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地理教案优选13篇

地理教案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4-02-16

地理教案优选13篇

2024-02-16 13:57:05

【#实用文# #地理教案优选13篇#】阅读“地理教案”或许能够让您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您对这篇文章感到满意并将其保存下来。每位老师在每堂课上通常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课件,编写出良好的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案是体现教师教学思路清晰的重要表达方式。

地理教案 篇1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教案 篇2

新课改地理课堂“情景活动设计” 实践与研究

泸县四中-----袁勇

摘要:如何设计学生在地理课堂情景活动中的有效参与,如**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尤其是刚从大学毕业的教师,更是一展身手的好平台,但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要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许多的‘结’等待着我们去解。

关键词:新课改;地理情景活动设计;**学习

四川2010年新课改已全面展开,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同时,高一地理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现就关于新课改下让学生参与地理情景活动,并从中理解繁琐复杂的地理知识和原理的课题,谈谈我的一些实践总结与看法。

一、情景活动设计的重要性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教育过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情景活动”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趣闻、趣事,以及故事、诗歌设定的场景,让幼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化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积极性。

在快乐的活动中收获知识,乐观面对考试竞争。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的知识为自然地理,其知识具有难度大、理论性强特点,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和我一样的老师,所教的学生多成绩中等甚至偏下,而且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较差。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课堂,学习地理,学好地理。则是极大的挑战,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习模式,都必须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前提,否则就难以形成。

而实践将会越来越证明,学生参与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的深广度,会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该县的教研人员经常强调,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很难取得成功。

二、如何开展情节活动设计

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事的教流、参加全县教研会,总结出一些方法:

1.歌曲式情景教学:**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当学生每次重复的被动接受教师言语教授法后,我们通过一些歌曲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地理课堂的兴趣和激情,同时在唱歌享受中获得地理知识。

如本校一位教师在给大家进行区域地理《日本》一节教学示范时,

在课堂前3分钟与学生一起演唱蒋大为老师的经典歌曲 《北国之春》。学生参与度非常高,甚至连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跟着一起哼了起来:“啊北国之春天已来临,城里不知季节变换,不知季节已变换,妈妈犹在寄来包裹,送来寒衣御严冬。

”在讲到日本气候时,其中歌词“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嫩芽初上落叶松”体现了日本北部地区温带季风的特点。讲到河流时则联系起了“溪流淙淙,独木桥自横”反映出日本河流短急的特点。我们还推断,日本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多沿海岸分布。

另外比如我们讲到高一地理《东亚季风》时,可以联系歌曲《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其中“西北风”则是我国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盛行风向,“东南风”则是我国夏季大部分地区的盛行风向。有很多例子。许多歌曲包含地理信息。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特意安排了几百首关于地理的歌曲,供大家分享。在枯燥的课堂上可以用歌曲进行教学,无疑是师生轻松愉快的一种方式。

2角色模拟情景教学:让学生发挥地理知识的作用。

比如我在讲高一地理《三圈环流》时,其中记住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名称一直是个难点,以往我们在教学时就是让学生简单的画画图,然后到了考试学生仍然很混淆,我在讲这节时采取了如下方法:让学生扮演需要掌握地理知识的角色。可以从教室第一排开始,引导一个学生站起来,当着全班告诉他所在的一排为赤道(0°纬线),然后依次往后每隔一排请一个学生代表,依次表示30°n,60°n,90°n所在纬线。

接下来就和全班一起引导那几位同学说出自己所在排气压带的名称。而中间间隔的同学所在排则将出自己所在区域的风向,如第一排(0°纬线)和第三排(30°n)中间随机引导一个学生主动说出当地盛行风向(东北信风),然后选个第三排和第五排之间的同学,引导他说出当地如果拿一面旗子,旗子会飘向什么方向。通过我这学期的几节课的实践,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愿意接受这一知识点。

当然,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角色扮演模式。比如,当我县的老师和科研人员给我们举了培训的例子:如何解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时,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思考:

如果您在春节期间从泸州到新加坡旅游,请选择三种日常用品并说明原因。角色扮演的例子很多,关键是要考虑设计。

三。流行游戏场景教学:我们参加某县地理教研培训时,教研人员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场景活动。

开心农场①.全班分为八组,分别认领我国的不同区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新疆天山山麓、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开设农场(牧场、林场等)②.

教师为重要作物(如小麦、水稻、棉花、油菜、花生、甘蔗等)和饲料的生长提供自然条件。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其他自然条件为自己的农场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方向。③.

画出农场的平面图,展示并解释原因。④ 这组农场种植的作物不能完全满足该组的需要。

各组之间根据情况用自己的剩余产品同别组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⑤ 对于不适合农业发展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当然学生过分沉溺于游戏无疑会影响其学习和身心的发展,但是我们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利用正确引导学生对游戏的认识,并用来作为学习地理的一种方式,也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实施情景教学还有很多方法。由于我的教学经验有限,现将以上几点列为参考。

三、创设情景活动的几点“注意事项”

1.注意别过于追求“乐” 我们知道在这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中,虽说学生的情绪调起来了,但也往往容易让学生情绪失控,甚至课堂上出现“一团乱”的现象。如今年本县一次高中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在讲解热力环流时,按照教材的活动设计,将全班分组进行热力环流的实验活动,但没能控制好学生实验的时间及实验观察要点,导致浪费过多时间,而未能完成实验,学生也觉得本堂课,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这样一来,这些活动不仅无助于我们更好地教学,而且破坏了我们的课堂秩序,所以我们必须弥补。

所以,我们在运用这些活动来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对于地理基本知识点必须落实,注意别过于追求“乐”。

2.注意别过于“重情节”而“轻环节” 我们在创设情景时都会注意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觉故事仿佛就在身边。因此,我们在设计场景时非常注重场景的情节性和完整性。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情节与情节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设计新课导论的场景时,一些教师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在情景对话中出现了许多新词新句。这使学生很难理解,当他们上来时感到无聊。它不仅不能很好地引导新课,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与环节的衔接,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哪个环节设计怎样的情景,都要经过精心的考虑,方可下手。

因为任何一种情景活动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我们不能脱离教学环节而独立设计场景。

3.注意别过于追求“新”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计算机科学也被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利用多**创设情景,不但可以使情景更形象生动,还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教学任务,的确让老师省心不少,所以,这一新型教学手段更是获得了不少年轻教师的青睐。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几乎完全依靠多**的实现,不管是“视、听、说”,还是课文中情景的创设,都依靠多**来完成,教师只要动动鼠标而已。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某些地理知识点仅在多**课件中显示给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它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运用地理原理思考的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使用计算机多**课件来创建场景。

总之,我们教师应利用地理知识实践性,综合性,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创设合理可行易操作的情景,让学生真正在情景中学会地理概念、学会地理原理、学会合作、学会生活。

地理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地理教案 篇4

位置: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面积:世界第五大洲 主要海:罗斯海和威德尔海,主要半岛:南极半岛、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等 重要性:未来南半球大洲横越南极空中交通的惟一中间基地

原因: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④洋流――南纬400――60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 暖季:11月~次年3月

淡水资源:体积占冰川体积的98%以上,周围海洋上 多冰山 矿产资源:煤(维多利亚地)、铁(印度洋沿岸)储量最丰富、有色金属

5、南极条约:利用只限于和平目的,禁止一切军事活动和任何核爆炸或处理放射性废物等 宗旨:保护南极环境,和平利用南极

6、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周边陆地以及岛屿组成,而所有陆地分属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8个环北极国家。 【北冰洋突出的特征】

①世界上面积最小、最浅的大洋。面积为1230万平方千米,不到太平洋的l/4。②世界最寒冷的大洋。极寒的气候,使北冰洋上有广布的常年不化的冰盖,约占北冰洋的2/3;大洋的周围多浮冰和冰山漂移③大陆架面积辽阔。北冰洋的大陆架占北冰洋的36%,其他大洋还不到10%④北冰洋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世界第一大岛格陵兰岛;还有少数岛屿有常居人口,如: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新地岛、埃尔斯米尔岛等。

【北冰洋地区主要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海底中的锰结核以及—些金属矿等。【北冰洋的交通价值】北冰洋虽然海运困难,但其上空是重要空中要道和捷径。北冰洋周围由亚洲、欧洲和北美三大洲环绕,北冰洋上空是亚洲北部(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远东部分)、北美北部(美国、加拿大)、欧洲北部(北欧、东欧、西欧)三个地区之间来往的重要空中走廊和最短的航线。如:从日本东京一北极一丹麦的哥本哈根的航空线,由15600千米缩短了2700千米。 [注意]极地科考 北极黄河站我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北极黄河站在(78°55′N,11°56′E)的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建成并于7月28日投入使用。选址原因:人类干扰较少,是科学研究的天然试验室;这里是一个国际平台,便于国际交流。

地理教案 篇5

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渐渐形成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他们学习英语方法由死记硬背转型向理解型并应用到交际上,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技能和策略,学会把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通过任务型课堂活动和学习,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加强,不再认为英语的课堂学习很枯燥,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加强了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一课是本单元第一个课时。由于这课出现的生词比较多,在课前教他们读了一下。在备这一课时,发现它的有关宇宙的知识很专业,起初比较担心,但是得知高一的学生地理课上已经学习了相应的部分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处理的时候就注意到详略的问题,我觉得在今后也必须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把握,这样才会更好地抓住要点和难点。

本课为阅读课型,主要介绍有关太空知识和人类起源。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形成。课文内容用不同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归纳,提高阅读技能。由于这课讲述有点抽象,需要足够的图片,方便理解并形成感性认识。本课目的要使学生了解宇宙形成和人类起源,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看图片引入宇宙形成这一话题。

2.从网上下载一些宇宙空间图并展示给学生看,弄清楚星际空间的划分,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一些生词用板书)

3.学生阅读课文后完成精读练习。

4.两人围绕人类起源进行讨论。

6.小结文章,一是找关键线索,二是写作手法。

7.小组讨论,包括复述课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学生总结自己通过本课学习学到了什么(达到教学目标--形成保护环境意识)。

环环相扣,设计紧凑。先利用录音和图片引起兴趣,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文章,通过回答问题掌握细节,知道宇宙形成的过程,再从整体上把握它的结构、特色,学习用英语归纳以及复述,最后自己去小结上完这节课的收获,使他们的掌握阅读技巧的同时也增加了见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会用英语口语判断别人给出的依据,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用一些有关宇宙的精美图片,引起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的兴趣,减少陌生感。

教师用 PowerPoint分别展示宇宙空间,并不需要学生详细记录细节,因为不是听力课,只是了解宇宙的形成和分布。

然后问问题:

2、为了让学生知道宇宙是什么样子,帮助理解文章,教师展示多张图片

5、在了解细节的基础上,再次阅读(skimming)。全班分5个小组,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文章共有5段,每组概括一个段落的大意,而且要求使用不超过3个单词来概括,既降低了难度又提高了学生归纳能力。

因为只是阅读课,语言点不作详解,是为下个课时作准备,分别找出 4句难句,让学生进行解释,一一说明属于什么从句(分别有宾从、状从、定从、主从)(从句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为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2、分析写作手法(时间顺序及都用了一般过去时描述已发生的事情):让学生将来进行写作训练描述某事经过时,可以模仿这篇文章的手法

1、复述课文,教师给出一段文字,中间有不少空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空格

Fill in the blanks:

2、谈谈自己从中的收获(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至于怎样保护,因时间关系留待下个课时再讨论。

地理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

(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难点

(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

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师指图让学生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决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国家都是临海国和岛国,受海洋影响比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两个大洲(亚洲和大洋洲),东西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

展示:图9.3“马六甲海峡”,看图后请大家思考: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才会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承接,我们知道了东南亚的位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它的自然地理特点,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 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和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②从地区看,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的北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纬度相对较高,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从国家看,主要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

而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然后,读图“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由学生说出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降水出现的时间(午后两点左右),以加深学生对东南亚高温多雨气候的印象。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东南亚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资源?请举例说明。

分小组进行展示:

自然景观:越南的下龙湾,原始的热带雨林。

名胜古迹:缅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

风土人情: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

多媒体展示东南亚丰富的旅游资源图片,学生做小导游,展示自己搜集的东南亚资料,解说各景点。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东南亚,感受到旅游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将地理事物联系起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在东南亚降水丰富着呢,大家觉得这里可以种植什么农作物呢?

(提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教师)对!由于这里水热充足,人们在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同时,也能培育生长于热带的经济作物。请同学们看书,找出东南亚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学生阅读图9.12“东南亚的物产分布”,找出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

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华人和华侨集中的地区

承接过渡:东南亚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之一,有5亿人生活在东南亚,绝大多数属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占了相当的比例,是世界上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学生阅读材料“外籍华人与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区别(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了解华人和华侨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国的广东、福建漂洋过海,“下南洋”谋生的历史。

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精神。

地理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地理教案 篇8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通用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思路及策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我国五种地形都具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二)新课,合作探究: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活动:首先教师把中国轮廓图画在黑板上,然后根据学生读图《我国地形图》,分别请三个学生把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都板书在黑板上。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2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课堂教学现代化、树立校本教研意识为中心,整合各项常规工作,为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1、学科教学要求背景分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中学地理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能力、认识地理环境、学会地理思维、树立环球伦理观念、形成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的一门基础课程。

2、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同时初中已开始分科学习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他们的实践、体验活动开始涉及社会生活中一些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物。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实践、体验是在小学基础上的递进。

三、本计划应达到目标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七年级世界地理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知道有关世界海陆分布、气候和海洋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人口、人种和国家等概况。

2.使学生知道世界各大洲概况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画简单的世界、大洲、国家的地理略图,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4.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环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 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00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提问:

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25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00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地理微课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樱花之国——日本(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日本的地理位置。

2、读图说出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3、了解日本的人口和民族构成,以及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

2、利用地图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难点】

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日本地震并引发海啸导入。

二、了解日本。

问:

1、你对日本了解多少?

2、为什么日本的文字、建筑风格,甚至城市街道的名字都可以找到我们中国的文化痕迹呢?

3、为什么日本的和服像中国古代的服装?

学生回答(可讨论合作)

教师归纳: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国家。从古代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到近现代广泛受西方欧美文体和技术的影响,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对其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学习日本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

问: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

2、看地图册P.18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图

问: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属于亚洲的哪一区?

3、看地图册P.4世界地图,观察日本的纬度范围,判断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

四、学习日本的地形特征。

1、看教材P.28图7.50日本地图

讨论:日本的领土组成有何特点?领土主体部分在哪儿?(在图上标出所找的四在岛屿,记住它们的名称。)

2、观察日本的海岸线有什么特点?这对日本的哪些方面有利?(同座讨论,教师引导)

3、看地图册P.18日本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重要的城市。

问: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引导问:陆地基本地形有哪几种?日本地形有哪些?)

五、了解日本的气候特征。

看教材P.16亚欧大陆气候类型图

问:日本有哪些气候类型?

六、小结。

【板书】

东临太平洋,西隔日本海与亚欧大陆隔海相望

地理位置 亚洲东部

北温带

38万平方千米

岛国 ——四大岛为主体

东京 日本

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地形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日语

以山地地形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 海洋性

温带季风气候

地理教案 篇9

1.感知印度人口众多。(展示漫画“中国春运”、图片“拥挤的印度火车”“印度码头拥挤的人群”,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

2.畅所欲言——关于印度,你还知道???

学生活动——填图、填空:要求自主阅读教材P32—34,参考《地理图册》P16,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请在“南亚地图”相应的地方标注:

我国的_______面;西临_______海,南临_______洋,东临_______湾。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_____ __高原。河是印度最大的河流(圣河、母亲河),最终经孟加拉国,注入 湾。

3.气候:印度被 (特殊纬线)穿过,以 气候为主,一年分为明显的 两季,是一个 灾害频繁的国家。

4.人口:,印度人口已达到_______亿,目前,印度的人口还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总人口居世界第_______位,仅次于。 教师板书,板图(“南亚空白地图”),巡堂答疑。

1.展示:自学完成【自主学习】以后,小组互相核对答案,并按照上表所示的任务安排,派代表上讲台以板图、板书的形式展示。

2.讲评:按照分工,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对展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3.教师点拨:总体评价展示与讲评,播放视频“印度的雨季和旱季”。

(一)学生分组讨论,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堂答疑。

1.印度的雨季、旱季盛行的季风有什么不同?印度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教材P33—34图文资料来分析)

2.探讨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说说印度政府推行的控制生育计划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教材P32—33图文资料来分析)

(二)学生代表发言,小组补充,教师点评。

(一)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图):

(二)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2.印度经常出现水旱灾害,主要受下列哪种季风的影响?

3.读“南亚1月和7月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亚1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2)南亚7月主要吹_______风,风从_______吹向_______,降水较_______。

(3)每年6~9月为_____ _季,此时所吹的 季风与农业生产关系特别密切,当这种季风风力太强或太弱,停留时间太长或太短时,往往就会造成___ _ __灾害,为了抗御这种自然灾害,南亚人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地理教案 篇10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地理教案 篇11

本节内容是美洲中和北美同样重要的一部分,重点掌握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河流的位置,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1)、中美地峡、巴拿马运河、古巴岛、火地岛、麦哲伦海峡的位置,亚马孙河、拉普拉塔河的位置

(2)、拉丁美洲东西地形是差异。

(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拉丁美洲主要地形区、河流的位置。

教学重点 1、拉丁美洲的范围和国家分布 2、拉丁美洲的地形特点和地形区分布

本节概况也是学生在初中就已涉及过的知识,关键是读图要求比初中有所增强,希望通过本节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世界地理的更好掌握。

五、教学方法:1、传统式的讲授法和启发式方法运用。2、现代电化教学法尝试。3、趣味性教学法探讨(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看拉丁美洲地图,首先我们来看拉丁美洲的位置。

师:(板书西半球上)看图: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它的西边靠什么(太平洋!)

师:本区大部分在南纬50°和北纬30°之间,赤道穿过本区南部?北部?还是中部?

师:(板书:赤道横中),从本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同学们不难判断:拉丁美洲大部分地区属于寒、温、热五带中的那一带?

师:拉丁美洲的位置我们看过了。拉丁美洲的范围(板书)有多大?包括哪些地理区域?

请同学看地图并。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

A:墨西哥高原(叫学生在图上找到)。B、中美地狭(也叫学生在图上找到)。C、西印度群岛(也叫 学生在图上找到),以上三个说拉丁语的北美地区与上个单元我们学过的说英语的美国、加拿大和世界上最大 的岛屿-格陵兰岛,同属北美洲,在巴拿马运河以北。

(2)、南部一洲(板书)这就是南美大陆,若用数字表示:一个说拉丁语的南美洲,加上说拉丁语的三 个北美地区,就是拉丁美洲。它在哪个国家以南地区?(学生:美国)

师:拉丁美洲1+3的范围,我们刚才学过了。拉丁美洲有多少个国家?

这33个国家,不要求同学们全记,但其中七个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是需要我们熟悉的。请同学们 在图上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找到。简介:

(1)、墨西哥:被称为“仙人掌之国”(放1号景观图)世界上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能把玉米做成许 许多多精美可口的食品,如玉米饼子、玉米粽子、玉米春卷、玉米粥等。他们还信奉玉米神,庆丰收时还跳玉 米舞。

(2)、巴西: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因为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生产和出口咖啡最多的国家,所以人们 称它为“咖啡之国”(放2号投影片)。巴西人民群众特别喜爱足球运动,足球运动水平很高,曾出现像贝利 这样的世界球星,因此又被称为“足球之乡”。为了振兴我国的足球运动,去年我国派出20多位像你们这么 大年岁的少年朋友留学巴西踢足球,不久他们将学成归来,报效国家。

(3)、秘鲁:“渔业之国”,这个国家海域有世界著名的大渔场秘鲁渔场,每年都能捕获大量的鱼,吃 不了,加工成鱼粉出口。

(4)、阿根廷:世界上著名的农牧业大国,牛肉出口占世界第一。

(5)、“铜矿之国”智利:在这个国家到处都能见到铜制品,铜似乎显得不怎么珍贵,最珍贵的是粮食 。

师:拉丁美洲陆上重要国家,刚才我给同学们作了重点介绍,拉丁美洲沿海有哪些重要岛屿呢?请同学们 在图上找一找。

拉丁美洲的南部和北部海域有许多岛屿。

(1)、北部:(以什么岛为主?)西印度群岛。(板书并放西印度群岛投影片)它由大大小小一千二百 多个岛屿组成。它们像一颗颗绿色的翡翠散布在广阔的加勒比海海域。分属十多个国家,其中“蔗糖之国”古 巴,就是群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国。

(2)、南端最大的岛是什么岛?(火地岛板书)因为它距南极大陆较近,所以过去许多探险队员都是从 这里前往南极大陆的。

师:拉丁美洲,陆上的地势、地形怎样呢?请同学们看拉丁美洲地形图(出示拉丁美洲地形图)。从拉丁美洲分层设色 法地图的标高色彩上,同学们不难判断。拉丁美洲的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5、西高东低三种地形区。这三种地形各有什么特征?怎样分布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

师:西部高山纵贯(板书)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向南延伸部分。分两段,北段是什么高原?

师:安第斯山,被称为“南美洲的桥梁,”南北纵长9000多千米,这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东部是什 么地形区?

师:平、高相间(板书)平原、高原相间排列:自北而南: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逊平原、巴 西高原、拉普拉特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其中:

(1)、亚马逊平原、(大、板书)面积为500多万平方千米,相当于西欧30个国家面积总和,因此 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由亚马逊河冲积而形成的。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特别湿热, 人烟稀少,生物资源异常丰富。

(2)、巴西高原:(大、板书)位于亚马逊河东南部,面积广大,它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水力资 源丰富,我国境内的青藏高原与它相比面积没有它大,但却比它高,因此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师:拉丁美洲不仅有世界上最长的什么山脉?(安第斯山),有世界上最大的什么冲积平原?(亚马逊平原),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什么高原?(巴西高原),而且还有世界航运枢纽-巴拿马运河。

狭长的中美地狭连接了北美洲和南美大陆,人们称它为“美洲的桥梁”,(指图)同学们看像不像?(像 ),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就位于“桥梁”最窄处的巴拿马境内陷落带上。这条运河最早由法国人开凿,后 来落入美国人手中。现在美国在这里驻有军队管辖,主权属巴拿马。这条运河的开通,不仅沟通了太平洋和大 西洋,而且也大大缩短了美洲大西洋沿岸港口(纽约)美洲太平洋沿岸港口(旧金山)之间的航程,不必绕 道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缩短了多少航程,请同学们根据书上的资料和航线,查出后向我报告(14500 千米),因此成为世界航运枢纽。

地理教案 篇12

1、 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地理教案 篇13

一、整体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由诸要素构成的系统,强调在遵循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方法,即需要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及其相关关系做出分析、判断、操作和评价。这里的系统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从"教什么"入手,对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怎样教"思考,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经济、实用的媒体,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反馈信息并对设计实施的效果做出合理评价,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即地理教学的具体设计必须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展开,而且尽可能将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考虑周全,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媒体等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要求教学设计要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其他环节设计,保证目标、内容、策略、过程一致性,发挥各要素的整体效应。

二、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形式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不能仅从理论上的最优化出发,而应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专业层次等其他的因素。例如,在教学媒体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学校的教学水平、实施媒体的条件和环境和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而非简单的选择理论的最好。

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还应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具体性上。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通过何种手段训练地理技能和能力、如何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怎样检测学习效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必须具体考虑和设计。对教学策略的设计也是如此:教师需要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形式的组织等,甚至还要考虑教学失败的补救的方法和措施。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对具体的问题考虑的越是详细、全面和具体,失误就越少,但具体并非面面俱到。教学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应该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设计要给教师课堂上创造性地实施教学留有发挥的余地和空间。

三、科学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的倾向,特别是其充分考虑了学习或者教学的背景及其导向,在教学和背景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其注重对学习者本身的细致且全面的分析,减少了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学习需要的分析指出了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的分析目的在于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主要的原因,为教学设计方案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判断学习需要是哪样的一种类型,具体的表现在那些具体的方面。如:学习者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效、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如何等。学习内容的分析是对学习者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从属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进行详细阐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学习内容的类型、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的相互关系。如果缺乏对教学过程各个要素的分析,只凭借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则无法设计出科学的方案。这样必然给教学带来失误,给学习带来困难,使教学过程充满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开放性原则

地理教学设计过程的开放性是指教学的内容、过程、形式、方法、手段、时空、评价等方面的设计还需要采取开放式的策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运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多方位主动的创造性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如:教学内容的开放,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有利于信息的传递;教学过程的开放,创设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教学流程;教学形式的开放,实行小班、合作、对话等的教学形式;教学时空的开放,致力于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开放,采取师评、生评、差异性评价等结合的策略。因此,在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要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一成不变的纲要和条目,而是应在开放的理念下,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相对的空间和余地。

五、发展性原则

教学设计的动态性是指在地理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设计的动态检测和设计成果的评价反馈完善的过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综合考虑、全面平衡的过程。比如,有时最初的考虑不够全面周密,随着设计的深入发现前面设计的不足和缺憾,这就需要进行修正,并提出下一步设计新的设想。在地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已经出现或将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设计动态的反馈信息体系。

教学设计本身的动态发展决定了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个日益完善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应时时抓住教学设计的新理论;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时刻贯穿地理教学的新理念。

当然,教学设计本身是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等,也许会在某些特定的环境和要求下成为主导原则。因此,不论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还是教学设计的实施,都需要从不同角度,用动态的思维来评价教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地理年终工作总结(优选13篇)

    发布时间:2024-01-03

    在工作总结中能够直接表达一年来的得失感想,本文为您整理了多种与“地理年终工作总结”相关的资料,方便您随时参考!...

  • w
    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1-07

    以下是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整理的“地理教案”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希望这篇文章将成为你今天的美好启示,并请你分享出去。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会带上自己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因此老师们会非常细致地规划教案课件的重点和难点。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

  • w
    初中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4-01-28

    教案课件是教师上课时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正是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候了。编写教案课件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是否有可以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呢?今天我向大家强烈推荐的是“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这些信息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能满足您的需求,我也会感到非常满意!...

  • w
    初中地理教案9篇

    发布时间:2023-12-01

    深入了解“初中地理教案”并理解它的背景接下来请阅读,请仔细阅读以下提示信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

  • w
    幼儿园美术教案优选13篇

    发布时间:2023-11-20

    【活动目标】1、观察高楼大厦的形状、特征,尝试简单的线条画。2、乐意参与绘画活动,发挥丰富的想象力。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活动准备】蜡笔、画纸、楼房的图片。【活动过程】1、出示楼房的图片,请幼儿观察。(1)...

  • w
    高中地理教案

    发布时间:2023-12-05

    紧接着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教案”。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要步骤,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做好教案的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时需要合理组织和安排知识点。请认真考虑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使用。...

  • w
    高中地理教案15篇

    发布时间:2024-03-21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推动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感兴趣于“高中地理教案”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篇栏目小编精选的文章,阅读一篇好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受益!...

  • w
    地理日本课件分享13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根据您的要求,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的“地理日本课件”。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需要编写教案课件,但编写教案课件不能只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指明正确的方向!...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