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五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5-02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五篇

2024-05-02 07:56:38

【#实用文#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五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1

1新设计

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

2新设计

自制斜面实验教具

3新设计

自制玻璃导轨、干冰实验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大致叙述发现牛顿第一定律的历史过程,并能作出初步评述。

2.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和相应的推论,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

3.能准确表述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4·.理解并能举例说明物体的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斜面实验让学生体会伽利略的思维历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2.通过“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3.通过惯性小实验的演示及身边的惯性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

2.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5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定性的实验推理过程,用惯性解释简单物理现象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关于运动学和受力分析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对牛顿第一定律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在本节的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深化和科学方法的学习,避免知识的简单重复。

6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

2、对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的理解。

②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大小的决定因素。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 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强化STS的要求。

【教学重难点】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应用。

2.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师讲解:

1.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历史回顾。

2.探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实验:伽利略理想实验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提问复习内容:

注意引导力与运动可能存在的关系,引出本章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四幅图,思考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

二、讲解及注意点

阅读课本,回顾2000年以前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介绍300年前伽利略对力与运动的探究和他的理想实验。

比较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的不同,设计实验探究结论。

要求预习课本,注意探究的方法,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准备就绪后,教师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明确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强调“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总保持”和“或”的意思。

适当补充练习。回忆以前所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明确要研究的对象。巩固以前所学。

按要求观察课本上的图形,分析物体最终停止的原因。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对力和运动的研究历程,体会人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

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仪器。步骤。进一步复习探究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积极思考,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讨论实验现象并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明确定律内容,分析定律的关键点,明确定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设想 重点: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

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

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

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

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

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

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

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

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

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

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惯性只与物体 质量 有关。

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用类物理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

1、多媒体课件

2、劈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提出问题,并力求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本届学生在初中也有过初步开展科学探究的经历,这就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察和直觉。

(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演示实验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过渡引导】

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

(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

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在学生讨论完后,请两个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边做实验边解说。(试验中要体现理想实验的思想,并合理推出结论)

【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笛卡尔的推论

一个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运动着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一个静止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物体,将保持静止。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思考与讨论】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请学生解释。 【思考与讨论】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结合思考、讨论、分析该问题。)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教材的处理既踏实又有新意,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层次把握得比较好。既注重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又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22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制定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育思想的认识和掌握。经过仔细研究栏目小编特别推荐了题为“牛顿第一定律课件”的文章,下面的内容仅供参考请大家详细阅读!...

  • w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28

    地面上放一木箱,质量为40kg,用100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推木箱,如图所示,恰好使木箱匀速前进。若用此力与水平方向成37°角向斜上方拉木箱,木箱的加速度多大?(取g=10m/s2,sin37°=0.6,cos37°=0.8)(三)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略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方法:我是通过定律...

  • w
    牛顿第二定律课件

    发布时间:2024-02-22

    我们为大家精心挑选了一篇题为“牛顿第二定律课件”的好文,此篇文章仅限参考。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

  • w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五篇

    发布时间:2024-02-04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龙,包括3篇主题课文:《龙的传人》、《大人们这样说》、《叶公好龙》,还有一个语文天地。本单元的3篇课文,通过对龙的形象地描述、说明以及介绍它的诗歌和古文的介绍,向学生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龙,并激发学生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不同...

  • w
    欧姆定律教案九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我们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教案。教案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还能促进教研活动的展开。那么,如何写好一份教案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姆定律教案(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和分享。欧姆定律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是具有危险性的,了解生活中哪里有电。...

  • w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范本五篇)

    发布时间:2023-12-13

    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它与“帕金森定律读后感”有关。读完这篇作品后,我发现收获颇多。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主要关注了自己当下真实的情感和感悟,希望大家都能认真阅读并收藏这篇文章备用!...

  • w
    班主任开学第一课教案经典五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我们为您特别为您精选的“班主任开学第一课教案”一定能够带给您惊喜,下面的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阅读!...

  • w
    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3-11-18

    在开始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应该先准备好本学期的教学教案课件,现在开始准备也不算晚。教案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必要途径。接下来,我们将全面解析“小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们的网站能为您带来愉悦并收藏!...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