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逍遥游教案精华

逍遥游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26

逍遥游教案精华

2024-06-26 15:12:34

逍遥游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词语:志、图、名、穷

二、教学重难点:

1、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概貌

2、对比的手法,超乎寻常的想象;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设计:

1、第一课时:预习。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有重点的讲解

2、第二课时:熟读。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课文思想。背诵第一段。

3、第三课时:教师讲解。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不必过多地批判,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即可。重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本身。

四、课时数: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板书文言现象)

(一)导入:

提起庄子,大家应该能够想起高一我们学过他的——《庄子·秋水篇》,可能还会有同学知道他的《庖丁解牛》。《秋水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们就知道了庄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想象奇特,意境开阔。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并且给予了“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高度评价。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最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又能体现其散文的风格与成就。题为——《逍遥游》。

(二)作者作品简介:

关于庄子其人及《庄子》这本书,课文下面注释①中还有介绍,如果觉得不够,学案上的介绍更为详细,大家可以参考。(2分钟自读)

(三)检查预习:

昨天有一节课的预习,今天又有一个早自习,相信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已经比较熟悉了,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各种文言现象的整理大家必须通过借助工具书自己完成。下面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完成这几道题作为预习情况的检查。(学生上台答题,教师纠正,7分钟)课后练习三中要求同学们把第一段背诵,不知现在有多少同学已经能够背诵了?

下面,我给大家示范背诵。

(四)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思想: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可是同学们知道题目“逍遥游”怎么解释吗?前人说了“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南华”指的就是《庄子》。(学生回答)

明确:能够做到不受任何束缚(不傲倪万物、不谴是非)顺其自然,就是“逍遥游”。

2、那么如果有所待、有所依托、有所凭借,还能说是顺其自然吗?还能做到不受任何束缚吗?那就绝对不是庄子所憧憬的“逍遥游”了。

究竟“逍遥游”具体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有谁达到了吗?我们可以吗?怎样才能达到呢?这节课就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看能否从课文中找寻到答案。

3、我们来看课文第一段,作者大笔一挥,以巨鲲大鹏开头,一开始就在我们的眼前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找位同学把这几句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要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有文采)。

4、北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这条鱼的巨大已经够让人惊奇的了,可它竟又变化为一只“不知其几千里”大的大鹏,这怎不让人感到神奇万分呢?应当承认,这样大的鱼和鸟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没有的,可是想象力丰富的庄子偏要让我们相信,他是怎样试图说服我们的呢?(学生依据原文回答)

明确:

①形象化的描写: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假借《齐谐》一书来证明其描写是可信的:“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么,九万里的高空又是什么样的一幅壮丽景象呢?作者怎么说?(用原文)

明确:

①先以高空中只见雾气、微尘的浮动、奔腾来形容

②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一片苍茫,难辨其“正色”。

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比方,作者便把心目中那种难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高远境界,变得让我们易于想象了。

6、九万里的高空,这样高远壮丽的景象,一般人都很难达到的,鲲鹏却达到了,该是逍遥游了吧?(不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它达到这种境界凭借了海运时的六月巨风。(是啊,九万里的高空对于两千年前的人们来说自然是想都不敢想的,庄子想到了,鲲鹏达到了;可是即使如此,也不能算是逍遥游啊,不然,现在的航天飞机、宇宙飞船都算是逍遥游了。)

7、但是我们可以对它全盘否定吗?毕竟我们要承认:鲲鹏达到的这种境界已经是很高远了,已经很不容易。可是蜩与学鸠却要笑话它,不是嘲笑鲲鹏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而是认为它没有必要达到那样高远的境界。找位同学读一读蜩与学鸠的话。(学生读)

蜩与学鸠满足于那种低下的局促的天地,甘愿做那井底之蛙,却还自鸣得意地嘲笑鲲鹏,毫无自知之明!这就没法不表现出它们的可笑与可怜。鲲鹏达到的境界高不高?(高)同学们,你是希望做那鲲鹏,鹏程九万里呢,还是做那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呢?虽然鲲鹏“之九万里而南为”还不能算是逍遥游,可是又岂是这两只小虫子可以比的!它们又有什么嘲笑的资格!

所以,在这里,作者既否定了鲲鹏的“逍遥游”,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它“志向高远、鹏程万里”的行为,而完全否定了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控于地而已矣”的渺小与浅薄。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接下来,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又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长寿者彭祖与芸芸众生(一般人),还有假托在商汤王问贤臣棘时棘所讲述的鲲鹏的传说。作者举了这一系列物和人的例子,都是为了说明:他们之间的小大之辩十分明显,但又全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

9、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打比方和举例描述之后,庄子把目光由自然界转而投向了社会,于是便展开了他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

庄子提到了超出一般人的哪两个人?(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做得怎么样?(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他们追求什么吗?(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他们的境界是低还是高呢?(高)庄子一个“虽然”,就包含着庄子对他们的肯定,难得啊。可是他们达到逍遥游了吗?(还是没有,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虽然没有达到逍遥游,可是我们却也不能对他们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毕竟他们的境界要远高出一般人,他们无欲无求;只是犹有所待,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修养,离真正的逍遥游已经不远了。

在这里,我不禁想到:如果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耐征一国者对应的是前面的蜩与学鸠以及斥鷃的话,那么宋荣子、列子对应的就是鲲鹏。宋荣子,举世非之,正如蜩与学鸠笑鲲鹏;列子御风而行,正如鲲鹏抟扶摇而上九万里。从这个比较的角度上来说,宋荣子、列子还是如鲲鹏一样,虽然境界已经很高远,可是并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作者要论述的是社会现实,只是拿自然界的鲲鹏、蜩与学鸠,以及斥鷃来说明。

10、这时候,我们都不禁很失望了,想要追问一句,庄子啊,究竟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你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怎样的境界呢?究竟哪种人才能达到呢?(学生回答)明确:庄子便回答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这三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学生翻译)

明确:“修养高的人,就会忘掉小我;修养达到神秘莫测境地的人,就无所为;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就会忘掉功名。”(关于“名”的理解,有歧义。这里从简。)

(五)总结:

到这里,全篇的中心思想就和盘托出,使人豁然开朗。原来,按照庄子的看法,不但,蜩、学鸠、斥鷃和在一乡一国有作为的人们只是小知,没有达到“逍遥游”,就连在九万里高空飞翔的鲲鹏和宋荣子、列子这样有很高修养的人由于犹有未树和犹有所待,也算不上真正的逍遥游——即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就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所为、无所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看来,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原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促人进步的,在这追求中、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另外,庄子的这篇文章本身也写得十分漂亮,整体上采用的是以寓言作比喻,把哲理用离奇的想象和形象化的描写、对比加以阐发,并且文章写得大开大合,飘逸洒脱,符合庄子的个性。所以有人说他的为人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他的文章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六)布置作业:

最后,我还想留下这么一个问题:庄子这种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呢?他为什么要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可能实现的境界呢?请同学们课后阅读第五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大家或许能在那里能够找到答案。

逍遥游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2、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基本思想;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3、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4、积累词语:志、图、名、置、穷;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把不懂的语句画下来,由教师组织讨论;

2、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3、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教学重点: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教学难点: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授课中当以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为主。

教学方法: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什么是“逍遥”?从语义学意义上说,这是个联绵词,联绵词往往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此外,它还是个叠韵词,因为韵母相同,逍遥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反正试想一下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那就是逍遥。“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即“游心于谈,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的“无为”主义,也可以叫作“逍遥”主义。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逍遥游》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四、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1)正字注音释义(略)。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五、讨论课后练习,理清思路。

六、依据思路诵读全。

七、布置作业

1、辩析多义词志、图、名、置、穷的意思。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逍遥至境的认识。

第二课时

导语

所谓想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从文学的角度说,则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模样,创造出它的形象来。——在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闪光点,那就是创造!

《逍遥游》充满着想象,极富创造性。请同学们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过想象,怎样描写了鲲鹏之大?第二,为了阐明“世间万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运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庄子的丰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学才华移植到自己身上?

讨论并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9、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0、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1、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总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

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依赖巨风(六月息)

(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

(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

(2)小年不及大年———补充验证前文

(3)汤之问棘

(4)斥yan鴳之语人

3、真正的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

(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逍遥游教案 篇3

一、教学设想:

本篇历来是难篇,不光是词句的掌握,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与写作的手法,都对理解全篇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去推断、疏通文意,在反复的诵读中去分析写作手法,领悟庄子的思想,从而导出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2、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课文

1、同学们以前学过《秋水》的,我们一起来读读背背。

2、《秋水》讲的是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其实庄周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讲的故事流传至今的也有很多。你能再举出几个吗?

(濠梁之鱼庄周梦蝶曳尾而涂涸辙之鲋击缶而歌……)

庄周在《逍遥游》里又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二)自读课文,教师引导

1、对照书下注释,逐句翻译课文。有疑问处圈画出来。

(教师在穿行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疑难点,解决个别疑难,并收集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字词疑难板书在黑板上。)

2、集中解决同学们反应的共同问题。

3、问:在疏通整个文章中,觉得哪一类句子最难把握?

多媒体展示下列句子: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D、彼且奚适也?

E、彼且恶乎待哉?

F、句读之不知/惟命是从

重点归纳宾语前置句的规律:

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要前置(有时是介词带宾语);

③“之”或“是”式的提宾句

(三)文本探究,师生合作

1、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你是如何理解“逍遥”的?

(逍遥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也就是说,有约束就不逍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几千年前的庄子也是如此看的。请找出课文中的原话读一读。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重点强调“恶乎待哉”。这是一个反问句,即“无待”。“无己”、“无功”、“无名”就是“无待”的具体表现。那么课文前面两段与这一结论究竟有什麽关系呢?

3、齐声朗读第一段。

问:第一段主要写了哪些事物?强调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鹏徙南冥“以六月息者也”,“野马”、尘埃“以息相吹也”。作者用一大一小两种事物概括了宇宙间的万物“皆有所待”。)

问:写“杯水芥舟”、“适远备粮”有何作用?

(水要负大舟就得“积之厚”,风要负大翼也得“积之厚”,而要出行,粮食的储备也要根据路途的远近或多或少。这就从生活常识的角度阐明了万物不光“有所待”,而且“所待”还有大有小,也使得“万物有所待”的道理从前边的大鹏、尘埃等个例延伸到了生活中方方面面,具有了普遍性。)

4、这样看来,道理到这里似乎已经说完了,那么第二段又是从什么角度来论述的呢?自由读一读第二段。

(明确:“大知不及小知,小年不及小年”在文中起一个过渡作用。第一段是从广阔的宇宙既空间的角度取材,而第二段则从时间的角度取材。强调了“大小之辩”。)

问:一、二两段中有什麽明显的相同甚至可以说是重复的内容?你能说出其中的用意吗?

(明确:三次写到鹏的故事,第一次是用自己的口吻说的,第二次用《齐谐》这一典籍说明,第三次则引用了汤问棘的史料,虽然侧重点略有不同,但用意却是一致的:佐证自己所说为真实。这便是庄子行文惯用的“以重言为真”。

穿插几乎相同的“蜩鸠笑鹏”和“斥鷃笑鹏”故事,一则为了对比衬托出鹏的形象;二则则可以造成行文的波澜,正可谓“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便是庄子强调的“以卮言为曼衍”。

问:你认为作者写鹏、写蜩等动物,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吗?

?(明确:大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庄子自己——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所以他在众人与彭祖相比时,用了一个“悲”字。他在悲着众人,笑着蜩、鸠时,也在悲着自己。鹏尽管有能力,有恒心与毅力,能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南”,但它终究“有所待”,不能随心所欲。这不正是庄子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吗?他参透世事,不愿被“供于神龛”,也能梦蝶忘我,不为丧死而悲,但他终是一条“涸辙之鲋”,不得不为“五斗米”而苦。《逍遥游》便是他在痛苦中的挣扎,也是挣扎中的期盼。但是正是有了这一份纯美的期盼,坎坷的人生才充满了诗意。

?那么蜩、鸠自然也隐喻着生活中的那些无知而自大的人。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以寓言为广”。)

5、最后一段写了几类人?有何共同的特点?

(明确:承接上文的“万物皆有所待”而来,由物及人,点明“知”、“行”、“德”、“耐”者“犹然可笑”;宋荣子“犹有未树”;列子“犹有所待”。为最后点出观点做了最后的铺垫。)

6、有人说:庄子的“逍遥游”太虚幻了,在我们现实中根本就不能实现。那么还有什麽学习的必要吗?

(明确:庄子的逍遥游的确是一种理想的人生。我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但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我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所以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帮我们开出一剂解困的良药。这也是庄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不老的原因。)

四、拓展作业

“文为心声”。庄子借助于大鹏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许多心愿。跨入到一个新的年级,融入到一个新的班级,此时此刻,你最真切的愿望又是什麽呢?请以“我真想——”为题,写一篇文章。

逍遥游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句,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3、辩证理解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

重点难点:

1、庄子“三无”思想的理解。

2、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高一时我们学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战国时代,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动乱、大变革时期,策士横议,积极追求功名,庄子却不同,他冷眼看待世事,在现实世界之外给自己创设了一个精神世界,反应在他笔下的文章里就使文章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汪洋恣肆的文风,而这构成了庄子文章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体感知:结构和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本文论证思路,并提示所用论证方法)

1、学习角度:

(1)扣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

(找同学谈一下你对“逍遥”两字的理解)

教师明确:“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那么,庄子又是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通过预习和整体阅读,我们能看出庄子在文中哪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逍遥观。

(2)扣行文关键词: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真逍遥什么?

2、学习思路:

提示:不逍遥——逍遥(驳论,先破后立)(如已学过的《拿来主义》)

提出两问题: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第一、二自然段)

(2)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第三段)

四、梳理探究

(一)、引导学生梳理第一、二自然段。

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飡而反(飡通“餐”,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怒而飞(怒:奋发)志怪者也(志:记载)

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

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

之九万里(之:到……去)之二虫(之:这)

众人匹之(匹:相比)彼且奚适(奚:哪里)

是鸟也(是:这)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适百里(适:往)

以久特闻(特:独)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5.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6.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7.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学生深入文本,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遥?

明确:鲲鹏——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不逍遥(有待)

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

2、为了论证事物有所待,还用了哪些比喻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均有待

行路备粮,所待不同

3、第二段写了那些事物,作者如何归类?

小知不及大知,小:朝菌蟪蛄

小年不及大年大:大椿冥灵

汤之问棘大:鲲鹏

小:斥鷃

4、第一二段之间关系如何

明确: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有大小之分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它们都不是自由的,皆“有所待”,即未达到逍遥之境。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文章的论述自然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

(二)探究赏析

1、齐读第三段找一下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游)并翻译。

明确: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

2、其中“待”字如何翻译,若将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将是什么意思。

明确;待:凭借,依靠。他们不凭借任何东西。

3、如何用两字概括逍遥境界?

明确:无待

4、社会中的人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真逍遥”?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6、文中其它生命形式如何不逍遥?

知、行、德、征……有名、有功、有己(社会理想人格)

宋荣子……无名、无功、但有己(有我与彼的区别,犹有未树)

列子……无名、无功无己(物我合一)但乘风而行(有待)(不能真逍遥)

第四层次:至人、神人、圣人(超越一切的境界)

无名、无功无己无所待(真逍遥)

7、标题详解:

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任性适意

游:心游、精神漫游、精神与心灵的放任

逍遥游:独立精神的自由翱翔。“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五、结构主题及写法

1、结构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万物所待有“大小之辩”→世人亦“有所待”(有所待→不逍遥)

(怎样才算“逍遥游”?)

乘天地之正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无所待→才逍遥)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写法:

①论证方法:驳论,先破后立;②艺术风格:浪漫主义

③善用寓言,神奇想象,大胆夸张,并对比

概括本文主旨。

明确本文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这样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和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

六、拓展思考

讨论:我眼中的庄子?

于丹曾经说过: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庄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于丹对道家的评价,为我们重新审视庄子提供了平台。

(1)思考并讨论;故事中的庄子,面对富贵、功名不为所动,眼里只有濮水的清波,你是否支持庄子的做法?

明确:

①志向远大,不局于功利。(传扬)

积极②追求精神自由,个性解放。

一分为二看庄子

消极无为思想:虚无主义绝对自由(摒弃)

消极遁世

(2)这就是庄子的个性,几千年前的庄子至今仍有魅力,下面我们用新时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庄子。(讨论)

明确:笑对人生,现实世界从容不迫;超越自我,心灵天地自在逍遥。

3、教师总结:

实际,庄子早就将这种人生态度寄托到了大鹏鸟身上,他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尽管前途渺茫,尽管随处都有学鸠、斥燕式小人的嘲笑。但是,奋斗者还是要高飞,要在那广野之乡找寻心灵停泊的港湾。面对大鹏,我们感慨万分,他时刻在指引、激励着后人如何面对困难、挫折。中国就是那只矫健的大鹏,他将永远高飞、远飞。

庄子的影响:庄子在诸子百家中是独树一帜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孔子仁爱,孟子仁政,墨子兼爱,法家强国,兵家攻战,都是不离现实生活的,可以称为现实主义。但庄子讲逍遥,讲齐物,却是远离人间烟火,并且行文洒脱,意象新奇,如天马行空,属于百家中的浪漫主义。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他教会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用非功利的眼光观照这个世界,直接影响着后人的思维和创作。特别是那些浪漫主义大师,如李白,李贺,毛泽东……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从上面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脱胎于庄子《逍遥游》的描写。

4、鲍鹏山《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5、作文布置:学习指导《庄子的翅膀》

逍遥游教案 篇5

教学要点: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教学难点:

庄子的哲学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解读与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学态度给我们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个时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时期的老子、战国的庄子时道家学派的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庄子》的思想主张吧。

二、前移作业:

1、文学常识:

《逍遥游》出自《庄子》,《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2、生字识记:

鲲鹏()北冥()抟扶摇()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树()斥鹌()

蓬蒿()沮丧()泠泠()数数然()恶于待()

3、听朗读录音,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断句。

三、分析第一段:

1、"鲲"之大中"大"时什么用法?

明确: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中"怒"时什么用法?这个词通常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怒"是奋发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气愤之意。

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标志?

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采用"……者,……也"表示。与之相同的是"《齐谐》者,志怪者也。"

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

明确:"怪"是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

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

明确:前一个"以"是凭、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其"是副词,表示揣测,相当于"是……还是……",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代词,代第一人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②代词,代第三人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③难道(其真无马邪)

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⑤还是(吾其还也)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且"是再说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

①尚且(吾死且不惧,彘酒安足辞)

②况且(且尔言过矣)

③而且(以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④暂且(县官且顺群臣言)

⑤一边……一边……(且战且退)

8、"而后乃今培风"中的"而后"用法是否与现代汉语相同?"乃"是什么用法?

明确:"而后"与现代汉语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

①是,表判断(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苏君)

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赏)

③竟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

⑤与"无"连用,"无乃"表示推测(无乃尔是过与)

⑥只,仅仅(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9、"时则不至"中"时"的意思是什么?它还有哪些用法?

明确:"时"的意思是有时,它的其它用法是:

①季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隔一段时间,有时候(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③时候,时间(别君去兮何时还)

④时运,时机(时不利兮骓不逝)

⑤按时(学而时习之)

⑥当时,那时(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

⑦时常,经常(时与出游猎)

10、"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一句如何翻译?

明确:"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为",语气助词,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飞九万里往南飞呢。

11、本段庄子是如何描写鲲鹏展翅的情形的?

明确:庄子采用了大胆的夸张、想象和比喻的手法进行描写,内中还有引用、反衬与侧面描写,极言鲲鹏展翅的宏大气势,表明鲲鹏借自然之道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12、与"蜩与学鸠"相比,鲲鹏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蜩与学鸠如井底之蛙,见识短浅,而鲲鹏却有远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伟大的自然之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准确翻译第一段。

五、个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学生自我翻译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

二、分析解读第二段:

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

②知识,见解(孰为汝多知乎)

③了解(知我者,鲍子也)

④知己(悲歌辞旧爱,衔泪觅新知)

⑤主持(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中"乃"的用法是什么?

明确:"乃"是竟然的意思,这种用法与"乃不知有魏晋"相同。

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修"的意思是长;它的其他用法还有:

①整治,治理(修守战之具)

②修建(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③研究、学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④高(邹忌修八尺有余)

4、"彼且奚适也"中"且"与"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

明确:不同。前者是将要之意,后者是而且。

5、"不过数仞而下"中"不过"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吗?

明确:不同,这里是不超过的意思,而现代汉语是转折连词。

6、本段论述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强调小与大的区别是自然存在的。

三、分析第三段:

1、"行比一乡"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还有别的用法吗?

明确:"比"的意思是联合,它的用法还有:

①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白乘)

②挨着(天涯若比邻)

③处处(比比皆是也)

④勾结(朋比为奸)

⑤认为和……一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⑥等同(与天地兮比寿)。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中"数"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数"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别的用法是:

①细密(数罟不入夸池)

②多次,屡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③几(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④数目(愿得补黑衣之数)

⑤计算(数不胜数)。

3、"虽然,犹有未树也"中"树"的用法是什么?我们学过的其它用法还有哪些?

明确:"树"的用法是树立,动词;其它用法是:

①种植(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培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③树木(中有杂树,芳草鲜美)。

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善"的意思是高远,它的用法还有:

①好,表答应(王曰:"善。")

②擅长(京中善口技者)

③善良的(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这一段解释了庄子的什么主张?

明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讨论)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一、二、三。

六、个案设计:

逍遥游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逍遥游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情意目标: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字,理解文意,把握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1)全班讨论明确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练习一第3问和练习二。

思考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

3.帮助学生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读课文,投影上节课板书内容,复习旧课导入 。

二、新课

讨论明确

1.课文怎样从“有所待”和“小大之辩”推出三“无”的结论的。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鲲鹏,小至尘埃、小草)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这一段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印证。

(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运用对比列举了大量例证。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有时“小年”。鲲鹏是“大知”,蜩、学鸠、斥鴳等见识短浅,只能算是“小知”。)

(教师可深问:作者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辩”的问题?一方面强调了人在认识上的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的“无己”。)

第三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转入对社会中人的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名全文主题。

作者写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第一种自视甚高,但只不过是斥鴳之类;宋荣子能“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远胜于第一种人,但“犹有未树”;列子虽已能“御风而行”,胜过宋荣子,但仍然“犹有所待”。因此这三种人都不能说已入“逍遥游”之境。最后庄子说,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才能“无所待”而“逍遥游”。什么人才可入此境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无自我、无功利、无声名,才能得到绝对的精神自由。这样,全文结论水到渠成。

2.课后练习三,《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咨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要点:构思宏伟,思路开阔。(鲲鹏鸟的雄伟,大椿树的长寿,都令人叹为观止,又将这些庞然大物与芥、蜩、朝菌之类细微、短命者对比,献出事物、境界用意的奇特。)借用寓言说理;想象奇特丰富;句法多变,节奏明快。(详见《教师用书》)

三、小结

本文采用先述后议,先破后立的写法,运用对比与想象由物及人,最后推出结论,其是阔大而思路严谨,夸张虚幻的描述中隐藏着炽烈的感情。

四、齐读课文,再体会。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追求小要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五、布置作业

背诵第一段。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庄子“无为”思想的看法。

有兴趣者可查找关于庄子的资料,利用早读时间与大家交流。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逍遥游读后感精华九篇

    发布时间:2024-03-10

    读书的目的是使人精明而文明、开明而高明、清明而英明,阅读作品之后,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撰写读后感要注重实际情况,不要涉及无关的内容。我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关于“逍遥游读后感”的文章觉得写得很好,请查看本文中的重要信息!...

  • w
    逍遥游课件通用七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撰写每个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应是教学过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最好的教案和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呢?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大家精选的这篇“逍遥游课件”文章内容详实,讲解清晰。不妨来看看或许会发现新的思路!...

  • w
    逍遥游心得体会范文十三篇

    发布时间:2024-05-01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逍遥游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逍遥游心得体会 篇1  方今天气寒冷,神思内敛,这一本《庄子》越读越有味。其实古人的心胸与眼界远比今人为大。《易?系辞》:易与天地准...

  • w
    最新幼儿园小鱼游游游教案分享

    发布时间:2024-06-02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优秀游戏教案《小鱼游游》,欢迎阅读与收藏。幼儿园小鱼游游游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学会有节奏感的唱歌。  看视频能跟着做动作。  活动准备  智慧树《小鱼游》视...

  • w
    秦皇岛之游作文精华

    发布时间:2023-10-14

    暑假里,我和妈妈姐姐去了一座美丽的城市——秦皇岛。到了秦皇岛后,我们的第一站是老龙头,老龙头是明万里长城的东部起点,位于山海关城南五公里的濒海高地上,花岗岩形成的半岛深入渤海之中。而且,我对老龙头里的八卦阵情有独钟。说是八卦阵,其实就是一个迷宫,在八卦阵里,你可以举战旗走来走去,一直到终点—也就是八...

  • w
    游重渡沟作文精华

    发布时间:2024-01-08

    文章写作作为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仅仅是为了传达思想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身边文化的道义和精神。在众多阅读资料中,我为大家挑选出了一篇非常有用的“游重渡沟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个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以便下次浏览的时候使用。...

  • w
    幼儿园小鱼游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19

    教案课件是需要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们要自己挤出时间去完成。尤其对于新入职的老师们来说,只有准备好教案课件,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本文为您准备了关于“幼儿园小鱼游教案”的一篇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w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本

    发布时间:2024-02-23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