描述出行进的.线路,供课上使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建议

1、教材选取与生活相关的学习素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块知识是有趣、并富有挑战性的。

2、注意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向。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其实就是极坐标的思想,学生开始不习惯,所以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体会用这种方法判断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并掌握其方法。

3、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本单元在确定物体的距离时,经常用单位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如一段表示50米等,两地之间的距离用几个单位长度来表示。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说明单位长度的含义。

注意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已经具有了从方位角度认识事物的基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在这个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并且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与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六、时间安排:

课时划分本单元可以划分为4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P18例1 P20练习三题1、2

第二课时:P19例2 P21练习三题3、4

第三课时:P22例3 P24练习四题1、2

第四课时:P23例4 P25练习四题3、4、5、6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4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能根据k、b的符号说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直线)的大致情况.

2.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y=kx+b的性质

补充例题:

例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①y=2x-4y=12x+1

观察直线y=2x-4: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2)图象经过这些点:(-3,);(-1,);(0,);(,-2);(,2)

(3)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

(4)整个函数图象来看,是从左至右(填上升或下降)

(5)当x取何值时,y>0?

②y=-2x+2y=-13x-1

观察直线y=-2x+2:

(1)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2)图象经过这些点:(-3,);(-1,);(0,);(,-4);(,-8)

(3)当x的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

(4)整个函数图象来看,是从左至右(填上升或下降)

(5)当x取何值时,y<0?

小结: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2.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_

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

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_____.

3.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b<0时,一次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当k<0,正比例函数图像经过______________象限.

补充例题:

例1.(1)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位置大致如下图所示,试分别确定k、b的符号,并说出函数的性质.

(2)下列图形中,表示一次函数y=mx+n与正比例函数y=mnx(m、n是常数,且mn≠0)的图象是()

例2.(1)若k>0,b>0,则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2)若k<0,b>0,则直线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函数y=kx+b的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则k______,b______.

例3.已知一次函数y=(m+5)x+(2-n).①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少?②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③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过原点?④m、n为何值时,函数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

例4.已知一次函数y=(1-2m)x+m-1,若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并且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求m的取值范围.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已知一次函数y=kx+5的图象经过点(-1,2),则k=_________.

2.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_______,b=________.

3.若k<0,b<0,则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第___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直线l1:y=ax+b经过第一、二、四象限,那么直线l2:y=bx+a所经过的象限是.

5.(1)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与x轴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__________,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____.

(2)一次函数y=-5x+4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y随x的增大而________.

(3)一次函数y=kx+1的图象过点A(2,3),则k=_______,该函数图象经过点B(-1,____)和C(0,_____)

(4)已知函数y=mx+(m+2),当m________时,的图象过原点;当m________时,函数y值x随的增大而增大.

(5)写出一个y随x的增大而减少的一次函数_______.

二、选择题:

1.直线y=x+1不经过的象限是(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2.下列函数中,y随x的增大而增大的函数是()

A.y=-3xB.y=-2x+1C.y=x-3D.y=-x-2

3.若函数y=(m-1)x+1是一次函数,且y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m的取值为()A.m>1B.m≥1C.m<1D.m=1

4.已知一次函数y=kx+b,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且kb<0,则它的大致图象是()

A,B,C,D

三、解答题:

1.已知一次函数y=(p+8)x+(6-q).

①p、q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②p、q为何值时,函数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

③p、q为何值时,图象过原点?

2.若一次函数y=(2k-3)x+2-k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上方,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k的取值范围.

3.已知一次函数y=ax+1+a2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的纵坐标为5,且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4.已知一次函数y=(3m-8)x+1-m图象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其中m为整数.

(1)求m的值;

(2)当x取何值时,0<y<4?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与精深;透过探究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树立保护古遗迹和文物的意识。

能力: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的价值。

知识: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知道古遗迹的价值,知道这些古代的文明是失而不能复得的。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社会意识正在逐步形成,对社会历史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能基本知道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文化积淀的丰厚,有了探寻祖国文化遗迹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探查未知事物,对于古遗迹和文物这类透着神秘气息的东西充满了好奇,很符合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且游历四方是这个阶段孩子的普遍梦想,这个话题给了他们出去走走、看看的机会,他们的交流兴趣应该会很浓。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是一个自然环境普遍较好,部分区域保留有历史文化遗迹、具备先天优势的地方。农村学生可以感知到最原始状态的遗迹状况,甚至文物古迹。但是,由于地域环境、家庭条件、信息闭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了解其它文化遗产的机会少之又少。同时,随着旅游经济的推动,在有历史文化遗产的地方,农村学生更多看到的是这些宝贵财富的经济价值,保护意识会比较淡漠。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探寻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古代遗迹的价值,知道古代文明是失而不能复得的,树立保护古遗迹和文物的意识。

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首先了解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程度,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程度,生活中与之相关资源的丰富程度。其次,对于生活在文化遗迹地的学生,要从他们对当地遗产的已有认知出发,扩展到其它区域;对相关知识十分贫乏的区域的学生,则需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文化遗迹有初步的感知。然后抓住教材中列举的长城、兵马俑等能代表中国文化积淀的遗迹,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进一步感受文化遗迹的魅力。最后,针对现实中人们对保护文化遗迹的两种不同看法进行讨论,建立正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视频或图片感知中国博大的文化遗产,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产生话题探究的_。其次,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要在小我的价值需求上引导学生从国家、世界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建立对文化遗产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成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小卫士。

教学重点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探寻历史遗迹背后的故事。

教学难点

知道古代遗迹的价值,知道古代文明是失而不能复得的',树立保护古遗迹和文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中国地图,搜集教学所需的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

学生准备:了解当地文化遗产的状况;向家长或周围的人了解当地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传说;适当收集自己知道的文化遗迹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探索古遗迹”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哭泣的古遗迹”“活动天地——文物古迹的保护”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播放视频: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中国的主要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它们相应的位置。

小结: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其中许多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板书: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我国的国宝)

(设计意图:意识到祖国文化遗产之多,从而进一步产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探究兴趣和向往。)

活动二、探索古遗迹

1、(播放视频:长城)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长城跨越了哪些省(市)、自治区?长城的砖每块有十五千克重,这么高的山,这么多的砖,当时人们可能是怎么运上去的?长城为什么要建在高高的山上?长城城墙的顶部为什么是凹凸形的,而不像别的城墙顶部那样是平的?在调查过程中,你了解到什么?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板书:长城智慧艰辛)

2、(播放视频:孟姜女哭长城)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读到什么?如果你是孟姜女,你会怎么办?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长城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体会中华文化的丰富和精深。让学生知道劳动人民为此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3、(播放视频:秦兵马俑)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兵马俑为自己陪葬?联系自己知道的秦朝的社会状况,谈谈你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文化遗产中推测和了解过去社会发展变化的信息。(板书:秦兵马俑)

4、(播放视频:大足石刻)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自由想象这些石刻所传达出来的寓意。(板书:大足石刻)

(设计意图:感受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教化价值。)

第2课时

活动一、哭泣的古遗迹

(播放课件:哭泣的古遗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到这些报道,你有什么感触?古遗迹的毁坏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小结:从古遗迹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社会,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它们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这些文化遗产,全部是现代建筑的话,未来的中国人,还能否领略到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关注,形成对文物古迹保护现状的忧患意识。)

1、[播放课件:保护古遗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还知道哪些保护文物的措施?

2、小小辩论会。

阅读下列材料,展开辩论。

材料:为了发展旅游事业,有些地区将古建筑按照现代人的想法重新翻修,有的在古遗迹上建起了新的游乐设施。为此专家们提出批评,认为这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我们开个小小辩论会,谈谈各自的看法。

小结:古代文明是失而不能复得的,我们要树立保护古遗迹和文物的意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及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引发学生对文物古迹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保护国宝义不容辞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能够识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纬线的特征和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知道大洲和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感受地球的美丽与广大,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无比热爱与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学习经线、纬线的有关知识,并能够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和纬线,学习按照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准确寻找位置。

教学流程

猜谜导入。

说它像球不是球,肚子里面啥都有。人物、动物和植物,全都生活在里头。高山、森林处处见,江河、湖水向海流。天天围着太阳转,猜猜它是什么球。

课件出示谜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随机介绍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整个地球现在大约有60多亿人口,这60多亿人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就犹如一个很大的村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们的地球村》。

我们要认识地球,研究地球,最好是进行实地观察。但是地球太大了,我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缩小的地球——地球仪)

认识地球仪。

活动一:认识地球仪。

首先出示一个大地球仪,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快速地在地球仪上指出方向。通过引领学生熟练地准确地在地球仪上寻找方向,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接着让学生看一看地球仪上面有什么,摸一摸纵横交错的线,想一想这些线有什么用处。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说由浅入深地了解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思考并提问。

活动二、认识经纬线。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看教材99页上面的两幅图,读读下面的文字,看看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一边看书一边观察地球仪,帮助自己理解地球仪的有关知识。读读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小伙伴们交流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

2、指读自学要求,开始看书自学合作交流。

3、各小组可从一方面的知识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如果汇报不全面,其它小组可补充。

4、结合汇报内容,老师引领学生在地球仪上认识这些知识,找一找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筛选自己搜集的资料并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把学习知识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活动三:了解经纬网的作用,练习在地球仪上找位置。

1、教师导入: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构成了经纬网。经纬网有什么作用呢?

2、师生合作做一个游戏。先让学生提出一个同学的姓名,老师找不到。再让学生说明几行几排,老师根据学生提示很快找到了学生的位置。从而在游戏中让学生明白经纬网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准确的确定地面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和方向。

3、练习在地球仪上找经纬线。

4、利用经纬网在地图上找到首都北京和家乡天津的位置。

5、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利用经纬线定位在地球仪上寻找汶川地震震心。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学习了经纬网的作用,掌握了通过经纬网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四:了解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

1、学生自学99页下面的'两幅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教师提出问题:在地球仪上,哪一条线是赤道,怎样划分南北半球,怎样划分东西半球?

2、汇报交流。

3、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东经160度。课件演示东西半球的划分。

4、找到中国的位置,是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在自学的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现,更有利于学生对东西半球划分的理解。

了解大洲和大洋在地球上的分布,欣赏美丽风光。

1、学生借助地球仪,找到大洲大洋,指名学生介绍大洲大洋的名称。

2、了解大洲大洋的分布情况。

3、找出中国在那个大洲。

4、帮助学生识记大洲大洋的名称。

5、介绍有关有亚洲名字的来历,并布置作业搜集其它大洲名字的来历。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知识,欣赏大洲大洋的美丽风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地球的美丽和神奇,激起学生继续探求地球知识的无限渴望,同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最后教师总结,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和探索地球的情感。

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村

经线纬线赤道

看看缩小的地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地球仪七大洲四大洋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难点一次函数知识的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法教具准备弹簧一根

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简单复习函数的概念(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2、演示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现象,提出问题:在弹簧长度发生变化过程中,弹簧的长度是哪个变量的函数?为什么?

3、汽车匀速行驶途中,油箱中的剩余油量与什么有关系?这其中有函数吗?

二、新课学习

1、做一做。让学生做书上157页上面两个题目,使学生在探索一般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2、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学习讨论:刚才写出的两个关系式y=3+0.5x、y=100—0.18x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让学生分析出他们的共同点:

①左边都是因变量,右边都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

②自变量X与因变量Y的次数都是1;

③从形式上看,形式都为y=kx+b,K,b为常数。

问:从自变量的次数上看,这样的函数大家认为可以取个什么名字?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次函数的概念: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问:一次函数y=kx+b中,k可以为0吗?b可以为0吗?引导学生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并接着引导学生比较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用集合的方法比较):一次函包括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殊情况。

3、例题学习

例题1是考察学生对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学生直接进行口答。

例题2是培养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简单一次函数关系式及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第三问严格地讲应先判断出工资的范围是800

三、随堂练习

1、找出下面的一次函数,并指出其中K、b的值。若不是一次函数,请说明理由。

A、y= +x B、y=—0。8x C、y=0。3+2x2 D、y=6—

2、已知函数y=(m+1)x+(m2—1),当m,y是x的一次函数;当m,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四、拓展应用

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去井岗山体验革命历史。出行方面准备从甲、乙两家旅行社中选择一家代办,已知两家旅行社报价相同,都是每人200元。不过,甲旅行社开出的团体(15人以上)优惠办法是返还现金500元作为门票费,乙旅行社的团体优惠是,所有人员费用均打9折。设学生人数为x人,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分别为y甲、y乙,解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两家旅行社收费y(元)与学生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该关系式是什么函数?(y甲=200x—500,y乙=180x)

(2)如果学生为20人,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收费。到哪家合算?(y甲=200×20—500=3500(元);y乙=180×20=3600(元);

y甲< y乙,所以到甲旅行社合算。)

(3)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乙旅行社?(依题意得,y甲— y乙>0,即(200x—500)—180x>0,解不等式得,x>25,所以当学生多于25人时,到乙旅行社合算。)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内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会根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关系式。

六、作业读一读:

中国古代漏刻必做题:161页习题6.2第1、2、3题选

做题:161页试一试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 )

2.32+x ( )

3.16+4=20 ( )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 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 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 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 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 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 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 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 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9

一、教材内容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第20~21页例2)

二、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

2.通过想象出物体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给定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量角器、课件。

学生准备:量角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哪几个条件?那么,如何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学习新课

教学教材第20~21页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页例2)

师:在例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1)尝试画图。

①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②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③尝试画图。(教师巡视,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组织全班交流。

①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②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确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③教师小结作图过程。(边说边画)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方向(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B市距离A市200 km,在图上也就是2 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 cm表示100 km,C市距离A市300 km,在图上也就是3 cm。

(3)算一算。

师: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点名学生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0÷40=5(时)

(4)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组织学生交流:你们认为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画图步骤:

①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②确定观测点。

③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④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课件出示总结)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教师画出平面图,点名学生板演)

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200÷40=5(时)

答:台风5小时后到达B市。

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课堂练习来看,学生画示意图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方向角没有找准;距离没有按单位长度换算(少数);中心点的位置没有找准;物体的具体位置没有明显地表示出来,或者没有标出名字,让人看不清楚;也有学生方向找错了。根据这些情况,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更应该注重画示意图的细节,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0

设计说明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积累了一些确定方位的经验和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本节课主要是教学现实生活中的东、南、西、北,要求学生知道这四个方向,并能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条件下,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教学例1时借助情境展开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经验,增加他们探索、体验的机会,使他们学会正确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方法。如为了方便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等,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方向的表象。同时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在教室的各个方向都有哪些物体,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能迅速判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转一转”,使学生体会顺时针方向的规律,加深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指南针

学生准备:指南针

注:本书“上课解决方案”中的“备教学目标”“备重点难点”见前面的“备课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你们去过北京吗?(学生自由发言,介绍北京)

师:下面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去游览北京,看看天安门广场及周围都有哪些建筑。(课件出示教材2页主题图)

师:你知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的哪面吗?(学生观察主题图,用自己的.方位知识描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

2.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看来仅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方向还不够清楚,我们还要学习新的有关方向的知识。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示方向的词?(学生自由汇报,有的学生知道东、南、西、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辨认东、南、西、北。(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自然引入,尝试描述,感受方位词在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时的方便,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联系生活,自主探究

1.初步认识东、南、西、北。

师: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小明站在操场上锻炼身体。(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1的情境图)你们知道他面向的是什么方向吗?(小明面向的是东)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因为他面向太阳,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

课件出示:小明面向的方向是东,他背对的方向是( )。

(强调:东和西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东与西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东,背对的是西,反过来,当你面向西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东)

课件出示:小明的右边是南,左边是( )。

(强调:南和北也是一对相反的方向。板书:南与北相对,并让学生读一读)

师:面向南,背对的是北,反过来,当你面向北时,你背对的是什么方向?(南)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忆方向呢?老师这儿有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师:通过读这首儿歌,你感受到了什么?(东和西是相对的,南和北是相对的)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把下面的四句话填写完整。

图书馆在校园的____面,体育馆在校园的____面。

教学楼在校园的____面,大门在校园的____面。

2.感知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师:指一指太阳升起的方向,你知道我们教室的哪一面是东吗?(学生用手指一指,并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全体起立,面向东面,一起说儿歌,并指出方向。(学生边说儿歌,边指出方向)

师:我们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请大家用手指一指,说一说。(学生先自由说,再指名说,其余学生根据他说的用手指出东、南、西、北)

3.体验顺时针转动。

(1)游戏:听口令。(老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请全体同学起立,面向东面,向右转,面向南面,再向右转,面向西面,继续向右转,面向北面,接着向右转,又回到了东面。(正好转了一圈)

(2)再次感知:按照刚才的顺序让学生再转一转,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3)交流发现:东、南、西、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顺时针、相对性)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在学生心中建立方向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1

设计说明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用游戏导入新课,可使数学知识在游戏中愉快地、自然地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上课伊始,设计了老师说时间,学生用动作表示时间的游戏,这样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时间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直观演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设计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以及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时间与时刻的意义及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通过例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确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比较简明、方便,经历由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渗透比较的数学思想。

3.注重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入手,加深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掌握。

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节课以“一天”为主线,贯穿始终。出示主题图展示生活中的一天;通过春节晚会倒计时,了解一天的开始;探究一天有多少个小时。从生活中梳理出数学知识,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 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游戏,认时间。

师:老师和大家做个游戏,老师说一个时间,大家不用口述,用动作告诉老师这时你在做什么,看谁表演的好。

(1)老师先说一个时刻:中午12时,用动作示范一下。

(2)老师报出下列时刻:凌晨3时、早上6时、上午11时30分、下午4时、晚上9时。(教师边板书边提问)

2.导入。

师:刚才我们说的是生活中常用的表示时刻的方法,叫做12时计时法。如果同学们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刻,那么应加“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或凌晨”等限制词。有没有一种不用加文字说明的计时方法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计时法——24时计时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归纳出12时计时法的特点,并理解12时计时法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12时计时法在实际运用时要有限制词,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寻找表示时间的更为简便的计时方法——24时计时法,引入新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体验生活中的.“一天”。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教材82页主题图),引导学生说出在主题图中获得的信息。

(学生汇报小女孩在一天中的作息时间)

2.认识一天的开始——0时。

师:大家知道一天是从什么时刻开始的吗?(学生发表意见,教师不作答复)

师:一天的开始到底是什么时刻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吧!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在一起迎接新年第一天开始的情境。(课件播放倒计时的录像)

师: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钟面上是几时?(12时)是什么时候的12时?(夜里12时)

师:到了夜里12时,就表示这一天结束了,同时又表示新的一天开始了。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我们一般又把夜里12时说成0时。

师:0时我们通常在做什么呢?(睡觉)现在知道一天的开始是什么时刻了吗?一起说说看。(0时)

3.运用课件创设情境,感受一天的经过。

师:一天的时间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吧!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随着画面和音乐表演。(课件演示)现在是0时,在睡梦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师:(钟面显示早晨6时45分)天亮了,太阳升起来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上午10时1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钟面显示中午12时)时间真快,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下午3时30分)小女孩和同学们在跳绳。

师:(钟面显示下午6时)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吃晚饭的时间了。

师:(钟面显示晚上7时25分)现在是什么时候?小女孩在做什么?

师:大家在睡梦中,时间又不知不觉到了什么时候?(夜里12时)到了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过程,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3、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口算思路,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尝试教学法

教具:

题卡、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看卡片说得数(表内乘除法)

二、提出问题,引入新知

刚才的口算题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表内乘除法口算,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许多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算除法。(板书课题,提出目标。)

同学们请看黑板上的挂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指名回答)

根据我们获得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轻声说一说)

师有重点地板书如下:

生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黄瓜?

生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3:李阿姨平均每人运多少箱?

生4:李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生5:李叔叔平均每次大约运多少箱?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

指第一个问题,会列算式吗?(指名列式)

请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会读吗?指名读(顺读、倒读)

三、思考交流,探索新知

1、60÷3=20(箱)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2、小组选代表全班交流

方法一:想乘法算除法————20×3=60,所以60÷3=20。

方法二:去添0法————6÷3=2,所以60÷3=20。

方法三:摆小棒的方法来验证。

方法四:6个十÷3=2个十=20。

小结:同学们的口算方法都不错,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我们做题时不管采用哪种口算方法,只要算得又对又快就行了。

4、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并与同桌说说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5、指名回答,师板书。强化两种读法。同时说出第三题的口算方法。

6、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就在14——15页,同学们看书填空,有不懂的就提出来。(4、5题下节课再研究)

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撑握了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四、活动体验,巩固运用。

1、做一做1、2题。

(1)题独立完成。

(2)题独立完成,指名说口算方法。再观察一列(还可再加两题),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生总结: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商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计算时,应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计算。

(3)学习“你知道吗?”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让生感受数学符号产生过程和数学家的智慧。同时让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一些有关除法史料以及对学生渗透数学文化。

2、看算式,写得数。(小黑板)

480÷6640÷8420÷7540÷9400÷5210÷7800÷8 100÷5200÷4320÷8450÷9280÷4300÷6560÷8

指名核对,并选题说计算方法。

3、列式计算。

(1)、320里有多少个4?

(2)、90除以3等于多少?

(3)、7除420得多少?

(4)、被除数360,除数是9,商是多少?

独立完成,指名核对。

4、在□填上合适的数

180÷□=30210÷□=30

1500÷□=300 3000÷□=600

五、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哪些收获?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3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页例1、第92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生: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师: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生: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生:怎样计算平均数?

生: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课讲授:

(一)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课前的`导入,大家说一说什么叫平均数?学生讨论后交流。师归纳: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二)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例:出示例1情景图。

1、分析问题

师:这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卫士的活动,大家看看这是我班一个小队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课件出示相关情景和统计表,学生读题。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队有四位同学。

生:我知道了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

生: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指每个人一样多。

师:那大家想想,应该怎样求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

生: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方法总结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简单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生:他们不一样多。

师:那怎么办呢?

生:可以通过移动瓶子来解决。

师:怎样移动?

生: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同时利用书本等器材进行简单操作,并交流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想一想: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生:小红的多,小兰的少。

师: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生: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请说一说。

生:有,可以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决。

师:怎么算呢?

生:先算他们的总数再除以4。

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吗?

生:(14+12+11+15)÷4=52÷4=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

师:会用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我们一起来算一算,结果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师:52表示什么?

生:4个人收集瓶子的总数。

师:是呀,是把小红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总数量先求出来,是52个。(教师板书“总数量”)

师:为什么要再除以4?

生:把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就是求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生:平均分成4份,4表示总份数。

师:4就是总份数,除以4表示平均分成4份,这13个就是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那么用式子怎么表示呢?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真不错,大家鼓励一下,向他学习。师小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校生活实际,利用活动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在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算一算,发现求平均数的方法,经历数学概念、方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了求平均数的两种不同方法。]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第1题。理解怎样使每个花瓶里的花相等是求平均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二十二第2-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练习。

人教版教学课件 篇14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二、内容分析

1、初中主要是通过几种简单的函数的初步介绍来学习函数的,前面三小节,先学习函数的概念与表示法,这是为学习后面的几种具体的函数作准备的,从本节开始,将依次学习一次函数(包括正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大体上,每种函数是按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性质这个顺序讲述的,通过这些具体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函数意义、函数表示法的认识,并且,结合这些内容,学生还会逐步熟悉函数的知识及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旧教材在讲几个具体的函数时,是按先讲正反比例函数,后讲一次、二次函数顺序编排的,这是适当照顾了学生在小学数学中学了正反比例关系的知识,注意了中小学的衔接,新教材则是安排先学习一次函数,并且,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予以介绍,而最后才学习反比例函数,为什么这样安排呢?第一,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识规津,从函数角度看,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与性质都是比较简单的,相对来说,反比例函数就要复杂一些了,特别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条曲线组成的,先学习反比例函数难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数作为一次函数的特例介绍,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益,又便于学生了解正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的关系,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

3、“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函数?

2、函数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3、举出几个函数的例子。

新课讲解:

可以选用提问时学生举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采用教科书中的四个函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例子(实际上均是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x,s=3t等。观察时,可以按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么关系?(在学生明确这些式子表示函数关系后,可指出,这是函数。)

(2)这些函数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函数是什么?(在学生分清后,可指出,式子中等号左边的.y与s是函数,等号右边是一个代数式,其中的字母x与t是自变量。)

(3)在这些函数式中,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分别是关于自变量的什么式呢?(这题牵扯到有关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数的自变量的式子也就是等号右边的式子,都是关于自变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知识,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层层设问,最后给出一次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数,k≠0)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对这个定义,要注意:

(1)x是变量,k,b是常数;

(2)k≠0 (当k=0时,式子变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数函数,这点,不一定向学生讲述。)

由一次函数出发,当常数b=0时,一次函数kx+b(k≠0)就成为:y=kx(k是常数,k≠0)我们把这样的函数叫正比例函数。

在讲述正比例函数时,首先,要注意适当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比例关系,小学数学是这样陈述的: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写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小学因为没有学过负数,实际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对于正比例函数,k也为负数。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找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关系: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课堂练习:

教科书13、4节练习第1题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人教版课件精华八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人教版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洪、制、治、严、紧、因、事、劲、终”9个生字,重点识记“洪、治、因、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洪水、制服、治理、因、终于”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三节,感受大禹为制服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决态度,初步...

  • w
    人教版小学课件

    发布时间:2024-09-19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人教版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教版小学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 w
    人教版地理课件

    发布时间:2023-11-20

    阅读“人教版地理课件”可能使您对此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希望您能仔细阅读本文并喜欢它。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教师成功授课的前提,因此请不要草率对待。教案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 w
    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

    发布时间:2023-12-11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教师都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为了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人教版课件”的精华内容,请仔细阅读!...

  • w
    人教版英语课件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在本文中,笔者领略到了许多实用的指导和建议,因此我们真诚邀请您亲自体验本页的魅力。当老师为学生开授新课程时,通常需要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这就需要老师自己花费时间来完成。教案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体系的关键要素。...

  • w
    人教版思品课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您是否需要了解“人教版思品课件”栏目小编很乐意为您整理相关信息。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教案的编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希望能够为你提供有力的支持建议你把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 w
    小学英语人教版课件精品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6-26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学英语人教版课件 篇1  学情分析: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好玩、好动、好表现、好表扬等心理特点,...

  • w
    人教版英语高三上教学计划精华15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人教版英语高三上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在学校业务小组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协调好各备课组间的关系。认真学习新的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新的高考形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富有进取精神、努力营造融洽的教研新风貌,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为把我组的教研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而努力奋斗。  二、奋斗目标:...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