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碳的性质教案精选

碳的性质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6-26

碳的性质教案精选

2024-06-26 15:11:04

碳的性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开关。

2、知道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自备图片“各种煤气燃具小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谈煤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

(1)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把饭菜烧熟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煤气呢?

根据幼儿谈到的内容出示各种使用煤气的燃具的小图片。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煤气。

2、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

提问:

(1)煤气为什么能把饭菜烧熟呢?

(2)煤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能看见它,闻到它吗?

小结:煤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遇到火可以燃烧。为了防止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工人在生产煤气的时候,加进了一种臭味剂,使煤气产生出一种臭味,这样当煤气漏出时,就容易被我们发现了。

3、教育幼儿在使用煤气时学会自我保护,并学习几种正确使用的方法。

(1)引导幼儿看图一

提问: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当发现室内有煤气的臭味,应赶快打开门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

(2)引导幼儿看图二

提问:他在做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小结:煤气开关是控制管道内煤气进出的一个门。如果小朋友玩弄开关,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

(3)引导幼儿看图三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小结:锅里的东西烧开后,要及时将火关小或关掉。如果不及时关火,锅内的东西会溢出来将火扑灭,煤气还在继续向外流出,这样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4、通过竞赛游戏,巩固知识。

教授任意指图,幼儿抢答方法。

活动反思:

幼儿在家中都见过煤气灶,父母也会讲一些小朋友不能随便动煤气的要求等。今天通过活动,幼儿了解到乱动煤气的危害,以及遇到煤气泄漏正确的做法,知道煤气开关不乱动。

碳的性质教案 篇2

一 、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 碱 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 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 学生活动聆听 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 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 ) 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 )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 实验现象 反应后

质量和 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 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 记忆定律内容 初步记住定律。

教 学 过 程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 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 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 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 【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 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 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 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思考 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 【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 学生归纳并记录 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识的运用

程 【反思评价】 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学生自由发言 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 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 克 。 记录 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 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碳的性质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的基本特性。

学生能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并学会根据原子序数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出元素的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理解元素周期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初步认识。

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元素概念、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相关内容的图片和动画。

常见元素符号卡片,供学生记忆和互动使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复习之前学过的分子、原子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引出新课主题:“元素”,介绍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讲授新课

元素的概念:讲解元素的定义,强调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与具体的原子个数无关。通过实例(如氧气、二氧化碳等)说明不同物质可以含有相同的元素。

元素符号:介绍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强调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元素周期表:初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布规律,指导学生如何在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通过多媒体展示周期表,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周期表中的规律。

巩固练习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习题训练: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根据元素符号写出元素名称,或根据元素名称写出元素符号等。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分析其由哪些元素组成,并尝试写出对应的元素符号。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后,教师应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生在理解元素概念、记忆元素符号以及认识元素周期表方面的表现,以便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努力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碳的性质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同学们在前面已经陆续的接触、学习过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你能归纳出它的性质么?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新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探究活动一:探究二氧化碳灭火及二氧化碳溶于水。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可燃,密度比空气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探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学生对比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探究活动三:探究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以下性质: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探究活动四: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学生进行两组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一氧化碳可以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三、小结: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能与水反应

2.二氧化碳内容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一氧化碳能够燃烧,具有还原性和毒性

四、布置作业:

课本P118页习题

碳的性质教案 篇5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 硫磷碳氦氖 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过氧化氢

(7) 氧化汞

(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 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 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 原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 分子的个数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 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 微观 (填“宏观”“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 写法:用 元素符号 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

根据HgO、 SO2、 Fe3O4 NaCl KCl 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 氧在后 ,金属左 非金属右 ,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 读法: 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

七、板书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九、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优点: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应用了自制的教学工具,气球上标注了元素符号,并用气球摆出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缺点: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

学生互动的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做到了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缺点讲解习题时应更深入一些,争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

碳的性质教案 篇6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

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着火点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碳的性质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 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 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 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 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 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 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 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 内部构成的直观形 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 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 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 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碳的性质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

(1) 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根据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2)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示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主探究,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善于合作、勇于探究等科学精神。

(2) 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检验。

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反应。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

碳的氧化物有几种?

独立思考。

复习旧知识引出本课题。

请一学生上台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各种仪器可供选择)

一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纠正错误。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自然过度到二氧化碳的性质。

导出课题

如何检验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已集满,这说明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独立思考,交流。

一学生演示并操作。

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掌握知识。

将已收集好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提问:通过观察:可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

讨论、交流、发言。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一学生上台演示吹气球,气球下沉。

一学生演示用二氧化碳熄灭两层蜡烛的实验。

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见解,避免标准化、统一化的固定答案。

实验探究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设问: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根据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讨论、交流。

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启发,起、确定方法后进行实验。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的经验,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二氧化碳溶于水,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

学生猜测。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供信息:石蕊是一种色素,遇酸变成红色。

学生设计探究步骤,分组讨论,明确步骤后,开始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

将小红花取出后加热,应如何操作?

独立思考,分别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

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和失败,在交流中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启迪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要善于思考。

二氧化碳还有什么性质?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回忆旧知识,激发掌握新知识的欲望。

拿出一只长期存放石灰水的瓶,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

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用理论解释日常现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畅谈用途

二氧化碳有哪些用途

学生自由发言,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补充。

让学生亲身体验。

温室效应

1、二氧化碳过多回造成什么后果?

2、根据二氧化碳的来源,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来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

学生发言,老师加以归纳、总结。

通过学生之间对话、师生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拓展。

自主小结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碳的性质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碳的性质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煤气中毒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通过分析煤气中毒的原因,使学生懂得面临煤气中毒事件时如何自救;

3、初步掌握防煤气中毒安全知识。

【教学重点】:

了解煤气中毒的情况及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

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演示相结合。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切入正题,明白道理

亲爱的同学们,本学期我们马上将面临冬季,寒冷的冬天,往往是煤气中毒的高发期。稍微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我们的自护自救能力,为此我们准备了这次《防一氧化碳(煤气)中毒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二、讲述新课:

1、课题:煤气中毒安全教育

2、设问:煤气中毒多发生在什么季节?

3、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4、煤气中毒一般发生在秋冬季节,因为秋冬季节气温低、气压低、室内空气流通不畅,最容易导致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当然,夏天也会有煤气中毒的事故发生,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使用空调的时候。

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三、煤气中毒的原理?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从新闻、报纸等渠道知道的煤气中毒的原理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

1.煤气中毒通常指的是一氧化碳中毒。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如果达到0. 04%-0. 06%时,就可使人中毒。

2.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常在意外情况下,特别是在睡眠中不知不觉侵入人的呼吸道,通过肺泡的气体交换进入血液,并散布全身,造成中毒。

3.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从而使人体缺氧,致使呼吸困难。

4,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出现时间、中毒的严重程度等均与一氧化碳在室内浓度密切有关,亦与中毒者年龄有关。青年人较老年人敏感,孕妇、肥胖者和有慢性心肺疾病者亦易发生中毒。

四、学生活动:小组探究学习:

二、煤气中毒的原因?

1、分组进行讨论,各小组的同学就煤气中毒的原因进行讨论;

2、老师提问各小组。常见的煤气中毒原因

在密闭居室中使用煤炉取暖、做饭,由于通风不良,供氧不充分,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积蓄在室内。

①门窗紧闭,又无通风措施;

②疏忽大意,思想麻痹,致使煤气大量溢出;

③烟囱安装不合理,筒口正对风口,使煤气倒流;

④气候条件不好,如遇刮风、下雪、阴天、气压低,煤气难以流通排出。

(2)城区居民使用管道煤气或液化气。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煤气大量溢出,亦可造成中毒。

(3)使用燃气热水器,通风不良,洗浴时间过长。

(4)冬季或夏季在车库内发动汽车或开动车内空调后在车内睡眠,都可能引起煤气中毒。因为汽车尾气中含一氧化碳,一台20马力的汽车发动机一分钟内可产生28升一氧化碳。

五、措施

1、开窗透气

2、放松衣物

遇到煤气中毒,如果自己还清醒的话,松开自己的衣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呼吸。如果发现中毒者,则救护人员赶紧松开患者的衣服,裤带等,并且要注意保暖。

3、清理口内粘液

煤气中毒之后,要及时对中毒者、特别是昏迷患者进行口腔清理,因为一旦中煤气毒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流到口鼻一些体液,这样容易引起患者呼吸不畅,并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

4、喂点糖茶水

如果中毒者还有自己的`意识,还能有吞咽能力,赶紧准备一杯糖茶水,为患者喝下,让患者补充适当的体力,等待进一步的救治。

5、人工呼吸

如果发现患者昏迷不醒,或者出现呼呼微弱,将患者口鼻清理后,对患者实行人工呼吸救治,当新鲜空气进入患者体内后,中毒不算太严重的患者就能减轻一些症状,但是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式。

6、联系医院

七、小结

1、迅速关闭气阀,将门窗打开通气,使中毒者尽快脱离现场;

2、将中毒者头放平,使其呼吸不受阻碍;

3.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而导致肺部感染加重病症;

4、口内若有呕吐物,用手指裹洁净的布轻轻擦拭,以免进人咽腔造成窒息;

5、中毒者出现高热,可用冰袋或毛巾冷敷;

6、中毒较轻者可喝少量醋或酸菜水,使其迅速清醒;

7、若中毒者面色青紫,四肢冰凉,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8、若中毒者心脏已停止跳动,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还应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配合。而且应该在最短的时间里和急救医生取得联系。)

碳的性质教案 篇11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煤气中毒原因,知道煤气中毒应如何处理。

2、掌握预防煤气中毒的基本方法。

二、活动重点、难点:

了解为什么会中毒及预防方法、急救方法。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教师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谈谈对煤气中毒的认识。

2、你见过煤气或中毒吗?

3、教师根据学生谈话引入学习。

(二)揭开煤气中毒的面纱

1、关于煤气中毒,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介绍煤气中毒的几种表现?

3、了解中毒机制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大720倍。

(三)发生煤气中毒时怎么办?

1、打开门窗,移出病人;

2、打急救电话;

3、吸氧,要注意保暖;

4、人工呼吸及时送医院

(四)煤气中毒的预防

通风、常检查是否漏气、不随便下沼气池

(五)煤气中毒时的自救

全班交流

(六)本课小结

1、请学生小结

2、教师根据学生谈话总结,提出希望。

四、作业

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的父母听。

碳的性质教案 篇12

教学目的

1.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B:识记)。

2.组成生物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B:识记)。

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B:识记)

教学重点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教学用具

玉米和人体的主要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对比表投影片。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安排

1课时。

板书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一)C、H、0、N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二)种类主要有20多种

(三)分类

1.大量元素:C、H、0、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一)组成原生质的成分

(二)组成多种化合物

(三)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三、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引言:在绪论中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体有6个基本特征。其中,第一个特征就是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对于地球上已知的大约200万种生物来说,无论它们个体的大小、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如何,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有共同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主要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这一节课我们首先了解一下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提问: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我们喝的水,吃的盐,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哪些元素?

(回答:水中含氢和氧,盐中含氯和钠,空气中含有氧和氮等。)

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这些化学元素呢?

(回答: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讲述:实际上,不仅仅人体需要不断地从环境中吸收各种化学元素,其他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等)也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人各种元素。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种类有许多,它们的含量也各不相同,下面我们以玉米和人体为例,来说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出示玉米和人体化学元素对比表投影片。)

提问:从表中看,哪一种化学元素是玉米和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回答:是C。)

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几种元素含量较多?

(回答:0、H、N。)

讲述:从表中可以看出已C、0、N、H这4种元素在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所以,C、0、N、H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提问:表中只列举了9种元素,那么是不是说玉米和人体内只含有这9种元素呢?(回答:不是。)

讲述:对,实际上除了表中的9种元素之外,还有Si、Cl、Al、 Fe、Na、Zn……据统计,在生物体的细胞内至少可以找到62种元素,其中常见的约有29种,其中重要的有24种。所以,一般情况下可以说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提问:构成生物体的这些元素的含量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讨论后回答:有的含量非常多,有的较多,有的很少,差别较大。)

讲述:对,正是因为生物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所以可以按照含量的多少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量元系,一类是微量元素。

提问:什么是大量元素?

(回答: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大量元素?

(回答:C、H、0、N、P、S、K、Ca、Mg。)

提问:什么是微量元素?

(回答:生物体含量很少的一些元素。)

提问:哪些元素属于微量元素?

(回答:Fe、Mn、Zn、Cu、B、Mo等。)

提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既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那么,是不是说它们在生物体内可有可无呢?

(回答:不是。)

讲述:对,微量元素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这些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有哪些重要作用。

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后,归纳一下它们的'主要功能。

(讨论之后,教师让几个学生回答。有的说构成原生质;有的说构成蛋白质、核酸、糖类;有的说构成化合物……)

讲述:好,同学们回答的都不错。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构成原生质。例如,C、H、0、N、P、S6种元素就占原生质总量的97%;二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等都是由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这些化合物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三是化学元素(主要指一些微量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微量元素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物细胞内含有多种化学元素,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在这些化学元素中,能否找出一种或几种生物特有的,而非生物所没有的元素呢?

(回答:不能。)

提问:这种情况说明了什么呢?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提问:既然如此,那是不是说,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所含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含量都相同呢?

(回答:不相同。)

提问: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

讲述:对,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不仅具有统一性,而且还具有差异性。例如:C、H、N3种元素在生物体的含量约占73%,而在岩石中还不到1%。

小结:这节课主要讲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主要有20多种。

2.根据化学元素的含量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3.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都有一定的作用。

4.非生物界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差异性。

碳的性质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煤气对身体有害不能乱动煤气。

2、知道正确使用煤气的方法,进一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自备图片“各种煤气燃具小图片一套”。

[活动过程]

1、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谈煤气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提问:

(1)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把饭菜烧熟的呢?

(2)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煤气呢?

根据学生谈到的内容出示各种使用煤气的燃具的'小图片。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煤气。

2、了解煤气的基本特性。

提问:

(1)煤气为什么能把饭菜烧熟呢?

(2)煤气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我们能看见它,闻到它吗?

小结:煤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它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遇到火可以燃烧。为了防止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危险,工人在生产煤气的时候,加进了一种臭味剂,使煤气产生出一种臭味,这样当煤气漏出时,就容易被我们发现了。

3、教育学生在使用煤气时学会自我保护,并学习几种正确使用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一

提问:他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当发现室内有煤气的臭味,应赶快打开门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来。

(2)引导学生看图二

提问:他在做什么?我们不能这样做?

小结:煤气开关是控制管道内煤气进出的一个门。如果玩弄开关,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给人的生命带来危险。

(3)引导学生看图三

提问: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小结:锅里的东西烧开后,要及时将火关小或关掉。如果不及时关火,锅内的东西会溢出来将火扑灭,煤气还在继续向外流出,这样容易造成煤气中毒。

4、通过竞赛游戏,巩固知识。

教授任意指图,学生抢答方法。

碳的性质教案 篇14

课时:1课时

一、立标

知识点:1、CO与CO2因分子构成不同而导致性质上的差异

2、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CO的物理性质、毒性及环境污染

重难点: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层 次:

了解

掌握

了解

二、示标(投影显示学习目标)

三、解标

(一) 前提测评

1、 CO2的性质

2、 CO2的制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 导学达标

引入:2C+O2==2CO

虽然CO与CO2只相差一个氧原子,但性质不同

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可排

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演示【实验5-10】 2CO+O2==2CO2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发蓝色火焰,放热

(思考)怎样鉴别氢气与一氧化碳?

(2)还原性

对比氢气与碳还原氧化铜

演示【实验5-11】

CO+CuO==Cu+CO2

注意发生的现象,尾气处理

(1) 毒性(煤气中毒)

CO的污染:汽车尾气、燃煤、炼制石油、森林火灾、海洋、陆地等腐烂物。防止CO污染空气,注意环境保护。

四、训标(投影显示)

五、结标:CO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和毒性

六、测标(发放目标测试卡)

七、评标(互评,自评)

八、补标(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予以辅导)

碳的性质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还原性(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碳的性质教案 篇16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煤气中毒死亡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依据《北京市防止非正常死亡事故目标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20XX年25号令)和《北京市政府工作部门安全监管(管理)职责》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11月9日区预防煤气中毒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预防煤气中毒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大事,是落实“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体现,20xx至20xx年度预防煤气中毒工作要本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关心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提高认识,齐抓共管,进一步细化、严密和规范各项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责任倒查制度,有效降低煤气中毒事故的发生率。

二、组织领导

成立兴寿镇20xx至20xx年度预防煤气中毒工作领导小组,镇长韩续昌任组长,镇宣传委员王学宏、副镇长赵永宽、王长远、派出所所长焦宝春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科科长郑维亮、经济发展科副科长肖长花、司法所所长杨利、政法办主任魏宝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安全生产管理科。

三、时间安排

兴寿镇2006至2007年度预防煤气中毒工作自2006年11月1日开始至20xx年3月31日止。

具体安排是:

(一)兴寿镇预防煤气中毒工作领导小组于20xx年11月15日前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部署在全镇开展宣传活动和进行第一次安全大检查。

(二)兴寿镇预防煤气中毒工作领导小组于20xx年12月30日前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部署在20xx年12月30日至20xx年2月22日进行第二次安全大检查。

(三)兴寿镇预防煤气中毒工作领导小组于20xx年3月1日前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部署在20xx年3月25日至3月31日进行第三次安全大检查。

四、任务分工

(一)镇安全生产管理科、派出所负责制定预防煤气中毒工作方案。协调各成员单位摸清全镇使用煤炉取暖的情况。负责印制各种宣传材料、《预防煤气中毒检查单》,组织开展日常宣传、检查工作,及时向区、镇预防煤气中毒领导小组反馈工作信息,汇报工作情况。负责煤气中毒事故的处理工作,确定事故发生的责任主体,严格责任倒查。

(二)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负责本辖区、本单位对使用煤炉取暖的住户进行调查摸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配和派出所做好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协助民警对每户家庭的煤炉及安装风斗情况进行检查,并填写好《预防煤气中毒检查单》。负责印制安全使用煤炉的'《协议书》或《责任书》,并会同民警落实好责任书的签订工作。协助公安部门处理煤气中毒事故。

(三)兴寿镇宣教中心负责定期通过全镇联网广播、报刊宣传预防煤气中毒常识,对煤气中毒的典型案例进行报道。

五、工作措施

(一)明确重点,条块结合搞好宣传、检查。本着镇政府全面负责,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包院、包片,治保积极分子包人包户,单位包职工、民工,学校包学生的原则,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和有关单位、各村委会阵地管理作用,条块结合,不留死角。要将外来人口聚集地、工地工棚、出租平房排房,尤其是曾经发生煤气中毒事故的自然村、工地工棚、外来人口聚集地确定为重点工作部位。对重点地区要做到各项底数清楚,如使用煤炉取暖人员情况、炉具数量、炉具情况,是否安装了风斗,烟筒接缝是否严密,烟道是否通畅,居住者是否会使用炉火取暖,是否了解预防煤气中毒的知识等。

(二)多策并举深入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预防煤气中毒宣传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掌握知识,学会本领的目的。

一是充分利用广播、播放预防煤气中毒宣传片和冬季用煤炉取暖注意事项,加大宣传力度。

二是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中心宣传点,采取现场咨询、发放预防煤气中毒宣传图片、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宣传,营造氛围。

三是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要在本村内、企业内通过出黑板报、挂横幅、贴标语等形式,宣传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克服麻痹思想,提高预防煤气中毒的意识,学会正确使用炉火取暖方法,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入户检查清除隐患不留死角。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各职能部门、各村委会、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要围绕重点部位、重点人群,深入开展安全大检查,不留死角。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坚决彻底地清除不安全隐患,把煤气中毒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预防煤气中毒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真正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加强各部门相互合作,力争零指标。

(二)落实责任。各职能部门、各级领导要分片包干,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下级向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层层分解。同时,镇预防煤气中毒领导小组也要和各职能部门、各村委会签订责任书。

(三)掌握信息。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要加强信息掌握反馈工作,每月20日前要向镇预防煤气中毒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工作情况,突出问题要及时上报。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小数的性质教案

    发布时间:2024-01-10

    教案课件是教师需要仔细准备的资料,所以教师必须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学生的准确反馈能够帮助教师消除教学中的疑虑。那么,一份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步骤呢?以下是栏目小编精心挑选的一篇有趣文章的标题:“小数的性质教案”。希望能传播正能量。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意义,请与身边的朋友分享!...

  • w
    最新硫的性质教案

    发布时间:2024-06-12

      二氧化硫是最常见、最简单的硫氧化物,化学式SO2,其为无色透明气体,有刺激性臭味。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硫优秀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硫的性质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硫在氧族中燃烧...

  • w
    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03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约分(约成最简分数)的正确率90%。教学重难点约成最简分数教学准备:分数卡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自主回顾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师:什么是...

  • w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本14篇

    发布时间:2023-10-26

    教案课件是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工具,因此需要老师们写好属于自己的教学课件。编写教案能够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好工具范文网小编特别制作了这份“平行线的性质教案”,希望能给您带来独特的体验,让您品味一番!...

  • w
    低碳幼儿园教案精选14篇

    发布时间:2024-03-04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了一下“低碳幼儿园教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设计教案需要注重课堂效果的反馈和评估。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你的决策提供一些启示!...

  • w
    等式的性质课件汇总

    发布时间:2023-10-17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这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编写。新老师要认真对待教案和课件,因为这对于课堂活跃非常有帮助。那么怎样的教案和课件才算是优秀的呢?下面是好工具范文网编辑整理的“等式的性质课件”,希望你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 w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

    发布时间:2023-10-23

    写教案时教学要求一定要得当,认真备好课,才能有长足的进步。编写教案能使教学工作更具有目的性,一份好的教案是怎么写出来的?敬读阅读编辑整理的“《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范文”,我相信这个网站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

  • w
    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发布时间:2024-05-02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课件设计准备工作,课件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要怎么写好课件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课件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