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系统与设计》教案实用9篇

系统设计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05

《系统与设计》教案实用9篇

2023-11-05 11:24:37

【#实用文# #《系统与设计》教案实用9篇#】您的需求已经收到,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系统与设计》教案”的资料。每位教师在上课前都需要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相信对于编写教案和课件,老师们已经很熟悉了。编写教案和课件是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教学。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参考本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1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对其组成成分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本书第1章“认识生物”和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本课不仅是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继续,也是以后学习内容的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上好这节课更是重中之重。

1、 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对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对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及“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两个探究活动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考虑到采取直观的视频影音以及直观教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设计播放“草原生态系统”视频,由此引入对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师有序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时,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存在着什么联系?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种成就感的氛围里继续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部分时,通过动画展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生物现象引出食物链,直观、新颖且富有趣味性。通过教师引导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带领学生深入对食物链的学习。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部分。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通过对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继而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的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教学过程

2.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草原生态系统”片段。直观的视频影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教师提问:

(1)你看到了哪些生物?

(2)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

(3)存在着什么联系?

(4)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5)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总结:在这片草原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对于羊来说,草、豹等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是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片草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通过上面的分析,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或什么是生态系统)。

总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草原上生活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

教师提问:你能举出生态系统的具体例子吗?

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实现自主建构。

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草等植物,羊、豹等动物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以外,还有其他成分吗?

教师展示正在腐烂的苹果和树桩,并提问:苹果、树桩正在腐烂,是谁在起作用?

教师总结:阳光、空气、水等为非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学生思考: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植物——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品,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枯枝落叶以及动物的尸体和粪便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具体实例,并引导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事物和事物间联系与统一的意识。

2.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动画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中有没有食物链?

(1)蝉以什么为食?

(2)黄雀又被什么生物所食?

展示完整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鹰。

教师问:这条食物链中,起始的生物是什么?

“树”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食物链中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哪里开始?

教师总结:

(1)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总是从生产者开始,以大型凶猛肉食类动物结束;

(2)食物链由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体现的吃与补吃的关系,食物链中的第一个消费者称为初级消费者,第二个消费者称为二级消费者,第三个消费者称为三级消费者……

(3)“→”指向取食者。

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的理解食物链。

教师展示“观察与思考”中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要求学生用“→”将它们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问:(1)你们组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2)食物链和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

(3)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2.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师问:请写出“观察与思考”中生态系统中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1)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2)青蛙的数量增多,蛇的数量怎么变化?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

(3)蛇的`数量增多,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总结: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无限的,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提问: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人为干涉呢?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教师质疑:

(1)生态系统不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吗?这里不能调节吗?

(2)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5课堂回馈

《识验》第四节“生态系统”。

2.6课下作业

假设自己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是生产者,可以是消费者或是分解者,也可以是非生物部分,请用拟人的手法,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接着描述自己生活的一天。

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回归自然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复述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区别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并能运用概念来判定生态系统。

2、知道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能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正确书写出食物链,并知道食物链与食物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能说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能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关系。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的概念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3、食物链的书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自我评改

复习引入:

1、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群落?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属于群落的是()

A、草原上的所有羊

B、整个草原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整个池塘

二、进行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问题:生态系统与群落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引导归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因素。

问题: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空气、水、温度、阳光等。

强调: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问题: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那么,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会不会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呢?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活区域大小不同导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圈含义: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12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思考:离地约10千米高空中以及距海平面约12千米处的生物可能有哪些类型?为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补充。

较小的生态系统:有时侯可以将一棵树,甚至一滴水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差异导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见课件

练习:观察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P52),通过比较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读图,比较,思考,回答交流。

归纳:

1、各个生态系统尽管外形或结构千差万别,但是其组成要素都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是肯定相同的。

2、非生物因素的不同(如气温、降水),会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动物的不同,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

问题讨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请具体说说其组成要素各有哪些?

演示:观看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或录像)

问题讨论:

A、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B、森林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有何关系?

C、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拼凑,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补充,归纳:

A、归纳: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组成生物包括植物(乔木、灌木、苔藓等)、动物(草食和肉食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B、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乔木、灌木、苔藓等)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营养关系)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又以草食动物为食;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又可以通过寄生或腐生的方式从植物或动物中摄取营养,从而使各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问题:其它生态系统也有类似的特点吗?

问题:比较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说说它们生物复杂性的差异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补充。(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简单、数量少)

引导学生讨论:P53三个讨论题。

问题: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更多?

(森林)

问题: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区别有哪些?(水、阳光、温度)

问题: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人,农田生态系统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

思考:

1、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B森林中的所有桦树

C、一个花坛D一个蜂巢E一个池塘

问题:

1、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而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2、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3、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某些

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构成生物群落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问题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补充:

结论: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成分。

练习:课件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3

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重要概念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赵晓燕    摘 要:以苏科版七年级《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例,围绕“生态系统”这一重要概念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感性知识入手建构“生态系统”重要概念,形成生物学重要概念,从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重要概念;探究活动;建构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围绕重要概念展开,精选恰当的教学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对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应用”.如果我们把生物课堂教学比喻成“过河”,活动好比一艘船,带着学生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使学生发展了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重要科学概念就好比这艘船的舵,掌握着船行驶的方向,没有方向的船是到不了彼岸的,课堂上没有重要概念为主线,三维目标是无法达成的。因此,我们的课堂探究活动应该在“重要概念”的引领下开展,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形成重要概念,在形成重要概念的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课程标准除了在教学建议中十分重视重要概念的教学之外,而且在“内容标准”中的十个主题下面列出了50个重要概念。具体到《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一课中,其重要概念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设计】    活动一:“找家乡”引入,感知“生态系统”概念    师提问:小鸟、金鱼它们的家乡在哪里?那里的环境如何?师生总结:森林、池塘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生态系统(看图:海洋、森林、湖泊……)。师追问:“那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成分组成?”“各种成分之间有何关系?”“各成分有何作用?”“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承担什么角色?”    【反思】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因此,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可以了解不同层次教师的知识基础,并使他们迅速进入到积极的学习状态,自然引入概念。    活动二: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    1.观察:课本29页“池塘生态系统”.    思考:有哪些生物生活在池塘生态系统中?池塘底部的泥沙和水里有没有生物生存呢?    生总结:池塘生态系统中生活着植物、动物、微生物。    2.活动: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思考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进行一次角色扮演,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某种生物成分,在自我介绍中要包含3大要点,第一,我是谁?第二,我有什么样的作用?第三,举例说出池塘中的哪些生物属于我的家族?    通过活动总结出:植物为生产者,能生产有机物。动物为消费者,消耗有机物,微生物为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3.活动:招聘“和平小使者”.    师:看来不同的生物成分都担负着重要的作用。地球年度表彰大会上,池塘中三种生物成分的代表都参加了,在讨论谁的贡献最大时,它们发生了争吵。地球委员会急聘“和平小使者”,下面是竞聘的考题:请你以箭头的形式来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这三种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    总结:三种生物成分缺一不可,相互依存。    4.谈论:池塘中的生物成分能独立生存吗?哪些外界条件对它们生存能产生影响?    总结:阳光、水、温度等称为非生物成分,对生物成分的生存有影响。    5.比较:森林生态系统、学校生态系统是否也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    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学生很快就找到生态系统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的整体。而森林、学校、池塘等则指生态系统的不同区域(范围)。()至此,生态系统概念的给出可以说水到渠成。    【反思】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概念的抽象、概括、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系列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概念。    活动三:辨析反例,深化“生态系统”概念    在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师追问:草原上的羊、河水中的鲫鱼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反思】所谓反例,就是故意更换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引导学生思辨的过程中,从反面突出事物的本质。在上一环节中,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容易向邻近的知识、概念泛化。此时,教师故意提供两个反例,通过及时比较与思辨,帮助学生在对错误思维的反思中对知识进行更为深刻的正面思考。    活动四:画概念图,理顺“生态系统”概念    本节课中涉及概念众多,除生态系统概念外,还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其中生态系统概念为重要概念。请学生绘制概念图。    【反思】绘制概念图最能体现出学生对所学重要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程度,非常有助于理清并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训练和提高。    活动五:解决问题,强化“生态系统”概念    出示A、B、C三个生态瓶,提问,哪个生态瓶可以较好地模拟完整的生态系统?    【反思】设置具体的问题情境,运用已形成的重要概念解决问题,是学习重要概念的目的,也是检验学生对重要概念掌握的情况,更是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深化重要概念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才能暴露出学生对科学概念理解上的缺陷,以便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整体反思: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一般要经历三个认知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建立“舍弃事物的次要的、非本质的特性,把握事物的本质特性”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活动。先是借助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初步建立直观的“生态系统”的概念,接着借助比较森林生态系统、校园生态系统等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学生的思辨、交流丰富表象,再逐步归纳提升,达到初步的本质抽象水平。学生能正确地表述:在一定的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满足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整堂课以活动为载体,以沟通为纽带,以思维方法的获得为目标展开教学,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感悟、分析等活动,接下来,通过画概念图、解决问题等活动,进行动静结合的学习,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建构概念,形成了技能。也正是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课堂才变得如此生动活泼,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朱正威。科学概念的教学是有规律的[J].生物学通报,2011(3)。    (作者单位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

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

(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如: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l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l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

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

(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禽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如植物→昆虫→蛙→蛇。

(2)寄生链:寄生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哺乳动物为营寄生生活的昆虫寄生,寄生的昆虫又可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主。如鹿→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3)腐生链: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腐生链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在不同生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如动植物尸体为土壤中蚯蚓分解,蚯蚓死后可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或细菌分解。

2.澳大利亚的“三害”:

澳大利亚的三害是指野兔、蛙和仙人掌。这三种生物如何成为澳大利亚的“害”?

先谈谈野兔。在二百多年前,澳洲大陆没有什么家畜和家禽,也没有兔子。兔子和其它家畜一样是从国外引进的。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欣赏。1863年,动物园遭到火灾,关兔子的木笼被烧,幸存的兔子逃窜于旷野,在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迅速繁殖,最后变为野兔。五六十年后,野兔破坏庄稼,危害牧场,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害。

澳大利亚种有大量甘蔗。为消灭危害甘蔗的一种甲虫,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体重可达三四斤重的蛙。未曾想到,这种人类的朋友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却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新移民”很快帮助农民消灭了甘蔗田里的甲虫。但是,消灭了害虫后,这种蛙就大吃起益虫。除了益虫,它们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等。它们还能从肛门喷出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还会使猫、狗、小牛、小羊毙命。

仙人掌,一种观赏植物,在非洲它是大自然的宠儿,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当它们被引进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时,它们到处蔓延,侵占土地,以至一些肥沃的土地被它们侵占不能种植牧草和庄稼,被农民称为“恶魔”。

所以,人类处在生态系统中,要特别注意维持生态平衡。任意的破坏,盲目的“引进”,管理的失当,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5

Photoshop 初探——基本操作》教学设计

本课是Photoshop的开篇之作,是学生初次结识Photoshop,所以在这一课中首先要调动并激发学生学习Photoshop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绪储备。其次本课中涉及大量常规操作,如文件的新建、保存操作,贯穿整个Photoshop的学习,它既是Photoshop知识体系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课教学对于学生学习Photoshop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了解Photoshop界面组成,利用油漆桶、裁剪工具完成各素材图片处理。 所需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photoshop软件的功能,明白使用它的含义。

2、掌握Photoshop的启动、新文件创建、保存与退出操作。

3、了解Photoshop工作界面。

4、学会用“裁剪工具”裁切图像;用“油漆桶工具”进行颜色或图案填充。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演示,小组合作、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2、学生通过作品点评,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从他人的 作品中吸取经验教训,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作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学习后,能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2、提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以及增强学生之间互助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裁剪工具、油漆桶工具的使用以及属性设置

2、photoshop基本操作:启动、新建、存储、退出。难点: Photoshop新建窗口文件,了解像素、分辨率新概念。学情分析 初

都很积极,互助 精神和竞争意识强烈,学习兴趣易被调动,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对比法。所以讲授本课时,把他们分成小组,在小学阶段学习画图工具,所以Photoshop的启动、关闭、界面的掌握的学习采用联想对比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文件的保存以及格式选择会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提示不同保存格式导致保存的图片属性有些不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保存不同格式加以区别。对于工具箱中工具的使用情况,用教师提供的裁剪和上色小任务完成对裁剪工具和油漆桶工具的掌握。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课件、教学用的成果图、机房(装好Photoshop)。学生: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教科书。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鉴于上述学情,易采取分组、讨论、任务驱动和竞赛、协作学习等形式。任务驱动中的任务是师生活动的核心,是教学各环节的连接。通过竞赛和协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课上积极参与思维、协作、讨论。(主动参与策略)

2、利用所学信息知识回忆整理信息,变成自己信息技术知识。(信息加工策略)

3、利用整理后的知识解决任务驱动中的任务。(问题解决策略)

4、在小组活动中互帮互助,更快解决问题。(参与策略、协作策略)

5、在小组之间的竞争中,不断吸收别人的好方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竞争策略)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张照片。教师出示图片(含

。老师告诉你,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坐在家里动动鼠标就能轻轻松松就能得到这样的合照,那么实现这种效果的软件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全新的软件——photoshop。在观看图片时,学生惊叹并好奇:“老师图片是怎么弄的?”“好神奇。”兴趣被调动起来。但不知图片是如何生成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求知欲。2’

二、新授 认识photoshop 介绍背景,ps是一款图片图像处理软件,是由美国Above公司1989年推出的,从当初的3.0版本到现在最高版本的cs5cc它的设计完善,功能强大,在图像处理软件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有图片的存在就有ps的足迹。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俩个字——神奇,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率一下他的神奇吧!教师出示课件,播放运用ps 软件在各个领域上的创,设计类:广告,宣传、室内装潢;处理类:写真,人物美容,风景调色;娱乐类:微博搞笑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了吗?让我们走进photoshop把!了解背景 学生更加兴奋好奇,认识一下这个神奇的软件。技术与人文结合 4’ 走进photoshop 启动

1、教师示范讲授启动过程;

2、与学生一同回顾并对比Photoshop与画图软件启动过程与界面组成方面的异同;

3、提问学生总结。学生总结相同和不同之处:Photoshop中多了属性栏、工具箱和控制面板。熟悉界面。对比、联想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掌握Photoshop界面的启动与组成。并形成迁移。3’

photoshop 新建文件

1、提问画图的文件窗口是否用新建?

1、2、示范新建文件窗口,讲解新建对 话框中各参数含义:文件名、宽度、高度、分辨率、色彩模式;

2、3、介绍像素概念。举例分析什么是 像素;

4、通过填写不同数值理解分辨率与文件大小的关系; 学生观察、分析、听讲并思考相应问题,内化并建构新知。联想对比介绍,有利于学生掌握新建。了解模式 动手实践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体现信息技术的特点。1’ 3’ 2’ 走进photoshop 裁剪工具的使用

1、教师示范裁剪工具

2、让学生自主练习(裁剪qq头像)

3、师生共同总结。裁剪工具注意事项: 裁剪工具 :注意完成后单击√ 可旋转裁剪 听讲、观察并体会 同学到教师机可以给大家演示。展示学生作品 掌握工具箱中裁剪工具的使用法和属性栏。4’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6

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说课稿 系统的优化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节选自苏教版《技术与设计2》第三单元第二节《系统的分析》的第二课时。系统优化是系统分析的深入,也是系统的结构和系统分析的综合,又是系统设计的基础,更是系统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系统分析这一节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中分为三个部分:

1、系统优化的概念。

2、数学模型。

3、最优化方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系统优化的意义。

2、能分析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

3、初步掌握系统最优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系统优化的意义,指导学生把系统优化的思想延伸到整个生活和学习当中。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系统最优化方法和一般性步骤。

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

四、教法、教具(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较抽象,有许多概念,同时有部分教学内容牵涉到数学模型的理论。如果单纯的采用讲授方式,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沉闷。因而本人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采用游戏导入、学生分组活动、案例分析、师生互动交流等形式,所设计的案例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与学生们的经验和经历接近,十分典型生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知识难度,加快节奏,增大课容量,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1、flash游戏导入

系统优化的概念很抽像,很难理解,如果平铺直叙、平门见山,则教学过程很一般,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本节课是系统分析的后续内容,因而采用什么形式来引入新课,如何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值得教师琢磨。本人采用一个网上下载的flash游戏《人、狼、羊、白菜》引入,一下子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一位学生牛刀小试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请说说你们对该系统分析的过程。学生很自然地能够运用上节课有关系统分析的知识对游戏中的系统进行分析,巧妙地复习旧课,同时又十分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系统的优化。

2、学生探究活动

新课讲授时,不宜直接给出系统优化的概念,因而本人设计了一个学生分组探究活动:设计最佳旅游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设计出各个小组的最佳旅游方案,然后进行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最后每组推选代表就本组方案进行说明和全班评议,选出全班最佳设计方案,教师予以分析总结。此活动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体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系统优化。此时教师在ppt课件中展示系统优化的涵义,提出问题:此活动中的系统优化的目标、约束条件及影响系统优化的因素是什么?很好地完成了有关概念的教学,学生领悟深刻,在非常快乐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知识。

3、案例分析

明确了系统优化的涵义之后,教学转入到本节课的难点:系统优化的过程分析,借助数学手段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比较,寻求最优方案。教材中所举案例浅显易懂,但求解过程需使用线性规划的知识,教材中没有给出求解过程和答案,学生也不会求解。因而本人对这个案例的教学作了适当的拓展和加深,采用试探法引导学生求出多组满足约束条件的解,从中观察并设法找出最优解。此种尝试我认为是十分有益的,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实现了与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在完成此案例之后,引导学生归纳系统优化的一般步骤和数学模型的概念。

另一个案例是教材83页装修施工的组织优化。此案例采用学生讨论、分析的方式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流水施工这种方式,并对该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讲解。采用以上的两个案例,较好地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4、拓展训练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采用小组研讨竞赛的形式,针对一个很古老的故事三个和尚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参与十分积极,把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巩固提高,加深和升华。

5、小结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内容不多,也很简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了小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以上是本节课的说课稿,由于本人教学水平有限,本节课存在许多问题和缺点,肯请各位专家和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7

“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ID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为主的ID模式,二是以学为主的ID模式。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ID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为主。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这是因为,以教为主的ID模式在学习理论方面的基础是行为主义。这种ID模式长期统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课堂就使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只研究外显行为,反对研究意识和内部心理过程。他们把个体行为归结为个体适应外部环境的反应系统,即所谓“刺激―反应系统”,学习的起因被认为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但是他们不关心刺激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只要控制刺激就能控制行为和预测行为,从而也就能控制和预测学习效果。这就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人类学习过程被解释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只是提供外部刺激,即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任务则是接受外界刺激,即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

以学为主的ID模式,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而不是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这样,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的作用。),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资源提供”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必须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基本要素,可见,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丰富的'形象,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协商与会话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协商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做媒介,这就要求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必须要有语音功能,即要用多媒体计算机才能支持。与此同时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提供学习一个主题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解决应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源,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等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以学为主的ID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主ID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在相应的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中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指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

以学为主ID模式由于是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建构主义的日益流行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其理论基础比较单一,就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而以教为主ID模式的理论基础则比较复杂,因为以教为主ID的基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十九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加以改造,提出一种新的五段教学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赞可夫的“发展观”(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儿童心理各个方面的发展),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最优化“是指要从实际情况的具体条件出发,确定效果和时耗的双重质量标准,选定最佳教学方案,按照实施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进程,以期达到最大效益,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合理的教育和发展),以及美国布鲁纳”学科结构论“(认为不应强调增加教材的量,而应按照学科内容自身的体系结构即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来进行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绝大多数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教学目标的要求),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和他的”九段教学法“,直到二十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等等。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对学习类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习“按照其效果划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两种类型。

所谓有意义学习,其实质是指:”符号表示的观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实质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所谓非任意的和实质上的联系是指这些观念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方面(如一个表象、一个已经有意义的符号、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有联系。“换句话说,要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习得知识的意义,即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对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认识,关键是要在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符号表示的观念“)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题)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的学习,否则就必然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可见,前者主要是依靠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并通过”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奥苏贝尔简称之为”接受学习“)来实现;后者则主要是依靠学生发挥认知主体作用,并通过”自主发现“学习方式(也称”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则简称之为”发现学习“或”发现教学法“)来实现。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都可以有效地实现有意义学习,关键是要能在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反之,如不能建立起这种”联系“,不仅”传递―接受“教学方式将是机械的、无意义的,就是”“发现式”教学“也不可能实现有意义学习的目标。奥苏贝尔还强调指出,如果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能否实现有意义学习是引起能力发展变化的关键),即根据用何种方式来引起能力变化(也就是用何种方式来实现有意义学习),那么,就只能区分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而所有其他的学习类型皆可并入到这两大类型之中。他认为目前学术界对学习类型的众多分类(如”辨别学习“、”概念学习“、”尝试错误学习“、”条件反应学习“、”配对联想学习“……等等)实际上都是”没有按照这些学习类型所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的结果。

奥苏贝尔不仅正确地指出通过”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均可实现有意义学习,而且还对如何在这两种教学方式下具体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传递―接受“教学方式下的教学策略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主要手段。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就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并帮助学习者区分新材料和以前学过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或者命题的基本特征。

① 动机可以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① 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所以是一种内在的学习动机。由于有意义学习的结果就是对学习者的一种激励,所以奥苏贝尔认为,这是”有意义学习中的一种最重要的动机“。例如,人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尤其是儿童),他们越是不断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就越是从中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感(作为一种”激励“)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求知欲,即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

②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学习者希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学习者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学习者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③ 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所以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上述三种不同成分的动机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具有,但三种成分所占的不同比例,则依年龄、性别、文化、社会地位和人格特征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时期,附属内驱力是获得良好学业成绩的主要动机;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降低,而且从追求家长认可转向同龄伙伴的认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内驱力则逐渐成为动机的主要成分。前面强调了内在动机(认知内驱力)的重要性,但决不应由此贬低外部动机(特别是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在个人的学术生涯和职业生涯中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可以长期起作用的强大动机。这是因为,与其他动机相比,这种动机包含更为强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对成功和随之而来的声誉鹊起的期盼、渴望与激动,又有对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地位、自尊丧失的焦虑、不安与恐惧。

奥苏贝尔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接受式教学奠定理论基础,为”学与教“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贡献,但他贬低甚至否定”发现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 或”发现教学法“只适用于”实验室情境“(即实验课)中,而在更加典型的”课堂教学情境“(即一般的课堂教学)中则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学为主的ID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来自于长沙县第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三章系统与设计第三节《系统的设计》。

我的电子教案结构安排如下:

展示电子教案结构

本节课时安排: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与系统的结构和系统的分析共同组成系统与设计单元,在学生了解了系统的结构,基本特性以及如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系统设计的方法和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本节教材分为知识学习和应用实践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弄清楚系统设计的含义,考虑的主要问题,以及设计的基本步骤。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设计。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和初步综合分析能力,但在面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时,会感到有点困难,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体会系统化思维的优点,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制订如下:

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围绕对高一物理反冲运动一节水火箭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创新精神。

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的策略是:

在知识回顾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相关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再分析讨论,动手实践。

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采用

问一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

想一想想新旧知识的衔接

说一说说自己理解的内容

用一用用所获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始终在老师的引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安排如下:

情景引入,感受设计

新课一开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高一物理学过的运用反冲原理制作的水火箭放飞情景,动感的音乐,新奇有趣的画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由趣生惑,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此时,我提出两个问题:

1.水火箭的原理是什么?在高一物理的基础上,同学们基本能够回答。

2.你想制作什么样的水火箭?如何制作?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不仅仅制作水火箭要经过以上过程,对任何系统的制作都需要通过这一过程,即为系统的设计,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同时阐明系统设计的含义。

1.此时,我展示了课前制作的水火箭模型,并由同学们亲自拆解及组装,同时共同讨论如何拆解水火箭。

即大致可以分为箭身,动力,发射以及回收四个子系统。再由同学们分组完成对水火箭的系统分析,我随时保持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进行观察,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表格进行展示总结。

经过充分分析,我们已经对水火箭的各个部分以及影响因素有了较详尽的理解,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所有系统设计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的主要问题。

眼前是充满趣味性的科学实践过程,手中是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的模型,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再加之已经清楚了水火箭的基本结构,都急于想亲手制作,此时,我再指导同学们先分组讨论,进一步设计出制作方案。和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找出比较代表性的方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并由此分析出火箭制作的具体步骤,顺理成章的推广到所有系统设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适时的将课前由同学们准备好的器材分发下去,各组同学便开始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的制作起来。

小组的讨论与合作最大限度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同学们提供了相互进行知识交流和智力启迪的平台,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

至此,本课时的内容基本结束,第二课时,我将带领所有同学去操场举行放飞梦想的水火箭比赛,使同学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可以从中想到改进的方法,第三课时着重进行经验交流,以期设计出更科学合理的水火箭。三节课的安排,既有实践,又有成果的体验,还有经验的交流,使同学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理性思考并设计,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在实践当中检验并升华,更好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总之,本课的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大胆的对教材进行取舍,教学过程中,既遵循了感性认识,探究,实践,再探究,再实践的认识规律,又遵循了迫切想知道,积极去探索,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心理规律,我相信,在这样的教学中,必定能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主动的发展。

以上便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系统与设计》教案 篇9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广东版《技术与设计2》

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2、本节是《系统与设计》单元中的重点,共分2个课时,系统的基本特性是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系统及系统的分类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系统有一个深入的理解,而且为下一课时学习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及以后系统的优化、系统的设计等教学做好准备。

3、本节教材通过对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使学生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认识系统的基本思想,知道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通过前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系统并不仅仅是技术系统。所以,如果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引导学生将系统的基本思想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5、本节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抽象、枯燥。各知识点教学,基本上遵循:

“案例了解”—“分析原因”—“总结归纳”—“上升理论”的模式,这种类似“填鸭”的模式如果用得多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劳和反感;同时,一味地堆砌案例,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案例本身,而缺乏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6、本内容安排1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

我校学生实际情况:

(1)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2)限于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碰到复杂问题时,虽然也会思考,但更多时候思考往往不全面,缺乏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所以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和把握。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问题

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有意义的方式来探究发现和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教给予一定的帮助

偏理论性知识的教学,所选案例是否更具体、直观、生动,更有针对性,对启发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至关重要。

所以在准备本节教学内容时,我首先想的是,如何将文字的案例具体形像化。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尽可能多地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让学生充分获得感性的认识,再经过总结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时,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

2、练习法:

对应所选案例设计相关练习,有助于强化知识点,更有助于对案例背后的技术原理、技术思想的学习把握。

说学法

1、分析总结归纳法:

“问题提出”—“分析讨论”—“总结归纳”—“上升理论”

2、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1)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和设想,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内容:

(一)新课引入:(2分钟)

复习:大千世界,系统无处不在。什么是系统?教师拿出自己的手机,问:老师的手机是一个系统吗?为什么?

学生:因为它满足了构成系统的三个必要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的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问:那么系统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系统的基本特性。

(二)新课教学:

1、学生阅读教材:系统的基本特性,初步认识系统的基本特性。(3分钟)

2、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15分钟)

(1)美国“阿波罗”计划中的飞船和运载火箭是由700多万个零件组成。这些零件都很普通,甚至没有一个是新研制的,为什么能实现把人送上太空的功能?

(各部分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了系统,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功能。)

(2)传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给文学家巴尔扎克雕了一座塑像。塑像雕好之后,大受人们的称赞,人们特别对雕像上巴尔扎克的一双手赞不绝口,都说这双手太逼真、太生动了。罗丹听到人们的议论后,却毫不犹豫地从塑像上砍去了这双手。罗丹这样做的目的何在,雕塑家的这一行为给你以怎样的启示?(让人们看到其它的美所在。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任何一个组分,一个系统组织的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实现的怎样。罗丹砍去雕塑双手的目的在于使人们注意雕像的整体,而不仅仅是注意这双手。)

(3)为了保护草原植被,当地政府颁布了禁止大量捕杀野狼的法令,这是什么道理?(狼捕杀羊、野兔等食草性动物,使其数量减少,从而起到保护植被的作用。)

(4)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自行车?自行车为什么要有刹车功能?自行车的作用是提高速度,使人们可以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刹车的作用却是减速,两者相矛盾。为什么还要刹车呢?(任何系统都具有某种目的,都要实现一定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如下陡坡),行车速度和安全要求这两个具体目标产生了矛盾,就得通过刹车来减速,进行协调,从而保证自行车更好地到达目的地。)

(5)家用电冰箱不能紧贴墙壁放置,汽车在雪地行走轮胎要加链条,这是都为什么?(冰箱放置与墙保持距离,目的是有一个适当的散热空间,从而保持正常工作。

一般汽车在雪地上会因为打滑而无法正常行走,因此在轮胎上加链条是起防滑作用。)

(6)自行车为什么要不断地进行更新换代?

(当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时(路况改变-跋山涉水,市场需求变化-舒适休闲),自行车就必须更新换代(如增加新的功能,提高性能、舒适度),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7)一块石头看起来是静止的,可时间长了也会风化。

3、交流总结。(15分钟)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师适时评价、补充归纳,得出系统的基本特性。

(三)、反馈

思考:下列事例体现了系统的什么特性?

(1)人们往往希望汽车跑得又快又省油,但车速过快会格外耗油,有个折中的最适当的速度叫经济速度,最省油。

(2)过度发展畜牧业,导致绿洲变成荒漠。

(3)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5)要经常给机械手表上链,即上发条。

(6)春捂秋冻。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章系统与设计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系统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目的性、动态性

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本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1)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作为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教材;

(2)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3)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建构知识。

不足:

(1)课堂语言还待进一步优化,使问题点拨恰到好处;

(2)要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增强自主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主题班会设计与教案13篇

    发布时间:2024-03-01

    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多学生感受不到父母劳动的艰辛。有的学生甚至因父母工作不好而看不起父母,对父母言行不恭,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这项活动是针对学生的上述地位。活动目的: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思索妈妈在自己成长中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爱,感受妈...

  • w
    教案设计(内容9篇)

    发布时间:2024-01-14

    上课前准备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老师都要做。如果老师能够撰写出高质量的教案和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厚。如果你想要了解关于“教案设计”的相关信息,那么请继续阅读下面的文章介绍,希望本文能够让您思考一些新的问题并深入思考!...

  • w
    系统设计报告(范例13篇)

    发布时间:2024-03-10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平时都会用到报告,报告可以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如何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报告?热烈推荐这篇有关“系统设计报告”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请您参考下文!...

  • w
    系统设计报告精品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一、开题报告的内容。本系统是一款资源型管理软件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完整规范的内容和比较完善的功能是一个适用于高等院校或各类专科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它具备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及各类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功能从学生的入学档案学籍档案学习成绩综合测评...

  • w
    中班科学与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4-02-14

      目标: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过程:  1.气球吃什么。  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这个气球圆鼓鼓,胖...

  • w
    广告设计制作合同(实用9篇)

    发布时间:2023-11-22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甲方)乙方:玉绘图文设计制作工作室(以下简称乙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就委托设计事项,双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信守执行:一、合同内容及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w
    设计教案13篇

    发布时间:2024-03-06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 构建出色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写好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栏目小编为您寻找到了这篇重量级的“设计教案”文章,如果您觉得本网页对您有帮助请不要忘记收藏它!...

  • w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实用6篇

    发布时间:2023-12-15

    教师教授新课时,通常需要准备课堂教案和课件,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亲自花时间去完成。教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工具。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的篇章,欢迎您品味这篇文章的美妙之处!...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