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2024小学课件教案实用15篇

小学课件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9-23

2024小学课件教案实用15篇

2024-09-23 18:08:46

【#实用文# #2024小学课件教案实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课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灵活运用。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

1、动画片《朝三暮四》

2、引发思考,感知规律

看完这个动画片,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如果学生们笑了,就借机问问学生们笑什么?)引导说出:

4+3=7(个)3+4=7(个)课件出示

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得数都等于7,都表示猴子一天吃的桃子)。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数学符号连接起来呢?(等号)

课件演示:4+3=3+4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谈话: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会骑自行吗?(会),李叔叔也会骑车,他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帮忙解决一下。课件出示骑车主题图。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要求什么呢?(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问: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能)

请在草稿本上做,老师下去找到需要的答案,板书黑板。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观察这两个同学的列式,你们发现呢什么?

两个算式计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2、举例猜想,概括规律

课件出示4+3=3+440+56=56+40

观察这两组算式,都是两边计算的.结果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同桌互相交流。

全班交流,把学生的汇报结果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真聪明,举了这么多的列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总结板书: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问: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加法交换律)

我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老师这里有几组算式课件出示讲解过程

①30+20两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不变

②100+30三位数加上两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也是不变

③1000+200四位数加上三位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还是不变

刚才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了不管这两个加数是什么,只要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他们的和不变。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

3、用喜欢的方式表示规律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老师下去帮助同学。

全班交流:

想法一: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想法二:□+○=○+□

想法三:a+b=b+a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用了这么多的方式表示。同学们觉得哪一种最好呢?为什么?(简洁明了。)

课件出示:a+b=b+a

谈话: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时)

课件演示876+1924

4、思考题,拓展规律

下面这个等式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吗?

课件出示3+4+5=4+3+5

在三个数相加里面,我们也可以用加法交换律

运用加法交换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55+423=423+()

258+()=340+()

a+268=268+()

35+42+65=35+()+()

总结:

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表现都很棒,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学习热情不断高涨,数学家们总结的规律,我们也能发现,同学们真棒,想一想我们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学课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教学加法交换律。

1、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又即将举行了,学校的同学们都在做充分的准备。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请学生回答。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

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

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这是一个等式,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同桌交流并汇报)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发现什么规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符号或文字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

9、其实加法交换律我们早就会用了,想想看,什么时候我们用过?(在验算加法时用的就是加法交换律)

二、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的板书:

(2817)23=68(人)

28(1723)

(2823)17

28(2317)

(2317)28

23(1728)

交流不同的算法。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为了看得清楚,我们给2817添上括号)

4、观察或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

(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等号吗?口算或计算一下。

(4525)13Ο45(2513)

(3618)22Ο36(1822)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

a、b、c各代表什么?(ab)c表示什么?a(bc)表示什么?

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女生代表交换律,男生代表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出示小黑板)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4、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听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只桃子。几年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只桃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只桃子,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象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只,晚上再给你们三只,这样该可以了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桃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的在地上翻滚起来。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想法?

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人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男生做第一行,女生做第二行。表扬女生快,知道为什么吗?

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6、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师:你能很快地找出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吗?

学生在书上连线,同桌相互校对。

师:看来,在计算过程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看到数字就能很快地判断出能不能凑成整百数。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教学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

的问题意思。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理念。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几组算式,从中总结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学生能较快的体会出这两种加法的运算律,但在总结、交流加法的结合律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教师应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要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记忆加法的运算律,提高学生掌握能力。学生的记忆方法过于单调,教师应在开发学生思维上多下功夫。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在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第4小题时,注意让学生说清应用的运算律,这样才能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作好铺垫。很可惜,我引导得不是最合适,学生自己发现的不多。整节课,由于新授部分花时较多,显得稍有拖沓,导致了有些练习来不及处理。

小学课件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矗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编写。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孝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发现钟面的结构,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充分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掌握认读整时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难点:正确说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

六、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钟表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请听这是什么声音?

课件播放“滴答滴答”声音。

学生猜出是钟表的声音。

(出示钟表店)里的钟,它是人们用来干什么的?(看时间的)你会看吗?想学会看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板书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对钟有初步的认识这个特点,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去钟表店玩一玩。使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非常有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钟就在自己的身边钟,钟就在自己的身边。

(二)认识钟面

1.请小朋友拿出自己身边的钟,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

2.交流汇报:

(1)生汇报:有2根针,一根长,一根短;钟面上还有数字(1、2、3.----12);钟面上还有小圆点或一点一点的。小朋友观察的真仔细

(2)仔细研究:

师边板书边说:小朋友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师生边写边说),这些数又是怎么排列的呢?(从1到12这样子排列的,12个数围成了一圈,这12个数还把钟面分成了好多格子。是多少格呢?数一数(师生)。

钟面上有两根针(师边画边说),一根长,一根短。你们知道它们的名字吗?,生说师归纳板书:又长又细的那根叫分针,又粗又短短的那根叫时针。

哪你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朝哪个方向走的?

钟面上的分针、时针是顺着1、2、3、4、5、6、7、8、9、10、11、12的方向走的

3.现在小朋友对钟的秘密知道的多一些了吧!

4.现在你能很快认得出学具钟上的分针和时针了吗

请你指一指说一说,并同桌互相说一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围绕问题研究钟的结构,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帮助学生在初步认识钟面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钟的:1~12个数、分针和时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认识整时

看一看

导入:看板书说我们已经认识了长的叫分针,短的叫时针。那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

1.出示7时的钟面,有谁知道这是几时吗?说说你怎么看出来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请2-3名学生说

师生齐说: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板书:7时)

说一说

1.(出示三个钟面)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钟面,仔细观察,分别是几时?

第一个是几时?(8时)你是怎么看出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就是8时。)

第二个呢?(3时)那你又是怎么看出来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第三个呢?(6时)你是怎么看出来这个时间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6,就是6时。)

2.刚才我们认的7时,8时,3时,6时,请仔细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指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指着12时)

3.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拨一拨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看几时了,接下来老师想看看哪位小朋友既会动脑又会动手。老师想让你们拨出3时,9时,12时。

2.学生动手

3.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拨的?(展示)

想一想

师:有了时间我们就可以把一天的生活进行计划,那我们来看小明她是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的。

课件出示6幅图(上午7时小明起床刷牙,上午8时小明上课,上午10小明在做操,中午12时小明在吃饭,晚上6时小明在看电视,晚上9时小明在睡觉)

学生看图交流。

由于一年级学生对时间概念非常薄弱,借助配有钟面的学生的生活照片,让学生来认识整时,并按看一看、说一说、拨一拨、想一想的顺序有序地组织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认识了钟表我们可要学做时间的小主人,古人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噢。

最后让我们在美妙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播放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一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时间概念的第一次接触。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因此,从导入到实践应用每个环节都与学

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学生认识整时时,我安排了4个环节。首先在学生认识整时前我先让学生借助自己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自己去认识钟面。观察自己身边的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从而知道钟的结构,认识时针和分针。然后通过一个问题:时针和分针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呢?进入第一个环节看一看;钟面上的时间是几时,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探究总结出整时数特点、,再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不但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而且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时间。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知道 “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同样离不开时间,认识了钟表我们可要学做时间的小主人,古人告诉我们:“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大家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噢。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小学课件教案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的第一课时《重复》。

一、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系统、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节课我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我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创重组,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并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以学为主,当堂达标。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实际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贴近生活的情境,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丰富、直观的游戏活动,发展形象思维,提升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对重复部份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遵循多学少教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感受新知

创设“理发师的困惑”的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两对父子的身份关系入手,在解决为什么只有三个人的困惑中,理解两对父子中的重复身份,引导学生用四个手指表示重复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重复”的数学模型。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活动体验,揭示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抢椅子和猜拳两个游戏,这两个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我会巧妙的抓住“抢椅子”3人和“猜拳”4人,一共是7人,为什么只有6人站起来?进行质疑,让学生自主对教师的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最后引出请呼啦圈作裁判,进而引导学生继续主动学习。

(三)深度体验,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利用呼拉圈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集合思想。参加两个游戏的学生分别站到两个呼啦圈里,并引导学生自主把两个呼拉圈相交,让重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在相交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创造出学生心中集合圈,这时老师帮助学生把呼拉圈学问提升到数学的集合圈,利用呼拉圈画出数学的集合圈,并用贴名条的方法,把参加游戏同学的信息补充完整,来进一步理解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思。我想通过这样的自主发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是我设计练习的宗旨。因此,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1、给动物分分类。再次巩固对集合图的理解。

2、根据直观图画,计算商店一共进货多少种,让学生利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3、根据统计表解决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对解决问题的价值。

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知识中体验了数学的价值。

(五)回归生活,拓展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将组织同学们统计班级内爸爸吸烟和喝酒情况,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并让学生找出既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爸爸的位置,从而拓展渗透全集概念。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多学少教,以学定教,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和指正。

小学课件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通过列举生活实例解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过程,认识运算律丰富的现实背景,了解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用途,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以及运用。

教学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感受交换的好处

首先出示加法和乘法的计算题让学生快速口算出答案,接着给出两个复杂的算式。现在还能马上口算出答案吗?针对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将加法和乘法算式同时呈现,让学生一组一组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可以把等号连起来?你还发现了什么?

2、通过模仿创造出几组加法和乘法算式,加以验证。观察教师的例子、自己仿写的以及书本中淘气和笑笑写的算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总结;课件出示内容;

4、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解释所发现的.规律。

5、我会接着追问:关于交换律的算式和事例学生们能举的完吗?你们能创造一个更简单的方法来表达发现的规律吗?

6、选择方法进行投影对比,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方法,P23在对比评价中得出更简便的字母表示法(板贴a+b=b+a;a.b=b.a)这里要注重说清楚ab各表示什么,以及两个运算律的异同。

三、巩固规律

1、规则是我说算式,学生说交换后的算式,适时加入减法和除法,在学生产生冲突时继续追问:a+b=b+a;a.b=b.a那么a-b=b?a÷b=?。

四、深化练习,拓展提高

1、结合下面的例子说明等式为什么成立。通过现实背景理解交换律的实际意义。

2、运用规律填一填,了解学生对交换律的掌握情况。

3、计算下列各题,并运用规律进行验算,通过比较,发现利用交换律在计算中可以选择符合习惯的方式列竖式,还具有验算的作用,

4、接着出示课始的复杂运算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交换律使问题简单化。

五、全课小结

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小学课件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具准备

实物钟、模型钟,实物展示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童话引入。多媒体演示:在一个美丽乡村的清晨,小公鸡起床了,它跳到高处“喔喔喔”叫起来。

2、提出问题。

(1)“公鸡打鸣是叫人们干什么?”

(2)“每天早晨是谁叫你们起床?”

3、揭示课题。

师:你们桌上也摆着各式各样的小闹钟,好看吗?同学们,闹钟不光有漂亮的外表,它的钟面上还有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比一比。

学生拿出实物钟,与同桌的比一比,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①都有两根针(长长的细细的叫分钟,短短的胖胖的叫时针)。

(板书:分针时针)

让学生指一指学具钟的时针、分针。

②都有12个数,一起数一数(1、2…)

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

(2)说一说。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2、认识整时。

(1)整时的常用表示法。

①学生尝试拨整时。

师:你们会拨钟吗?自己拨出一个喜欢的时刻,看谁拨得好,请他上来拨。(选三个上来)

问:你拨的多少?刚才三个同学说的“X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用语叫“时”。(板书)

指看三个钟面说“这个读X时……”并板书:X时,X时,X时。指着“X时,X时,X时”说“这些都是整时”。(板书)

②观察比较整时针的特点。

小组同学一起观察:黑板上三个钟面上的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③引导学生得出认识整时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④练习。

A、师拨钟面,生说时刻,2时、6时……

B、生活中,我们做的事都和时间紧密相连,请你们拨出时刻。

a、早上上学的时刻。

b、每天看动画片的时刻。

c、每天爸爸妈妈看新闻联播的时刻。

d、你还想拨哪个整时?拨一拨,这时你在干什么?

(2)整时的第二种表示法。

①小朋友观察身边的事儿,非常仔细,教师出示标有“8:00”的卡片问:你见过这种时间吗?在哪里见过?

师:这是整时的第二钟表示法,叫电子表示法。

②谁会写几时就写几,然后写上“:”再写两个“00”。

③指黑板钟面,问:你会用数字法来表示吗?请写在写字板上,看谁写得好,二人扮演,评一评,写得好吗?

④今天两种整时表示法你都会写吗?你们还想比一比吗?

师:老师写出了一种,请你写出另外一种。

3、应用。

(1)师: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作为小学生该怎样珍惜时间呢?那就是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打开书第92页)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多媒体),仔细看书上第92页,说一说,他什么时刻做些什么?(小组说一说)

(2)问:他的一天安排得合理吗?

师:对,我们应向小明学习,不睡懒觉,合理安排,做健康、聪明的好孩子。

三、综合应用

1、现在请你自己做主,当一次小小设计家,设计你星期天的安排。

(小组合作,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安排合理。)

(1)活动。

上午()时做()

(:)做()

()时做()

下午(:)做()

()时做()

(2)评一评:获胜者是谁?

2、聪明屋。

聪明屋里住着一位智慧老爷爷,他给你们出了一道难题,这是从镜子里看到的钟面,猜一猜它是几时。

小学课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2、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相对性的理解并能够正确地表述。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87、70、62、15、6

二、新授

1、课件出示例6、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像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2、课件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课件出示)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

(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第1题: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第3题:看谁最聪明: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17、45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小学课件教案 篇8

一、教材说明

1、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 —28页的内容。主题图呈现的是李叔叔骑车去旅游,今天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问: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列出40+56=96(千米) 或56+40=96(千米)两个算式,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得数相等,可以用“=”连接,然后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而发现加法交换律,再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2、加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研究数地运算,在给出运算的定义后,最主要的基础工作就是研究该运算的性质。在运算的各种性质中,最基本的几条性质,就是“运算定律”,可见,运算定律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数学大厦的基石”,而“加法交换律”可能更是基石中的基石。

加法交换律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过浅显的认知基础,只是没有明确的概括,本节课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要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明晰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但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从研究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比较抽象,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想的是,如何让学生自然地经历由用数到用字母表示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中感受字母表示的优越性,从而为后面的其他运算定律的教学,以及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有了上面的想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加法交换律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使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符号感以及应用符号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二、设计意图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

我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我思考——“加法交换律”是不是应该“浓墨重彩”去渲染?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教者自娱自乐、自作多情?

我思考——既然本课的难点是学生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

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怎么引出字母表示式?是像旧教材上在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后,直接出示还可以用字母表示α+b=b+α,还是让学生经历“具体的数——个性化的符号——学会数学的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我思考——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是不是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研究问题的良好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数学老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一直在思考……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 口算练习,引发猜想。

考虑到,我上课时已经是第三节课,学生的精力不是很充沛,

而教材上的主题图也不是很吸引学生,所以我干脆撇开主题图,采用直接进入法,上课铃一响,我就直奔主题:“听说咱们班同学的口算能力特别强,敢不敢挑战一把?比一比谁的口算能力强!”随即出现一组口算题:

8+9= 18+7= 30+17=

9+8= 7+18= 17+30=

学生一边做,我一边问:“猜一猜,下一题会是什么?”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此时,我适时问:“你想说点什么?”学生可能还不会用完整的语言概述,只要有所感悟就可以了。

(二) 探究新知。

在新课教学中,共分4个环节进行。

1、 举例说明。

在第一个环节之后,我以:“这样的题目,你会考考大家吗?”

为题接着让学生出题,根据学生的题目,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概括规律。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

学交流交流。”学生在做了大量的口算题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出课题——加法交换律, “同学们总结出的,就是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在加法交换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和”。不仅使学生感受到规律的普遍性,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渗透了“变”与“不变” 辩证关系。

3、 个性展示。

《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

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于是在上一个环节中,我继续让学生举例,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紧接着组织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表达方式的,然后把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式子写到黑板上,并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每一个符号或字母表示什么数?”待全部汇报完后,再把这些个性化的符号、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和用具体的数以及语言文字表示的进行比较,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这样,就使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还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4、 统一字母。

在学生板书出大量的用不同的符号或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律后,我向学生说明,为了沟通和交流的方便,数学上通常把加法交换律用α+b=b+α表示,再一次比较,再一次让学生谈感受,使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单、明了。

(三)、巩固应用

用一组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其中25+69+75=25+( )+( )一题,既能检验新知,又能使学生初步感知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在判断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的练习中,254+100=100+254 的出现,会再一次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等式,为什么不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强化对新知的理解。

35×7=7×35题的设计目的在于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应用的加法交换律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四、类比拓展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不是用到加法交换律,是什么呢?由此引出减法、除法、乘法中是否也有交换律?启发学生想到用刚才举例验证的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使学生明白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但有时,也可以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使学生经历“形成猜想、举例验证”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小学课件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借助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在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的建模过程中,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并初步感知数学的严密逻辑。

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身边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

【教具准备】

展板、课件、微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情境图

下面是四年级一班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况记录。

小记者 小交警 李明 王强李明 王强

赵刚 张小帅 赵刚 张小帅

方伟 王东方 于平丽 丁帅

周晓丽 赵云 徐大文 刘乐乐

孙亮 陈红 毛小宁

合计:10人合计:9人

谈话:从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贴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追问:怎样计算?

出现两种算式:10+9=19(人)10+9-4=15(人)

谈话:这两种算法哪种正确呢?让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借助两种不同算式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1.明确要求,合作探究。

谈话: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到底应该怎样解决?请设计一张图,把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

出示要求:

(1)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眼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

(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评价。

启发:怎样让人一眼看出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 ?哪些人是参加小交警的?哪些人既参加小记者队,又参加小交警队?

2.数形结合,说图明理。

提问: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 ?哪些人是参加小交警的?哪些人既参加小记者队,又参加小交警队?

学生指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

小结:介绍韦恩图。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初步体会分类、集合的思想。

三、深入探究、建立模型

提问: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有5人呢?6人呢?7人呢?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

全班交流。

提问:重叠部分最多可以是几人?两个圈的位置是怎样的?怎样列式?

追问:如果重叠部分是3人,怎样列式?2人呢?1人呢?

谈话:观察集合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要求参加实践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计算?

总结方法:用和减重叠部分。(板书)

揭示课题。

追问:算式是10+9=19(人),两个圈应该在什么位置?

小结:这就是我们以前学习的没有重叠部分的加法,只把两部分合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重叠部分数量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集合图,并列出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同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出解决重叠问题的一般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四、拓展应用,形成技能

1.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27人,两种都订的有10人。全班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思考,画图分析并计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14人,合唱的有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机动)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力求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又培养思维能力。

五、全课总结,回顾整理

1.谈话:同学们,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总结。

2.微课回顾学习过程

【设计意图】灵活地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等多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小学课件教案 篇10

一、 课前导入

同学们,通过昨天和你们的交流,老师发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咱们班的同学既聪明又勇敢,这节课老师就要来验证一下了,准备好了吗?不错!同学们都知道,老师不怕谁呀?(大灰狼)就怕谁呀?(小绵羊)。希望今天能看到你们积极活泼可爱一面,将有许许多多的小礼物等着你们哦,好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二、 拓展方舟

前几天呀,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问题,你们愿意帮帮我吗?非常感谢,请听题: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三张票,为什么呢?好,你来说,生1教师总结可能妈妈带着未出生的小宝宝一起看电影了,生2教师总结也可能是妈妈带着未成年的小朋友来看电影了。生3教师总结:听明白意思了吗?你重复一遍。教师总结:也可以说妈妈又几个身份,对,2个、哪两个?妈妈 女儿。也就是说她的身份重复了,她既是妈妈又是女儿。

三、 游戏解决重点难点

1.刚才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难题,老师非常的高兴,想和你们一起做个抢椅子的游戏,喜欢吗?先别着急,请看 游戏小规则:1参加抢椅子的同学围绕椅子转,抢到椅子为胜,直到分出冠军2游戏过程中注意安全3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准备好了吗?好,你来,同学们2个人抢2个椅子能完成游戏吗?恩,人少,那我再多找 几个,一不小心叫多了,怎么办?快帮老师想想办法,恩,我们呀可以让他们几个玩猜拳游戏,好,你们4个进行猜拳游戏,胜出者接着参加抢椅子游戏。很可惜,你们三个一起随同老师当小评委吧。

(为他们加油)争夺冠军的时刻到了,最后恭喜这位小朋友,你拿到了这次的冠军,送给你一个小礼物。

2.刚才呀铜须门玩的非常开心,这时老师要来刁难一下你们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参加抢椅子游戏的有几人?参加猜拳游戏的有几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游戏?到底是7个还是6个呢?让我们一起来验证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呼啦圈,请参加抢椅子游戏的同学站在这边,参加猜拳游戏的同学站在那边,引起矛盾冲突,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该怎样站?分成两部分行吗?嗯,两个都有,这主意不错。

3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圈子里是(),这个圈子里是()重叠的这一部分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这一个小半圈里是()好,为你们鼓掌,你们根据现在的这种情况画个几何图形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画个几何图形。

4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画的情况

小学课件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是在上学期已经学习的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加深了对减法的理解,让学生学习根据减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设计说明]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操作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为孩子营造广阔思维空间。开展游戏活动,通过生生合作、互动、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个性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充满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常见事物数量比较,自然导入新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为下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引导探索 解决问题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教师适当的引导如:13-8=5可表示为:小明有13朵花,小红有8朵花,小明比小红多多少朵花?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手动、口动、脑动、眼动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形象,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从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从算式入手“13-8=5可以表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给孩子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既巩固知识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开展游戏 设问解答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纸条:

表格:

3. 学生抓棋提问,师巡视。

4. 展示学生填表情况,检查是否有误?

5. 评选最佳学习小组和最佳合作小组。

[此次游戏面向全班,让每一个个人都动手动脑,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联系生活 巩固拓展

1. 献爱心

师:小朋友们,老师看到你们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心理真高兴,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一个偏远的小学里有23个小朋友家里很穷,没有鞋穿。一些热心的叔叔、阿姨捐钱给他们买了17双鞋,还要买几双鞋他们才每人都有鞋穿?

(课件再现孩子没有鞋穿的情景)

学生列式、作答

师:小朋友们,看到他们还少6双鞋,你们会怎么做?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中有的孩子愿用自己零花钱为他们买鞋、有的.孩子愿把自己的鞋给他们、有的孩子还想把他们接过来和自己一起生活......)

教师表扬热心肠的孩子,同时也教育他们要努力学习,从根本上让孩子过的幸福。

2. 小小裁判员

教师假装与大象伯伯打电话,邀请同学们到动物乐园给小动物当裁判。

(课件:动物们采摘的东西情景。)

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动物当裁判,说说谁赢了,多采多少?谁输了,少采多少?

3. 脑筋转转转

小明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十年后,爸爸比小明大( )岁?二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呢?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比多少,也就是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比多少现象,希望你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

[童心是纯真的,在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数学课堂边的更加丰富多彩。邀请同学当裁判员,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使孩子们在玩中用数学。设计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题,让学生主动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之感受到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课件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的基本知识。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发挥创新认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教学难点】

区分时针、分针。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大钟面、11份空钟面及其部件(纸制),45份练习纸。

学具: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数字”游戏。

同学们,今天有十二位老朋友来了,他们要跟同学们玩个游戏,他们把身体的一部分遮起来,请你们猜猜他们的名字。你们有信心参加这个游戏吗?(课件演示)

2、情境引入:··

1)12位数字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课件展示小朋友小智的房间)。我们的十二位数字朋友去哪了,你们能把他们找出来吗?(课件:钟面放大,数字闪动。)

2)这张面孔这么熟悉,你们见过吗,在什么地方见过?你们知道他的名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钟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1、说钟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2、比赛摆钟面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摆钟面,看哪一组摆得又快又好。

3、发现钟面知识

你们在摆钟面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4、认识时针、分针

A、认识

1)找一找:在钟面上有两兄弟时时刻刻都在工作,一个是高高瘦瘦的,一个是胖胖矮矮的,你们能把他们从钟面上找出来吗?

2)胖胖矮矮的是哥哥,名字叫时针。高高瘦瘦的是弟弟,名字叫分针。

3)先小组内学生拿学具钟相互介绍指针名称。后请学生上台向全班介绍。

B、巩固

1)看谁能最快说出指针名称。(课件演示:时、分针闪烁)

2)贴指针名称。(请学生上黑板为钟面贴指针名称并领读。)

5、拓展钟面认识

你们能说说指针是怎样运动的吗?(课件演示指针运动轨道。)

(二)认识整时

1、直观认识时钟整时

1)(闹钟声响)这是什么声音?你们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

2)教师小结:当分针指12,时针指7是7时。

闹钟响了很久,小智才起床,你们知道是几时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师评价)

小智迟到了,他是几时到学校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后汇报,师评价)

2、认识整时规律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你们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刚认识的7、8、9时三个钟面)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小结整时规律: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板书)

3)以归纳的整时规律说钟面时间。(课件出示3、6时两个钟面)

3、巩固

1)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

2)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3)小组内学生相互说几时,拨钟。

4、认识时间有白天与黑夜之分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小智白天9时与黑夜9时的活动情境。)

2)教师小结:时针在一天里转两圈,所以,一天的各个时间都有白天和黑夜之分。

3)游戏:“猜白天或黑夜”。(课件演示)

5、认识电子钟

1)小智决定改掉迟到的坏习惯,让我们第二天早上再去看看。小智去哪了?房间里有什么东西变化了?(课件演示)

2)电子钟和时钟有什么区别?它是用什么来表示时间的?

3)你们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电子钟表示随着时钟整时变化而相应变化)

4)师生共同小结规律:“:”后面“00”,前面是几就几时。(板书)

5)巩固游戏“找朋友”。

三、反馈练习:

1、找错误。(课件演示)

2、补充完整。

四、总结及学习评价:

1、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2、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本页“看图填空”。

2、与同位同学相互说说你一天各个整时的活动。

小学课件教案 篇13

[教材简解]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4、通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设计理念]

1、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

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向导,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策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预设出合理的教学流程与思维坡度。

3、本着真实有效的宗旨,让课堂焕发生活的活力,让每个孩子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并注重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加强情感交流,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从而让教师与学生都获取丰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展示生活题材的数学例题,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而初步感受规律。

2、充分感知,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观察,比较、不断地思考与建构。得出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3、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总结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完成新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4、总结归纳。通过对一节课学习的回顾,让学生谈谈收获,尤其是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上做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

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

(一)出示情境图

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

(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

1、出示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女生共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教师板书:28+17=17+28,指名读算式。

(3)解答:女生共有多少人?板书等式:17+23=23+17

(4)仔细观察这两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有什么想法?(两个数的位置变了,数据、运算符号、结果没有变)

(5)这只是猜想,这种猜想在其他加法运算中也存在吗?你还能举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指名说,教师板书。)这样的例子写的完吗?

(6)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能找出它们共同的规律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班交流。

(7)师:刚才老师用省略号把无数个这样的等式藏了起来,你还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字母、符号、文字等方式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试试看。

交流介绍:数学中一般用字母来表示:a+b=b+a,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意一个加数,b可以表示任意的另一个加数。这也是我们刚才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所得到的结论。这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运算律。(板书课题)

3、其实加法交换律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也用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加法是怎样验算的?

4、巩固练习,完成自主练习单(一)

自主练习单(一)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3+35=35+()a+12=12+()

23+()=178+()()+98=()+56()+()=()+()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小学课件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2、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3、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学重点

知道“同样多”的含义。会正确进行“多、少”的比较。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比较多个物体的多少。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图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猪、小兔盖房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看到图中都有些什么呢?能和同桌说一说吗?

师:你们还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说:有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等。

二、探究比较方法

1、教师选出学生所说的数量:3只小猪、4根木头。

要求学生摆出学具。(课件也出示卡片)

师:看到摆出的学具,小朋友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小猪少,木头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要求学生同桌互说,再指名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①数一数,小猪3只,木头4根,所以木头多。

②把木头分给每只小猪,还多了一根木头。

教师要求有第②种想法的学生在投影仪上用学具摆一摆是怎样分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①把木头放在每只小猪旁边。

②也可能把木头对齐小猪放在下面。

教师对以上方法进行表扬,用课件演示强调第②种方法。(课件闪烁多余的.1根木头)

师小结: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多了1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生:木头多),也可以说小猪——(生:小猪少)。

2、完成练习一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比的。

3、教师演示课件:(小猪、木头图中多余的木头消失)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小猪和木头谁多谁少?

生:小猪和木头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1只小猪扛1根木头,木头没有多,刚刚好。

师强调:1只小猪对1根木头没有多余,我们就可以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课件显示:同样多)

学生齐声说:小猪和木头同样多。

(课件重新回到小猪、木头图)

师:现在木头不消失,怎样做也可以使它们同样多?

生:小猪再来1只。(课件出示1只小猪与木头对应)

4、动手操作

①师:这幅图中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同样多”来表示吗?

a、指名说几个。

b、剩余的要求学生同桌互说。

②引导学生选其中一样,摆一摆学具卡片。

教师巡视,特别表扬用“一一对应”摆法的学生。

5、指名说说生活中间同样多、多些、少些的例子。

三、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回去跟爸爸、妈妈说一下。

小学课件教案 篇15

设计说明

加法交换律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的意义,积累了大量的用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进行验算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本节课的教学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归纳和演绎推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加法交换律。具体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唤醒认知经验。

数学知识的学习是螺旋上升的,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能在旧知的基础上找到生长点,因此,数学的学习实际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新课伊始,教师为学生呈现“李叔叔骑车旅行”的生活化情境,并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识提出数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并提出不同的列式解答方法。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觉调动已有认知经验解决问题,使新知的学习植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2.遵循教学主线,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遵循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引导学生从解决情境图的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验证这个规律,最后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如果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可以受益终生。

3.关注运算定律的形式化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模型思想。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用文字、符号、字母都可以,并不加以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基础,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

师:你们打算去什么地方旅游呢?(生汇报)

师:看来喜欢旅游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骑车旅行过呢?(生举手表示)骑车旅行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给我们带来好心情。瞧,李叔叔正骑车旅行呢!(播放课件)

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获取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

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

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骑了40 km,下午骑了56 km。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说得不错!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观看情境图并自主搜集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看图搜集信息的能力。

⊙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课件出示例1)

1.解决问题,发现规律。

(1)独立计算,汇报结果。

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学生独立计算)

师:谁来汇报一下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生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用李叔叔上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下午骑的路程就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40+56=96(km)。

生2:用李叔叔下午骑的路程加上他上午骑的路程也是他今天一共骑的路程。56+40=96(km)。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比较这两种算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相同点: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不同点:两个算式的加数交换了位置)

(3)思考:你能表示出这两个算式的关系吗?

[课件出示:40+56( )56+40]

师:想一想,( )里能填什么符号?(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算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确定这两个加法算式的.关系,进而使学生对加法交换律有了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2.验证、总结加法交换律。

(1)思考:这一组算式交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没有变,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谁能任意说出一个加法算式来验证一下呢?(18+17=17+18)

(2)验证。

师:这两个数相加符合这个规律,其余的数是不是也符合这个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并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预设

生1:28+71=71+28,这两个算式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它们的和都是99,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生2:36+54=54+36,加数相同,位置不同,但是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90,所以这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2024说课稿课件(实用15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教材分析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活。本组课文以散文为主,语言优美,内含丰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细心感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可以就重点问题展开讨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组课文的训练点。《触摸春天》讲述的是邻居女孩...

  • w
    2024小学语文教案实用

    发布时间:2024-08-24

    在教学中,精心准备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提升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观潮》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原文:  丁冬,丁冬,是谁在山上弹琴?哦,原来是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

  • w
    春风课件(实用15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春天的特征。2.使学生知道春天是种植的季节,教育学生珍惜春光,创造条件开展种植活动,为班级、学校、祖国做贡献。3.学习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4.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填空,背诵课文。5.以春游看到的景物为内容,练习说话。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春天...

  • w
    教案(实用15篇)

    发布时间:2023-10-25

    教学目标:1、认识“鼠、偷、眯、慢、咪、胡、须、迷、糊、饱、抓、谜”12个生字;会写“欢、咪、猫、饱、眯、迷、谜”7个汉字。学习“反犬旁”、“食字旁”、“目字旁”3个新偏旁。2、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3、通过字形分析,初步掌握形声字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个规律自主识字的能力。重点...

  • w
    2024小学安全教育教案实用

    发布时间:2024-04-01

    (一)、教学目标:1、充分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2、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3、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情的教育。(二)、教学过程:1、导入:列举出生活中的安全事例。2、安全工作的重要性a、公路上、公共场所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是因为有的人安全意识不强。b、班级举例:学校发...

  • w
    小学口语课件(实用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4-02

    推荐一篇网络文章从不同角度剖析了“小学口语课件”这个话题,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案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 w
    小学感恩课件(收藏15篇)

    发布时间:2024-02-03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 学生反应是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渠道。想知道“小学感恩课件”的一些信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了,谢谢你的支持希望你继续关注我的创作!...

  • w
    小学电子课件(热门15篇)

    发布时间:2024-03-08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制作科学规范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编辑为您搜罗了“小学电子课件”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这个网站希望你能够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看看!...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