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最新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读后感(范例九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9篇观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典籍里的中国》———听着名字,感觉是那么的沉重,古老,甚至是布满灰尘,艰涩难以看懂的。今日闲来无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话剧+主持+对话+表演+朗诵,沉浸式的表演讲述,让我大为震撼!看这个节目,既增长知识,又有趣,利于吸收。令我难忘的有以下几点:
看这个节目,我知道了一个人物———伏生,并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博学爱书,历经秦汉两个朝代,做过秦博士,历经艰难藏《书》,为此妻儿都丢了性命,也只为保住《书》,然而,在墙中的典籍禁不住岁月的沧桑和书虫的'腐蚀,只剩下29篇,更为难得是九十多岁时有了机会把经传给汉朝官员,从而使后人把《书》传了下去,后人评价:若无伏生,则无尚书,若无伏生传经,后人难懂尚书。可见,老先生多么的难得!
《书》 开篇恢宏大气,尤其重点读了《禹贡》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劳,不仅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黄河,还定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
汉官晁错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学经,才使《书》得以流传。
才有了现代人能够学习中国典籍,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写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不甚了解,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
但《典籍里的中国》的出现却解决了这个问题。出色的选角,独特的演绎方式,有趣的故事……都在增添趣味的同时,给予我们以文化的滋养。在第一期,节目以古今对话、时空转换的方式,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大众视野。
从前我只是知道禹是夏朝的第一个王,知道大禹治水,知道三过家门而不入。却不知他还划定了九州。
从前我只知道周武王伐纣建立夏朝,却不知周武王与纣王的.牧野之战,不知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从前我只知道中国是中国,却不知“中国”这个词是从《尚书》中来,不知伏生一生护书传书,以不负先人。
在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华夏为何一体?”“自古就是一体。”我不禁泪目,是啊,华夏自古就是一体。中国的大地和中华民族的灵魂早已紧密的结合,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再只是原来的模样,而有着历史的意蕴和先人的足迹。悠悠千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对于“根”的追寻都不会改变,它们牢牢地刻印在中华民族的血肉之中,不会改变。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这个节目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使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使典籍人人...
查看详情>>与“最新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读后感(范例九篇)”相关的文章
最新典籍里的中国史记读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16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500字(精选1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当听见《典籍里的中国》开始的声音,我总会有万分激动与期盼:这一次会是哪本典籍呢?主人翁是谁呢?他会有怎样精彩的故事呢?
《典籍里的中国》是由央视一台播出的文化类节目,它演绎典籍、传承文化、诠释知识,用一个个动人而不枯燥的故事诉说典籍里的人和事,其中有催人泪下的悲欢离合,有令人惊叹的古今对话,有气势磅礴的千军万马,有诗情画意的高山流水……因此我十分爱看《典籍里的中国》。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不仅能看到一部典籍是如何写出的,更能体会古人为著典籍呕心沥血的伟大情怀。看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我明白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看司马迁受刑而书《史记》,我感动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看屈子在《楚辞》中感慨“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倾慕于他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与推行大道的坚定信念;看孔子周游列国,我明白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持不懈;看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我明白了求知、探索的精神,以及“此书与功名利禄毫不相关也”的淡泊名利。
古人写下这些典籍是为了抒发情怀,阐明真理,造福后世。“古人今人若流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唯有典籍仍在熠熠生辉。今天,我们能识读经典,品味中华,何其幸也!能生在华夏大地,身为华夏儿女,何其骄傲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决心从典籍里收获知识,从圣贤言行中感悟精神,从优秀文化中汲取力量,将来去传承中国典籍,发展中国文化,发扬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自播出以来,带动了社会上有关中华典籍传承与解读的热潮。节目被《新闻联播》播报16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国家级媒体刊文报道近100次,全网斩获热搜超150条,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33亿,视频播放量超20亿,更受到了《华尔街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媒体的频频点赞。
10月10日晚八点档,《典籍里的中国》将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迎来收官之作。继与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圣贤相遇对话后,最后一期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将引领观众亲临阳明先生学堂,走进《传习录》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与三位读书人一起为大家解读“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谛。
提起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我们眼前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吟诵着“吾心自有光明月”的消瘦身影,穿越近五百年的时光,阳明学历经跌宕起伏,仍散发着睿智的光辉。他的思想学说、处世之道,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
查看详情>>搜索更多内容
推荐栏目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