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10篇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7-16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10篇

2024-07-16 13:50:12

【#实用文#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1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1

近日,闲暇时观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栏目,明星守护人和文博人员共同讲述、倾情演绎国宝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国宝的绝好机会,听着文物考古人员讲述挖掘文物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以及文物的影响力,都深深触动着我。

云梦睡虎地秦简,共1155枚,墨书秦隶,4万多字。主持人撒贝宁是国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守护人,现场,撒贝宁变身为秦朝基层法官“喜”,为大家上演了一出“秦朝版《今日说法》”,用独特的方式科普了一次秦朝法律,场面十分有趣。“喜”在那时只是一个基层官吏,他一生都在抄写秦代的法律规定、自己的工作内容。我想,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应更加承载古人的优良传统,认真履行职责,用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将本职工作做好。

张国立说:“当一个伟大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其实有很多的小人物都在兢兢业业地做好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的时候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认为,这就已经表示我们身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断努力研发、改进工作,为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做着贡献。作为一名普通的高速职工,也许我们的工作没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那么伟大,但同样,我们把自己所承载的工作做到最好,那么我们便是为这个大时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2

一部名著,延续千百年,历经三代名人之手;一种精神,传承无数载,受尽风雨永垂不朽,这正是最近一期《典籍里的中国》的主题《周易》。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相传我国对于天道的研究最早追溯至上古伏羲,而中古时期的周文王结合前人研究与个人见解,著成《易经》;近古的孔子及弟子,为《易经》作注而成《易传》,经传合一,终成《周易》。

司马迁曾道:“文王拘而演周易。”在文王父亲季历时,商王朝就封他做西方诸侯的首领。而后周文王父亲被商纣王杀死,文王继位。因为文王十分贤德有礼,许多贤人志士前来投奔他,商纣王出于忌妒,将他囚禁于羑里,并来害了他的儿子。然而,周文王在如此绝境之中仍然没有放弃,而是潜心钻研先祖伏羲留下来的天地大道,完成了《易经》。这就如同司马迁后面所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古时的志士们尚能在如此绝境中完成巨著,我们就更不应该为了某个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目标!

犹记得我第一次看关于《周易》的书籍时,书上全讲的是八卦风水,晦涩难懂,于是我很快就不看了,并且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故弄玄虚的讲风水的“杂书”,怎能名入“四书五经”之列?

直到今天,我才对这本书的看法有了转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听到《周易》里的两句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显然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习天,以自强不息;学习地,以厚德载物。那么,这做人的道理与我先前看到的八卦、占卜大相径庭,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孔子之前,《易经》大多是讲天象与自然;而在孔子对其深究并著成《易传》后,《周易》便开始偏向于关注内心与伦理,孔子促使周易》由占筵之书转为义理之学,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易》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学习“天”,因为天始终刚劲坚挺、运转不息,是君子的表率,它也从不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如同我们的人生,在逆境中也要坚持理想,坚持信念,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认为,每位华夏儿女都有责任将《周易》带给我们的自然规律,生存之道,做人之道传承下去,将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3

一年前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如今抚卷深思,书中勾勒出的那一幅敦煌画卷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

这本书的口述者樊锦诗樊奶奶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门人,在莫高窟工作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樊奶奶在书中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及莫高窟的`那一段峥嵘岁月。从她自己出生开始,樊奶奶向我们娓娓述说自己、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信息量极大。

我非常钦佩书中樊奶奶及研究院同仁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保护敦煌的行为。当时一队红卫兵来到莫高窟,“整个所一下子非常紧张”,樊奶奶和敦煌的其他领导严阵以待、前去周旋。所幸他们只是来参观。我能想象出一介女流的樊奶奶张开双臂挡在红卫兵们面前大声交涉的情形,这也让我想到拉贝和祁发宝团长。拉贝挡在日军面前,是为了捍卫人权和生命;祁团长挡在印军面前是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樊奶奶挡在红卫兵面前,是为了捍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宝贵遗产,我以为这三者都是可敬的。

当然,我更钦佩樊奶奶能够一辈子坚守着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如果说常书鸿院长是发掘了莫高窟,段文杰院长是守护莫高窟,那么樊锦诗奶奶这个院长就是发扬了莫高窟。她建立了球幕影院和一比一复制展厅,让莫高窟文化更亲民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樊奶奶身上这种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却少有能坚持的时候,比如练习吹长笛,也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樊奶奶曾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就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敬佩于樊奶奶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坚持。想到自己,我也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像樊奶奶那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人。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4

小时候写作文,但凡是遇上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用上的素材无非是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是喝雄黄酒、吃月饼、守岁等传统习俗。殊不知,在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还有史书典籍在历史长河里熠熠发光。

走进《尚书》、《论语》、《史记》等史书典籍,作为后来者的我们,可以更深入了解璀璨文化和真实历史。

事实上,想要真正读懂典籍并非易事,而央视一套在大年初一重磅推出的文化类创新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系列”的最新力作《典籍里的中国》邀请实力派演员变身典籍名家,用戏剧化的舞台呈现典籍中的故事,之后再穿越时空,和当代主持人古今对话。用“戏剧+影视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字一句的'台词对白中,让典籍里的生涩文字变得鲜活滚烫。

《典籍里的中国》选的第一部典籍是《尚书》,扛起开播大旗的演员是老戏骨倪大红,要知道,一档听起来严肃认真的文化类创新节目,开场必须要有两把刷子,拿出看家本领之后才能让观众心服口服。

如此重要的出场顺序,足以看出倪大红老师在业界的实力与位置。

事实上,倪大红的确不负众望,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伏生,本就是白发苍苍的近百老人,在倪大红的演绎下,无论是拄拐还是作揖,无论是对话还是独白,形体和语气都恰如其分,直扣观众心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谁能想到一个讲中国古文学的节目,能让观众情不自禁泣不成声呢?

倪大红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简单的自言自语足以让人泪奔……“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他扮成白发苍苍的老伏生,一辈子都在为《尚书》奔波,坚定不移地走在传承文化的道路上。当《书》在乱世之中未能保全时,他自责呜咽,那些恰到好处的眼神和动作,让撒贝宁忍不住落泪。

《典籍里的中国》,倪大红完美开场,伏生本生的形象跃然于屏幕之上,这得益于他根植于内心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传承文化的追求。

是的,这并非是倪大红第一次演绎有深度的角色,早在《北平无战事》、《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等优秀剧目中,他便通过塑造角色展示出了和时代气息完美融合的文化味道。

过往的角色经典又深入人心,能安静沉淀文化,也能不动声色将国民度收入囊中,还能扛起央视巨制综艺开播大旗,传承中国文化,以一己之力讲述典籍故事,“偷”走太多观众眼泪。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5

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老师饰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认真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开爱奇艺app搜索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解说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解说很明朗的说明了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讲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艰难不易,讲述了古代文人先贤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景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禹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讲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单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

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单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复杂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欢,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该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偶尔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欢。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该是欣慰的吧,因为他及家人历经艰难保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6

历史长河未息,时间长流不止,中华文明伊始的文化宝藏却仍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典籍里的中国》这档节目就由中国古代典籍入手,以跨时空对话的舞台剧形式,带领我们跨越上千年历史,溯源华夏文明,挖掘典籍中的精神内核,体会其中绵续至今的文化精粹。

第一期讲述的是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的《尚书》。《尚书》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被后世代代传诵,离不开一个人——伏生。

图片

从小读《书》的他深知其中好处,秦起焚书之火,伏生家藏一本《书》。不久战乱,他携妻子带着满满一车书简逃难。路遇兵劫,爱子舍命护书被乱兵杀死;天寒地冻,妻子嚎哭哀求,宁愿受冻也不愿烧《书》取暖。几经辗转,来到家乡的伏生不得已将负载着妻儿性命的《尚书》藏于古宅壁中。颠沛二十年,再寻书时却已残缺大半,只剩二十八篇。耄耋之年的伏生又开始讲学传授,被晁错记录下来,才逐渐成为现在的《尚书》。

为什么《尚书》值得伏生一辈子守护?为什么典籍值得我们传承?从《尚书》中,我们看到周武王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的豪情壮志;也能体味民意即天意,顺民心者得天下这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我们汲取“满招损,谦受益”的修身之道;也能收获“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样永不随时间流逝褪色的治国之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的“大禹定九州”的华夏儿女的自豪与骄傲,是我们能从中找到的.连接着每一个人的文化纽带,牵动着每一颗心的民族认同。就如钱宗武所说,“读《书》,知先贤之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又如蒙曼老师所言:“什么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孔子、伏生,还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

“典”即规范、典范,传承这种规范才能照亮未来。余秋雨曾说过,一个民族的终极目的。不是军事的国家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典籍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粹,是现代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文化基础。它指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激发蕴藏在骨子里的文化血脉。文化溯源。我们只从何而来;典籍研读,我们知未而来;投注当下,我们知去向何方。

古典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是深沉深刻的。但我们必须要挑起承载中华文明的这根大梁,像伏生一般传其书、明其义。除此之外,还要守正创新,守护文化遗产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看穿历史的智慧和创新求变的勇气,让典籍的内核以现代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进而传承。这也许就是《典籍里的中国》之意义所在。

让我们怀揣着对先贤圣人的崇敬,对华夏文明的热爱,践行君子之道,携一缕古典芬芳驾文化之舟驶向未来!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7

与樊先生在一篇文章上初识,执着,坚定,勇敢的她在我心中刻下深深一痕。再次与先生在这本书中重逢,吾有幸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她,一个深爱敦煌的她,一个绚丽斑斓的敦煌,以及一种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莫高精神”。“敦煌,吾心向往之。”

敦煌缘

年少时,樊锦诗对一篇介绍莫高窟的课文记忆深刻,她便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敦煌在她心中留下了一道光。考入北大后,她填报了考古专业。毕业实习,系里决定她可以去敦煌时,她心中喜悦不已。到了敦煌后,才知道那里食物紧缺,条件十分艰苦。水土不服的她实习未结束就离开了。但毕业分配时,把樊锦诗分配去了敦煌。父亲为她写了一封呈给学校领导的信,却被她扣下。敦煌和莫高窟那抹绚丽的色彩,早已深刻地烙印在她心里。一进入洞窟,看到那些衣袂飘举,光影交错的壁画和塑像艺术,她便立刻忘却了寒冷,饥饿,忘却了无尽疲惫。

樊锦诗曾有一段时间喜欢爬三危山,在那里可以望见整个莫高窟。天空格外蓝,蓝得纯粹,蓝得辽阔,蓝得浓烈。有时太阳未落,明月升起,日月同辉,实乃人间绝色。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遥遥望去似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沧桑与神秘,那仿佛跨越了几千年的深情对视,在无声而又深切地呼唤着她:“留下吧,敦煌需要你,留下吧。”无数壁画和彩塑,丰富多彩的佛教艺术,民族艺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孕育而成的璀璨群星,等等,让她为之而深深着迷。

敦煌不仅是佛教艺术圣地,也是一部辉煌的人文史。以中国文化艺术为基础,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亚文化。不同时期所诞生的壁画和彩塑风格迥异,顺着历史的脚步,不断有新的文明绽放,不同文化和信仰相互拥抱交融,使敦煌成为独一无二的圣地。

坐在莫高窟内,轻抚着墙上的壁画,遥望历史长河,追忆曾经的峥嵘岁月,富有张力的线条呼之欲出,色彩伴随霞光倾泻,点点斑驳仿佛是飞天神佛留下的阑珊梦痕。回望那彩塑佛陀,双腿相盘,两手相叠置于腹前,从容大方,平和安详的微笑承载着数千光影,微闭双目看透人间尘世。沉着自若盘绕在周遭,温暖慈悲的空气笼罩于此。九层楼的铃铎响起,时光的尘埃落地,光线定格,永恒就在此刻。

“莫高精神”

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有着独属于他们的“莫高精神”。

常书鸿先生面对如同一片废墟般的敦煌,毫不畏惧。他带领大家一边做保护,一边临摹壁画,同时不断吸纳人才。为留在敦煌,他被迫与妻子分别。段文杰先生随他一同来到敦煌,住在破庙里工作。后来他被批的斗,被除名,下放农村,在白天努力劳动,却没事就挑灯夜读。他的关于敦煌艺术的文章一篇又一篇被发表,那是饱含苦汗泪的果实。樊锦诗与丈夫,孩子两地分居多年,饱受亲情折磨。在敦煌,居住环境,通讯工具……都十分落后,物资同样贫乏。土屋,土床,“老三片”:土豆片,萝卜片,白菜片,碱水,无法长期供电,冬天生活困难,沙尘满天,艰苦的条件让多少人望而却步。

但他们,冒着漫天风沙,毅然前行,手中放不下的是研究敦煌文学艺术的资料,在洞窟中考察,测量,临摹,几十年如一日。樊锦诗一双因小儿麻痹症而留下后遗症的双腿,走遍了敦煌,荒山与大漠。为保护敦煌,她提出建立“数字敦煌”,让敦煌石窟的`历史信息被一一保存,游客可以“云游敦煌”。还为了使莫高窟不被过度开发,努力查找资料,奔走多地,只为呵护那一片圣地。不厌其烦地扫灰除尘,建防护网,修缮墙壁。为了挽救起甲脱落的壁画,他们试验了各种可能的灌注材料。不断观察与研究,一边啃着干粮一边如饥似渴地读书,吃完后奔向洞窟。进入洞窟,便沉浸在壁画与彩塑中无法自拔。舍弃一切侍奉这伟大的艺术宝库,保护它脆弱的皮肤,已成为每一个莫高窟人的宿命。

“如果真的再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

“一画入眼中,万事离心头。”

“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时,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合上书本,我摩挲着封面上樊先生的脸庞,她坚定的双眸仿佛在那刹那间穿透我心。她,以及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我无端地想到了玄奘——一个人,一匹马,一担盘缠,从长安到天竺,漫漫取经路,仍矢志不渝。回想起迷茫颓废的,被学习困难击退的自己,我十分动容:他们这些坚定不移,奉献自己,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莫高窟人,是那般值得崇敬而伟大!脑海中浮现樊先生她坚定而又温暖的笑容,我明白了,人这一生,要树立自己的志向,找寻自己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坚定地走好自己的道路。这样,便可以找到促成他所有信念,爱好和行为的根本力量,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一刻,名为“勇气”的火焰,便会熊熊燃烧在你的心中。

久久凝视着书本上樊先生的面颊,我倾吐出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那句话:“敦煌,吾心向往之。”霎时,我看见灵魂拥抱了蓝天。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8

国家宝藏一共出了两部

用现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完成一部让人深信不疑的探宝故事。

每一次本在分析线索的时候,都让我毛骨悚然,而且,线索铺垫的即大胆又合理,不容让观赏者有质疑。

而且,电影里的名言名句也很有趣,值得一看。

本·富兰克林·盖茨是在乔治城大学获得了美国历史学学位,在麻省理工获得了机械工程学位,在海军潜水训练学校获得海军后备役军官资格,这些都在向我们说明。本是个天才,所以什么历史知识,什么寻宝探险就变得很有可能了。

瑞利,能在天才身边当助手的人,当然也不会是一般人,他是电脑系统的终结者,并且还出了书(第二部有描述,买了一辆跑车)

“看法了吗,她也好奇了!”——艾比嘉尔·切斯,本来是国家图书馆的博士,鱼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因为她的好奇心,她对探宝的兴趣,于是也趟了这条浑水。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对美国历史知识大涨(虽然对我的生活没什么用)。

但是,我真的由衷佩服编剧的想象,据说,第一部国家宝藏的剧本是花了7个月才完成。

而且,每个英雄人物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自信。

当寻宝一行人被困在教堂地下5层楼的高度的时候,瑞利很失望,他很担心他们出不去了,但是,经过老盖茨的鼓励,本重新寻找线索,终于被他们发现了宝藏的入库和安全出口。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9

关于敦煌,我最初的印象是从电视和书本中了解到的那一幅幅精美的壁画,灵动多彩,引人入胜。真正近接触敦煌是在我大三那一年,当时去敦煌,不仅仅为了游玩,更重要的是我当时对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服饰特别感兴趣,想要一探究竟。9月份,天气微凉,我们一行6个人,开始了为期1周的敦煌莫高窟之旅,期间我们把敦煌所有相关文化都仔细考察了一遍,一路感受颇多。在这趟敦煌之行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莫高窟的洞窟管理、研究、高科技及国际交流,这些是很多博物馆至今都没有达到的一个高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遗憾的是大三的敦煌之旅,我只是知道樊锦诗先生是敦煌研究院院长,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女性,却从未见过先生本人,也未能仔细了解先生。

近几年,在对文物与考古专业了解与实践的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了敦煌莫高窟与樊锦诗先生。今年,我有幸看到这本《我心归处是敦煌》,初读便热泪盈眶,文章朴实无华的文字,将先生的真切人生娓娓道来,仿佛看一部纪录片,包裹着时代的沧桑巨变和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有着直击心灵的庄重感及美感。其实,这本书能够问世实属不易,正如樊锦诗先生所说,“不少人提出要为我写传记。我都一一婉拒,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写的。后来,我的一些同行、同事、朋友也希望我写一部回忆录,出版社和媒体的朋友也都主动约我写口述历史。于是我不得不认真考虑他们的建议。”

在《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中,樊锦诗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并与各个时间段的大历史相结合。其中包括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学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相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等。该书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历数百年敦煌学研究的筚路蓝缕,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该书不仅体现了大半个世纪国家政治、经济变迁的时代背景,展现了以敦煌莫高窟为主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对于莫高窟的执着与奉献。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尤其是先生在求学过程中不断与疾病作斗争、选择为莫高窟奉献一生及与彭金章先生的朴素爱情故事都深深地打动了我。先生的求学经历受其父亲的支持和影响较深,父亲樊际麟,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师,大学毕业后在北平工部局工作,后转而经商,外语极好,热爱古典艺术和文化。受父亲影响先生从小喜欢听评弹、看戏、昆曲等,同时从小也被灌输了爱国、精忠报国的思想,这些对先生之后能扎根敦煌50余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先生求学期间,身体较同龄人弱,尤其是在小学三四年级时脖子里长了肿块,后被中医治好,之后患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被神经科著名大夫栗中华治好,中学时又因低血糖常常昏倒。即使这样,先生依旧坚持完成学业,这在当时女性不必读太多书,懂得相夫教子即可的时代显得难能可贵。

在择一事以终老这件事上,先生做到了完美,从大学实习去敦煌,到毕业分配到敦煌,坚持坚守了一辈子。在敦煌,为了梳洗方便,剪了极短的运动员头,从此,几十年没再留过长发。在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中,先生主要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工作,先后出版了《敦煌石窟》等10多部石窟考古专著,发表了《玄奘译经和敦煌壁画》等20多篇石窟考古与艺术的论文,并主持完成了30多项文物保护研究课题,同时还参与了多部和敦煌石窟艺术相关的大型参考丛书的主编工作。除了基础的研究工作外,先生还推动和促成了《敦煌莫高窟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的公布实施。为了更好地保护莫高窟,先生倡导推动了“数字敦煌”工程,利用科技手段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使游客可以近距离认识莫高窟。总的来说,先生不仅对敦煌石窟的研究颇有建树,而且对国内外的石窟研究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择一人白首,在先生身上也得到了体现,樊锦诗先生与彭金章先生在北大相识,于武汉大学宿舍办了简单的婚礼,之后便开始了19年异地生活,期间每隔一两年才有20天左右的探亲假,但他们的感情自始至终未变。之后彭金章先生更是放弃了武汉大学的舒适生活,来到敦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石窟考古研究。他们的爱情不同于我以前所看的文学著作或小说,没有任何惊世骇俗或者轰轰烈烈,但也就是这份简单质朴,让人印象深刻。先生对这份感情的总结也是朴素而浪漫,并用一生印证了他们的誓言: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在这本樊锦诗先生的自述中,我感悟颇多,第一点: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樊先生对于敦煌事业的坚守,对于家人和生活的热爱,以及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人生,本就是对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最好的诠释,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向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致敬,希望莫高精神代代相传,以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史苇湘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将敦煌文化发扬光大,走向中国,享誉世界。第二点:人生中最单纯、宝贵的事情可能就是择一事终老,择一人白首,当今社会更是需要这种纯粹。这些都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不畏困难,坚守岗位,保持初心,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份感情。

敦煌图书馆观后感 篇10

大年初一,《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1套首播,第一期主题是《尚书》。这样的央视开年大戏,果然不负众望。我由衷地讲这绝对是一部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的国学大手笔制作。

从央视发展史上来看,这也称得上一部开天辟地的力作,这种创新的历史表述方式,或将改变央视老套的叙事方式。看过之后让我觉得:错过春晚不足惜,精神的饕餮盛宴必是《典籍里的中国》。

果然是新年新气象,央视再用自己强大的制作能力证明了自身不凡的实力。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以当红主持人撒贝宁为历史见证人,这位年轻的知性主持人作为新一代读书人的代表,畅游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伏生对中国著名典籍《尚书》的保护、流传为故事主线,讲述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中华文明传承史。

《尚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首,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是孔子晚年整理编撰而成。

影片以舞台剧的形式,通过声光电的巧妙运用,以简单直观的综艺访谈节目艺术表现手法,构建了一部极具冲击力的.历史舞台大剧,给观众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唤起了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撒贝宁既是讲述者,也是观看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带领观众以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不断穿越在各个历史切片之间。

撒贝宁与孔子的弟子们大声诵读圣言,自然流畅地将故事主线衔接到故事讲述者。整部剧中,大量使用回忆、眼神、台词等自然过渡手段。策划好、编剧好、演技好!

回忆与现实,现实与虚构,语言与情感,通过编剧开放、新颖的蒙太奇手法,集成了话剧、舞台剧、影视剧、综艺访谈、现代三维技术等各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法,可以说,无一不用其极,而又恰如其分。

这部《典籍里的中国》称得上是央视历史纪录片的一个新的巅峰,所有的影视、话剧等表现技巧都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得以完美运用,堪称经典电视艺术作品。

不得不说倪大红老师的表演真的太有张力了。尤其,伏生回眸的那一刹,我不禁动容,热泪盈眶。

一眼千年。在这场漫长的文化苦旅中,先祖先贤们挺过死亡的威胁与离散的痛苦,用他们的虔诚与笃信,还带着一点骄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尊严,延续着中华文化的血脉。

想起余秋雨在《文化苦旅》里写莫高窟时说的话:“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那么看那些典籍也是。看那些山川河流残垣断壁,那些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那些奇闻轶事民风民俗,都是。那些鲜活律动的生命,将华夏文化根植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积淀在了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

我觉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问题: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典籍里的中国》就是正本溯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哲学问题,背后都是深情款款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中国人,自己所拥有的无限璀璨的文化宝库。这难道不是我看《典籍里的中国》,并让我为之感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吗?

从唐代王维开始,历代中国文人墨客都在创作《伏生授经图》,伏生对于中国文人的影响可谓是世代相传,生生不息。这些记录上古先贤言行的书,让后世懂得治政之本,为人之本,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我反思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以为,改成激发文化自信更为合适的。因为,这种文化自信早已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民族潜意识里了,积淀了一代又一代;它不需要树立,它就在那儿,只是沉睡着,只待着一束光将它唤醒。那束光可能是各类大型文化节目,也可能只是,一席话,一页书。

我突然发现中华文化真的太美了。它们那么宏大,宏大得令人叹为观止。它们那么厚重,厚重得,值得我们世代传承与守护。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多看经典,多读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图书馆的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28

    如何开始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首先,我们都心里都会有一些难以忘怀的影片,观后感就是我们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好方式。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图书馆的观后感》的必备知识,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 w
    图书馆观后感精品

    发布时间:2023-11-11

    写影片的观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写影片所传递的基本观点,可以总结出影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主题或者核心思想。其次可以写一些观察到的事实,比如影片中的情节、角色塑造、镜头运用等等。接着可以讲一些浅显易懂的道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观察,写下对影片中所表达的深层意义的理解。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图...

  • w
    图书馆观后感集合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2-21

    观后感通常包括对作品内容的总结和评价,可以写作者的创作手法、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方面的看法。在写观后感时,要注意不要过多展开故事情节,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作为有经验的编辑,我特别推荐这篇经典的“图书馆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并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 w
    大梦敦煌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3-11-29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一个思维深刻有价值的“大梦敦煌观后感”文章,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够引发人们深思,作品中触动人心的部分常常令我们感到无比感慨。在观赏时,我们需要仔细领会,写下观后感能够整理我们头脑中纷乱的思绪,而且我们在写观后感时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大家平时是否有收集优秀的观后感呢?...

  • w
    图书馆工作总结10篇

    发布时间:2023-12-17

    了解如何撰写范文吗?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我们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文档处理软件。在写作之前,可以阅读相关的范文来帮助我们。我们经过耐心的挑选,给大家整理出了一篇最新的“图书馆工作总结”。...

  • w
    图书馆标语集锦

    发布时间:2024-01-09

    一个优秀的口号能够让人们记住宣传的核心信息。拥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口号是品牌文化深入人心的重要方式,它给予我们更大的勇气去追寻梦想。在分析中,栏目小编整理了与图书馆标语相关的报道,希望下面的句子能给您带来快乐,欢迎浏览!...

  • w
    图书馆之行作文

    发布时间:2024-01-13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一句的意思就是要读很多的书。那么,什么地方才能读到很多的书同时又是读书的好地方呢?今天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图书馆。 为什么我要推荐图书馆呢?首先图书馆里有各式各样的书比如:小说类童话类,漫画类,儿童文学类……几乎你想看的都有。 其次,图书馆里非常安静,每位...

  • w
    图书馆课件

    发布时间:2023-12-03

    编辑经过精心挑选后,认为“图书馆课件”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希望您能够在我们的网站上多加留意,我们会为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内容。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规划教案和课件,现在正是老师开始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在设计教案时,需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的关爱和支持。...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