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河中石兽的教案精华

河中石兽的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7-16

河中石兽的教案精华

2024-07-16 12:45:28

【#实用文# #河中石兽的教案精华#】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1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

吴德锋

纪昀(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出名的清人笔记小说之一。蔡元培先生将它与《红楼梦》、《聊斋志异》鼎足并列为“有清一代三大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河中石兽》这个故事,颇负盛名。

近来有人对纪昀的这个说法,表示怀疑。理由是石重水轻,无论如何,沉于水中的石兽,只可能顺流而下,决不可能逆流而上。他们认为纪昀所说的`这个故事,尽管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人,无奈事实决非如此,石兽向上游,不过是文学家的幻想,客观上并不存在。

事实真的如此吗?寻找沉在河中的石兽,究竟应在上游还是下游?不久前发生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回事,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回事的情节几乎与纪昀所记一模一一样,即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

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纪昀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他说明,纪昀所记,确非虚言。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2

《河中石兽》教材分析:

《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练,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河中石兽》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 “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 一起 今义:并列

(2)阅十余岁。

古义: 经历 今义:阅读

(3)是非木柿。

古义: 这 今义:判断动词

(4)盖石性坚重。

古义: 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义: 只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6)尔辈不能究物理 。

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7)河干 。

古义:岸,水边 今义:水分不足,干燥

3、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开

相去甚远已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介词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动词

众服为确论 认为,动词

如:如是再啮 像

如其言 按照

之: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至石之半 结构助词,的。

求之下流 代词,代石兽。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结构助词,的。

4、词类活用

棹: 名词用作动词 船桨,划(船)

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五、整合提升

复述故事。

六、检测巩固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复习导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

庙僧:

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和泥沙;

讲学家:只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

四、综合运用

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种态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整合提升

归纳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强调实践出真知,不能主观臆断。

六、检测巩固

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标: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情感目标: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回顾讲过的两篇文言文,熟悉积累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导入新课。

2、解题: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学生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4、听教师读,注意断句。

5、学生再读,并整体感知文章。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找石兽)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1、生再次浏览文章,想想这一个关于找石兽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谁 找石兽”的形式说说每段的意思。(僧、讲学家、老河兵)

2、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想想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兽。用“谁怎么样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3、结果谁找到了石兽?为啥别的人没有找到石兽呢?

第三阶段:拓展积累

1、通假字:曳铁钯中的“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中的“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中的“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中的“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

3、重点词句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山门圮于河:坯:倒塌。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臆断:主观的判断。

如是再啮:是:这样。 但知其一:但:只。

尔辈:你们。 然则:然而.....那么。

句子:

(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摇着无数小船,拉着铁钯,找寻了十余里,没有踪迹。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4、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0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 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 “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 (自由发言,分散回答)、 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4、组织学生讲一讲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5、引出《阅微草堂笔记》 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 范读、领读课文 、跟读,反复朗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 掌握字的读音:圮 棹 曳 湮 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3、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 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 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 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 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说明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 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 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 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 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 后分小组讨论: 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 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 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 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 阅 已

①圮:坍塌 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 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 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 有问有答的: 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 掌握: 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 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 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 冲刷。 上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强化训练。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6

一、积累运用

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

(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②所以:用什么方法。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 于:

(2)欲速则不达 速:

(3)行者服而去 服:

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

(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pǐ) 募(mù) 棹(zhào) 柿(fèi)

湮(yān) 啮(niè) 溯(sù) 欤(yù)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语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作者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朗读课文。

3.就课文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全班讨论。

四、课堂小结

1.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今义:并列。

阅: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阅读。

是:古义:代词。今义:判断词是。

盖:古义:发语。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河中石兽的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河中石兽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3-10-13

    知识与能力: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 、训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1、重点:(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 w
    竹石古诗教案精华十二篇

    发布时间:2024-03-07

    根据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前需要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案课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和智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竹石古诗教案”,感恩光临愿您从中获取所需!...

  • w
    黄山奇石教案分享

    发布时间:2023-12-02

    经过精心挑选,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整理出了一篇全新的“黄山奇石教案”。教案是老师上课前必须准备好的教学资料,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规划教案课件。教师制作教案是教育教学科学的实际操作方法。此资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果需要做决策,请您自行鉴别!...

  • w
    黄山奇石教案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4-06-10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山奇石》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黄山奇石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姿态各异的奇石,感受祖国山河...

  • w
    兽兽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19

    班级:14级**表演1班学号:149605003姓名:李雪《人·兽·鬼》是钱锺书先生一部中篇**集,作者在序言里已经声明人物情事都是凭空臆造的,当然就不存在影射真人的事。这部**集收录了《上帝的梦》、《猫》、《灵感》、《纪念》四篇**。——来自百度百科《人·兽·鬼》2009年冬,我第一次听到“钱...

  • w
    小石潭记教案17篇

    发布时间:2024-06-26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欢迎大家分享。小石潭记教案 篇1  一 、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 w
    兽兽观后感(范本9篇)

    发布时间:2023-12-05

    观后感的核心价值在于我们对作品的真实体悟。写观后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写作品论时如何把握原作的精髓呢?非常推荐阅读这篇关于“兽兽观后感”的文章,让我们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这篇文章的内容将带给您独特的思考和收获!...

  • w
    2023竹石的课件

    发布时间:2023-10-12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一只梅花鹿》是西师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选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有教会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的《父子骑驴》;有教会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一只梅花鹿》;有让我们知道“不同作法有不同结果”的《三袋麦子》;还有教会我们坚韧、清白做人的古诗《竹石》;以...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