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化学元素课件精选16篇

化学元素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7-02

化学元素课件精选16篇

2024-07-02 09:12:34

【#实用文# #化学元素课件精选1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元素》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元素课件 篇1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对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实质的解释,教材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以及元素周期律作为重点内容,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性和递变性的基础上,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代表,介绍元素周期律。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知道元素的性质变化具有周期性以及引起其周期性变化的实质,实现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将元素性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内容将结合起来,归纳总结有关的化学基本理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钠、铝、硅、氯、硫、氮等元素化合物相关性质,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感性资料;第一节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学习了第二节第一课时,学生已掌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及化合价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对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产生思考,这些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第三周期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递变关系;

2、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3、初步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与元素性质三者的统一性。

四、过程与方法:

1、复习科学探究1的结论引入研究主题,确定本节课的探究任务,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根据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性,提出假设: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第三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的逐渐增强。

2、验证假设Na、Mg、Al金属性逐渐减弱,根据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通过三种金属对与水、酸反应的实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初步体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知识的理性思维过程。

3、初步了解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和环节,提高“对照实验”中“控制单一变量”的思想。

4、验证假设Si、P、S、Cl非金属金属性逐渐增强,根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设计方案,结合实际条件优化,选取硫化钠与氯水反应实验,通过教材P16表格阅读信息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数据、分析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和归纳整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体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培养知识整合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5、利用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延伸到其他周期,归纳得出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本质,揭示学习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化学元素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化学元素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熟悉金属活动性顺序。

难点是:

1、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2、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金属的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含亚铁的)。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 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 稀盐酸、稀硫酸、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

镁钉、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展示古代金、银、铜、铁等金属制品的图片。

为什么有的保留这么完整,表面没有什么改变;而有的金属表面却有这么大的改变呢?这些金属制品的“化妆师”是谁呢?

【互动合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

2Fe3O42Mg+O2

2MgO 4Al+3O2

2Al2O3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本组的实验方案或生活实例。听讲,进一步理解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引入】确切地说应该是空气中的氧气在偷偷在起作用。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金属和氧气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展示】镁、铁燃烧的图片

【演示】将一根铜丝和金戒指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燃烧。

【补充】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地比较严重。

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

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将学生分成A、B两组。

A组:在四支试管中分别放入两小块打磨光洁的镁条、锌粒、铁片、铜片,各加入约5 mL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对信息进行处理,并获取结论。 A组:Mg+2HCl==MgCl2+H2↑ Zn+2HCl == ZnCl2+H2↑Fe+2HCl==FeCl2+ H2↑ B组: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FeSO4 + H2↑

【交流】(1)镁、锌、铁可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盐酸或者稀硫酸反应。

(2)镁、锌、铁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

锌,然后是铁。

(3)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4)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导思】同学们,你们的观察真实可靠吗? 【投影】 “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过渡】一些金属不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如铜和银,如何确定它们之间活动性顺序呢?

要求:对铝、铜、银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1、 设计探究方案

2、 预测实验现象

3、 作出合理判断

观看图片,对照自己的探究反思

【展示】铜与硝酸银反应图片——银树,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图片——铜树。(若有条件,演示银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导入】我们作出了这么多探究,但规律还是零碎的,请同学们将已经探究的规律归纳起来。 【介绍】“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加倍努力把我们祖先的业绩发扬光大。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一些化学反应:

【讨论】

回忆第五单元铁钉与硫酸铜的反应

猜想:可用这种方法解决铜、银等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确定的困难。

【设计探究方案】

既可以按教材的方案设计,也可以自己创新设计,但记录必须真实。

(当学生提出用Ag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可否认方案的合理性,若有条件,教师应事先作好准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Al+3CuSO4==Al2(SO4)3+3Cu Cu+2AgNO3==Cu(NO3)2+2Ag

【讨论】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习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各抒己见,思考,回答】

这些反应的特点是: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置换反应

特点:A + BC = B + AC 【课堂练习】

有X、Y、Z三种金属。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放出氢气,Y、Z无变化;将Y放入Z的化合物溶液中无变化;Z放入Y的化合物溶液中有Y析出:则X、Y、Z的活动性顺序如何? 【布置作业】

1、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活泼性 Zn > Fe > Cu 2、课后习题3、6、8

【板书设计】

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2、与酸的反应

3、与盐溶液的反应

二、金属的活动性

三、置换反应

化学元素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目标: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原子的一类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含义: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举例: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微观组成。例: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 元素 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元素的故事

探究活动

“元素的故事”

将全班同学分组,课下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课上选代表向全班汇报。选材可以是“元素的发现史”,“元素名称及符号的由来”,“关于元素的趣事”等等。这样既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元素的概念及元素符号的理解和记忆起了促进作用。

化学元素课件 篇5

学生在学到分子、原子、元素这部分内容时都普遍感到难学,其原因是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识记的内容又较多,故学起来均感到枯燥无味。然而这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竞争学习机制,采用组内比赛、组间比赛,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记诵元素符号和元素符号的意义,做有关元素符号意义的口头练习,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迅速高涨,连平时班中一些上课不爱听讲的学生也纷纷举手争着抢答。班上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学得非常起劲,下课铃声响起时,有部分学生甚至脱口而出“怎么就下课了?”

与平时相比,本节课学生主动参与的次数较多,学习兴趣较浓,课堂气氛活跃,布置的作业第二天检查时,完成的情况及质量都较好,较高,缺点是课时时间有限,元素符号又较多,有些学生一节课难以全记住。

化学元素课件 篇6

教学重点:

硅及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本节主要学习硅及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阅读:教材硅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一段。

讲述:硅的分布与存在

展示:硅单质的图片

阅读:硅的物理性质一段

讲解:硅的物理性质。

展示:晶体硅的图片。

讨论:根据所学的碳以及元素周期律的知识,归纳出一些硅的化学性质。

小结:硅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它物质反应。加热条件下,硅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简介:硅的工业制法。用碳在高温下还原二氧化硅的方法制得粗硅。与氯反应生成的SiCl4液体通过精馏,除去其中的硼、砷等杂质。然后用氢气还原。

归纳:硅的用途。硅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还可以制成太阳能电池,可制成有良好导磁性、耐酸性的合金。

展示:太阳能电池的图片。

简要介绍:二氧化硅的结构,播放二氧化硅结构的动画。

展示:二氧化硅的图片

小结: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对比:让学生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归纳: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但是它不能与水反应。能与氢氟酸、碳酸钙、碳酸钠(制玻璃的主要反应)固体等反应。

介绍: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并练习用氧化物形式表示高岭石和钙长石。硅酸盐的种类很多,结构也很复杂,通常可用二氧化硅和金属氧化物的形式来表示其组成。表示方法:金属元素氧化物写在前面,再写SiO2,最后写H2O;氧化物之间用“·”隔开。

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的用途(括号中为用途)错误的是()

(A)锗和硅(半导体材料)

(B)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

(C)水玻璃(用作粘合剂)

(D)原硅酸(用作耐火材料)

2.将过量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①氯化钙溶液②硅酸钠溶液③次氯酸钙溶液④饱和碳酸钠的溶液,最终溶液中有白色沉淀析出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参考答案:D;B。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增加硅酸的部分内容。指出其酸性比碳酸还弱。)

板书设计:

三、硅

1.分布与存在:

存在:没有游离态,只有化合态

分布: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地壳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氧。是构成矿物和岩石的主要成分。

2.物理性质

硅有晶体硅和无定形硅两种。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硅的结构类似于金刚石,熔点和沸点都很高,硬度大。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3.化学性质

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硅不跟其他物质(如氧气、氯气、硫酸、硝酸等)起反应。在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反应。

(不稳定)

4.硅的工业制法

5.用途

四、二氧化硅

1.物理性质和用途

2.化学性质;

3.硅酸盐组成的表示方法

化学元素课件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本节教材可分五步进行:

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

将质子数1~18的元素,仿照表5—5的形式,取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结构示意图三项,依次在黑板上列出。然后向学生提问:从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两个方面分析,同一横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一纵行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已学过的碱金属和卤素按上述规律应排入表格的什么位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在小结时指出:如果对质子数大于18的元素继续研究,同样可以发现,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也会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象Na到Cl一样从1个递增到7个,最后到8个电子的现象,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原子序数”的概念。

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依启发学生根据电学知识,推测当电子层数相同时,原子内正负电荷越多,静电引力越大,因而次减小。然后对照教材表5—5,对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研究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的规律性

组织学生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Li到F、Na到Cl的主要化合价。然后组织学生对照教材表5—5,验证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并完成教材表5—8。

4、研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

(1)借鉴已学碱金属、卤素的知识,介绍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组织学生回忆分析,从哪些实验事实可以说明碱金属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增强;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推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讨论并指出:当电子层数相同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从1递增到8(或2),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因而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3)实验验证对11~18号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进行实验验证及分析。建议增加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镁、铝与盐酸的反应为边讲边做实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按钠、镁、铝的顺序,金属性逐渐减弱的结论与上面的'推论是一致的。教学中,通过Al2O3,Al(OH)3与酸、碱反应的实验引入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指出铝虽是金属,但已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归纳教材表5—9。

在研究硅、磷、硫、氯等元素的性质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从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跟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归纳出表5—10,从而得出从硅到氯非金属性逐渐增强的结论。

还应当指出,对其他元素进行研究,如从钾到溴,从铷到碘,也会出现类似的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5、概括元素周期律。

组织学生将本节内容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四、演示实验说明和建议。

[实验5—1]可以用镁带跟水反应,不要用表面已氧化的镁粉跟水反应。反应前要用砂纸擦去氧化膜,反应时要加热试管至水沸腾。镁跟冷水的反应相当缓慢,这是由于镁的化学性质不如钾、钠活泼,并且镁跟水反应时在镁的表面会形成一层难溶的氢氧化镁薄膜,阻碍内部金属继续跟水反应。因此必须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看到反应迅速地进行。

镁跟水反应生成的氢气量较少,不易点燃。为清楚看到氢气泡,而不是加热时由于水沸腾而产生的气泡,应该在停止加热,水不沸腾是立即观察。

[实验5—3]制取Al(OH)3沉淀时,向AlCl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的量要恰当。如果NaOH的量不足,试管中残留有AlCl3,当Al(OH)3跟NaOH溶液作用时,将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如果NaOH过量,试管中有部分Al(OH)3沉淀溶解,生成了NaAlO2Al(OH)3跟H2SO4作用时,也会看到沉淀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上述现象都会影响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因此原则上AlCl3跟NaOH最好能完全作用,即所用3mol/LNaOH溶液和1mol/LAlCl3溶液的体积应相等。

建议学生思考:如果将1mol/LAlCl3溶液逐滴滴加到3mol/LNaOH溶液中,将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01页第一、三大题。

化学元素课件 篇8

通过对《元素》的课堂教学,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使课堂初知识性外,多了些趣味性。在备课过程中,从上一节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自然而然的引出元素的概念,使得较为抽象的概念变得较为浅显易懂。课堂的逻辑性教好,重点突出,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知识接受情况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既定任务。

不足之处:

1、在这节课中,内容比较多,各个环节时间比较紧张。

2、需控制好语速,留给学生更多些时间思考。

3、少讲多练,多精选习题,充分巩固。

4、多储备些知识,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多研究教材。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在各个方面还有不足,也会加倍努力,三人行必有我师,勤学多问,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好更快的提高自己。

化学元素课件 篇9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化学元素课件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书写Na、Al与O2反应化学方程式;理解金属的性质与其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学会在化学反应现象的过程中推导物质性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钠的切割、钠的燃烧等奇妙的化学实验操作和精彩的化学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

【难点】

通过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的比较分析,深化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金属吗?它们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学习过铁、铜等金属,具有的性质:固体、有金属光泽、不透明,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能够以氧气、酸等反应……

【教师总结】那么像是钠、铝等金属有没有不同于铁、铜等金属的性质呢?这节课一起来学习《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钠与O2的反应

【教师指导】学生展示保存在煤油中的钠,提供小刀、滤纸等实验用品。

【学生实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与实验,能够总结出钠的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①保存在煤油中是为了隔绝空气,也说明钠的密度比煤油小;②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柔软;③断面的颜色很快发生改变,说明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说明钠比铁等金属活泼很多;……

【教师提问】银白色的光泽变暗是为什么呢?性质发生了变化是不是生成了新的物质?那我们可以写出它的化学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有白色物质生成,化学方程式为4Na+O2=2Na2O。

【多媒体展示】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并加热,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钠先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教师讲解】钠是一种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条件不同时,生成的物质不同。在加热的情况下,会与O2剧烈反应,生成过氧化钠(Na2O2)。

【教师提问】能否书写钠与氧气在加热时的反应方程式?

【学生书写】

2.铝与O2的反应

【教师引导】活泼金属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等;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在做镁条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时,在点燃镁条之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加容易一些,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除去镁条表面的氧化膜。

【教师提问】铝的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实验】分别加热未打磨和已打磨的铝箔,观察有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加热未打磨的铝箔,铝箔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加热已打磨的`铝箔,铝箔也发红卷缩,变暗失去光泽,熔化不落下。这是因为打磨后的铝箔表面也很快形成氧化膜,因此与未打磨过的铝箔现象一致。

【教师提问】我们观察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这是什么原因?阅读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铝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氧化铝(Al2O3),形成一层薄膜保护铝,构成薄膜的Al2O3的熔点高于Al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因此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下来。

【教师总结】铝表面的氧化膜比较致密,阻止了铝的燃烧,我们平时用的铝制品就是因为形成了致密的氧化膜,才得以广泛的应用,同时这也是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下面大家可以写出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吗?

【学生回答】

3.金属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为什么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请同学们结合金属的原子结构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最外层的电子容易失去,单质往往表现出还原性,当遇到氧化剂时,就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教师讲解】常见的这些金属,除了能被氧气氧化外,还能被氯气、硫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所氧化,生成相应的氯化物或硫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高

小明家中有一只20世纪50年代初的铝锅,至今仍保存完好。该铝锅未锈蚀的主要原因是( )。

A.铝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B.铝不易被氧化

C.铝的氧化物容易发生还原反应

D.铝易被氧化,但生成的氧化铝具有保护内部铝的作用

【答案】D。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①课后习题;②课下认真阅读教材或其它关于铝的氧化膜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化学元素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等圆、等弧、圆心角等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圆中的基本概念。

重点难点:

1、重点:圆中的基本概念的认识。

2、难点:对等弧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圆是如何形成的?

请同学们画一个圆,并从画圆的过程中阐述圆是如何形成的。

如右图,线段OA绕着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说说你的方法。

由以上的画圆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让同学们思考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而大小又是由谁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半径长度决定)

二、圆的基本元素

问题:据统计,某学校的同学上学方式是,50%的同学步行上学,20%的同学坐公共汽车上学,其他方式上学的同学有30%,请你用扇形统计图反映这个学校学生的上学方式。

我们是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再将圆划分成一个个扇形,图23.1.1就是反映学校学生上学方式的扇子形统计图。

如图23.1.2,线段OA、OB、OC都是圆的半径,线段AB为直径,。这个以点O为圆心的圆叫作“圆O”,记为“⊙O”。线段AB、BC、AC都是圆O中的'弦,曲线BC、BAC都是圆中的弧,分别记为、,其中像弧这样小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劣弧,像弧这样的大于半圆周的圆弧叫做优弧。∠AOB、∠AOC、∠BOC就是圆心角

结合上面的扇形统计图,进一步阐述圆心角、优弧、劣弧等圆中的基本元素。

化学元素课件 篇12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揭示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理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等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了解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方式发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等基础知识,引出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包括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然后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元素周期律的重要性及其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验成绩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掌握情况。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说课稿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内容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元素课件 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了解氮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理解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以及引起氮族元素性质异同的原因;巩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

能力培养:

通过及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归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思想情感:

认识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关系,意识到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从成功运用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成就感,激发对化学的兴趣。

科学方法:

学习处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的关系,认识感性与理性的相互转化,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

重点、难点氮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利用元素周期律认识物质间变化规律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附:课堂练习答案:(1)3氮(N)磷(P)砷(As)2锑(Sb)铋(Bi)(2)分子,金属

随堂检测答案:(1)(B)(2)(C)、(D)(3)(B)、(C)(4)P、N、As、Sb、Bi(5)(B)

化学元素课件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状况;

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水污染的后果及防止水体污染;

了解水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查阅媒体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水对人类的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及水的组成,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要充分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例作为研究的线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布置研究课题,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查找相关资料,特别是突出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输入关键字词搜索相关信息,并要求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每2-3个学生为一个小组,通过课前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展板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特别是展示成果,无论对哪类学生来说,只要付出劳动,都会有收获,真正体现初中义务教育的全员性和教育的全过程性。特别对初中学生来说,强烈的表现欲望成为其学习过程的根本动力。水资源的有限,人类对水的需求的日益增加,工业化进程对水体的污染,对学生来说,有的可能了解很多,有的学生会一无所知,教师课堂上简单的介绍对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亲身去体验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生活中,水资源的浪费、水质的日益恶化等,使学生有一种危机感,自觉地从我做起是环保事业大众化的具体体现。

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它应包含两方面内容:

1. 水的宏观组成,即:定性水的元素组成。

2.水的微观构成,即:定量。每个水分子所含原子的数目,从而得到水的分子式。这两个过程应有意识地加以区分,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组成的一般方法,为今后学生进行学习打好基础。电解水的实验是完成上述两个任务的经典实验,可以结合有关物理知识介绍实验装置,特别是电极的极性,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然后结合有关数据帮助同学进行推导,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些过程中,应注意严谨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水

重点:水对人类的影响及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过程

本节课按一课时安排。但应在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任务,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浏览相关网站,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展示活动,可以由学生采用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若干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前任务布置:

(1)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①从外层空间看地球,看到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区被水覆盖着,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水球,水资源如此丰富,为什么还要加以规划和保护?

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有浪费水的现象吗?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生活中克服哪些不良行为,可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③在我们周围,水资源保护的状况好吗?你认为哪些行为会使水质受到不良影响?

④从目前来看,淡水缺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地区,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而地球上海水是丰富的,你有什么好设想,使海水得以充分利用?(必须是自己的设想,不一定正确,不必追求科学性,但需从可行性和经济角度出发)。

⑤你认为日常生活中改变人的哪些生活习惯可以做到节省淡水?举具体措施或归纳一些节水的小窍门。

(2)查阅相关网站,从网上获取相关信息,结合自己的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措施是可实施的。

(3)2-3人一组(自由组合),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制作成小展板,供课堂交流用。

2.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可以将学生收集到的各种素材浏览,对观点(或措施)相近的小组的方案加以整理,有助于讨论进行得全面。对有创意、有价值的的设想,不考虑其可行性或严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教学过程变得活泼。

3.课堂教学:

分为两个阶段。

(1)教师将课题引入后,由学生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释疑,此过程大约用时25分钟。教师可将已收集的资料片当堂播放,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认识。

(2)由教师以实验为突破口,演示电解水的实验,根据电解过程中两极产生气体的性质检验,得出水的元素组成,再根据气体的体积、,两种气体的密度,推导水的组成。

(完成电解水的实验最好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若没有,可根据教学参考书p89的装置自行制作,所用试管选用带刻度的,以便于寻找电解产物量的关系。为增强水的导电能力,实验前应在水中加少量稀硫酸,但这一点一定事先向学生做交待。避免与初中物理可的有关知识矛盾。)

4.课后小结:

对本节知识内容进行小结,简要介绍建国以来兴建的水利工程,将搜集到的图片、视频资料做展示,加强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最后将制作精美的展板放于墙报展览。

探究活动

1.洗衣间内自制节水装置。

2.用简单的易得的材料改造卫生间抽水马桶,使之节约用水。

3.厨房内自制净水装置。

4.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撰写一篇题为《假如地球上没有水,世界将……》

要求文体不限,语言流畅,想象丰富,字数为800-1200字。

课后讨论:

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已经启动,为了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环保观念和措施应贯彻于西部开发的始终。请你根据课本知识谈谈:在西部开发过程中,为避免水被污染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化学元素课件 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

(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2、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质

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引起了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的变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并没有改变。这是从质的方面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一:红磷燃烧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白烟,放出热量,气球胀大,待装置冷却后,气球变瘪,反应前后的

质量相等。

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小结:参加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

有普通意义?

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

现象:铁钉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溶液颜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的质量相等。 表达式:硫酸铜+铁→铜+硫酸亚铁

小结: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

(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物质

(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2.适用范围:一切化学反应

第二课时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

【讲解】这是因为化学的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

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小结】 宏 观 微 观

元素种类 六 原子种类 元素质量 不 原子数目 物质的总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板书】3、质量守恒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例:1gA和3gB参加反应,求生成C的质量(4g)

2.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例:见课本

3.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观点说明。)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

【讲解】用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书】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1)表示了化学反应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

(3)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讲解】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数目比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比关系。 (三)质量比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关系。

【板书】2H2O2H2↑+O2↑

化学元素课件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2、过程与方法: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教学重点: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难点: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法、学法指导:引导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内容做准备。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教学课时:

五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处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你是否想过,这些物质都是如何组成的?为了更好地探讨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各物质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引起学生对物质与元素之间关系的关注,提出本节教材的核心问题。

推进新课:找出图2—1—2、中几种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有哪些?由已找出的元素试试还能重新组成哪些新的.物质?并思考:

若只由一种元素组成,请写出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属于化合物?

若由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先在下面的两个表格中将能形成化合物的元素画上连线,并请写出其化学式,这一类物质属于单质还是属于化合物?

若由三种元素组成化合物,请写出其化学式。自学P31“交流·研讨”回答问题1、引发学生对于物质与元素之间的已有认识。通过对熟悉物质的组成元素的分析,逐渐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正价元素

Na(+1)

Mg(+2)

Cu(+1、+2)

Ca(+2)

C(+2、+4)

H(+1)

S(+4、+6)

负价元素

O(—2)

Cl(—1)

S(—2)

交流·研讨:问题2,对几种含碳物质的研究:

结论: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游离态)

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状态称为该元素的化合态);相同的元素也可组成不同的化合物。仔细聆听,并根据前面所讨论的结果核实结论。让学生了解有限的元素能够组成千万种物质的原因,同时认识到元素在物质中以两种形态存在——游离态、化合态;每种元素以这两种形态构成自己的物质家族——单质、化合物。

过渡: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因而110多种元素能够构成庞大繁杂的物质世界。

迁移·应用:

1、丰富已有的元素——纯净物图,展现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2、硫元素常见的化合价所对应物质,并找出所属类别。

学生演练:省略号处可将含铜物质、含钠物质、含氢物质、含碳物质、含硫物质等均依图2—1—3建立相应的图示,并填写熟悉物质的化学式。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和建立元素及其化合物家族的概念。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而不同形态的元素组成了不同类型的物质:游离态组成单质而化合态组成化合物。

课堂反馈:

作业:P38第1、3题

板书设计: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元素在物质中有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

3、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元素的课件汇总

    发布时间:2024-02-14

    经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共同探究了“元素的课件”这一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您能够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动态,以及及时获取商机信息。对于教师而言,提前规划每节课的教学课件是不可或缺的。每位教师都需要将教案和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因为优秀的教学质量建立在完善的教案基础之上。...

  • w
    化学说课课件

    发布时间:2024-04-13

    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经常需要准备详细的说课稿。通过准备说课稿,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能力。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份化学说课稿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化学说课课件 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xx号考生,我说课的内容...

  • w
    化学平衡课件14篇

    发布时间:2024-02-04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何写出让自己满意教案课件?根据您的要求我们编辑了“化学平衡课件”以满足您的需求,请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话题!...

  • w
    化学必修一课件精选

    发布时间:2024-04-01

    相信“化学必修一课件”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珍贵而有价值的文章请收藏备用!...

  • w
    化学键课件经典

    发布时间:2024-03-13

    化学键小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2. 掌握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3. 协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手实验的技能。二、教学过程:1. 引入环节(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单词“化学键”,并请学生讲述他们对化学键的初步认知。引导学生探究化学键是什么以及它对化学反...

  • w
    药物化学课件九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教案和课件的重要性不可低估,网络有没有优质的教案课件以资借鉴呢?对于您编辑有关“药物化学课件”的内容开始,如果您想要更多地了解这个话题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 w
    电化学课件11篇

    发布时间:2023-10-12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老师都要认真写教案课件。一份好的教案能够引导学生课堂互动激发其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化学课件”,请您继续往下读以获取更多的相关资讯!...

  • w
    化学必修二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25

    高一化学教案大全1 《氢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能力目标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