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课例与教案集合10篇

课例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29

课例与教案集合10篇

2023-11-29 20:01:00

【#实用文# #课例与教案集合10篇#】本文的主题是研究与“课例与教案”相关的话题,读完本文后您会有所收获。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准备好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充足的备课时间能够帮助教师制定更优质的教案。

课例与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课文《小小的书橱》是一首儿童诗歌,它用生动、美妙的语句,描绘了小小的书橱就像

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我在那里度过了最愉悦的时光,挖掘到无穷的宝藏,从中得到许多益处。抒发了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表达了读书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二、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题是读书。三篇主体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读书的乐趣,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学习之后,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产生爱读书、读好书的思想感情。本诗语言生动,比喻形象。全诗共6个小节。第一小节,作者把小书橱比作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点明书橱对作者的人生意义,表达了对小书橱的喜爱,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五小节,紧扣第一小节,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小书橱中丰富多彩的各类书籍,及我在读书中感受到的乐趣,表达了我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其中第二三小节写我读了许多书,增长了许多知识。第四五小节,侧重描写了读书使我陶醉,坐在书橱旁是我最愉悦的时光,点明了读书的乐趣。第六小节写了小书橱伴我成长,我将从中继续挖掘无穷的宝藏,表达了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理解诗歌意思,体会读书的乐趣,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能力目标:1、在学习生字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字形、结构等的分析能力。

2、朗读诗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体会作者思想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对书的热爱,知道书是人类的朋友,进步的源泉。要多书、体会书带给人们的乐趣。(重点)

教学重点:有语气地朗读全诗。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查阅有关鲁迅、冰心、孙悟空、海的女儿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情境导入:

师:播放一组同学们熟悉的书中人物和形象图片如白雪公主、孙悟空、青蛙王子等。

生: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回忆。

师:课前我们共同回忆了一下我们曾经看过的一些好看的书目。那么你们的这些书都摆放在哪里呀?

生:谈各自摆书和藏书的情况。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分层指导

师:请大家自由读诗歌,注意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巡视指导)

生:按照要求初读课文。

师:生字朋友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和大家见面了,我们一起来认吧,谁来试试?(屏幕出示生字)

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师:这篇诗歌一共有几小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歌。其他同学看看不认识的字,这些同学是怎样读的?

生:分自然段朗读诗歌。

师:你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评论。

(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在开课之初引导学生从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进行评论,目的是为学生确定目标,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环节关注自己对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合作交流、品读课文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把小书橱比做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

生: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

2、全班交流。(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在第一自然段提出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更好的理解2~5自然段的内容做铺垫,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浩瀚这个词语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回答,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只要用心思考了,都应给予肯定。)

3、指导学生有语气的朗读。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师:请同学们小声朗读2~5自然段。思考:你知道小作者结识了哪些朋友?

生:小声朗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

2、全班交流。

3、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出示明确要求)你知道诗中提到的人物吗?这些人物在哪些书见到过?向小伙伴交流对这些人物的了解。(学前指导孩子通过读书、上网,搜集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故事及名人资料,在交流的过程中,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名人身上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价值观得到升华。使之读有所获,读有所乐。)

从漫游、遨游、沐浴这些词中你体会出什么?读书有哪些乐趣?(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感悟,学生就会理解作者坐在书桌旁的愉悦,做到有语气地朗读。)

生:按照课件出示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4、有感情的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应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朗读深化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的体验,进一步体会读书的乐趣。)

相机板书

(四)迁移拓展、自主发展

1、师:请大家齐读第6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生:齐读第6自然段,边读边想。

2、全班交流。

3、师:书不仅充实了你的书橱,还为你挖掘到了许多宝藏。你在这些年的读书生活里,都挖掘到了哪些宝藏?

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读书的收获。

师:大家从书中获益良多,下一节课,我们开一个好书交流会,从你的书橱里找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带来,把你的读书笔记也一同进行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读诗激趣。(课件出示《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

(宋)朱喜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对学生稍做点拨)大学问家朱喜认为只有不断的学习,补充新知识,才能读懂文章,想通问题,提高认识。

生:有感情地诵读。

二、读书交流会。

(一)四人小组交流:

师:这是他对读书的体会,你读书的体会和收获是什么?赶快和大家交流一下吧!

(课件出示明确要求)

1、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收获?是增长了知识,还是懂得了道理,或者积累了优美的、生动有趣的语言?说给你的小伙伴听。

2、这学期,你的读书笔记一定写得越来越精彩了,给自己心爱的笔记本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在组内展示,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感情地读给小伙伴听。

生:交流读书体会。

(二)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成果。

(第三单元《读书》的综合活动有三项:展示摘录本、观察书和记录课外阅读情况,但这些活动并不是在某一个四十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的,课堂上展示的是个结果,其实功夫在课外。因此,教师应平时就督促学生养成读书时做摘抄的好习惯,并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摘录本进行装饰美化,为它起名字;还可提前指导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下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进行评价,充分肯定每一个人的优点。当学生展示自己的摘抄、阅读成果,介绍观察心得时,那种成就感不言而喻。同时,其他同学的表现又会进一步激励他更加努力。所以,我们要使初显身手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成为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初显身手还可以和其他栏目有机结合,如上面的活动就可以和这个单元的畅所欲言结合,从观察图书的扉页和封底开始,引入了解图书的演变历史。如有条件,还可以设计为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堂气氛活而不乱,班上课余爱读书、知识面广的学生较多,所以他们非常乐于有这样一次交流展示的舞台,成就感不言而喻;一部分学生写得读书笔记缺乏创造性,这也正好给他们提供学习和受启发的机会,这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成功的。第一课时能以读为本,引导学生积累词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重点突出,但在课堂评价方面很单调,没有起到激励和指导的作用。

课例与教案【篇2】

一、研究背景:文本细读是20世纪40年代英美新批评流派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后被借来用于语文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和教学。教师应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文本,因为教材文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直接体现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文本细读是提升课堂品质的必由之路,是一项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工程。

可是部分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进行文本细读,敷衍了事的阅读使得解读文本视野狭窄,方法单一,程度肤浅,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肢解文本、窄化文本、冷落文本现象。文本细读的缺失也使部分教师解读教材能力下降,公开教学过度依赖教研组,独立备课能力差。教师能否坚持对文本细读,关乎教师的职业成长,关乎课堂教学的有效,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细读文本,并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这是本次课例所要探讨的。

二、情景描述

《唯一的听众》是上教版小学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一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她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认真阅读能从文本中老教授的语言感受到她对我的鼓励,但文本中的鼓励除了言语还有神态教授平静的眼神,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感悟文章内涵。

(一)第一次课堂教学实践片段

师:小伙子开始拉小提琴像锯桌腿,后来能拉出美妙音乐并且在各大舞台演出,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变化,请你默读课文,在文中找找原因。

生:请大家看第5小节,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诶你,小伙子。老人对小伙子进行鼓励,小伙子很感激。

师:你关注了文中的语言,很不错。这句话中我们看出的是老人对小伙子的感激,这是一种鼓励。

生:请大家看第5小节,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老人鼓励小伙子。

师:拉得非常好这个是很高的肯定呢。

生:我从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看出老奶奶一直在鼓励他。

师:你看,听了这几句平常的话,让小伙子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感觉,是温暖的,是温馨的。是她的鼓励让我越拉(越好)越拉(越棒)。

存在问题

1、课文理解肤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言语描写内在的关系、内涵,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我的成功全归结与教授的鼓励是不全面的。

2、忽略了文中的细节描写

教师关注了文本中的言语描写,但是在老教授言语中类似每天等重点词语没有引导学生体会。

3、牵着学生走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不管是对教授言语的感悟还是对神态的理解都是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来了。学生学习没有自主权,学习兴趣被抑制。

原因分析

1、教师对文本研读不够深入

作为课文的文本,在教师的层面,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细读,进行着低层次的隔靴搔痒式的浅阅读。在本课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是大致浏览一下课文内容,没有仔细研读文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就匆忙下结论:这篇文章在赞美老教师,是她的鼓励让这个小伙子取得了成功。对于文本中语言描写更是片面地感觉过于简单而没有进行深入思考。

2、教师研读文本的方法欠妥

教师研读文本过于注重整体把握,而对于句子、词语、标点的分析、感悟过少,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个故事。另外,教师教学中把老妇人的言语教学与我心理变化分开教学,无形中拉远了文中主人公的关系。

3、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基于学生的需要展开教学。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办压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面小,除了因为未能充分关注学生外,与自己的教学行为习惯和教学的设计有关。

改进措施

1、研读文本,确立教学目标

教师研读文本,认真分析老教师言语蕴涵的内在含义,引导学生关注教授的神态描写,体会平静背后的含义,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我那热情的鼓励;能整体把握文章,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

2、关注细节,渗透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每天平静等词语,在语境中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另外,把描写老人的语言神态的语句与体现我内心变化的这些句子结合起来,感受老人为什么在我心中是如此可亲可敬,如此难忘的唯一的听众。

3、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课堂不是教师展现自我魅力的舞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一颦一笑,积极改变教学策略,教学中除了师生的互动对话,教师还应创造机会进行生生间的交流,唤起多维多层的互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是实践主体,教师应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我实践、体验、理解、感悟、积累。

(二)第二次课堂教学实践片段

通过文本研读,学生体会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以及对我那热情的鼓励,可是对于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教学目标还没有落实,这个时候我想到了结合班级中的学生,请他们结合今天认识的这位年轻人来给老师一点教学建议。

教学片断:

师:其实老师在备课时很郁闷的。

生不解看着教师。

师:这位老教授没有交给他拉琴的技巧,没有苦口婆心地劝导,仅用言语、眼神的鼓励就让一个小提琴拉得像锯桌腿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能拉出美妙音乐并且在各大舞台演出。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王浩,老师也一样的鼓励他,为什么他两年来成绩没有进步呢?请你到文中找找原因,帮老师解惑。

生微笑,低头读文思索。

生:请大家看文章第一小节,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我拉出的小夜曲,在他们听起来,就像是锯桌腿的声音。我的爸爸要是这样说我,我肯定再也不碰琴了,可是他却在清晨偷偷地到小树林去练,我从这看出他很喜欢拉小提琴,或者说拉小提琴是他的兴趣。

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的发现让老师不那么内疚了。

生笑。师板书:兴趣。

生:请大家看第9小节,我又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我不再坐在木椅上,而是站着练习。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我认为每天坚持认真地练习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师板书:坚持

生:我想补充李明的话,不论是第一小节爸爸、妹妹的嘲笑还是第三小节自我感觉把锯子带到树林都说明他确实拉得很不好,但是他有勇气在小树林里一直拉,要知道那个小树林不一定永远只有老奶奶。我认为如果王浩能在课堂上勇敢地发言,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师对其竖起大拇指并板书:勇气。

一石激起千层浪,闲聊似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课堂城了学生们说话的天地、交流的场所、想象的空间。

分析与反思

1、精思妙想,巧抓细节

对于懂得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勇气、有信心、有毅力的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向生活扩延,以一个弱态请求学生的帮助。这个设计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他们纷纷到文本中找证据,一个个句子被提醒,一个个词语被析出。

2、自主体验,乐于表达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学而教。课堂中,教师几乎没提什么理解性的问题,只是让学生自主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去感悟、去讨论、去表达,实践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自行解答、帮助同伴解答带来的喜悦激发着他们继续学习。

三、研究体会

(一)、蹲下身子看文本

对于思维发展成熟的成年人,课文读上一遍自然知道故事主要内容。可是10岁的孩子正处于整体思维形成期,他们的思维发展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水平,他们对文本的分析远远没有教师预想的那样透彻,他们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他们引导。当几个孩子都没有说到教师想要的答案,这个时候教师应该蹲下身子,关注孩子的思考方式,反思自己的问题是否出了问题。

小学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具有童真童趣。教师作为一个成年人,细读时的发现与学生的阅读发现有差异,课堂教学时,教师无需拘泥于自己细读文本时的体会,强牵学生到自己的发现中。

(二)、注重细节读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本文中的众多细节是教师细读文本时应关注的。如老教授言语的内在关系,言语中聋子每天等蕴涵的深意;在小伙子的变化中,关注面对爸爸和妹妹批评压力,他不是放弃拉小提琴,而是早上蹑手蹑脚出去练习,关注描写他练习时的样子: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语文课的味,要求教师要有火眼金睛,关注文本一点一滴的变化。

(三)、托举学生看文本

教师的作用是真心的托举让我们的学生,沿着我们思想的线路,踏着我们精神的脊梁,在我们的全力托举之下,奋力攀援,直至站到我们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然后弹跳起飞,飞往学生心中最为理想的殿堂。教师细读文本领悟出的内容采用何种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课堂教师的重点,在《唯一的听众》一课教学中,教师放掉了先知先觉的架子,放弃话语霸权,以咨询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把自己作为课堂中的一份子,教师首先看到自己的教学也有问题,自己也有未完成性和片面性,教学是一个不完美的成人带着一群不完美的孩子走向完美的过程。教师不再一味地主宰课堂,满堂灌输,只是在倾听,适时给与引导,那样的课堂的主人是学生。

课例与教案【篇3】

教学设想: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它强调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从这定义上讲,教育教学工作既是传知、授业、解惑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项开掘人的精神世界的生命工程。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力量,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无疑是课堂教学担负的一项重要任务。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英雄人物篇。此类文章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情感基点,努力使学生情感步步升级,点燃情感的火种。在教学本篇高潮部分(舍身炸堡的情节)时,我将教学过程定位于情感化目的是使学生不但受到语言文字训练,还使学生体验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一、设情境,入情感

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并同时采取录音手段,渲染作战环境,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仿佛把学生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使学生有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理解全文创设情感的空间,同时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作出铺垫。

二、抓词语,现情感

学生的情感来自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情感蕴含在字里行间,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词语的主动探究,为学生情感的升华作好铺垫,并诱导学生借助词语发挥想象体会情感。

三、重朗读,表情感

多读,就是多朗读,特别是感情朗读,通过朗读,文章中的音韵之妙、节奏之妙、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才能体会出来。同时,通过朗读,才能注重品位和积累。朗读应与理解相结合,只有在理解语言文字蕴藏的情感时才能真正发挥朗读的功能。朗读应讲究形式变化,不要使之成为个别学生的舞台,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朗读应指导学生因情自得,让学生按得去读。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情感,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使感情得到升华。

四、放录像,述情感

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在于在教学和学习中利用各种视、听感官,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达到教育目标。并能带来直观、形象的视、听觉冲击,形成对文章内容的再现,从而强化学生已有的感情,使学生有感而发,并通过语言文字地表述,使情感得到升级。

教学片段:

师:凭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凭着炸毁暗堡的决心,董存瑞猛冲到桥底下,于是解放隆化战斗中最壮烈的一幕出现了。听录音,思考:这壮烈的一幕是指什么?(配上枪炮声)

生:(集体答)这壮烈的一幕是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一幕。

师:自由读,边读边想:在你眼前出现的董存瑞是个怎样的人?

生1:他是个坚强的人。

生2:他是个是不怕死的人。

师:默读,找出书上描写董存瑞动作、神态及语言的词。

生:(默读,划词)

师:四人小组讨论,找了哪些词和句子?请用上我从(词语)中体会到的句式说。

(小组讨论、交流,并请学生上台板书)

生1:我从昂首挺胸看出董存瑞坚定不移。

生2:我从钢铸一般的脸看出董存瑞英勇无畏。

生3:我从坚毅、眺望看出董存瑞无所畏惧。

师:课文就是抓住了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词来描写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不是一冲到暗堡底下就舍身炸堡的?

生:(齐答)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他两次把炸药包放到桥沿上都滑了下来。

师:是啊!桥太高,又太滑给炸暗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有没有既能炸暗堡又能保全自己的办法呢?

生1:可以用棒把炸药包支起来。

生2:可以凿开一个地方放进去。

生3:可以用石头垒起来,把炸药包放在上面。

师:是啊!你们能想出这些办法,更不要说有着丰富战斗经验的董存瑞叔叔了,他一定也想到了,但他为什么不这么做呢?

生1:因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冲锋号已吹响了。

生2:因为不马上炸掉,我军将会有更多的牺牲。

师:在冲锋号吹响的紧急关头,董存瑞是怎么想的?(出示练习)

*冲锋号吹响了,董存瑞想,如果()我军就(),我宁可()也要()。

师:董存瑞就是这么想的,为了战友的安全,为了战斗的胜利,他用自己的身体做支架炸毁了暗堡,这是多么了不起呀!那你认为这段话应怎么读好?

生:把这些重点词读好,读出人物的感情来。

(指名读---自由读---评读---齐读)

师: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被炸飞了,咱们的英雄董存瑞壮烈牺牲了。同学们,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什么?

生:董存瑞用生命换来了胜利。

师:齐读最后一节。

生:(高声朗读)

师:让我们怀着对英雄无比怀念和崇敬之请,再来瞻仰一下这一幕。(录像,并在最后打出董存瑞烈士永垂不朽)看了以后,你有什么要说?

生1:董存瑞叔叔,你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我们感谢你。

生2:董存瑞叔叔,你的生命太可贵了,我向你致敬。

生3:董存瑞叔叔,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好好学习的。

课后反思:

一、运用现代媒体手段----活化教材内容,形成强烈的听、视觉冲击

教学过程的媒体运用使学生能形成直觉,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课后的录像再现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未能体会到的强烈情感冲击,以视觉效果带动学生进一步感受。而此时,也正是学生情感的制高点,学生就会无话不说,无所不谈。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可见一斑,真正打开了学生情感的窗口。课文中的录音铺垫其实对学生的情感迸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会自然地在脑中映现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闪现出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显现出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由此,现代教学媒体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上提供了更直观、形象的视、听觉冲击使学生受到直观感受,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种。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

从个性来说,学习本身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性,消除学习依赖性,自主独立学习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传统教学的教学过程重在讲读、精读,这无疑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地体现。为了使学生在整个学教过程中能主动的探索、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本堂课,我采取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并让学生自找、自说、讨论,从中获得成功、获得信心。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真正落实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教为学服务的目的,变学会为会学。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自主钻研,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是人和人心理上的最微妙地接触,课堂中师生双方的生活质量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师生双方交往互动过程中,应注重情感融入,将过程情感化,体现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交往的舞台。

三、注重文章的知识内涵----寓德育于语言文字教学中

每篇课文,每个片段,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涵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挖掘语言文字中的道德因素,使之外化为情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本堂课通过对董存瑞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挖掘,一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从董存瑞身上汲取力量内化为自己爱国主义的道德力量。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其中,自然而然地得到熏陶。使语言文字教学与道德教育相互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之功效。

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应是教师积极探究的永久性话题。作为教育者,应把握教材内容,找准情感基点。以此来服务于教育教学,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育过程真正达到情感化。

课例与教案【篇4】

师:同学们,你们想成为成功人士吗?那么,请记住这条秘诀吧!(出示名言: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途径和方法+不说空话)

(学生齐读名言)

师: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

生:这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

(板书:爱因斯坦)

师: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吗?

生: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生:爱因斯坦1879年生于德国,1955年4月18日于美国普林斯顿逝世。

生:他的相对论远比牛顿物理学先进,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

生:19xx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有关他的文章。

(板书完整课题: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想知道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想了解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生: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生:从他俩发生的故事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师在课题处适时打上大小不同的?)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揭示课题这一环节对整堂课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由揭示成功秘诀的名言引出名人爱因斯坦,让学生介绍一下爱因斯坦,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初步奠定情感基础。第二步让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你问他问大家问的热烈氛围中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意在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的欲望,吸引着学生非读下去不可。]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愿意读哪部分就读哪部分,我们其他同学可以来当小评委。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再读)

师:请我们的小评委们作一番评议吧!当然,可以是值得发扬之处,也可以指出欠缺地方。

生:刚才某某同学把趿拉读成了汲拉。

生:我觉得刚才几位同学读得比较流利,而且声音响亮。

师: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也真不赖!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大家可自由发表观点。

(学生针对课题疑问交流初读感受,擦去相应的?)

生:我了解到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是偶然相遇的。

生: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遇到相处,并成为好朋友。

生:我知道他们之间最初有过三次交往。

师: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三次交往的起止。

(生速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

(生交流三次交往的起止)

[初读阶段留足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扎扎实实抓好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使阅读教学的过程真正变成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上呈现了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状态,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体。]

师:请大家再读读每次相遇的第一句话及最后一部分的第一句话,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的。

(出示四句话: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生: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还有别的发现?

生: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师:你很会动脑筋。还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是小女孩主动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去作客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到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

板书如下(用箭头表示关系):

(爱因斯坦遇小女孩)

师: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

师: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每天都坐坐,可以看出小女孩已经成了爱因斯坦的常客。

生:他们已经成了好朋友

生:他们互相帮助,谁也离不开谁

师: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呀?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怎样穿戴。

生:我看到小女孩在教爱因斯坦如何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生:我看到的是爱因斯坦在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

[教师用抓住段首主题句联系上下文对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用你看到了吗?都看到他俩在做些什么吗?启发学生想象,间接地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师:大家真会读书,能边读书边思考,下面我们要通过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自由选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交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看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学生自找、自读、自练,准备交流;师来回巡视)

师:咱们来交流一下读后的体会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交往: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抬起头,友好地冲小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他有着宽容、坦荡的胸怀。

师:那就请你来为大家读一读这部分吧!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次交往:爱因斯坦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虚心接受小女孩的教诲,穿戴得整整齐齐,还在请小女孩作客,多么平易近人啊!我想读读这一部分。

(指导生有感情地读第三次交往的有关句子。)

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二次交往。我最想读的是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这一句。(该生有感情地读这句)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师:读了这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爱因斯坦对小女孩的回答很满意。

师: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在说(引导生齐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出示句子: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师:小女孩认为(引导生为反问句换个说法)

生:小女孩是说: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师:对此爱因斯坦感到(生说:很欣慰),因为他也需要一种平等的交流,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那么,试想一下,在小女孩的想象中,伟人又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女孩认为伟人应该是衣着整洁的。

生:伟人应是知识渊博的。

生:在小女孩的眼中,伟人应该完美无缺。

生:

师:而眼前的爱因斯坦的装束却是(出示图片),你能用个词来形容他吗?

生:衣衫不整。

师:能结合上文说具体些吗?

生: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出示句子: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师:你能演示一下爱因斯坦当时的言行举止吗?

(指名表演)

师:你认为他会对付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会对付的是物理难题。

生:他会对付的是科学上的疑难杂症。

师:他是怎么对付的?能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吗?

生: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生: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出示句子: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和无拘无束的心理自由环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读什么、怎么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表达、思考、表演、想象能力。]

师:能说说爱因斯坦对待科学事业的事例吗?

生:年轻时的爱因斯坦推着儿子的小车在街头边走边思考问题,差点被马车撞了。

生:在桥头等一位学生时,爱因斯坦掏出纸进行计算,雨水淋湿了他的衣服也没有觉察。

生:躺在病床上,朋友问他最需要什么?他双眼闪亮,低声说:我现在只希望有几个小时时间把一些稿子整理好;直到逝世前他仍在忘我地工作、工作、再工作

师:是啊!爱因斯坦就是这么一位惜时如金的人,他几乎分分秒秒都用来探索自然奥秘。读到这,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爱因斯坦说: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潜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你是我们学习上的榜样。

生:我想说的是:爱因斯坦先生,你是那么平易近人,我们敬仰你!

生:

师:多可敬可爱的老人,态度又是那么的诚恳,让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吧!(齐读第二次交往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张扬,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

师:下面就请大家同桌分角色选读其中一次相遇。

(同桌分角色读)

师:哪一桌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当评委。

(指名分角色朗读)

师: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那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课例与教案【篇5】

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孟母教子》来谈。这是一篇著名的历史故事,课文主要讲孟母借公孙将军高超的箭法来启发教育儿子孟轲认识骄傲自满的缺点,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节简单,但蕴含的道理却发人深思。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使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情操。

这一夜,小孟轲为什么没有睡好?这个问题是文中的切入点。在教学中,我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并采用了小组讨论、体验交流、集体反馈、朗读感悟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还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学习孟轲久困学堂,一旦扑进大自然的怀抱,就像飞出樊笼的小鸟,感到无比快乐这段话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小孟轲比作什么?

生:比作久困学堂,关在樊笼中的小鸟。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生:因为孟轲长久关在学堂里学习,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大自然。

师:关在樊笼中的小鸟一旦放了出去,会有怎样的心情?你觉得在这段话中哪些字词用得恰到好处。

生:(读文感悟)

生:我从扑入大自然中体会到了小孟轲对大自然是多么的渴望,他又是多么活泼好动啊!

学生在读悟中体会到了小孟轲虽身处学堂学习,但也渴望自由。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轲兴高采烈地跟妈妈外公登山游玩时,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们要让小孟轲见识到了外公公孙将军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箭法。小孟轲没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所以他一夜都没有睡好。他为什么没有睡好,他会想些什么?我让学生反复朗读第4、5自然段,学生从外公的慢理斯条、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兽一只只应声倒地、无一逃脱;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条上落叶纷纷。从外公高超的箭艺中深受启发。

师:公孙将军高超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

生:是他平时刻苦训练出来的。

师:看到这些,小孟轲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是因为他长期刻苦训练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学习。

生:他想到母亲为了让他懂得这个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为榜样,勤劳苦练。

生:他还想到一个人要成功,必须要永不自满,决不能沾沾自喜。

生: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后春笋,蒸蒸日上。

师:那么,从《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我们要像孟轲一样,引以为戒,取得一点成绩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厉,争取更好。

从讨论中,学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坚持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个维度的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文体作为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领悟作者的思想内涵,链接学生生活,让他们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同时,通过感悟语言,可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练就扎实过硬的语言基本功。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出口能成章,挥笔就成文,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课例与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位普通的杂质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

学完课文,这位少年同样会给我们留下永久的记忆。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

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2、齐读课题

3、引出作者赵丽宏,散文家、诗人

二、交流预习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交流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座无虚席、目不转睛、不知所措、惊心动魄)

3、师问: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叙述顺序:人生经历杂技表演激动

5、质疑: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预设:(1)这为什么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

(2)文末为什么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

三、研读感悟

(一)自读课文27自然段,划出从哪些语句看出惊心动魄。

(二)交流:

1、少年动作、神态(难度非常大)

小结:从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失误后少年还能保持镇定,但第二次失误后他心情十分紧张,

没有了再次表演的勇气。是什么力量让他继续表演下去呢?

2、老者:

老者会向少年说什么?

小结:正是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鼓励,给了少年勇气和力量,使表演获得了成功。(朗读)

3、观众情绪(扣人心弦)

4、碗的描写(难度大,也衬托了少年表演技艺的高超)

(三)拓展:少年顶碗两次失误,你认为他的表演算是一次精彩的表演吗?为什么?(讨论)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读,你从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交流。

面对挫折、勇于拼搏、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

四、总结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感受,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

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课文学习完了,但我相信,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位

顶碗少年给我们的启迪。

五、当堂检测题

作者看了一次()的杂技表演,从课文中对()的描写能够体会到

六、作业

小练笔:

假如你就是那位顶碗少年,在两次表演失败后,你会有什么表现?把它写下来。

课例与教案【篇7】

第二课时

第二教时

精读训练时,我以陈毅孝顺母亲的具体表现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学习,就让学生画出课文中写陈毅元帅孝顺母亲的语句,并说说你为什么要画它们。

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陈毅爷爷很担心母亲的病情,一进家就细心地询问母亲得的什么病,是怎么引起的,严重吗?哪里疼?吃药了吗?要不要去医院?说明陈毅爷爷很孝顺自己的母亲。

是啊,陈毅爷爷风尘仆仆,一路奔波,到家都顾不上休息,直奔母亲床前,询问病情,的确是一个孝子。

这时一学生径自站起来,老师,陈毅爷爷是个大元帅,是个大官,他还要走回家吗?他为什么不骑马,或者坐专车呢?显然他错误地理解我话中一路奔波的意思了。

哦,那当然不是走回家了。陈毅爷爷身居要职,可谓日理万机,尽管是坐专车也比较疲乏的。

但学生还是跟我纠缠,他们觉得作为一个高官,应该是很享福的,所以不能体会到陈毅爷爷的繁忙和回家看看母亲是很不容易的事。想起在读陈毅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常。这句话时,引导学生想象陈毅会跟母亲谈些什么话时,有两名学生都说到:娘,我现在是大官了,有什么事你尽管说,我一定能帮你办好。娘,我现在有的是钱,有上百万、千万呢,你老人家就尽管花吧。虽然,学生并不知道上百万、千万的钱有多少,但他心里肯定是觉得陈毅有用不了的钱。但孩子从小就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了什么呢?想着心里不禁有几分担心。于是便将1962年,陈毅随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回国时途经成都,当天下午,他和夫人前去看望住在成都重病在身的老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述了一遍。

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陈毅爷爷是说母亲替他洗了很多很多次衣服,数也数不清,今天他为母亲洗衣服是报答母亲,说明他很孝顺。

学生这一说,倒让我想起了昨天教他们的古诗《游子吟》。在陈毅爷爷看来,自己年龄再大,地位再高,有机会能为母亲尽一点孝心,是再应该不过的了。母亲曾经为他洗了那么那么多次衣服,母亲的恩情就如《游子吟》里最后一句所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做子女的永远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将来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有多大成就,都不要忘记生你养你的父母;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当你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也不要忘记家里有永远支持你的父母,他们在那里静静守候你的归来。说着说着,眼里热热的,也许学生并不能体会我的这一番话,但我想着自己的父母,就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情。

课例与教案【篇8】

初读课文阶段,检查学生词语读音掌握情况,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指导正音后,我让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读懂了什么,自己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其中一名学生问:为什么奶奶说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也是这篇课文要解决的难点所在。其他学生纷纷举手,

我知道,爸爸小的时候,奶奶要喂他吃饭、给他洗衣服,很辛苦,一半头发就白了;现在爸爸结婚后生下了,奶奶又要喂我吃饭、送我上学,一半头发也白了。

人老了,头发就会变白了。

是奶奶为爸爸和我操心了,所以这头发就是我们给的。

师:是啊,奶奶将爸爸抚养长大,现在又要为我们这些小孙孙们辛劳,付出了许多心血,她的头发就白了。当小孙子听了奶奶的这句话后,他是什么反应?。

生:他低下了头,没有吭声。

师:他此时心情怎样,在想什么呢?

生:他很难过。

生:他觉得自己以前让奶奶操心了,觉得对不起奶奶。

我话锋一转,那小朋友们联系自己的实际,想想奶奶都为小孙孙操了哪些心呢?学生回答的内容比较贫乏,举手的小朋友也不多,我就有一种感觉,学生并未对自己的爷爷奶奶为自己付出的有所感悟,平时在他们的眼里,家长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理所当然的,也就无动于衷了,也就说不上家人为他们所作出的奉献了。应该是现在的孩子太养尊处优了,他们的生活条件过分优越的缘故使然吧,从而导致感恩的心也发育略显滞后了一些。

突然想起那天学校请一位老红军作报告时,红军战士英勇奋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却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稍微安静了一会儿,就又嘀嘀咕咕起来,但内容大多与主题无关。如今的孩子已经远离了那个年代,一些真实的故事在他们耳里也许永远只是个故事而已,但人人必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也是教育课程里一个重要的课题。

课例与教案【篇9】

【课例描述】

苏教版国标本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1中《诵读与欣赏》版块是一首诗,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备课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首诗已在班级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学过了。怎么办?是放弃?好象觉得可惜了些。是重温?似乎不必需要那样一段教学时间。再三考虑后,我决定换一种角度来教学这首诗。设计了如下教学简案:

㈠导入本诗的学习。

㈡学生重温古诗,了解大概诗意,诵读古诗。

㈢拓展延伸:

⒈体裁聚焦

⑴了解本诗是题画诗,简介题画诗。

⑵回忆已经学过的题画诗。

⑶诗画对照,感受题画诗的魅力。

⒉对比品鉴

《题秋江独钓图》和《江雪》两首垂钓诗的对比。

⒊数字搜寻

⑴感受本诗特点:九个一。

⑵学生回忆带有数字的诗吟诵。

㈣师小结。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地按教学流程进行学习。很多时候我都会觉得我不是在教学,我是在言说,言说古诗这种智慧的文体所呈现给我们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我是在倾听,倾听学生对诗文的独到理解和感受;我是在感动,感动诗与人心的相通,彼此照见了对美好的向往。

写意的中国水墨画和书法的浑然交融,加上老师诗意的介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了题画诗的魅力。而通过两首垂钓诗品鉴,让学生感同了不一样的情绪:从独钓寒江雪中感受到了诗人的落寞与孤寂以及深藏在内心的执著,从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感受到了诗人的闲适与豁达,逍遥与自在。诗句中的文字,骤然点亮了他们内心的情绪,心底也开始徜徉起那种不一样的情愫。他们沉浸在诗意的情韵中,虽然是临时而短暂的,却也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意义,隐约地触摸到人生的不同感受,这是人心与人心穿越时空的照面。

教学在数字搜寻这一环节达到了高潮,我让他们分成两大组竞赛。学生在脑海中搜寻一首又一首带有数字的古诗,诵读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这吟诵是快乐的,是心底的释放,是骄傲的言说,是积淀后的喷涌。诗的节奏,连通着课堂的节奏,实际也是连通着生命的节奏,跃动着人文的精神。

【课例评析】

应该说本堂课的教学设计是有一定主题的。而围绕这些特定的主题,为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打破教材原有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学习中,实现了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

通过主题的建构,开拓了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在诗歌的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受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支撑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的课堂;通过主题的建构,给学生学习古诗文指出了一个个路径。体裁聚焦、诗画对照、对比品鉴、数字搜寻让学生能够进行更丰富的语文实践,习得和积累语文能力。

同时,主题的建构还完成了语文教学走向文化追求的夙愿。对古诗多向度的拓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古诗带来的美感,引导学生进入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美妙的诗歌艺术境界。这种拓展延伸和课堂文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与技能训练走向基于特定的汉语文化情境来设计教学,丰厚了课的文化内涵。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更为敏锐,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语文素养在学习中得到自然的积淀并获得质的提升。它将直抵学生的内心,在他们的心灵上播下文化创造的种子。

可以说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在学生多元自主的参与和个性经验的分享中碰撞出了浓郁的语文的情味、意趣,闪现出耀眼的文化光彩。让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厚重和灵质。

课例与教案【篇10】

曾亲眼看到支玉恒老师上《再见了,亲人》一课,亲眼看到支老师的点石成金之术平淡而拖沓的朗读是如何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胆怯、紧张的情绪如何演化为脸通红、眼发亮、手高举这样的课堂情景实在无法从脑海中抹去。也因此,内心也有了一个小小的祈愿,愿自己也像这般地来演绎这堂课,就这堂课!然而,当我真的模仿着在上这堂课了,上完后,我却不无沮丧地发现我仅仅只是演绎了一个效颦的东施。

蹙眉篇课题三读

支老师的开篇就是读课题,创设三种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了不同的语调。真正使朗读做到顿挫紧随情景变。且让我也随之一试:

师:同学们,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当老师创设这样的情景后,学生很深情地读再见了,亲人,语速较慢。当然,发生这样的情况是我预料之中的。在当时支老师的课堂中,也是如此。)

师:(握住一位同学的手,一边握手,握手的动作根据学生的朗读节奏略显夸张,一边模仿同学的朗读):和人握手道别时能这么说再-见-了,亲人么?

同学们都笑了,很明白刚才的读法还不够好。接着,我便学着支老师的样,再次握住同学的手,轻抖着,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然后,让同学们也握着手,边体会边读。记得在支老师的课上,学生马上感知了当时的情景,有了截然不同的朗读。

但,当我也握着学生的手,模仿着支老师进行示范朗读时,却发现这种方法其实不适合我。第一,我不具备能把文章的意境、情韵用准确的声调、气势和极富有魅力的声音外化的功力,我只能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激昂处却还不出他个激昂,第二,作为一个江南女子在与人分别时,鲜少会紧握双手,以握手的力量与轻微的抖动来表示内心的激动。因此,我示范这个动作,已是不妥,用细弱的声音范读,更是不妥。

可想而知,课堂的效果那真是差之千里,当学生自己握手体会时,全失了那种与亲人分别的深情,替而代之的是一些顽笑,一些杂乱。因为此,它也影响了第二、第三次创设情景读课题的效果,甚至影响了对这篇课文的进入。

这真的是一次完全失败的模仿。

在模仿特级教师的行时,我忽略了他们的神特级教师那举手投足中的种种都是时间的积淀,是经验的历练,非一日之功呵!

犹记得钱梦龙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谆谆教诲: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直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只有这样,教学中才常有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快感,也就能教得有激情。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修炼的第一步也许就该从这里开始。然后,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中,丰厚起来,找到自己的魂和神。

捧心篇反题切入

支老师在这堂课上,故意反题切入,说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不是亲人,因此哪来再见了,亲人一说呢?由此引起学生异议,引发了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自觉主动热情地探究课文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我也采取了如上一问。谁料,话刚完,学生就纷纷举手,其间一个学生插嘴道:老师,你说得不对,因为朝鲜人民和志愿军都为对方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难道这样的付出还不能算是亲人吗?说实话,我一下子就有些楞了,因为在支老师的课中,这句类似的话是在把老师说服了,感动了,最后在课临结束了,才水到渠成般出现的。它是感情的升华,由此也顺利地完成了板书: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

然而,今天,在我的课堂上,这样一句精妙的话,来得却是那么不是时候。

我知道,这也就是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我也知道,此刻,所做的也只能是顺着这个同学的回答,要求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然后进行交流。可是这样一来,我所期待的那种学生为了驳倒老师而产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至少减至一半,我所希望演绎的精彩片断便会无处上演要知道,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么想方设法读好课文,以此来感动我,而我又该如何铁石心肠一些,引导他们进一步读好课文;我也预想了学生会怎样来说服我,而我又该如何用挑衅式的语言,促使他们说话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把这个同学搪塞过去的,我说,那只是他的一人见解,我相信很多同学还没考虑好,现在就请大家进行第二轮阅读,通过抓事实来说服老师,抓情感来感动老师。然而,课堂已经不是浑然天成的了,因为它的不自然,它的牵强,这场辩论终究没有演绎出高潮,学生也未达到眼发亮,脸通红,手高举的境界。而我,心中因有不安,也无法投入。

其实,如何处理好课堂预设和生成间的矛盾,课程标准早就告诉我们: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仅有预设是不够的,教学的人人系统,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统一起来,才会真正构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我们的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只是,仅仅为了满足我平面的,头脑中的抄袭来的一幅画面,我堵死了这意外的通道,浇灭了学生智慧的火把,让自己带领着42个孩子走上了一条没有激情的行程,让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黯然。而真正的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我独自一人演绎我设想的画面,那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个性灵魂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抄袭,不可重复的。东施的效颦永远只能是一个笑话,一个警戒。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课例与教案

    发布时间:2024-03-09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那些内容?现在来交流、展示一下。生:我懂得了题目中的射字要读得果断,有力。生:我知道了唐代卢纶写的《塞下曲》中介绍了一位箭术高明的将军,这位将军就是汉代的李广。生:我会背《塞下曲》。生:我知道了李广将军神勇无比。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李广将军的确神勇无比,《...

  • w
    小班游戏教案集合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7

    一般来说,教师在上课前会带着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反馈对于评估教学的成效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撰写一份优质的教案课件呢?在经过仔细筛选后,小编为您选择了题为" 小班游戏教案 "的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您对某个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 w
    拔苗助长教案集合10篇

    发布时间:2024-04-13

    拔苗助长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的生字词。  2、详细讲解前两则成语故事。  3、让学生认真领悟两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顺故事发展的思路,把握重点字词句。  2、让学生体会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寓意。  教学方法:  讲授法,一抓一放(第一则以教...

  • w
    木兰从军教案集合10篇

    发布时间:2023-10-28

    每位教师在上课之前都需要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本学期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制度。那么,如何写出优质的教案和课件呢?经过多方考虑,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选中了最有用的“木兰从军教案”。请不要失去信心,相信这篇文章会对您有所帮助!...

  • w
    大班整理教案集合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根据我的经验,我们对“大班整理教案”进行了编辑,以更好地满足您的需求。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最佳实践。教案和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教学的策略,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 w
    说课教案集锦六篇

    发布时间:2023-10-20

    今天我们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非常好的“说课教案”文章,非常欢迎大家来看。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感觉非常愉快。教案和课件对于教学步骤和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要,每位老师都应该设计出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它们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

  • w
    哲学与生活教案集合一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哲学与生活教案 篇1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

  • w
    信条教案集合

    发布时间:2023-11-09

    教案课件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里面的内容是教师自己去完善的。只有编写好教案,才能有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编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信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需要注意的是,文章中的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进行核实。...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