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4-11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2024-04-11 09:36:50

【#实用文#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作为一名敬业的教师,通常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明确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如何撰写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份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份设计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读者。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1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不等式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等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是学生以后顺利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有关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七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且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在数轴上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推理,类比,分析得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与态度:初步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重点的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因此,我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是看两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二是学生的认识水平。这节课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为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难点的依据:不等式与方程一样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不等式的解法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如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上一节课学生已初步会进行不等式的简单变形,但是在运用不等式性质3时容易出现错误。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在这节课开始之初先出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要求学生在回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解出这两个方程并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这样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类比其解法埋下伏笔。在这之后,要求学生说出不等式的3条基本性质,增强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知识的学习。

2.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分组讨论这些不等式的共同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共同特点后,要求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给这些不等式取名字。

通过观察,猜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要求学生类比推理,归纳总结,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类比推理深化新知

在学生识别了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后,出示例1(1):2(1+x)<3此不等式为一般不等式,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索,尝试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来解这个不等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不等式的熟练掌握一般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同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真谛,同时为后面解复杂一元一次不等式做铺垫出示例1(2)此不等式相对于(1)的不等式而言是具有分母的的不等式,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后用化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不等式来解这个不等式出示这两个不等式代表的是两种不等式的解法教师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分析清楚,如何用划归的思想将不等式化为一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然后再求解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后,让学生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在数轴上将其解集表示出来,利用数形结合,始解集更加形象直观此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类比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勤动脑的习惯积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运用新知形成能力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置了四道解不等式的练习题:

(1)5x+15>4x—1

(2)2(x+5)>3(x—5)

这四道题分三个类型,让学生熟练掌握刚学的知识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着重视过程,主动建构,突出应用的原则,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其新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2

这节课我的设想是: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会用数轴直观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数形结合思想),注意其中的区别与联系(即类比思想),下面我对本节课的讲课作如下分析。

一、由于录课在外校,自己对学生不了解,课上的不是很好,匆忙的复习不等式的性质后就让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以至于先学环节不连贯,大约有2分钟后还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注重了学生回答:在两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负数时,不等号改变方向,这个环节能想方设法鼓励孩子,这时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

二、在学习新知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先引导学生通过看教材思考,运用举例子等学习活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其参与尝试的兴趣。其次,我在后教环节,除让三个孩子上黑板练习外,其余学生分组练习,同时,我在课堂巡堂时,检查每个学生的练习,发挥学生的力量,开展“生帮生”的活动,放手给孩子改正的权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在小结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表见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总之,这节课有收获也有遗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提高,不足的是先学环节耽搁了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加强训练,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通过“纠错”的练习和学生的相互学习逐步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3.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学习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学习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组

[学习过程]

一、春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来帮一个忙,帮老师来解决一道难题:老师有一个熟人姓王,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哥哥的年龄是20岁,小王的年龄的2倍加上他弟弟年龄的5倍等于97.现在小王要老师猜猜他和他弟弟的年龄各是多少?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可抵一个诸葛亮,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可抵得上很多诸葛亮,所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办法的.

二、夏耘(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

当一个未知数同时满足几个不等关系时,我们就按这些关系分别列几个不等式,这样就得到不等式组,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其公共解是否一定为实际问题的解呢?请举例说明.

例:甲以5km/时的速度进行跑步锻炼,2小时后,乙骑自行车从同地出发沿同一条路追赶甲.但他们两人约定,乙最快不早于1小时追上甲,最慢不晚于1小时15分追上甲.你能确定乙骑车的速度应当控制在什么范围吗?

(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

1.教材内容讲解

如课本例2(P145)(请同学自己阅读,动手列不等式组进行求解,再将自己答案与课本答案进行比较)不等式组的解集为15

又如:将若干只鸡放入若干个笼,若每个笼里放4只,则有1只鸡无笼可放;若每个笼里放5只,则有1笼无鸡可放,那么至少有多少只鸡,多少个笼?

2.探究活动

把16根火柴首尾相接,围成一个长方形(不包括正方形),怎样找到围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个数最多的`办法呢?最多个数又是多少呢?

三.秋收(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 应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1.审清题意;2.设未知数,根据所设未知数列出不等式组;3.解不等式组;4.由不等式组的解确立实际问题的解;5.作答.(与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进行比较)

2.双基练习

1.已知方程组 有正整数解,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不等式组 无解,求a的取值范围.

3.当2(m-3)x-m的解集.

4.某学校为学生安排宿舍,现有住房若干间,若每间5人还有14人安排不下,若每间7人,则有一间还余一些床位,问学校有几间房可以安排学生住宿?可以安排住宿的学生多少人?

四.冬藏(创新提升)

某商场为了促销,开展对顾客赠送礼品活动,准备了若干件礼品送给顾客,在一次活动中,如果每人送5件,则还余8件,如果每人送7件,则最后一人还不足3件.设该商场准备了m件礼品,有x名顾客获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m.

(2)求出该次活动中获赠顾客人数及所准备的礼品数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第一节《不等式的解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研究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这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不等式和不等式解,这部分在本章中不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为今后学习函数的应用奠定了数形结合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是前面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扩展,两者存在区别与联系。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学生学习数轴之后,又一次接触到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同时为今后函数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本科教材的地位,由于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教学,技能的训练,更能重视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因此确定教学目标1,2,3。

即:

1、知识目标: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2、能力目标:建立图形与数量的对应关系,能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和表示。

教学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意义和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教学难点突破办法: 通过观察,分析、概括过程,使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通过数轴直观地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

三、教法分析

为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引导发现法,计算机辅助教学。将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小组间的合作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及时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学生知识掌握过程离不开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因此,在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旧探新,猜测论证等方法,揭示数学问题,并采用个人思考,分组讨论,汇报结果等多种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悟出道理,得出结论,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学法分析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先找出几个符合题意的解,然后发现问题,这样,既复习了不等式,又给新课做好了铺垫,由此可以发现,不等式的解有许多个,他们组成一个集合,称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找到最佳切入点,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出不等式的解集。

2、探究新知

通过讨论、交流、归纳得到:大于3的每个数都是不等式x+2>5的解,而小于3的每一个数都不是不等式x+2>5的解,因此不等式x+25的解有无限多个,它们组成集合,称为一元不等式x+25的解集。即表示为x3。

由实例概括出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的概念: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我们知道解不等式不能只求个别解,而应求它的解集一般而言,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由一个数或几个数组成的,而是由无限多个数组成的,如x>3.那么如何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不等式x+2>5的解集x>3呢? 不等式解集x>3,在数轴上可以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1

如果某个不等式x≤-2,也可在数轴上直观地表示出来,如图8.2.2

说明:8.2.1在表示范表演的点画空心圆圈,表不包括这一点,表示大时就往右拐;图8.2.2在表示-2的点画黑点表示包括这一点,表示小时往左拐。

3、讲解补充例题,

例1:判断:

①x=2是不等式4x<9的一个解.( )

② x=2是不等式4x<9的解集.( )

例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

(2)x≥-2

(设计意图:例1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联系与区别,例2揭示不等式的解集与数轴上表示数的范围的一种对应关系,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以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方法具有形象,直观,易于说明问题的优点)

4、巩固练习:课本44页练习2,3题

5、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自我总结,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掌握重点,顺理成章的目的。

6、作业:课本49页习题1,2题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及时地复习课文,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5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学习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及其应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

本章通过对汽车行驶速度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过程,体会到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既有相等关系,也有不等关系,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等式。

2、主要知识结构

不等式的概念—→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以前接触到的代数式及方程等知识都具有唯一性,给定字母的值,能确定唯一的代数式的值,给定方程能得到唯一的解,而这一节所接触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却有无数个解,需要我们去用集合的形式来表示,这对学生形象思维来说是一个大的转变,所以我们将不等式解集的理解和表示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将不等式解集的概念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学习力求达到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不等式的意义,不等式解的意义,并能判断出不等式的解。

2.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的解集,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经历问题的提出→分析→探索→类比的过程,体会到生活中数量关系的多样性,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

情感与态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不等式的意义及找到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以讲学稿为载体,采用探索发现法,以问题为主线,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求解与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通过情境的分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加强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数学建模思想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里,对重要的概念和数学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则。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导入新知,解释疑难

(1)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对前面情境的分析,学生对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对进一步了解不等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再引入新的情境,让学生去分析其中的不等关系,学生乐于接受.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设车速是x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

不到 小时,即 ①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这个速度行驶 小时的路程要超过50千米,即 ②式子①和②从不同角度表示了车速应满足的条件。

(2)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在了解不等式之后,学生很容易将思维转移到什么样的值才满足这个不等式,光凭想像很难得出结果,此时利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让学生对未知数的值进行试探比如:若速度为100千米/时,(多媒体演示)输入速度x的值为100,多媒体中的汽车随之进行运动,观察运动的结果,满足题目的要求,所以100是这个不等式的解,从中得到不等式解的概念。

如果学生对这个演示过程感兴趣的话,鼓励学生多进行试探,比如再输入80、75等,同时穿插一些不满足题意的值,如40、50等,便于进行对比,寻找这个不等式的解的范围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不等式的解到底有多少个?

2、这些解有什么样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后,从中归纳得到:只要是大于75的数都满足这个不等式用集合的形式表示为 ,从而得到不等式解集的概念: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叫做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

(3)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多媒体演示)画数轴表示不等式解集的过程。

然后在黑板上按四步引导学生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画数轴—→找点—→描点—→牵线

2、归纳类比,寻找解集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师生合作,共同归纳由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老师进行引导、整理归纳时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一元一次不等式?

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

怎样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五、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6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一)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二)内容解析

在初中阶段,不等式位于一次方程(组)之后,它是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不等式的研究从最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相关概念是本章的基础知识,解任何一个代数不等式(组)最终都要化归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因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项基本技能·另外,不等式解集在数轴上表示从形的角度描述了不等式的解集,并为解不等式组做了准备,本节内容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不等式(组)的基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逐步将不等式化为xa或x

二、目标和目标的解析

(一)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2)在依据不等式的性质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归思想的体会·(二)目标解析

达到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征,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达到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即依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一元一次不等式逐步化简为xa或x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及解法,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思想有所体会但还不够深刻·因此,运用化归思想把形式复杂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确定·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导观察

形成概念

问题:观察下面的不等式,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

x—726

3x2x+1 x50

—4x3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等式中未知数的个数和次数两个方面去观察不等式的特点,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类比·师生共同归纳获得: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给出不等式,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进而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二)通过类比研究解法

练习: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x—726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结合解题过程,指出:由x—726可得到x26+7,也就是说解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也可以移项,即把不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而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设计意图:通过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回忆利用解方程的过程,教师通过简化练习中的解题步骤,让学生明确不等式和解方程一样可以移项,为下面类比解方程形成解不等式的步骤作好准备·设问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是什么?

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类似的步骤?

学生讨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否可以采用类似的步骤,教师再指出:利用不等式的性质,采取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的步骤,就可以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依据和一般步骤,让学生思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否采用同样步骤,从而获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三)例题讲解规范步骤

例: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1+x)3(2)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如何将一元一次不等式变形为最简形式·设问(2):你能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第(1)小题吗?

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评讲

设问(3)对比不等式与2(1+x)3的两边,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设问(4):怎样将不等式变形,使变形后的不等式不含分母?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

设问(5):你能说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设问(6):对比第(1)小题和第(2)小题的解题过程,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再强调:要看未知数系数的`符号,若未知数的系数是正数,则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若是负数,则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设计意图:通过解具体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引导学生明确解不等式以化归思想为指导,比较原不等式与目标形式(xa或x

(四)辨别异同深化认识

设问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进行比较,思考二者的相同和不同处·相同之处:基本步骤相同: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基本思想相同:都是运用化归思想,都要变为最简形式·不同之处:解法依据不同:解不等式是依据不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依据等式的性质·最简形式不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最简形式是xa或x

设计意图:在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思考二者的异同,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的理解,体会化归思想和类比思想·设问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思考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操作,归纳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变形的依据,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五)练习巩固形成能力

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x并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独立解不等式,老师点评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按照解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解不等式,学以致用·(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怎样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处?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本节课,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层面,提升对本节课所研究内容的认识·(七)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习题第1,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五、目标检测设计

1·解不等式

(1)—8x3(2)—x—(3)3x—74x—4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将系数化1和移项的准确性·2·解下列不等式,并分别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

(1)3(x+2)—15—2(x—2)(2)—2

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的能力·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教材理解、学情分析、设计思路、教学流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思考和设计。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近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习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近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1、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学习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习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2、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习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3、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习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习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4、学习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习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习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8

复习巩固解下列不等式:

①5x+54<x-1②2(1一3x)3x+20

③2(一3+x)<3(x+2)

④(x+5)3(x-5)-6

先让学生板演、练习,然后师生共同点评、订正,指出解题中应注意的地方,复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目的地思考,既可巩固已学内容,又为下面的新课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与全年天数之比达到55%.若到2008年这样的比值要超过70%,那么,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二级以上)的天数至少要增加多少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此题既承上启下,又能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1、2002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2、用x表示2008年增加的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则2008年北京空气质量良好的天数是多少?

3、2008年共有多少天?与x有关的哪个式子的值应超过70%?这个式子表示什么?

4、怎样解不等式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做解题过程示范.

5、比较解这个不等式与解方程的步骤,两者有什么不同吗?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只是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要注意不等号的方向.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或x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

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

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

(1)2(x+1)大于或等于1;

(2)4x与7的和不小于6;

(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

(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a)的形式.一连串的问题引发学生阵阵思考。展示整个解题过程,有利于学生发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初步感知实际问题对不等式解集的影响.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即可渗透类比思想,又能掌握注意点.巩固新知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1)(2)2、.当x或y满足什么条件时,下列关系成立?(1)2(x+1)大于或等于1;(2)4x与7的和不小于6;(3)y与1的差不大于2y与3的差;(4)3y与7的和的小于-2.学会举一反三,巩固已学知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情感目标: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

惯;学会在解决问题时,与其他同学交流,培养互相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量关系。

关键:突出建模思想,刻画出数量关系,从实际中抽象出数量关系。注意问题中隐含的不等量关系,列代数式得到不等式,转化为纯数学问题求解。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研究新知

这个周末我们要去杜氏旅游渡假村,为此我们要做两个准备:先选择一家旅行社,然后购买一些必需的旅游用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碰到一些问题,看同学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问题1:中国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7折;蓝天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三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要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

(从生活中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这是一个最优方案的选择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解这类问题,一般要根据题目的条件,分别计算结果,再比较、择优。本题通过问题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分析题中相关条件,找到不等关系。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求差值比较大小”这一方式,使学生又掌握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之间大小的方式;同时体会到分类考虑问题的思考方式)观察探讨,实际操作选定了旅行社以后,咱们要去购物了,正好商店为了吸引顾客在举行优惠打折活动

问题2:

甲、乙两商店以同样价格出售同样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优惠方案:甲店累计购买10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0%收费;在乙店累计购买50元商品后,再购买的商品按原价的95%收费。我们选择商店购物才获得更大优惠?分析:这个问题较复杂,从何处入手呢?甲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达___元后;乙商店优惠方案的起点为购物款过___元后。启发提问:我们是否应分情况考虑?可以怎样分情况呢?

(1)如果累计购物不超过50元,则在两店购物花费有区别吗?

(2)如果累计购物超过50元,则在哪家商店购物花费小?为什么?

关键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分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研究的问题发表见解,进行探索、合作与交流,涌现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教师及时予以引导、归纳和总结,让学生感知不等式的建模,在活动中体会不等式的实际作用。

小结: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有哪些?实际问题从关键语句中找条件

符号表达

1、根据设置恰当的未知数

2、用代数式表示各过程量

3、寻找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解不等式注意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本环节我设置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由学生代表发言,互相补充,最后总结。学生会体会到本节课我们不仅仅是解了如何分析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也尝试了利用分类的方法考虑问题,同时还学到了一种新的比较两个量大小的方法:求差比较法。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学生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新的总结方式。)预留悬念要出游旅行,目的地的天气情况也是我们很关注的问题,下节课咱们再一起看看杜氏旅游渡假村所在地的天气如何,大家可以自己先去查查相关的资料。

(抛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打下了伏笔,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际应用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小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下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求差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方法,和分类考虑问题的探究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多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给学生以亲切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合作、努力解决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2、组织形式:

本节课以开放式的课堂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操作与探索、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由于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无须过多讲解,只需引导、组织学生活动,有意识的让学生主动去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积极思考,并真正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这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的讲解本领,而在于调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水平以及激起学生求知欲、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的艺术高低。

3、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改变了过去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不是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

4、评价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关注的是学生思考。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10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复习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在学完一次函数之后,并初步了解了如何研究一个具体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原有知识与经验对本节课的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复习巩固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进一步体验研究函数的基本思路,而这些目标的达成要求教学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探究、交流、反思的时间与空间,不以老师的讲演代替学生的探索。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能结合图象进一步研究相关的性质;

3、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先基础在提升的过程,使学生巩固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并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应用的能力;

2、通过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方城思想”、“分类思想”以及“待定系数法”。

情感态度:

1、通过画函数图象并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体验数与形的内在联系,感受函数图象的简洁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数学思想分析、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依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教最大限度的服务与学。因此我选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让学生通过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止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学。本着这样的原则,课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 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 合作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1、 知识回顾

先独立填空,在四人小组交流纠错、讲解、补充。

一、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正比例函数。

一般地,形如 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 形状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

2、 画法

确定 个点就可以画一次函数图像。一次函数与轴的交点坐标( ,0),与轴的交点坐标(0,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必经过两点分别是(0, )、(1, )。

3、 性质

(1)一次函数 ,当 0时, 的值随值得增大而增大;当 0时,的值随 值得增大而减小。

(2)正比例函数,当 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 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3)一次函数 的图象如下图,请你将空填写完整。

k 0,b 0

k 0,b 0

k 0,b 0

k 0,b 0

三、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一次函数包含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当 0, 0时是正比例函数。

一次函数 可以看作是由正比例函数 平移︱ ︱个单位得到的,当 >0时,向 平移个单位;当<0时,向 平移︱ ︱个单位。

四、待定系数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通过两个条件(两个点或两对数值)来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填空题让学生回顾一下一次函数的知识要点,通过小组合作及时纠错、讲解、补充,让学生体会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2、 夯实基础

本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所以采取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再生生答疑、师生答疑,最后独立修改。

相信你的选择

1、下列函数中是一次函数的是( )

A、 B、 C、 D、

2、关于函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函数图象经过点(1,5) B、函数图像经过一、三象限

C、 随的增大而减小 D、不论 取何值,总有

3、一次函数 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4、如果点M在直线 上,则M点的坐标可以是( )

A、(-1,0) B、(0,1) C、(1,0) D、(1,-1)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向下平移动4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直线的解析式为( )。

看课件

3

y

x

B

A

2

A、 B、 C、 D、

6、如图,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 )

x

y

O

A、 B、

C、 D、

试试你的身手

1、 (如图)与轴的交点坐标 ,与轴的交点坐标 ,直线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 。

2、已知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2,4),则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

3、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与 ,则这个一次函数随的增大而 。

4、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0),且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写出一个符合这个条件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重点就在这部分,所以必须要让学生研究明白,不能得过且过。当学生经过独立完成、小组交流之后,大部分的同学,大部分的题已经解决了,剩下部分有学生答疑或者教师答疑,这样研究比较透彻,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

3、 能力提升

挑战你的技能

这一部分是由一组题窜组成,难度逐步增大,所以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四人组合作到八人组合作,教师课件展示。

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A(0,8)与B(6,0),

(1)求这个一次函数解析式,并在右面网格中画出函数图象。

(2)求△AOB、的面积;在 轴上一点C(13,0),求△ABC的面积。

(3)一次函数图象上有一动点P,求出△PBC的面积S与P点横坐标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4)一次函数图象上一点D(9, ),求出△PCD的面积S与P点横坐标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5),在 轴上找一点E,使以A、B、E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只找点,不用求坐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的不断地壮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会收集他人信息的目的。当学生的思路受阻的时候,教师适当的进行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课后小结

本课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是否对一次函数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意义;

(2)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渗透类比和化归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学生在解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体会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直观美和简洁美。

2学情分析

本节讨论的对象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从组成成员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一元一次不等式基础上发展的新概念;从组成形式上看,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第八章学习的方程组有类似之处,都是同时满足几个数量关系,所求的都是集合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或几个方程的公共解。因此,在本节教学中应注意前面的基础,让学生借助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学习新知识。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之后的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学习,是今后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后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另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认识及其解法。

2、教学难点: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认识及确定。

3、教学关键: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温故知新

教师提问:

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2、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如何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针对性练习: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为本节新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对解不等式中的相关要点加以强调:①解不等式中,系数化为1时不等号的方向是否要改变;②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实心圆点”和“空心圆圈”的选择;③要正确理解利用数轴表示出来的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

活动2【讲授】创设问题情景,探索新知

1、问题(课本第127页):用每分钟可抽30 t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

超过1 200 t而不足1 500 t,那么将污水抽完所用时间的范围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即经历知识的`拓展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积存的污水”需同时满足的两个不等关系:

超过1 200 t和不足1 500 t。

3、问题1:如何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两个不等关系?

1)引导学生一起把这个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

满足一个不等关系我们可列一个不等式,满足两个不等关系可以列出两个不等式。

设用x min将污水抽完,则x需同时满足以下两个不等式:

30x>1200, ①

30x<1500 ②

2)教师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意义:

由于未知数x需同时满足上述两个不等式,那么类似于方程组,我们把这样两个不等式合起来,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模型,同时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来类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渗透类比和化归思想。)

4、问题2:怎样确定不等式组中既满足不等式①同时又满足不等式②的x的可取值范围?

1)教师分析:对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说,组成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中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运用前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知识,我们就能直接求出不等式组中的每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2)得到解不等式组的第一个步骤:分别直接求出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学生自行求解:

由不等式①,解得x>40

由不等式②,解得x<50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容易得到:在这两个解集中,由于未知数x既要满足x>40,也要同时满足x<50,因此x>40和x<50这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中x可以取值的范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不等式组的解集及其解法,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5、问题3:如何求得这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

学生活动:将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同一条数轴上分别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可利用数轴的直观性帮助我们寻找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用三种不同形式表示这两个解集,帮助学生求得这个公共部分。

(设计意图:结合介绍利用数轴确定公共部分的三种不同形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形式一:用两种不同颜色表示这两个解集

1)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分组讨论、取值验证,自主得出结论。

(1)这两种颜色把数轴分成几个部分?

(2)每一个部分分别表示哪些数?

(3) 请每一小组的同学从这几个部分中各取2~3个数,分别代入两个不等式中,同时思考:哪部分的数既满足不等式①同时又满足不等式②?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到这3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3)得出结论:

只有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才既满足不等式①又同时满足不等式②。因此,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就是我们要找的x的可取值范围。

4)教师提问:两个不等式解集的界点:即实数40、50所在的点是否落在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验证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两个界点没有落在红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自主分析和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上述过程中,利用不同颜色的直观性,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找出不等式①和不等式②解集的公共部分。)

形式二:利用画斜线的方式:用两种不同方向的斜线分别画出x>40和x<50这两个部分的解集。

类似地,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图中两种不同方向斜线重叠的部分,从而得出结论。

形式三:结合课本,利用两条横线都经过的部分来确定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

(设计意图:介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再一次鲜明、直观地体会:x的可取值范围是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6、问题4:如何表示这个可取值范围?

教师分析:在数轴上,未知数x落在实数40和50之间。而我们知道,数轴上的实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因此,我们可将这三个数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书写出来,再用小于号依次进行连接,记为4040且x<50。

7、小结并解决课本问题:原不等式组中x的取值范围为40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完成了实际问题的研究,通过这个研究过程,让学生进行感悟、归纳、领会知识的真谛。)

8、同时,类比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几何意义,教师再次进行归纳:

在数轴上,若在40

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

9、结合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步骤:

(1)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把这些解集分别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3)确定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4)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的系统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2024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收藏10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所以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一个教案和课件。按照顺序逐步推进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本文将专注于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课件”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进行研究,敬请期待我们网站上发布的更多相关信息!...

  • w
    不等式课件11篇

    发布时间:2024-02-22

    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整理了以下可能与您有关的“不等式课件”,感谢您的收藏和阅读也请不吝帮我们传播这篇有用的文章。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老师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

  • w
    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收藏15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对于写教案课件都不陌生。 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经过多方考虑小编为您呈现了这篇精选的“一元一次方程课件”,祝愿这些参考内容可以为你的工作或学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 w
    最新一元一次方程课件(合集九篇)

    发布时间:2023-11-15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推荐的“一元一次方程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编写教案课件,因为它是不可或缺的课堂工具。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希望我的建议对您有所帮助,让您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 w
    二元一次方程课件

    发布时间:2024-03-28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又不是任意两个数是它的解。过程与方法: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w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必备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29

    课程计划是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准备好的内容,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课程计划。采用创新的教学课程制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希望这篇"一元二次方程课件"能够满足您的阅读需求,并且让您感到满意。当您拥有美容秘诀时,请不要忘记与朋友们分享!...

  • w
    一次又一次作文

    发布时间:2024-02-06

    希望这篇“一次又一次作文”能够完美地满足您的需求,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公益活动,然而公益精神的程度各有不同。写作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加优秀。为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我们需要加强对优秀素材的积累。那么,要写好一篇作文,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 w
    2024一元二次方程课件(汇集12篇)

    发布时间:2024-04-08

    一元二次方程课件 篇1  第1教时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