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汇集十五篇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19

2023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汇集十五篇

2023-11-19 18:51:51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特点与教学重、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新课改理念,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了什么样的项是同类项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境探究得出同类项可以合并,并形成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能运用合并同类项的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由数的加减推广到同类项的合并,可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知规律。

(2)、通过具体情境的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勤于思考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合并同类项,学生们能明显地感觉到数学的形式美、简洁美,感悟到学数学是一种美的享受,爱学、乐学数学。

二、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索、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索,以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法:主动观察→分析→思考→比较→探索→联想→猜测→类比→归纳→例题探索→练习挑战、巩固提高→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学提问、探索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器面板上的按健名称和功能。

2、了解计算器的形状、款式、功能不同的基础上,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计算。

3、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渗透节约、环保等诸方面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介绍常用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如今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带的计算器,结合教学目标自学课本,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中认识计算器,学会基本操作方法,并在应用中感受到计算器带来的方便,体会到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带来的成功的快乐。

教具、学具准备:

1、每个学生自备一个计算器。

2、教师的计算器,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经常去超市吗?我昨天也去了超市,并选购了好多东西,可是,要到付款的时候,我有点犹豫,我就带了1000元钱,也不知道够不够,这时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算一算)

师:怎么才能又准确又快地算也来呢,你想到了什么计算工具?(计算器)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见过计算器?它们有什么作用?

师: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

二、学习用计算器计算

1、了解计算器的结构

(1)师:你了解计算器吗?假如你是一位计算器推销员,你打算怎样介绍你手中的这款计算器的构造?(板书:面板、显示器、键盘)

键盘里有哪些键?(板书: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功能键)

这个点是什么意思?(点出开机、关机、删除)

(2)请一生介绍自己的计算器(实物投影)

②小组内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③展示文曲星、商务通

(3)师:文曲星、商务通的主要功能不是计算,但它们也有计算功能,可以作为计算器来使用。

2、过渡指出:各种不同的计算器的功能和操作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看使用说明书。但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方法还是相同的,象开机按?关机按?

3、学习计算器的操作

(1)师:大家认识了计算器,你会操作它吗?试试!准备好了吗?(请你把计算结果记录在草稿本上)

(2)小黑板出示:

75+47=24×7.6=6.28-0.95=

(3)同桌之间说说你是怎样用计算器计算这三题的。

(4)指名学生上演示(实物投影)

(5)问:6.28-0.95的操作有不一样的吗?

用新方法操作,学生齐操作。

(6)师:通过计算这三题,我们可以发现,用计算器计算时只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就可以了。

(7)小黑板出示:0.092÷1.15×25

问:计算这题,从左往右依次按键,可以吗?

为什么?(因为这题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8)看谁算的最快,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演示

问:有没有不一样的?

三、结束:辨证看待计算器的使用。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世界是如此的神奇和美 妙! 在自然界里,我们可以观察到蚂蚁觅食、 大雁南飞、春芽吐绿、蜜蜂采蜜、葵花向阳、小鸟的筑巢和觅食等等,这些都属于生命现象。

你能举例说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命现象吗?

什么是生物?你能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生物的概念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落叶、蝉蜕后的壳

一只美丽的蝴蝶落在树叶上,虽然它们看起来那么的不同,但它们有 共同的特征。观察图片,说一说动物和植物相似的特征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文字:一颗小小的檞果经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一棵大橡树,想一想幼苗是如何长成橡树的?这个过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物的另一特征是生长和发育。生长是变大的过程,如一粒向日葵种子萌发、生长,长出幼嫩的小叶,这就是生长。

同样,动物也要生长发育。如受精卵经过胚胎发育,长成胎儿。

细胞要完成生长和发育等生命活动必须消耗能量 ,如此时的你正坐在教室里学习,不仅你的眼睛和大脑的细胞在工作,你的胃肠细胞在消化食物,血细胞在体内运输。若此时你受伤了,则会有一些细胞来“修补”这个创口。

生物完成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能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列一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 片:①两只鹿蛾在南天竺的叶子上交尾;②猴子:是妈妈哺育我长大!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这说明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什么现象呢?

举例说出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蚂蚁搬家、燕子衔泥、孔雀开屏等。

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 物。说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

说出机器人和熊猫玩具都不是生物。

观察图片,思考、说出白头叶猴、手上的细菌、水蚤、蘑菇是生物;落叶和蝉蜕的壳是非生物。

观察图片,从图片上获取信息,动物由动物细胞组成,植物由植物细胞组成。

说出生物体大多是由细胞组成。

观察图片,说出生物能够生长、发育。

观察图片,说出动物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

生物除了以上的特征还有哪些特征呢?

师生共同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大多都由细胞组成;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生物都需要营养物质和能量;生物都能繁 殖后代;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能够呼吸、排泄废物等。

说出还有排泄废物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学习目标:

1、从实际生活中感受有序数对的意义,并会确定平面内物体的位置。

2、通过有序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感受二维空间观,发展符号感及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具体-抽象-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创造性思维意识。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及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重点:

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

学习难点:

理解有序数对是有序的并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预习疑难

二、探索与思考

1、观察思考:观察下图,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你是如何发现的?

2、想一想:你看过电影吗?在电影院内,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

(1)如何找到6排3号这个座位呢?

(2)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有什么不同?

(3)如果将6排3号简记作(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4)(5,6)表示什么含义?(6,5)呢?

3、结论:

①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②排数和列数的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

4、概念:

有序数对:用含有的词表示一个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三、理解与运用

用有序数对来表示位置的情况是很常见的.如人们常用经纬度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点.你有没有见过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示位置的?

四、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2、预习时的疑难解决了吗?

五、自我检测

1、小游戏:

怪兽吃豆豆是一种计算机游戏,图中的标志表示怪兽先后经过的几个位置.如果用(1,2)表示怪兽按图中箭头所指路线经过的第3个位置.那么你能用同样的方表示出图中怪兽经过的其他几个位置吗?

2、有趣玩一玩:

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六(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六、方法归类

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

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师:对照大家画的图,为了使表达更清楚,我们把0左右两边的数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即用一直线上的点把正数、负数、0都表示出来,也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数轴.

【点拨】(1)引导学生学会画数轴.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方向为正(左边为负方向).

第四步:拿出教学温度计,由学生观察温度计的结构和数轴的结构是否有共同之处.

对比思考 原点相当于什么;正方向与什么一致;单位长度又是什么?

(2)有了以上基础,我们可以来试着定义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做一做 学生自己练习画出数轴.

试一试 你能利用你自己画的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4,1.5,-3,-2,0吗?

讨论 若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

小结 整数在数轴上都能找到点表示吗?分数呢?

可见,所有的 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都在原点的左边, 都在原点的右边.

【例1】 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例2】试一试:用你画的数轴上的点表示4,1.5,-3,-,0.

【例3】下列语句:

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 )

【例4】在数轴上表示-2 和1,并根据数轴指出所有大于-2 而小于1 的整数.

【例5】数轴上表示整数的点称为整点,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出一条长为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点有( )

数轴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的内在联系,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想.大家要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画出数轴.提醒大家,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相关点来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都表示有理数.

1.规定了 、 、的直线叫做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从用上的点来表示.

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点所表示的数是 .

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

5.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但它们分别表示 .

6.与原点距离为3.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2个,它们分别是 和 .

7.画出一条数轴,并把下列数表示在数轴上:

+2,-3,0.5,0,-4.5,4,3.

8.在数轴上与-1相距3个单位长度的点有 个,为 ;长为3个单位长度的木条放在数轴上,最多能覆盖 个整数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π外)都是有理数。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⑴ a是正数_____________ ⑵ b不 是负数_________________;

(3) y与4的和不小于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x的2倍与y的3倍的差是非负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a的一半与4的差的绝对值不小于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的2倍加上3的和大于-2且小于4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2x0 D.x2>0

A.x=4是方程x-3=1的解 B.方程x+3=1的解是x=-2

C.x=5是不等式x+3>7的解 D.不等式x+3>4的解集是x=1

二、探究创新:

班级 50名学生上体育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现在我拿来一些篮球,如果每5人一组玩 一个篮球,有些同学没有球玩;如果每6人一组玩一个篮球,,就会有一组玩篮 球的人数不足6个。你知道有几个篮球吗?

你明白他们的意思吗?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要求:

1、通过使用挂图和教具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多、少”、“大、小”、“长、短”、“上、中、下”、“左、右”等常用的词语的含义。

2、通过实物、图片等学具的教学,使学生能通过操作进行简单的分类。

3、通过实物或教具的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有”、“没有”、“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4、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和方法,会写横、竖、拐弯。

5、通过课文插图对刚入学的聋哑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师爱校、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物、图片等教具的教学,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知道“有”、“没有”、“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学会正确的执笔、写字姿势和方法,会写横、竖、拐弯。

教学目的:通过实物、图片的教学对刚入学的聋哑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尊师爱校、爱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1、认识同学、老师。

2、说明上课要求:师生问好,上课要坐好,有事要举手,不要随便讲话。

二、带学生参观学校环境。

三、看图教学。

图一:

1、教师对照书上的插图进行启发,引起学生看图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介绍:这幅图是新学年的开始,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

2、指导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画面内容。

3、根据图回答问题:图上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图中有几名学生?几名老师?

图二:

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内容。

2、回答问题: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0

学生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之前,已经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在本章的前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推论,在本节课要掌握这个定理的证明以及利用这个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还是一个较高的要求。

本节课是三角形全等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凸显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在探索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HL”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命题的相关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任务之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

①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理解证明的必要性 ②利用“HL’’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提问;第二环节:引入新课;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议一议;第五环节:课时小结;第六环节:课后作业。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已知一条边和斜边,求作一个直角三角形。想一想,怎么画?同学们相互交流。

3、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曾从折纸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作了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角平分线,运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从而得出“等边对等角”。那么我们能否通

过作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来证明“等边对等角”.

要求学生完成,一位学生的过程如下:

∴∠ADB=∠ADC=90°

又∵AB=AC,AD=AD,

∴△ABD≌△ACD.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学生对上述证明方法产生了质疑。质疑点在于“在证明△ABD≌△ACD时,用了“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我们在前面学习全等的时候知道,两个三角形,如果有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相等,这两个三角形是不一定全等的.可以画图说明.(如图所示在ABD和△ABC中,AB=AB,∠B=∠B,AC=AD,但△ABD与△ABC不全等)” .

也有学生认同上述的证明。

教师顺水推舟,询问能否证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所对的边即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从而引入新课。

已知:在Rt△ABC和Rt△A′B′C′中,∠C=∠C′=90°,AB=A′B′,BC=B′C′. 求证:Rt△ABC≌Rt△A′B′C′

证明:在Rt△ABC中,AC=AB一BC(勾股定理).

又∵在Rt△ A' B' C'中,A' C' =A'C'=A'B'2一B'C'2 (勾股

定理).

AB=A'B',BC=B'C',AC=A'C'.

∴Rt△ABC≌Rt△A'B'C' (SSS).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22A'B'

全等,从而得到“等边对等角”的证法是正确的.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1)、(2)、(3)一般可顺利通过,这里教师将讲解的重心放在了问题

(4),学生感觉是真命题,一时有无法直接利用已知的定理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证明.

已知:R△ABC和Rt△A'B ' C',∠C=∠C'=90°,BC=B'C',BD、B'D'分别是AC、A'C'边上的中线且BD—B'D' (如图).

∵BD=B'D',BC=B'C',

∴Rt△BDC≌Rt△B 'D 'C ' (HL定理).

CD=C'D'.

又∵AC=2CD,A 'C '=2C 'D ',∴AC=A'C'.

∴在Rt△ABC和Rt△A 'B 'C '中,

∵BC=B'C ',∠C=∠C '=90°,AC=A'C ',

∴Rt△ABC≌CORt△A'B'C(SAS).

通过上述师生共同活动,学生板书推理过程之后可发动学生去纠错,教师最后再总结。

问题 你能用三角尺平分一个已知角吗?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三角尺操作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的语言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BEADCDA'D'BB'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提问:

1、图1—3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3、从图1—1,1—2,1—3,1|—4中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教师总结: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的“勾股定理”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那么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2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究的过程,学习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

2、能力目标:通过推导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经历由几组算式推导有理数乘法的法则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几个角度概况算式的规律。

三、课前准备:

1、复习小学的乘法法则

2、出几道小学里已经做过的两数相乘的题目,并计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根据课前准备,小学我们计算的两个数相乘都是正数乘正数或者正数乘零,现在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零三类,根据这种分类,你能说出两个有理数相乘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类型)

预设:学生可能会把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当作一种情况,教师可引导为两种。

(二)观察归纳,学习法则(设计说明:法则的得出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类探究(说明:3组探究重点是探究1)

探究1(师生共同活动)

问题1、观察下面熟识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3×2=6

3×1=3

3×0=0

预设: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两个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这样会得到规律:左边因数都是3,右边因数依次减1,而积依次减3。

问题2、根据这个规律,你能填写下面的结论吗?

3×(-1)=

3×(-2)=

3×(-3)=

问题3这组数据的规律,对其他组类似规律的数据也成立吗?自己根据这个规律构造一组数试一试。

问题4、以上两组数相乘属于正数乘正数、正数乘负数,你能类比加法法则,从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再来观察他们存在什么规律吗?

归纳可得:(板书)正数乘正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正数乘负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阶段性学习方法小结:回想探究1的结论,我们是怎样一步步得到的?

(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适当引导,得出主要环节:观察-猜想-归纳)

(说明:设计意图有两个,一是初一学生学法意识的形成,二是为探究2,3的.学习做好引导)

探究2(小组讨论)

根据刚才得到的规律,你能得出下面的结果吗?能据此总结出规律吗?

3×3=9

2×3=6

1×3=3

0×3=0

(-1)×3=

(-2)×3=

(-3)×3=

(选一组代表上讲台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小结:

(负数乘正数,结果为负,绝对值相乘)

探究3(同桌交流)、

利用上面的规律填空,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3)×3=

(-3)×2=

(-3)×1=

(-3)×0=

(-3)×(-1)=

(-3)×(-2)=

(-3)×(-3)=

由学生总结得出:负数乘负数,结果为正,绝对值相乘。

第二部分归纳总结、

问题1: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说出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吗?

在师生共同交流下,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再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问题2: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按照怎样的步骤进行运算?可类比加法的运算方法。

(说明: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及类比思想,再次形成学法体系)

(三)、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例1:计算(1)(-3)×9=(2)8×(-1)(3)(-3)×(-4)(4)6×0

例2: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高山,每登高1千米,气温变化量为-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什么变化?

五、归纳与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存在?

六、作业:课本练习题1、2、3

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3

1.用它们拼成各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并计算它们的周长。

(鼓励学生把长方形和等腰三角形拼和成各种图形,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师生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教学例二 例2 求2a2-4a+1与-3a2+2a-5的差.

(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1)求多项式2x -3 +7与6x -5 -2的和.

提问:你有哪些计算方法?(可引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并在练习中注意竖式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2)(-3x2 Cx +2)+(4x2 +3x -5) (3)(4a2 -3a )+(2a2 +a -1)

(4)(x2 +5x C2 )-(x2 +3x -22) (5)2(1-a +a2)-3(2-a Ca2)

先化简下式,再求值:

解:5(3a2b Cab2)-4(-ab2 +3a2b),其中=-2 ,=3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

习题4.5 2. (3) ;4. (2);5.。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4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教材习题14.1中A组3.预习下一课内容.

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5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大量图片或实物,经历把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

2、能由实物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3、能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正确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重点难点】

识别简单的几何体是重点;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是难点。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同学们,你仔细观察过我们生活的世界吗?从城市宏伟的建筑到乡村简朴的住宅,从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到街头巷尾的交通标志,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现代化的城市雕塑,从自然界形态各异的动物到北京的申奥标志……,包含着形态各异的图形。图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就让我们走进图象的世界去看看吧。

二、自主探究

1、几何图形

(1)仔细观察图4、1—1,让同学们感受是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2)出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同学们观察图4、1—2回答问题:

从整体上看,它的`形状是什么?从不同侧面看,你看到了什么图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你又看到了什么?

我们见过的长方体、圆柱、圆锥、球、圆、线段、点,以及小学学习过的三角形、四边形等,都是从形形色色的物体外形中得出的。我们把这些图形称为几何图形。

注意:当我们关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时,得出了几何图形,它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而物体的颜色、重量、材料等则是其它学科所关注的。

2、立体图形

思考第117页思考题并出示实物(如茶叶、地球仪、字典及魔方等)及多媒体演示(如谷堆、帐篷、金字塔等),它们与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相类似?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它们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4中实物的形状对应哪些立体图形?把相应的实物与图形用线连起来。

3、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圆等它们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思考:课本118页图4、1—5的图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请再举出一些平面图形的例子。

长方形、圆、正方形、三角形、……。

思考: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它们有什么联系?

立体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而平面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立体图形中某些部分是平面图形。

《4、1、2点、线、面、体》同步四维训练

知识点一:几何体的构成

1、下列结论正确的是(C)

①圆柱由3个面围成,这3个面都是平面;

②圆锥由2个面围成,这2个面中,1个是平面,1个是曲面;

③球仅由1个面围成,这个面是平面;

④正方体由6个面围成,这6个面都是平面、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1、2点、线、面、体》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圆锥体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自身的对称轴旋转一周得到的

A、正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圆

D、等腰梯形

2、下面现象能说明“面动成体”的是

A、旋转一扇门,门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小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时钟秒针旋转时扫过的痕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侧面可以是三角形

B、四棱锥由四个面组成的

C、正方体的各条棱都相等

D、长方形纸板绕它的一条边旋转1周可以形成棱柱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品

    发布时间:2023-10-16

    有理数的除法教案学习目标: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学习重点:正确运用有理数除法法则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学习难点:寻找有理数除法转化为有理数乘法的方法和条件.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活动一 探讨有理数除法法则:独立完成——合作交流——展示成...

  • w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19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每个老师都需要将教案课件设计得更加完善。教案是落实学校教育方针的有效工具,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真正的好文章不多“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是其中之一,愿这篇文章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 w
    七年级数学下册课件汇集13篇

    发布时间:2023-10-17

    教学目标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过程中,体会利用乘法分配律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及其运用难点灵活地运用单...

  • w
    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4-05-08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11-20各数的认识》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说课的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

  • w
    七年级数学教学总结收藏十五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40、41班数学课,为适应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要求,,结合本校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适合这两班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通过本学期的三次月考和期末统考,从试卷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还算不错。但问题也不少。现将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一...

  • w
    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27

    以下的"七年级地理上册课件"主题相关内容,是小编特别整理的,希望本文能够让您更加深刻地理解某个问题。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制定好教案和制作课件,现在又到了老师开始编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知道,编写教案课件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

  • w
    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七篇

    发布时间:2024-01-04

    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一篇“六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的文章,它符合您的要求。我们对于该领域的不同主题进行了分类整理,以供您学习。学生们能够在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中学习,而这离不开老师们辛勤准备的教案。每一份教案和课件都需要我们认真编写。通过学生们的反馈,教师们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

  • w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推荐五篇)

    发布时间:2023-11-09

    教师的工作中有一部分是需要编写教案和课件,而编写的教案和课件必须非常完善。编写教案和课件包含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内容、方法和技能等相关因素,相信大家在这方面也会感到困扰吧。下面将为您推荐一篇关于“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的文章,希望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考和经验!...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