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5
1

勇士观后感(范文8篇)

勇士观后感

当我们专注于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撰写一篇好的电影观后感,这需要我们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呢?您是否在犹豫不决从何处开始写作品名观后感?如果您对“勇士观后感”感兴趣,那么这篇文章将会对您有所帮助。我们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某个领域并取得进步!

勇士观后感 篇1

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半个世纪以来,这场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有马拉松、温泉关和腊肠,这些战役曾多次被当作美丽的谈资流传下来。

其中尤以温泉关战役为甚,堪称西方历史上最悲壮、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场战役,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得近乎绝望得情况下,300斯巴达战士在国王里奥尼达斯的统帅下,利用有力地形,让了波斯王薛西斯统帅的数十万人的46国联军在德摩比勤隘口(俗称温泉关)不能前进一步,甚至薛西斯的“御林军”(imortal)一万多人前去攻打也是死伤枕藉,连他的两个兄弟也被骁勇的斯巴达战士取了性命。

后来由于一个叫埃彼阿提斯希腊奸细出卖,波斯联军绕道德摩比勤隘口后方,布防的佛西斯城邦守兵连日没有战事疏于防范被击溃,斯巴达人腹背受敌,面对强敌且大势已去,为保存部队主力,里奥尼达斯毅然决定撤走仅有的几千其他城邦士兵,与自愿留下来的700名塞斯比亚城邦战士并肩抗敌。面对前后夹攻的波斯人潮水般的攻击,斯巴达人拼光了所有的**直至全部战死。温泉关战役对于薛西斯而言无异于一场噩梦,不仅付出了两万余人的代价,而且在里奥尼达斯等人的慷慨赴死的感召下,原本分崩离析的希腊人空前团结起来,更因为此站为希腊联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凝聚力量的希腊人最终在萨拉米海湾一举击溃波斯联军,取得了希波战争的最终胜利,波斯此后一蹶不振后为马其顿所灭。

希腊人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在温泉关立起了石碑,上刻着:“过客啊,去告诉我们的斯巴达人,我们矢忠死守,在这里粉身碎骨。”

影片《300》就是根据上述的历史所拍摄,据说这部电影是xx最纯爷们的电影,也因此xx年电影已经进入男色时代。首先是很多肢体被砍、鲜血四浅的场面,其中更是多见“砍头”情节,从没发现砍头都能做得这么唯美;其次是在银幕上出现那么多宽阔的肩膀、突起的二头肌健壮男性躯体,让我疑惑这些演员都是选自于世界各地的健美先生;最后依然是血腥的死亡,当士兵的尸骸垒成了一堵高墙,你只能喟叹古时的人命轻如蝼蚁。如此血腥让我头皮麻木,但总体感觉还是唯美的。

整部电影的颜色是古典和油画。这些衣服也给了我不同的感觉。再也没有重甲了。斯巴达国王和他的部下都穿着猩红色的长袍,半裸着,身体强壮。这些长袍看起来像皮甲制成的speedo泳衣,非常**。

影片开头是讲述斯巴达人的孩子们,从一出生,无一例外,都要经过苛刻的挑选,新生婴儿从外观体格上看起来如果不健康或者残疾儿童,直接扔到山谷谷底,喂野兽。它一开始就击中了眼睛,因为山谷里满是婴儿尸体。接下来,健康的新生婴儿...

查看详情>>
2

电影勇士观后感推荐十四篇

电影勇士观后感

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规范掌握了多少呢?经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收集更多的素材,给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电影勇士观后感"文章,以下是必要信息请认真阅读! - 作者:请注明文章的作者姓名或笔名。 - 出处:请提供文章所属的网站、杂志、书籍等出处。 - 发表时间:请注明文章的发布时间。 - 文章内容概述: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主题:总结文章的主题或核心思想。 - 观点:表达自己对文章观点的认同或异议,并提供支持或批评的理由。 - 亮点:指出文章的亮点之处,例如独特的观点、深入的分析、优秀的文笔等。 - 启发:讲述阅读文章后对自己的启发和反思,以及对他人的建议或推荐。 注意,以上信息仅为参考,请根据实际文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写作观后感要注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作者的原创作品,避免抄袭和侵权。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以 “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纪念馆内,五组马石山勇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染马石山的组图将参观者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陈列柜内,在马石山遗址发现的手枪与子弹,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榴弹与手雷,八路军使用的棉帽、绑腿、子弹袋,缴获的'日军棉被、背包等物资,夏云超烈士使用的望远镜、手枪,民兵使用的土枪、铁沙袋与地雷,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

在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搜集过程中,我市各界齐心合力,多次前往马石山区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就是我市红色文化探访班...

查看详情>>
3

电影勇士观后感(范例六篇)

电影勇士观后感

怎样动笔写好一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就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里去,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电影勇士观后感”相关的话题,请把这个页面收藏起来这样你就可以随时查看了!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1】

印象一:武侠题材对我很好,因为我爷爷是红军。如果他还活着,看到了会很欣慰吧。

八十年前,四川中西部发生了一件大事。红四团冒雨昼行240里,并且靠22个勇士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光辉的一笔,也是数十年来被绘画,评书,大鼓书等多个版本演绎的精彩故事。

悲剧、奇迹、鲜血和悲剧是这个故事最直观的感受。而对于我们年轻一代80、90后来讲,《飞夺泸定桥》曾经在我们课本中出现过,也就成了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大事件。如今,根据这个事件改编的电影《勇士》就要公映了,有幸可以提前观影,看片后决定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经历过这场战役,但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小时候常听那些爷爷们讲长征时候没有吃的,如何把一条皮带切成小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直到化掉。影片中不时出现1935年,我会不由得想那个时候,红小鬼的他会是在哪个战线上。

《勇士》确实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悲壮、惨烈、热血,没让人失望。川西高原一望无际,森林和河流密布。一支叫红四团的队伍正在这里行进。一个腿伤伤到骨头里的团长(李东学饰),几十个衣着褴褛的战士,一个女扮**的藏族女孩,一个黄皮**的炮手阿三,这些人出现在影片一开头,似乎预示着这必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他们奉命开车200多里去泸定桥时,所有的观众都沸腾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这是一场大战。只是,要把一个人人都熟悉的战役演绎好确实太难。

故事是确定的,结局的都知道的,中间的过程做好看,做合理才是最重要的。果然,当红四团的勇士们成功夺下泸定桥时,众人(包括观众)的心里一块石头都落了地。不负盛名,不负众望。

对得起“飞夺泸定桥”。

观后感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

查看详情>>
4

勇士观后感(8篇)

勇士观后感

勇士观后感【篇1】

怀着一份悬念,一份崇敬,一份感伤,我读完了《知荣辱树新风》这本书。心绪不停地随着每个情节波澜起伏。月夜下,仰望着星空。

仿佛又呈现出了那感人至深的画面——一位位勇士用壮烈终结了他们的生命,但他们的精神却留在了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在历史的长廊里划下了一道道耀眼的光芒。最令人义愤填膺的,无非就是那些贪生怕死的日寇走狗,他们用耻辱勾勒了他们的一生,是令人唾弃的。

荣辱观是人们对待荣辱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

***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好诠释。成千上万的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黄继光和邱少云为民族胜利换血。从小饱受骗磨难的雷锋长大后一心一意为人民;掏粪工人时传祥甘当人民的勤务员;“两弹元勋”邓稼先为研制“两弹”鞠躬尽瘁,立下了汗马功劳……回想古代的哲人志士。

他们还把荣辱与人格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坚持自己的信念。文天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

陆游临死不记恢复中原,怀着真挚的爱国情感,写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千古名句。

现代社会需要时代精神的推动,在回眸历史的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现今纷纷涌现出来的“时代勇士们”的精神品质的陶冶。“神舟六号”一飞冲天,奏响了中国太空探索的号角,更凝聚了几代航天人无私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与报效祖的拳拳爱国之情;北京军医华益慰,一辈子不要患者一分钱,不出一个错,对病人不分老幼贵贱,他以洁白的心灵,赢得患者“只能用磕头”来表达敬意;大学生洪战12岁起扛起家庭重担,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在背起妹妹上大学的故事里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五千年来又在多少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多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之士,多少勤劳质朴,古道热肠的普通百姓……他们都是民族传统的化身!

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伟大和死亡的荣耀。

古人云“知之惟艰,行之更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真知”,更要“真行”。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为镜鉴,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聚沙成塔,集滴成海,就能汇集起知荣辱、树新风的强大力量,一个更加风清气正的社会就离我们不远。

勇士之路就在我们脚下,勇士的风范就在我们手中,沐浴在“八荣“的春风里,让我们执著地前行。

勇士观后感【篇2】

今天,我们去电影院看了《勇士》这部电影,使我深受启发。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美丽如画的瀑布,红军驻扎在那里。

他们首先从竹林通过,他们看见了可爱的大熊猫,有一位战士上前给大熊猫喂食,突然反动派打了一枪,一位红军战士牺牲了,大熊猫也受到了惊吓跑到了一边,许多红军战士都牺牲了。最后,反动派迎战红军。实际上,反动派只有一个小队。因为他们在黑暗中,红军牺牲了很多...

查看详情>>
5

电影勇士观后感

电影勇士观后感

在这里为您带来了“电影勇士观后感”这个主题的相关内容,您认为撰写好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当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和思考。因此,在总结我们脑海中不断涌现的新想法时,编写观后感是很重要的。通过多写观后感,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共情能力。希望您能浏览并参考本文!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以 “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纪念馆内,五组马石山勇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染马石山的组图将参观者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陈列柜内,在马石山遗址发现的手枪与子弹,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榴弹与手雷,八路军使用的棉帽、绑腿、子弹袋,缴获的'日军棉被、背包等物资,夏云超烈士使用的望远镜、手枪,民兵使用的土枪、铁沙袋与地雷,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

在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搜集过程中,我市各界齐心合力,多次前往马石山区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就是我市红色文化探访班底远赴南京探访革命后代时有幸获得的。当时,移居南京的革命战士王亚明的三个儿子得知我市对马石山烈士陵园的修缮改陈规划后,心情非常激动,三个人结伴返回海阳老家,找到了父亲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刀,送到我市,用于陈列展览。

一楼展厅出口处,一个小型沙盘展示了马石山突围战中英雄群体的战斗位置。十勇士、十八勇士、十六团一营、十六团二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他们各自带领被困群众冲出敌人的围网。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楼出口处的复原石屋草...

查看详情>>
6

电影《勇士》观后感2500字

电影《勇士》观后感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1)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那场辗转二万五千里的大迁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发起,由红四团具体执行的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场战事,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红军就粉碎了蒋介石将他们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并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甚至有“十三根铁链劈开通往共和国之路”的美誉。

时光荏苒,感动常在。10月14日,再现当年红四团两大战役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开始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本片由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赵冬苓、赵宁宇编剧,香港著名幕后精英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位明星领衔主演。

这段历史被写入了小学课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几场动作大戏,设计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开篇的竹林遭遇战,相比压轴大戏来说,只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但在罗礼贤的巧妙设计之下,展现得极为灵动。当红军勇士从竹林顶端呼啸而下,向敌人射出一排排子弹之时,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引燃了。这让人很难不联想起《卧虎藏龙》和《十面埋伏》,能把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酷炫,又有谁会说不好看呢?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踏上一艘小船,他们的脚下,是奔腾肆虐的河水,一个浪头过来,小船就有被打翻的危险;他们的对面,是的敌人,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构建起了强大火力网;他们的身后,则是负责掩护的战友,试图压制住敌人的攻击。勇士们要直面猛烈的炮火,随时做好中弹牺牲的心理准备,又要与激流做斗争,防止船体被倾覆。这个难度,真不是一般地大。

飞夺泸定桥是全片的压轴大戏,但高潮之前的“前戏”同样精彩。在接到任务之后,红四团将士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漫天的大雨,踏着陡峻的山路,冒着敌人的不时侵扰,用两腿一天奔袭二百四十里,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战士中流弹倒地,因精疲力竭而倒下,因体力透支而牺牲,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恐惧,没有一个人变成逃兵。

夺桥的经过,我们当然都不陌生,但影片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无疑把这个过程渲染得更加惨烈和悲壮,更让我们印象深刻。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去,十三根冰冷的铁索高悬于河面,令人不寒而栗。二十二名举着土制盾牌的勇士,匍匐在摇摇欲坠的铁索之上,顶着敌人的炮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国共两军隔河交火,枪炮齐发,漫天的火光映红了天空,爆炸声震耳欲聋,子弹啪啪啪地打在盾牌上,看得人相当紧张,红军战士的不断牺牲,更让我们为之心痛。而定格与慢镜的恰当运用,更是将这种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因此,当最终胜利到来之时,银幕上的战士们一定会尽情欢呼,影院里也会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虽然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但影片主创显然无意于拍摄一部准纪录片,而是在四场主要动作戏之外,穿插了不少文戏,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战场上铮铮铁骨的勇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却相当平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