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13篇

三角形关系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1-09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13篇

2024-01-09 09:33:18

【#实用文#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13篇#】出于对您需求的考虑,编辑特意整理了“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希望这个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在新授课程时,老师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然而,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必须要设计得好。设计教案时,需要关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特殊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特殊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意: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特殊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殊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要证,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然后再利用,即可得出。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作交于,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2

一、说教材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解三角形的组成特征,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他多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打下基础。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设计这节课的理念是: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应用数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发现不能摆成三角形的原因,并探讨能摆成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2、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二、学情分析

在正式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构成了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过程中,学生在抽象概括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在数学语言的描述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表达上也可能不够严密,但只要学生表达的意思对,教师就应该积极的给以肯定,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更多探讨的空间和交流的机会,毕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思维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渐近思辩的过程。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活动参与、自主建构,联系生活、运用数学”的设计理念指导下,我的教学思路是:问题引领、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并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促进每一位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让学生在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已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内,而是扩大到了生活的每个角落。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

一种需要。

(二)自主探究,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三)巧设练习,促进思维的发展,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知道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

【教学难点】

学会给三角形画高。

【教具】

三角板一套、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三角形的含义是什么?

2、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是什么?

3、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二、展示交流

1、动手操作:用四边形、三角形撑起两个支架,然后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结论?

2、课件出示电线杆、自行车图片,体会三角形的稳定性。

3、列举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

4、提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三、探究活动,掌握特征

1、理解三角形的含义

①通过实物演示和出示课件,总结:什么叫三角形?

②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2、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1)课件演示,说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边、顶点和角)

(2)课件出示三个三角形,观察这三个三角形,你还性理了什么?

(3)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标出顶点、边和角。

(4)用字母ABC表示三角形。

3、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课件出示三角形屋顶的房子和斜拉桥,你能想出办法测量三角形的房顶和斜拉桥的高度吗?

(2)课件演示,抽象出三角形,学生作反馈测量方法,引出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

(3)出示有一组底和高的三角形,观察、讨论,还有其它的底和高吗?

(4)完成教材第86页练习十四第1题

四、检测反馈

1、填空

①三角形是由()条边同()个顶点,()个角组成的。

②三角形具有()性。

③三角形有()条高,有()个底。

2、判断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解形。()

(2)三角形有三条高,三个底。()

(3)自行车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3、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

四、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

稳定性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生在学习这本课的时候,对于画高,有个别同学画得不对,可见是以前学习画垂线的时候,掌握得不太好.在今后,应该多加练习.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同时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打下基础。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定理主要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积极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力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对演绎推理和反证法有初步的了解。

这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引申思考中,经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过程,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在学具的准备上,运用了胶片上画线段的方法来摆三角形,尽可能地减小了操作中的误差。

【学生分析】

对于三角形,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以及三角形稳定性的知识,这些都是学生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基础。学生乐于动手,喜欢实践,并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实践方法和思考方式,同时比较善于发现和总结,这也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教师上班路线图)

师:老师从家里出发到学校上班有三条路可以走,你认为老师走哪条路近呢?

生1:我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因为第一条和第三条路都是弯的,只有第二条路是直的。

生2:我也认为老师走第二条路近。

师:是啊,弯来弯去的线总是比直的线要长。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连接老师家、公园和学校三个地方,接近一个什么图形?连接老师家、国贸大厦和学校这三个地方,又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老师走一、三两条路就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两条边,而走第二条路好比走了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来解释老师上班走哪条路近的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二、开展探索活动,体验边的关系

1.发现问题。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吸管,想把它随意剪成三段,什么是随意呢?

生1:随自己的意思,可长可短。

师:把这根吸管随意剪成三段,能围成三角形吗?

生2:能。

生3:不一定。

师:每人从材料袋中,取出一根吸管来剪一剪、围一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有的围成,有的围不成)

师:看来不是随意剪成三段就能围成三角形的,这里面肯定有学问,大家想研究吗?(想)那谁愿意把没围成的作品提供给大家研究?(一学生将作品呈上)

师:有谁觉得能围成,想来帮帮他?(一学生上来帮助,教师也帮助围,还是围不成)

师:怎么会围不成呢?是什么原因?请同桌同学小声商量一下。

生4:因为其中的两根吸管太短了,再长一些就围得成了。

师:同学们认为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所以围不成,那么,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多长时才可以围成呢?

2.进行猜想。

生1: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2:我认为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

生3:我认为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板书:随便)

师:这些都只是同学们的猜想,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可以怎么办?

生:可以做实验来验证一下。

3.实验验证。

师:在做实验前,老师还有些不放心,“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这个实验的材料怎么找呢?

生1:可以量一量,剪一剪。

生2:把一根吸管对折剪开,其中的一段再平分成两段。

生3:拿三根一样长的吸管就可以了。

师:这样的话,两根吸管的长度和还等于第三根吗?

生4:大于第三根,可以用做第二个实验的材料。

师:现在就请同桌合作完成实验,特别注意是否要“随便的两根”。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实验结束了,我们来开个实验结果发布会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发布实验结果。

生5:我们做第一个实验。先挑选两根一样长的吸管,并把其中一根平均剪成两段,我们发现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

师:大家的实验结果与他们一样吗?

生6:我们的实验结果是: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生7:老师,他们的实验材料有问题,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已经大于第三根了,所以这个实验的结果是错的。

师: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学科,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一定要认真仔细。

生8:老师,我们的实验结果也是围成的。(学生上台演示围的过程)

师:对于他们这一组的实验情况,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9:老师,他们在围的时候,两根吸管的端点根本没有接触,其实是没有围成三角形。

师:老师请你们再试试好吗?(这一组学生按要求再试了一次,果然围不成)

师:现在你们想重新发布实验结果吗?

生10:两根吸管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虽然这组同学的实验有问题,但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来解决疑问,学习就是要有这种精神才会进步。

师:谁来发布第二个实验结果?

生11:当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边说边演示围的过程,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12:我觉得你说的不对。这是我开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那三根吸管,其中一根短的吸管与一根长的吸管的长度和也是大于第三根的,可是却围不成三角形。所以,要随便的两根吸管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时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全班学生都赞同他的想法)

师:你想问题很全面,老师和同学都很佩服你,真了不起!现在谁能把实验的结果再来发布一下?

生13:任何两根吸管的长度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可以把“随便”、“任何”说成“任意”。(板书:任意)

4.得出结论。

师:那么,对于已经围成的三角形,是否意味着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呢?请大家拿出课前画好的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生1:我量出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是3厘米、2厘米、2.6厘米,经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第83页、84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

难点: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内在联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PPT课件

学生:人人准备三角板、量角器、剪刀、一张正方形纸、两张平行四边形纸,另外每小组按要求做8个三角形并编号,然后用小袋装好。

(一)、做3个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1、有一个角是钝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3、三个角都是锐角)

(二)、做3个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4、有一个角是钝角,5、有一个角是直角,6、三个角都是锐角)

(三)、做两个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7、8、大小不同)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有很多老师在这里听课,如果让你把在场的老师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生的答案肯定不一:预计标准可能会有年龄、性别、高矮、胖瘦、所教学科、头发形状……)

教师对每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引导。

(二)、探究活动

多媒体出示用三角形组成的船的图案,请同学们从整体看这像什么(与学生准备的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船)?细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告诉我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再仔细看看各个三角形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那是因为角的大小、边的长短各异造成的。

(板书:角边)

指着船图说:“既然如此,我想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相机引导说出原因)”刚才同学们说了只有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请同学们按角和边对你组袋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要求:

1、小组各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活动。

2、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想想怎样做既对又快就怎样做?

3、填好记录单,推举汇报人。

4、完成了就坐好。

表一:按角分类(填出各个三角形中各角的个数0、1、2、3)

1

2

3

4

5

6

7

8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锐角个数

观测角的大小时我们采用的是(目测、量角器量、直角比)(选择打√)的方法。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发现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个锐角,我们还发现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我们组最快完成是因为。

表二:按边分类

1

2

3

4

5

6

7

8

三边不相等

两边相等

三边相等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我们将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三)、展示成果

1、现在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同学们真聪明,简直就成数学家了!老师非常高兴,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

2、(课件)从角的大小来看,你能猜到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吗?每次都要说出理由。

A、露一个直角——直角三角形

B、露一个钝角——钝角三角形

C、露一个锐角现在能一次就准确地猜出来是什么样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我可以回答你提出的一个问题,然后你猜是什么三角形,要记住哟,是从从角的大小来看,三角形有几个角?看见了1个,还有几个看不见?从这里发问,只准问我一次?行不行?

这下明白了按角分类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吗?比我聪明!

3、这会哪一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边分类的成果呢?展示表格,边展示边讲述。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认识等腰三角形:课件出示图形和概念。

像这样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就叫它不等边三角形,也叫任意三角形,当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时候,我们把这两条相等的边就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给他起个名字吧!等腰三角形

两条腰之间的夹角叫顶角,剩下的两个叫底角,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藏着什么秘密呢?同学们手中有等腰三角形,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发现吧!发现了什么?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

当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了,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边三角形

猜想一下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有什么关系?谁愿意把你的猜想告诉大家?他的猜想究竟对不对?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折、量)去验证吧!发现了什么?(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认识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各自特征,你觉得它们相似吗?哪里相似呢?(相邻的两边相等)

你们觉得等边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请大家看题。下列说法正确吗?(用手势表示)

(1)、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3)、所有等边三角形的每个角都是60度。()

(4)、每个三角形里都有两个锐角。()

(5)、锐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一定小于90°。()

(四)、思维训练

1、你们手中都有一个正方形,将它的对角对折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按边分它既是什么三角形?按角分它又是什么三角形?三角板中就有一个这样的三角形,拿出来看看,这样的三角形我们就把它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

2、你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或者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吗?请!(折、剪、划线)

学生展示成果。

(五)、总结

这节课我知道了……懂得了……学会了……(完善集合图—都只有字,没有圈)

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六)、课后作业:剪一剪

剪一个三角形。为什么确定剪这样一个三角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剪的?写出来。

板书: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三个角,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学习基础上的延伸。

2、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积累经验。

3、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

5、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

三、【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饮料吸管、小棒

五、【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设疑。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你看到了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几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讨论,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折饮料管初步感知

请学生将饮料吸管任意折成三段,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大家都非常积极主动,不过有的同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同学却不能,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没有围成三角形的作品?

展示作品,思考怎样才能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如果上面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了。

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因为上面的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时,组合成的图形就平行或者重合了。

生3:我认为只有上面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下面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有的同学认为两根短的小棒的长度的和与长的小棒相等,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反对,还有的认为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大于长的小棒,才可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然而,这仅仅是我们的猜想。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呢?看来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那是什么呢?

今天啊,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数学家,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板书:三角形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折饮料吸管,在实践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有关,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指明探索方向。】

(二)、实验感悟

1、合作探究

师:为了弄明白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信封,内有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师:我们先来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课件显示,指名朗读)

操作要求:

①测量每一组三根小棒的长度,并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②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长度的关系。

③一人记录,两人用小棒搭建三角形,小组长负责指导。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结果

师:请各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表(能围成三角形的画,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画)

小棒的长度(厘米)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

①4510

②4610

③5610

④456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做实验探究规律,比教师平铺直叙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比一比等实验探究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

3.探索发现

师:请大家把刚才实验的结果分成两类,怎么分?

根据各小组的汇报进行整理。

表中: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是那几组数据?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怎样?

表中:能围成三角形的是那几组数据?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怎样?

(1)探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①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三角形,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4+5<10,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②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这组小棒。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时候,也围不成三角形。

师:为什么围不成呢?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4+6=10,所以围不成,并填入表一。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一,说一说什么样的3根小棒或3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说出:两根小棒(线段)的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3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板书:两条线段之和第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得较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算一算、观察比较,并借助课件直观的演示和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让学生自主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2)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①猜想:

师:两根小棒(线段)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这样的三根小棒(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请同学们猜一猜,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或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

(生猜出两根小棒(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后师板书: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②验证猜想:

师: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大家拿出表二,先用数学关系式表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关系,看看谁能从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小组讨论、验证,填写表二。

生分组汇报验证过程与结论。

③完善猜想:

质疑: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表一),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可是4+10>5呀,5+10>4呀(师把这两个式子填在表一中),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怎么回事呢?

下面先请大家把表一填写完整,再与表二比较,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生讨论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不管哪两条线段(小棒)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小棒)大,就能确定这3条线段或3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理解任意的意思?

(三角形中不管哪两条边相加的和都比第三边大)

【设计意图:4+10>5,而4厘米、5厘米和10厘米这3根小棒却围不成三角形,给学生制造矛盾,引发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深入、周密的深层次思考,发现只通过一组两条线段的和>第三条线段来判断给定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进而明确给定的3条线段,不管哪两条线段相加的和都比第三条线段大,这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对任意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巩固深化

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独立完成课本P86第4题。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这一数学规律,表现得非常棒,现在你能运用这个结论来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逐题出示:

(1)3厘米5厘米4厘米(2)7厘米4厘米3厘米

(3)2厘米6厘米2厘米(4)3厘米3厘米5厘米

生:汇报,并说明判断的方法,然后课件演示验证。

师:你们都是这样判断的吗?有没有更快捷的方法呢?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相等或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

师:是的,所以我们在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时往往只要看较短的两条边的和能否大于三条边,这种方法既快又对。

2.生活中的数学

出示:

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可见只要大家肯动脑筋,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的。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有几条路可以走?你会选哪条路?请说说你选择的依据?

3、拓展

为10厘米、4厘米两根吸管再配一根吸管围成三角形,还可以配多长的吸管?有多少种方法?有范围限制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练习设计层层深入,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是怎样学习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通过谈收获,说方法,提疑问,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

感悟数学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和数学的魅力,较好完成了本节课的预期目标。我将从以下三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六、【设计理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喜欢玩的天性,首先设计让学生折塑料管引发学生猜想,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再用小棒围三角形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交流、抽象概括,当学生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教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学生判断,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接下来教师出示书上的情景图,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毕竟书本是我们学习最直接的资料之一,我们应好好的加以运用。

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7

【说教材】

本节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它包括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以及部分练习。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迁移基础。在平面图形里,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它由3条线段围成,但并不是任意的3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积累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甚至中学的勾股定理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进行思考,大胆猜想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可能的关系,呈现的情景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探究规律,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最后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求“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运用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数学运用的意识以及团结协助的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实验与探究,这个关系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关系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说教法】

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是你绝不可能按着马头让它饮水。”针对平面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比较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醒人实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在学法指导上,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在设计课程方案时,将学生分成5人学习小组,同组异质: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发言员等),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想一想,猜一猜,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自主探究、议论纷纷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说教学流程】

问题——在生活中生成

杜威“做中学”理论中有这么一句话:“经验和自然相互联系”,从而可知“做中学”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景,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就是我这堂课的引入——情境激趣悬念探路。

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情境:家住白云区广园新村的小明,到外校共有3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呢?”、“这是什么原因?”等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感性的,浅显的,认识上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时教师欣赏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语言尤为重要。

在交流原因时,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谈看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教师不作过多评价,接着教师的话锋一转:我们的想法对吗?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谁能设计验证的思路。

学生自主设计验证思路。

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并学会表示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况,了解什么是等量关系。会用线段、列式这两种方法来表示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等量关系的学习培养数学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学会找到等量关系,锻炼协作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跷跷板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三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鹅和两个鸭子在玩跷跷板,结果鹅的质量比较大。(教师说明质量就是物体的重量)第二幅图是1只鹅和3只鸭子玩跷跷板,结果3只鹅的质量比较大。第三幅图1只鹅和2只鸭子1只鸡比较,结果跷跷板平衡。

师:跷跷板平衡说明了什么?

跷跷板两边的质量相等,也就是1只鹅的质量相当于2只鸭子和1只鸡的质量。

师:嗯,说的非常棒,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等量关系。那如果用等式表示两边的关系,你可以吗?写一写,试一试。

1只鹅=2只鸭子+1只鸡。

师:做的很棒,既然大家初步认识了等量关系,那么咱们就继续挑战。

2.出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关系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姚明身高是妹妹的2倍,笑笑比妹妹高20厘米、姚明身高226厘米。

师:你能不能表示出妹妹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之间的关系?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我用画图的方法。

师:很好,请你在黑板上表示一下。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一生汇报:我用列式的方法。

师:也请你在黑板上列式,给大家分享下你的方法。

成果展示:生1:画图法

妹妹身高

姚明身高

笑笑身高

生2: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

师:嗯,上面两位同学做的非常好,非常形象的表达了三人身高之间的关系,那你们做的和他相同吗?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等式吗?(小组互相说。)

多生汇报:

生1: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

生2: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

生3: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

(此处教师予以引导,关系式1与关系式2最后都等于妹妹身高,那么就说明这两个等式是相等的,渗透到等式转换。)

3.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同学交流。(等量转换)

二、拓展应用。

1.练一练第1题,第2题。

看图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说出等量关系。

你是怎么想的?

2.练一练第3题。

根据题意写出相应关系式,用字母表示。

第三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

3.练一练第4题。

结合下列情景说一说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师适当引导)

三、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布置: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及两点间距离的含义,并在操作、观察、归纳等活动中发现、理解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归纳的能力。

3、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两点间的距离。

1、出示三角形ABC: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2、三角形里藏着的知识还多着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角形。

3、从A点到C点,可以怎么走?相同速度时走哪条路更快到达C点?

4、如果增加一条从A点到C点的线,还是AC最短吗?

5、你怎么证明?(可以测量)

6、从比较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即两点间线段的长度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7、再来观察三角形ABC:能用算式表示AC短于另一条路吗?(AB+BC﹥AC)如果要从B到C呢?AB+AC﹥BC吗?AC+BC﹥AB吗?是不是三角形中两条边相加都会大于另一条边呢?下面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纸条,从中选择三根纸条,拼拼看。

⑴证明要用数据说话,你打算怎样做?

⑵拿出纸条后在自由本上记录三根纸条的长度,然后拼拼看,能拼成就在刚才记录的旁边打上对钩。

⑶学生开始拼

⑷学生汇报,并板演拼的过程。

⑸师记录(可以拼成的有:①15厘米、15厘米、15厘米,②15厘米、11厘米、11厘米,③15厘米,11厘米,8厘米,④8厘米、7厘米、5厘米。不能拼成的有:①15厘米、8厘米、7厘米,②15厘米、7厘米、5厘米。)

2、观察:能拼成三角形的三根纸条是否符合我们刚才的猜想?

⑴学生观察并计算

⑵全班汇报交流

⑶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即:三角形里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⑷再来观察另外两组数据,为什么不能拼成三角形?学生观察思考。

⑸同桌交流。

⑹全班交流。即:三条边中若有两条边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就围不成三角形。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判断下面各组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教案。单位:厘米

⑴9、7、6

⑵8、5、3

⑶20、15、7

⑷17、8、8

①学生判断

②交流判断的结果及判断的方法

③从刚才的交流中同学们发现,要判断三条边能否围成三角形,其实只需要判断什么就可以了?

4、小结:同学们通过提出猜想,操作验证并归纳,我们发现了三角形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而猜想、操作、验证、归纳能都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法。

三、练习

1、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对钩。单位:厘米

⑴3、4、5

⑵3、3、3

⑶2、2、6

⑷3、3、5

学生判断后全班交流。

2、用下面的6根小棒,你能摆出几种三角形(单位:厘米)

2、2、5、6、6、6

⑴学生独立思,并记录

⑵全班交流。(①6、6、6②6、6、5③6、6、2④6、2、5)

3、现在有两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和10厘米,请问另外一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多少厘米?最大呢?最小呢?你是怎么想的?

⑴学生思考

⑵全班交流

⑶讨论方法

四、评价反思

1、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问题?

2、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五、作业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能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在探索体验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通过学习,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不同长度纸条若干张、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情境图。

师:通过刚才摆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用的三张纸条中有两条长的和大于第三条长却没有摆成三角形呢?)

师:通过刚才是实验,我们可以发现三角形三条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但究竟怎样的三张纸条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让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2、 动手实验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三张纸条才可以摆成三角形。

师:每组同学任意选择下面三组中的任意一组纸条做进一步实验,并完成相应的实验记录。(1)4c 5c 9c (2) 3c 6c 10c (3) 6c 7c 8c

学生汇报展示: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1 )不 能4+5=9 4+9>5 5+9>4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等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2 )不 能6+10>3 3+10>6 3+6<10发现:两边之和有时大于第三边,有时小于第三边,不能摆成三角形( 3 )能6+7>8 6+8>7 7+8>6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摆成三角形师:对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表达更严密?体会任意两边的含义。

三、 拓展应用:

1、 说一说老师为什么走中间的这条路最近?

2、 判断:哪一组中的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

(1)3,6,9 (2)4,4,10

(学生通过比较任意两边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来判断是否可以围成三角形,教师再让学生讨论交流好方法)

3、解决问题:

师: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数)

(2)第三边的木条的长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四、 回顾反思:  同学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吗?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11

一、问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 5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总括语

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因此,我将分析教材放在首要位置。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围绕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展开,本课需要学生在对三角形基本定义和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组成特征。本课内容于本章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方面内容,基于此我将我

的教学目标也设立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也是本堂课的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同学们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应用到猜想、验证以及总结的

过程当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悟数学的魅力,并愿意将我们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当中。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学情分析

在对教材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基础有一个了解,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换的阶段,对于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已经有了了解和掌握,只是对一些个深入的问题尚不能独立解决,他们好奇心强,好玩好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有一个积极的引导。

六、教学教法

为了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问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以及以学定教的原则,我将会采取讲授法,提问法,分析法进行授课。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采取诱思深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举一反三的方法相结合,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过程

以上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更科学合理的呈现我们的教学过程!为了让同学们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因此我将采取情景创设的方式进行导入: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的地点大家熟不熟悉?哎,这里分别是咱们学校、建行和火车站,大家看,如果将这三个地点的路线连在一起的话会形成一个什么形状,对三角形。现在呀,老师想要从学校到建行取一些钱,走哪条路线会更近?哦,你是说直走?那现在老师在建行取完钱去火车站怎么走?你也说直走。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在三角形的路线当中走其中一边会走另外两边花费更短的时间呢?大家大部分都是使用的生活知识得到的这个结论,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验证我们的这个想法呢?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进行完导入之后,在我们启发诱导,探索新知的环节,首先我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三根小棒,让同学们猜想这三个小棒能否形成三角形。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答案以后,我会将其中的一根小棒折断,取其中的一部分,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在这样的条件下三根小棒是否能够拼凑成三角形。以此来引发同学们的兴趣,让他们猜想一下三边处于怎样的关系才能够形成三角形。

紧接着我会趁热打铁,让同学们亲自动手操作,用各种各样不同长短的小棒来拼凑三角形,然后小组合作记录数据,推出三角形形成的原因必须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紧接着在巩固部分,我会依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定理给同学们出题,验证大家是否对于本节课关于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问题掌握。在进行完巩固练习环节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并留出课后作业,让大家测量生活当中三角形的长度。

最后我将进行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设计,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也能够体现我的整体授课逻辑和层次,我将在黑板中央的正上方写上主题,下方写上大家实验得到的表格数据,以及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论断,在右侧黑板的最下方写出我今天所留的作业。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过程,感谢各位考官。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三角形角的关系教案 篇13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的奥秘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容。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知识,那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有一个三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条是?请你想一想,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的BC边就叫做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出一条高,想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边的高?方法也一样,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这时AC边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同的高)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什么地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你能想象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底

八、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画高的时候会经常出现错误呢?分析思考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所以我让学生帮小红找最短的路径,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定义。然后逐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最后隐去三角形,和底让学生想象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

知识点

1、任意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和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5、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6、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7、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练习题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和()。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按边分这是()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个直角,最多()个钝角,最少()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或()、()。

参考答案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94°,那么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43)和(43)。

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之和是85°,第三个角是(10)°,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45°,另一个内角是(45°),按边分这是(等腰)三角形。

4.三角形最多(1)个直角,最多(1)个钝角,最少(2)个锐角。

5.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另外两个内角分别是(50°)、(50°)或(80°)、(20°)。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三角形教案九篇

    发布时间:2023-12-23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直到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特性。1、师: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三角形。拿出...

  • w
    三角形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19

    教案课件的准备需要老师们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因此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细致地准备教案课件。编写好的教案课件对于提高课程和教育学科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在编写教案课件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内容准确性:教案课件应该确保所列举的知识点和内容是准确无误的,避免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带来误导。2. 清晰度和简...

  • w
    解三角形课件

    发布时间:2023-12-0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22――24页《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的认识过程,并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2.明白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感受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3.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能正确测量底和高。4....

  • w
    最新三角形的分类教案

    发布时间:2024-02-26

    每位老师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就是教案课件,因此可能需要每天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撰写。教案是成功教学的基石。希望您能多关注我们网站发布的最新资讯,及时开展营销活动,与“三角形的分类教案”相关的内容也将会为您精心准备!...

  • w
    全等三角形教案热门4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作为服务提供者,我们已经根据您的需求编辑了“全等三角形教案”,为了避免遗忘,请您将本页添加到浏览器的收藏夹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的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老师需要花费一些心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教案课件,以促进教学的发展。...

  • w
    认识三角形课件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思想,使学生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2.通过学习实际操作,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学会三角形按角分类。3.使学生体会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

  • w
    全等三角形教案模板7篇

    发布时间:2024-03-12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是富有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教学设计,优秀的课件教案怎么写?编辑精心筛选的这篇文章名为“全等三角形教案”,我们会不断地整理出优质的内容为您呈现!...

  • w
    三角形内角和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12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并能根据这个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比过去撕纸等探索过程,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