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勇士电影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01
1

电影勇士观后感(锦集十四篇)

电影勇士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14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电影勇士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看了《勇士》这部电影,一开始我以为这部电影和以前看过的“抗日神剧”或是其他题材的抗战片类似,便没报多大期望去看,可是影片远比我想象中精彩的多。在影片中,我看到红军战士们在行程中不断的倒下,而红军队伍却仍奋起前进,不畏艰难险阻行走了120

千米,他们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坚定不移的决心,战胜了重重困难获得了成功——飞夺泸定桥。再次,我不由得感叹,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红军战士一样的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

在影片中,红军战士英勇的面孔和矫健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以及他们团结一致的信念,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敬佩不已。当红军战士们用人做梯,以脚为路,即使敌人丧心病狂的.拆除了泸定桥,红军们依然能依靠,那十三跟铁索冲向对岸,夺得胜利。至此,我们怎能体会不到红军战士们舍身为国的精神呢?

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我今晚所看到的勇士们,更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我看到了一路披星戴月,就雨水嚼玉米,边跑边用餐,在彼时山路崎岖的环境下“奔”到了泸定桥。240里路,一昼夜不停歇,只为抓住远方的希望,影片浓墨重彩的强调了红军精神,还原了历史,反映了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使观众感觉近在当时。

《勇士》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当下缺少的革命与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血与火的岁月中战士们的慷慨悲歌和他们所死的伟大事迹。愿他们的精神在当代继续传承,与时俱进,熠熠生辉,祝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2

而不同于以往战争影片对角色的塑造,《勇士》编剧赵冬苓表示:"通过硬邦邦的躯体,碰触到的是角色柔软的内心,里面装着的是满满的爱。勇的一面留给敌人,爱留给家国,留给最亲最近的人。"在这一创作思路下,《勇士》呈现给观众的是个性鲜明的群像,每一个角色都怀有对和平的期盼以及对战争的反思。有了精良的制作品质和以人为本的情感保驾护航,《勇士》更荣幸成为今年长春电影节的开幕电影,并在开幕放映后赢得一致好评。影片在10月12日举行的首映礼上,更邀请到革命老兵、退役军人、现役军警、军事收藏家以及军迷意见领袖观影。他们也都被片中所展现的"老兵不死"之大无畏精神感动,纷纷表示:"真实"、"震撼"、"让人思索"、"最燃飞夺泸定桥"。使得《勇士》成为还原历史,从而让当下观众审视历史的一部诚意之作。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3

这豪迈的诗句,让人有一种激情洋溢的感觉。红军难道不应该被称颂吗?如果不,那还...

查看详情>>
2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锦集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

撰写观后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提高方式,阅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可以让思考更加深刻,你了解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吗?探索“电影勇士的观后感”相关内容的精髓接下来请继续阅读,希望本文内容能够为您解决目前所处的瓶颈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篇1】

今天学院集中观看了长征系列电影《勇士》,讲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杀敌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部分。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士们在两天之内长途跋涉了两百四十里山路。连夜的兼程,战士们穿着草鞋都磨破了脚。一路上,中央军前后夹击,山路崎岖泥泞,等战士们历经艰险到达了泸定县,有的终于疲惫地倒下了,倒在了泸定桥的西岸,永远地与之为伴。敌军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扒在索链上交替匍匐前进。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我们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电影真的很震撼,战士牺牲的片段让我们看得抹眼泪。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勇杀敌,才有我们的现在。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怀。

电影勇士的观后感【篇2】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出自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这两句话也刚好与我校建军90周年播放的电影《勇士》相对应。

《勇士》这一部电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革命军队奋勇向前,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表现了革命军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我被那越战越勇的战士的勇敢所吸引,我被那持之以恒,忍痛作战的精神所吸引,我被那红四团的团结互助所吸引……

其中有一幕是战士们在两天之内连夜长途跋涉两百四十里的山路。一路上,战士们虽然穿的草鞋都磨破了脚,但他们都没有说痛。中央军前后夹击,加上山路的蜿蜒不平,战士们历经艰难险阻,才到达了泸定县,但很多战士终究还是因疲惫而倒在了泸定桥的西岸,永远死去。敌军却贪婪不肯罢休。敌军拆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只能一个个趴在索链上交替前进。尽管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持续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这段历史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铭记历史,传承文明。我们现在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幸福生活,我们很多同学在幸福美满的生活中,随意地浪费食物,水资源,纸张……是多么不应该啊!

现在,很多人喜欢独来独往,没有团体意识。《勇士》中,红四团的成员们面对共同的敌人,弘扬着誓死团结一心的精神。我们需要抛弃冷漠,让自信和阳光伴随着我们。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习中遇到拦路虎的时候,我们不是应该团结互助、奋发向上吗?

半途而废的人终究不会成功,拥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人就已离成功接近了一半。红四团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必备条件红四团的坚强也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没有这些精神,人往往随性、懒散,甚至在关键时刻对困难望而却步。

共和国军队,中国人世世代代的骄傲,你们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在这种精神指引下,我们青...

查看详情>>
3

电影勇士观后感推荐十四篇

电影勇士观后感

你对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规范掌握了多少呢?经常写观后感,可以帮助自己收集更多的素材,给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优秀的"电影勇士观后感"文章,以下是必要信息请认真阅读! - 作者:请注明文章的作者姓名或笔名。 - 出处:请提供文章所属的网站、杂志、书籍等出处。 - 发表时间:请注明文章的发布时间。 - 文章内容概述: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主题:总结文章的主题或核心思想。 - 观点:表达自己对文章观点的认同或异议,并提供支持或批评的理由。 - 亮点:指出文章的亮点之处,例如独特的观点、深入的分析、优秀的文笔等。 - 启发:讲述阅读文章后对自己的启发和反思,以及对他人的建议或推荐。 注意,以上信息仅为参考,请根据实际文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写作观后感要注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尊重作者的原创作品,避免抄袭和侵权。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以 “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纪念馆内,五组马石山勇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染马石山的组图将参观者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陈列柜内,在马石山遗址发现的手枪与子弹,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榴弹与手雷,八路军使用的棉帽、绑腿、子弹袋,缴获的'日军棉被、背包等物资,夏云超烈士使用的望远镜、手枪,民兵使用的土枪、铁沙袋与地雷,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

在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搜集过程中,我市各界齐心合力,多次前往马石山区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就是我市红色文化探访班...

查看详情>>
4

勇士电影观后感必备十篇

勇士电影观后感

你是否为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观后感而苦恼呢?好电影会在人心中留下深深的余韵,每次观看心里都有不一样的感动。观后感就是将感悟记录下来方便我们更好的领会,如果您需要“勇士电影观后感”相关的推荐请参考下面的建议,为了更方便地访问请将本网页的链接添加至浏览器收藏!

勇士电影观后感(篇1)

“十勇士”为人民慷慨赴死,事迹足以彪炳千秋,其英雄事迹也一直被革命老区人民称颂和缅怀。但直到今天,“十勇士班”的确切番号仍然是个疑问。引发疑问的焦点集中在,两个英雄战斗群体的指挥者同名同姓。

党史研究者指出,1942年11月,胶东区公安局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王殿元和公安局第三科科长唐次(慈)带领警卫连三排组成近20人的小分队在马石山南麓地区与群众一起反扫荡,这支小分队竭尽全力掩护群众突围,最终全部牺牲。而部分被救群众在回忆录中称,“十勇士”是去东海区执行任务回来时被包围在马石山的八路军5旅13团3营7连2排6班战士,班长的名字也叫王殿元。

乳山市党史志办公室出版的红色文化典藏《巍巍马石山》中记载:战斗结束后,群众在马石山的平顶松下找到了三位烈士的遗体,由于恼羞成怒的敌人对烈士遗物进行了破坏,现场的遗留物品无法证明烈士的部队番号。

不管“十勇士”是主力部队还是地方警卫,在革命老区群众的心中,他们有一个共同光辉的名字:“马石山十勇士”。

对马石山十勇士轮回拼杀护民众、舍身取义建奇功的英雄事迹,革命老区的群众永远铭记于心。敌人撤退后,群众从疏散地返回,沿途各村都在传颂十勇士催人泪下的英雄事迹,当地民兵还提出了“向十勇士学习”的口号。后来,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听到乡亲们的含泪诉说后,指示文工团编排了剧目《马石山上》,向部队指战员、医院伤病员及各村群众巡回演出30多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和3野第27军也分别在本部队中号召开展向“马石山十勇士”学习的活动。十勇士”的事迹也一直被群众口碑相传,十勇士的精神更被革命老区弘扬和传承。

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当时在海阳县担任文教工作。在危难时刻,他和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及小学教员十多人,巧遇十勇士正在率领第三批群众向西突围,当即随队同行。峻青同志回忆说:我是跟在那位大个子机枪手身后突围的,当时没有问他姓名,至今我还记得他一再提醒大家的话 “紧紧跟上不要掉队!”“保持肃静不要惊动敌人!”分手时我也在场,耳闻目睹了十勇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返回救人的感人情景。

华东一级人民英雄辛殿良,当时是海阳县粟子沟村的青年民兵。这位历史见证人刻骨铭心的回忆,再现了十勇士组织群众突围的历史场景:“当晚,我们与锁子前村的一百多名乡亲都被包围在马石山上,正在走投无路时,一个班的战士在组织大家突围。这个班共十人,分成三个小组,分头联络失散在山间的乡亲,按行政村组织起来,扶老携幼便于互相照顾,由村干部或民兵带队。在十勇士的率领掩护下,大家一批一批地闯出火网。”在十勇士精神的感召下,辛殿良同志报名参军,英勇作战,屡立战功...

查看详情>>
5

电影勇士观后感(范例六篇)

电影勇士观后感

怎样动笔写好一份关于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就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里去,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本文的主题是探究与“电影勇士观后感”相关的话题,请把这个页面收藏起来这样你就可以随时查看了!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1】

印象一:武侠题材对我很好,因为我爷爷是红军。如果他还活着,看到了会很欣慰吧。

八十年前,四川中西部发生了一件大事。红四团冒雨昼行240里,并且靠22个勇士完成了飞夺泸定桥的胜利。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光辉的一笔,也是数十年来被绘画,评书,大鼓书等多个版本演绎的精彩故事。

悲剧、奇迹、鲜血和悲剧是这个故事最直观的感受。而对于我们年轻一代80、90后来讲,《飞夺泸定桥》曾经在我们课本中出现过,也就成了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大事件。如今,根据这个事件改编的电影《勇士》就要公映了,有幸可以提前观影,看片后决定写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经历过这场战役,但经历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小时候常听那些爷爷们讲长征时候没有吃的,如何把一条皮带切成小块含在嘴里,不舍得嚼,直到化掉。影片中不时出现1935年,我会不由得想那个时候,红小鬼的他会是在哪个战线上。

《勇士》确实如我们预想的那样,悲壮、惨烈、热血,没让人失望。川西高原一望无际,森林和河流密布。一支叫红四团的队伍正在这里行进。一个腿伤伤到骨头里的团长(李东学饰),几十个衣着褴褛的战士,一个女扮**的藏族女孩,一个黄皮**的炮手阿三,这些人出现在影片一开头,似乎预示着这必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他们奉命开车200多里去泸定桥时,所有的观众都沸腾了。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这是一场大战。只是,要把一个人人都熟悉的战役演绎好确实太难。

故事是确定的,结局的都知道的,中间的过程做好看,做合理才是最重要的。果然,当红四团的勇士们成功夺下泸定桥时,众人(包括观众)的心里一块石头都落了地。不负盛名,不负众望。

对得起“飞夺泸定桥”。

观后感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的这首《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它负载着长征路上千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在电影《勇士》中,着重还原了人民战士“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壮举,240里路是用艰辛和智慧走完的。***在文艺座谈会中说过:“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想必《勇士》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拍摄出来的像模像样的送给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

看多了外国大片,那些虚构的所谓“超级英雄”都不是建立在有力的现实基础上的。《勇士》中的民族英雄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李东学、于小伟等一众硬汉共同演绎了红军长正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人物,很多片中的场景与上学时课文里的词句相差无几,所有勇士一路上被敌人围追堵截,但他们心中始终坚...

查看详情>>
6

电影勇士观后感

电影勇士观后感

在这里为您带来了“电影勇士观后感”这个主题的相关内容,您认为撰写好作品名观后感的关键在于什么呢?当我们观看电影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许多联想和思考。因此,在总结我们脑海中不断涌现的新想法时,编写观后感是很重要的。通过多写观后感,我们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共情能力。希望您能浏览并参考本文!

电影勇士观后感 篇1

以 “马石山十勇士”为代表的多个英雄群体,在数千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父老乡亲突围战,谱写了人民军队舍生为民的壮丽诗篇。

战斗在马石山上的英雄群体很多,主要有:十勇士所在的山东军区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十八勇士所在的胶东行政主任公署公安局警卫连三排;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二连一排,等等。牺牲的已知名烈士所在单位还有:牟海县独立营、五旅十三团一营二连、五旅侦察连、十四团二营、十七团一营、胶东军区后勤处警卫连、胶东军区兵工厂、胶东行署等。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7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零星部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正在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时,八路军第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任务路过马石山,毅然决定留下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围网、轮回拼杀,救出上千名群众,自己却壮烈牺牲在马石山上。

在这一部分,纪念馆专门设置了接近半景油画的艺术景观“突围战景观”,采用声、光、电技术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日军包围马石山、军民合力突围的场景。整个景观面积接近200平米,景观后侧的幕画由知名画家用了5个多月,才绘制完成。

半景油画对面,马石山十勇士的照片赫然呈现于墙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还有三位战士没有留下姓名。

纪念馆内,五组马石山勇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直至血染马石山的组图将参观者带入了战火纷飞的场景。陈列柜内,在马石山遗址发现的手枪与子弹,抗战时期使用的手榴弹与手雷,八路军使用的棉帽、绑腿、子弹袋,缴获的'日军棉被、背包等物资,夏云超烈士使用的望远镜、手枪,民兵使用的土枪、铁沙袋与地雷,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等赫然在列,默默述说着那段抗战历史。

在这些珍贵的红色历史文物搜集过程中,我市各界齐心合力,多次前往马石山区和外省地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其中,王亚明缴获的日军军刀就是我市红色文化探访班底远赴南京探访革命后代时有幸获得的。当时,移居南京的革命战士王亚明的三个儿子得知我市对马石山烈士陵园的修缮改陈规划后,心情非常激动,三个人结伴返回海阳老家,找到了父亲当年从日军手中缴获的军刀,送到我市,用于陈列展览。

一楼展厅出口处,一个小型沙盘展示了马石山突围战中英雄群体的战斗位置。十勇士、十八勇士、十六团一营、十六团二营、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他们各自带领被困群众冲出敌人的围网。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一楼出口处的复原石屋草...

查看详情>>
7

电影《勇士》观后感2500字

电影《勇士》观后感

电影《勇士》观后感(篇1)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那场辗转二万五千里的大迁移,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中央红军在1935年5月发起,由红四团具体执行的强渡大渡河与飞夺泸定桥两场战事,是整个长征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红军就粉碎了蒋介石将他们变成石达开第二的阴谋,并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甚至有“十三根铁链劈开通往共和国之路”的美誉。

时光荏苒,感动常在。10月14日,再现当年红四团两大战役的战争动作电影《勇士》,开始在国内各大影院热映。本片由著名导演宁海强执导、赵冬苓、赵宁宇编剧,香港著名幕后精英罗礼贤担任动作指导,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等位明星领衔主演。

这段历史被写入了小学课本,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但经过主创团队的精心构思,几场动作大戏,设计得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开篇的竹林遭遇战,相比压轴大戏来说,只是正餐前的开胃小菜,但在罗礼贤的巧妙设计之下,展现得极为灵动。当红军勇士从竹林顶端呼啸而下,向敌人射出一排排子弹之时,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引燃了。这让人很难不联想起《卧虎藏龙》和《十面埋伏》,能把主旋律电影拍得如此酷炫,又有谁会说不好看呢?

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十七勇士踏上一艘小船,他们的脚下,是奔腾肆虐的河水,一个浪头过来,小船就有被打翻的危险;他们的对面,是的敌人,用迫击炮和轻重机枪构建起了强大火力网;他们的身后,则是负责掩护的战友,试图压制住敌人的攻击。勇士们要直面猛烈的炮火,随时做好中弹牺牲的心理准备,又要与激流做斗争,防止船体被倾覆。这个难度,真不是一般地大。

飞夺泸定桥是全片的压轴大戏,但高潮之前的“前戏”同样精彩。在接到任务之后,红四团将士拖着疲惫的身躯,顶着漫天的大雨,踏着陡峻的山路,冒着敌人的不时侵扰,用两腿一天奔袭二百四十里,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在此过程中,不断有战士中流弹倒地,因精疲力竭而倒下,因体力透支而牺牲,但是,没有一个人因此恐惧,没有一个人变成逃兵。

夺桥的经过,我们当然都不陌生,但影片所做的艺术化处理,无疑把这个过程渲染得更加惨烈和悲壮,更让我们印象深刻。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抽去,十三根冰冷的铁索高悬于河面,令人不寒而栗。二十二名举着土制盾牌的勇士,匍匐在摇摇欲坠的铁索之上,顶着敌人的炮火,以他们的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国共两军隔河交火,枪炮齐发,漫天的火光映红了天空,爆炸声震耳欲聋,子弹啪啪啪地打在盾牌上,看得人相当紧张,红军战士的不断牺牲,更让我们为之心痛。而定格与慢镜的恰当运用,更是将这种气氛烘托到了极致。因此,当最终胜利到来之时,银幕上的战士们一定会尽情欢呼,影院里也会响起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虽然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但影片主创显然无意于拍摄一部准纪录片,而是在四场主要动作戏之外,穿插了不少文戏,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战场上铮铮铁骨的勇士,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却相当平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