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范例10篇#】能够抽出时间专心观赏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实在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在我们的思维中激起无尽的火花。一篇精彩的观后感就像一道璀璨的启示,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的思考。观后感是我们在观影后对作品的感悟和心得的表达,那么如何撰写一篇显得高深莫测的观后感呢?以下是为您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观后感”类作品,希望对您有所启发。如果您喜欢我们的网站,请收藏它,以便随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这本书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厚重的哲学史,而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用风趣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哲学,这也是我能坚持读完的重要原因。
当每一位成年人在为生存或是生活忙碌到疲惫不堪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读一点哲学,抽离忙碌的本身去探寻一些有关“意义”的话题?或许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萨特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
他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
而正是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才知道原来可以这样思考,原来不是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我们习惯性认知的因果关系,也并不一定是真的因果关系。
我们花很多时间去阅读那些“教你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思考”的书籍,而回归到其本质,哲学的思考方式就是最基本的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
保持好奇心,不要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世界就像一只戴着魔术师帽子的小白兔。每个人都生活在术师的底层。只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回到皮毛的顶端去探索世界的奥秘。
还没开始读这本书时,“无聊,枯燥,难以理解”这些词不断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在我心中,哲学是一门很枯燥的学问。在哲学的世界里,每天只有无数的世界观和方**包围着它。
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抛去了传统哲学的枯燥与无味,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分化成一个个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哲学简单化,实际化,碎片化。
从自然哲学家到理性哲学家;从希腊到罗马;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本仅仅厚达2cm的苏菲的世界竟然浓缩了西方近几千年的哲学历史,并且还吸收了来自各个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理念。
但是在这浩如烟海的哲学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最受益匪浅的是他,将整个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独具一格的柏拉图。
只有这样才能把复杂的世界简化为姜饼人与霉菌的关系。即使使用模子做的姜饼人也或多或少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一眼就能认出是姜饼人。这边是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界的区别。
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这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感觉世界是理性世界不断进化形成的具有特定特征的世界。
其次,他也是第一个将哲学与人体器官联系起来的人。人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头、胸和腹部。人的灵魂亦是如此。
“理性”属于头部的能力,“意识”属于胸部的能力。“欲望”属于腹部的能力。柏拉图认为理性追求智慧和勇气,欲望必须受到约束。
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首创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钦佩,这不用的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爱与追求。
但我最钦佩的是柏拉图对女性的理解。他认为,如果国家不教育和训练女性公民,就好臂一个人只锻炼右臂,而不锻炼左臂。他把女性比作是一个人的左臂,这正间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该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见,在**教统治的中世纪欧州,拥有这样先进的思想是多么的不易啊?
苏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他会唤醒每个人你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他将带领众生走向哲学殿堂,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完善自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本书为我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希望。
《苏菲的世界》不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它将呼唤每个人内心对生命的赞美。这种赞美不是虚无,而是灵魂的最高寄托。人们总是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找到智慧的缩影。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是超乎前人的,他用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有限的存在。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例如:
“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
就这样,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人们开始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哲学更像是一种平衡。无论穿上什么,都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否认的。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
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社会。
当今中国社会实物质主义的社会,哲学对人来说过于模糊。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对我们来说是一剂良药。它以事物的本质为药理学。这就像鲁迅的书法。它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幻象,使更多的人看到了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混乱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宇宙的意义对他们来说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靠自己生活,用身体的丰富来掩饰精神上的衰退。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这本书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通过放大镜无限放大人们的细细神经,最终数出命运的纹理。
大多数人只有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才意识到人生哲学。后悔来不及了。我们应该尽快探索人生哲学,充分考虑人生的价值。我们不能一直惊慌失措,最后也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是说不完的。我们认识自己之后,总是开始关注整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寻找新的人生哲学,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用心去体验。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以“哲学”贯穿始终的**,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哲学的启蒙书。文中以“我”—“苏菲”为主人公,。其中以苏菲在信箱里收到的第一封神秘的来信为线索展开,信上写着:
“你是谁?”,起初这个问题困扰着苏菲一整天,后来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直至后来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佛洛依德乃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到这样的作品,我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哲学知识。
更多的是来自心灵的震撼。
原本以为哲学只是一门枯燥的课程,类似于文学那样令人感觉无趣,当我读完此书之后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要解决的是没有用科学方法证明的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不认为哲学是科学,因为它没有精确的计算和测量公式。
对未知或未知的哲学史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先驱。在我们的世界里,只有没有哲学的科学,只有没有洞察力和价值观的事实,才能使我们免于灾难和绝望。科学给我们知识,只有哲学才能给我们知慧。
从古罗马到现在,他们读了哲学家的思想之后,不由自主地使自己的思想与哲学家的思想产生共鸣。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方向、内容、以及其中一些哲学家们的经历和遭遇都是我们从书中有目共睹的,其中学到的哲学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为此,我选择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
有人说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习惯是自出生以来逐渐形成的,好的习惯有助于灵感的创造,不良的习惯则造就坟墓的产生,因此哲学中一些道理不是不无道理的,通过对哲学中的一些思想的深入的思考,我们会生出无数的想法,有些甚至于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如何冒出来的,这就和人们的习惯有关,有些人读哲学只是草草的浏览式阅读,而非深入的思索,有的人则是选择性的思考其中出现的一些理论,这就充分体现了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要么带我们进入灵感的殿堂,要么带我们进入创造的坟墓。
2.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人类面临着许多未解的问题和未解的谜。我们不是太过笃定,就是漠不关心。苏格拉底既不笃定也不漠然,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智者”,他说: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样的自我认识并不让他消极,反倒在追求真理的路途中永不放弃。在这点上,和中国圣贤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子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伟人在浩瀚的宇宙和无穷的知识面前尚且如此实在和谦虚,我们更该自我反观,不骄傲自满,不恃才傲物,不以自己的小小成绩沾沾自喜,多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三。莎士比亚的存在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这个有关生存的问题在人们的口中可谓是屡见不鲜了,我熟悉的则是大多数人们口中的“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大多数时候我就在想人们是为何生存在这个世上,生存又是为了什么,有的人觉得人生在世则是为了享乐;有人则认为生下来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我则认为生存则是为了使人类体会到生命的宝贵,从而让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或许这才是上帝真正想要传达的意旨。
尽管读后最后,书中一直未曾出现的“席德和他的父亲”还像是一个谜一样萦绕在我的心中,或许是其中有些许的线索可以推理出来,也或许这两个人只是一个虚拟的存在,都无从知道,但着丝毫不妨碍我对哲学的新看法。
哲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感受,善于思考,你就会发现哲学所带来的冲击,绝对比课堂上所学的枯燥、强迫的知识更有趣。让哲学的火花与你独特的思想碰撞,相信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为一名理科学生,一开始对于哲学类书籍总是望而却步,但是唐老师的要求让我又忐忑地翻开在书柜里呆了好久的《苏菲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感觉仿佛是透过一个缓慢的长镜头层层剖析生活与哲学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纵有复杂繁琐,却又有迹可循。虽然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类作品不像一般的**那样能让你迅速进入角色,犹如温吞水一般淡而无味,难有耐心去品读,但一旦细心体味了,故事里的情绪便悄然席卷血管裹挟心脏,牢牢附着脑海,它让你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让你懂得思考,学会放慢速度生活,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我以前从未涉足哲学,一直认为哲学深不可测,难以理解。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时,我的思想开始随着这个神秘的故事而改变和深化。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索菲,她有一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索菲每天都收到这封神秘的信。在信中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她进入哲学领域,开始思考。
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大师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索菲继续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信件,世界像一个谜一样展现在她面前。索菲利用女孩天生的聪明才智和后天获得的知识,揭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然而,事实比她想想的更奇怪更奇怪。
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就像回到古希腊听苏格拉底的教诲;就像在中世纪的古堡里,在黎明前目睹黑暗。我们沐浴在文艺复兴时期温暖的阳光下,沉浸在巴洛克强烈对比的艺术氛围中。
忘记世界的喧嚣,只有认识到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然后,穿梭在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领略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
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车轮驶入了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随后,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三位伟人在三个领域掀起革命浪潮,创造了一个新世界。
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那是智慧的世界。看着这样的作品,让我看到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读完这本书,我想我对哲学有了新的认识和顿悟,但有很多东西我不明白。
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
总的来说,我认为《苏菲的世界》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它一本介绍哲学思想历程的书也是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为了增强趣味性,作者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历险**般的心情。
这本书让我获益颇深的一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
”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病过,我们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界上没有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很为我所推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是共存的。
只有看到人性的弱点,才能感受到人性的优势。在这里,可以说一个人是一个世界,一个善与恶的共同体。黑白是相对的。其实《苏菲的世界》和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一样,书中所蕴含高度,非本人所能及。
但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思考。在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小村庄。所以只要有所领悟,书就是值得一看的。
其次,亦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就是整个世界哲学史上最难懂的人,也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苏格拉底的话。虽然我并不真正了解他,但他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关于生活的命题的答案。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我们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老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今社会虽然稳定,但人们却被物欲所累,缺乏哲学思考。现在的许多人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主流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很多人很可能对我们生活的社会和世界上出现的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更不用说去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了。
我如今也在时长反省自己,好奇心是不是已经在逐日递减,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难改变现在,也起码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虽然我们不可能回到各派思想争鸣、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代,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我们已经厌倦了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思维的光辉应该时不时地从人们身上闪现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世界的好奇心不会永远消失。
所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会多思考社会、生活和哲学,多读这样的哲学书籍,随时学习和善于思考,提高自己。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不错哲学入门书。封面像童话,开头也很有童话的味道,看着看着却越来越严肃,后来对于我简直是可怕,当然也有救赎。
也许是到了一定的年纪,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自己想得没有头绪,便想从《苏菲的世界》书中寻求答案,也不知为什么误打误撞就找上了哲学。后来发现哲学的确是研究这方面的。这是不是能说明只要愿意解决问题,方法总会有的?无论如何,我们千万不要放弃去努力。
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一开始出现的苏菲的世界,里面她有着自己的生活,还有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给她上哲学课。另外一个世界是席德的世界,她有一个很爱她的爸爸。
我再次确定我在思索的那个问题(人生的意义),我比较倾向于萨特的想法:人生本没有意义,需要我们自己去赋予。虽然最终我们终究会灭亡,不复存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抓住自己拥有的时间,利用自己选择的自由,负起对人生的'责任。心里顿时安定多了。不知有多少人被这个问题困扰着,书中有个观点,应该在小学就安排一门哲学入门课程,在他们最富好奇心的时候。小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好奇,对自己怎么来,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以及这个世界怎么会这样都愿意探索,及早普及一些哲学基础并鼓励他们自己探索,都是很好的做法。请想象一下,一个人一直麻木地活着,突然有一天他想起这些问题,恍然间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都白活了,该是如何地崩溃!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是可以珍惜时间更好度过吗。
看到后来被作者的脑洞吓到了。一直以为《苏菲的世界》主角是苏菲,原来她和她的世界是文中一位父亲为了女儿写的书中的角色!一层一层的,吓得我怀疑自己也是生活在哪个人的书中了。幸好并没有遭遇她们这么怪异而线索明确的事,让我暂时安心了。我甚至想,就算在书中我也要好好地度过。后来我终于知道这是“存在的焦虑”,表明我还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不是坏事。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两个世界不仅可以互相感受到彼此,并且最后他们角色反转了:原本作家艾勃特控制并影响着苏菲老师艾伯特的他们的世界,后来艾伯特知道了这个残忍的真相,并利用他的哲学智慧带着唯一信任他的苏菲逃离了那个荒谬的世界,来到了席德的世界。在这里,他们以精灵的身份存在,可以看到听到他们,而他们却不知道。
这里告诉我们,哲学并不是空想,它是可以实践的,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以上那些哲学都是前人的思想,而我们必须不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自行解决。正如萨特所说: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
人生如星尘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虽然这本书是作为暑期作业来读的,但我有一种迟早要见面的感觉。我也阅读了书单中其他的一些书籍,虽然他们也十分的精彩,也使我受益匪浅,但惟独《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感觉就像哲学浸透了你的思想、洗涤了你的灵魂一般!
索菲,一个14岁的女孩,一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信。
——“who are you ?”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
从那以后,她的生活完全改变了。在魔法哲学教师阿尔伯特的指导下,她开始思考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所有大师都在思考的基本问题。与此同时,索菲不断收到一位自称少校的男子的神秘信件,要求她转达给一位名叫席德的男子。可苏菲并不认识这个叫席德的人。
世界像谜团一样展现在苏菲眼前,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离奇,更怪异……
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他们发现自己仅仅是少校写的一本为自己女儿席德生日而送的书中的人物,他们所做的一切,包括思考的一切都被少校用笔写了下来,换句话说,苏菲和艾伯特,以及他们那个世界中的一切,全部都是不存在的,是虚无的!
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试图摆脱书本,不再受少校的控制。最后,当席德看到索菲故事的最后一页时,他们设法逃离书本,来到一个叫做永恒之地的世界。此时少校和席德正在草地上仰望星空,谈人生,谈宇宙,而苏菲正在某个角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
说实话,我长这么大都不曾对哲学有着什么了解,以前我的哲学观就是像初中的《思想品德》或高中的《思想政治》或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些书中介绍的那样。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对于像我这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我从读了哲本书就开始教索菲这样的哲学。从“who are you ?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这两个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只要好好学好一门工作技术,找到工作就好了。然而看完此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
我心中模糊哲学的定义突然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看来,哲学就是关心、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
同时,我们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人生观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对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who are you ?”“where does the world come from?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啊”。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
事实上,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只是想当然地认为我是这样一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相比于我看过的其他名著小说,不算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我是看电子版的,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在手机上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马克思,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两千,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就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像一个梦,但很真实。
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吃惊的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这是一本引领我走向哲学世界的书——它教会了我思考!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依然很茫然,而且感觉更加迷茫似的,因为我会思考的更多了,这种迷茫完全不同于对哲学无知状态下的那种迷茫,并且我喜欢这种迷茫。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许多年后,一切都将被湮灭,甚至宇宙都将成为奇点。我会存在吗?渺小如星尘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而且伴随而来的就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比找出原因更重要?毕竟宇宙如此之浩瀚,个人如此之渺小。
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种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的荒谬性,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这可能是作者的最终目的。
“你是谁?”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索菲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古希腊至康德、祁克果至弗洛伊德等大师的根本问题。
她利用女孩天生的理解力和获得的知识来揭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远比她想想的要离奇和离奇
在电影《苏菲的世界》中,我能看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
我们认为我们每天都过着真实的生活,但也许我们只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是我们命运的主宰谁能证明这一点?总觉得任何事都是相对的。就像苏菲的信里说那些居住在洞穴里的人,他们没见过光明,自然不会觉得自己身处在黑暗。
如果那时把他们所处的环境就叫做光明的话也同样说得过去。虚无是存在于整个世界的冗杂之上的。它相对于那些真实存在的东西。
不过,又有什么会是真实存在的呢? 时间么?
在电影《苏菲的世界》中,我还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索菲和阿尔伯特知道他们是虚幻的人物时,他们没有选择逃避,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相信,而是选择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
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的角色影响着现实世界。最后,我忍不住想,存在和虚无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吗?
哲学不仅是高于所有学科的终极知识,也是最普遍的知识。一个人的生命里,可能用不到物理学,用不了化学,用不了英语,但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可以没有哲学。哲学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对生命和生命的思考。
我不相信没有人问过自己:什么是生命,为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会思考。笛卡尔说:“我思固我在”,一切都可能是不真实的,但“怀疑不真实”这件事情一定是真实的。
《苏菲的世界》中有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成年人,看到从魔术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会很新奇,并思索“兔子为什么会从魔术帽里变出来呢”?而一个刚懂事的孩子则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他没有生活经验,什么都不懂,也就不会理解“兔子从帽子里出现”这件事情有什么好奇怪的。
是的,也许所有哲学的终极问题永远都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它们的思想使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
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若是愿读一本书,必是会先从某处知晓她的存在:或从朋友口中,或从网络,抑或从学校开出的书单。而我接触到《苏菲的世界》,却是从另一本**的故事情节里。
书中的大学生请同学推荐他一本哲学入门读物,这位同学先是提及了《西方哲学史》,其后许久,突然叫出了《苏菲的世界》。大学生拿起了她,于图书馆内坐了一下午,读完后直呼醍醐灌顶、精彩万分。
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的法律系学生。我想,这书中大学生的读后感受,应也是他当年读完此书所感吧。的确,我以为《苏菲的世界》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哲学启蒙读物。
这样的书,她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丰富且缤纷不乏味的哲学知识,也有倚靠哲学理念的故事。苏菲的意识存在于席德的脑海中,而当她发现自己是被大校所创造出的角色时,她选择了逃离——在这样一个情节里,“创造者”是大校。而在书外,乔斯坦.
贾德又创造了整个书中的世界!
这不正如在整本书开头几张中大校所打的比喻么:苏菲好比生活在兔子皮毛中的人,而大校好比白兔,提起这只兔子的便是乔斯坦先生。而苏菲竟真的从兔毛中跳脱了出来!
当然,这些都只是出自作者的作品,而对于现实中生活在兔毛中的我们来说,可以有一些启发。
自然,书中的重点自然是大校所叙述的哲学知识。从爱琴海旁萌发的自然派哲学火种,至雅典三大哲人于整个欧洲燃起的燎原智慧之火;从中世纪教廷左右人心似是而非的宗教论调,到启蒙运动里思想家们对于教权与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的强调推崇……书中的内容似乎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相仿,但因为是大校书与苏菲浏览的缘故,哲学中许多枯燥的那些“主义”的名词,都被用生动而通俗的言语解释了。作者善于用生动的比喻来阐释神秘而深刻的真理,并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来触动读者的心灵,使人深思。
我相信笛卡尔尔的那句话:“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句子被改编成无数个版本,许多听说过的人也未必清楚它的真正意思。
这句话最好的证例或许便是书中的苏菲,苏菲对着镜子问镜中的影像:“我是谁”、 “我从**来”,所有新入门哲学的人似乎在接触哲学后都会开始质疑自己的存在,这时,不妨用笛卡尔的话来勉励自己。苏菲只是一个思想,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在世界中至少证明自己存在,也是令人安心的事情。
在中国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哲学是一门让大多数青少年感到陌生的课程。尽管高三要上哲学课,但批判唯心主义、肯定唯物辩证法等唯物主义言论,过于狭隘和片面。而这一本《苏菲的世界》,最初面向的是西方的青少年,而至今在中国也并不是十分出名的书籍,倘若是被中国的初高中生们广泛传阅,一定会像那个比喻一般,让中国更多的新一代,从匍匐于白兔的皮毛中,转为站立起来的姿态。
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哲学书——《苏菲的世界》。在我看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追逐和渴望知道答案,了解哲学的心情。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
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接触到一点皮毛。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
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
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
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
是乔斯坦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
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
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
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好像刚上高中,我囫囵吞枣似的把整本书看完,感觉很难懂,有点像是在梦游的感觉。后来我长大了,当我正要忘记这样一本书时,老师又提到了它。我又读了一遍,那是另一个世界。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那么当我们长大了,这样的一本书应该读一读,让我们的思考从这里开始。
“我是谁?”
“世界是从哪来的?”
我知道为什么我看这本书时有点像是在梦游的感觉,大概是有人把塞给苏菲的大信封给我看了,把这两个问题也塞到的脑子里了。所以我才会连续这个多天坐立不安地跟自己探讨答案,偶尔问问周围的人知道答案不?至少,她有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教她。我呢?
我坐在椅子上读苏菲的故事。奇怪的哲学家的名字,奇怪的比喻和神秘的人物让我头晕目眩。我不禁觉得这个世界对我极不公平。可是,慢着,”世界”是什么,”我”又是谁? 可能,再没有比这更基本的提问了吧?
而答案,也许就安静地摆放在一代一代不懈提问的人们的前方,在时间和智慧的小路上,在“苏菲的世界”里。“苏菲”就是智慧的化身,而苏菲的世界就是智慧的世界,智慧是我们所追求的,答案是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去不懈追求,不断前进。这就又是问题,答案,问题,答案。。。。。。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无尽的未知才是最好的答案。
我认为自己是个唯心主义者,《苏菲的世界》我深深的体会到我思故我在,世界是我自己的,我在想。因为这个世界是用我的眼睛去看,用我的手去触摸,用我的心去体验。我只看得到我关注的。
我认为我生活的世界是索菲的世界,但有时我怀疑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看来我不完全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你怎么认为呢?
书中对“马”和“马的名称“的描述各有不同,人对马有一个印象,你看到一匹马的时候之所以认为是马,是因为你看到的是和你心中马的形象是相似的,而你心中马的印象是你看过多匹马后得来的。柏拉图认为马的概念是永恒存在的。世界上,先有理型的马,然后才有意义上的马。理型,在我的理解,就是一种秩序。
世界来自秩序,万物都遵循一定的规则。即使存在局部混沌,混沌中也存在混沌,这是混沌产生和维持的基础。秩序可以是实体,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某种模型。但是,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秩序,也只是现存的维系着世界而已。
亚里士多德认为马是客观的,然后就有了马的形式,即理型的形式,这是永恒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每一件事物都可能实现或是达成某一个特定的“形式”,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如果柏拉图是理想主义者,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唯物主义者。
然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不是绝对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即使他们是对立的。实是上,它可以归结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第一个思维问题。即先有思维还是先有存在。
在哲学的领域中,公正的讲,是不存在对错之分的。每一种思想都有它站立土地,正如我所说,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无尽的未知才是最好的答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1-09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范文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对于各科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更精彩。在平凡的世界里,有一群非凡的人。正是这些非凡的人组成了平凡的世界。读完这本书,人们的灵魂可能会...
发布时间:2023-12-05
我在微博上阅读到一篇关于“海底世界观后感”的文章,觉得写得十分出色。写观后感时,我们是否有可能忽略了某些要点呢?不仅仅是读书会丰富我们的阅历,同样地,看电影也能够如此,当我们跟随故事的发展而变化时,我们的思绪也会受到影响。 观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的评论,还要表达我们与作品的互动关系。在撰写观后感时,我...
发布时间:2023-10-27
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呢?电影就像一个好朋友,一直陪伴着我们。写观后感要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让文字充满真实的情感。观后感可以保留当下最真实的心情和感受,关于您所需的作品标题“新世界观后感”,下面是一些相关的资源,希望本网站能够为您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帮助!...
发布时间:2023-11-03
为了让您更好地了解“楚门的世界观后感”,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撰写了一篇详尽的文章。如今,观看电影或电视剧已成为一种生活潮流。每当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内心总会涌起无数想要表达的感受与想法。写下观后感可以为其他观众提供参考意见,您是否在寻找有关该作品的观后感范文呢?那么,如何写出独特的观后感呢?或许本文能...
发布时间:2024-01-17
通过不断的努力,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终于整理好了今天的“新世界观后感”。你是否对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有了一些想法呢?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后,常常会有很多的感想。为了更好地表达我们的内涵,不妨亲自动笔,写下一份全面优秀的观后感。这些资料可供你参考和使用,希望它们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发布时间:2023-11-24
我们的成长也受到我们所观看的电影和电视剧的影响。当我们看到影片的最后时刻,我们的思维已经被影片中的情节深深吸引。我们应该将所获得的感悟和知识记录在观后感中,这样可以方便我们日后做进一步的吸收。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所看到的内容。你已经想好要如何写观后感了吗?栏目小编特别根据您的要求整理了...
发布时间:2024-01-23
编辑经过细心编辑后的“楚门的世界观后感”,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优秀的作品,观看时我们常常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些想法。而观后感就是记录这些想法的最佳方式。以下的信息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发布时间:2024-03-02
第一大次看《楚门的世界》大概是我正上初二那年,第一次写关于《楚门的世界》是高二上半学期教师布置的一篇英文作文――推荐一部最喜欢的电影。三年的时间冲淡了对台词的印象,冲淡了对金凯瑞丰富表情的记忆,却并未使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触有一丝一毫的削减。看过的电影无数,奉为经典的也有不少。但无论是多好的电影,都...
苏菲的世界观后感范例10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