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二、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设计说明】
《秋水(节选)》一文节选自《庄子〃外篇〃秋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外篇”并非庄子所作,但《秋水》一篇所阐述的相对主义思想却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受到普遍的重视。该文隶属于高二语文第一学期第五单元,单元主题为“山水情思”,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宇宙自然,学会思考,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迪。从学科教学与“地球学”有机对接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篇难得的好材料,这样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认真思考的习惯,拓宽视野,从而培养博大的天地情怀,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多方面的营养。之所以选择这一课还有一个考虑,文言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东西,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言”“文”并重。从中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文言积累始终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没有必要的文言积累,学生进一步学习文言文乃至现代文的能力必然收到制约;但对于《秋水》这样诸子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如果学生学习过后头脑中只剩下几个字词句,这显然是极大的浪费,因为教材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挖掘和发挥。语文学科是最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母语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是为学生的成长立根塑魂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层面观照和理解文言文教学,不仅注重文言积累,更要积极挖掘教材的育人资源,从而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做到言文并重,并由点到面进行必要的拓展,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化经典,本着古为今用,辨证取舍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我想,这样的努力应该是符合新时代教育精神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取其精华,从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示;
2.感受庄子散文想象奇幻、汪洋恣肆的艺术特色,了解中国古典哲学的诗性特征;
3.积累文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法和句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文章的阅读分析,理解庄子所阐发的道家思想,并作出辩证的思考和评价
难点:改变文言文学习只见“言”不见“文”的阅读习惯,文言并举,还原文言文阅读的本来面目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复习《诸子喻山水》取譬设喻的说理方法;预习疏通文章第二段并作整体思考;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出新课
教学预设:朗读课文第一段,简要回顾第一段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复习旧课,引出新授课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宏观把握
教学预设:问题:在第二节中,庄子通过海神若之口,想表达怎样的观点?
1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课文,首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段主要内容,为下文的细读分析作铺垫
三、细读课文,微观分析
教学预设:ppt展示课文,并用颜色、标记突出显示文中需要注意的字词句,请学生分层口头解释疏通文意(遇到困难可以参看书下注解或工具书),然后再作层次分析和归纳,最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设计意图:一方面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注意文言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口头解释的具体情况相机解决字词句问题,做到灵活处理。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谈谈自己受到的有益的启示,分享收获,难度不大,由学生自由交流。
四、准确理解,思考评价
教学预设:思考讨论:结合《秋水》全文(第一课时已作介绍),谈谈你对庄子相对主义思想的看法
设计意图:传统文化普遍存在精华与糟粕并存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辨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以提升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因难度较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扩大参与面。
五、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问题探究:本文与《诸子喻山水》在说理艺术上有何异同?试举例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诸子喻山水》收录了孔子、孟子、老子、管子、韩非子、孙子等的言论,本文庄子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海神与河神的对话阐述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这些古代先哲以山水为喻阐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先秦诸子哲学散文的艺术特色方面有一定的代表性,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国古典哲学独特的诗性气质有一个具体初步的了解,对学生阅读古代其它哲学散文著作有一定的帮助。
六、布置作业,复习巩固
作业设计:文言基础知识整理;浏览诸子散文,任选一例,试对文中表达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评价,并就中国古代哲学散文的诗性特征写一段鉴赏文字(600字左右)。
设计意图:第一个练习是为了巩固课内学到的文言基础知识;第二个练习主要是将读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两大方面着手阅读欣赏先秦散文。
【教学后记】
能从文本价值和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流程设计比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规律,没有出现梗阻或流动不畅的现象,教学步骤的推进比较顺畅,课堂教学的既定目标较好达成。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个是第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口头解释疏通文意时,发现不少学生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甚至书下有注解的词语的解释也不到位,说明有一部分同学课前没有充分预习,课前预习的环节有待加强落实,高一备课组预习笔记的做法值得借鉴,可以考虑每一节新课课前花一定时间进行预习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个问题是,学生对庄子在文中阐述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表现出看待问题的角度单
一、观点片面,呈现出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简单思维模式,虽然课前对这一问题已经有充分的预见,但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来,问题还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单靠一堂课的方法指导恐怕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要不断进行训练才能达到矫正和提升的目的,非一日之功,必须长期坚持。
【典型案例】
在本单元的文言文教学中,我反复对学生强调:先秦诸子的哲学散文既有很高的思想价值,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要充分全面地从中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当代青年,面对这样的浓缩着深厚哲理内涵、闪烁着耀眼智慧光芒的古代文化的精华,如果读过文章之后脑子里只剩下片言只语,甚至于只是记住了几个字词句,那是何等的浪费,这无异于走进金山却空手而归!知识固然重要,但智慧岂不是更加重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面对宇宙自然,发出那样的奇思妙想,其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无比的智慧,真是启人心智;古代先哲精彩的论述,形象生动的表达,真实耐人寻味,让人回味无穷。认真学习古人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天地情怀,学习古人的生动的语言,在学习中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那才是我们要寻的真正的宝贝!
学习了《诸子喻山水》和《秋水(节选)》两篇课文之后,我布臵了一篇随笔的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内容,在先秦诸子中任选一位,读一篇文章,找到一段感兴趣的内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随笔。结果发现有的同学好像第一次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样,对先秦诸子的深刻思想极其佩服,有几位同学洋洋洒洒一千多字,谈古论今,挥笔纵横,不能自已。由此看来,我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些效果。
从中我也得到一个启示,语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妨放开一些,少一些急功近利,脑子里不要老是惦记着高考高考,更不能把本该是高三的教学内容硬生生地塞进高二,让学生囫囵吞枣,急功近利可能导致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更加面目可憎。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不光有用,而且有趣,甚而至于还有些可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
(学生回答)
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学生介绍后,教师点拨补充: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课文分析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课前预习时制作的知识卡片
合作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讨论、明确,在此基础上,小组推荐展示1-2名学生的卡片。教师提示重点知识点,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其用法及意义。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至于”,是动词“至”和介词“于”的连用,意为“到达”。今仅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
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指东边)
(3)词类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时(季节)”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美”,作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美景)
(4)一词多义
(5)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6)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4.学生齐读课文,研读讨论
(1)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问答法。
3.探究拓展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 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结。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 ”、“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 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 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七、作业
默写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1)给学生5分钟时间,反复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2)学生齐读课文后,思考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④结合实际,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分析,交流心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④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觉得,作为学生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准确,认识也极为深刻。本文虽短小,却寓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予我们以深刻地启示:为了祖国的腾飞,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应该开拓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攀登高峰,创造辉煌。
3.三读课文,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给学生5~8分钟时间,背诵课文,然后指名学生背诵,学生齐背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1.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高中文言知识表解》)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因此应把反复阅读作为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通过范读、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促使教学任务的完成。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此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初步疏通文意。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3.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庄子。
教学要点
了解庄子及他的哲学思想,学习课文,整理和归纳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指名学生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殆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
二、了解庄子
1.庄子简介(多媒体显示)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天、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能将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为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构思奇特,想像丰富,汪洋恣肆,仪态万千。
2.检查预习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面叹”?
明确: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明确: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之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师问:庄子的思想主要通过什么形式来后人传达?你对《庄子》一书感兴趣吗?
明确:寓言故事。
教师:对。庄子非常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下面的故事蕴含了庄子的什么哲学思想?(媒体展示)
故事一:相传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水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教师:看来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故事二: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教师:这个故事也很有意思。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教师:这个故事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小结庄子思想: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点评;闻一多先生对于庄子曾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当代作家李怀宁看了庄子的书,就写了一篇文章《忙里偷闲读庄子》,其中这样形容庄子: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教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学习《秋水》一文。
三、学习课文
《秋水》这篇课文节选了《秋水》的第一段。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
(多媒体显示:)
(1)给加点的词注音并加以解释。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望洋向若而叹睹子之难穷也
旋其面目则殆矣
明确:“秋水时至”的“时”读作“shí”指“时令、季节”。“百川灌河”的“灌河”读作“ɡuànhé”,“灌”是“注入”的意思,“河”指“黄河”。“泾流之大”的“泾流”读作“jīnɡliú”,指“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的“涘”读作“s씓渚”读作“zhǔ”。“涘”是“水边”的意思,“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中的“望洋”读作“wànɡyánɡ”,“若”读作“ruò”。“望洋”是“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指“海神名”。“睹子之难穷也”中的“难”读作“nán”是“难以”的意思。“旋其面目”的“旋”读作“xuán”,是“掉转”的意思。“则殆矣”的“殆”读作“dài”,是“危险”的意思。
2.诵读文本,整体感知(多媒体显示:)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明确:①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板书:骄傲自满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板书:人的认识有限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板书:设喻
④这篇文章的寓意的启示
明确:《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秋水》一文的启示我们:有限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更应该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为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3.三读课文,尝试背诵。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显示:
(1)整理归纳下列各词的意义和用法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句中表停顿)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④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
⑤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①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了行为的对象。)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用在形容词后及被比对象之前,表比较。)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用在动词之后,名词之前表被动。)
①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表修饰被修饰关系。)
而②性贪而狠。(连词,用在并列词语中间,表并列关系。)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关系。)
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尔”,当作“你”讲。)
(2)与“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厌之有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国人莫敢言
(3)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伯夷之义(轻视)B.少仲尼之闻(名声)
C.吾非至子之门,则殆矣(危险)D.我之谓也(说的就是我)
明确:第(2)题答案是A项。因为“莫己若”与“未之有也”均为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莫己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莫若己”,译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译为:没有这种情况。B项是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厌之有”应译为: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句中介宾倒置,“何以”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可译为:凭什么。D项中没有宾语前置的情况。第(3)题答案是B项,“少仲尼之闻”的“闻”当作“见闻、学识”讲,“少仲尼之闻”可译为:小看孔子的学识。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很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布置作业(《学海导航》“语段精炼”)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补充:
1、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2、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一、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的名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的思想与智慧非常人所能及,高中一年级学生在理解上会有困难,正因如此,课本将原有的《逍遥游》换成现在的《秋水》。课文仅仅节选了《秋水》前面的一小段,篇幅很短,文字也浅显,所表达的思想单独来看并不深奥。故此,教学过程中当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文风。
2、懂得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
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得出启示。
四、教学步骤设计
1、导入
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庄子中出现的成语导入。
(现代社会信息异常丰富,学生往往对文言文阅读缺乏兴趣和能力,但我们得实行“拿来主义”,从古文中汲取营养。庄子的文章一方面给我们以思想的启迪,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以语言的滋养。)
2、朗读
以Flash课件营造朗读氛围。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或个别朗读,教师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
承接导入语中的成语话题来切入本文。
引导学生找出能帮助理解课文的关键成语:“望洋兴叹”,然后围绕该成语提出问题,一步步引导出翻译、层次、写作手法、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1)“叹”的内容是什么?
2)为什么会“叹”?
3)怎样写“叹”?
4)从“叹”中得到什么启示?
5)总结读书方法:对以上学习过程进行小结,总结出一种读书方法:“中心开花”分析法。
4、练习
堂上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
练习涉及文学常识、字词理解、句式分析、课文理解等方面。
5、拓展
学习文言文并不是为学而学,应是“古为今用”,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庄子的文章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在对课文进行讨论后,可另从《庄子》中选择一则或两则较为熟悉的寓言小故事,引导启发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谈一谈。
——以上设计的内容及步骤,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堂上按部就班地全部都讲,亦不意味着学生要按部就班地全部都学,应根据具体情况和个体特性来调节教学内容和顺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庄子的生平与哲学思想。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自学庄子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是道家经典之一,书中唯心主义是基本倾向,但也有不少辩证因素。其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文学价值最高,有“庄骚”之称,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极大。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1、听老师朗读。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1)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③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④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⑤文言句式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⑥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2)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全文解析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关键字:时:名状,按时令。川:水道、河流。河:黄河。泾:通“径”。之:这样,如此。
译文:秋水依照时令及时来到,很多河流的水灌注到黄河里。水流是那样宽阔,在水的两边和水中的小洲与高出的河岸之间
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辨:“辨”,辨别。焉:助词不译。然:形容词缀。以:认为
竟分不清对面的牛和马。于是乎黄河神高兴地自我得意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而:表修饰顺连词。东:名状,向东。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地点。而:表修饰连词。
他沿着河道向东走,来到了北海;面对着东方观望,看不到水的尽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始旋:开始,掉转。望洋:翘首远望的样子。
于是黄河神转过脸来,仰头对海神若感叹说:“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野语:俗语百:很多
“俗语说,‘听说了许多道理,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就说的是我呀。”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且夫:发语词。闻:动。闻:名。而:并列连词。之:结构助词,的。始:当初
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轻视孔子的学问,看不起伯夷的节义,当初我不相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之:主谓之间取独殆:危险
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博大无穷,我若不是走到您的门前,那就危险了。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长:长久,见:表被动方:道
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人所讥笑。
四、自主探究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五、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六、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四、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秋水
《庄子》
黄河宽阔不辨牛马北海壮阅不见水端
↓于是焉↓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秋水(说课)
一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全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5、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一、教学时数
1课时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正音。
2.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三、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
1.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手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布置作业
1.制作词语、句式卡片。
2.笔译全文。
3.写读后感。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0-13
今天笔者给您带来的是“秋水的教案”一篇文章。教案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教师自行设计和完善。教案是教师思想和行动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水平有帮助。希望您能从本页上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发布时间:2024-01-06
一. 学情分析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二. 教学目标1. 了解金秋水...
发布时间:2023-12-12
教案课件是教师在课堂上极为重要的辅助工具,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自己撰写出一份优质的教学课件。教案作为师生互动与合作的重要载体,如何编写一份出色的教案课件呢?为了全面了解和分析"秋水的教案",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出发,详细探讨相关信息。请您继续阅读下文以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发布时间:2024-02-16
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教案课件作为必备教学资料,但是教师也需要明白教案课件并非简单的随意撰写。教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工具。通过小编的不懈努力,确保了这个“安全教学教案”的质量和效果,我深信这个网站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教学工具!...
发布时间:2024-02-13
游秋水广场作文南昌的夏天真热啊!我们每天都呆在空调房间里不敢出去,真是郁闷。有天傍晚,舅舅突然对我说,如果我能在7点钟前完成地理作业,他就带我去秋水广场看音乐喷泉。我一听高兴极了,赶在7点前做完了作业。秋水广场离舅舅家有点远,我们打了个的士过去。今晚喷泉的第一曲音乐是《走向新时代》。泉水像一群刚刚出...
发布时间:2023-11-24
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作适应时代需要和教学特点的课件,因此需要认真对待。那么,一个好的课件应该具备怎样的特点呢?欢迎您来到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准备的“课件”汇总,希望您能仔细研究此文内容!...
发布时间:2024-04-01
根据您的要求小编为您量身定制了一份专业的“庄子秋水读后感”,作者写的作品是最能引起读者共鸣,收获独属于自己的体验的。 及时写下读后感不仅能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更能提高语文素养,也许你正在收集整理作品读后感吧?参考本文前请先仔细阅读!...
发布时间:2024-04-12
压腿舞蹈教案 篇1 一、教学内容: 1、新授基本步法组合 2、复习藏族体态与动律 3、复习慢板弦子 二、教学目的: 1、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学习藏族舞蹈基本步法等各种组合,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 2、通过藏族舞蹈训练,使身体上体处于自然放松体态,训练膝盖,脚踝的屈张和力量,...
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