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报告

发布时间:2024-01-12
1

科学报告九篇

科学报告

科学报告 篇1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验研究

杨建庄任思贞王明平

(河南濮阳油田第六小学457001)

[摘要] 随机抽取143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卡特尔、托兰斯、菲尔德豪森等量表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个性明显增强;(二)培养学生创造力同时提高了学生智商和学业成绩。通过案例调查、产品分析和专家评价,我们发现实验学生有:1

① 提高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② 吸收和利用信息的创新能力显著提高;③创新思想更加开放,新思想,设计精巧;④ 创作个性和创作倾向发生了良好的变化。实验也证明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发展的,否则就会萎缩。

创造力的培养要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加强创新意识、创新倾向、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关键词] 活动课程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学习技能小学实验

一、 问题和目标

创新精神指创新素质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叫创造性或创造力,是指由创造主体的知识、经验、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等构成,通过灵感并受环境影响的提供首创性产物的正向合力系统。包括能力倾向、学业技能、创造技能和人格特征四种心理素质,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完成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文艺创作等一切创造性实践活动的心理基础。

培养学生创造性是提升综合国力的具体措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方向,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全面实施素质(创新)教育重点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加强了各学科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年来,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把创造力的培养贯穿在育人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育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出台繁杂化教育模式,编写多样化教材,这样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证性研究不多,教学活动中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活动课程更是如此。

至少有三个问题:第一,活动教学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二是各学科教学任务重。如果加大创造力的培养,会不会降低各学科的学术水平,实现教学质量。

三是由于对创造力培养操作上存在着见仁见智的认识:有人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精髓;有人主张“提高一个人创造性的关键,在于提高他的辐射思维能力”。又有人强调训练“发散思维和辐射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核心”。

又有人主张“培养创新能力是把学生自觉置于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创造性才能获得实现开发”。综上所述,有两点:前者倾向于机械思维训练,而后者侧重于狭隘的实践操作。

随着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这些教学策略能否展现创造力的培养,有必要通过创造活动课的实验研究进行检验。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探索“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和“创造性实践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理论、方法和途径,对创造力的理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