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地理必修一课件

地理必修一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24

地理必修一课件

2024-06-24 09:26:13

【#实用文# #地理必修一课件#】高中地理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课件(精选6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1

东北,古称辽东、关东、关外、满洲,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自然地理单元完整、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深度融合、开发历史近似、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实力雄厚的大经济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比较黑、吉、辽三省的气候差异,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建设美丽的祖国勤奋学习,为保护祖国的环境从小事做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8个学习小组。

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分学习小组回顾上册关于中国的气候的相关知识。

四、教法、学法

激趣法、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分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发现基本的规律。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经过剪辑的电视片《闯关东》,导入本节课的'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关东在哪儿?进入第一部分《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学习。

二)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

1、学生读图,同桌互相描述东北地区的海陆位置,找出东北濒临的海洋、邻国、邻省(省级行政区划),找出东北三省的省会,回顾东北三省的简称。

2、学生分学习小组读图,试着描述东北地区的经纬度范围,请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的读图结果。

3、学生分组探究:

(1)比较中国、日本、蒙古三个国家海陆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海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比较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海南岛的纬度位置的差异,举例说明纬度位置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读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1、学生读“东北地形图”,在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2、学生读“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分小组探究:

(1)东北地区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的关系。

(2)东北平原与东北地区河流的关系。

四)读图探究东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1、学生回顾中国的气温分布特征: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

2、学生读“东北地区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计算东北地区最北边和最南边的气温差异是多少。东北地区冬

季的气温可能给河流带来哪些影响?读“东北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大部分地方七月平均气温在多少度以上?

3、学生读“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看看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归纳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读图观察长白山东南和西北两侧的年降水量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个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4、学生分组读“图6—14”,归纳东北地区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根据气温曲线图判断A、B、C三地哪个是大连、长春、哈尔滨,并说出判断依据。

5、学生分组探究:根据课本P30的活动题3,了解植被与气候的关系,试着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同桌互相讲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总结,将板书补充完整,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六)课堂检测

1、东北平原主要由、和三个平原组成。

2、东北地区属于气候,冬季,夏季。

3、下列城市中,冬季气温最低的是()

A、漠河B、哈尔滨C、长春D、大连

4、辽宁省濒临的海洋是()

A、渤海和朝鲜海峡B、渤海和黄海C、黄海和朝鲜海鲜D、渤海和东海

5、下列河流中,结冰期最长的河流是()

A、辽河B、松花江C、乌苏里江D、黑龙江

6、长白山东南部降水多是因为()

A、纬度因素B、洋流因素C、地形因素D、海陆因素

参考答案: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温带季风气候、寒冷漫长、温暖短促,A B D C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都体现过,本节课只不过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细化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地图发现、分析、归纳,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加深,达到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自然环境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与本地自然环境进行对比,比较两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充分体现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3

一、教材

在上节内容中,我们已经对宇宙中的地球进行了初步学习,为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万物生长靠太阳”,在本节内容中,我们要学习与地球以及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恒星——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由此,我们才能继续学习下面几节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关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

1.在初中对区域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太阳辐射的分布已经略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从原理上理解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并总结太阳辐射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对于太阳活动的认识,学生刚刚接触,因此比较陌生,所以学生需要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结合太阳外部结构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以及特征。

3.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并能用实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图片、资料和生活体验提出问题,认真思考,与同学共同探究,寻求结论。培养分析问题、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课本中出现的地理空间分布图,掌握读图分析并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发生的地理现象去学习、分析的习惯。

2.通过探究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观点。

3.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2.通过读图,分析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太阳的外部大气结构与太阳活动的类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难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对比分析法。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

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

(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5

1.宇宙间的各种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条件有:

3.太阳辐射能维持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

4.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为_光球_层、_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活动周期约为_11_年,其重要标志是黑子和_耀斑__。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 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太阳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日。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相等_。线速度_赤道地区_最大,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7.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_、每年1月初,地球运动到近日点的位置,速度_最快。

8.自1884年开始实行分区计时办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中国跨5个时区。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并把此界线叫日期变更线。

9.地球运动过程中,因为_黄赤交角_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_之间作往返运动,称为_回归运动_。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0.夏至这一天,全球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是,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全球由北往南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往南北两侧递减。

11.以_莫霍界面_和_古登堡界面_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地壳_、__地幔_和_地核_三个圈层。_地壳__和_上地幔的顶部_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_自然环境_.

1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而近地面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的比较_多_,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13.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14.三圈环流假设条件是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转偏向力。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5.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下,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交替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16.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形成的低压所切断,尤以夏威夷高压最为强烈,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

17.东亚地区因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东亚冬季盛行

西北风,寒冷干燥(气候特征);夏季盛行东南风,高温多雨(气候特征)。

18.根据冷暖气团所占主次地位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 、准静止锋等类型。冷锋过境时,可能带来阴天、强风、降温、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湿度下降,天气转晴。

19.冷锋在我国冬春(时间)最为常见,暖锋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有持续一个月左右的阴雨天气,俗称梅雨,就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气旋是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旋涡。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灾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20.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使地球上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塑造地表形态。其中,通过海陆间循环运动,使_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_。

21.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由于冰雪融水形成春汛,夏秋季节由于大气降水形成夏汛,西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为永久性冰川融水,河流径流量随气温而变化,在夏季形成汛期。

22.纽芬兰渔场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日本北海道渔场由北太平洋暖流和

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成因为秘鲁寒流为上升流,扰动海水,营养物质上泛,形成渔场。洋流一方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__,加快净化速度;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海域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扩大。

23.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人类利用的淡水主要包括河水、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4.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5.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开源措施有: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节流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26.形态上来看,背斜一般是岩层上拱;向斜一般是岩层下凹。从岩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在地貌上,背斜成谷的具体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成山的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27.在断层中,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汾河谷地、渭河平原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

28.河谷是典型的侵蚀地貌;冲积平原是典型的堆积地貌,风力的堆积地貌有新月形沙丘;冰川的侵蚀地貌有冰斗和角峰。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_作用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由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29.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阳山、日本的富士_山。

30.岩浆经过上升冷凝形成岩浆岩;岩石经过外力作用作用形成沉积岩;已经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__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经过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31.河湾出现在河流发育的成熟期期,在河湾处,凸岸堆 积(选填“侵蚀”或“堆积”),凹岸

侵蚀(选填“侵蚀”或“堆积”),修筑港口应选在河湾的凹岸(选填“凸岸”或“凹岸”)。

32.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地形、水、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33.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4.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波动上升,其带来的后果有(一)海平面上升,这是因极地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二)位于低纬度的国家,全球变暖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减产,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产。(三)洪涝和干旱灾害增多,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35.山岳地区相对高度高,地形复杂。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其他地区密度比较低;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36.高原地区聚落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带状;山区的聚落分布在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形成明显的条带状状。

37.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38.以欧洲和北美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型;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相当的水平,但是出生率仍然较高,所以人口增长模式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因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以上,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39.人口迁移就是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文化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和宗教等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40.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称为促使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例如,50年代,各种技术人员迁往西部、内地和边疆支援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政策因素;“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纷纷南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战争因素。

41.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为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有资源、 科技以及消费水平。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最__适宜__的人口数量。

43.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它还分化为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公路、铁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对城区的污染,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向外搬迁。

4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空间结构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

45.影响城市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通达度两个方面,除了经济因素以外城市空间结构还受到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46.通常以城市人口数量来划分城市的等级。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还包括了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4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则相反;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近。

48.位于矿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更大,这些城市有条件发展成为级别较高的城市。

49.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50.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中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城市化推进很快,已经出现了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城市化问题。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其特点是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一些大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51.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5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环境因素有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运输、政策等。

5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改革开发以来,亚热带沿海的一些耕地经历了从“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其主要是受到市场、政策因素的影响。

54.描述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可以从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描述。

55.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发展的自然条件有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有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人们喜食稻米。其特点是小农经营、单产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56.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这些国家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的。

我国的西北和东北也有这类农业,我国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家经营的。

57.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有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技先进等。特点有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等。

大牧场放牧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自然条件最显著的差异是降水丰富 。

58.乳畜业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商品化、集约化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西欧乳畜业发达的自然条件有温凉湿润的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广阔的平原;社会经济条件有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喜食乳畜产品。

59.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原料导向型工业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应接近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如电解铝工业等,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工业如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工业,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60.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劳动力、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原料、土地和水源等。

61.近年来随着交通和科技的发展,原料和动力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降低。以钢铁工业区位选择为例,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次变化:从以煤炭资源为主导区位因素——以铁矿资源为主导因素——在沿海钢铁消费区布局。

62.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它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协助,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它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63.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一些工业地区,例如钢铁工业区、石油化学工业区、汽车工业企业等,其内部的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市,如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64.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一般都是在丰富的煤、铁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目前普遍面临着原料和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

65.德国鲁尔区优越的工业区位条件是煤炭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离铁矿区近、市场广阔,衰落的原因是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综合整治措施是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66.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其采用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特点是以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成高度专业化,生成过程分散、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世界范围内,重要的新兴工业区有日本的九州岛、德国的慕尼黑、印度的班加罗尔等。

67.生产活动中主要的地域联系方式有商业贸易、邮电通信和交通运输。在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中:运量较大的是水运、铁路和管道运输。运输速度最快的是航空运输;灵活性最强的是公路运输。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的布局都要受到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68.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形成聚落的主要发展轴。例如,株洲就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例如,我国清末京杭运河的淤塞,加上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城市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69.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商业网点沿交通线分布,密度大;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业网点密度小。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

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的原则,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70.人类社会在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进入农业文明,与环境的对抗性性明显增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住在,但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类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协调人地关系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产生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形成环境污染。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所以环境问题本质是发展问题。

72.可持续发展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73.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

74.区域是指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按干湿程度,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有的区域界线是过渡的,如干湿地区。

75.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例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农业生长期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

76.随着区域,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在开发的初期是人们交通的阻隔,随经济的发展,其为区域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77.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3S是指RS,GPS,GIS,根据卫星云图判断台风将要影响的地区是综合利用了RS和GIS技术。

78.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79.我国西北地区干旱自然特征包含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引起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80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对策与措施有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81.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三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上游林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水土,城市的行道树的作用是吸烟除尘,消除噪音,美化环境。

82.在自然界,森林在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森林还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雨林的集中分布区。雨林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地球之肺:通过光合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世界生物基因宝库。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主要集中在地上植被体内,而这又正是最易遭受人类破坏的部分。这反映了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83.引发破坏雨林的开发活动的主要背景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导致发展需求,以及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和跨国投资手段。面对雨林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雨林放在第一位。

84.人类使用的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85.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86.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的措施主要有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有利的一面是增加经济效益和缓解运输压力,不利的一面是加剧大气污染和消耗大量水资源。

87.长江流域水能丰富的流域条件有:①流域面积广②支流众多③流经我国地势的三大阶梯,落差大。

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流量大、河流落差大

88.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是:

⑴自然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冬暖夏凉,年降水量丰富,季节分配均匀。因此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流速小,有利于通航。

⑵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城市众多,人流与物流量大.

89.田纳西河以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统一开发和管理。

90.一般而言,城市化与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

9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国际背景是发达国际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的国内条件有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地价低廉,沿海分布,毗邻港澳。

9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个阶段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该产业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第二阶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其原因有,国内⑴对外开放范围扩大⑵珠三角政策优势不明显,⑶工资水平升高,国外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际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93.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利的气候条件主要是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地形条件是平原面积广阔,集中连片分布,有利的土壤条件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分布广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交通发达。

9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发展林业和特产,西部高原发展畜牧业。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突出的特点有机械化和专业化。

95.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退化,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其主要原因有人口激增和高强度的农林开发。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各区域发展的重点不同,以平原区农业为例,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96.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是个区域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不匹配。我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有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97.我国西气东输以新疆天然气为基础,以长三角、珠三角作为天然气目标市场。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⑴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显著差异。⑵调整能源结构。⑶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98.西气东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

A.西气东输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有1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2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3推动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4增加就业机会5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有1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2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C.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1加强区际联系2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

D.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有1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2缓解沿线地区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99.产业专业是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此外还有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100.产业转移对区域的影响: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地理必修一课件 篇6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化学必修一课件精选

    发布时间:2024-04-01

    相信“化学必修一课件”一定能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思考。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珍贵而有价值的文章请收藏备用!...

  • w
    化学必修一课件7篇

    发布时间:2023-12-18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筹划教案课件。只有编写好每份教案课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才能编写出优秀的教案课件呢?我为你整理了“化学必修一课件”类的内容,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希望本文能够拓宽你的思考角度!...

  • w
    高一地理必修一课件(推荐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04

    【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

  • w
    2024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

    发布时间:2023-12-18

    教案课件的制作不仅涉及到教学流程的设计,还涉及到符合教学目标的课程标准的安排。为了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位老师都应该用心地考虑和制作自己的教案课件。在授课时,老师们应该按照教案课件的要求来进行教学。希望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能够给您带来灵感,记得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

  • w
    化学必修一课件集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03

    化学必修一课件 篇1  一、说教材与学情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属于高一课本第一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

  • w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精华10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

  • w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必备

    发布时间:2024-03-24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案是教师面对学生所要进行的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我们欢迎您了解“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带给我们的惊喜和想象力,如果您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请关注我们的网站!...

  • w
    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经典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6-05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背过不少知识点,肯定对知识点非常熟悉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精选1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中历史必修一课件 篇1   一、教材地位  新编...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