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范文 >

2024论语读书心得(汇总8篇)

论语读书心得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2-13

2024论语读书心得(汇总8篇)

2024-02-13 22:18:24

论语读书心得(篇1)

大学第一次选修——《论语》,《论语》从小学到大,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就像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以前学习《论语》是都是被动的,因为考试要考,老师要检查背诵等等。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没什么兴趣。

都是只要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就可以了,到了大学后,选修了《论语》后,才知道论语其实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的,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讲解《论语》的老师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听他的课很有趣。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我自己的理解,我也得到了《论语》中的感悟。我喜欢中学时学的那些,因为它们是经典。比如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特别喜欢这段话。

仔细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因为人和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但为什么到后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差距差在了**呢?可能就差在这每日的反省与践行上。

三省之人就好比心中有了一把尺子,每日在小事上都不放过,一点点丈量,看看自己是否做得有了偏差,所以日日修正,自然一辈子下来,离大道也差不了太多。但不这样做的人会随性别的变化而变化。今天差一点,明天差一点,过了好久,他们才发现:哎呀,他们什么时候出去的?

所以所谓“三省”,在我看来不是反省三次,也不是反省三件事,三是虚指多而已。一天反思三次是不够的,而要是时刻刻反思审慎。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所谓“反省”,是反省已经发生了的,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还是在临每件事、每个人的时刻省察自己应该怎么做才合适。

我以为两者都有,而后面一个似乎更重要。事情已经做过了,无非是总结经验教训,下次不要怎样了,下次应该怎样,但是在事情还没做的时候多反省一下该怎么做,不是可以使很多错误与不当消除在萌芽状态么?佛家也讲究要念念清静,要安住在每一念,也就是对自己面对人和事的每一念都要保持警醒,这样真的做到的话,**还会犯什么错误,又何须事后检讨与反省呢?

从这里又会引申出“反省”的精髓在什么地方,就是如是所说的要认真、诚恳、心怀敬畏,要打起精神。说的好啊,要反省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敬”字:是否时时事事都能以敬待之?

有了敬,即使在具体行为上略失分寸,也只是个经验与方法的问题,这样的错误改起来也好改,没有了敬,什么都谈不上。不过想想真的好难,对该起敬的人与事起敬容易,可是讨厌的人和事呢?太难了。

可是我觉得如果真的做到了,人也就真正自由了。想想对待什么人与事的态度都一样,有人看着没人看着行为举止也都一样,如入无人之境,也不会为外界好恶而困扰。那真的是一种境界啊!

又比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相信我们都不陌生,讲的就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科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在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参考过去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你可能会有一种突然开放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在学***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我也很喜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中学的老师经常挂在嘴边,因为它包含着一个很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需要联系的人很多,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做我们的导师。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只有39人的班集体里,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甚至还有会说书的……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些我们都很熟知,在中学的时候那个没有背个百八十遍的啊,但其实其中的道理,我们没有真正的去体会,只有这样细细品味才会明白。虽然不是每句话我都能听懂,但我喜欢我会认真体会的。许多的名人也对《论语》有着极高的评价:

钱穆:《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余秋雨:

美德的最高文本,是孔子的《论语》。梁漱溟:孔子的东西不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

南怀瑾: 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赵普: 《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和迁哲郎:

孔子用最平常的日常态度来揭示人性的奥秘。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在中国和西方都有研究的学者经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政权处决。据说自由的精神阻止了他逃跑。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评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一致,但有必要读一读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学体现了人文精神,孔子的礼学体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礼学精神。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适用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而秩序社会、制度社会是建立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人文精神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在教育实践上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他认为学生应该有好的学***如“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学***结合思考“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在诗歌、礼仪和**方面修养自己。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论语》影子,做人处事,论语中都有教给我们,虽然它是先贤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它无论时间再过多久,它都不会被人们所遗忘。它将永垂不朽!

论语读书心得(篇2)

《论语》当中阐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为核心的自然是“仁爱”思想,纵观全书,一万五千余字的《论语》,“仁”这一个字就前后被提到有一百零九处。仁爱是儒家哲学里的基石,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何谓仁,简单二字—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去关怀别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爱的使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当面临抉择时,个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杀身成仁才是真正的使命。这是中国文人的一种精神,儒家的一种态度,是那些面临国破家亡,兴衰荣辱的士大夫所应当奉行的准则。然而,身处在当下的较为和平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所谓的仁已无需是那种抛头颅、洒热血的豪言壮举,而是仅仅在生活中多去关心别人,用一种善意的心态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学生问孔子如何为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五点乃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它就体现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自己待人时恭敬,别人也就会尊重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恭敬之心带来宽和的态度,拥有宽广的胸襟和眼界,众人自然乐意和你相处,当你已经和他人了交往后,诚信就是你和他人相处的润滑剂,是友好关系的保障卡。接下来,你要学会的就是抓住机遇,敏捷做事,如此,你将建立成就,在这一切之后,似乎你已经达到做人的高度,但这时才是你体现仁爱的集中,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仍然施惠与他人,与他人分享,最终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就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它不是像古时那种极端的选择,而是日常生活里的一种为人方法,它让我们改变生命状态,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世界,去建立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一种生命的态度。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当我们真正愿意去拥有这颗心的时候,仁爱就来到了我们的生命里,我们与世界将会变得美好!

论语读书心得(篇3)

孔子没有那么大的不同,她只是想了想。而他说的又恰巧是我们所需要的。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不需要管理,我只需要让我的生活与众不同。生活,就像风。我们需要且听风吟。

论语读后感(二)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主张学习应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

今天的孩子,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注重能力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论语读后感(三)

《论语》深深地影响这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论语读后感(四)

在《论语》中,孔子有许多名言是值得学习的,如: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君子不思则不强。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等。

这些都是对我们有用的话。我们要学***热爱学***神,争取也当一个谦谦君子。

论语读后感(五)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鼓舞,想起了自己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写完作业,去玩,不料刚出家门,就听到妈妈喊我:“柯润,再去看看乘法口诀吧,熟悉熟悉可能有新的认识。

”我极不情愿的去背了。不料,第二天老师又教了乘法加减。我一看到这个,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乘法公式,马上解了出来。

背完这整本书,里面的教诲让我过目不忘。在生活中,我也能用到。比如: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我以前就有一次去同学家写作业,没有告诉家长,家长急得要命。我看完这句话,就在心底想着:以后去哪儿都要告诉家长,出去也一定要有方向。

论语读书心得(篇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今天,我们常说,时间、地点和和谐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是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当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就显得尤为重要。

路不远,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中学习吧!

论语读书心得(篇5)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一样等级者的祭祀也不一样,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其地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周礼并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了对被统治者的束缚,也表现了统治者之间不同的等级关系!遗憾的是,当时人们对礼的束缚并没有一点认识,认为礼可以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周礼。在当时的社会中,周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瓦解不是好事。同时,周礼也构成了中国古代礼制的精神渊源。简而言之,我们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拾其糟粕,吸取其精华。

论语读后感(34):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仅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在《论语》中,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孔子诲人不倦和终身学***神。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充满智慧,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宝贵财富,对我国现代素质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论语》,可是对其中所阐明的道理只是略懂,最近几天,我又大致对《论语》进行了一次重新的阅读,使我对其中的内涵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论语读书心得(篇6)

《三字经》里说:论语者,二十篇,群**,记善言。它告诉人们,《论语》记载的是孔子和他的**们的一些言语行事。

被奉为儒家经典。人们在强调《论语》的价值时,总会提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出发,使我们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她在叙述中穿插了许多生动、哲理性的故事和寓言,使她的阐释更加精彩、深刻、通俗易懂。

于教授的讲座传递了《论语》中很多做人的道理,先看孔子的为人、夫子之道:忠恕而以;再看孔子给他**的说法: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未若贫以乐,富而好礼者也。

关于做人《论语》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夫子说:仁者优,智者不惑。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君子呢?孔夫子说,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又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关于交友《论语》传递的信息是: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我们应该有一定的谨慎,与朋友保持适当的距离。侍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孔子还说:忠吿而善道义,不可则止,勿自辱也。与朋友交流时,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说话要注意三点:

一是不要抢说话;二是不要有话不说;三是不要闭眼瞎说。

《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什么才算幸福快乐的生活呢?幸福和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他们与贫富无关。它们与心脏相连。比如田园诗派的创诗人陶渊明,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内心却非常幸福快乐。他经常和朋友喝酒、唱歌、跳舞,喝醉后,他说:

我醉欲眠卿可去。好生惬意。

关于做事《论语》中给出的答案更精彩。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禄在其中矣。

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我学到了知识,振作了心,获得了知慧。但要有一个真正快乐的工作生活,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论语读书心得(篇7)

述而篇共三十八章,其中包括了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孔子的思想。

【原文】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解读】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其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感情与欲求,都必须合乎“中和”的原则。在“温”与“厉”、“威”与“猛”、“恭”与“安”之间,要求一种适度。孔子就是这样做的,成为中和的典范,体现儒家中庸思想。

【原文】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解读】这是对孔子行为的描述,表明了孔子对于自然仁爱的态度。钓鱼当适可而止,射鸟当不失人心,仁爱万物。不强取豪夺、滥杀无辜。在古代什么季节不能捕杀什么动物,什么季节应该特殊保护哪些动物都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道德谴责。

【感悟】

这两章是弟子对孔子的评价,二十字不到的两章文章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也发人深省。

孔子是“温”、“厉”、“威”、“不猛”、“恭”、“安”兼具的圣人,真正地体现了“中和位育”。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态度都不庄重,就无法去做学生的工作,更无从谈起对学生的诱导,那他肯定不会具备善于启发诱导的能力。一个教师只有情绪稳定了,态度庄重了,在学生面前才能做到谨慎行事,三思而行,也才能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每天遇到的事纷乱陈杂,“中庸”和“佛系”的心态能帮助我们稳定情绪,冷静地处理各种问题。

“饭疏食饮水,曲耾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粗茶淡饭和凉水也能安贫乐道,可富可贵但要取之有道,这就是孔子的境界。在这样精神境界的指引下自然是情绪稳定、态度庄重的,也自然能做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体现了对待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这是其普遍性所在和永恒的生命力所系;也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基础。

论语读书心得(篇8)

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彭春兰王戬徐通

马文静余若杰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论语》

管理学院

2012年度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彭春兰王戬徐通

马文静余若杰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小组在这学期的思想课上选的书是我们熟悉的《论语》。我们开展了《论语》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论语》的了解。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见解与感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孔子**所记载的孔子言行集。它写在战国早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以说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食粮,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它揭示生命的真相,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我们小组研讨的第一则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

然而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譬如,最怕接到老家的深夜**。其实,每个生命体各自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

明白什么?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

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换言之,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

““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当然算是权宜,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们应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精短的话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其一是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现在,有那么一些人,个人欲望极度膨胀,他想干什么就想干什么,甚至达到了要强求别人的喜好、兴趣要与自己的喜好兴趣一致的地步,毫不顾及他人的个性与感受。

人就像磁铁。他们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从他们的思想、感情、爱好和兴趣去接近他们是不对的。然而,人毕竟不是磁铁。因为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不可能都被你吸引。即使是磁铁,也只能吸引同一种金属,更不用说吸引不同的人了。

其二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然人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千差万别,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决不能只顾及自身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就喜欢,不能强求于人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更可能不想要,那就更不应该强加于人。

其三是做人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人们喜欢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这是人性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前所说,人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你一生中总不能处处事事都是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吧,那就需要我们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做事处人要大度些,长远些。

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宽恕待人。我们虽不能人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绝不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可为自己私利,强求于人、损害他人。总之,做人处事不要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为标尺,要大度要宽宏,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原则。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但在先天素质上有差异,个性、爱好、秉赋等方面都比较丰富和不同。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学生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培养和教育的方法也应不同。

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先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新时期,教师要深入准确地掌握各类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良好的发展。因此,热爱学生,弘扬师爱,一定要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把师爱渗透、融合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在这里,师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前提。教育界定了教师爱的目的和方向,赋予了这种专业情感特殊的科学内涵;教师爱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实践,赋予了这种实践过程以生命力。总之,爱学生、爱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教育实践最关键、最核心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把好人当老师,还要把坏人当老师,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傲慢自大。他们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因此,他们没有发展。因此,我们要坚决杜绝这种行为。

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我们要学***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上有许多奇迹。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方面,我们可能是权威和专家,但另一方面,我们可能知道的不多,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和提问。

同样,在这个社会,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小组通过对这四项原则的讨论,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论语》历经两千年。它虽然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文化。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总结与心得体会。

总结.孔子用生命谱写了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超过了生命的本身,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境界,这是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更无法超越的,孔子是一个看透人生的人,身体力行于自己的学说,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行事的理想就是建立美好的人性,以礼乐为手段,以仁爱为基础,他参透人生而学知天命,是一个一生都在要求自己的人。

他提倡仁爱思想,就是仁者爱人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以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在这种树国的理想下,孔子不忘记树人,所以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因为他心怀天下,因为他心系万民,他身体力行的推行自己的治世之方,遭受过拒绝,品尝过冷漠,经历过误会,体会过辛酸,在颠簸中度过了坎坷的一生,最后孔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体现了那种大无畏的博大精神,在孔子的余年,他教书育人,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学说,最终成为了万世师表。孔子是对富贵淡然的人,因为他的生命的精彩是崇尚仁爱,致力于自己的礼乐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追求“富而好礼” 鄙视那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意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拥用,所以,孔在追求在道,孔子在道的追求上超过了富贵贫贱,于今天的笑贫不笑娼比起来,这正是说明了道德的沦丧。

心得体会.

杨爽:对于《论语》其实最早我并不感兴趣,因为从初中开始语文书本中就有一些《论语》句子,深奥难懂的结果总是让我从心眼里开始厌恶,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大而无用的空话,正是与朋友一起调侃时的荒唐之语,但这次进一步真正的把论语认真了解后,我才发现,我误解了这本传世之作,只是那些迂腐的人以自己狭隘的意识挑取了自认为的精华,那些在论语上可以通达人生的重要部分却被无情的学雪藏,只为用论语看人生,用论语感悟生活。

彭春兰:

《论语》教我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分析明白。

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

王戬:《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徐通:在《论语》中我知道了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汲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

首先,你得放下自己那份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渴望得到荣耀,而不懂装懂,其结果只是无聊而可笑的。

马文静:

《论语》让我了解了中国人是一个讲忠信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评判体系当中,并不崇尚英雄,因为有“成王败寇”但是今天被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不是非大功,而是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武功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称呼叫英雄,当失去道德标准的是枭雄,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武功最高的不是公关,谋略相比当中诸葛和司马势当,而留下千古美名却只有关公、诸葛独得,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忠信的最高品质,他们因为较高的道德榜样而被封为万世之表,中国人的神都是人的化身,而这个神一定是道德至高无上的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论语》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4-04-09

    《论语》读书心得 篇1  你们知道《论语》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子曰:“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说:“学了处做人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  别人不...

  • w
    论语读书心得(通用八篇)

    发布时间:2023-11-24

    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来实现这个目标。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取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本文的标题是"论语读书心得",感谢您阅读我们网页上的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收获!...

  • w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范本13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常常有人会改变我们的想法,带来截然不同的观点。因此,将这些新的想法写下来成为心得体会是非常重要的。心得体会是通过阅读和实践后写下的感受文字,经过小编精心筛选和分类,这篇“《论语》读书心得”呈现出更高质量。希望您收藏本页链接以免遗忘!...

  • w
    读书交流心得(汇总8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以下是我们特意为您整理的关于“读书交流心得”的实用知识。有时候我们突然明白,我们每天都可以记录下最近的心得和体会。这些心得和体会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表达。感谢您的阅读,我们期待您的回馈和收藏!...

  • w
    2024论语读书笔记热门13篇

    发布时间:2024-02-27

    其中有一段使我觉得很有道理,这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了后,时时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共学,不也很欢乐吗别人不了解自我的才能,却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吗最让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这一句。我觉得这句话正好...

  • w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合集6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当我们处在某种环境有新的体悟,开始撰写一份心得体会将是非常重要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明确自身奋斗和努力的目标有很大帮助,我们该从哪里去借鉴他人的心得体会呢?...

  • w
    读论语心得

    发布时间:2023-11-24

    这篇"读论语心得"是我们认真研究后值得推荐的,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的才华智慧和热爱。当我们在一些经历中有所成长时,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想法用纸笔的形式写下来,形成一篇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可以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同事和团队的工作和协作方式。...

  • w
    论语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23-10-18

    编辑从大量资料中挑选出合适的制作出这篇“论语读书笔记的心得体会”,如果你觉得这个网站不错希望你能够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说不定哪天就有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的情感是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这样做才会让我们在努力时更有动力。...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