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将进酒课件推荐

将进酒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10

将进酒课件推荐

2024-03-10 11:21:12

【#实用文# #将进酒课件推荐#】在编辑看来“将进酒课件”是众多文章中值得一读的一篇,本文旨在为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希望您能从中收获一些新的想法。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 教案课件是新教师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而要做的事情。

将进酒课件(篇1)

教学设计:

一、 导语: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不甘于平庸的生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视权贵如粪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敢于面对生活的大起大落,处涸辙以犹欢,放声高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人是谁呢?

师:我们对李白应该是比较熟悉了,从学前班开始我们背诵他的诗歌,现在我们找一行同学对李白做个简介,要求,后面的一位同学对前一位同学说的内容只能补充,不能重复。

师:这位诗人不但被誉为“诗仙”,还被誉为“酒仙”,他不但喜欢喝酒而且还善于劝酒,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劝酒篇《将进酒》(大屏幕显示,课题)

师:读得很有气势,但光有气势还不行,还得注意朗读的技巧,要注意文本的节奏,停顿,注意行文的轻重缓急,和高低的变化,还应该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这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大屏幕: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声韵)

生:找出诗中的停顿、重音,可以就近两三个人一起商讨。

师:找出你认为把握最好的一处给大家做个展示,其他同学倾听、尝试(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朗读,并及进给以评价)

师:通过朗读,我们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李白醉酒后是什么样子呢?

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李白一喝酒就唱歌,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不愿意醒来,还有人说李白一喝酒就作诗。

师:那李白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常醉不愿醒呢?通过这些我们会看到一个个悲的李白,一个欢的李白,一个愤的李白,一个狂的李白。(完成板书)

师:但悲愤只是他一时的情绪,绝不是李白生活的主旋律,我们心中的李白永远是豪迈飘逸旷达的。

三、 师:不知是李白成名了酒,还是酒成名了李白,总之,李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种生活状态似乎都与酒有关。(出示大屏幕:酒与李白)

屏幕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屏幕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屏幕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屏幕四;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屏幕五: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师: 来在李白的生命中酒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酒成就了李白辉煌的人生,因此余光中先生说

屏幕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我,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屏幕七;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师:也许是酒助长了李白的豪气,敢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也因此触怒了权贵,也因此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好友杜甫对些深感痛惜,也有责备。有诗为证;

屏幕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师:不管是李白与酒谁成名了谁,只知道李白与酒相得益彰,酒与李白融成了一体。写一篇周记《酒与李白》

将进酒课件(篇2)

将进酒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啊!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 (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这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这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可以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这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将进酒课件(篇3)

(一)大家先听录音,听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诗歌中的:节奏变化,韵律变化以及情感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

(二)1学生自己读2遍(大声读、旁若无人的读);2齐读

(三)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激动的(找出对应诗句) 豪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悲壮的(找出对应诗句) 自信的(找出对应诗句)

愤慨的(找出对应诗句) 狂放的(找出对应诗句)

愁苦的(找出对应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古人有一个词评说的好——悲而不伤,悲而愈壮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欢”和“乐”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另外,同学们感受一下,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那么这四个三字句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

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

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将进酒课件(篇4)

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教案(一):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人气质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同上)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作于天宝十一年(725年),李白和友人岑夫子在蒿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抒发满腔不平之气。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为“劝酒歌”,朵颐因酒放歌为资料,将(qiāng),清、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愿、请你不要生气。

二、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此刻。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狂放不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嗜酒)

1.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世称他为“诗仙”,又自称“酒中仙”。

少年时,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崇尚自然、清净无忧,企慕到达不受约束的人生境界。早年多在隐居、漫游中度过,养成了他狂放不羁、豪放洒脱的气度、狂傲的人格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希冀凭借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推荐,受到重用。

天宝元年,他被招入长安,供奉翰林,但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励精图治,他宠爱杨贵妃,整日荒淫享乐,不理朝政。他只需李白歌功颂德,装点太平。这并不是李白的初衷,他没有半点奴颜媚态,受到排挤,最终提出离开长安。

之后的他,仍持续着对人生自由的向往,大力宣扬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这首诗歌就是一个很好地体现。

2.插入李白与酒的小故事:

A.李白供奉翰林时,经常醉卧在酒店里,天子爱其才,找他进宫做诗,李白醉醺醺的来到宫中,叫杨国中磨墨,高力士脱靴,大胆的将权贵玩于鼓掌之间。

B.李白因酒而豪放、狂傲,因酒而成就了他的传世诗篇,就连他的死,也有人给它带上了传奇的色彩,传说她死的时候,坐在川上饮酒,看到天空上的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便伸手去捞水中的月亮,不幸落水身亡。

这些都展现了李白特殊的气质,那是一种豪放、洒脱、狂傲的诗人气质。它们都与李白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三、讲解课文:

(一)熟悉课文:

1.听录音朗读

(1)正音正字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

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2)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豪放(千、百、万……等数词的运用)(学生讨论)

2.全班齐读(注意抑扬顿挫)

3.学生评点示范朗诵的精彩和不足,初步把握诗人情感的大起大落,领会诗人的豪放飘逸。(必要时教师范读)

4.学生找出诗中表是诗人情绪的字、词

悲乐愤狂

愁(教师板书)

(二)解析诗句:

1.(1)先从黄河起“兴”(学生回顾“兴”的用法)

“君不见”——从容、亲切(黄河离诗人开怀畅饮的颍阳不远)

“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从天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

(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

插入:描述黄河的诗句还有:

A黄河如丝天空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壮)

B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本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悲)

是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诗句不是李白的独创:

A《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高堂”——高大的厅堂

由时间来言及人生,“高堂明镜悲白发”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异曲同工)

一个“悲”字,叹意极浓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板书)

这两句,既是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又是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人生的渺小、短暂。

(教师提示,学生分析)

前一句在空间上放大,后一句在时间上压缩。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板书)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大气、豪放)

插入:《行路难》作于公元744年(赐金还山)

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中暗喻了仕途的坎坷曲折,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行路虽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那时即可扬名。

8年之后,公元752年作《将进酒》

“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成泡影,“天生我才必有用”——却未受重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也并未见来。

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其实是诗人仕途失意的自慰之辞。

3.“钟鼓馔玉不足贵”

(一种乐器)(精美的饭食,山珍海味)

讲解:在封建社会,只有以实物有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趣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

而李白却不羡慕这种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蔑视(不随波逐流,叛逆性情)

(板书)

“且放白鹿青崖间,需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异曲同工,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

古来圣贤——寂寞

饮者——留其名

(陈王)曹植,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其父曹操的重用。作者此时自比陈王,抒发满腔壮志未酬之愤。

4.“主人何为言少钱?”(酒酣之辞)

反客为主,抒发狂放之辞,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狂放到了极点。

这是悲之重,欢之浓,愤之深的最终发泄口。

(三)整体理解诗中作者情感的流向:

悲乐愤狂

但所有的情感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酒而狂放失态,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学生齐读全诗,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流程。

(五)教师指导朗诵,学生当堂背诵。

(六)小结

本首诗歌写得好不好呢好在哪里?

1.气势豪壮——“千金散尽”、“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

2.结构繁复——情感大起大落;

3.语言活泼——以七言为主,三、五、十言句“破”之。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情、愿)

李白

时光易逝人生如梦蔑视权贵反客为主

悲乐愤狂

人生易老及时行乐自比陈王酒酣意浓

愁(情感的落脚点)

将进酒教案(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背诵全诗。

2、潜力目标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目标: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5、教学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学方法:师生探讨法

导入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此刻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朗诵全诗)

一、整体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这个“将”与诗句“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音义不同。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必须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用心的资料,这是值得重视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是一种消极行为,但这是他的傲世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使然,是无法改变的。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试图说服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杜甫这个批评是正确的,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李白的饮酒诗中仍包含着用心的资料。

(给学生五分钟朗诵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变化。)

二、鉴赏要点

1、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四个层次:

开头四句写感伤之情。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那里的“高堂明镜”并非指母亲,而是悬于高堂之上的镜子。

诗人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这是非同寻常的。诗人写黄河,颇能显示它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如“黄河如丝天际来”“洪波奔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等,其基调是壮;这次则不同--诗人仿佛站在高山之巅,顷刻间就着遍了它的万里流程,因有“不复回”之叹,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其基调却是悲。由此联想人生,诗人头脑中便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两鬓斑斑,真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间一样短促阿!至此,诗人的悲意更浓了。

但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转而写欢。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此处用典:“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且为乐”就是姑且作乐,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丢开不想。(提问:诗人的这种欢乐是真实的吗?仅仅为了一醉方休吗?)诗人这种欢乐感情是真实的,也是高尚的,不同于凡夫俗子的只图一醉方休,因为他说出了“尽欢”的正当理由。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钟鼓”本意指乐器,那里做“击鼓作乐”解;“馔玉”指精美的食品。“钟鼓馔玉”在那里是富贵利禄的代称。

待到酒宴开始,诗人举杯劝饮,他的感情突然由欢乐转为愤激,这是因为他要借此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复醒”-一这两句诗能够说集中地表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也有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提问:诗人说他们“古来圣贤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们呢?)不是!这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为结尾说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那里要注意,此处用典:“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花马: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讲究马的装饰,会把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马,五瓣的就叫五花马。在那里指名贵的马。

这一层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这就反客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极点。(提问:这种狂放是不是可信的,为什么?)这是可信的,因为上文说过“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至此,再用“同销万古愁”来结束全诗,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给学生十分钟,练习背诵。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问:

一、

1.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能够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2.首先要正确理解“古来”二句的意思;“圣贤”,不是单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无所施”的贤能之士;“饮者”,决非一般酒徒,而是“圣贤”中逃之于醉乡的人。说圣贤“寂寞”,并非贬抑,但是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之意;说饮者“留名”,固属偏激之辞,表现了诗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强调饮酒的好处,也是能够理解的。这样来解释这两句,则诗人以曹植为例的意图就昭然若揭了。

3、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启发学生对此作一点比较深入的分析,从诗人的思想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了解这种写法的实质。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朝如青丝暮成雪”则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飘逸不群,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我们在领略诗句内涵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二、(提问:学了这首诗,大家觉得李白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学生回答后,说一下李白在华阴县的逸事。)李白的“痛饮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现,学生对此可能有各种不同的见解,让他们说出来比不说好。教师能够有选取地看几篇,做一个小结,帮忙学生认识诗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负面影响。

作业:背诵该诗;完成练习册该课资料。

将进酒教案(三):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构成咏叹味。之后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须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将进酒教案(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背诵全诗。提高古典诗歌鉴赏潜力

过程与方法: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的诗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古典诗歌鉴赏潜力。

教学难点:

理清诗歌的情感变化线索,认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了解其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豪放不羁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比较法3、问答法4、讨论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景导入: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元丹丘在颖阳山居小聚,三人登高饮宴,作者空有旷世之才而不被重用,遂借酒,抒发郁愤不平之气。

二、初读感知:1、听课文朗读,正音。2、学生群众朗读。3、学生自由朗读,当堂背诵。

全班诵读诗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汉乐府诗体。

三、深入研读:

再读开头四句,教师提问:开头四句读完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里黄河不远,所以从黄河起兴。这二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提问:诗人为何要写黄河。带领学生逐步分析,诗人写黄河,尽管也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有"不复回"之叹,基调却是悲。紧之后带出对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感慨。诗人的这种悲感,不仅仅仅是因为自己双鬓成霜,英雄老去,更是对政治腐败、自己政治抱负无从实现的愤慨而来。这四句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阔大,极有气势。

请学生细读"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乐"。诗人年华老去,政治上极度失意,整日穷愁并非其本性,既然此处失意,就另外去寻找寄托。在那里,诗人以为朋友聚会是人生快事,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那里有必须的消沉。但并不完全消沉,对政治未完全绝望--"天生我才必有用"!算是对未来的一个期许。"这一段读来掷地有声,豪气冲天。

"钟鼓"以下六句写愤。"钟鼓"二句是诗人对腐败的当权者和豪门贵族的否定与摈弃,又以古来圣贤与曹植字比叹惋,充满着不平之气、愤激之情。

"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这一段诗人要将一切昂贵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极点。这种狂放,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巩固提高:四、研究讨论:主旨句理解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A句)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B句)作一比较,二者在资料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资料比较A句B句不相同"长醉不复醒"显得消极,于愤激中略见低沉。"开心颜"包含着个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于愤激中略见昂扬。

相同都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表达形式比较A句B句不相同委婉,以"钟鼓馔玉"借代权贵直白,锋芒直指"权贵

因《将》写于《梦》后约七年时候,正值朋友欢聚饮酒,尽吐心中块垒,诗歌以饮酒为题材,只能采用委婉形式。《梦》写于初离长安之时,诗人余恨未消,因以游仙为题材,"安能"句不能不卒章显志,直诉心中意愿。

小结作业:我们不仅仅要感谢李白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篇,我们更要赞颂他伟大的人格,硬朗的人生!李白的怀才不遇,与他所处的封建社会制度是分不开的。和他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期望同学们珍惜这大好时光,带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投身到对知识的探索中去,相信你们终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主题资料:这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同时也流露出欲施抱负的愿望。作业:比较《将进酒》与《行路难》的情感基调的不同。

将进酒教案(五):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资料;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那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样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这天,我们就一齐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明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资料。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到达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资料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阿?从诗歌的资料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证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就应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齐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明白,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乐观(5—8)狂放(9—14)愤激(15—22)更狂放(23—27)愁苦(28)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明白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空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那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情绪仿佛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应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此刻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资料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资料,试着跟老师一齐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将进酒教案(六):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借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为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能够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取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空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

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

根据学生朗读状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三种主要情感: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述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带给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阿。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那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透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能够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阿!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能够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构成咏叹味。之后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但是“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必须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取。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能够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之后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用心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

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空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资料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②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期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能够“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期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

,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以前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能够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将进酒课件(篇5)

我们在初一的时候曾经学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石壕吏》中的诗句。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他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杜甫的生平这里不介绍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大家都了解甚多,我们主要是了解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既然杜甫被称作诗圣,其诗被成为诗史,则我们需要读史了解杜甫其人:天宝年间,大唐帝国日趋衰落,可是统治者仍旧不断对外侵略;天宝十年,杨国忠派御史到处抓人,送到军中;军队由长安渭水咸阳桥开出,出现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此时教师板书或用课件打出】杜甫思想心态分析:觉醒:由个人趋向社会,由浪漫趋向现实;目标:暴露社会罪恶,反映民生疾苦;价值:是信史,是实录,标志着杜诗“光芒万丈”的现实主义起点。

三、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教师继续播放课件,若条件不够就口述让学生做笔记,少量板书】

诗人把这个历史镜头捕捉到自己的诗中来,不过是拿它作为一出社会悲剧的序幕,而他的主要意图是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因此,紧接着这个序幕,就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这出悲剧的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这是说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这种艺术概括方式的基本点是,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地勾画出安史之乱前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社会的真实状况。读完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整整一代人的深重苦难,而且能触摸到诗人那颗同情人民的火热的心。

这首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了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坚定立场。“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说明他认识到这种不义的战争是一切苦难的根源;他敢于把战争的责任加在统治者身上,这样的勇气是当时众多的诗人所不具有的。诗人的这种立场是一贯的,在《前出塞》中他曾写道:“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这正是杜诗人民性之所在。【下面是ppt示例】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1段的描写为第2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2段的长篇叙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诉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了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少激愤之情。这样叙议结合,既使主题突出,又使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不幸。朝廷打了败仗,就大举征兵。百姓没有肯应征的,朝廷就到处抓兵,类似现在电影里的抓壮丁。于是就出现了百姓生死离别的情景。本文记叙的就是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

歌行体的诗歌长于叙事,本文主要记叙了亲人送别征夫和征夫对诗人的倾诉。【学生读全诗,读全诗之前告之如下内容】

第一段(“车辚辚~~干云霄”),写亲人送别出征的战士,朗读时声音应沉重些。段尾,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应用升调读。

第二段(“道旁~~犬与鸡”),“点行频”三字为下文叙事的总纲,须重读。以下皆用“行人”的口气读,要注意区分叙事句和抒情句的语气。

第三段(“长者~~声啾啾”),先写秦兵家庭的困难,朗读时速度不宜快。“长者”句用较柔和的声调,“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弓箭在腰:从视觉角度,说明队伍整装待发,就要被押送前线。

“爷娘妻子走相送”,他们送的是什么人?是青壮年劳力,家里的顶梁柱。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所以都扶老携幼,奔走相送。我们可以想象征夫的爷娘妻孩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呼喊寻找自己亲人的情景。“走”字用的形象(诗歌鉴赏注意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亲人被突然抓兵,又被急促押送前线,所以家人们追奔呼号,去做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寄寓了诗人浓厚的感情。

多少人被抓兵,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没有明说,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就形象地概括了。车马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遮没了,不难想象当时的人有多少。不仅出征的人多,送行的人也多。送行时“牵衣顿足拦道哭”,这一句动词用得好,连用四个动作。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牵”是小孩,孩子不懂事,牵着即将离开的父亲的衣服,哭叫着舍不得分开。父母妻子不忍心亲人离开,但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开,又怕亲人一旦离开就成永别。一连串的动作最后落到一个“哭”上,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送别画面,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无奈的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腻入微。千万人的哭声直冲云天,震耳欲聋。尘土飞扬、哭声震天都说明受害家庭多,这真是一个社会悲剧。

2、在诗人笔下,车轮滚滚,战马嘶鸣,尘土飞扬,哭声冲天、妻离子散的人间悲剧令人触目惊心。那这出人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统治者,皇上。作者通过行人之口说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的社会根源。

证据何在?【学生读第二部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汉武帝吗?暗喻唐玄宗。以汉喻唐,是唐代诗人惯用的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事,却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做开头。杜甫在这里虽用暗喻,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他不怕杀头为百姓说话这一点值得人敬佩。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数词用得好。“十五”、“四十”说明服役时间长。“去时里正与裹头”,古代新兵入伍须装束整齐,用头巾裹头,象征行成人之礼。征夫们“归来头白还戍边”,“还”,副词用得好,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不料又被派去戍边。这两句还是说征夫无限期地超期服役。天宝年间,明皇昏庸,战事不断,士兵一批批被押赴前线送死,尚未成年的孩子和头发班白的老人都被征发服役。

uo;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汉家”也影射唐朝。“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犁锄,禾生陇亩无东西。”可以想象,连年征战,男丁都上战场了,没有劳动力,千村万落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生产凋敝。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士兵称自己为犬与鸡,在哪种情况下,人会把自己不当人看?重压之下。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役夫敢伸恨”,暴露出百姓长期受到统治者的精神桎梏,敢怒而不敢言,之后又终于说出来。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关西卒未休,大量的壮丁被征发,正是由于上文“武皇开边意未已”造成的。“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照应着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前后照应。

这四句话,通过当事人的口述,从抓兵和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了双重灾难。

其实,战争的结果比战争本身更可怕:土地荒芜、生产凋敝,疾病、死亡,甚至带给人心灵上的创伤。找出由于战乱,人们心理反常的句子。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很严重的,而诗人却感叹: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却只能命丧沙场。由于连年战争,导致男子大量死亡,在这一条件下,人们一反常态,而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变了。这样的心理变化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诗歌结尾,诗人用“君不见”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描绘了青海古战场的情景。【找同学描绘】

“青海边的古战场上,白骨遍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这种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新鬼烦冤旧鬼哭”——互文。

结尾阴森的鬼哭和开头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鲜明的对照,这都是皇帝开边未已造成的恶果。人们的思绪从咸阳桥头带到了青海战场,我们可以想象:昨天在青海战场战死的“新鬼”,正是前日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今天咸阳桥头出征的行人,明天又将是青海战场的“新鬼”。

至此,诗人为百姓呼喊的激情得到了充分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被揭露得淋漓尽致。

诗圣杜甫的《兵车行》,伴随着隆隆兵车,嘶嘶战马,驶过了十几个世纪,永远定格在历史的画廊上,矛头直指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这是对历史最透彻的拷问。

将进酒课件(篇6)

●曾铜和

一、导入  新课。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许多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李白好饮,也善饮,这有杜甫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中八仙歌》)酒为液态食品,人称“水中之宝”,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生理需要,但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不是“饿了”才喝酒,多半是“愁了”才喝酒。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又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且沿用至今。 他一生写下 了许多咏酒的诗篇。他的《将进酒》就是酒与愁经过心理反应后留下的结晶。

《将进酒》是一支劝酒歌,是汉乐府曲名,大约作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的十载漫流期间。诗中记李白与岑勋、元丹丘相聚饮酒之事。岑勋,李白称他为“相 门子”。元丹丘是当时著名的隐士,主要隐居地在嵩阳。从李白《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 相待以诗见招》一诗中可以看出,李、岑、元三人曾一同在元丹丘家聚饮过,这首诗可能就 是在这次饮酒宴中写的。

二、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节奏)

诵读指导:

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 应适应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①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 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 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 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

②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一联显 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

③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

④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 也 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 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 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 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

三、学生自由朗读,诵读感悟。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可先指导个别同学朗读,再采用齐读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指导诱发,营造高昂活跃的课堂氛围。然后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初步感悟程度。并结合注释了解大意。学生练习朗读。

方法:①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②学生边读 边看课本注释,疏通文意。③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大 意。⑤练习背诵。

四、整体把握: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自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告戒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

赏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泰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还山”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进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代词人李清照语)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进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

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赏析:“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动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芡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

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他对曹植情有独衷,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

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 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 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 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 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

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 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 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

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 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惟有饮者留 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 生而叹惋,兼以自况。

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诗中 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六、课外引伸、拓展:

(一)讨论李白的饮酒:

1、李白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在诗文中哪些内容说明李白不愧于“酒仙”这个称号?

探究学习: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五花马,千斤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李白一生不得志,借酒浇愁,及时行乐,是他无奈的选择。正如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所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酒并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也就不能真正消解他的忧愁,但是酒可以暂时麻痹痛苦的灵魂,寻得暂时的内心平衡。而李白的喝酒也不像一般的凡夫俗子的喝法:“菜来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也,两壶也?”而是整只的牛羊,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宁愿舍弃一切,也要换得美酒。在夸张的语言背后,是痛饮豪迈的李白,所以时人称李白为“酒中仙”。杜甫在他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借酒解愁,酒酣赋诗,慷慨悲歌,抒发胸中郁闷,酒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2、你能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香。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把酒问月》:“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

3、嗜酒反映着李白的示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如此失意?

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

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

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泄。

(二) 精彩课堂教学片断赏析:

……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面对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不禁悲从中来。啊!黄河,来自天上的黄河,我看到了你,就感到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想我李白,满腹经纶,有子牙之材、伊尹之能,谁料竟落得如此下场:年过半百,青丝成雪,浪迹江湖,一事无成。也罢,“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我讲到这时,脑子里突然闪现这样一段歌词: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于是我顺口说道:此时此刻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此时的“得意”,并非伴君王左右,经邦济世,而是二三知己志趣相投,心意相会,李白率意而为,面对美酒,面对挚友,不仅由悲转乐,高声唱到“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其实是我在唱),唱完学生鼓掌,于是我就问学生,你们为么鼓掌呀,有的学生说,老师唱得太棒了,我摇了摇头,我知道我的水平,又有同学说,老师此时引用这段歌词符合李白当时的心情。我听了点点头,问这个学生,你说为什么符合李白的心情呀,这个学生回答道:面对滚滚的黄河水,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诗人年过半百,政治上极度失意,诗人以为挚友聚会是人生快事,既然政治上失意,就应该另外去寻找寄托,今朝有酒今朝醉,愁情烦事一边扔。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李白此时的消沉,并不是完全的消沉,他对政治还没有完全绝望,他对皇上还抱有幻想,他确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说到这里,我没有接着往下讲,我问道,老师刚才引用《爱江山更爱美人》个里面的几句,又没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一说歌的题目给学生提了醒,纷纷说,李白的“美人”是谁,说完大家都在笑,甚至有学生不坏好意地想,看你怎么收场。这是我意料中的事。我又提了一个问题: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经常有“美人”出现,的确不少“美人”是诗人生活中的挚友或情人,但诗歌中的“美人”仅仅指这些吗?大家好好想想。一两分钟之后,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古代诗歌中的“美人”有时是作者自比,指不被皇上重用,美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如屈原,他在“离骚”里有这样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就是指这些。我对该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补充道,古代诗歌中的“美人”在好多时候是诗人自比,除屈原外,还有,比如曹植把“美人”比作自己,“美人”不被宠幸,喻指自己不被君王重用,遭贬弃,曹植写的《洛神赋》就是“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清人何焯),有时“美人”也还可以指“美好的政治理想”。说到这里我继续问,李白的“美人”指什么,大家纷纷说,皇上、政治理想,也有同学说,就是指李白自己。我肯定了大家的看法,补充道,大家想,东边李白的政治理想渺无踪迹,西边黄河水不停的滚滚东流,作者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借酒浇愁。

讲到这时,下课了。没想到偶尔的一个灵感闪现,居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今后在教学中更得捕捉灵感。

通讯地址:湖南省涟源市一中 曾铜和 邮编:417100 电话:(0)13873813579

作者简介:曾铜和,男,中学高级教师,湖南省级中学语文骨干教师,在报刊发表作品150余篇。

作者邮箱:

作者邮箱:

将进酒课件(篇7)

教学分析:

《将进酒》 这首诗的旨趣跟《蜀道难》不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块垒。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闲暇的时候喜欢听歌吗?(喜欢!)那么老师在这里为大家唱一首歌怎么样?(欢迎!)好,下面我就为大家清唱一首。(有感情的诵读李白诗歌《将进酒》。)同学们听没听出来老师刚才唱的是什么歌?(不是,是读了一首李白的诗——《将进酒》!)没关系。古时候人们读诗叫“吟诵”,“吟诵”也就是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吟诵和欣赏李白的这首千古佳作——《将进酒》。

二、背景简介

我们在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知道,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关于“将”字的这一含义,我们在高一时学习《诗经·卫风·氓》中间有“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先例。“将进酒”意即“劝酒歌”, 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2、下面,我请同学们依据诗歌的内容作一个大胆的推测: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师生齐读全诗。读后讨论问题。

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此诗写于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而史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据此推算,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五、诗意解析

1、请问,李白的愁怀在诗中具体表现为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悲伤

欢乐

愤激

狂放

2、具体是哪几句写悲伤?

首二句。

3、作者悲伤的是什么?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

4、诗人在这两句中使用的是什么手法来表达这一感慨的?

比兴。

5、老师有一点不理解: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6、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哪几处?

“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7、言归正传。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而转悲为欢?

①既然人生短暂,何不及时行乐?

②悲又何益?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8、好,让我们把诗的前半部分连起来读一遍。

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9、“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

不是。是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10、“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地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11、诗人为何举陈思王曹植的例子来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说明?

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拿曹植自比。

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这无限的激愤表现在行为上就成了无比的狂放。“主人何为言少钱,经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六、诵读指导

1、在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我们来听一下专业人士的朗诵,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声音来演绎诗歌的。

(播放朗诵录音。)

2、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不看手中的诗文,默想一下你还记得诗中的哪些句子。

3、下面请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内容,试着跟老师一起把这首诗背诵一遍。

七、课堂总结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下课!)

附录:板书设计

将 进 酒

李白

悲伤——欢乐——激愤——狂放

将进酒课件(篇8)

本课是高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鉴赏》所选诗歌,高二阶段对诗歌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读懂而要鉴赏。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座高峰,他的诗飘逸豪放,语言流转自然,他的古体诗和七绝尤为后人所称道。《将进酒》是一首鲜明体现诗人风格的劝酒诗,李白饮酒悲歌,一吐为快,既有大济苍生的理想又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但李白傲世的态度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又使全诗悲而不伤,忧而不愁。蕴涵其中的开阔与旷达打动人心而又引发思考。教材虽然是一个例子,但又是一个很特殊很重要的例子。李白及李白的诗歌学生较熟悉,以此为例培养学生理性的鉴赏诗歌,学生更容易接受。

知识目标:

1、体会诗人感情的起落,感受诗人充实深厚的内在情感及潜在的郁怒情绪。

2、体会李白诗歌夸张的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发表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见解,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导语

古代文学史上,诗人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诗人或因酒忘却世间的痛苦忧愁,或因酒跨越时空任由思想驰骋,或因酒成就传世佳作。唐代诗人李白自诩为“酒中仙”“酒圣”,他对酒的钟情诗他人难以企及的,他的劝酒诗也诗古代宴饮诗的精品,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白的《将进酒》

完课我心潮澎湃,我认为我需从以下方面该进:

一、 增强个人功力,练就良好的心理素质。

课前准备充分,顾前怕后,心跳加速,言不由衷,全然不像平时的自己。我思前想后,我必须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让自己拥有处于任何场合都沉稳自如的良好心态。所以敞开胸怀,别太在意在乎,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在研读文本上多下功夫,将文本理解通透,再转化成小问题站到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化难为易,多翻书多查阅多记忆,自己功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一点一滴,一步一步,长久坚持,能不进步?

我努力,我自信,我进步,我必然沉稳自如。

二、 抑扬顿挫,情感饱满,用热情点燃热情。

讲《将进酒》,我的语气生硬,教学重点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我作为授课人语气情感都没有起伏,我的热情都没迸发出来,何谈引领学生去感受并进入融入诗歌?惭愧惭愧!我情感应该更丰富才是年轻人的光彩所在。学生的热情是老师点燃起来的,我想我平时读书看文章时,刻意地朗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达到忘我的程度,习惯成自然,何愁自己情感不够饱满,没有热情和激情。

三、“做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因学习而丰富,因学习而发展。”

老师的教与学是合一的,老师要想教好学生自身不是拥有一桶水的事,所以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不断的学习和思考,让人远离思想的贫穷,让个人只是向广度和深度延展,让思想变得充实丰盈。我时常为和别人有那么大差距而苦闷,仅仅苦闷无用,只有拿起身边的书和笔,走近别人张开口,让别人来听课,哪怕显出自己的浅薄和肤浅,哪怕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也无所畏惧。

将进酒课件(篇9)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逍遥游》。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必修五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情真性和品味课文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艺术、注重诵读。

《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欣赏中要展开想象,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掌握相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能口头疏通全

文,并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了解庄子其人,并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感受庄子文章善用寓言

重点: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体会庄子文章风格特点。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主要采取故事导入法,讲解法。 学法根据教法而定:

1、自学法:根据课文注释和自学提纲中所设问题,自由朗读,疏通文意,初步

感知内容。

2、知人论世法:联系对庄子的旧有认识,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

种层次境界。并联系现实,对这样的理想境界作出探讨评价。

这篇文章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

推出结论,气势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情感,堪称一篇奇文。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庄子渴望“逍遥游”,即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无为”,做“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2)、用文中的话怎样才是真正的逍遥?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无已,无功,无名(无功——去除了功名利禄之心,无名——忘怀荣辱毁誉的得失,无己——超越自我,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超越了世间有形无形的道德、价值规范,金钱、物欲的奴役,是自己的精神游离于世俗不为外物所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逍遥。)(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绝对的精神自由,才是逍遥游。)

(3)、前面部分写了那么多事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烘托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4)、有人说,要解读庄子的玄机,关键要点准这三段的穴位,大鹏鸟这一意象,就是该文的穴位,我们就来体会一下大鹏鸟的作用。

1、 用大鹏鸟来说明世间万物是有差别的,有小年大年的差别,有小知大知的差

别。作者用对比烘托的方法,写出了大鹏鸟和蜩、学鸠的差别。(和其他形象的关系)

2、 形象地说明逍遥的含义。因为逍遥的绝对自由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通过

大鹏鸟这一意象,逍遥的境界我们大致可以感知到了,这是典型的化无形于有形的手法。(手法的效果)

3、 表明达到逍遥境界的难度。开篇便点出大鹏的来历,是鲲变化而来,奇大无

比,怒飞冲天,极其神奇,是一神鸟,蜩、学鸠无法望其项背。这样“大知”“大年”的“鹏”非一般动物所能匹及了。这样神鸟是否达到逍遥境界呢?没有。她要有外部条件,没有“负大翼”之风,她寸步难行!连这神鸟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那么世上万事万物就很难达到逍遥境界了。 (和主题的关系)

4、 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 。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

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也许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和作者的关系)

1.借用寓言说理。《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课文小结,对庄子思想的深入了解。

1、 庄子的思想有特定的时代针对性。他所生活的战国,诸侯纷争,物欲横流,礼乐崩坏,“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人世间如此沉浊,使他不懈与之为伍,于是在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解脱。

2、 庄子老子的思想,从本质上是一种哲学,哲学,是一门探索宇宙人生真理的学问。在他眼底里,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吱吱喳喳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愚蠢的猪猡,文人学士则有如争吵不休的猴子。看他书中大鹏小鸟的比喻,你会觉得他简直是千古一傲人。在人类历史的时空中,孤鸿远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3、 所以如果我们以所谓唯物的、政治的自负的角度来读庄子或是这篇《逍遥游》,可能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其精髓,因为庄子的思想,超越当时,也超越我们现在,他指向的人类的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标。 这已是超越于物质世界和政治意识的精神范畴。而若以唯物论的观点自居,讥讽唯心论的可笑,那么正如文中的学鸠讥讽大鹏一样,足见其无知与渺小。

4、 总之,至少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让我们知道——我们的肉体必须在世上行走,但心灵却可以在高空中飞翔。

明确观点:四种人→宋荣子→列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至人、神人、圣人 引用论证

各位老师们,这就是我今天对《逍遥游》这篇课文的全部说课内容,本节课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进行设计,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我的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将进酒课件(篇10)

【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吟咏和诵读从而领悟古典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读出诗歌特有的诗境和诗情 。《将进酒》时而奔放,时而深沉,感情大起大落,诗情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最后如火山般地爆发,气势如大江奔流。这首诗感情变化明显,学生容易进入吟咏和体会情感的体验阅读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节奏的轻重缓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因声求气,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由悲壮转欢乐,继而愤激,再转狂放的内在情感的变化,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教学难点】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诗句)

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首推李白。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写到李白喝酒吟诗的诗句呢?(学生说诗句)

杜甫有一首《酒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在《不见》这首诗中又是这样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可见,李白好饮,也善饮,而且他把饮酒和吟诗紧密联系起来了。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将进酒》来走近他的诗酒人生。

二、自由朗读,把握诗意

(边读边结合课本注解,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自由朗读后,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

2、老师和学生补充、整合答案。(多媒体显示)

这是一首劝酒诗,写的是诗人跟好朋友岑勋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听听美读,说说感受

(一)美美地听——初步体会诗歌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并在课本上作适当的标记。(多媒体播放《将进酒》的配乐朗诵,同时,展示于本诗相关的画面,如李白狂歌图、黄河奔流图等。) (二)轻松地说——请说说在听完配乐朗诵后你对本诗的句式和节奏的变化的整体感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补充整合答案)

明确:1、句式:以七言为主,有长短变化。

2、节奏:随着诗情的起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奔放而流畅。

四、多样诵读,品味诗情

(一)第一层

(多媒体显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老师范读.

2、让学生说老师范读出的感情。

明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悲

因此,这一层要读出“悲壮”的感情来。(一开始要读得颇有气势,节奏要迅疾,后来渐渐缓慢生悲)

3、齐读第一层。(读出“悲壮”之情)

(二)第二层

(多媒体显示)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1、请一名学生范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能体现感情的词语,并揣摩该范读同学对这一层的处理是否符合自己的想法。(他朗诵得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要注意借鉴;不符合你的想法的地方,就注意在自己的朗诵中体现出变化。)

2、边评价边范读。(读得好还是不好?你觉得应该怎么读?请试一试)

明确:这一层能体现感情的词语有:“尽欢”、“必有用”、“还复来”、“为乐”、“三百杯”和四个短句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所以应 该读出“欢乐”的感情来(情绪高昂,节奏逐渐加快)

3、齐读第二层。(读出“欢乐”)

(三)第三层

(多媒体显示)

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1、边分析边逐句读。(这一层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大转折,因此必须在老师的设疑和引导的基础上来读)

提问1:“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意思是诗人以为富贵生活“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用醒”,可见诗人对豪门贵族怀有什么态度?

(学生讨论后)明确:鄙弃、愤懑。“不足贵”“不用醒”二语当用极强音读,以见其鄙弃、愤懑之深。

女生试读这两句。(读出“愤懑”之情)

提问2:“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的“寂寞”和“留其名”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又体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说古代圣贤“寂寞”是为他们惋惜,同时又是说自己,流露出愤愤不平之情;因此,要在“叹惜”中读出“不平”之气。“留其名”又可看出诗人认识到自我价值后的自信和激动,因此要重读。“陈王”二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为例,诗人说陈王,其实又是说自己不过是怀才不遇借酒消愁而已。重音当落在“恣欢谑”三字上,因为这是欢中有悲,激动中有愤懑。

男生试读这四句。(读出“不平”和“激动”)

2、齐读第三层。(读出“愤激”之情)

(四)第四层

(多媒体显示)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1、自由读,边读边揣摩这一层的感情。

2、请试一试。

3、让试读的学生说说他为什么这样读。

明确:“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豪放之态如见,宜重读;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真是狂放到了极点,应当快读;至“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再用夸张语调读最后三字,“古”“愁”之后皆当有延长音,因为这是全诗的高潮,须有强大的声势,才能显示诗人的飘逸的风格,不是一般的儿女愁情。因此,要读出“狂放”,这种狂放,从实质上看,是诗人的悲壮之重、欢乐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

4、齐读第四层。(读出“狂放”)

(五)朗诵全诗

1、展示全诗感情的起伏变化:悲壮——欢乐——愤激——狂放。

2、配乐齐读。

四、课外延伸,能力迁移

(多媒体显示)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这首诗在感情变化上和《将进酒》的相似之处,请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加以揣摩,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自读此诗。

诵读提示:开头两句显示出诗人郁积好久的忧愤的心情,接着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长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展示出诗人的豪迈的胸襟,然后诗人又自比小谢,极为自信,然后,却又迅速地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中。感情也是起伏变化,也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的气概。

2、按照这首诗的感情变化,全班齐读。

五、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应该说,已经走进了李白的心灵世界中。诗歌就是这样,要想读懂它,就必须不断地朗诵。在朗诵中领悟,在领悟的基础上再诵读,如此循环,就可以逐步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联系李白的生平,我们知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狂歌,他开始纵酒,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从《将进酒》中我们可以体悟到,对李白而言,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最新元旦将进酒句子

    发布时间:2024-03-05

    相聚元旦,我们醉心畅饮,品味岁月的美好,纵情欢笑过新年。这里有一份我们为你精心收集的“元旦将进酒句子”的资料,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服务的兴趣和认可。元旦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和目标,这一天我们收到最多的短信就是元旦祝福语,而元旦祝福语不会有很多限制,只要感情真挚就可以。...

  • w
    将进酒教案分享8篇

    发布时间:2024-03-06

    想要更详细地了解“将进酒教案”吗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对你有所启示。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东西,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制定好教案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吸收知识的数量和深度。...

  • w
    《将进酒》最新读后感集锦

    发布时间:2023-12-19

    书籍是良药,可以医治我们的"顽疾",作品中的相关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如何写出好的读后感?希望这份"《将进酒》最新读后感"能够激发您的思考。...

  • w
    《将进酒》最新读后感精选(8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关于“《将进酒》最新读后感”为您搜集了些许信息,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一篇读后感应该体现自己对书中内容的见解,你是不是还在为自己的读后感质量不高而苦恼呢?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不要忘记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 w
    诚信课件推荐

    发布时间:2023-11-11

    活动意图:通过班会,让学生了解“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内诚于心,外信于人,懂得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帮学生树立愿意做诚信的人的人生观。活动目的:1.通过学习使同学认识到诚信的含义。2.让学生学习诚信丰富的精神内涵。3.通过辩论,加强道德观念,培养学习传统美德的决心。4.努力将言行付诸于行动,做个表里如一...

  • w
    法律课件推荐

    发布时间:2024-02-23

    经编辑推荐“法律课件”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一读。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请您继续阅读下方文章了解更多相关话题!...

  • w
    函数课件推荐

    发布时间:2023-10-22

    栏目小编精心准备的“函数课件”是为了传递一些重要的知识给您。为了更顺利地进行教学,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和课件,而本学期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忽略重要内容。希望这些指南能够对您的创业提供支持!...

  • w
    小数的课件推荐

    发布时间:2023-10-21

    教案课件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制作出优秀的教案,教师需要不断精心打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课件才算是好的呢?为了满足朋友们的需求,好工具范文网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和编辑了《小数的课件》这篇文章,希望你对它感到满意!...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