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2024五年级下册优秀教案(汇集14篇)#】作为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有助于掌握教材内容,并有效选择恰当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刺猬》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失重、心驰神往、广袤无垠、嶙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登上月球,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的情况。
2、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指导。
三、自由读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登月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2、指名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3、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
(1)飞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1)宇航员从月球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经历76千米,历时95个小时。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语言方面:恰当的描述,用数字说明,叙述中有议论。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插图,引导想象。
(1)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学习文章插叙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从直接描写葛利格语言、行为的语句中,以及描写音乐的句子中感受这位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
3、初步感受音乐家崇高的人格和爱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整理字词,丰富词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妮、菩、咆、哮、枞、抑、曙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关于“爱德华·格里格”的资料。
3、小组合作,理清文章的结构。
4、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四、达标检测,巩固课堂
1、范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守林人是做什么的、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五、总结拓展,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
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故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地方,深入领会葛利格信守诺言的高尚品格。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文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2.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像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难点
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2、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3、学习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比喻、夸张、对比的手法,体会其在具体情境中的作用。
2、积累古诗《游子吟》,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
我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不仅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具体内容,而且要从文章所记叙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有句话说得好“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无论是写人、状物、还是叙事,都具有一定的写作目的,或褒扬、批评;或肯定、揭露。总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
(二)我们每位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应该如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1、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比如,我在读《月是故乡明》时,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体会到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2、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如《梅花魂》一文中,“当年的我,还过于稚嫩,并不懂得,我带走的,岂止是我慈爱的外祖父珍藏的一副丹青、几朵血梅?我带走的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哪!”直抒胸臆,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3、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言外之意。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4、在反复朗读和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地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诵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它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吟诵,诵读强调眼到、口到、心到,核心是自我体验的过程。阅读的时候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这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
(三)说说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有哪些?
1、抓课题,从整体入手。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审题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解决问题。
2、抓关键词句。如,从抒情部分找中心,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中心,从重点句、段找中心,关注首尾。
3、抓课后问题。
4、联系生活实际。
5、了解写作背景。
二、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第1小题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中的例句,力求读准确、读通顺。并说说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课件出示例句)
明确:夸张(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和排比(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句子并列,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2、分别说说每个句子的句意,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1)通过列举人睁不开眼睛、蚯蚓不敢钻出地面、蝙蝠不敢从黑暗中爬出来等事例,突出了太阳光之强,富有童趣;通过描写鸡、狗、蝉的各种表现来体现八月天气很热。
(2)在例句中,先选择事物的某一个特征,再用具体的事例把这一特征诠释出来,使之更生动、形象。
3、请同学们选择下列任意情形仿照例句说一个句子。
忙冷吵静快辣
冷:十二月,天多冷。狗熊冷得躲进树洞,鸡冷得挤成一堆相互取暖,狗冷得趴在窝里不出来。
吵:这条街车水马龙。鱼被吵得跳跃,狗被吵得耷拉下耳朵,喇叭被吵得似乎要跟它较量较量。
静:这湖面犹如一面镜子,静得连一丝微风都舍不得掠过,静得蜻蜓不忍心去点水,静得鱼儿舍不得跃出水面。
……
(二)学习第2小题
1、读一读课本中的4个例句,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都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对比的作用: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使读者的感受更强烈。
(1)将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突出思乡之情。作者提到非洲大沙漠、大海、高山等地望月,月亮虽美,作者对它们并没有深切的感情;故乡之月,能引起很多美好的记忆,让人感受到亲近、温馨,这样的对比,就是要突出“月是故乡明”的感受。
(2)从香气上看,杭州小山上的桂花与家里的桂花是没有分别的,甚至小山上的桂花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得多。而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已经充盈了她的全部生活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母亲生命的一部分,这些是无论何时、无论多香的桂花都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味永远都是最香浓的。
(3)是父亲摇着姑爹的小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的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无尽的期望,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是绍兴的乌篷船所无法比拟的。
2、选择其中一个例句,照样子写一写。
示例:这个女孩还穿着又小又薄的破衣裳,她旁边的那个漂亮姑娘的`脸庞在红棉袄的映衬下越发红润了。
3、仿照例句,根据提示写句子。
示例: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1)寒冬,天多冷。
(2)夏天,太阳。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日积月累
(一)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赞美母亲的古诗《游子吟》。(板书课题,释题,“吟”是轻轻地吟唱,“游子”是离家在外的人。)
2、关于作者孟郊,你了解他什么?(指名发言,教师补充)
(二)初读古诗
1、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地方。
2、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古诗吗?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他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此时,孟郊就想起了进京赶考前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三)再读释疑,感知诗意
1、小组讨论交流:从这首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并交流不懂的地方。
2、理解古诗。
(1)点拨诗中重点词语。(课件出示)
意恐:心里担心、害怕。寸草心:小草,比喻儿女的心意。
春晖: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2)诗中哪些诗句是描写儿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的?请学生自由读,同桌讨论,并说一说意思。
(3)诗中哪一句写出了儿子的心声?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四)细读品味,体会诗境
1、发挥你们的想象,描述儿子离家前那个夜晚的情景。(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明天,儿子就要远行,在小油灯下……)
2、母亲年迈体弱,眼睛昏花,动作迟缓,但她仍然坚持一针一线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3、假如你就是那位即将远行的儿子,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怎样想?
二、课堂小结
本次语文园地我们学习了如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学习了排比、夸张、对比的手法,还从孟郊的《游子吟》中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希望同学们能及时巩固所学,并学以致用。
[教学板书]
语文园地一
交流平台边读边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词句段运用学会情景描写感受句子表达特点
日积月累(背诵、积累、感知)
[教学反思]
本次交流平台中四个学生的对话,相当于对单元主题“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总结。因此,我在教授这个部分的时候,引导学生总结体会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时,相应的也会出示对应的例句。这样一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后来还有不少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了值得借鉴的方法,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的内容,学生学起来兴趣较浓,总体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2、通过读课文,理解“龙”的深刻含义。
3、根据文章内容续编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领悟“龙”的象征意义,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说说有关龙的知识。
齐读课题质疑——大人们关于龙会说些什么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大人关于“龙”在文中有说法?分别是怎样说的呢?
小组合作寻找,读相关句段,汇报。
三、细读品味,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龙”在大人们心中是什么样子的?
2)你对哪个大人的话有浓厚的兴趣,着重谈一谈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读了这篇小文章,你认为那一段,那一句更能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齐读:在美读中体会作者的强烈民族自豪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文章主题自然水到渠成)。
“龙”象征的'我们腾飞的中华,那么你再来开动脑筋继续想一想“龙”还有什么含义哪?(自己续编,然后小组交流。)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龙”象征的腾飞的中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腾飞的中华龙是怎样震惊世界的呢。(播放课件——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航天事业,军事,经济贸易,教育等事业发生的变化。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中国正在不断的腾飞,不断的进步。)
看到中国各项事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想说点什么吗?
(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祖国做贡献的信念)
五、布置作业
1、用你知道的事实,试着在第五段后面继续写几句。
2、谈谈你作为“龙”的子孙又有那些感想。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走进祖国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情感。《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西部,走进西部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回顾·拓展1”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学习方法,并理性的分析总结,不断进行改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写作方法,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在交流中能就自己的某一点体会畅所欲言,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20个生字,会认、会写、会用;能正确认读本单元的27个二类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
4.体会重点句、段的含义。
5.积累本组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试着背下来。
6.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7.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中重点词句的朗读、领悟,体会作者的感情。
2、有意地拓展课程资源,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3、通过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并激发口语交际和写作欲望,进行写作。
4、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四、教学措施及手段:
1、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读、悟理解课文。
2、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扩展的知识面,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继续引导深入生活,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吸收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素养。
5、在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一些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
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熏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抄写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内容,发现课文在叙述上的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感受文中蕴含的美,感悟心灵的美,激发对生活的爱;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采用的插叙方式,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选取爱德华·葛利格的几段音乐作品。
生:搜集有关乌斯托夫斯基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金色的童年,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记忆,童年时代的每一次生日,也一定让同学们记忆犹新,每一次生日,陪伴你的是什么呢?能讲讲你们的幸福时光吗?
2、当我们沉浸在幸福时光中时,我们一定要想到是父母之爱、长辈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带给我们快乐和甜蜜。今天,我们将走入文本,去分享另一个小姑娘的幸福。(生读课题)
3、引导生对课题质疑(守林人的女儿是谁?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为什么要献给她??)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生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4、初读课文,提出疑问。
5、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并读好:“达格尼”“爱德华·葛利格”两个人名,了解他们不同的身份。初步解决:什么是守林人,谁把什么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等疑问。
6、勾画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并有感情朗读,交流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读5~8段:理解葛利格为什么给守林人的女儿送礼物?
1、初步讨论:葛利格为什么要送礼物给守林人的女儿呢?
2、讨论: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葛利格承诺送小姑娘生日礼物的呢?
3、品读课文5~8段,想象小姑娘讲述的艰难而又快乐的生活。引导学生想象爸爸守林时的危险、艰苦、勇敢、机智,守林小屋的简陋和温馨,玻璃帆船、布娃娃带给女孩的无穷乐趣??让学生带着独特的感受细细品读第5段,进一步感受小女孩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美好品质。
4、引导学生再次讨论:为什么这位的音乐家会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5、找到写葛利格的言、行的语句,细细品读,交流读中的体会,感受葛利格的内心活动,体会他和蔼亲切、富有爱心童趣的情怀。
读3~4段和9~11段,理解葛利格送了怎样的礼物。
1、葛利格送给达格妮的礼物是什么?
2、小女孩从乐曲中听到了什么?从文本中找出句子,读、议、品,感受这支美妙的乐曲是女孩童年生活的写照,是音乐大师用心写出的精品。
3、描写达格妮听到乐曲后情绪变化的词句有哪些?细细品读第4段女孩追问的三个句子,品读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交流从中感受到什么?姑娘为什么会一次次追问、为什么会泪流满面?姑娘的万分激动是体会到葛利格为她谱曲的良苦用心,体会到乐曲中珍藏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
4、还从什么地方看出大音乐家真挚的情怀?(用乐曲作礼物,传唱全球时,小姑娘就会听到)进一步理解“奇妙的方式”。
5、播放乐曲,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再读小姑娘听到的情景,看到的物象。
6、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件珍贵的礼物?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
三、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达格妮想对音乐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2.课文中写达格妮回忆儿时往事时采取的是怎样的叙述方法?
3.为学生介绍插叙的写作手法,并推荐学生阅读有插叙手法的文章。
四、布置作业
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抄一抄,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设计:
美好心灵
美妙旋律
爱
美好祝福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小松鼠找刺猬的故事,认识到观察要仔细,看问题要全面,做事情要细心。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3、认识9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认识9个正字。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角色特点,明白文章所讲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挂图。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中整体感知。
1、谈话导课,整体感知:出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
(二)在演读中体验角色。
1、指导学生抓住对话提示语和标点符号体会语气。
2、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1)句式对比。
①小松鼠跑到山上,东张西望地找了一圈儿,匆匆忙忙地跑回来对刺猬妈妈说……
②小松鼠到山上,找了一圈儿,回来对刺猬妈妈说……
(2)语气对比。
教师分别用“慢条斯理”和“心急如焚”两种语气读句子“不好了,你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全爬到山顶那棵大树上吊死了!”让学生听评议。
①评议读。
②引读。
A、议读中体会寓意。
这是一只( )的小松鼠。
B、检查识字。
六、板书设计:
吊在大树上
找刺猬 不认真观察
钻进土里
教学目标:
1.自主地学习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并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区别“幽静、幽雅、幽深”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作曲家惊世之作的诞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自主地积累文中有关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语或句子。
4.搜集有关的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了解维也纳森林的景色特点及三位作曲家创作惊世之作的过程,从中感受他们热爱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印象景物,初步感知
1.媒体简介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用一句话说一说对维也纳的印象。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穿越的意思 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答
自由朗读课文:
1.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在文中进行标注。
2.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交流
板书:进入森林 来到小村 来到小村 登上古堡
4.交流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纳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1)正音:淙 妩
(2)引导读句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1)指导读句
(2)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故事品味
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投影句子: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1. 质疑(由哪些音乐家 有什么惊世之作 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2. 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3节到第5节,1.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2.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交流: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3. 随机交流:
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3)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4)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5)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教学目标]
1、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心安理得、年逾八旬、雪中送炭、毫无愧色”等词语意思。
2、简要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并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
3、结合具体事例学习,理解“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4、体会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享受”,理解“享受”的含义。
2、板书课题:23、享受心安理得(读课题)
3、理解“心安理得”的意思。
4、师:心安理得是一种坦然的感觉,人们不必自责和惭愧,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个词。
媒体出示:毫无愧色
5、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们怎样才能享受毫无愧色地心安理得呢?课文最后一节直接告诉了我们。
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能做到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时,就自然可以毫无愧色地享受他人给你带来的好处,享受心安理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指导多音字“着”。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怎么做才能享受心安理得呢?
(1)板书: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2)请大家用上“只要……才……”“如果……就……”这些关联词,说说怎样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指名说
(3)引读: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只有做到——,你才能——。
如果做到了——,你就能——。
(4)小结:这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让我们明白的道理。
3、练习概括三件事。
(1)作者是怎样感悟到这一道理的呢?课文写了人们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的三件事。请同桌互相交流,用简要的话概括三件事。
(2)学生发言,教师评议
板书: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3)随机指导“逾,旬”的字义和“年逾八旬”词语理解。
(4)随机指导学生用“生活用品”来概括。
(5)小结内容,引读三件事:
几年前,文中的我在欧洲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有一回,我路过法国东南部的爱归里小镇,亲眼目睹了这样一幕动人的场景——。
一年暑假,我住进学生公寓,正逢超市关门,买不到一点吃的.东西,这时我发现——。我亲身感受到这种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理念,以后,也学前房客留下多余的生活用品给以后的房客。
在阿尔卑斯山上,——,并身体力行,很自然的为别人着想,——。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事例,深入感受人们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
(1)默读课文1,2小节,划划相关句子,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看出老夫妇和街坊邻里是在随时随地地为别人着想?
(2)媒体出示第1,2小节,交流。
(3)引读:这个小镇上的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在为对方着想着。你看,每天清晨——。而每天路过老夫妇花园的'人都会——,平日里——,周末的时候——
追问:平日里,街坊邻里还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呢?
(4)从这些词语中,你看到他们双方是怎样为对方着想呢?(强调“随时” )
(5)说话训练,感受“为别人付出”。
①(师:如果以街坊邻里约翰为例,想像他会怎么想,怎么做,怎样为年逾八旬的老夫妇着想呢?)
媒体出示:
约翰路过老夫妇家的花园门口,发现。
②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6)理解句子意思。
媒体出示:在这中间,付出或得到的双方都显得那样心安理得。
(“要有付出才能享受心安理得”或“心安理得是接受,为了享受心安理得就要付出。”)
2、学习第二事例,体会人们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的,享受心安理得的。
(1)自读课文第3,4节,圈划理解,组内交流。
(2)媒体出示:
只见冰箱上醒目地贴着一张纸条……请您注意查看食品保质期……它们分别用塑料袋包扎好……
①引导学生从“醒目,查看食品保质期,分别包扎好”体会房客为后人着想。
②这位从未谋面的前房客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给了我最贴心的帮助,文中用了哪个词语表现前房客的这种做法?出示:雪中送炭
③引读:可我却很遗憾无法向他说声谢谢。此后我又几次去法国度假——,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享受——。
(3)媒体出示句子:我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弥补那年暑假里留给我的遗憾。
①质疑问难
②讨论,紧扣“遗憾”一词“作者遗憾什么?怎么弥补的?”
③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心安理得吗?(从遗憾到弥补的过程也就是从开始的不安到心安)
④再读句子。
3、学习第三件事例
(1)哪里看出为别人着想,可以享受心安理得呢?(引导学生从“特意,很自然”等词语体会为别人着想。)
(2)交流“我”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
(3)小结:此时,作者知道可能永远不会认识那个用他雨披的人,他只是希望他的举动能让自己以后心安理得地去接受别人为他带来的方便,像这样的行为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达成了共识,作者深受感动,并且也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作者的行为已经转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四、复习巩固。
1、这三件事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人之所以毫无愧色地享受别人带给他们的好处,是因为——(齐读第4节。)
2、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优美的文章,作者把这种精神同时带给了我们,但愿我们能把这种共识带回家里,也带到社会中去,这样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3、了解文章结构。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的三件事感悟到这个道理
媒体出示:三件事的主要内容
(2)这三件事看上去各自独立,但作者这样叙述是有道理的,你知道他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叙述吗?
(3)交流
媒体出示:耳闻目睹亲身感受身体力行
五、拓展练习
1、拓展:课文中哪件事让你最感动?说说你的感受。
2、作业:
(1)抄写词语:心安理得关注头疼脑热遗憾弥补泥泞雨过天晴
遮风挡雨毫无愧色
(2)假如你是那个登山忘了带雨具的人,在暴风雨中突然发现作者留下的雨具,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样把“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理念传下去呢?展开想像写一个“享受心安理得”的故事。
板书:23享受心安理得毫无愧色
老夫妇街坊邻里
前房客“我”
“我”后游客
只有……才……随时随地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
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 课例。包括课文和作业题。
每组有3~5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组织。精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旨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2. 习作。
课本将习作作为专门的课文安排,共安排了7课,有观察类作文、纪实类作文、写人的、想象的、游记,还有一次专门性的作文修改。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3. 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辨析“幽静”、“幽雅”、“幽深”词义的不同。
2、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描写维也纳森林美景的词句。
4、搜集有关资料,说说其他音乐家与其作品之间的故事。
重点难点:
根据穿越森林的线索,将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和音乐家惊世之作诞生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媒体播放维也纳景色
初步领略了维也纳的魅力,能用一句话说说对维也纳的印象吗?
2、出示句子,读句。
3、揭示课题,读题
4、作者写维也纳,为什么选取穿越维也纳森林来写呢?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理解“触景生情”的意思。
(2)想一想:作者穿越森林的路线是怎样的?用着重号在文中进行标注。
(3)课文中是怎样直接描写维也纳森林的美景的?用“~~~”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
(1)请学生串读课文。
(2)读词语:
恬静 苍翠 百鸟争鸣 触景生情 生机勃勃 俊俏 呜咽 低吟 芬芳
“呜咽”的“咽”是一个多音字,还有两个读音,一个是yàn,谁能为它组个词?(狼吞虎咽)另一个是yān,谁来组词?(咽喉)
“低吟”的“吟”最后一笔是横折。
出示1:这片苍翠而幽静的森林从维也纳市的西南部向南绵延展开,连绵起伏。美丽的美伦娜河悠悠流过,溪泉淙淙,百鸟争鸣。两岸葱郁的树木倒映水中,水清林绿,荡游其间,妩媚万分。
①正音:淙 妩
②把句子读正确。
出示2:茫茫森林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在微风吹拂下松涛起伏,就像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所描述的那样:鸟儿的啼唱,流泉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神往,令人赞叹……
①把句子读正确。
②完成练习:在幽静的森林中,约翰﹒施特劳斯看了 ,听到了 ,想到了 ,于是触景生情,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三、研读课文
1、师:是啊,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令人心驰神往。
媒体出示:多少年来,有多少音乐家、诗人、画家在这幽深的林中完成了许多不朽的惊世之作,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究竟有哪些音乐家?有什么惊世之作?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小组合作学习,认真读读第4节到第6节,用“——”划出音乐家和他们的惊世之作。选择一个动人的故事交流,联系课文及课外拓展资料,说说故事为什么动人。
板书: 音乐家 惊世作品
2、交流:
施特劳斯:
(1) 理解词语:触景生情
(2) 施特劳斯触的什么景?生了什么情?
(3) 欣赏音乐:《蓝色的多瑙河》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加深体会施特劳斯在森林中触景生情,谱写名曲。
贝多芬:
(1)读课文,体会贝多芬的痛苦、抗争.
(2)拓展感受:《海里根斯泰特遗书》。
我无望地遭受着折磨……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而我听不到;当站在我身旁的人听到牧羊人的歌声,而我却仍然听不到!这几乎让我绝望……
1802年10月6日
(3) 指导读句,将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舒伯特:
(1)交流所见,出示场景:磨坊 菩提树 水井
(2)练习说话:舒伯特在他的住房里经常临窗欣赏这番情景: 。
教学目标:
1、 学习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刺猬的生活习性,体会“我”与刺猬相处的和谐融洽。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对刺猬有多少了解?谈一谈。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检查生字词;
2、默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三、 精读1——5自然段
1、 师:作者在散步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刺猬,这无疑是作者的意外之喜。对于刺猬来说,跟作者的.不期而遇,意味着什么?
2、 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然后交流。
3、 预计交流内容:刺猬很害怕……相机指导朗读
4、 让学生带着体会再读1——5自然段
四、 精读6——11自然段
1、 师:看着这只可爱的刺猬,作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用呢帽把它带回了家。刺猬被装进了呢帽,在黑暗的世界里,等待它的是什么呢?
2、 默读课文,然后交流。
3、 作者有是怎样对待他的呢?从中你们体会到什么?相机有感情朗读
五、 精读12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看从文中了解了什么?
2、 交流
3、 想象一下:作者还会怎样善待刺猬?
六、小结。
在这个蔚蓝星球上,有许多与我们朝夕相处上的小生灵,它们一直与我们和谐相处上,我们要更加珍爱这个美丽祥和的大家庭,爱护环境,保护动物,让人类与动物共享碧水蓝天。
板书设计:
自卫 攻击——狠狠地用利刺我
发现刺猬 善游——松开刺毛游上岸 尊重习性
陌生:朝四下望 试着跑 躺着不动
刺猬 彼此相处 适应:跑来跑去 闻闻嗅嗅
安家:拖报纸 刺苹果 科学相处 生活融洽 倒牛奶 喂面包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我”和刺猬和睦相处的故事,感受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想象第3自然段描绘的情景,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人跟刺猬和睦相处的故事,感受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第3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好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和动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和动物之间应该和谐相处,无数事实证明,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你以前学过哪些这类文章?学生回忆并说一说。今天我们再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刺猬》。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己读课文,认识课文中的认读字。
2、出示认读字,指名认读。
3、指名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学课文。
1、自己认真地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你能按照事情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3、订正分段结果,并说明理由。
4、“我“是怎样和刺猬相处的,把你印象深或感受深的地方画下来,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做好批注。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5、指导汇报,体会刺猬的可爱和我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把表现小刺猬可爱的句子练习朗读。
过渡:刺猬是怎样适应了我家的环境的?读一读第3自然段。
(1)投影第三自然段的内容,边读边想象作者家中的情景。
(2)指名读,说说我家中的情景和树林里的夜晚有什么相似之处。
(3)再读,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练习朗读。
四、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4-09-15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为教师,必须备好教案,它是教学活动的总体指导和行动计划。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五年级美术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培养想象力 2、学习在观察中发展创造性的思维并运用绘画的技巧表现。 重点: 学会图案中形...
发布时间:2024-09-26
作为一名勤奋的教师,我们经常需要编写教案,因为教案是教学的基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4小学五年级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
发布时间:2024-09-05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英语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英语教案 篇1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以下短语: look at ,in English...
发布时间:2024-09-13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一起对今后的学习做个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024五年级数学教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我能够掌握前三个单元所...
发布时间:2024-04-13
作为一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确保教学成功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那么问题是,如何撰写有效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1 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教材P61~62) 授课时间: 水的蒸发和凝结 新授课 ...
发布时间:2024-03-03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师要以教案为纲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教案时需要考虑什么?经过搜寻栏目小编选取了一篇非常有用的“五年级英语下册课件”,如果您觉得我的分享有意义请动动手指把它收藏起来!...
发布时间:2024-09-14
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回顾过去的教学,我们的收获和感动是弥足珍贵的,让我们一起来写一份教学总结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总结才是好的教学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教案范文小学五年级下册 篇1 时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学期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