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17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2024-09-17 11:20:49

【#实用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八年级语文写作《学习仿写》精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一重点学习下列文言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主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二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四“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五安排三教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二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一)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二)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三)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查词典,先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明这是一种什么体裁。)

(四)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老愚公的故事是大家早就熟悉的,这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有利条件。这一堂课,请同学们借助于词典和课本的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然后想一想:这个故事寄寓着什么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什么教育?自读中有什么疑问,请大家在书上打个问号,准备下一节课提出。

二学生自读。教师板书要特别注意的词语(见“教学目的一”),学生边读边在这些词语下加着重号。教师行间巡视,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

三布置作业: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人物分析。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比较,了解不同人物对待“移山”的不同态度。

二在人物分析的过程中落实若干文言词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自读:

(一)学生齐读全文,结合正音:仞()、惩()、塞()、迂()、荷()、箕畚()、龀()、匮()、亡(,同“无”)、厝(,同“措”)

(二)学生质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后,尽量要求他们自己查字典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讨论求得解决。教师只解答学生经过努力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教读新课。

(一)初步理清“人”和“事”:

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预习是认真的。许多问题经过大家一起思考,都得到了解决,可见只要开动脑筋,同学们是能够自己读懂的。现在由老师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课文究竟理解得怎么样。

1、提问:这则寓言一共写了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提问: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智叟是个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肯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语的含义:年且九十——且,将。智叟——叟,老头。京城氏——氏,姓;京城氏,姓京城的'。始龀——龀,齿旁,小孩换牙;始龀,七八岁。孀妻有遗男——那孩子的爸爸死了,他母亲是“寡妇”,他自己是“孤儿”。“遗男”是生下来以前就死了父亲的孩子。

3、提问:再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通过问答,引导学生读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一句:本句省主语“愚公”;“荷担者三夫”即“三个能挑担的男子(子孙)”。全句意思是“愚公就率领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这样看来,愚公一家一共去了四个人,再加上京城氏孀妻的遗男,一共五个人参加移山劳动。

4、提问:“移山”这件事做起来困难吗?他们的劳动艰苦吗?

通过问答,明确下列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方七百里,高万仞——方,方圆、面积,方七百里,写山之大,是约数;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万仞,虚指,极言山之高。山又高又大,说明移山之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即一年),才返家一次。说明劳动的紧张、艰苦,也显示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愚公他们人数不多,而且老的年近九十,小的才七八岁,工具又落后,要移山的确是千难万难的。在艰巨的任务面前,最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人物表”里的这些人,在“移山”这个巨大的困难面前各自表现了怎样的精神面貌。

(二)人物分析——重点:智叟和愚公妻;并及愚公子孙、遗男。

愚公妻和智叟讲的话差不多,态度似乎很接近。我们的分析就从这两个人入手:

1、学生朗读有关语句,进行比较: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提问: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是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

通过问答,要求学生明确:

“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是只有智叟讲的。倒装句式的运用(谓语“甚矣”提前),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愚公的妻子是不会讲这样的话的。

“且焉置土石?”这句话是只有愚公的妻子能讲的。“况且把土块和石头放到哪里去?”她有这个疑问,说明她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不同于智叟的根本否定。智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叙写景、物、事的线索,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体会作者说的“我想念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

3、理解文中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意境之美。

教学过程:

一、诗词激情导入

雨是最寻常的,有什么好写的呢?但是请看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在张志和的心中,雨是可以让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师:在陆游的眼中雨是可以激发豪情壮志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在苏轼的笔下,雨又是奇妙神奇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雨给了杜甫一夜惊喜。

师:你看,同样都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却有各不相同的独特体验。因而,雨也就成了文人骚客们的笔下宠儿。今天让我们今天让我们跟随汪曾祺的脚步,走入他笔下雨的世界。(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受形之散

问: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散文)散文有什么特点?(形散而神聚)

1、速读课文,看本文围绕昆明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雨季写了哪些景物、人、事。

明确:景——仙人掌、各类菌子、缅桂花、杨梅人----卖杨梅的小女孩、房东母女、作者与友人

事——送缅桂花、卖杨梅、与友人酒馆小酌、作画题词

2、这些景物、人、事与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

明确:如果没有昆明的雨,杨梅没有这么大,缅桂花没有这么香。没有昆明雨季特有的特点,就没有雨季中景物、人、事。

3、昆明的雨季有什么特点?生答。

小结:作者围绕昆明雨季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特点所描写景、人、事之多,作者写作时选材的广泛自由,这就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二、悟读领会神之聚

1、同学们,言为心声,作者借助雨季中景物事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2、文章哪些语句在字里行间能体现这些情感?请找出来读一读、悟一悟。生自主勾画、品读。(2分钟)生展示

如“卖杨梅-------”可以让学生模仿读,声音延长,读出娇美之声。

小结:文中能体现作者对生活喜爱、想念之情的句子比比皆是,因为全文就是用这种对昆明生活喜爱、想念之情这一线线索把这种零散的景、人、事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这就体现了散文怎样的特点--------神聚(板书)。

三、品读、欣赏境之美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我们已经把握住了。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那我们还应读出些什么呢,现在走进助读系统---阅读提示,齐读第二段,看看我们还应该读出些什么?、

1、生齐读阅读提示第二段

问:我们究竟还要读出些什么?对,读出它的美。

师:同学们,就是这篇文章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氛围的美,组成了这篇文章的意境美。以形传神,以神达意。本文更深层次的美还在于它的意境之美,什么是意境?

2、展示:意境,是指抒情性文艺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3、示例:示例:我从第六段的“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这句话中欣赏到景物之美。我欣赏的是:文中的“多”、“极”、“肥大”写出仙人掌在昆明的雨的滋润下,数量之多,生长之繁茂。作者还饶有趣味的介绍了仙人掌的妙用----菜园周围拦猪羊。在农村的菜园里。雨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滋润着万物。郁郁葱葱的仙人掌用他那挺拔的枝干,肥大的叶片,锋芒的针刺,守卫着农家,好一派温馨祥和的画面。

师:从示例看出,它首先找出能诱发你审美和想象空间的具体语句。然后选择欣赏的景物之美。在欣赏的过程中,抓住关键的词句并写出的他的表达效果。再借助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脑海中想象到的优美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方法提示:抓关键词,分析它的作用。

借助你的联想和想象,把脑海中想象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师:意境之美,是优秀散文的至高境界。能欣赏意境之美,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的必备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能领略到文学殿堂那奇妙无穷的美好境界。现在让我们研读课文,仿照示例,任选一个角度,欣赏文章的境美之美。

4、分小组讨论、写作。(5分钟)展示(10)。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随着汪曾琪的脚步一起去赏析了昆明雨季和雨季中的景物、人、事,掌握了学习散文的方法,请同学带着这种阅读方法继续品读汪曾琪的另外几篇散文,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美。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时间上,晋、唐、宋,久远的历史,丰厚的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诵诗歌,理解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学情分析

进入八年级,学生已读背过不少的古诗,掌握了一些古诗体裁,历史朝代,诗人生平等常识,有了一定浅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是:大多重背诵,轻理解,而且背诵的是字音,默写时很多错别字,连诗句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更不要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是小学阶段,中学初级阶段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的指导思想,个人认为八年级上,古诗词教学要求要提高,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从而理解“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另外,本课所选《渔家傲》是词,在初中教材中首次出现。尽管学生都知道“词”这一概念,但他们并不知道“词”的特点。词和诗有何区别,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诗体常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系统了解,避免胡子眉毛含混不清。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

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

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助读,大比拼中导入新课

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

《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

3.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设计意图选择心境和情怀类似的三篇诗文进行背诵,一方面复习以前所学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意在引出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为下文理解其精神追求蓄势。

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

1.读顺字音节奏

(1)指导朗读。

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

课件出示:

字音:车马喧(xuān)

东篱(lí)

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2.读出诗歌韵味

提示:

(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

(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

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

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读出诗歌画面

师:诵读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

设计意图继续加强诵读的训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明确古体诗的句数、句式、平仄、用韵自由的特点,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析读,厘清情感脉络

1.破诗题,释疑解难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预设: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饮酒》序文: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⑦。

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

②独尽:独自干杯。

③忽焉:很快地。

④辄:就,总是。

⑤诠(quá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

⑥聊:姑且。

⑦尔:罢了。

师补充: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2.抓诗眼,厘清脉络

师:文章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

预设: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第二层为后六句: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

3.寻证据,理解情感

师: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体会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

(生交流讨论,师点生答并引导)

预设

原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表现: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作者从这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师小结: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4.析根源,读懂心愿

师: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

预设: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

资料助读2:

课件出示: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

师小结: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结束语:古代士大夫继承陶渊明的精神,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从陶诗这里寻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此来安慰不羁的灵魂。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标准,而平淡自然的诗风也就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苏轼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全是因为一个“真”啊!

设计意图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情志,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以诗眼“心远”为抓手,探求原因和表现,既能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诗词,又能结合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读懂近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1.温故

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近体诗,明确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分类。

预设

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

律诗:《望岳》《游山西村》《野望》

2.知新

指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两首诗中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

预设

律诗:《春望》

绝句:《赤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近体诗,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学两首诗的体裁特点。

二、诵读,感知近体诗的韵律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春望》《赤壁》,同桌互读,感知两种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课件出示:

字音:搔更短(sāo) 不胜簪(zān) 折戟(jǐ)

节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

(师进一步指导重音)

预设

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

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如《赤壁》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诗的前两句记叙,音调以平缓为宜;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

2.读晓诗歌形式

预设

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

3.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读出诗歌情味

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通过节奏、语气、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感知诗情

(一)品读《春望》

1.破诗题,预测内容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

预设

“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

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

预设

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

2.寻意象,“望”眼前之景

师: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

预设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仍存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已经真的很凄惨了。“恨别”启下。)

基调:凄惨暗淡。

3.探根源,了解时局背景

师: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

预设

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4.抓诗眼,“望”诗人之心

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预设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5.细思量,“望”“诗圣”形象

师: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

预设

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苦忧伤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诗圣”形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就是“诗圣”杜甫。

结束语: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杜甫就是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已经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生活在苦难的谷底,但他的思想永在巍峨的峰巅!让我们带着对古往今来所有忧国忧民之士的景仰,一起来背诵《春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字词体会诗歌整体基调,理解诗人情感,把握诗人形象。

板书设计

(二)品读《赤壁》

1.读资料,晓相关背景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生活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虽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中进士,但因为秉性刚直,自视甚高,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仲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到黄州、池州等地任刺史。此诗是他借赤壁之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

2.寻意象,辨兴感之由

师:这是一首兴感之作,诗人感慨的起因是什么?

预设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前朝遗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兴感之由。诗人“自将磨洗”和“认”的动作,显示出他对前朝遗物的兴趣和对历史的思索,一个立于江畔凭吊古迹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3.悟诗情,识兴感之心

师:诗人凭借前朝遗物,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预设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小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隐含着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的郁闷。)

4.析手法,明兴感之巧

师: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试简要分析。

预设

诗歌咏史怀古,特别是最后两句议论,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别出心裁,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应深刻警醒。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的基本点在于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选取的都是小的对象。从写法上来讲: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关键在于立意要高、要大,但要注意的是要在尽可能微小之处来体现立意的高大。

从表达效果上来讲: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结束语:无情的战争给人们带来悲欢离合;而诗词,是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是流传百代依然至纯的盛情。愿我们执诗词之手,与诗词谐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诗歌,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式,进一步理解诗歌名句及作者的情感,锻炼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和答题意识,初步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技巧。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读懂其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词析句,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学会鉴赏名句。

教学过程

一、抓特点,明确体裁

阅读《雁门太守行》和《渔家傲》,辨析两文体裁的特点。

预设

《雁门太守行》看似有律诗的形式,但它实质上是一首古乐府旧题,属于歌行体。《渔家傲》是一首词。

资料助读1:

课件出示:

歌行体

行,歌行体,由汉代乐府诗发展而来,通常用“歌”“行”命名,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可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东汉乐府诗歌中的《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歌颂洛阳令王涣政绩的诗。雁门,指雁门关,泛指西北边塞地区。诗人李贺直接借用此题写边塞战争,这与唐人好借用旧题写当下题材的创作之风有关。

资料助读2:

课件出示: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阕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即:词有定句,句有定字。词牌规定了词的格式,所以创作词称“填词”,依调填词为“倚声”。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派别,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李清照等。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助读,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掌握两篇作品的特点及有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完整、系统地了解古诗词的体裁分类知识。

二、诵读,感知不同体裁诗歌的韵律

1.读顺字音节奏

教师范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同桌互读,感知两种文体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字音:提携(xié) 殷勤(yīn) 嗟(jiē) 谩有(màn)

节奏: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师进一步指导重音)

预设

《雁门太守行》中首联中的“黑”要拖长音,“压”“摧”要重读;“金”要拖长音,“开”要重读,读出严阵以待的应敌状态。颈联要用颤音,读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提携玉龙为君死”要读得激昂有力,读出报效朝廷的决心。

朗读《渔家傲》时,重音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如“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中的“接”“连”“舞”等字要重读,以表现辽阔、壮美的气势。

2.读晓诗词形式

预设

七言律诗,朗读节奏较为自由;词,节奏灵活多变。

3.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4.读出诗词情味

师:阅读不能贪快,要注意语速,读出语气、语调变化,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让自己融进意境。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和词的韵律特点,让学生通过对节奏、语气、重音等的辨析,进一步把握不同文体的韵律特点,初步感知文本,为后面把握情感做铺垫。

三、品读,把握诗词情感

(一)品读《雁门太守行》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世称李昌谷、鬼才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其诗多表现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和讽刺。艺术上善于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有《昌谷集》传世。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藩镇割据,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战争,国家的安定和统一受到严重威胁。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

2.把握意象,再现画面

师: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探究下面的问题。

设问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共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预设

白天:敌军压城,官军严阵以待图

黄昏:战后惨烈图

中夜:夜袭易水图

设问2:作者营造这些画面,意在表达怎样的情感?

预设

诗人以热烈的礼赞和深沉的追念,塑造出了具体、动人的英雄人物形象,颂扬了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3.探究写法,鉴赏词句

(1)请同学们根据前几课所学,自读诗歌,分析诗歌采用的写作技法。

预设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敌军比作黑云,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城欲摧”表现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在色彩运用上,“黑”字突出敌人的猖獗、军情的危急;“金鳞”形容铠甲闪亮如金色鳞片,一个“金”字表现出我军将士雄姿英发、高昂迎战的状态。两相比照,表现出战争形势的激烈。)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这一句不从正面写战争的惨烈,只是用“角声满天”侧面写战争规模,用“凝夜紫”侧面写血流成河的场面,给人以悲壮之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结合本诗举例说明。

预设

本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金色、胭脂色、赤红色等,不但鲜亮浓艳,而且跟黑色、黄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渲染出了战争场面的悲壮惨烈。

4.齐读诗歌,领略豪迈

(1)点生朗读最后两句诗,读出坚定、豪迈之情。

(2)教师配乐深情地诵读全诗。

(3)全班齐背诗歌。(注意抑扬顿挫,背出铿锵节奏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雁门太守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二)品读《渔家傲》

1.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慨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对后世影响较大,被称为“易安体”。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等。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从内容、情调及风格上看,这首词应是词人南渡以后的作品。国破、家亡、夫死的经历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词中别具一格的杰作。这首词虽是记梦之作,但其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词中写到大海、舟船,人物涉及天帝和词人自己,可能都与词人为辨明“馈璧北朝”之诬,曾追随宋高宗行踪,乘舟在海上航行,历尽波涛之苦这段经历有关。

2.品词知事

设问1:上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记梦天帝。写词人在天地浑茫的追寻中借天帝之口提出了对“我”终“归何处”的询问。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梦中所见景象。“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一个“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不仅回到“帝所”,还受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话。)

设问2:下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回答天帝。下片紧承上片的天帝询问,作出回答。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这是词人回告天帝。一个“嗟”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的叹息,感慨空有才华,于世事无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回答天帝,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到海上仙山去。传达出词人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设问3:本词和《赤壁》都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认识,但又有什么不同?

预设

杜牧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际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本词是借梦境与天帝对话,表达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战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品读《渔家傲》,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感知词作内容,理解词人情感,并通过鉴赏艺术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赏技品味

师:本词被评论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请同学们结合词中写景的语句,简析本词意境和风格上的特色。

预设

开头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下片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等三句虚实结合,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词作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梦幻与生活、想象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一种刚健昂扬的气概,充满浪漫幻想的气息。

结束语:词人苦于现实。只好借梦境、神话、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不顾民众苦痛、苟安江南的不满,对没有战乱、离散和痛苦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九万里风鹏正举”,那个“江山留与后人愁”的李清照,今天若在,定然会“沉醉不知归路”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中,我首先确定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指导朗读,学生逐步明确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阅读方法,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进行诵读,为他们今后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打好基础。其次,我强调“知人论世”方法的运用。在鉴赏诗词时,我引导学生要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知人论世,才会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情。对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中我没有详细展开,也没有引入太多的术语,只是引导学生领会艺术手法的妙处即可。对诗歌大意,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对照注释来理解和把握,希望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诗歌的能力。

疑难突破

1.怎样理解陶渊明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这两句诗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才能深入理解。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虚伪和奸诈。为了生计,他几次出来做官都极不情愿,最后终于解职归田,永不出仕。这里所说的“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也就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至于“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了,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对《春望》的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赞成第一种。这是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赞成第二种。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素养提升

律诗、绝句中的“对仗”

对仗,指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具体要求:第一,出句和对句,平仄是相对立的;第二,出句和对句,同一位置上的词语,词性相同,字不能相同。如: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对“恨别”,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花”对“鸟”,名词对名词;“溅泪”对“惊心”,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绝句、律诗的对仗各有规则。绝句一般不要求对仗,是否用对仗,凭作者意愿。有的前两句对仗,后两句不对仗。律诗中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

资料链接

黄金台亦称招贤台,相传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是燕昭王尊师郭隗之所。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南。

据史料考证,燕昭王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至公元前279年共执政30余年。他即位之初即着手招贤纳士。有感于千金买骨的故事,高筑“黄金台”以招贤纳士,以至名将乐毅、剧辛先后投奔燕国。公元前284年,乐毅率军联合各国攻齐,占领70余城。有人推测其筑台时间为公元前310年。当时只言筑台而无“黄金”二字,到南朝宋文学家鲍照《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始见黄金台之名。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的幽州台,即黄金台。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写点。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3.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很多大的作家,他们的创作也是先从“仿写”开始的。文学巨匠茅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那么什么是仿写?我们又该怎样仿写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仿写。

二、认识仿写

仿写是根据一篇文章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有目的地进行模仿的一种写作方法。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写不是机械模仿,更不是抄袭。

1.仿写,首先要对模仿的对象细心揣摩,敏锐地发现优秀作品在写作上可供学习借鉴之处。平时阅读优秀作品,除了要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获得情感体验之外,还要想想:作品哪些地方打动了自己?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鸣?文章是怎样写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的写法对自己作文有什么启示?

莫怀戚的《散步》,可以从哪些角度学习仿写?

【明确】莫怀戚《散步》取材于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小事,篇幅短小却精致优美,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再看我们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组织上不讲究,平铺直叙,简单平淡。因此,我们应好好揣摩《散步》的写法,画出情节发展变化图,标出每次变化所蕴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制造波澜,使主题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并想想这种写法如何模仿、借鉴。

这样的阅读积累多了,作文时就能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自然联想到这些优秀作品,选择模仿对象,确定仿写点,依样临摹,学习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学习仿写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课堂上学到什么课文,课文中有哪些精彩语段,马上就“依葫芦画瓢”练一练,学习写一组排比句,写一系列动作,再到写一个场景、个细节,这是模仿的初级阶段。能模仿优秀作品的选材、组织、构思、立意,这是模仿的中级阶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家,行文风格不自觉地接受影响,自己的文章无意间也有了那个“味儿”,这才是模仿的高级阶段。

三、经典回放

初学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鉴,正如练字要临帖一样。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某些写作特色进行仿写训练,这是进入创作之前的基础。

1.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并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2.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样,是蹦跳的脚步……”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喻体放在本体前面,突出喻体,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们在写作中也常会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试着模仿这种句式,看看表达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白杨树这一客观事物,赋予它伟岸、质朴、坚强等精神气质,从而使白杨树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作者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再赞叹他的非凡之处,前后形成一种张力,让人读后对托尔斯泰印象更为深刻。

四、学以致用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5

【学习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学习时间】

一课时。

【学习准备】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设计】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

②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的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初步领会形同神似的仿写要求。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仿写的基本类型,掌握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教学方法:指导、训练、评议。

教学课时:2课时(1课时重在写作指导,2时完成学生习作,集体评议。)

教学步骤:

一、精彩导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哲人说过:“仿写是写作的开始,是观察的基础,是酝酿的基础,是想象的基础,是积累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什么是仿写?

仿写作文是将平常阅读的优秀作文通过适当的改装加工,变成自己的考场作文,并可以获得高分的一种写作技巧。

仿写作文要做好那些准备?

1、阅读积累优秀范文,越多越好。2、熟练掌握仿写技巧。

二、例文引路,感知仿技

(一)仿写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随着成群大雁的南飞,秋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是阳光灿烂的样子。果子熟了,秋虫叫了,天气凉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样无精打采地垂下了头。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我们学校后面的健身园活动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极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丰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图。

梧桐树、法桐树、银杏树、柳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一片片金黄的树叶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马路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像一条金色的大路,引导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来。花坛里的花儿都凋谢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还在开着。闭了眼,花坛里仿佛还呈现着夏季时五颜六色的花,给人们带来美得享受。

秋天来到果园里,葡萄熟了,仿佛一串串的紫项链。金黄色的香蕉,挂在树上,好像黄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树上高昂着头。

秋天像一个成熟的女人,让农民收获丰富。秋天像一个耐心的老伯,他等待着。

秋天像一个不屈的斗士,向人们呈现着他的战绩。

(二)仿写鲁迅的《藤野先生》:

一季回忆

月光轻轻推开窗,漫步在书桌上,洒下一片银光。提起笔,写下了朦胧中你和我的点点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着生命的轨迹,你我相遇。那是来校报到的一天,你逆着光向我走来,阳光在你的身后泛滥,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纯真。就这样,我们相识。

喜欢晚饭后拉着你满校园走,没有目标,没有终点。聊着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去了的,正在过去的

和将要过去的。

习惯每个课间无条件的陪你,在校园里争吵着哪朵花最美,哪棵树最茁壮,踩着铃声被你拽着一路狂奔闯进教室。

记忆力那堂体育课是最美的点缀,冒失的我忘了带手套,那双手死赖在口袋里就是不肯出来。只是体育老师心太狠,我很无奈。你嘲弄我一番后把自己的手套给我,满不在乎地说你已经换了高档次的。我受宠若惊戴上,一股暖流顺着血液一直流到心底。八圈跑下来,我不停地搓手。“这风真是,刮这么厉害,带这么厚的手套,还是把手吹红了。哎,要是没有这双手套,我的手就别想要了。”一边嘀咕一边朝你走去,一抬头,发现你的手红冻得发紫??

你知道吗?从那时起我就相信,我们是好朋友,一辈子的那一种。我习惯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眼神,每天贪婪地享受你给我的快乐和忧伤。

还记得吗?毛糙的我每次用完钢笔还来不及盖笔帽,就慌张着去交作业,回来总能看到钢笔老老实实地躺在文具盒里;我的手不小心弄破了,每天的作业,你都细心的帮我记好??

秒针不停的转动,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赛的那一天,向来不爱凑热闹的我,被你拉着站在校园的中间。看着不顾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视一笑,那是不用言语的默契。记得那场比赛,男生们僵持不下,我不禁为他们捏一把汗。这时你竟然哭了,我以为你是害怕他们输,谁知却从你断断续续的叙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们脸都涨的通红,你不想让他们继续了。原来你竟是这般可爱!

还记得每次伤心时,你总会送我一颗有闪亮包装纸的巧克力糖,你说,吃了糖,心里会甜些。

你说你要转学,我沉默了。阳光从肩与肩的缝隙穿过,一粒粒灰尘惊慌不安。我不舍得转过头,望着你,想将你的模样定格,变成永恒。

距离阻碍不了你我,你常常给我写信。那次你提起我们在雨中漫步的事,说你独自一人在雨中走时,没了那种洒脱和惬意,还会被人当作疯子。你在信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笑脸,我却感到无尽的凄凉。

你仍会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保暖;你会每星期都写一封信,并会细心地在信封里放一颗我最爱的巧克力糖;你会??

如此多的美好回忆在心底泛滥开来,于是在这月色下,提笔记下远方的你和我的点点滴滴。

【教师点评】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课的写作手法,汲取范文中的优点并能努力更胜一筹。在选材上能从身边小事入手来表现中心。在取材上以点带面,穿珍珠法,条理清楚。文章语言朴实,读此文,犹如听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谈,轻声讲述着她和朋友之间的点点滴滴往事,听起来声声入耳。小作者能积累动情的素材,渲染动情的内容,交代动情的原因,让感情充满作文的全过程,令读者不禁动容。

三、文题展示,当堂训练(二选一)1、《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场景。200字左右。

2、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都德写“我”上课时的心理,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个心理描写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写法指导,掌握要点看课文,学习仿写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

其次,还要注意模仿范文的写作手法。

附板书设计

学习仿写

模仿范文的篇章结构注意借鉴范文的写作手法

五、写作实践,观摩评议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怀念》《背影》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六、总结提升

(一)如何仿写作文?

1、定范文。拿到考试作文题目,迅速审题,确定中心、立意、选材,然后选择一篇与考试作文的各项要求都最合适或者最贴近的范文作为仿写的模板。

2、仿写作文的关键在于“改”,换句话说仿写也就是“改写”。改什么?

A、改开头B、改结尾C、改中间过渡句D、改关键词E、改小标题

(二)仿写作文注意事项:

1、切切忌照抄,没有“仿”和“改”,就会生硬,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破绽,作文就会被判成五类(最低分),所以仿写作文的境界是仿写改写得了无痕迹,天衣无缝。没有人知道你是仿写,没有人敢说你是仿写,即使有点怀疑,还不得不给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变化,内容上也要争取更加丰富,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感悟,而且这种中心思想要和考试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诵范文,你才可以得心应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平常的要求还要努力做好:比如运用比喻、排比、引用开头,文中要有适当的人物景物描写点染等。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描写的景、事、物,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鉴赏平淡自然的语言。

3、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词,逐步提高赏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作者借助景、事、物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品味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点点滴滴的雨,淅淅沥沥的雨,飘飘洒洒的雨,充盈着诗人的'内心,也撩拨着我们的情愫。请说出写雨的古诗句。学生自由发言。

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杏花春雨,巴山夜雨,连江寒雨,渭城朝雨,当然,还有昆明的绵绵细雨。

出示文后的诗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读一读

朗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行人”“苔痕”“浊酒”“沉沉”,归纳出“雨中景”“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

三、画一画

(一)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分小组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1、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棉。

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鲜活、立体地描写景物的,赏析景物美,滋味美。

这些特有的景物装点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清新,自然,美好,和谐,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去昆明”的冲动。想不想去,想去,那就随着汪曾祺文字畅游一番吧。

2、雨中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分析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3、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酒店小酌。

赏析人情美,氛围美。

这些人是平凡的人,这些事是普通的事,犹如我们的日常,读来亲切温暖,饶有情趣,不知不觉,作者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方土地,爱上了这里的风俗人情……,并且爱的深沉。不

四、想一想

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个温婉的季节充满温情。跳读课文,锁定最能概括雨季特点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8

《安塞腰鼓》中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黄土高原上人们打腰鼓时的场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气势。试选择文中的一个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辞手法,描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场景。

【写作指导】

1.可以结合片段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作用。

2.要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把作文训练同培养自己的观察、领悟、想象、自学等基本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范文赏析】

夏天悄悄地来到了人们的身边。(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悄无声息地来了)整个城市都渗透出一种清新与自然,人们都在吮吸着这个夏天带来的清爽!公国里,公路边,大街上,无处看不到夏天的踪迹!(运用排比,写出了夏天的到来有不可阻挡的气势)夏天像一位血气方刚的战士,那似火的骄阳日便是他闪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那满树的绿叶便是她艳丽的裙装;夏天像一个顽皮可爱的小孩,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气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运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的特点:火热有个性、活力四射、顽皮可爱。使文章的气势更加雄壮有力。)

【范文点评】

本选段写出了夏天的特点——先是毫无预兆,悄悄到来,给人们带来清爽,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天逐渐深入,人们感受到它的火热、活力、顽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富有文采。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把握作者喜爱桥的原因,掌握文中的事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掌握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引趣激思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是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作者简介:吴冠中教授,是当代的画家,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初步感知内容

(1)辨清字形,读准加点字字音。

每学一课书之前,老师都让大家对本课的字词做提前预习,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作业准备的怎样。谁来给大家说一说加点的字的读音?

煞风景(一声)和谐点缀笼统脂粉纤细(首字母为x)

(2)词语解释

驻足、史诗、美感、煞它风景、前瞻后顾、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1)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3)出示图片,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幅画,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明确讨论:

(1)并不着眼于桥本身的结构设计,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桥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句话我们如何理解,是不是与我们平时说话有些不同,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不如我们找些关键词,你觉得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明确:将“环境”、“作用”这两个词抽出来,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环境中,桥有不同的作用” 。)

(2)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3)提示: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三、研读与赏析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公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吗?

教师示范:乌镇石桥: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2、学生认真阅读文字,想想文章对几座桥是怎样描述的,请同学们小组交流,用最美的语言来描述。

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降低要求:用“桥之美,美在桥处在__环境中,它给我的感受是__”的句式说话。

四、美句赏析

1、(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反复朗读,体味句子的情味。

(2)先让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

①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不做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苇丛使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荣谷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经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②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五、拓展提升

1、(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

(1)相同点:都以“桥”为说明对象;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都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2)不同点:内容上,《桥之美》从审美角度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中国石拱桥》从建筑功用的角度中在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

语言上,《桥之美》是一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描写抒情语言比较多,《中国石拱桥》是较为规范的说明文,语言科学、平实。

六、课文小结

七、布置作业。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初中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24-09-05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在图8-39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领士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结合美国国旗图案设计上的变化,利用不同时期的美国地图,探讨美国领土的扩张情况。  (三)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美国农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和突出自...

  • w
    八年级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4-09-14

      作为一名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精选1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杜甫及写作石壕吏的背景。...

  • w
    八年级语文教案范本

    发布时间:2023-10-22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教育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言课文。  2、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培养学生自强精神和正义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  中国历史上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

  • w
    八年级体育教案

    发布时间:2024-09-1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体育开学第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八年级体育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 w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汇总10篇)

    发布时间:2024-09-09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 篇1  【教材简析】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

  • w
    2024八年级体育优秀教案(精华八篇)

    发布时间:2024-09-17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八年级体育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2024八年级体育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推进体育教学的科学化进程,构成以学...

  • w
    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发布时间:2024-09-06

      时间是箭,去来迅疾,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2024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1  一、指导思想  通过初二学年的教学...

  • w
    八年级力教案经典

    发布时间:2024-06-14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力》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八年级力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