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两兄弟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2-11
1

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锦集3篇)

两兄弟读后感

阅读经典名著后,往往会对生活有新的启发和思考。以下是对《树上的男爵》的三篇读后感,记录了我的收获与感悟。希望这些内容能激发你的思考,带来共鸣。欢迎阅读!

分成两半的子爵读后感 篇1

树上的男爵,有一个朋友说,原来看了一个齐天大圣的小说。

《树上的男爵》是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一篇长篇小说,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小说以传统叙事手法隐喻了现代社会里人的迷失自我、完整性丧失以及焦虑迷茫的生存状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个体追求自我存在空间和价值的历程。同时在时间轴上,体现了通过对个人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从而达到非个人主义完整道路的主题。小说思维活跃、思想深刻,深刻的刻画了现实的种种弊端,启迪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和现实社会予以深入思考。——以上来自百度百科。

树上的男爵,在我读起来,阅读感受不算最好的。或许跟翻译有关系,也或者跟作者本身的风格有关系,最可能的还是自己的功力不够罢。不过,好在这本书还是很有些意思的,就像书名一样,时时透着一份荒诞,而荒诞的背后又隐隐透着一丝悲凉。

一个有着显赫身世的少年,抛弃了自己的家族,在树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他就是那个独特的存在。他从来没有过伙伴,除了那只只能在地上帮助他打猎的短脚猎犬。他帮助过许多人,但只是在帮助他们。他在树上学习,甚至成为了一个哲学家。他在树上演讲,成为了意见领袖。他在树上恋爱,但是最终没有完满的结局。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并不想让主人公与这个世界割裂。主人公并不是一个主动脱离世界的人,他只是换了一个角度,对世界有了一个不同的视角。视角不同,这个世界也就不一样了,更何况树上的世界仿佛是一个可以到达任何地方的国度,它没有阶级的差别,没有身份的尊卑,也正是因为如此,主人公才与更多的人产生了联系,才知道了许多人不知道的消息,做成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正像百度百科里说的,主人公用自己的决定和努力,来达到非个人主义的主题。小说从头到尾,看似是主人公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主人公在不断寻找他期望的认同的过程,他找共事的伙伴,找思想上的同路者,找恋爱的对象,可是所有的人又都不像他只在树上生活。树上和地下,永远是不可抹平的差距,主人公再如何努力,最终还是无法跨越上与下的距离。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是从他决定在树上生活的那一刻起,他就成为了一个不同世界的人,不管他如何努力经营自己的世界,终究还是与这个世界无法融合。当他老了,也无法回到曾经的地面,随气球飞走了。

或许,当他爬上树的那一刻起,这个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原来平面展开的世界,突然立体了起来。在上面可以看见别人看不到风景,也可以看见平时看不见的秘密,也可以看不见不一样的人心。正是这一点点不一样,让这个世界因为主人公在它的上面又叠加了一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就和原来的世界,不一样了。我们或许无法想象,如果主人公没在树上,这个世界会不会不...

查看详情>>
2

两兄弟读后感

两兄弟读后感

两兄弟读后感 篇1

读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恰值父亲节前夕,恍然领悟宫老师的良苦用心。

汪先生用了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一位亲切、有趣、平和、通情达理的父亲,每一段都用了总分的写作手法,生动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父子之间亲如兄弟的深厚感情,让我也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父亲。

父亲不善表达,言语不多。他经营的砂场在旅顺,工作原因我们不能天天见面,但他每晚的电话从未间断过。电话那头,父亲每天都会重复一句话:“大儿听姥姥话,听妈妈话,听老师话,好好学习哈……”放下电话我忍不住笑着跟妈妈说:“妈妈,我爸这语言可太贫乏了!”妈妈笑而不语。周末,父亲回来了,带我去吃一顿大餐是必须的,路上他紧紧握着我的`手,像怕把我弄丢了似的,他一路走一路打量我,许久蹦出一句话:“大儿长大了,真好!”

父亲很重视我的学业,却不是只关注分数。我考试考砸了,妈妈的一顿臭骂是躲不过的,这时候的父亲总会心平气和地劝解妈妈,殷勤地讨好妈妈,解救我于水火之中。接着他会背过身小声和我说:“妈妈是女人,我们要哄着她。大儿子,这次考试问题出在哪里,想办法解决掉,爸爸相信你!”即使没考好,父亲也决不允许我熬夜学习,他认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父亲从未失去童心。他是铁杆球迷,也把自己的儿子带成了球迷。有时间我们爷俩会一起看球、一起聊球、一起踢一场二人足球赛。球场上他总是“斤斤计较”,不肯照顾我这个小孩,妈妈在旁边急得直跺脚,父亲却依然我行我素坚持原则,他说赛场无父子,我俩都是男子汉!球进了,他像个孩子欢呼雀跃、还朝我做了个鬼脸!

我和父亲是父子,也如兄弟!父亲节来了,愿我的父亲健康,永远保持一颗童心,可以一直和我踢足球!

两兄弟读后感 篇2

零零洒洒,终于读完了余华的《兄弟》,不知道该如何做评价这本书,三言两语又怎么能说尽那个时代的辛酸。

故事的两个主人公——李光头和宋钢原本没有血缘关系,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和李光头的母亲李兰重组家庭之后,两个人虽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

这么看故事开篇似乎是个很美好的结局,可正应了那句话“开篇有多幸福,事后就有多惨。”

“只剩下最后一碗饭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吃;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了,我一定让给李光头穿。”这是宋钢在李兰弥留之际许下的承诺。

也正是这句承诺,照应了宋钢一生的宿命。饭和衣服可以分,甚至可以不留给自己,但是女人只有一个,要怎么分,又怎么舍得放弃呢?这是最大的矛盾,也是对宋钢这句承诺最大的考验。

宋钢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夹在林红和李光头中间这么多年的日子终于走到了尽头。

故事的结尾,李光头成了世界驰名的企业家,拥有上亿的资产,可宋刚却落得一身疾病,妻子也爱上了李光头,于是他选择卧轨自杀。

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正直,坚强的男儿最终失去了人生中的一切;而为什么一个无赖竟然能获得一切的财富、荣誉?是运气,还是他有特殊的能力?

这可能就是作者笔下对那个时代最大的粉刺吧。这似乎有些黑色幽默和残酷,可是,时代就是这样...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