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诗经》二首教案精选

《诗经》二首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06

《诗经》二首教案精选

2024-06-06 15:40:11

【#实用文# #《诗经》二首教案精选#】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诗经》二首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研习

1.从内容上来说这三首古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表达了作者对所爱之人的思念。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句。诗人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达了对采荇菜姑娘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在《国风》中,最集中的是关于恋爱和婚姻的诗。在《诗经》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像后代那样严格,由此我们在这些诗中可以看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蒹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

2.从总体上说,社会的制约是逐渐严格起来的,恋人们对自己的行动,不得不有所拘束。于是我们在《国风》里看到许多情诗,咏唱迷惘感伤和可求而不可得的爱情。在后人看来,这也许是一种含蓄微妙的艺术表现,但在当时,恐怕主要是压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

《诗经》二首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象”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象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既“悔”且“恨”的情调。

2、“运用对比,探讨开拓”法

如将《卫风氓》与《邶风静女》两首诗对比,从“怨”“兴”中把握形象,探知当时社会的“民情”和“制度”。

3、“语言分析,体味神韵”法

如《卫风氓》抓住语言的暗示性探究:“蚩蚩”“旦旦”“贸”“车”“不见”的暗示性,进行推断想象“士”的“贰”“二三”及“不思其反”,进而把握形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检查并深化预习效果,贮存文字、词语所传达的信息。

②依据情节,激疑发问,总理三首诗。

A、三首诗均选自《风》,即民间歌谣。结合历史知识,扼要说明当时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

明确:a奴隶制社会,奴隶和奴隶主阶级尖锐对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对理想的追求。c在战争和徭役中,人们争取和平生活的愿望和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B、诗歌常选择典型的情节来烘托生动具体的气氛和情调,本文三首诗分别选用了怎样的典型情节?

明确《氓》主要情节:“以我贿迁”“三岁食贫”“靡室劳矣”;《无衣》主要情节:“袍”—“泽”—“裳”;“戈矛”—“矛戟”—“甲兵”;《静女》主要情节:“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2、具体研习《秦风无衣》

①集体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明确: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A、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B、每章首句均用反问句开头,更突出主人公的爱国精神。

②诗中在与“子”相对上用了一个“我”字,每一章中又省去两处“我”字,体味一下“我”的妙处,并运用想象,创造“我”的形象。

讨论明确:“我”是主人公,也是主要人物形象。“我”是保卫家园的爱国者形象。“我”是出自内心的自觉者形象。“我”又是一个象征。开头反问,后以“我”的行为“同”和“修”书写正义参军歌,此爱国之情,英雄之举,跃然纸上。想象当以此为萌发点,也应以此为归宿点。

三、课堂练习

赏析下面这首诗。

乡愁的四韵(录其二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四、布置作业

1、《氓》和《静女》均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2、《氓》中的典型情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去选择,但有一点必须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

3、诗歌常常调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在形象思维中比兴、对比是常用的手法,你在《氓》中领悟到了什么?

4、要欣赏诗,必须运用想象,而想象又不是无根据地让思维驰骋,只有抓住典型情节,才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形象。请你就"咥其笑矣""爱而不见"及《静女》中的睹物思情进行大胆想象,以塑造出鲜活的形象——将《静女》改写为小故事。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同上节课)

一、导入

爱情是个不衰的话题,《氓》和《静女》塑造出两类爱情和形象,但有一点较为相同,无论《氓》中的"秋以为期""以望复关"还是《静女》中的" 我于城 ""爱而不见",看样子是"自由恋爱"了,我们应怎样来认识这个问题呢?而《氓》中女主人公遭"士"遗弃,其兄又"咥其笑矣" ,《静女》中的静女却又为 "士"所热恋,这又该怎样认识呢?凡此等等,你是否想过有个答案呢?让我们来学习这两首诗。

二、教学《卫风氓》(板书课题)

1、上课堂我们留下了思考题,先来研究第2题。

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

“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

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

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 之蚩蚩 ,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

2、研究作业第3题。

明确:形象思维是以感情意象作为思维对象的,而这些意象是具体而不是形象。具体与形象之间按照客观生活逻辑为准则。因此比兴、对比则成为常用的手法。

3、 桑叶新鲜润泽时,斑鸠贪吃桑这一形象,当和姑娘年轻漂亮时被男人迷恋,而使姑娘沉溺于爱河之中这一形象具体结合时,这就成为诗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看到抽象的结论——男人喜欢的是貌而非人的心灵,同理"桑之落,其黄而陨"和女也不爽,士贰其行"也属如此,这是"兴"的艺术手法。"而"对比"则和"兴"不同,常常用同类形象之间的生活联系的手段进行正反对照,"士"前为"信誓旦旦"——倾慕求婚,否则"反是不思"遗弃旧欢,前后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师生在欣赏时抓住意象这第二自然段的艺术形象进行想象,进行创造,才可领悟此诗,进入诗的鉴赏的殿堂。

三、研读《邶风静女》(板书课题)

1、检查同学们想象改写《静女》的作业,由学生代表朗读自己改写的文章,师生共同以艺术欣赏的目光评析再创作的作品。

明确:应抓住典型情节进行

解说:此题是为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完成再创作的创作活动。

2、研究"自由恋爱"及《氓》和《静女》中的两"士"为何对恋爱有两种不同观念的明确:"爱情"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社会中有不同的恋爱观。《氓》中“抱布贸丝”,“士”的身份可为"商人",《静女》中"俟我于城隅""自牧归荑","士"可为田者,为思维提供了根据。

在由原始社会演变到奴隶社会后,劳动人民之间的恋爱,还是在人们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的,这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和我们今天的"自由恋爱"理念上有不同。

四、课堂小节

我们从《〈诗经〉三首》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学到了人民的爱国精神,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运用所学方法,欣赏下面一首诗。

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写一篇读诗心得

《诗经》二首教案 篇3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1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

逑(qiú)荇(xìng)寤寐(wù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五节写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2、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交流点拨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两边来。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挑选。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交流点拨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理清层次

1、全诗共5个小节,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姑娘,从而引起爱慕感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2~3节)描写小伙子想追求那位姑娘,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第三章(4~5节)描写小伙子梦想成婚的欢乐场景。

2、《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步骤四细读课文探究写法

《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是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关雎》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拓展延伸

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

交流点拨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板书设计

关雎托物起兴所听:关关雎鸠所见:在河之洲所思:窈窕淑女所愿:君子好逑相思之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辗转反侧——相思之苦梦幻之乐琴瑟反之——亲密相爱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第二课时学习《蒹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晞(xī)

湄(méi)跻(jī)涘(sì)

沚(zhǐ)坻(chī)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晞:干。

阻:险。

跻:高。

坻:水中的陆地。

涘:水边。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词类活用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作形容词,弯曲)

(3)古今异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今义:右边,表方位)

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感受音韵美。

(1)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

交流点拨音韵美表现在:

①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②作品押韵:第一章押“ɑng”韵,韵脚有苍、霜、长、方、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③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3)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2、感知内容大意。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

交流点拨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心、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2、诗歌中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交流点拨“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着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点拨感情基调: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理由:渴慕倾心于伊人,执着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4、《蒹葭》的主题是什么?

交流点拨诗歌每一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步骤四探究写法比较阅读

(一)写法探究

1、《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诗歌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凉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出主人公凄恻的情感。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第二章“白露为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蒹葭》全篇3章12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二)比较阅读

1、《关雎》《蒹葭》都可看作是爱情诗,它们的写作手法相同吗?

交流点拨《关雎》一诗重在“叙事”,从中可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蒹葭》比《关雎》情感意味更浓。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2、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欲见不得的焦急怅惘的心情。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人。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拓展延伸

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交流点拨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板书设计

景物蒹葭:苍苍——萋萋——采采白露:为霜——未晞——未已追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之路: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结果: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景色迷离,距离遥远)

《诗经》二首教案 篇4

教学设想

这三首诗都是《诗经》中的名篇。,由于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飞定困难,因此,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每首诗的重点字词,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读结合起来,以读带动理解,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部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课。《在水一方》是一首电视连续剧插曲,是根据《蒹葭》改写而成的。

二、介绍《诗经》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情况。

2、教师补充:

《诗经)最早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之为“经”,此后才称为《诗经》。《风》也称为《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郑、齐、魏、唐、秦、陈等15个地区的民间歌谣,共106篇,多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作品。《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等,共40篇,多是奴隶主贵族祭祀神明的乐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时代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国风》和《小雅》,很富有现实精神。它们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描绘了人民的婚姻、爱情和劳动生活,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思想和文学价值。《诗经》中的诗,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并大量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很有艺术感染力。

三、朗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2、解决课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部分字词的读音。

(2)教师补充强调:

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歌。

四、学习第一首《关雎》

1、男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帮助解决其中部分重点字词。

补充:

(1)参差:长短不齐。

(2)悠哉;思念绵绵不断。

(3)辗转反侧:翻来覆去。辗转,来回转动;反侧,翻覆。

此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三”进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这首诗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当“求之不得”时,则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他的思念之情达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诗篇反复吟唱男子对女子的思恋、追求过程,反复表现女子采荇菜劳动的勤劳善良形象,感情炽热、纯真,体现出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4、背诵全诗。

五、学习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齐声朗读这首诗。

2、理解。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知其大意,然后教师采用学生提问的方式解决其中疑难字词。

3、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2)请仔细思考体会: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

(1)一是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二是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2)并不重复。

4、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蒹葭)中的任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注意,这道题目难度很大,因此,在学生解答时,教师要作出适当的指导。对于学生所写的,注意肯定其中写得好的'句子既可,并不要求全篇都必须写得很精彩。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理解为目标。

5、背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试着背诵《关雎》和《蒹葭》

二、学习《君子于役》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3、结合注释,学生相互交流,理解这首诗歌的基本意义。

教师补充:如之何勿思:怎么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当于如何、怎么。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无饥渴”等几句,包含了思妇怎样的心理活动?请仔细体会。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景物来渲染思妇内心感情的?

(3)这是一首闺怨诗,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你能再举几例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首诗,通过一个山村妇女对久役不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怨恨。全诗共两章,首章侧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侧重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怀心情。

(1)都包含着思妇对丈夫无限的思念、关怀、忧虑的曲折复杂心情。

(2)用日暮黄昏的景象衬托主人公的迷茫怅惘之情,从而构成了一种深沉绵邈的艺术境界。整个画面朴素逼真,富有生活气息和山村情调,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并使这种感情变得更加缠绵悱恻。

(3)略。

5、请学生快速阅读“课后练习三”,参照这一习题翻译《关雎》的形式,自己选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节,翻译成现代诗歌。

6、背诵《君子于役》。

三、指导学生朗读这三首诗

四、课文学习总结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诗经》二首教案 篇5

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5世纪。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

1、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南朝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丰富传统文化的积累,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读懂古体诗的内容,背诵名篇名句。

4、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本单元诗歌从内容上看,可大致分为四类: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婚姻爱情生活,像《氓》《静女》《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等,除《静女》外,诗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妇女的婚姻生活看来多是不幸的;

二、反映古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追求理想,希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像《离骚》《短歌行》等;

三、反映古代社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饮马长城窟行》;

四、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如《归园田居》。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诗经》是四言诗,《楚辞》是骚体诗,汉乐府、魏晋的是五言诗。《诗经》和《离骚》分别确立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中体现出了丰富想像,而《孔雀东南飞》则是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课型】

精读课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大家听过这几句诗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原诗出自哪里的呢?好,让我来告诉大家吧,它们源自《诗经》“爱情三部曲”之一的《蒹葭》。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它自古便存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的一首民间情歌,了解古代人们的爱情。

二、介绍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

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歌创作多用现实主义手法。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后人把“国风”与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后多用来泛指文学;“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引号内容为朱熹《诗集传》语)。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即铺陈叙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静女》主要运用的正是“赋”的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借物托情。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一对大眼水汪汪,像露水珠在草上淌。”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李季《王贵和李香香》:“二道糜子碾三遍,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玉米开花半中腰,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同学朗读一遍:

由于两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可能比较困难。朗读时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

流畅。教师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

四、教师正音(投影展示),并范读、介绍诵读方法: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蹰:chì 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 tì 洵:xún

四言古诗一句有两个节拍,范读时注意诵读节奏,节拍处应注意停顿。

五、请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并找出诗歌所描写的情节。

明确:诗的内容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送物品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愉快而幽默的情趣。

六、师生合作疏通文意:

1、请学生对照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注意字词的意义变化。每章各请一位学生翻译。翻译要注意“信、达、雅”的标准。

2、教师翻译、分析课文。

(1)翻译主要是对重点词句的把握及疏通文意。

(2)诗歌前一章重在写场景,后两章重在写心理。

注意分析场景、细节描写的效果,及强调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揣摩。

七、关于诗歌词义理解的争鸣:

1、“静女”的含义

①文雅、娴静的姑娘;②善良的女骇(“静”通“靖”);③女子的芳名。

2、 “城隅”究竟是指何处

《说文解字》:“隅,陬(角落)也。”《高级汉语大字典》:“隅:角,角落。本义:山水弯曲边角处。”如山隅、东隅、隅陬(角落)。例:日出东南隅(《乐府诗集·陌上桑》)。课文其中一个注释是“城上的角楼”,既是城门的角楼,当然不会是城墙的拐角处,而是城楼上。男女幽会,自然会找那种偏僻幽静之所,绝不可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因而,“城隅”理应指城墙脚下幽静偏僻的角落里。

八、板书设计

一、期望约会↘

二、恋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三、赞美恋人↗

形象分析:

静女:美丽、活泼、热情

男子:憨厚、纯朴、真诚

九、布置作业:

1、查找关于《诗经》其他方面的资料(如艺术特色);

2、背诵《静女》全诗。

第二课时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全班分组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请学生咬准字音,把握好朗诵节奏。培养语感,熟悉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情节。

三、教师范读、正音: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 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徂: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 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四、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最好能够进行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教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翻译时注意灵活使用两种方法:直译—求逐字逐句求准确;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分析课文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学生说故事情节。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八、主体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至五章 第六章

(手法) 叙述 抒情、议论 对比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九、课文小结:

我们通过对《静女》和《氓》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诗经》所处时代的'生活,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我们还学会了抓住典型情节,运用形象思维来欣赏诗歌中所由此而烘托出的具体生动的气氛和情调,还学会了在凝练的语言中把握其暗示性及代表性,受到了美的熏陶。同学们应把这些化为技能,净化灵魂,争做文质彬彬的君子。

十、布置作业:

1、背诵《氓》全诗;

2、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学反思

《诗经》在我心目中,尊贵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在这部边缘泛黄的典籍里呼吸的男女居民,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只有阡陌属于自己,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阡陌之上,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村野气十足的《诗经》象征着一个时代,民族的时代,那也是人类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代。在大自然的露天课堂里,稚气未脱的书声琅琅。连文盲都可能成为真诚的歌手——只要他们用心灵读懂造物主手中的无字天书。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些目睹造物主的指纹而成长的无名诗人,在平凡的劳动、情爱、游猎中获得神秘的智慧。和这些诗兴大发的自然之子相比,我们是苍白的,一生所触及的仅仅是书本、墙壁、道德以及间接的经验。今天的世界已经是被修改了的原稿。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很难发现上帝的手迹——灵感的花朵,因为贫血而枯萎,而失去了天真。

《诗经》二首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二首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二首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以及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⑵ 通过学习《静女》和《氓》,进而了解“国风”的写作内容,体会民间的歌谣的特色;了解卫、邶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体味独特的文化内容。

2.能力目标:

⑴ 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⑵ 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吟咏,在理解文章基础上,形成古诗文的语感。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与领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教学法:音读、意读、情读、美读,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诗歌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一.你对《诗经》的了解有多少?(结合注解1)

⑴ 性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一部总集,在它成为儒家的经典以前,通称为“诗”。(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说有二:一即六种技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一即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也就是除了“五经”外,再加上失传的《乐》。)

⑵ 体制和内容: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分属于国风、雅、颂三个部分,这大约是音乐的分类:

“风”指十五国风,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的意思,共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华,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歌,也有一部分民歌,产生于周王畿;

“颂” 是赞美歌,是祭乐,分周颂、鲁颂、商颂,40篇。颂诗中《周颂》最早,全是西周作品。《商颂》是前七八世纪之间宋国的作品。《鲁颂》是前七世纪鲁国的作品。颂多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文字板滞,但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孔子曾经这样极力赞美《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孔子以后的儒家学派人物,都把《诗经》当作教本,传授不绝。《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⑶ 艺术表现手法:(教师在此无须多介绍,在具体研习时结合实例讲解)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它们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就三类诗相对地说,在“风”和“小雅”中用比、兴多些,“大雅”和“颂”则多用赋。南宋吴泳曾对《毛诗》注明“兴”的诗有过统计,他说:毛氏自《关睢》而下总百十六篇,首系之“兴”。“风”七十,“小雅”四十,“大雅”四,“颂”二,注曰“兴也”。(据谢榛:《四溟诗话》卷二统计)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篇中尤为突出。

二.导入新课——《诗经》源头探爱情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是关于爱情和婚姻问题的诗。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诗经》中表现纯真的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文学史上关于“三部曲”的说法——

“三部曲” 的说法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接线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关于《诗经》有“爱情三部曲”的说法: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附:见后面的“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爱情作为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现在我们来学习这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三、整体把握

1.听录音朗读课文,学生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诵读,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 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 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 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 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学生结合诵读提示再一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邶风静女》是其中一首极富幽默情趣的爱情短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绘了与恋人幽期密约时的有趣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显示出一个天真活泼、聪明慧美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主人公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四.自由讨论,相互交流: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就诗歌的具体内容而言,描写了几个镜头?哪些地方令你感到有趣、激动与惊奇?

提示:注意诗中多处运用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和心理描写。

描写了三个镜头,采用了蒙太奇手法(“空白”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源于绘画。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就是运用含蓄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事景物,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联想的空间,达到言简意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静女》很讲究“空白”艺术的运用。 诗短小但不乏情趣。三小节诗表面上只写了几个动作,可在具体欣赏诗的时候,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小范围。要调动想象填补其留下的大量“空白”。那么,这三小节就发展成了三幕小短剧。)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板书:一会:)

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板书: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

问: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我”的举动怎样?(板书:搔首踟蹰)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板书:——青年之急)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两馈赠:(板书)——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两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板书: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这里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板书:——青年之恋)

接下来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板书:匪汝之为美 美人之贻——青年之诚)

总结引申——从《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古时的青年男女,在表达爱意之时,是极其含蓄浪漫意蕴的,如有以动物的相依相从表爱情,以植物花卉的柔润芳香表爱情,更有以音响的和谐悦耳表爱情,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如《诗经》的首章《关雎》,就是以水鸟和鸣代夫妇谐乐,以荇菜(一种水草)的柔顺润美来比拟女子的容貌和品性之美,如《周南桃夭》中的桃花之艳喻出嫁好的美貌,如《卫风氓》中,桑叶和鸠来喻妇人,所以才在此诗中,有女子馈赠彤管,荑草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含意是十分明晰的,因此才有男孩的激动和惊喜。也只有这样的`爱的表达,才能显示爱情的纯真!因此,我们在领悟此诗的文词之美时,还应该领悟本诗中的意境、情感之美;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彤管有炜”, 而对受赠的普通的荑草则大加赞叹其“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与表达。因而,荑草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是对它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柔荑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长成茂盛的草丛,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七、小结

人生没有美好的爱情来支撑,这是最遗憾的。玫瑰花是美的,然而它如果开错了季节,是要枯萎的。如果缺少精心呵护,即使开对了季节,也是要凋谢的。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我想,静女,作为牧女;《氓》中的女主人公作为蚕娘,他们都是社会化的成人,而不是像我们这么大的在校生!祝愿同学们拥有生活的诗意!)

八.作业:把《邶风静女》改写为现代民歌。(要求:节奏鲜明,句式整齐。忠于原文,适当想象。语言通俗,平白如话。)

引导:提供余冠英先生的以诗译诗的改写,以其为模板。余冠英是诗经研究专家,他的版本堪称诗经最权威的版本。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改写:

水鸟儿关关和唱, 在河心小小洲上。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追求她成了空想, 睁眼想闭眼也想。 夜长长相思不断, 尽翻身直到天光。 长和短水边荇菜, 采荇人左采右采。 好姑娘苗苗条条, 弹琴瑟迎她过来。

水荇菜长长短短, 采菜人左拣右拣。 好姑娘苗苗条条, 娶她来钟鼓喧喧。

余冠英先生达情传神的今译——

幽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草颜色鲜,我爱你红草颜色好。

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爱情是不老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他和她是我们要结识的两个人,还有在那时的另外一些人。让我们走近他们!

二、《氓》简介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被丈夫休弃归家。此诗作于归途之中。

三、诵读:了解诗意,理清情节。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轻声跟读。

注意下列字读音:

氓 蚩 淇 愆 垝垣 涟 筮 咎 鸠 葚 徂 夙 咥 隰 泮 晏

2、总结四言诗的朗读节奏

《诗经》的句法以四言为主,四言句在节奏上是一顿二拍。一般又是两个四言句构成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优点是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勾勒文章的基本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六个章节:恋爱——结婚——追悔——婚变——反省——决绝。

这六个章节是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思路追叙的。

四、析读:分析人物形象——重、难点研习过程

当我们逆着时间的隧道走进他们的世界,你用你独特的眼光看到了什么,你用你独特的视角体会到了什么?我们等待着你的讲述!

1、 学习“恋爱”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

(3)要求学生依据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三个画面。

明确:初次相逢——那个人带着一脸憨笑向“我”走来,在换丝的背后藏着小小的“阴谋”。他爱上了“我”,向 “我”求婚,我有些猝不及防。竟有这么勇敢的人,我有些喜欢他。

定情相送——因为他的勇敢,因为他的诚意,少女的心是那样的容易被感动,我答应了他的求婚。他是那样的欣喜若狂。他告辞了,我送了他一程又一程,直至渡过淇水,我们是那样的难舍难分。

约期相别——他再三的请求“我”立即嫁给他,那怎么可以呢?虽然我们一见钟情,但婚姻是人生大事,岂能操之过急?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秋天结婚吧。

(4)提问:在“约期相别”这一场景中,两人的性格已现端倪,请大家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

明确:男青年急躁、任性,姑娘则温柔、体贴。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5)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乘彼垝垣”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注释】①萧:芦荻,用火烧有香气,古时用来祭祀。②三秋:这里指三季。)写绝了热恋中男女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6)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7)让学生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从女主人公的这段回忆来看,她的婚姻是否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

明确:①(板书)感情基调:热情、幸福

②不是。从她的回忆看,二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8)要求学生朗读一、二节。

2、 学习婚变这一部分。

(1)小组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明确:议论、抒情。

(3)提问:第三章和第四章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比兴的艺术手法。

(4)文中的比兴手法有何特点?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

第四章紧承上节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开头就是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下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5)提问:第三章在行文上有什么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6)提问:结合文章的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认识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

明确:(板书)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7)齐读这一部分。

3、 研习“决绝”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

(2)提问:女主人公通过上文的回忆、自省,在这一章她做出了选择,什么样的选择?

明确:女主人公认识到了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得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这反映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板书)清醒、刚烈。

(4)提问:同学们可议一议,想一想,这一章用的是什么样的写法?

明确:对比 (板书)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5)提问:把什么同什么作了对比?

明确:昔日“信誓旦旦”,今日却是这样的结局,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6)对比在文中其他章节还多次运用,现在我们来找一找,体会其表达效果。

明确: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①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在笑载言”,这表明“我”作为一个纯真、热情的少女,对爱情和幸福充满了渴望。婚后,“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静言思之,躬自悼矣”,作为人妻,却遭遗弃,既后悔又令人伤心。当初的渴望变成了失望,对比强烈。②“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对人一副笑嘻嘻的样子。婚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就对妻子施暴了。婚前婚后,判若两人。③“我”与“氓”对爱情态度的对比:“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些对比,鲜明生动,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7)齐读第六章。

4、提问:从文中,我们可看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板书)勤劳、温柔、坚强。

5、提问: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做出清醒的决择时,并没有做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明确:直接陈述。

教师补充:也就是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关于“赋”的手法的运用,我们在初中就学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五.审读:探究悲剧原因

1.探究:穿过千年的时空,跨过千年的《诗经》,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从两个方面总结悲剧根源——个人原因――喜新厌旧;社会原因――男女不平等。)

从诗的内容看,乃是这女子私定终身而又所托非人造成的。最初她向往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以致于无视礼教的束缚,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进而男子变心,其命运更加悲惨,又在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被弃而赴告无门,正是构成这一无辜女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恩爱,无情的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人。

【附:痴情——“乘彼诡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总是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而高兴又因为氓而伤心,眺望复关,等待的是氓的迎娶,从来没有改变。

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甚至在氓变心后打骂她她仍起早睡晚,没有一天不是这样。勤劳的女人公实在让我们不得不敬佩。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静言思之——”女主人公在年轻时就清楚得明白女子不可沉溺于爱情否则就很难从中解脱。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女主人公与一般封建女人不一样,她拥有自己的思想,她是一个有智慧的女子,这也体现在其与氓婚变后,她并没有呆坐等死,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做出决定。我们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吗?

坚强——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在婚变后依旧勤于家务,坚强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没有轻易倒下。更令人佩服的是她非但没有因变而终日以泪洗脸,而且她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处境,勇敢果断的做出分手的决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子在我面前出现。

从相恋到相离,从痴情到怨情,这便是这悲情中的女子性格上无奈的改变!】

2.研讨:你是如何看待造成诗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⑴“士”之变心说。“不见复关”,“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由此可见一斑。

⑵社会道德说。“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这是当时的社会风俗、人们的爱情观所造成的。

⑶社会制度说。“自己徂尔,三岁食贫”到“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由贫富的变化引发婚姻危机,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之上。

⑷年老色衰说。“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年老色衰,引起“士”的变心。

六、小结:

全诗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第三章为全诗的转折,诗中肯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及对比的手法,将抒情、叙事、议论熔一炉而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韵律和谐,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作法则应遭到我们的唾弃。

读诗,就像是“泡茶”的过程。希望大家能通过练习成为“茶道”高手。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诗经两首课件5篇

    发布时间:2024-01-05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芼(mào):挑选。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教师提示:第...

  • w
    诗经秋天的句子精选

    发布时间:2023-11-05

    《诗经·小雅·出车》四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为了回答您的疑虑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特别整理了诗经秋天的句子的相关信息,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你是否使用得当?沟通可以提高个人表达能力,有些人喜欢在微信群里分享经典语录句子,有人说句子代表着各种心情。...

  • w
    诗经美好的句子精选

    发布时间:2023-10-27

    “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所贵王者瑞,敢辞微命休。”你有没有遇到过写句子时没有头绪的情况?经常通过朋友圈来分享一些好句子,句子可以传达出感激、赞赏和赞扬,"关于‘诗经美好的句子’的详尽解读准备好了吗"。请您将这页上的句子保留住以防遗忘!...

  • w
    二次函数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5

    教学目标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重 点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难 点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一、引入二次函数的最值:二、例题分析: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变题1:⑴、 ⑵、 ⑶、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例2:已知 ( )的...

  • w
    化学高二教案收藏

    发布时间:2024-03-20

    栏目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篇“化学高二教案”的资料,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不要犹豫将其添加到收藏夹。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能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 w
    二方连续教案汇集

    发布时间:2024-04-10

    二方连续教案 篇1  游戏目标:  1、通过手偶游戏,让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名字,锻炼幼儿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  2、初步培养幼儿乐于同别人交往的能力;  3、锻炼幼儿能够认识自己的学号及姓名;  游戏准备:  手偶(威威兔) 小花片(上面写有幼儿的.姓名和学号)  游戏过程:  1、出示手偶,自我...

  • w
    诗经关于结婚的句子精选

    发布时间:2024-03-16

    梦里花开,花开花落,与你相守过朝朝暮暮。~~好的句子总是能打动人心,下面由栏目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诗经关于结婚的句子精选》,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 w
    古代情诗经典句子精选

    发布时间:2024-03-10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句子可以让人思考,把握人生的真谛,分享一些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是很常见的。经过归档我们整理了一些有关古代情诗经典句子的相关文献资料,"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共同探讨供参考"!...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