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校史心得合集十五篇#】每个人在学习生活中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引发不一样的思考,一篇心得体会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学习或工作中会产生一些感想和领悟,总结出来就是个人的心得体会。我们根据您所提供的信息撰写了一篇“校史心得”的文章,感谢您光顾我们的网站希望您能喜欢我们的内容!
药房1101201109157025袁国琦
2013年5月11日,一个艳阳高照的中午,在我们医学院2011级党支部副书记的带领下,进入大学快两年的我又一次走进了校史馆去那里参观,让我再次重温历史,缅怀历史。
还记得第一次去是大一军训时参观的,当时的我跟随班上的同学一起走进了校史馆大门,当时的心情是带着点新奇和好玩的,而现在的我时隔两年再一次去校史馆,我知道,心情绝对是不同了的,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经历多了,感受也会不同吧。走进校史馆大门,一抬头,顶部是学校的校标,右面是学校的办学历史及办学理念,左面是校歌,正对着我们的形象墙有学校的八字校训:厚德博学崇实去浮,及钢水和钢包,整个序厅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学校一脉相承的钢铁情缘。
当看到这些带着我们学校标志性东西的钢铁,我顿时感到一种巨大的使命感,虽然我是一名医学院药学专业的学生,但是我知道学校要发扬光大是要靠在校所有的学生为学校贡献力量而不论所学专业。
在前厅,解说员带领我们一起走进了历史厅的第一部分,“峥嵘岁月,诞生钢铁摇篮”。在评论员的解释下,我知道了我们学校曲折的办学方式,它变了好几次,改了好几次名字。先后有一批著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们中间有地质学家李四光,建筑学大师鲍鼎,**家贺绿汀。
在学生中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十八星旗的制旗者赵师梅,革命将领郑位,磁流体力学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家潘良儒等等。在经过了艰难的办学初期后,随着1949新中国的成立,学校也迎来了春天,进入到历史厅的第二部分,“万象更新,铸造钢铁熔炉”。伴随着国家重工业的几次调整,在1958年为解决钢铁行业技术干部的严重不足,冶金部决定以武汉钢铁公司为依托,筹建武汉钢铁学院,由武钢总经理李一清同志兼任武汉钢铁学院的首任院长,由此实现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华丽蜕变。
1898年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等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工业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
1999年被命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从此掀开了学校新的篇章。
进入展厅的现代厅,“继往开来,传承钢铁精魂”。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怀,现在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教学与研究型高校,国家一类重点院校。参观完现代厅,我们来到了最后一个展厅——未来厅,“同心协力,共奏钢铁强音”。
在以后的道路上,学校力争建成办学特色鲜明、钢铁冶金及相关学科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内高水平大学。
今天的校史馆以其独特的功能和内涵,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先贤的音容,师生的风姿、逝去的往事、当时的场景,将武汉科技大学创建、发展的历史脉络清晰展现;岁月钩沉,史韵馨香,学脉承继,大学泱泱。回顾百年校史,风雨磨砺,成绩斐然。我们温故知新,继往开来,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打好良好的专业基础,为学校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几束灯光打在古色古香的牌匾上,将“校史馆”三个大字衬托的静婉,庄重而又明亮,这里就是长安大学校史馆的入口处了,我们将由此开启刹那干大学从无到有的校史之旅,
环顾入口处的外缘。墙上挂着长安大学各个时期的小卡片。不同的名称和字体反映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办学特色。校董会对面的老校园形象也反映了长安大学不同时期的校园特色。
由外厅进入序厅,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事长安大学的校训“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浮雕。浮雕选取了长安大学前身三所母体学校的正门,象征着长大的沧桑岁月和辉煌历程,此外,序厅的历史改革图还为我们展示了长安大学60年从三校独立到合并发展的演变历程。
党政领导大厅向我们展示了三所家长学校的领导。接下来就是西安交通大学厅。1951年首批筑路开拓者怀着兴路振邦之志,汇聚兰州,开榛拓荒,薪传学术,中国交通事业专业教育由此起步,长安大学由此发端。
学校于1952东迁西安,两易其名,三易其地,最后雄踞于西安南部,被誉为“红砖学府”。维勤、维俭是指学校自强不息,成立了汽车修理厂、汽车修理厂等7家校办企业。“滋兰树惠”体现了学校“学为路办,筑路育人”的办学理念,学校把渭水校区的两个食堂命名为“滋兰苑”和“树蕙园”,由此可以一观学校对我们的美好期望。
墙上的几个**展示了西安公路学院的先进技术成果:自制卡车、汽油机等。曾经,为了相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改变靠人力客运的落后面貌,我院完成了“微型汽车”的设计制造任务,创造了于清华大学并驾齐驱的奇迹。
西安公路学院不仅为我国交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帮助过其他国家交通事业的发展,比如1965年帮助越南修筑国防公路。20世纪80年代,学校成为交通部重点院校,被**电视台新闻联播誉为有公路交通特色,专业齐全的亚洲“唯一”的一所大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数量,还是学科层次,西安公路学院均达到较高水平,被赞誉为“公路黄埔”和亚洲第一,1995年正式更名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并由此跻身“211工程”之列。
听评论员的讲解,听长安大学的光辉事迹,我由衷为我的大学感到骄傲!
八易之名,二者合一,四大名师,是当时西安工程学院的特色。走进西安工程学院的大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四位大师的介绍。最有名的是徐冠华教授。学生们说:
“为了我们,徐老师不知道掉了多少斤肉,把心都操碎了。
在学生中间,我们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私。在班级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中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学习习惯的确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品质和精神,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的学习习惯应该是一种好的习惯。而且这种品质的确应该成为每个学生都要追求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到。
一、
学科学习
学科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觉提高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次培训中,我们聆听专家与名师的精彩讲座,领略名师们的风采,学习了名师的理论,观摩了优秀老师的课和学习了优秀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以及学科教学的优秀方法。这些都对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让我们明白了学习的真谛。
二、
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
这次培训中,专家们的讲座就象是一缕缕阳光,无论是聆听精彩的讲座,还是参观名师的班级管理过程,都给了我们很多新的思考,让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找到了差距,认识到自己以前的教学中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各位专家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这些优秀班主任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得体的教学方式等一次次的、有机的机的运用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这种教学艺术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效果好达了预期的效果。
三、
名师们的精彩讲座、学员们的精心讨论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作为班主任老师,要更新观念,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敢于创新。虽然我们不能做到照单全收,可通过这次培训,我还是有许多体会。
四、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增添信心
对于班主任老师的培训,我有这样一个感觉,“国培”、“省培”是再好不过了的了,而且是最有价值最值最实用的培训机会,因为这不仅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班级管理方面的新理念、新方法,而且,这些新理念将对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培训虽然即将结束,可是留给我的却是深深的回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些成功的经验为我今后的做好工作指明了道路。
说到历史,我校虽度过仅短短51个春秋,但是却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1960年,涂长望先生和一批充满报国之志的年轻工作者们深刻意识到我国气象行业的专业人才紧缺的状况,毅然决定从当时的南京大学分出,经过仔细斟酌,在远离喧闹的郊区,美丽的龙王山脚下建立起我校的前身:南京气象学院。
一片田野,几间瓦房黄黑白**默默诉说着往事。一批老师,同样的赤子之心,吸引了众多天涯游子们千里求学于此,不为了舒适的大学生活,不为了得到学士学位,为的是成为专业的气象人才,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发光发热。那时的条件如何艰苦,即使我伫立在褪色的**前久久凝望,所感也不及其一吧。
春去秋来,冬逝夏至。
在一批又一批教育工作者们无私的贡献下,在一届又一届校友们慷慨地资助下,我校已成为以气象服务类专业为首的众多专业汇聚的一所综合类大学。这是我们今天的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1载春秋,我校培养了众多气象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活跃在各个岗位上,恪尽职守,为我国乃至世界气象领域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乌鸦反哺。水恩泉报。
在众多校友的帮助下,我校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并拥有一个能够监测航空卫星的雷达站。是的,我们学校在气象学领域的贡献是显著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当我们回顾50年前那些小瓦房、几位老师和几十位学生是,恐怕没有人能想象50年能带来的巨大变化!
参观已近尾声,忽然发现在一张仿古木桌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许多红皮本子。带着敬重的心情打开其中一本,原来里面都是各界校友在回归母校是对母校的祝福。这里有雄浑雄浑的传统楷书,笔直整齐的文字,自由的毛笔和野草,每一个字都是对母校的真挚祝愿。
走出校史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是的,我们学校很年轻。她只有短短的50年历史;但她也是博古,创造了太多连百年学堂都无法比拟的成就。正是由于这样,我校才可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接纳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校永远流动着新鲜的血液,永远行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南信大学气象学专业的学生,我很幸运。我有无数勤奋向上、在气象领域做出贡献——至今也仍然做着贡献的学长学姐们;我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我有方便专业的试验研究设备一切外部条件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我——如何丰富我的大学生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就是远离了父母,远离了小家庭,贴近了同学,贴近了社会这个大家庭。我们要学会自主,学会自强,学会忍让、包容,学会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并存在下去。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勇于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品格,为以后哦扑步入社会做好充足准备。
在南京,我是做客他乡;但是南信大学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了?要适应她,习惯她,成长自己,锻炼自己。我不知道我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十年前好多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应该努力学习。
最后,我真的希望:今天我为南信大学骄傲,明天我为南信大学骄傲!
大气物理学院大物一班王伟跃
3月30日中午,我们参观了学校历史博物馆。
自1982年薛校长上任以来,39校领导坚持每天在校门迎接师生。当时,这种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的精神,凝聚了人心,成为校园德育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了摆脱原有民办学校的状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薛校长任职期间本着“搭窝招凤,人才引进”的想法,学校在望海街共建巷29号建了一栋住宅楼,不仅解决了二十多户教师的住房问题,同时,马天奎、郭博文、邱兆福、李连海、辛福森等当时大连市知名的优秀教师被吸引到39中来,优化了原有的教师队伍,拓展了学校发展的资源,为学校后期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薛校长一生默默地为教育事业耕耘着,奉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身体健康。后来,他因工作被调到大连市教育局监察室,但他始终关心学校的发展变化。由于长期的努力,薛校长60岁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深爱的39所中学。
大连市著名教育家冷冉曾为薛校长题词“为人处事皆堪法,治学教书俱可师”。
我们由衷地感谢学校通过参观校史馆这种形式将昔日发展的历史挖掘出来,不断传承,不断发扬,教育、激励并鼓舞后人脚踏实地,再续辉煌!
今天真聆听了有关清华校史的精彩报告,以下为简要总结,并谈一下我对清华历史和清华人文精神的感想。
清华的历史
清华大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11-1949年、1949-1978年和1978年至今。
(1) 清华学堂是清华的前身,创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堂。1925年,大学部和研究所成立。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拥有文、法、理、工等院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于1938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并由清华校长梅贻琦出任联大校务委员会主任,实际主持校务。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
(2) 解放后,1952年经过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1952年11月蒋南翔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办学道路,在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尖端科技人才方面成绩卓著。
(3)1978年以来,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清华逐步复建了理科、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恢复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目前,清华大学设有理学院、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医学院等院系。清华大学已成为理工科、文、法、医、经、管、艺的综合性大学。
感想:从这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清华早期的历史诠释了“国之不强则受辱”,清华建校乃清**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庚子赔款乃国耻之痕。
国耻的痛楚和重负,与振兴国运的责任和决心,就这样交织着凝结在清华的百年历史和过去一代代清华学子的身上。如今这种社会责任感在祖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日益繁荣昌盛,国际地位与日俱增的环境下对于我们新一辈的清华人却更加强烈。经济是国家的命脉,而今国家间的新时代的战争就是经济的较量,我们作为清华经管mba的学生,身上是更重的担子: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们要为保持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的人文精神
讲座中提到闻名世间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起源: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以《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奋图强。此后,学校以八字尊为校训,制定校徽。
在这一座右铭的指引下,百年来,清华培养了许多引以为豪的学术大师、工业英雄和治政栋梁。清华大学的早期发展虽然渗透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它非常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的研究。以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及研究院讲师李济为代表的清华学者,主张“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形成了著名的“清华学风”,对清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大师,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自然科学方面,清华培养的人才同样是群星璀璨,在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勋章”的23位功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截至2001年12月底,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537名院士中,近25%是清华大学校友。
感想:这里我最受到鼓舞的是清华当年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看法:中西荟萃,文理兼容,古今贯通。这指导我们在当今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如何做到真正的中西合璧,就是将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传统东方哲学相结合,发展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的同学,我很幸运能够接触到西方当代最先进的管理理论,模式以及企业文化,对我的考验是如何将在外企所体验和学习的这些经验和知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发展和培养属于自己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的中西文化,荟萃一堂。
机械工程系王赴京
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学校历史展览馆,然后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历史展览馆。两次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的艰辛历程,感受到做一个生物工程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肩膀上的担子的更加沉重。
从大厅里的许多**和文字可以看出,我们学校是盐城唯一的农业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为当地农业战线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领军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农技铁人”姜德明,全国人大代表、蚕桑专家卢克松等一大批优秀的校友,在为国家的“三农”事业辛勤耕耘,默默奉献。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承传,言传身教,历史性地形成了“严谨朴实”的育人品格,练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生物工程人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习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生物工程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淳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一张张奖状,一具具的模型,一件件教具等物品,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学校的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生物工程学校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学校的辉煌与不凡!,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学历+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采取“一凭多证制”的育人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强化各类职业技能的训练,着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赢得社会广泛的赞誉。学校以“德技双馨”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和谐奋进”的优良校风,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作为生物工程学校的一名员工,我为学校的过去感到骄傲,为学校的发展感到高兴,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信心。我将以先辈为榜样,把传授学生以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勤奋工作,为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游校史馆有感450字
能读一所非常有名且高级的学校,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今天我们假日小队结伴去参观我市高级中学校史馆,这次既参与了第二课堂活动,又长了知识,丰富了假日内容。||| 走进一楼大厅,就看见雕刻的人头像,其中一个就是创办养正书塾,具有维新思想的杭州知府林启。他刚正廉明,勤于治理,提倡农桑,兴立学校,卓有政声。墙上还挂满了许多有名的校内人物照片,有鲁讯、朱自清、徐志摩、俞秀松、叶圣陶等名家大师、革命志士、文化名流、科技精英及民主、求真、创新”的办学精髓,从一定意义上浓缩了浙江乃至中国的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二楼大厅里,墙上、柜子都挂满了文字图片,介绍了养正书塾到杭州高级中学的变化过程各个时期的.校长和照片。其中有鲁迅在校任职时,使用过的笔墨和模拟住房来纪念这位伟人。更令我遗憾的是:今天,鲁讯的后代子孙居然来跟迹了,可我们没有相见。
第三个大厅里,有一个地方特别引人注意。那就是在重建学校时挖掘出来的日本人侵略我们中国时,遗留下来的刀、子弹、瓷瓶、酒瓶……
这场雪完全掩盖不了我们参观博物馆的热情。我们一路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曾经用过的旗帜,每一面旗帜都显得庄严又显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旗帜是精神的引领,就在这四面旗帜之下,一代代哈工大人就在这几面旗帜的引领之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大厅后面是我校知名校友的合影,他们是哈工大的骄傲,也是我们新一代工大学子的榜样,也让我们明白,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能出人头地,我们也会被母校记住,这就是“今天,我们以母校为骄傲;明日,母校将以我们为自豪”的深刻含义吧。
在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工大的前世今生,看到了前几任校长的肖像或雕塑,让我产生了一种疑惑,为什么一直到建国后,才有了第一任中国校长,这之中我看到了弱国的无奈,看到了独立国家的必要性,看到了我们的祖国必须富强,更看到了祖国给予我们的责任。
进入展厅,我们看到了几十年前知名校友用过的笔记本和书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前辈们学习的艰苦,也让我们懂得了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前辈们用辛勤的付出给了我们新的中国,我们应该将这传统继承下来,充分发扬“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将我们的母校,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完美。
再就是将军墙,军人,是报国的代名词,一代代热血青年用鲜血染红了国旗,他们是国家的后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我们看到了他们对祖国的担当,身为一代青年,也许我们不用上战场,但是,在科技,在文化,在经济等方方面面都有实实在在的竞争,维护祖国尊严和地位的第一线都有我们青年的用武之地,想到这,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为祖国效力蓄力。
最后,我们参观了工大研究出的高科技模型,见到了我最喜欢的战斗机歼11bs,一边看着,一边似乎想想想起了我设计了一款战斗机翱翔在祖国的天空,保卫者人民的安全。
博物馆的一天,让我在精神上备受教化,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我们会在前辈的精神指引下刻苦努力,勤奋学习,高擎“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参观校史馆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校史馆位于学校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宏伟的建筑,里面陈列着学校建校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物和相关的资料。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收获了很多启发和感悟。
进入校史馆门口,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校史馆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学校的创办时间和校训。我停下脚步,仔细地品味这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字句,感受到学校的使命和精神。
走进校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庄严肃穆的校训墙。校训墙上用大字精心书写着学校的校训:“求实创新 不断追求卓越 争创一流”。这几个简单而有力的字句,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灵深处。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强调求实创新,寓意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知识,追求知识和技术的卓越,并以此为目标努力奋斗,争创一流。
校史馆中的第一个展厅是学校的建校历程。通过展示照片、资料等,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创办背景和过程。我了解到,学校是在几十年前的艰难环境下建校的,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是创办者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不懈,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建成了如今我们优美宜人的校园。这让我懂得了付出和坚持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除了学校的建校历程外,校史馆还陈列了一些校园的重要事件和沿革。例如学校与其他学校的合并、重大教学改革和科研突破等。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学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证明了学校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地方。通过这些展示,我意识到学校的发展需要集体的努力,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因此,作为学校的一员,我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一些学校的荣誉证书和奖杯。这些荣誉是学校多年来努力的结果,也是对学校的认可和肯定。在这些荣誉证书和奖杯的背后,蕴含着学校师生的辛勤付出和无数个奋斗的日夜。作为一名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有义务将学校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不仅要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还要在其他领域有所作为,为学校争光。
最后一个展厅是学校师生的优秀事迹展示。这里陈列了一些学校师生的荣誉和表彰,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是教师因在教学中有卓越的表现而获得的奖励,有的是学生在学术、艺术、体育等领域有突出表现而受到嘉奖。看着这些表彰证书和照片,我感到无比自豪和骄傲。这些优秀的师生们不仅是学校的骄傲,也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奋斗,不懈追求,就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通过这次参观校史馆,我对学校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了学校的发展需要每一个师生的共同努力。作为学校的一员,我要不断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也被校史馆中展示的师生们的奋斗事迹所鼓舞,我决心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奋发向前。
参观校史馆的心得体会,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也教会了我坚持和追求卓越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在不断努力和付出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校史心得体会
五月繁花,川大锦城的校园里洋溢着一片春意盎然。今天我们参观了校史展馆。心驰神往,思绪万千。巍巍锦城,屹立在西南这块广褒的土地上。十年建校,我们一直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周院长及各领导团队的带领和领导下不断的开拓创新,实事求是,构建起今天这所具有综合型应用型的大学。挺立在四川地区的丛林中,赫然生辉。回顾我校的历史,是一部艰苦拼搏的奋斗史。校史馆从大的方向可以分为复办与发展、迈向现代化大学、大学时期、莘莘学子英才辈出。每个部分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校史展馆以照片、图表、文字描述、书籍展示、橱柜等方式陈列和展示着学校的发展史,记载着每一点一滴。
从创业型大学的道路上,十年求索,十年拼搏,十年发展,十年创新,发展迅猛,后来居上。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回首十年路,数万锦城儿女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以超世之才,不拔之志,书写下灿烂的诗篇。回望这段光辉的筑梦历程,“锦城”三阶段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邹广严校长带领第一批创业者,三年筹备学校肇建。
前五年打下坚实的基础,筚路蓝缕创新业,凝练特色求共识,励精图治谋发展,初步实现了“西部第一独立学院”的目标,建成了一所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万人应用型大学。后五年办学上水平,继往开来话改革,蓝图绘就宏图展,追求卓越建名校,锦城人锐意进取,一些酝酿多年的改革举措接踵而出,扎实推进,激发了我校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深层动力。“三大教学改革”开创教育新局面,奠定了创新创造的活跃校园氛围;“从严治校、三不放水”、“让大数据成为个性化教育的突破口”、“长板原理”等重要思想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保驾护航。专业调整到“一本”批次录取,“锦城教育”再上新高度。
通往梦想的道路从来就不平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数万名锦城人高举“改革创新”的旗帜,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去书写在应用型、创业型大学发展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十年辉煌领先路,而今迈步从头越,锦城人将继续落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如既往地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创业型人才;发挥高校资源优势服务社会民众;承先贤之言将文明精神的圣火代代传递。
校史展馆让大家从不同层次了解了学校的历史,感受到学校从创办以来的发展和变化,增进了对母校深深的敬意。通过此次参观,加深了我们对自己学校的进一步了解,一些以前含糊的概念也一下子变得清晰了。同时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学校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感受到学校在新时期里所发生着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也增强了我们知校、爱校的思想意识。通过此次参不但丰富着我们对学校的认识,同时也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得的进一步的充斥和改善,并下决心好好珍惜在锦城的学习时光,努力提升自己,希望以自己绵薄之力为学校的明天增砖添瓦。我们锦城的每一个脚印无不凝聚着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更是值得我们这些学子所学习。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谨记和发扬学校的这种优良传统,努力改善自己。今天我们为锦城骄傲,明天锦城为我们骄傲!让我们一起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共创锦城美好的明天。
今天,我们兴奋地参观了江南大学历史博物馆。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江南大学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一种成为江人的自豪感和喜悦感油然而生。
然而,在参观学校历史博物馆的过程中,我对某一时期的句子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句子文化是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江南大学的历史,反映了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教育的破坏和中国爱国者的反抗与探索。
1902--1905
江大创建于1902年,即清末新政时期。它叫三江师范学校。它是由张之洞、刘坤等地主阶级改革家创立的。江大创立,充分体现了清末随着帝国主义清华的深入,清朝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加深,国内先进爱国人士积极寻求挽救民族危机的方式,维护清朝统治秩序。为了培养救国人才,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江大应运而生。
并以“嚼得菜根,做的大事”为口号。
1905--1920
这所学校曾因辛亥革命爆发而关闭,1920年再次崛起。它分为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和国立东南大学。
1923--1950
江南大学经历了多次地址转移和更名。其中,由于抗日战争西迁四川,南京解放建立了国立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南京大学。
江南大学的发展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它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
1950--1966
随着新中国的不断建设和扩大,江大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1966--1977
由于*****,这个掀起上山下乡,扩大工农兵的浪潮,江大一度停止招生,1977年高考恢复,学校回归正常。
1979--现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也面向世界。江南大学开始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江南大学的专业发展也是时代的产物。
例如,20世纪末,自然科学在中国兴起,学校专门研究自然科学,如历史和地理;例如,1958年提出了总路线,中国掀起了钢铁冶炼的浪潮。江大建筑机械动力专业应运而生。
江南大学的前身和现在,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反映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每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江大,有着悠久的历史,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爱江大!
昨天,我们参观了神秘的学校历史博物馆。之所以说她神秘,因为我从未听过,更没有机会去一睹她的尊容。就连可爱的朱姝老师也说她从来没有机会去那里。
因此,我认为她是神圣的,是一个充满权威的地方,至少对每一个赣师人来说。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欣赏她,所以我很兴奋,兴奋,甚至在前一天晚上失眠。
我已经在师院度过了三年的大学时光,对学校的了解不算少。但是,通过这次对学校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尤其是孙秘书的精彩讲解,我对我们的学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校从最初的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到现在作为一个能培养众多优秀人才并且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学校,离不开全校领导和师生的努力,是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结果。
做任何事,都要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实实求是。
校史馆陈列的是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在学术方面还是艺术方面,学校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多到我数不清,记不住。但当你看到这个,你会觉得你原来的一些想法是错误的。以前觉得赣师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二本院校,在江西还有点声誉,在其他地区是不值得一提的。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一直认为不太好的学校是如此伟大,如此有目的性和前进。我开始觉得我没有充分利用学校得自源来努力学习。学校既然能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说明学校有足够的实力,但同时也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术学院的长辈姐妹们制作的学校沙盘。一直就觉得我们学校是无比的美丽,但这模型让学校更为闪闪发亮。对于一个快毕业的学生来说,看到这个必定会想在剩下的时间里好好再看看学校的风景,走一走未曾走过的路,再多感受下学校的美丽。
此外,我还发现,师范院校的优秀人才大多已经回到母校,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这是一种饮水思源的精神,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而我们,能为学校做什么?
对于即将去实习的我来说,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应该就是对母校最好的回报吧。
这次的活动收获很多,更多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触动,我很感谢组织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收获颇多。
日语1201班李婷
2015/6/27
校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回望这些年在校园中度过的时光,我深深体会到了学校的校史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校史不仅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我们学校的辉煌过去和我们共同努力的未来。
我还记得当初踏入这所学校的那一天,我怀着喜悦和好奇的心情进入了校园的大门。学校的校史馆就位于大门旁边,我走进那里,仿佛回到了一个时光隧道。校史馆里展示着学校自开办以来的重要历程,以及获得的荣誉和成就。通过阅读校史资料和观看展品,我全面了解到了学校的成长历程和发展脉络。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学校的奠基者和前辈们,他们为了今天的学校建设付出了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他们的艰辛奋斗和坎坷历程,都深深打动了我,也让我明白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学校校史不仅让我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历程,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教育启示。在校史中,我看到了学校一次次的战胜困难和挑战的勇气与智慧。学校从最初的小规模发展到如今的高水平大学,每一步都是一次次的奋斗和努力。从这些历史中,我明白了成功需要凝聚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需要众志成城,共同努力。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我们才能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与此同时,校史还激励着我不断追求卓越。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时,一直秉持着“力争一流、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断地引领教育发展的潮流。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我们深知,只有不断创新进取,不断挑战自我,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正是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不断激励着我们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难地前行。
在翻阅校史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学校的校训。校训是学校传承和弘扬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发现学校的校训非常简明实用,却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教育价值。校训教导我们要“厚德笃学、明辨事理、宽容包容、追求卓越”。这是一种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激励着我们立志长学,修身齐家,以及为社会做出贡献。校训不仅是学校校史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子继承与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
通过对学校校史的学习和体会,我明白到了学校的校史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是息息相关的。校史不仅是传承和弘扬学校精神的重要纽带,更是激发学生争取卓越、面对挑战的强大动力。学生们应该时刻铭记学校校史给予我们的教导,将校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此为动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只有在学校校史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学校的精神文化,牢记历史的责任与使命,以及将来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在校史中汲取智慧,以百折不挠的劲头追求卓越,让学校的校训成为我们人生的指南针,让学校的辉煌过去成为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校校史增添新的篇章。
校史校情心得体会
我还记得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的校门,兴奋又紧张。作为一名新生,我对这所学校的历史、文化以及学校的发展前景充满了好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了解了学校的校史和校情,并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体会。
学校的校史令我感到自豪和敬佩。创办于五十年前的学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奋斗,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优秀教育传统和卓越学术成就的学府。学校的校史档案馆展示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光辉成就,每一份珍贵的文件和图片都记录着学校学子的艰辛付出和辉煌历程。从这些资料中,我了解到学校在各个时期都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
学校的校情让我感受到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课程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兴趣。学校的社团和组织齐全,有音乐社、舞蹈社、读书社等许多兴趣社团,让学生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并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校还组织各类学术科技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校园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情,也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术气氛。
通过了解学校的校史和校情,我明白了学校现在所取得的成就并非偶然。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全面的发展机会,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同时,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建立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促进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校的领导层也时刻关注着学生的需求和意见,积极改进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在这所学校的几年里,我不仅从书本上学到了知识,还从校史校情中培养了自己的气质和修养。我学会了团结和合作,在社团活动中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也学会了积极面对挑战和困难,在学业和竞赛中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我还学会了感恩和回报,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来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校的校史校情教育使我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担当的人,让我明白了自己应该为社会和家乡做出贡献。
回顾这段校园时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深厚底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学校的校史校情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我感到非常自豪能够成为这所学校的一员,并愿意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必将继续保持优秀的教育品质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了解学校的校史和校情,我深刻体会到了学校卓越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校园文化。学校的校史校情不仅让我感到自豪和敬佩,更启发了我追求卓越和奉献社会的决心。我将永远铭记学校的历史和精神,将这份自豪和责任传递下去,为学校的发展和荣誉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06-16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已经整理了一篇关于“校史心得”研究的报告,为了防止忘记,建议您将此页收藏。每个人的想法都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因此最好总结并记录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学习或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可以写下来作为心得。...
发布时间:2023-12-14
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但是是否需要遵循特定的文体格式呢?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一篇关于“培训心得”的文章,好玩的游戏总是值得和朋友分享的!...
发布时间:2024-04-08
校史教育心得体会 篇1 12月28日这天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去参观XX大学校史馆,校史馆里究竟有些什么呢? 来到XX大学后,来接待我们的是研究生吴燕姐姐,这次参观与以往别的的参观不相同的是,以前是由导游或老师带着我们参观,而这次吴燕姐姐“抛”出七个问题,让我们带这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吴燕姐姐的问...
发布时间:2024-04-08
校史教育心得体会 篇1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x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
发布时间:2023-05-17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x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在班长朱旭旻,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
发布时间:2023-09-06
当我们在面临一些特别的场合或者重要时刻。此时写一篇感言再好不过了,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感言是记录我们难忘的时刻的证明,感言的书写应该要怎么做?栏目小编为了让您感到满足努力制作了这份“职业心态心得感悟”,请将此页收藏随时追踪最新信息!...
发布时间:2024-05-17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难免会萌生一些新的感悟,这个时候,可以写篇感悟的文章将其记录下来。但是,感悟的文章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支教活动的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山区支教心得 篇1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支教。支教队的小伙伴们不同年龄,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一起...
发布时间:2024-04-14
送教上门心得体会 篇1 刘海涛,男,197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从1995年开始担任辅导员,从事学生工作至今已经20个年头了。20年间,该同志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积极向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常利用班会、座谈会、网络、板报等多种途径和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