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写诗歌课件汇编十五篇

写诗歌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8-01

写诗歌课件汇编十五篇

2024-08-01 15:03:45

【#实用文# #写诗歌课件汇编十五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歌吧,诗歌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诗歌课件 篇1

一、师生问好。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上一堂课,大家以前学过李白的诗歌,请大家随便说说,都读过哪些诗歌,包括说题目,说内容。

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大家感觉怎么样,豪放,浪漫,痛快淋漓。

二、大家先把《将进酒》这首诗歌看一遍,特别要注意注释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它勾画出来:圈点勾画。惹有疑问,一并勾画出来。

教师板课题《将进酒》。然后巡视。

看完的举手,以前有看过的没有,

朗读一下,可以推荐谁来读。

特点节奏,声音洪亮。

三、“将”的读音,读得很准确。以前学习过没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出自《诗经氓》。

“将”的其他读音:将来,将领

四、齐读

1.正声

呼儿将美酒(将,取)

千金散尽还复来(还,古字典只有一个声音,huan,古字读此音。今人习惯两读,你可根据习惯选读即可)

五、读时的问题,比如停顿,有问题可以交换意见。收集问题。

学生交换;

教师收集问题。

六、本诗是抒情还是叙事。有什么特点。李白的抒情诗歌有什么特点:豪放飘逸。所以大家在朗读时要把这个感觉读出来。大家再来读,不是朗读,是呤诵。

请同学1读。师:特点吐字清晰。

请同学2读。师:特点

七、

1.李白在什么样的情境(大背景、大镜头)下写这首诗歌的。可参考教材注释一,和优化设计上的内容。

2.缩小镜头,看看,李白和他的几个朋友在做什么,从本诗歌看出讲了什么情境。

生1:官场失意,活出自己。

3.有醉意没有。谁打醉术最好。武松,找将门神。

4.带着醉意读本诗歌。

5.读李白的诗歌,感觉很淋漓尽致的,激动人心的,尤其是抒情诗歌,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技术上的处理,比如哪一字要重读;还有节奏,排的密一点,像是机关炮一样打出去,有的时候要读得慢一点,要舒缓一点。有的时候要高亢有时候要低沉。使整个吟诵富于感情的起浮变化。

请同学再试一下。表扬,请坐,用心在读。

点名读。

黄河之水天上来(不能把天读成了地)

可听听朗读。央视主持任宏宇朗读。

上句(黄河句)是重点吗,下面的句子(君不见高堂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血)才是。

什么意思:人生苦短,人生易老朝如青丝暮成雪。中国的文人在面对永恒的大自然的时候,发出了感慨。

尤其是那些怀有壮志的人,特别是伟大理想不能够实现的时候,报国无门,更容易产生这样的'感慨。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到李白,以及后来的文人作品。悲人生苦短。大家来举例说明一下。腹中有诗歌书自华。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金缕衣》作者: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劝学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杂诗》晋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今日歌》文嘉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颜真卿)

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唐杜秋娘)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陶潜)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李白)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清钱鹤滩)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6.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发出了感慨。

人生得意须尽欢。及时行乐。

感情由悲转入了欢(板书悲欢)

这种悲特别是欢快是发自内心的吗?

生1:人生无奈。

7.大家看看第一段有两句在全文中显得不连贯。大家找找,哪几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把他抽出来,应该放在哪儿恰当呢?此段结尾。但是李白为什么这么处理呢?大家想一想。一下子就插进此句。为什么?

引用有人的观点:有人说此句豪放。你们同意吗?

生1:自我安慰之句子,现在不行将来我一定会行。

生2:没被重用。

8.天宝二年,公元742年,李白42岁。玄宗召太白进京。以前去过一次。但没有什么结果。这次感觉时机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奉诏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词臣,带诏翰林,并不重用。但没有受重用。二三年后赐金放还,被委婉地打发出了长安,游历山东,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这是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也是一个对三年长安生活的系统总结。文章在最后发出了一个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本诗歌是什么时候写的?教材注释一讲了相关背景。这时候已经是被用无望。此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什么情感。

隐含意义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重用无望,但内心世界却依然有一个信念,燃烧着一团火,我有才但是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如果他得到重用,他还会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吗?不会的。所以本句包含:

无奈,气愤,自我安慰。

所以:“欢乐”不是发自内心深处的。

9.再往后看看,感情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生1:醉。三百杯,长醉不复醒

师:李白的作品透露醉意。

10.再看看李白的感情。诗歌中有这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在李白看来,人活在世上什么是不足贵。大家根据文章内容总结一下。

生1.富贵生活,作官,幸福生活。权力金钱地位不足贵。

师:李白好像还说了另外一种人,也是不值得效仿的。大家看看,还有没有。

生1:古代圣贤皆寂寞中的古代圣贤。什么是圣贤?举例说明。寂寞是指什么?

师:那李白认为活在世上最值得追求的是什么?

生2:乐。长醉不复醒。

师:大家同意李白的观点吗?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同意吗?

生3:不应该沉醉些。醉不是目的。

生4:消极。人应该做一番事业。尽管不能实现,也应该尽力。

生5:并非沉醉其中,只是一时的麻醉,寄托感情,醉来也要面对。

生6:暂时缓解。

生7.得不到重用,发泄苦恼。

师总结:借酒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发泄苦恼。并且发出了震惊的话语: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在他眼里都无所谓了。但是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的他们的。是他们创造是灿烂的文化和留给后人以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内心深处是非常尊敬的他们的。但此时,他此时是非常苦恼,是借酒浇愁,发出一种狂呤。感情发展到最后阶段,到了一种狂的阶段。一种狂傲之情就流露出来了。李白是傲岸不屈。追求自由不甘受束缚。统治者你不重用我,人生在世不稱意,我就“明朝散髮弄扁舟”。他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个性解放。

八、朗读指导。

九、背诵默写全文。方式组长全部在我这儿背诵默写。其余同学在组长背诵。时间明天第一节课完成。

十、作业优化设计。

写诗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全班齐读译文)

七、诗歌品析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第一句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内容都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句主要写了“观海的地点和目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景的?哪些是想象?

明确:全诗共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叙事,交代了观海地点和目的,直陈其事,“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涌起):描写了大海的景象和山岛景象。——实景

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全景,大海和山岛的景象;

(2)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句“山岛竦峙”展开的;

(3)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惊涛拍岸。

第三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体现了作者的气概。——虚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的,与诗的内容无关。

八、诗意理解,写作特点

1、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九、复习总结

《次北固山下》

教学用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沧海》让我们感受到了曹操的豪迈情怀,现在我们一起去体会另一位诗人的浓浓乡思。

二、预读检查

《全唐诗》、王湾、唐、五、律

三、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四、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

(齐读全诗)

五、诗句详解

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早春,旧年未过,新年已到。

家信已经传达到了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帮我将家信捎回家乡。

(逐步引导生翻译,全班齐读原诗和译文)

六、思考回答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时节的哪些景物?表现出什么特点?

2、从这首诗中你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句诗可以看出?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七、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蕴含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八、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写诗歌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和感受诗的意境,理解诗歌所展现的四季景观特征,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习仿编诗歌,用诗歌的语言表述个人经验和想象内容。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山

2.课件-动画片:看这朵花

动画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山”引入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爬上吗?今天我们来说一说“山”好吗?

(2)你爬过深样的山?山上有什么?是什么时间去的?

(教师以各种口吻激发幼儿说山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

2.你发现山上有什么变化了吗?

(引导幼儿回想不同季节山上的不同景象)

二、展开

课件演示

1.帮助幼儿理解感知诗歌内容

(1)小朋友,老师也去过很多的山

夏天,我去过张家界的山,阳关一照,金光闪闪。

春天,我去过木兰围场那里的山,开了很多美丽的花。

秋天,我去过罗曼山庄的山,山上的果树,柿子、山楂都成熟了。

冬天,我去过长白山,茫茫的.白雪铺满了山林。

(2)启发幼儿根据老师见过的山,再说一说自己在不同季节见过的山。

2.欣赏诗歌

(1)我们知道了不同季节的山上,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现在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是怎么说的?

(2)教师朗诵诗歌,让幼儿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语句,感受春夏秋冬自己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变化。

春天的山 ,是花篮。

夏天的山 ,是金篮。

秋天的山 ,是果篮。

冬天的山 ,是银篮。

“啊”,家乡的山 ,是宝山。

(3)你听道了诗歌里什么样的山呢?

3.教师再次朗诵诗歌,幼儿可以跟读。

观看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为什么说春天的山是花篮?

春天是鲜花开放的季节

(2)为什么说夏天的山是金篮?

夏天是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

(3)为什么说秋天的山是果篮?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

(4)为什么说冬天的山是银篮?

冬天是漫天白雪铺满山林

(5)我们家乡的山为什么是“宝山”?

(结合自己的家乡进行讲述)

4.利用课件,帮助幼儿理解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春天的山比喻成花篮;夏天的山比喻成金篮;秋天的山比喻成果篮;冬天的山比喻成银篮。

5.引导幼儿模仿诗歌《山》的格式学习创编诗歌

春天的×,是××

夏天的×,是××

秋天的×,是××

冬天的×,是××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编诗歌)

三、结束

我们看到了山,看到了花,请小朋友再看看这个动画片里是什么季节的花?

动画片:《看这朵花》

让幼儿在轻松愉悦中结束活动。

写诗歌课件 篇4

一、创设情境 导入主题

(上课铃声响,课件出示李白人头像特写,配以古曲《春江花月夜》。)

师:在刚刚结束的“李白诗歌阅读月”中,同学们已经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诗人李白。一个月来,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今天,在此时、此地,就让我们共同来(指屏幕,师生齐读)――“读李白诗歌 品太白遗韵”

(随着主题的揭示,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

[评:用古典音乐作背景,配以古香古色的画面,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诗的优美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简要汇报,了解情况。

师:为了使咱们相互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首先请大家汇报两个问题(课件出示):(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李白。(2)你读了多少首李白的诗?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首先汇报第一个问题。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豪放的人。他的诗中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我了解到李白是一个正直、重情义的人。他和杜甫、贺知章、孟浩然都是好朋友。

生:我了解到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死于公元762年,活了61岁。

生:我还了解到李白的诗歌很浪漫,很夸张,而且想象也很丰富。像“白发三千”、“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诗句。

生:李白还在很多诗歌中,表现了自己孤独的心情,像《独坐敬亭山》

……

(板书: 其人:豪放、正直、重情义……

李白

(701-762)其诗:夸张、想象……

〖评:这一过程重在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课外阅读对李白其人、其诗的认识和了解,勾画出李白其人其诗的大致轮廓,弥补学生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

师:有谁知道李白一生共留下多少首诗?

生:李白一生留下了九百六十多首诗。

师:那么,在这九百多首诗中,你读了多少首?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到的?

生:我读了李白诗歌37首,记住了《静夜思》、《月下独酌》等18首,我是从《唐代三大诗人诗选》、《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1首,记住了17首,如《关山月》、《望庐山瀑布》等,我是从《古诗台历》上知道的,这是我妈妈留下的,是1986年的台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歌25首,记住了15首,其中包括《怨情》、《静夜思》、《将进酒》等,我是从同学们的资料和网络上得来的。

师:(及时问)网址?

生:新浪网。我先在搜狐里输入“李白”,然后点击“李白诗选之白鹿书院”,然后我就把它下载、打印出来。这就是我搜集的资料。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71首,记住《古朗月行》、《将进酒》等18首,我是从爷爷的《千家诗》、《唐诗鉴赏词典》中读到的。我在爷爷的书柜里找了好半天才找到。你们看,书都发黄了。

生:我读了李白的诗48首,记住了《静夜思》、《赠汪伦》等16首。我是从《儿童古诗观止》、《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中读到的,这些书是我自己到书店买的。

……

〖评:此环节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还了解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逐渐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吧?

生:对,还有《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

师:那么,让我们共同来回味这几首诗,好吗?(课件出示四首诗,并配画配乐)师生共同吟诵。

师:《静夜思》借明月抒发了乡愁,《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祖国的山水。到六年级时我们还将学习《赠汪伦》很多同学都已读过了吧?

生:《赠汪伦》写了诗人和汪伦深厚的友情。

师:你还知道李白的诗最常写些什么?

生:李白还最爱写酒!什么《把酒问月》呀,《月下独酌》什么的。

师:那么,同学们能按照诗人最常写到的题材――明月、山水、友情、美酒将李白的诗歌分类吗?

(板书:明月 山水 友情 美酒…….)

(学生自行分类)

〖评:温故而知新,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所读过的诗歌按一定标准分类

师:你最喜欢李白写的哪一类诗歌?能举例吗?和他(她)有相同爱好的同学请举手。

三、分组交流,共同品味

师:请同学们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吟诵、品味你最喜爱的诗,并请推荐出表现最好的同学,代表你们小组参加稍后的集体汇报。

(学生主动离开座位寻找同伴,并聚成四个小组:明月组、山水组、友情组、美酒组,在小组内或吟诵、或展示自己的作品、或三五人齐读、或齐唱,气氛十分热烈。)

〖评: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研讨,通过各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诗歌。

四、汇报展示,集体共赏。

师:请大家就近入坐。现在请将你们的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让我们共同来品味李白诗歌的韵味。

(明月组:四个男生上台)

我们四个人都喜欢《月下独酌》,现在我们为大家吟诵这首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有表情地吟诵,十分投入。)

生:我最喜欢《古朗月行》,我用邓丽君唱过的一首歌――《水调歌头》为他配曲,现在我就唱给大家听。“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鼓掌)

师:还有人勇于自荐吗?

生:我从小爱李白的《静夜思》,两岁时就会背了。现在我想背诵给同学们听。

师:语言朴素清新,言浅而意深,“月是故乡明”啊!诗人还有许多咏月的名篇。只是,我发现别的小组已经迫不及待了,哪个小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特别推荐××和××,他们特别喜欢《独坐敬亭山》还有××,他吟诵《望天门山》特别好,还有我为大家表演《山中问答》。

生:(展示诗签)这是我特意制作的诗签,上面写着“诗之窗”。打开这心灵的窗户,悬挂着一只小狗,我希望这一只小狗能够和李白一起“Happy”。打开这诗的大门,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这就是“敬亭山”。

生:我也喜欢《独坐敬亭山》,这是我画的一幅山水画。(展示)我俩一起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师:说说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生:因为我常常像李白那样,喜欢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孤独地呆着。

写诗歌课件 篇5

教材分析

中国人又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诗歌分为三段:第一段引导幼儿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黑头发黄皮肤值得我们骄傲。第二段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名胜古迹,第三段引导幼儿说出中国最令我们骄傲的事情与时刻有哪一些,体验升国旗、奏国歌时的自豪感与骄傲感。本活动旨在引导幼儿理解诗歌三段分别表达的内容与含义,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帮助幼儿了解祖国与家乡最值得骄傲的事物,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三段分别表达的内容与含义,了解祖国与家乡最值得骄傲的事。

2.能自豪和骄傲的情感朗诵诗歌。

3.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课件《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经验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调查祖国,家乡最值得骄傲的事物有哪些。

活动过程:

一、交流讨论和父母一起搜集调查的祖国、家乡最值得骄傲的事物图片或知识,了解值得我们骄傲的事情。

引导幼儿从肤色、外形、中国名胜、中国成就等几个方面回答。小结:我们的祖国真大,有这么多值得骄傲的事情。

二、欣赏诗歌内容,了解诗歌中值得骄傲的事情。

师:诗歌名字叫什么?诗歌里都提到了哪些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小结:我们的名胜古迹和成就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三、分段理解诗歌内容,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名胜古迹与成就。

1.观看第一段挂图,引导幼儿理解作为一个中国人,黑头发黄皮肤值得我们骄傲。

2.观看第二段挂图,引导幼儿说出祖国的名胜古迹,并结合诗歌分析它们的特点。如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的山峰,像我们挺直的脊梁;长城是古时候抵御敌人的城墙,像伸展的手臂保护着我们等。

3.观看第三段挂图,说说中国最令我们值得骄傲的事情与时刻有哪些,体验升国旗、奏国歌时的自豪感和骄傲感。

小结: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自豪、骄傲的中国娃情感。

1.引导幼儿通过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师:为什么说这些地方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进一步激发幼儿作为一名中国娃的骄傲和自豪。

小结:我们的祖国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附诗歌:

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我有一双黑色的眼睛,我有乌黑浓密的头发,我有一身黄色的皮肤,我生长在东方华夏。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珠穆朗玛像我挺直的脊梁,巍峨泰山像我坚实的臂膀。万里长城像我伸展的手臂,黄河长江哺育我茁长成长。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当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当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当嘹亮的国歌响彻四方。我骄傲,我是中国娃!

写诗歌课件 篇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感受并理解诗歌,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

2. 鼓励幼儿模仿诗歌句型说一名话,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3. 培养幼儿乐意倾听别人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蹦蹦跳》

课件说明:

按“开始”按钮进入主画面,主画面四个按钮内容为:

“蹦跳”钮:结合儿歌内容的相关动画。

“儿歌”钮: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借此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动物”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各种动物进行儿歌仿编。

“游泳”钮:以游泳为主要内容的动画。这是开放性内容,让幼儿模仿《蹦蹦跳》进行有关“游”的仿编学习。

2、青蛙、白兔、袋鼠、麻雀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入课题。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介绍它形象的动作特征。

师:“小朋友,听说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是吗?那请你与好朋友交流交流,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会做些什么动作?”

二、欣赏诗歌。结合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感受诗歌。

1、播放课件“蹦跳”中“青蛙捉虫”的一段。

(1)看!谁来了?在干什么?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2)启发幼儿模仿青蛙蹦蹦跳动作,边学说“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2、播放课件“蹦跳”中“小兔采蘑菇”的一段。

(1)师:“小白兔,蹦蹦跳,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

(2)让幼儿仔细观察,小白兔跳到山前干什么,跳到山后干什么?

(3)师幼一起学做小白兔,边念边跳“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3、师:“看,还有谁也在蹦蹦跳,它们蹦蹦跳在做什么呀?”。播放课件“袋鼠、麻雀蹦蹦跳”的一段。

(1) 唷,原来是谁在蹦蹦跳?

(2) 教师模仿小袋鼠头一伸一缩,让幼儿说说大袋鼠袋袋里的小宝宝在干什么?

然后模仿练习“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宝宝,探头又探脑。”

(3) 小麻雀,蹦蹦跳在干吗呢?请个别幼儿模仿练习“小麻雀,跳到枝头唱个歌,跳到地上做做操”的动作,然后集体模仿练习。

4 、播放“儿歌”钮内容,借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引导幼儿边看动画边同老师一起朗诵诗歌。

三、儿歌表演。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说到哪种动物,就请戴该头饰的幼儿进行表演。根据幼儿兴趣,可互换角色头饰再继续诗歌表演。

四、仿编活动。

1、会蹦蹦跳的动物还有好多好多,你知道还有谁也会蹦蹦跳呢?在幼儿讨论后,播放“动物”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蹦蹦跳为线索,编一句与该动物有关的话。

3、请幼儿自由组合四人合作,模仿所学《蹦蹦跳》仿编诗歌,并进行交流。

四、开放活动。

1、播放“游泳”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这些动物在干什么,是否可用蹦蹦跳来讲它们的动作,让幼儿思考该用啥恰当的话来描述它们的活动内容。

2、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仿编的有关游泳的诗歌,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进行仿编的热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它们有的会蹦蹦跳,有的会游呀游,有的会飞,有的会爬,小朋友们可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动作,为它们编出好听的话,相信小朋友都是很能干的。

附:

诗 歌 蹦蹦跳

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袋鼠,探头又探脑。

小麻雀,蹦蹦跳,枝头跳跳唱个歌,地上跳跳做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本次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诗歌内容演释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使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视听器官,使儿歌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它既符合幼儿喜好鲜艳动态画面的特点,吸引其注意,又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得轻松、愉快、积极,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活动既具有领域的特色又突破了领域的局限,活动中“看看”、“说说”、“做做”自然相连,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互动中获取经验、理解诗歌,并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模仿诗歌句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从游戏化的趣味活动中,带给孩子们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写诗歌课件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准确地、规范的答题

二、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人物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分两类,第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屈原的《离骚》表现的一个执著追求、热爱祖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第二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即客体人物形象。诗人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出现了诗人刻画的周瑜形象。当然还有“多情应笑我”的诗人自己的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不是同一形象,是两个形象。这两类人物形象有时也可能是同一的',诗中刻画表现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者。

(二)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命题方式

1)分析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形象的特点是怎样的?

2、答题策略

分析步骤:

1)什么形象(一个名词);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几个修饰词);

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

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

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

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三)、真题展示

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后作业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答: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概括邹明府主要的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术语积累: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

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

5.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

6.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亲友送别、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

课后作业

1.(10福建卷)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参考答案:

通过描写山翁独饮成醉,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的隐居生活,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者形象。(意思对即可)

2.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问题:诗人纯用白描手法,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的同时成功地摄取了一个农村儿童的形象,试对该形象加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成功地勾勒了一个热情好客、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写诗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含义深刻的词语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语言鉴赏题答案的整合。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设备: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授课人:定州实验中学 卢思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灿若繁星,诗人辈出,在上一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大量古诗词,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诗经的现实,楚辞的浪漫,乐府的叙事,汉魏的风骨,并初步领略了唐诗、宋词的高远和深邃,其中,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柳永得缠绵悱恻,清照的婉约凄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从高考角度的角度,对古诗鉴赏做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展示教学目标:(幻灯片1)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技巧

三、展示04年考试说明:(幻灯片2)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在古诗文阅读板块,04年的要求和03年相比,有一处改动即,将03年的“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改为“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今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八个变动点之一,这一修改是基于以下考虑:在古诗文阅读方面,鉴赏能力的考查是通过古代诗歌的阅读来进行的,而评价能力的考查则是通过文言文的考查进行的,这一修改,使命题的这一指向更加明确,而考纲的要求,也为我们平常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一下诗歌的语言鉴赏。(说明: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及时了解考试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四、出示“语言鉴赏” (幻灯片3)

五、推敲字词 (幻灯片4)

诗贵含蓄,语言的凝炼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古人很重视炼字,贾岛“推敲”的典故,千古传为美谈,唐代诗人陆延让亦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感慨。

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幻灯片5)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哪个好?为什么?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图中,雪掩孤村,苔枝缀玉,白雪皑皑,孤梅怒放,极富意境美,所以“一”字不仅好在暗合题目“早梅”,而且一枝梅花怒放于皑皑白雪之中,愈发显得梅花是那样的清奇,香绝,孤艳,更富于意境美;而从情感上,“昨夜一枝开”则能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可见,古诗之中,往往一字之差而境界迥异。在许多古诗中都有一些关键的字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有的甚至成为诗眼,而这些字词也正是高考的热点,那么我们应该注意哪些字词呢?

(说明:设计此环节,让学生初度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性,为下面的教学重点张本。)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10分钟)

六、关注高考热点:四种含义深刻的词语(幻灯片6)

1、动词[链接至幻7]

2、修饰词[链接至幻12]

3、特殊词[链接至幻15]

4、意向组合的名词[链接至幻19]

(一)动词(幻灯片7)

首先要特别关注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有很多例子,比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绿”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沙上并禽池上鸣,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等等可谓是尽人皆知。

例1:(幻灯片8)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哀江南》)

问:“剩”可以是“留”可以是“见”,为何作者独独选择了“剩”字?

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

(1)孔尚任的《哀江南》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典范之作,这段曲词写的是长板桥边的风景。

首先要注意整段曲词的意境:长板桥边,曾经是歌妓聚居,繁华热闹,风景优美,而今当年横跨清溪的半里桥,是旧红板也没一条,而且是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落照下,只剩一树柳弯腰,给人一种凄清冷落之感;而“剩”字本身有“残存残余”之意,是被动的,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这与全曲意境相协调;从现在只剩一树柳弯腰,令人想见昔日之繁华,“剩”的时间性,表达一种昔盛今衰的变迁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深切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2)同学们在平时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头脑里有,但支离破碎,在做题时不知该如何整合答案,通过对高考试题和大量模拟题的分析,我得出这样一个经验:

(3)诗歌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幻灯片9)

字义—意境—感情

师分析:对诗歌的语言鉴赏我们就要首先解释它的字义,其中既包括字面义,也包括语境义;然后,就指向诗歌的意境,或谈这些字词形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最后指向诗歌的感情,或谈形成了怎样的感情,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

(4)请同学们据此规律整合“剩”字答案[链接并展示正确答案]

(5)用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验证这一规律(幻灯片10)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问:找出第三联中的“诗眼”,为什么?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的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衬出作者禅寂的心境。(感情)

例2:(幻灯片11)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价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境界全出。”请分析其妙处?

生答

师总结:

闹,热闹。当它在诗句中与“红杏”和“春意”组合在一起时,表现的正是春意盎然 ,春光烂漫之意。表现了春光无限的意境之美,写出了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二)、修饰词:(幻灯片12)

例1、(幻灯片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问:请分析“潜”字和“细”字的妙处。

生答

师总结:

好雨知时节,好就好在它应时而落,好在它润物无声。潜,偷偷的;细,细细的,脉脉绵绵,不仅写出了自然造化之机,而且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寓春雨以情趣,写出了春雨只为润物不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令人深感作者的喜雨之情。(出示答案)

师提示:规律提供了一种做题的思路,没必要每题必扣,比如,“数”和“一”就直接指向了感情和意境。尤其注意有些词语特别要注意表达效果。

例2(幻灯片14)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问题:试分析“忽”字的表达效果。

师生互动:

本诗最能表现少妇情感的句子是:悔教夫婿觅封侯。可是它是否一直萦绕着少妇的心头呢?不是,从春日凝妆就可看出,因为李清照曾是 “风住尘香花以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崔莺莺亦是“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而这位闺中少妇尚有心情将自己“凝妆”一番,可见她当时是兴冲冲地上翠楼的,可后来为什么变得哀伤以至于“怨悔”了呢?因为“忽见陌头杨柳色”,要注意“杨柳“的意象,古诗中”杨柳“已成为离别的象征,诗经中早就有“昔我往复,杨柳依依”的诗句;柳永也曾发出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叹;所以少妇一见杨柳,就想起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情景,当初是杨柳青青,二情依依,而今只剩她一人独上翠楼,尽日凝眸,而凝眸之处,平添的那一段新愁,正是:“悔交夫婿觅封侯”。所以,一个“忽”字将少妇情绪上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的耐人寻味之处。(出示答案)[链接至幻6]

(三)、特殊词(幻灯片15)

诗词中有一些词与众不同,比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表达效果。

(1)叠词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这位才情卓著的女词人,因她之出现,给森然的中国文学带来了几分水气,几多温馨,而她的《声声慢》更是极尽叠词之能事,将一番愁情跃然于纸上。

例1:(幻灯片16)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分析:读来就能领悟,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本想消减的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就在于可加强感情的表达。(出示答案)

(2)叠词中的拟声词

例2:(幻灯片17)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

分析:“潺潺”一词拟春雨之声,使读者如听春雨之淅沥,想起乍暖之还寒;冷雨淅沥,落在帘外,听在耳边,冷在心中,而这位亡国之君的家仇国恨便立刻涌上心头,所以,拟声词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出示答案)

(3)表颜色的词

例3:(幻灯片18)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生讨论“红”字和“绿”字

师总结:从樱桃红了,芭蕉绿了,能感觉到时间的推移,时序的变化,而在这红了的樱桃和绿了的芭蕉上,作者不仅要表达的是时序的变化,更有一种青春易逝的伤感,而这份伤感因了红、绿而分外生动、鲜明,犹如着色的思绪一般。因此,颜色词的作用:一般可表心情,可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出示答案)

(4)古诗中特殊词的例子:

师生互动: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齐齐。(姜夔《扬州慢》)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链接至幻6]

(四)、意象组合的名词(幻灯片19)

例1:

出示画面并让学生说出画面所含之诗

生齐背并展示: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幻灯片20)

问:这首元曲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等等。

师总结:

这就是诗歌语言的凝炼性,运用名词组成意象,可谓是一词一景,从画面中我们分明感到这些景是自然之景,但又分明不仅是自然之景,因为包含诗人无限情感(生答)是(思乡之情,羁旅之愁。)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正因为诗人感情是愁的,所以诗人目之所及: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的,甚至古道之上,西风之中的那匹马也是瘦的。因此,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而景中之人,断肠天涯也就自然可以理解了。所以这首曲词蕴含诗人很复杂的愁绪:既有凄凉无奈的悲哀,亦有是仕宦飘泊的孤苦,更有封建文人怨世哀身的无奈。

例2:

师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曹植七步为诗的故事,大家都觉得曹植很了不起,那么试想如果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之久,和别后思念之深,是不是也很不容易呀,但诗人黄庭坚做到了,他曾有诗云: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幻灯片21)

师生互动:

诗人选择了江湖、夜雨、十年灯,做了动人的抒写,江湖让人想起辗转和漂泊,杜甫在《梦李白》中曾有“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诗句,夜雨更能引人的思乡之情,李商隐在《夜雨寄北》曾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诗句,人在江湖,又逢夜雨,使人备感萧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诗人接下来选择了灯这个意象,“灯”是个常用字,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独创,当它与“江湖、夜雨”组合在一起时,就能激发人一连串的想象:两个朋友,各自漂泊,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种情景已持续了十年之久。

师点拨:这就是意象组合,它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创设了极其丰厚的意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师提示:意象组合是古诗的一大特点,使用意象组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

师生互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杜甫)

更有与马致远《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位元曲大家白朴的《秋思》

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说明:此环节为这些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古诗语言鉴赏的技巧,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8分钟)

七、课堂小结(幻灯片22)

生回忆,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诗歌语言鉴赏,关注了高考热点,即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重点讲了四种词语:1、动词2、修饰词3、特殊词、4、意象组合的名词

这节课我们要特别关注:语言鉴赏主观表述规律:[链接至幻9]

字义——意境——感情

同时要特别留意一些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特殊词。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2分钟)

八、课堂巩固练习。

1、请同学分析“铺”的妙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这首诗描写了从夕阳西下,到新月初升这段时间内的两组景物,前两句描写了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夕阳西下,将与地平,落山之阳之于地面,不同于正午之照,用“铺”字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残阳已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情景;“铺”字很平缓,给人以安闲、舒适的感觉,写出了秋日夕阳的柔和,营造了一种和谐、安静的意境;表达诗人沉浸在自然美景当中的喜悦之情。

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为是“千古壮观”的绝句。请对这一名句中的修饰词做一分析。

生讨论

师总结: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故称“孤”,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出示答案

九、课下作业:

分析下列两名诗的语言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说明:本环节针对这节课的重点设置了四道练习题,通过练习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内容落到实处。)

(完成以上步骤约需5分钟)

附一:答案点拨:

A、诗人仰望是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是奔流不尽,滚滚而来的的江水,让人觉得气象万千。

“萧萧”拟落叶之声,使人如听落叶之窸窣,“滚滚”拟长江之音,使人如见长江之无穷;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落叶无边见其广阔,长江不尽见其深远,所以诗句形成了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落叶已下,长江永逝,更令人感慨的是诗人那种韶华不再,壮志难酬的苦痛。

B、古时旅人为了安全,总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都是富有早行特征的景物,而且这些名词性意象组合在一起,就很形象地写出了早行的情景:旅人住在旅店里,听到鸡鸣声就赶紧起来查看天色,见天上有月就马上收拾行装,踏上旅程,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起程,可谓是早行了,没想到铺满寒霜的板桥之上,早已是人迹斑斑,真所谓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呀,所以诗人羁旅之苦、怀乡之情就溢于言表了。

写诗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顾,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呢?请同学们结合作者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的发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 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望月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毛爷爷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 :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探究活动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孟郊《古怨别》,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请找出来,作专题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古诗,找出一两个常见意象。

(2)作比较赏读。

(3)召开诗歌鉴赏研讨会。

参读书目:

《诗集传》《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诗集。

3.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试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读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参读书目:

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爷爷《卜算子·咏梅》,黄蘖《上堂开示颂》,卢梅坡《雪梅》,张谓《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彦《花犯》,范成大《霜天晓角》,姜夔《暗香》《疏影》,萧泰来《霜天晓角》,彭元逊《解佩环·寻梅不见》,黎洪《诗话一百篇·逸者之梅与志士之梅》。

写诗歌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前三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三首诗。

3、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二、教学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学说话时就已接触到了许多中国的古典诗词曲,学习古诗词曲对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是有很大的帮助。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诗词曲,希望大家能当堂背下来。

(二)整体感知前三首诗

1、学习、欣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证》

(1)简介作者及背景

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在途经扬州时遇到因病从苏州归洛的白居易,在一次宴会上,白居易写下《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相赠,对他二十年的形同流放的生涯表示同情,刘禹锡即兴写了这首诗回赠他。

(2)、老师范读课文,体会诗的感情和语气。

(3)、全班齐读。

(4)、赏析全诗

2、学习赏析《赤壁》一诗

(1)简介作者及背景

作者杜牧,晚堂著名诗人,在晚堂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以别于老杜。其诗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2)背诵,当时检查。

(3)赏析全诗

讨论:你怎样看待杜牧在诗中的假设?

3、学习赏析《过零丁洋》诗

(1)简介作者与背景

文天祥:1278年兵败被俘,不堪屈辱两次自杀未死,后被押途中写下名篇《过伶仃洋》,以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局表达了复杂而又放达的内心世界。

本诗是一首七眼律诗,其最后一联,广为流传。该诗先写自己的家国之恨和艰难困厄的遭际,最后表达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赏析全诗

提问:诗的前四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描述了什么?

提问: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全班一起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前三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讲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欣赏歌曲

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讲析全词

(三)课堂讨论

问:《水调歌头》中的小序是什么意思,它的作用是什么?

问:诗中作者凭想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由什么事物引起想象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这种想象的。

(四)讲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2、范读课文

3、学生齐读,体会感情和语气

4、赏析全词

5、小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加强诵读、默写;理解内容及思想感情。

写诗歌课件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受不同的声音,增强对声音的敏感性,并尝试利用嗓音模拟多种声音。

2.利用希沃交互式白板的多种功能,提示幼儿进行诗歌创编。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嗓音模拟秋天里的声音,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件提示进行《秋天的声音》诗歌创编。

活动准备

1.电子交互式白板。

2.大自然中一些声音的录音与秋天相关的照片、图片。

3.朔料袋、豆子、矿泉水瓶、废旧报纸、杯子、一次性筷子

活动过程

一、师幼问候

播放《好朋友问候歌》,互相问候,打招呼。

二、感受秋天的声音

1.师:今天丁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位秋天里的朋友,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听(竖起小耳朵)猜猜,他们是谁呢?

哦!(原来是秋天的风爷爷吹来的声音,是秋天雨姑娘的声音,是秋天的小鸟唱歌的声音)

2.播放与声音相关的图片

3.小结:秋天里阵阵秋风为人们赶走夏日里的闷热,送来了凉爽,阵阵秋雨为成熟的庄稼进行最后的浇灌,农民伯伯丰收啦,小鸟也发出喜悦的叫声,小朋友们在落叶中高兴的玩耍,这些大自然里发出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4.你能试着模仿发出这些声音么?

三、秋天里的小诗人

1.出示《秋天的声音》图示,合奏“秋天的奏鸣曲”。

师:很好,小朋友们都能掌握它们的声音啦,老师找到了一首关于秋天的诗,请你们来当“配音员”。

2.教师出示图例,幼儿根据图片创编诗歌。

例:听听,秋天的声音,叽叽喳喳是小鸟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哗啦啦哗啦是秋雨的声音。

3.师:小朋友们秋天还有哪些声音呢?

4.幼儿创编诗歌,尝试用嗓音模拟发出秋天里的声音。

5.师:刚才小朋友说了一些声音,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的声音,可是用我们的嗓音模仿不出来,怎么办呢?

6.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指尖用敲击地板发出声音。

7.出示老师准备的道具,幼儿尝试用这些物品发出声音。

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生活用品,请你们试一试他们能发出什么声音,然后用“听听,秋天的声音,XXXXXX”表达出来。

8.师:“我们都是秋天里的小诗人,完成了美妙的秋天奏鸣曲。”

四、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继续寻找秋天的声音,并且尝试发出它们的'声音。

附诗歌:

《秋天的声音》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小鸟在枝头的对话;

听听,秋天的声音,

是秋风在温暖的叮咛。

活动总结

全面了解幼儿的实际情况,注重个体差异。突破教学难点,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法,光靠老师讲,幼儿很难弄清楚,让幼儿通过电子交互式白板进行猜一猜、听一听、看一看。实现了教、幼之间的互动。电子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在本节课中还在于兴趣的激发,幼儿很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在活动中,我还采用声音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给幼儿创编提供灵感。引导幼儿从看图创编到发挥想象进行创编。层层引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写诗歌课件 篇12

一、课题:

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

2课时。

六、课型:

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八、教具:

课件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写诗歌课件 篇13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记得有一位著名作家说:痛苦的感受往往比幸福的感受更加刻骨铭心。今天我们要通过五首词的学习,去感悟和体会古人的愁。请大家自由地把全课五首词都大声朗读一遍,说一说如果以愁为分类标准,这五首词可以怎样简单地分一下类。

(生摇头晃脑自由朗读,交头接耳)

生:词中有些人很愁,有些人不愁。

生:词中有些人愁得很厉害,有些人只是一般愁。

生:有男人的愁也有女人的愁。

生:有男人描绘的愁也有女人描绘的愁。(众笑)

生:有为家事愁,也有为国事愁。

生:有为亲人愁,有为理想愁。

……

【自评:简单导入,直入正题。开篇整合,建构全课整体意识,第一次对比,为思维预热。】

师:那这样好不好, 让我们先来体会一下两位古代女子的愁。我再请两位同学朗诵,听完后,请大家说说你感觉到诗词中的两位女子她们各自在为何愁?

【自评:进入第二次整合对比。不足的是板块的过渡稍显生硬。】

(请同学朗诵《望江南》和《武陵春》)

生:我感觉《望江南》中的女子好像是在等待她的心上人,可是没有等回来,所以她愁。《武陵春》我没有感觉得出来她李清照到底为什么愁。

生:我也是。《武陵春》中的愁好像比较多,最后一句是“载不动许多愁”嘛!

师:那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现在请大家再自由地把两首词多读两遍,想一想,同学间还可以讨论一下:你觉得两首词中的女子哪个更愁?大家一定要紧扣原词中的关键词句来应证自己的想法!

(生自由朗诵,讨论)

【自评:从另一角度巧对比巧整合。】

生:我认为《望江南》中的女子更愁,因为她愁得都“肠断白萍洲”了啊!还有什么愁比“肠子都愁断”了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李清照的愁连船都载不动了,这才是最重的愁。

生:不能这样比吧,这两个句子都是诗人应用了大胆的联想想像写成的,是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这样比的话不客观。

师:有道理,大家能够关注到对愁的形象描绘这很好,但最能证明你的观点的还应该是主人公的行为和思想!

生:李清照最愁。《望江南》中的女子还“梳洗罢”,可李清照却“倦梳头”,一个女子连梳妆打扮都不想了,那她一定非常愁闷了。

生:是的,俗话说“女为悦己者容”,《望江南》中的女子还可以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去等丈夫回来看,可李清照连打扮自己的兴趣都没有了,我猜像她的丈夫一定已经去世了。

师:你很聪明。写这首词的的时候,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很多年了。

生: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

师: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

生:“倚”是“靠”的意思,她靠在望江楼上,很孤苦无依的样子!

生:“倚”还显得这个女子很柔弱,没有力气。

生:她一定是望得太久了,所以浑身酸软,就只能“倚”着了。

生:主要不是身体问题,还是心事太沉重了。

师:对了,这样抓住关键词抠进去,人物的形象就鲜明了。

【自评:对“倚”的品味环节是课堂机智生成的,处理得不错。】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们的看法。《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愁,但是她毕竟还有事情可干。可是李清照呢,她却觉得“物是人非事事休”,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了,所以她干什么都索然无味了,我认为这样的愁才最愁。

生:我有同感。她不仅不想梳头,她连去双溪泛舟也提不起兴趣呢!

生(高高举手):老师,我发现课文中的插图不太好。

师:你说说。

生:一是诗人窗前的花木太繁盛,没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凄凉感觉。二是图中画了一轮弯月,这就表明是晚上了。而诗中不应该是晚上。

生:是晚上,不是说“日晚”嘛。

生:“日晚”不是晚上,如果是晚上,那李清照不梳头就很正常了,谁晚上还梳头啊?

生:对,都晚上了,李清照怎么会想到去泛舟呢?

师:有道理,古代女子有夜生活的很少。(众笑)

生:“日晚”是日头很高的时候,可能是要到中午了,她都还不想梳头,可见心情非常郁闷!

【自评:旁逸斜出的一笔!学生的自主质疑很有力度,教师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决学生困惑,处理得不错。】

生:这是因为李清照的丈夫已经去世了很多年了,她已经习惯了,她怎么可能比还在盼望丈夫回来的女子更愁呢?

生:我不同意。确实李清照是已经绝望,《望江南》中的女子是正在绝望,我认为已经绝望比正在绝望更愁。(生鼓掌)

生:可是《望江南》中的女子稀里糊涂经受的是希望的煎熬,而李清照已经是心如死灰,我认为这比前一种煎熬更痛苦。

(学生争论不休)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许当你们的生活阅历多一些后,你们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王老师想起了金庸《神雕侠侣》中的杨过对小龙女十六年痴痴的等候。十六年的痛苦等待他都熬过来了,他为什么要在最后得知小龙女活着不过是一个谎言后却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而毅然跳崖自尽呢?

生:他活下来是因为他心中还有希望,他选择死是因为他在善意的谎言中清醒过来后他绝望了。

师:对杨过而言,哪种痛更为深呢?

生:清醒之后的痛。

师:对了,同学们,人的情感是一个难解之谜。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人生存下去的本质力量是靠希望:哪怕这种希望只是星星之火,它也可能成为一种生存的信念。而最残酷的人生境遇是没有希望,也就是绝望。绝望这种痛,是人生之最大痛。大部分轻生者选择死亡并非因为生活的艰难,而恰恰是希望的丧失。正如开头同学们提到的,李清照的愁在词中很难表述清楚是哪一种愁,因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融入了太多的苦难。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她的《如梦令》,大家一起背诵出来好吗?

(生齐背:唱记溪亭日暮……)

师:从这首年轻时代的李清照的词中,我们读到了一颗青春快乐的心。是的,李清照的前半生是幸福得让人羡慕的。她和夫君赵明诚才子才女结成佳偶,夫唱妇随、琴瑟和谐。而写这首词时,李清照已经53岁了,她流落江南,茕茕一身,辗转飘零,历尽了生活的艰辛和人世的坎坷。她的愁岂止是心爱的丈夫早逝之愁,这其中有国家的败亡,家乡的沦陷,有文物的丧失,这愁,让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让她只有“在人屋檐下,听人笑语”……这种愁,岂止是双溪的舴艋舟载不动,就是历经千年之后的无数的读者的心痛汇聚而成的心灵之舟也载不动啊!

【自评:这番争论整合了课外阅读资源,旧知识资源,比较有深度,学生课堂反应很动情。】

两位女子都愁,但愁的对象不一样,愁的形式不一样,愁的深度也不一样,连表达的形式也不一样啊。现在同学们再自由动情朗诵一遍,品味一下两首词在具体描绘愁时的艺术方法各有什么妙处。

(师生再一次动情诵读两首词)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最动人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情景交融,很有感染力。

生:这首词只有三十个字,却从早上写到傍晚,从人写到楼写到船写到江还写到了洲,内容含量还是很大的。

生:人物情感的变化也很有层次,从希望写到失望写到断肠,很让人揪心的。

生:最妙的是虽然只写到了人物的动作,却可以让我们想像出人物的表情和心情。文字很少,留给读者的空间却很大。

师:评得不错,还涉及到了艺术表现的空白艺术。

生:《武陵春》中有两句很著名。一句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言泪先流”,一句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生:是的,前一句是欲说还休入木三分。而后一句是想像奇特出人意料。她把抽象的愁写出了重量。

师:愁不仅有重量,还有长度,比如“问君……”

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愁不仅有长度,还有深度,比如“月落乌啼……”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愁还有既重又长又深的,比如“抽刀断水……”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师:同学们,这是古人的一种愁,愁得让人黯然神伤,愁得让人缠绵悱恻,不管是思妇闺怨之愁,还是国破家亡之愁,但这些都是典型的女子的愁。下节课我们将要感受的是男儿的愁英雄的愁。

(在自由背诵中结束第一课时)

【自评:轻轻一宕,又是一次旧知识的整合——自然天成。】

第二课时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然后谈一谈你的第一感受,你认为这三位诗人,谁的愁最重,谁的愁稍轻呢?

(生自由高声诵读)

生:我认为范仲淹的愁最重,其次是辛弃疾,苏轼根本就不愁。

生:我也认为苏轼不愁。但我认为最愁的是辛弃疾。

师:那我们暂时把苏轼放一放,现在说说到底是范仲淹更愁呢,还是辛弃疾更愁。

【自评:这是整合基础的再整合,课堂继续朝着纵深发展。】

生:我觉得是辛弃疾愁,词的结尾是“可怜白发生”,五个字,特别醒目,字字泣血啊!

生:但是范仲淹的词中也写了白发啊,不仅有白发,还有泪呢!

师:谁的白发?谁的泪?

生:将军的白发,征夫的泪。

师:征夫就不白头发了,他们永远年轻?

(生思考)

生:哦,应该是将军和征夫的白发和泪。前几天才学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呢!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作——

生:互文。

【自评:这种“故意误问”是一种虚拟问,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师:对了。同学们不要忘了,抒情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通过描写记叙等来抒情,大家从这个角度审视一下两首词!

【自评:为学生指明理解方法,导得不错。】

生:我感觉到《渔家傲》的描写要感伤一些,而《破阵子》的描写要欢快一些。

师:这个感觉很重要,大家顺着这个思路去思考。

生:在范仲淹的笔下,塞外的风景很让人伤感的。大雁一点儿不留恋地飞走了,一轮落日,一座孤城,城还是紧闭的。

师:强调孤城“闭”,暗示着什么?

生:边关告急,战事很吃紧。

生:还有满地的霜,连绵不断的山峦啊,反正挺清冷的。

生:还有声音也很让人愁,大风、号角、羌笛、马啸、雁叫,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

师:一声声都催得人心中紧!这话评得妙。不要忘记了词中的人都在干些什么。

生:在“不寐”,睡不着觉,失眠了。

生:愁啊,睡不着觉,就喝酒,喝的还是不好的浊酒。

师:这些景这些声音这些人合在一起,就构成一幅边关特有的景色。就如范仲淹自己在词中所说的——

生:风景异!

【自评:充分利用联想想像进入文字,导得比较轻松。】

师:对。那我们再看看,同样是描写边塞,辛弃疾的笔下又是如何“异”的呢?读一读,比较一下。

(生自由朗读)

生:不一样!辛弃疾的边塞风景热闹得多,豪气得多。声音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声音,各种乐器合奏的声音。

生:还有骏马飞驰的声音,还有良弓拉开的声音,沙场点兵的声音。

师:这些声音给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生:热烈激昂豪气冲天。

生:热血彭湃激情洋溢。

师:说得好!在这样的声音中,我们可以想像画面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生:为建功立业而自豪,因为他们“了却了君王天下事,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师:既然如此,辛弃疾为何要愁?

生:可怜白发生啊!当初建功立业的年龄一去不复返了!

师:这和范仲淹在词中表现的愁一样吗?

【自评:在关键处点拨,让学生思维渐入佳境。】

生:不一样。范仲淹还在感叹“燕然未勒归无计”呢!

生:范仲淹是壮志未酬,而辛弃疾是渴望壮志再酬。(众鼓掌)

师:妙极了!因为愁的内容不同,所以同样的边塞风景,在他们笔下却有迥然不同的表现。同学们,这又应了我们经常在强调的一个美学观点:一切——

生:景语皆情语。

师:来,再次自由诵读,体会这相同的土地上酝酿出来的不同的愁。

(生自由朗读)

【自评:整合中对比,效果不错。】

师:现在我们最后来研究一些苏轼的愁。哦,刚才大家都说他根本就不愁,谈谈理由。

生:“鬓微霜,又何妨”,他自己都豁达得很,何来愁?

生:他像少年人一样意气风发,左手牵着黄犬,右手擎着苍鹰,穿着时尚的锦帽貂裘,青春得很呢!(众笑)

生:他还很有魅力,“千骑卷平冈”,有众多的追随者啊!

师:谁来品品这个“卷”字。

生:写出了一种气魄。

师:还不够,气魄怎么就出来了?

生:跟随苏轼的人很多。

师:仅仅是多么?

生:还有速度快。

师:对了。人既多又快,场面的热烈就出来了。

【自评:不能忘记是语文课,要时时紧扣关键词语。】

生:这种气势也反过来激发了苏轼,他还自比为孙郎,要当射虎英雄呢!

生:何止是射虎!他要射的是天狼星,他的建功立业的豪情也被激发出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连王老师也不得不服,看来苏轼还真不愁。不过我也记起了刚才一个同学的一句话:这种气势反过来也激发了苏轼的豪情。对了,环境对人是有催化剂的作用的。但是,如果不催化呢?作者的心情会是如何呢?在字里行间真的就没有流露出哪怕一丁点儿愁吗?大家再读读书,品品看,小声读,仔细想。

(生各自小声读书)

【自评:抓住学生发言的中的信息进行引导,这个板块的过渡就比较自然。】

生:哦,我感到“何日遣冯唐”的“何日”有些意味,毕竟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

生:还有,开头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聊”很值得挖掘,“聊”是姑且尚且的意思,苏轼也还是觉得自己已经无少年血气了,所以只是趁这次机会“勉强、姑且”狂一下罢了。

生:是啊,这个“聊”字让我们读到了这首词意气风发之外的无奈,而“何日”更使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恐慌。虽然借着酒劲儿,借着一时之欢,作者放浪形骸作了一回少年英雄,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在欢乐的缝隙里,我们还是感受到了词人心中的愁,那想掩饰却终于没有掩饰得了的,想忘记却终于没有忘记得了的愁啊。(众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写《密州出猎》的时候,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苏轼自请外任。这时他的仕途上已经是布满了阴影。他在这首词中所问的“何日遣冯唐”的理想其实到死也未能实现。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我们不是又读到了一个苏轼吗?还是那个要射虎要射天狼的苏轼吗?我们背背《赤壁怀古》。

(师生齐背:大江东去……)

师:“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同学们,是啊,也许,把这份愁彻底展现出来的苏轼,这才是一个更真实的苏轼。苏轼之愁,虽然体现得很含蓄,但是他和范仲淹一样,其愁是难以排遣难以挥手自兹去的啊!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典型的壮志难酬的志士之愁。

来,让我们在再比较着朗读一遍,体会一下他们的愁。

(生自由朗诵三首词)

【自评:整合旧知,再次掀起理解和情感的高潮。】

师:不管是壮志难酬的愁还是渴望壮志重酬的愁,在英雄的笔下,愁还是和女子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再比较一下两位女子表达的愁和三位男儿表达的愁呢?

生:女子的愁较纤细而敏感,男儿的愁豪放阔大得多。

生:承载女子愁的世界是风花雪月,而承载男儿愁的世界是苍茫边关。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凄凉来表达女子的愁,但不能用凄凉来表达范仲淹们的愁。用什么表达比较好呢?

生:苍凉!以前讲《三峡》的时候讲过这种特殊的美。

师:对了。不同的人格形态决定不同的情感形态。不仅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而且是一切“情语”皆“人语”。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更要准确把握五位词人个性上气质上的差异。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设计朗读,然后起来表演朗诵。

(在朗读中结束全课)

【自评:最后一次整合对比,凸现五首词的整体性而且进一步深化思维。】

【教后感言】:

这是两堂笔者感觉比较成功的随堂课,除了师生的交流很和谐,课堂对话流畅深入,环节生成比较自然外,其成功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整合效应。我用五句话来概括这次较有特色的课堂整合:

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

机智生成课堂,促成策略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一呆板。

反复应用对比,促成了资源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单打独斗。

巧妙前后勾连,促成了新旧知识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

多管齐下引导,促成了多维目标的整合,避免了教学的功利世俗。

写诗歌课件 篇1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接触周围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如“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里的鱼”,“月亮是太阳公公的剪下的一片指甲”可以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就是表达儿童的这种心理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习作表达形式。所以,引导儿童学写儿童诗,是语文实践活动与儿童天性的很好的统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无论是在课本中还是从生活中都接触过各种类型的诗,但是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儿童诗的主要特点和写作方法,儿童诗是诗歌体裁中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尤为适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创作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悟儿童诗的特点,能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儿童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诗激趣

1、老师设问,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二、以诗入题

1、了解一下诗人是怎么写诗的,来看第一首:《属相》。

2、初识诗歌,消除畏难情绪。

三、尝试改诗

1、出示第二首诗《阳光》。

2、尝试改诗。

3、师生交流。

四、预测末句

1、出示第三首《花一把》

2、预测末句。

3、师生交流。

五、仿写创作

1、出示第四首诗:《我想》

2、师引导指点。

3、生仿写创作。

4、作品展示。

六、结课

1、送诗一首。出示第五首诗:《最难的单词》。

2、师生对话结课。

写诗歌课件 篇15

活动目标:

1、学会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发展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初步的创遍诗歌

3、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增加亲子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小蜜蜂等动物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主题:

师:"小朋友,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妇女节,妈妈的节日……)

你们爱不爱自己的妈妈?你们都是怎么爱妈妈的?(幼儿讨论)

你们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那许多小动物也有它们最最喜欢的,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都爱什么呢?"

2、出示课件

1)小鱼最爱什么?

2)小鸟最爱什么?

3)小星星最爱什么? 4)小朋友最爱什么?

(幼儿依次讨论,丰富幼儿词汇)

3、教师完整示范诗歌

4、教师边展示课件,边朗诵诗歌,幼儿跟读

5、创遍诗歌:请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头饰说出各个小动物最喜欢的事物,并引导幼儿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创编。

活动结束:

1.总结,教育幼儿爱自己的妈妈,听妈妈的话,做懂事的好孩子。

2.听音乐《我的好妈妈》走出活动室去做游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春雨诗歌课件精华

    发布时间:2024-04-13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时,通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要点和难点,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正确地撰写教案呢?以下是中班语言活动教案:春雨的范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春雨诗歌课件 篇1  【活动设计】  歌曲《春雨沙沙》旋律活泼欢快、内容...

  • w
    诗歌家课件经典

    发布时间:2024-06-25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歌都不陌生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你所见过的诗歌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歌《家》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诗歌家课件 篇1  一,活动目标  1,使幼儿理解重叠词的含义,并能运用这些重叠词。  2,学习儿歌中的重...

  • w
    诗歌日活动总结热门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30

    非常感谢您查阅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推荐的“诗歌日活动总结”。在我们急需完成文档撰写的时候,借鉴范文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范文中的创意点子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以下信息仅供您参考。...

  • w
    课件(汇编6篇)

    发布时间:2023-11-30

    教案课件是经过老师精心准备的,因而需要耗费老师自己的时间来完成。教案作为教育改革的必要产物,要想写出一份好的教案课件,需要一定的技巧。为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个领域,好工具范文网编辑花费了很多时间来编辑“课件”,并将继续分享相关的信息。...

  • w
    挫折课件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而课件的内容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完善。编写好教案和课件可以避免遗漏重要的内容,你对编写教案和课件有哪些疑问呢?如果你对“挫折课件”这个话题感兴趣,我建议你阅读一下相关内容,希望我的建议能够让你在职场上得到更充实的收获!...

  • w
    打字课件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6

    教案课件是教师进行课前准备的重要工具,所以如果想随便写的话,教师们需要注意了。在上课时,教师要以教案课件为基础来展开授课。我们已经整理好了您所需要的信息:“打字课件”,并与您共享以下资源和信息,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能够提供帮助和启发!...

  • w
    利率课件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25

    教学过程中,教案和课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个老师都需要每天为自己的课程写教案和准备课件。一个出色的教案和课件设计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接下来,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挑选了一篇名为“利率课件”的文章,希望您可以将它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体会其中的价值!...

  • w
    写诗味的作文

    发布时间:2024-07-29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的味道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诗味的作文 篇1  早在春秋时期,《诗经》这一文学经典就已出世了。而中国驰骋千年的诗歌艺术,也从此拉开了序幕。即便已是数...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