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3-24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

2024-03-24 21:48:03

【#实用文#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这篇网络上的好文“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优美,仅供研究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世界上有许多好书值得我们去阅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作品这部作品,读了之后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1】

近日有幸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作者李希贵是山东省淮坊市教育局局长,其人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正是因为如此,他很善于从一线的课堂和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开展常态下的学校、课堂。应该说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高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每天日记式的真实感受,不掩饰、不做作、不奉承、不盖瑕,直抒胸臆,记录当时真实的感受和反思,对于我们老师就是真实的、可接受的。

本文是通过36天的研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纽约的中小学教师一起,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进行点评和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听课,自然天差地别。

“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一文指出“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让学生更多地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应该有的“美丽”的错误。值得我们老师深思,现在有多少公开课是追求完美无瑕,如同一个个模具,丝毫不会有错,也不给学生机会犯错,这样的课堂有何意义,师生折腾又折腾,上给谁看呢?

“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一文指出,美国的课堂评估表虽然有二十几项内容,但大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照着做。又如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对比,也是让人感到美国的更加实在,都是可以见诸行动的细节,要求非常具体明确。而我们的守则却是有点“好高骛远”境界高了点,超出了小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水平和领悟能力,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了。到底什么该修,什么该继承值得深思。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2】

每当在课堂上听到所答非所问的回答,每当批改到错题如此之多的作业,每当看到课间故意打闹学生,此时的心情非常糟糕,体会不到一点职业幸福感。看了李希贵教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书中写道,要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课堂上只有不断的犯错误,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学校本身就应该成为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不知要摔多少次跤,碰多少次壁,犯多少次错,只有经历错误

,才能不断的反思总结,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做事、做人的道理,才能不断的成长起来。还记得陶行知先生奖励犯错误的学生三块糖果的故事吧,看来陶老先生也是认同这一点的。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理解、包容学生犯错误,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有一首小诗说的好,

让他做事,让他做事中明白责任;让他受苦,让他在受苦中懂得珍惜;让他失败,让他在失败中获得对失败的免疫;让他流泪,让他在流泪中体会泪水铸造的坚强;甚至可以让他受伤,让他学会体悟舔舐着伤口匍匐前行的伟大与壮举

......

作为教师,如果能这样认识我们的教育,认识我们的学校,我们就有理由让孩子们更多的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该有的“美丽”的错误。如果早点认识到这些,我们就会用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面对孩子那些美丽的错误。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3】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提问时总是有一些孩子每次都举手,让老师面临两难:既不能每次都只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提其他同学;又不能不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忍心让他们失望。

于是有时候一节课几乎成了某两、三个孩子的“答老师问”专场,长此以往举手的更加积极,不举手的更加沉默。怎样做到两全?怎样鼓励更多的同学勇于发言?

在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我找到了一点答案。

在一次听课中,***发现亚洲组的同学都感到有些压抑,因为在一个不是以母语授课的班级里,面对着许多以母语发言的强势的同伴,亚洲组的同学在语言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把自己边缘化了。越是这样,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便越强势,甚至有些旁若无人。到最后他们几乎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

由此***想起了他听过的另一节公开课。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个很受欢迎的高个女孩站了17次回答问题。而且每次都是那么精彩。

听课者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来,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来。因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曾经问过那位公开课的老师:

“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了几乎整个课堂?”她似乎有些惊奇:“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

那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于是《如何在不伤害强势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成了*****的问题之一。

后来,一位美国小学老师介绍了她的各种有趣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发言棒”的策略简单有效。大意是这样:

每堂课她只发给每位小学生五根发言棒。有了这个限制,强势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把发言棒用到当用的地方;而平日里专当听众的学生,也在掂量手上的发言棒,该出手时也开始出手了。

这位美国教师很认真地告诉***:“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这个故事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记得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演绎了不会说“不”带来的烦恼,而在生活中,包括在教室里,我们也要学会(或者是狠下心)对**、对学生、对孩子说“不”,让“不”带来更加愉快的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对所有的学生都相对公平!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4】

真诚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李希贵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了解美国教育的新视窗,领略到别样的风景。

说到李希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经出版,就在我国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旋风。2005年4月,李希贵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邀请,带着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国的三十六天,李希贵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的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本书。

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 “家常便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对强势学生说“不”、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等等。看到这么多新鲜的名词,相信大家的阅读欲望也会油然而生了。

说到美国的教育,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的教育很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美国的教师也远不如我们的教师敬业、负责任。然而,李希贵经过细致考察后发现:美国的中小学生同样有学习负担,同样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美国教师对教育的那份激情与热爱、勤奋与执着同样会令我们肃然起敬。

李希贵到达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第一天,就遭到了课程专家戴维先生的“刁难”,他质问李希贵:“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在观看李希贵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摄象机在课堂上只摄老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难道连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也都这样无视学生的存在?这一连串的现象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在老美看来却是咄咄怪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的校园里,不是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吗:在课下口若悬河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却唯唯诺诺;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表情呆呆的样子,一出教室,却是又说又笑,活跃异常。“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已经在我们的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我们却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看来啊,我们真正缺少的是躬行实践。

在李希贵看来,“事无巨细”是美国教育的一大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

1、立刻行动做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要留出特定的时间做作业。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做作业的时间,这样,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

2、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例如,努力学习了45分钟之后,你可以吃点小点心或打15分钟的球,过后再学习,然后再休息一下。

3、如果学习上遇到难题,一定要开口,可以给同学打电话或向家人求助。如果这些人不能帮你忙,你可以打电话向老师求助,也可以在第二天向老师请教。

4、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如果你在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阅读方面遇到麻烦,多做些练习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仅仅是对作业的提醒这一个方面,就指导的这么具体,同样,在课堂教学事件的处理上他们更注重细节。在《从教师和学生之外找原因》这个章节,就体现了这一点:面对课堂里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把问题的原因想的比较简单。不是从学生本身找原因,就是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其实,有时候好多原因并不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而说不定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凳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你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5】

近日有幸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作者李希贵是山东省淮坊市教育局局长,其人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正因为如此,他非常善于从一线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发展师范学校和课堂。应该说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高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每天日记式的真实感受,不掩饰、不做作、不奉承、不盖瑕,直抒胸臆,记录当时真实的感受和反思,对于我们老师就是真实的、可接受的。

本文是通过36天的研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纽约的中小学教师一起,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进行点评和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自然不同。

“给学生一些犯错误的机会”一文指出“五花八门”的结论本身就是教学资源,错误的回答更应该成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跳板,让学生更多地暴露一些他们原本就应该有的“美丽”的错误。这值得我们老师深思。有多少公开课是为了追求完美,就像一个模子,没有任何错误,也没有机会让学生犯错。这样的课有什么意义?老师和学生们在奋斗。谁能看见它?

“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一文指出,美国的课堂评估表虽然有二十几项内容,但大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照着做。同时,中小学生守则要求的比较也让我们感到更加现实。从行动的细节可以看出,要求非常具体和明确。而我们的守则却是有点“好高骛远”境界高了点,超出了小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水平和领悟能力,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了。

到底什么该修,什么该继承值得深思。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读后感【篇6】

一场心灵启迪之旅

田艳文寒假里捧起《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西方的教育理念在这本书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本书给了我许多思考和感触。李希贵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独特的教育视角,向我们讲述了教育的现状。

各种各样的美国课堂教学方法震惊了作者和我们的心。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我们一直高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小心翼翼地做着每件事。只有得到老师的允许,你才能在回答问题时坐下。一件小事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状况。课程改革的热潮掀起层层浪花,学生始终畏惧老师,在老师的威严下畏首畏脚。

如果学生真的是大师,作为大师,为什么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如此害怕?这值得我们深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展示自我,肯定自我,超越自我。事实上,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理念,而且我们的专家对教育教学都有深入的研究,常常目标宏大,立意深远,拉开很大的场面和架势。这项研究似乎解决了教育中的所有问题。

然而,我们似乎忽视了一些细节,往往影响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在美国,一些教授研究如何记住学生的名字。我认为记住学生的名字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努力。

教授们研究出了“借助座次表”、“标签记忆法”等一系列的办法。调查表明,学生欣赏的是把他们当作独立个体,而不是当作一个群体的人,而这一切都必须从记住学生的名字开始。方法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靠教师的心,对学生付出爱心是最奏效的方法。

这些细致的研究中,渗透着学生的主人地位,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专家的研究内容,说明孩子的一切都得到了关注。我相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他们的幸福使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

我们的教育是把人变成工具,还是关注人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层给了我们忠告: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人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在他看来,理想教育培养的是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受训的人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也许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终极价值,也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理想的教育效果也许无法实现,但从这些美好的教育效果憧憬中,我们的学生的地位在逐渐转变,逐渐转化为具有鲜活生命的独立个体的人。

这些都说明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从尊重学生做起。

二、只有说,才能想

“只有想,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戴维先生却有独到的见解,他觉得“只有说,才能想”。在美国的一所乡村学校,也正践行着这种观念。老师每个周末都布置一个特别的作业。

让孩子把一块材料带回家。让家长问孩子一些问题。如一位一年级小朋友就带了这样一份材料回家:

一。你今天在学校吃了什么蔬菜?它们有什么营养?

2、今天学校里刚学过了“小鸡的生存条件”,你能将给爸爸妈妈听吗?

3、班上的“数字格子”游戏是怎么回事?

4、本周的“魔术校车”活动你参加了吗?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在说话过程中的思维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他将调动所有相关知识,并从公共行动中产生有价值的相法。公开表达无形中会有一种压力,迫使人们努力去做好某件事,对于孩子而言,能够公开行动,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尤为重要的,他们的思维将在反复的表达中日渐发展成熟。

所以这种一反常态的观念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合理性,值得推崇。

看到那些在课堂上不回答问题的学生真的很担心。有些学生只知道听别人的答案。他们就是不动脑筋。结果,他们的学习越来越差。因为老师有教学任务,不可能等不举手的人,所以只有举手的人才能一次又一次地锻炼。

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大大折扣。越是好,越是坏,两极分化就越明显。

日常生活中,“只有想好了,才能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导致了部分学生的懒惰思想。他们以为“我不想老师也就不叫我了。”现在我要真正地反过来。

其实,当我叫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时,他们的总结能力确实很差,但我会慢慢发展。今天的课上,没有举手的学生突然活跃起来。我给他们打**时,和昨天不一样。进步就是一百分!

在说话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这也意味着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我们的学生则常常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每每机会来临,在头脑中深思熟虑的想法却不翼而飞,我们常常不能说,只能想。更不用说公开行动了。

这方面,值得我们深思

3、 让学生自主发展,在错误中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在学生犯错时情绪急躁粗暴,大声呵斥。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的话我们说了几千年,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一种惧怕错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生了根。

《纲要》中指出培养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只有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才能促进主体性的发展。

许多老师以为学生的大脑就像电脑一样,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处理就会越积越多,所以当孩子一旦犯了错误,老师总是想让他们刻骨铭心,永不再犯,甚至在孩子出错之前加以提醒。其结果是学生害怕犯错误,失去了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只有当学生失败并犯错误时,他们才能一步一步地成功。那么如何把“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这一理念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并得到自由而充分肯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老师能有一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以及考虑以下几点:

1、 宽容学生的错误:这种宽容教育胜过惩罚教育。一位哲人说: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丑美,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对于学生的错误,不管是大不是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太苛刻,都要有一点雅量,有一颗宽容之心,最大限度地宽容学生。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的教育力量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教师来说,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一种智慧。

二、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明智的,我们将接受这些失败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们的这一权利。

我们或者是通过语言,或者是通过行动,向我们的孩子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失败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除了取得最好的成绩之外,什么也不能赢得我们的赞扬,这致使我们的学生都害怕犯错误。但是,圣人都会有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天真无邪、心智、思想都不成熟的孩子呢?

学生犯错是无可避免的。学生正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学生的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得到正确的结果,而是走上正确的过程,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三、发掘错误的价值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古人对待错误和改正错误的一种正确认识,无可非议。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没有所谓的“犯错”,只有“经验”。成长是一个“错了再试”的过程,“失败”的经验和“成功”的经验一样可贵。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当学生不慎犯错时,我们必须使他们表现出价值。正是因为错误,才会有一些配置、引导和解决,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

让我们善待“错误”,让“错误”也有价值,让“错误”也美丽起来。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上帝会原谅他的。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需要宽容,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一双眼睛,理性地提取积极的因素。

我们不要以**的要求去衡量孩子,让我们铭记“错误”是孩子的特权,孩子需要一个多姿多彩的成长历程,孩子需要一方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我们的孩子健康地成长在快乐之中吧!

当然,我们并不是崇洋媚外,并不是凡是美国的教育,我们不假思索,全盘吸收。只是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值得我们借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历史悠久。

然而,我们的教育仍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作为一个新的美国,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令人深思。只有开阔视野,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提出了许多教育的新问题和新主张,丰富了我们的教育视野和教育内容。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读完这本书,我像和李希贵先生一起经历一次精神洗礼。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爱国教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09

    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吗?当我们阅读作者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在其中得到一些启发。通过撰写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为了帮助你更好地阅读,我们特意整理了名为“爱国教育读后感”的栏目。...

  • w
    我的语文王国之旅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在学习、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写作。写作可以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以及大学作文(论文)。那么,你知道如何写10篇好的作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历汉字王国所得与感悟的文章,字数约4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的语文王国之旅读后感 篇1  汉字,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字...

  • w
    红色之旅读后感8篇

    发布时间:2024-03-27

    《红色之旅》就是踏着那些革命先辈为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足迹,去聆听一个又一个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红色之旅”主要经过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它们分别是:沪浙红色旅游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左右江红色旅游区、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东北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

  • w
    最新美国刀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02

    我相信这份“美国刀读后感”会成为您的最佳选择,我们为您提供了最新最热门的内容敬请品味。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听说并阅读过作品这本好书。写读后感的时候,我们不能泛泛而谈,而要言之有物。...

  • w
    爱德华奇妙之旅读后感7篇

    发布时间:2023-10-20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的主人公是一只瓷兔子,他的名字叫爱德华.图雷恩。他的主人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名叫阿比林图雷恩,阿比林深深的爱着他,可爱德华对爱是那么的冷酷无情,以为自己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在一次乘船中,爱德华被两个小男孩扔进了海里,他就这样一直沉在海底,待了二百九十六...

  • w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必备十一篇

    发布时间:2024-02-20

    原本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可以利用书中的知识来应对困扰,读完作品后的感觉实在是令人感到心灵得到抚慰,而且触动我的层面真的有很多。你知道写读后感的关键是什么吗?如果你对"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感兴趣,我推荐你阅读这篇网络文章。...

  • w
    我的1919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4-03

    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会有很多共鸣和感悟。接下来,让我分12篇关于《我的1919》的观后感吧。写观后感可能是许多人的困扰,但希望以下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灵感。我的1919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祖国的故事,祖国以前的辉煌,使我更了解了祖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中国农业的迅速发展,从我国医...

  • w
    我的宝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26

    活到老学到老,阅读也是如此,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并亲身体会过这本优秀的著作。撰写精彩作品的要诀有哪些呢?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为您精心挑选有关“我的宝贝读后感”的相关内容,供您参考。...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