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27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2024-09-27 12:20:31

【#实用文#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本教案包括课文简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步骤和练习设计等内容。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设计(精选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

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2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xx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xx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xx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_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

⑴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⑵注意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3、情感目标:

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真挚、深沉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重点】

“背影”既是全文线索也是全文主旨的所在,抓住这一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感情脉络。

【教学难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阅读、讨论、研究,同时由教师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给与必要的启发、提示,对学生的讨论及时总结。

【教学媒体】

建议使用音、视频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生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后定居扬州。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江苏的扬州、浙江的温州、宁波和上虞当中学教员。

二、导入课文

作者在1947年答《文艺知识》问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来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作者情动于衷,诉诸笔墨,文章中深挚的情感超越了时代,打动了几代人,成为描写父爱的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

三、默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解决生字、生词,理清文章层次。

多媒体显示1: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多媒体显示2: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策1层(2、3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3层(6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教师灵活掌握,也可划定层次后让学生归纳意思。

四、朗读与思考

播放全文朗读动画。

指导学生朗读并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

分析:

1、“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3、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五、朗读与体会

先由教师范读;然后要求全班学生轻声朗读;再指定一个学生有表情地朗读;教师作朗读指导后再要求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

三、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2.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3.朗读训练

1、看散文《背影》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4.赏析课文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①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情念旧事,思念父亲。

惦记背影

②第六段:"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亲子之爱,情真意切。(为了儿子在旅途中不受苦,仍然买着老迈的步子去儿子买橘子)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离情别绪,摧人泪下。("黯然销魂者,惟别离也",可以举两个古人的例子:古人荆克刺王前,燕子丹给他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送英雄的别离;再有"桃花潭水深千尽,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挚之这间的别离。而我们这些课文则是亲人之别离,更是感人)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第七段"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3、文中共写了几次流泪?分析其感情!

①课文第二段,"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②第六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

这是"感动之泪",望父买橘。

③第六段,"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是"不舍之泪",父子即将离别。

④第七段,"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

读到父亲的来信,触目伤怀,又想起了往昔父亲的背影,这是"伤心之泪"。

教学活动5

总结主旨及布置作业

1、总结主旨

2、布置作业

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5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散文的美。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

也许,我们没有走出家门,不知道父母爱你有多深!也许我们根本没有离开过父母,难以体会父母的恩情有多真!如果有一天,为了求学你远离了家门,母亲把万千个叮咛卷进了背包,父亲帮你打好行装送了一程又一程,那时的你或许有了一丝感恩。但是,今天的我们,未必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爱,那就跟老师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体验一段让人潸然落泪的父子情深!

板书:背影朱自清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春》《绿》《荷塘月色》等。《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三、自学检测

1、填空:

《背影》的作者(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 )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 》《  》等。

2、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踌躇( )搀( )游逛( )蹒跚( )妥帖( )

擦拭( )箸( )颓唐( )狼藉( )交卸( )

奔丧( )簌簌( )晶莹( )迂腐( )

琐屑( )栅栏( )差使( )照看行李( )

3、看意思说出词语:

①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②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③凄惨暗淡,不景气(惨淡)④失业在家(赋闲)

⑤短时间停留(勾留)⑥言行守旧,不合时宜(迂)

⑦衰颓败落(颓唐)⑧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触目伤怀)

⑨细小而繁多(的事)(琐碎)⑩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四、走进文本,读背影: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眼。

(明确:第一段后半句: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我”流了几次泪,父亲说过几句话,找出来。

(1)明确四个“背影”:

P60第一段末,难忘的背影;P62倒数第三行,买橘的背影。

P63倒数第一行,惜别的背影。P64倒数第二行,怀念的背影。)

(2)明确四次流泪:

P61第二行,悲哀之泪;P63倒数第三行,感动之泪;

P64第一行,离别之泪;P64倒数第三行,伤心之泪。

(3)父亲的五句话: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⑤“进去吧,里面没人。”

3、我们读出《背影》中父爱的怎样的?(深沉无私博大)

五、探究文本,赏背影:

1、四次背影最让你感动的哪个,为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一般能讲到父亲买橘的背影最令人感动。)

2、有感情朗读这一段,思考:

(1)是怎样的背影让作者如比难忘?

(2)父亲为什么穿戴得如此灰暗而沉重?父亲此时面临怎样的境遇?

(3)八年前,作者对父亲的爱完全理解吗?从前文哪里看出来的?八年后呢?

3、看视频(电视散文《背影》),再次感受父子深情。

思考:信中哪一句话让一个七尺男儿潸然落泪?

六、学以致用,仿背影:

1、交流分享。

从望父买橘这件小事中,作者捕捉到了父亲生活中最美的形象,从而流下了感动的泪。在你的生活中,你的记忆中是否也保存着父母最美的形象呢?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学生交流)

2、真情回放。

一个不懂得享受爱的人,他的情感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的良知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下面请你仔细品味记忆中的真爱,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用你的笔写下这段真情,去感受亲情、回报亲情吧!200字左右。

(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父亲》,渲染气氛)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课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用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北宋年间有这么一个人,考试是状元,官做到节度使,大将军,他说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是一个老翁,一个偶遇。这位老人是谁呢?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卖油翁》。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作者:同学分享(放幻灯片)

二、读准字音,读对节奏,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读一遍课文,不会读的或者音拿不准的字词请在书上标出来。

2、同桌帮忙解决字音,然后互读一遍。

3、找学生读,(3—5人)其他同学注意纠错他的字音或节奏。

4、再分角色读两遍课文,把握一下情感(找两组同学),然后全班齐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就要想想它的意思是什么了啊!

5、先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把不会的和不懂的划起来,最后同桌解决,同桌也解决不了的,再小组共同解决。

6、找学生翻译全文,老师强调重点字词、句子的翻译,然后齐读,思考问题(幻灯片)

实词有:尝、去、尔、颔、杓、射

句子有:

1、公亦以此自矜

2、但微颔之

3、无他,但手熟尔

4、吾射不亦精乎

5、以我杓油知之

6、徐以杓酌油沥之

三、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是关于谁和谁的故事?注意,分别用三个字回答!

看注释1,康肃是谥号,(出示PPT)请同学们齐读:

站在旁观者陈述事实的角度来说,是直接说其名字,他们是(板书)陈尧咨、卖油翁的故事。

2、我再找一个同学用两个字概括他们俩干了什么事儿?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卖油与卖油翁倒油的辨别。

工整的对联,这节我们就试试,看能不能把本文的内容总结成一幅对联。

(板书:陈尧咨射箭,卖油翁沥油)

3、他们的射箭和倒油的水平如何?

陈尧咨射箭当世无双;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

“当世无双”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十中”才是他的真实水平。

4、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态度。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沥油,熟能生巧。

“以此自矜”是自己的感觉,“熟能生巧”是我们提炼出来的。我觉得换成“唯手熟耳”比较好。

解释一下“矜”和“耳”的意思吗?(板书:以此自矜、唯手熟耳)

5、如果我想把对联继续写下去,大家想想应该写什么呢?我们还有哪个方面没有分析呢?(精彩的地方是他们的交锋)(幻灯片)

彼此对对方的态度,大家看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斗争”有几个回合?

他们俩斗争了“三个回合”。接下来的对联应该是这两个人交换一下位置。

对联陈尧咨部分的后面写上卖油翁,在卖油翁联的结尾写上陈尧咨。

(板书:卖油翁,陈尧咨)(自评过了,该他评了,所以换位置)

那我们先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写起。(小组讨论)

“睨之”,“睨”什么意思吗?斜着眼睛看,表示不很在意的意思,神态描写

然后是“颔之”,“颔”是“点头”的意思。有不同意见吗?动作描写

“但微颔之”,因为“颔之”就肯定,而“微颔之”就表示“还行,马马虎虎”的意思。

“亦无他”。(板书“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生读“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无他”)

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呢?(小组讨论)

“疑之”,问之,因为陈尧咨看到卖油翁的微颔之后说“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就是对卖油翁的疑问。

忿然对之。笑而遣之。

能解释一下这个“而”的用法吗?承接?并列?大家看看这四个字里面,哪个字是核心?“遣”。“笑”和“遣”这里是什么关系?“笑”是修饰“遣”的。所以这里“而”就是表示修饰。

只要在句子里找到核心词,然后看“而”前面的词语和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确定是不是修饰关系了。请大家在文中找找,还有没有表示“修饰”的“而”?

(生很容易地找到了“卖油翁释担而立”)

(生齐读)

陈尧咨射箭十中以此自矜,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亦无他;

卖油翁沥油过钱不湿唯手熟耳,陈尧咨疑之忿然对之笑遣之。

对联应该是仄起平收,也就是大约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要是现代汉语的三四声,下联是一二声。

6、对联也写好了,缺个横批。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横批怎么给?横批一定要结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哟!(学生讨论)你可以结合这两个人的特点,从不同角度来说。卖油翁和陈尧咨,从卖油翁得到熟能生巧,从陈尧咨得出来的就是自高自大。

卖油翁很谦虚,而陈尧咨给人的感觉是自高自大,还不是一般的自高自大。

谁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有感情地读读?(有感情地读)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一个自高自大的陈尧咨出现了。

从这件事情上,他能得到了什么教训或给他启示?他懂得了什么?

懂得谦虚(为对称同义词,心怀若谷),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道理。(板书)所以,陈尧咨经历这次教训之后,刻苦训练,最后射箭技艺更进一步,真正做到了百发百中的地步,曾用一铜钱为靶,十发十中穿钱而过。

这就不难理解文中最后一句“笑”的含义了,这个笑背后的心理是什么?

尴尬、难看、羞愧、苦笑、不屑?

(或横批就是“人外有人,熟能生巧”)

四、课堂小结:

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幻灯片)

通过拿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事进行对比(板书),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想创造出属于我们更高成绩的技巧、诀窍(画图,勾画出“巧”字),是心怀若谷的谦虚的态度和熟能生巧的勤奋追求。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过故人庄》的阅读。指导古诗的一般阅读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个板块:选点突破

一、快乐起跑:

导言: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

二、预习考查:

点拨1:顺畅朗读五首诗,考查字音。

强调:荒秽 hu ì 草木长zh áng 鸡黍sh ǔ 郭外斜xi á

开轩xu ān 场圃p ǔ 重ch óng 阳 迷m í人眼

啄zhu ó春泥 没m ò马蹄 白沙堤d ī 花木成畦q í

排闼t à 鸡豚t ún 山重ch óng 水复

乘ch éng 月 拄zh ǔ仗 叩k òu 门

点拨2:选点《过》诗,整体感知。

①《过故人庄》作者是谁,哪朝人,选自哪本书?

明确:孟浩然,唐代人,《孟襄阳集》

②《过故人庄》一诗从诗题看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诗人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时对田园情趣的感受。过:访问;故人:朋友;庄:村庄

③投影村庄、青山、绿树的简笔画,结合全诗内容联想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还来”——喜爱

三、指导节奏

①节奏常识:

点拨:1、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2、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过》诗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明确: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②书读百遍

点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要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考查:选2—3名背诵。

四、熟读体会

点拨1: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用四个字概括每一句大意。

附板书:明确:邀“我”作客——山村风光——把酒闲谈——重阳还过(访问)

点拨2:语言美表现在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判断哪些是叙述句,哪些是描写句,从情味的角度谈好在哪里?

明确:

叙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①老朋友准备好美味饭菜,请我到村居的.农家做客。情味:“具鸡黍”、“邀我”——真挚的感情、愉悦的情趣

叙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近处,绿树环抱着村庄;远处,城外青山连绵不断。

情味:“绿树”、“青山”——清幽恬静的气氛

描写: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③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地,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

情味:“面”、“话”——令人陶醉的风味

④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

情味:“待到”、“还来”——融洽的感情、喜爱的情趣。

描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点拨3: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闲适恬淡(景美情美,乐在其中,令人陶醉)

强调:析文句、品字词,是领悟作者情感的关键。

五、品诗意境

创设情境,感悟情怀:播放喜悦基调的古曲,老师同时饱含深情地诵读,学生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田园画面。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明确: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 “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热情 友情 激情

讨论意境是指诗人写景叙事要表现的情怀,品读诗的意境的角度是什么?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第二个板块:指导学法

点拨:通过《过故人庄》的学习,请你谈一谈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

明确:(附板书,用投影打出)

读一遍,正字音;

读二遍,懂字词;

读三遍,说译文;

读四遍,明节奏;

读五遍,析文句;(每句的表达作用,作者想写什么。)

读六遍,品字词;(关键词语用得好在哪里。)

读七遍,作想象;(看、听、闻、触等官感悟出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

读八遍,会背诵。

六、家庭作业:

以诗的内容为素材,融入合理、丰富的想象,以《过故人庄》为题,绘风景画一幅。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8

一、教材说明、分析: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三、程序设计说明: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问题1:我所认识的鲁迅。(幻灯展示)

问题2:什么是小说?小说鉴赏应注意些什么?(幻灯展示)

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不要求学生背下来)

重复: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同、相似、相近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对比:就是在写作过程中选择那些和自己的写作主题、文章立意的主题信息、性质、意思、情调相反、相对、相背的文章因素来进行谋篇、结构、构段、造句、行文,以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手法。

4、找出《故乡》中运用反复与对比的地方。(看前四个自然段)

问题3:前三个自然段分别讲什么?

问题4:"我初到故乡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教师示范分析图表的前一小部分,重复、对比的例子各一,剩下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

问题5:试根据刚才的分析方法自己从文中选取材料分析"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针对性指导)(旨在让学生独立体会、理解重复、对比手法。)

4、检查、实际操作:问题7:请根据自己的

体会,自选内容,运用"重复"、"对比"手法写几句话(可以运用其中一种或两种综合运用)。(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5、小结:通过上面的讲解分析和操作,我们了解了重复和对比手法的正确运用能增加文章的立意、表达效果,关键是在运用时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整体立意和主题内涵,选择好要运用的材料对象的本质和主题内涵的相关、相似或相反、相对。这更多的是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仔细揣摩、体会。

6、作业布置:(旨在把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

分析下面这一幅对联中重复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略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阅读能力。

3、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2、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

【导入新课】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怀念母亲的一段文字。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另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去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生于北京,作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代表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在忍着病痛默默地、坚定地、乐观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

2、课文围绕“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明确:课文写了四件事:

①“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②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③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④母亲的临终嘱托。

3、文章从哪些方面回忆了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

明确:文章开门见山,写出了“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尽力劝慰“我”;在“我”发脾气、摔东西时,母亲总是默默地忍受,表现出母亲的宽容、无奈和担心;自“我”的腿瘫痪后,爱花的母亲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又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了一切。

为了让“我”开心,她几次要推“我”去北海看花,考虑得非常细致;母亲自己身染重病却丝毫没有让“我”觉察出来,还在默默忍受“我”的无理,就是在自己生命垂危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心中完全没有自己。至此,一个无私、忘我的伟大母亲的形象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课文精析

1、“我”在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得如何?(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暴怒无常。表现:

第一处: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第二处: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三处:“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我”此时非常绝望、消极、难过,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整天沉浸在消极哀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2、面对如此暴躁不安的儿子,母亲是怎样做的呢?找出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明确:第一处:“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表现出母亲的动作很轻,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触碰到儿子脆弱敏感的心,使儿子更加烦躁和难受。

第二处:“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运用侧面描写,母亲爱花,但是她更爱儿子,她把精力都投入到照顾儿子上面。

第三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突出表现了母亲希望“我”坚强、勇敢地活下去,不要自暴自弃,放弃对生活的信心,鼓励“我”也是鼓励自己。

第四处:“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字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爱,母亲连这个细小的动作都观察到了,她不想让“我”产生不好的联想。

初中语文教案教学过程 篇10

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2、文章论证严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3、本文语言流畅而又凝练,指导学生进行感悟、积累及训练。可通过句子仿写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4、“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略读的方法。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积累字词音形义,课堂展示。

2、查找关于梁启超的资料。

3、查找议论文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所欲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先说说自己的最苦与最乐吧!(学生发言)

同学们,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平常百姓也有深刻的思考,哲人志士更有不少精彩的论述。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此文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令人回味无穷。(ppt显示课题)

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四个环节的学习。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ppt显示)

出示任务:读准发音,解释词意,补充作者资料,朗诵《少年中国说》,第一组派代表完成。

1、走近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

2、读准字音。

达(dá)观 安分(fèn) 恩惠(huì) 赔(péi)礼

纵(zòng)然 契(qì)约 循(xún)环 悲天悯(mǐn)人

3、理解词义。

契约:契约,最初是指双方或多方共同协议订立的有关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契约可以理解为“守信用”。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三、深刻的立意之美:(ppt显示)

(一)自由速读,整体感知:

出示任务: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讨论明确:三个部分,第二组学生代表论述:(ppt显示)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

第二部分:(第4自然段)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反馈指导: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

(二)用心品读,筛选观点:

出示任务:作者在文章中提出许多有关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你最信服的是哪一点?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或找出相应的事实对这些观点进行证明。(依照三部分论证的逐层展开,筛选并概括带有作者看法观点的句子。)

1、第二小组学生展示有关议论文基本知识:(ppt显示)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轮、结论

2、探讨交流,反馈结果(全文观点性的句子):

⑴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

⑵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⑶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⑷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

⑸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⑹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⑺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⑻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⑼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请学生边筛选边在书上圈点勾画)

3、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梳理论证逻辑:(ppt显示)

“人生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引论)

“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本论)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结论)

4、小结思想内容,领会立意之美:

出示任务:

⑴学生发言:畅谈拥有责任感和责任感缺失的种种表现。

⑵发散思维活动:仿句“责任是灯下完成作业的坚持”

学生答案:责任是在教室打扫卫生的坚守。

责任是为父母主动做事的孝心

责任是学业上创造佳绩的心愿

⑶反馈总结: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高尚、深刻、朴实、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请同学们齐声诵读:(ppt显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节选自《少年中国说》

(情感道德价值观的目标:通过朗诵,激发起学生昂扬少年情怀,增添一份神圣的责任感。)

第二课时:

导入:前面我们通过对论题和论点的探究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及深刻主题,现在我们就从论据和论证方法出发,来探讨本文的论证过程。

一、严密的论证之美(ppt显示)

(一)用心研读,感受文气

出示任务:在议论文中,论据是阐述或论证论点的依据,是作者确立观点的理由,是议论的基础。那么论据可分为那几类?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哪些呢?

⑴学生交流,第三组展示准备的资料:(ppt显示)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反馈指导:意在使学生能分辨文中不同的论据类型,明晰常见的论证方法。

⑵第三组学生展示:

譬如我们论英雄的时候会举到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例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的实例就叫事实论据。除了事例外,很多议论文中往往会插入很多名人名言,科学理论等,一方面使文章显得有内涵,而另一方面也能支持作者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类引用的理论在议论文中就叫理论论据。

一顿佳肴需要有好的烹饪技术,一件漂亮衣服需要有精湛的缝纫工艺,同样,一篇好的议论文需要恰当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联系理论论据)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联系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⑶出示任务:请学生搜索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及论据类型。

学生反馈:

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以及孔子、孟子、曾子等名言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举例论证:举了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等例子论证。(论据类型为事实论据)

对比论证:最苦之事与最乐之事进行对比论证。(论据类型为道理论据)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精心选择的论据和流转自如又充满书卷气的论述,使文章极具说服力。

(二)返观全文,把握文脉: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梳理全文的论述思维,讨论明确。(ppt显示)

“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反馈总结: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作者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对于负责任的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见的,这里主要渗透大量举例论证,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归纳出“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课文后半部分论证“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时,则主要采用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作者只增加“从苦中的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知道,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于是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梁启超先生此文严密的论证之美令人叹服!

二、精彩的语言之美(ppt显示)

(一)再次研读三分钟,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出示任务: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不同句式和修辞使用有什么好处?

反馈指导: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引用等。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第四组学生展示:

⑴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莫若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设问句

⑵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反问句

⑶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感叹句

⑷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被动句

⑸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否定句

⑹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排比

⑺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引用

⑻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引用

学生讨论明确: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的变化,修辞方法的多样,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流畅之感。

(二)再次品读精彩语段,进一步体会“语言平易亲切,如话家常”的特点。

出示任务:

⑴“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⑵“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反馈总结:本文的语言庄重不失灵动、流畅却不冗杂,平易亲切,如话家常,具有精彩的语言之美。这与作者的远见卓识,深厚学养,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是分不开的。

(三)链接名文,再次感受梁任公语言之精彩。(ppt显示)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节选自《敬业与乐业》

小结:庄重之心,恳切之意,亲切之态跃然纸上。梁启超先生用浅显流畅的文字阐述深刻道理,常带情感,极具感染力的语言风格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能力迁移:

(一)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然后进行小组交流。(ppt显示)

⑴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躬耕陇亩的陶渊明

⑵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⑶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⑷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二)学生交谈,发表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四、小结

在人生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厌弃痛苦,但他们本是一对孪生,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学习知识亦是如此,为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呕心沥血,因那令人头痛的作文煞费苦心。这些表面上看确实辛苦,然而在你超越自我之后,尽到责任之时,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

板书设计:

最苦与最乐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

分论点二:快乐——尽责任(处处尽责,时时尽责)

结论:人生当勇于负责,不应逃避。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过程分析

    发布时间:2024-09-25

    小学语文是基础课程,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强化小学语文知识,不仅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语文课教学案例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精选11篇),欢迎阅读。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过程分析 篇1  一、出示插图,感受快乐  1.(出示插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看看大哥哥、姐姐...

  • w
    初中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14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与朱元思书》,进行说课汇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阐述。《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精读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就编排而言,将其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选文,旨在突出其较好的典范...

  • w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发布时间:2024-09-14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初中语文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

  • w
    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任务(合集7篇)

    发布时间:2024-09-14

      教学计划,是教师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下面是小学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一起来跟小编了解下吧。小学语文教案教学过程任务 篇1  一、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全册包括导...

  • w
    初中语文教案热门

    发布时间:2024-06-21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

  • w
    初中语文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4-01-09

    今天栏目小编分享了一篇网络上挑选出来的“初中语文教案”文章。老师上课前准备教案课件是一种表现责任的方式,现在又到了准备写课件的时候了。设计教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 w
    初中语文教案详细模板

    发布时间:2024-09-06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优秀教案模板(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初中语文教案详细模板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地观察并生动地描写自然景物;  ...

  • w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合集

    发布时间:2024-09-14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合集 篇1  教学目标:  理解单元主题的含义  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并深刻体会。  一、教学重点:学习坚韧不拔、敢于牺牲、勇于创新等精神。  二、教学难点:对表现人物幸福与坚强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交流你在阅读中遇到的生...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