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 #高中地理教案15篇#】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是推动教学革新的有效途径。感兴趣于“高中地理教案”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篇栏目小编精选的文章,阅读一篇好文章分享给您的朋友让他们也能够受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噪声污染的概念、种类及不同区域的噪声标准等有关知识。
2.理解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3.理解噪声污染的控制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独立收集、观测、调查一个区域的噪声污染问题,并用所学地理技能对噪声污染问题进行分析。
2.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噪声污染问题,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展噪声污染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3.用论文或者图表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学校或工厂的噪声污染问题的研究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噪声与我们生存环境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了解生存环境中的噪声污染状况,养成环境噪声污染危机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评价观。
3.了解工业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教学重点]噪声污染的形成和危害
[教学难点]噪声污染的危害
[教学媒体与教具]课本图片、网络搜集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优美、动听的声音能够让人心情愉悦,能使人身心放松……相反,嘈杂、刺耳的声音却让人心情烦躁,我们通常把一切对人们生活和工作有妨碍的声音称为噪声。
【板书】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讲述】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它被认为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
【交流讨论】说说你所在的生活小区,噪声来自哪些方面?
【总结】噪声的分类:按照声源的不同,噪声可以分为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和其他噪声。
【阅读】目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不同的活动场所允许的噪声标准不同。阅读课本第75页材料,了解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资料收集】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刊杂志,收集噪声污染对我们人类各个层面上的危害。
【过渡】噪声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大家虽有所察觉,但只有身边出现超强的噪声时,我们才会有所防范,而噪声对儿童成长、心理情绪、心理压力等影响往往不为大家所重视。
【阅读】阅读课本第76页材料“家庭噪声——儿童健康的杀手”。了解噪声对儿童健康的影响。
【思考活动】根据你的生活体验,家庭噪声日趋严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防治家庭噪声?
【点拨】室内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城市交通业日趋发达,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和舒适,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不看到,随着城乡车辆的增加,公路和铁路交通干线的增多,机车和机动车辆的噪声已成了交通噪声的元凶,占城市噪声的75%。据统计表明,北京是世界有名的噪声污染城市。虽然城市车辆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 噪声程度却比日本高出1倍。特别是一些临街的建筑,受害极重。
2.工业机械噪声。这也是室内噪声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各种动力机、工作机 做功时产生的撞击、摩擦、喷射以及振动,可产生七八十分贝以上的声响。这些声 响,像纺织车间、锻压车间、粉碎车间和钢厂、水泥厂、气泵房、水泵房都比较严 重,虽然都做了一定程度的降噪处理,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机器本体上所产生的噪声。
3.城市建筑噪声。特别是近年来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道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筑开发、旧城区改造,还有百姓家庭的室内装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声,建筑施工现场噪声一般在90分贝以上,最高达到130分贝。
4.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比如公共场所的商业噪声、餐厅、公共汽车、旅 客列车、人群集会、高音喇叭等。据统计,社会生活和公共场所噪声占城市噪声的 14.4%。
5.家用电器直接造成室内噪声污染。随着人们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中家用电器的噪声对人们的危害越来越大,据检测,家庭中电视机、收录机所产生的噪音可达60至80分贝,洗衣机为42至70分贝,电冰箱为34至50分贝。近几年家庭卡拉 OK机广泛流行,有些人不顾他人的幸福,沉醉于自我的享受之中,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噪声的污染强度。
室内噪声防治措施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在室内装饰中进行降噪声处理。方法有:
1、安装双层隔声玻璃窗;
2、安装钢门隔声,镀锌钢门中层隔有空气,室内和室外的声音均很难传送开去。此外,钢门附有胶边,与门身碰撞时并不会发出噪音;
3、多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布艺产品具有很好的吸音作用;
4、注意室内不同功能房间之间的封闭,而且墙壁不宜过于光滑;
5、用木制家具吸收噪音,木质纤维具有多孔性,能吸收噪音。
第二,注意防止家用电器的噪声污染。尽量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中在一个房间,冰箱最好不要放在卧室。一旦家用电器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因为“带病”工作的家用电器产生的噪声比正常电器工作时的声音要大得多。应避免同时开动多种家用电器。电视、音响的音量要适当控制,不要影响家人及邻居的休息。
【承转】噪声是一种环境污染,要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质量,就要注意防治这种污染。
【板书】
二、噪声控制途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76~77页征文内容,说明噪声控制途径。
【学生回答】噪声控制途径是从噪声的三个环节,即声源、过程、接受者进行防护的,就是控制声源的产生,绝断传播过程,拒绝噪声进入。
【思考】下列噪声控制措施分别属于哪种噪声控制途径?
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
【学生回答】①禁止在城区鸣喇叭——控制声源 ②在高架桥上装隔声屏障——传播途径控制 ③在体育馆内装吸声吊顶——传播途径控制 ④工作的人员佩戴护耳器——接受者的防护
【阅读】阅读课本第77页材料“一些发达国家控制噪声的规定”。
【资料收集】通过网路查找,我国一些城市限制公共场所噪声的某些规定。
【讨论】按照课本第76页表判断你所生活区域的噪声污染状况。你认为有必要对噪声污染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吗?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污染及其防治
一、噪声概述
1.概念
2.分类和标准
3.危害
二、噪声控制途径
1.声源控制
2.传播途径控制
3.接受者的防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雄居东方的大洲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让学生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请学生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板书]一、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4、亚洲的方位: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二地形和河流
二、亚洲的地形
1、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
讨论:(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2、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
讨论:(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板书]二、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活动]学生指图回答亚洲不同流向的河流,注入的海洋。
[板书]三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离。
三、亚洲气候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读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屏幕展示:依次显示九种主要气候类型
屏幕显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教师提问:亚洲东部与南部气候有何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都是季风气候。
教师总结:亚洲九种气候类型中有三种是季风气候,这是亚洲气候的特点之一──季风气候显著
教师补充: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较少。如果降水较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因此亚洲的东部和南部,常受夏季风的影响而易发生旱涝灾害。
全班分为8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6分钟的时间自学本节。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要求: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⑶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请大家看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⑴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
⑵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看这时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处于白天,哪些国家处于黑夜?
师:下面我们进入自由提问阶段,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欢迎同学们解答,老师抛砖引玉,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地球不自转,还会有昼和夜吗?
生:仍会有昼和夜,但受到阳光照射的一半将永远是白昼,另一半永远是黑夜。
学生讨论交流。
生:被太阳照亮的部分将很热,未被照亮的部分将很寒冷,地球上的生命可能就不存在了。
生:教材上为什么强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它和昼夜的形成有必然联系吗?
教师做演示实验:用手电筒分别照在地球仪和“透明地球仪”(用透明塑料纸制成)
大家看有什么不同?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地球将永远是白天,没有黑夜。
生:“在汽车上我们能感觉得到汽车在运动,可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呢?”
师:“你在火车上是怎样感觉到它的速度很快的?”
生:“我看到路两旁的树木、房屋等迅速地向后移动。”
师:“如果不看窗外的物体,你还能感觉到火车在运动吗?”
生:“我有一次随妈妈旅游,在火车上睡着了,醒来后以为在家里的床上呢!”
生:“我坐过轮船,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周围水天一色,其他什么也看不见,几乎感觉不到船在航行。”
师:“为什么在火车上不看窗外就几乎感觉不到火车在运动?为什么在大海上感觉不到轮船在航行呢?”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地球就像在宇宙中航行的一艘大船,运行的速度非常平稳,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东西,都被地球带着在自转,另外,在运行的轨道周围找不到可以对照的东西,所以地球上的人是感觉不到它是在运动的。
师:当然有,有许多现象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
生:“我们在洗菜、洗澡放水池里的水时,水的漩涡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生:“老师,我这有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傅科摆也可以证明地球是自转的。”
生:“过去有人曾在很深的矿井中进行试验,结果是:自井口中心下落的物体,总是在一定的深度同矿井东壁相碰撞,这就从另一侧面证实了地球的自转。”
师:我非常佩服同学们广博的知识和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究精神。地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甚至为之做出了无畏的牺牲,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学生介绍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曲折过程。
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只从表面上去断定它的'性质,而要去深入透彻地去勘察、了解才能作出结论。
成功=大胆地假设+不懈努力+无数次实践。
只有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发现真理。
生: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产生的现象与现在又有哪些不同?
生:为什么东方的时间总比西方的早?东边总是比西边先看到太阳?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大家看地球仪上的AB两点,哪点在东?(A)哪点在西?(B)(转动地球仪),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哪点?(A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了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也就是说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例如,现在我们南京已经是下午了,但纽约却还是黑夜。
生:老师,我认为东边总比西边先看到太阳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去年七一我和爸妈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当时北京凌晨5点左右太阳就出来了,而我的老家上海此时要5点30分左右才看到日出。上海在北京的东南方向,按照课本说法北京应该比上海晚看到日出,但事实恰恰相反,课本中的理论不是和事实相矛盾吗?”
师:这个问题提的好,很有深度,说明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和思考,让我们为他敢于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鼓掌。
生:我曾经在书里看过,一个地方看到日出的时刻除了受经度影响外,也与纬度有关,有的时候可能越往北日出越早。
生:北半球夏至的时候,越往北白昼越长,北极出现白昼,可能与这个有关。
师:同学们,这个问题很深奥,牵扯到高中地理知识,但我相信同学们具有不怕难不服输的勇气,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阅资料,搞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下节课解释给我们听好吗?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另外,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两幅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
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二、说教学方法
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三、说学习方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辅以对比法
四、教学程序
教学纲要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用时事法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
引导学生关心时事中的地理,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时代性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形成
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2页中两幅地理景观图,引出区位的含义,并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用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对两幅地理景观图进行比较,层层设问,最后讨论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活动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结合水稻的生长习性,得出气候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活动2:“江西泰和县千烟洲的立体业”
说明地形、土壤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城市周边农业发展变化”,“海南岛大规模蔬菜栽培”等案例来说明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
用讲述法讲解农业地域的概念
通过案例降水分布、人口分布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
训练学生有关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分析能力
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
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课后思考
查找相关资料,思考影响三明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
五板书设计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2、农业区位的含义
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4、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2、农业地域的类型
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2.基本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能够读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种示意图,会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能利用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
近日点,远日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方法;教授法,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尊敬的为人毛主席同志在他所作的《送瘟神》当中有一句是这样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我想请一个同学告诉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揭示了一个什么地理现象?
大家来看我手上这个地球仪,这中间有一个连接北极点和南极点的固定点,波动这个地球仪,看,是不是好像中间有个轴,而这个地球是不是在绕这个轴转动呢?是的,这种地球地球自身的转动就叫做地球的自转,这个轴呢,就叫做地轴,这是一根假想的轴线,现实中是不可能真的存在这么一根轴线对吧?不然那得是多大一个轴啊!还有大家要记住,地轴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
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我们都知道任何物体的转动都是有方向的对不对?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用地球仪演示),现在我们知道地球围绕地轴作自西向东的`自转运动,那么大家来看这个正在转动的地球仪,我们从北极点看去(这是将地球仪放低,拿下讲台给同学们看)她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呢?
很好,既然在北极点俯视是逆时针转动,那么很显然从南极点俯视的话呢就是?
很好,大家都知道了,那么地球的自转周期有事怎样的呢?大家看到课本17页的阅读,这上面告诉我们地球的周期有两个,一个是恒星日23时56分4秒,另一个是太阳日24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那个主要是因为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恒星日是选择恒星作参照物,假设地球上有一个A点正对着恒星,地球转360°A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所需的时间是23h56′4″,而太阳日所选的参照物是太阳,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地球公转,A点正对着太阳,自转360度所花的时间里地球也在公转,这样一圈后A点就不能正对着太阳,需要再偏转一点角度才可以,偏转这个角度的时间是3′56″,所以太阳日就是24时。明白?(7分钟)
很好,自转的相关知识大家都掌握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呢与自转方向是一致的,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在空间上的位移,所以它就存在一个轨道的问题,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于正圆的椭圆,(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太阳是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大家从这个图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有时会离地球远有时会离地球近,我们分别把离太阳最近的点和最远的点称作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的一月初太阳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讲到这里有同学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什么一月我们离太阳那么近我们却觉得那么冷而七月离得那么远却觉得那么热呢?别着急,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到了接下来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就很容易解释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黄赤交角(画图讲解)。来看图,我们把地丢公转轨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黄道面,将赤道平面的延伸面称作赤道平面,大家看,这个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是不是存在一个夹角?是的,这个就是传说中的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是23°26′。好的,这个黄赤交角大家都清楚了吧?
很好,我们接下来就在黄赤交角的问题上来探讨一下二分二至日的问题。所谓的二分二至日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
学生:“二分二至日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的春分日、秋分日、夏至日和冬至日。”
好的谢谢这位同学。在地球的公转过程中,地轴的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看做是不变的,因而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光垂直照射的点也就是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由于黄赤交角大小是23°26′那么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最高维度是南北纬23°26′(画图讲解),大家来看图,假设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北移动,那么这个时候在赤道的时间是在3月21日前后,我们把这一点称作春分点,直射点北移到达最高点23°26′N时间是6月22日前后,这一天是夏至日,到达这里以后太阳直射点就不能再往北了所以开始往南移再一次经过赤道的时候呢就是9月23日前后了,这一天就是秋分,然后直射点到达23°26′S,这一天
就是冬至日,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然后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太阳直射点是不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回归运动?(5分钟)
好了,我们今天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相关内容,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解答学生疑问)(1――3分钟)
那么我们今天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是自转从两个极点俯视时的自转方向,脑海里要很快能构架起这个图来,还有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对这个图要做到信手拈来。课后大家好好消化今天的内容,然后去预习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和考点希望大家重视。(1分钟)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
高二地理选修六难度系数相对较小,做好教案让学生从课堂中直接吸收考点更为重要。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高中地理选修6课件,欢迎各位的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以下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生态平衡。
2、了解并识记以下内容:环境要素,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名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的核心。
3、理解并掌握以下知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环境问题的严惩危害。
能力目标
[教学重点]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教学难点]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环境问题是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全球性环境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大气保温(温室)效应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2.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 ( )
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第6题:意在使学生认识到工业生产排出的废气除产生一般意义的环境污染外,还会产生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学生如果掌握各种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该厂排出的.废气,可顺利确定答案。第7题:意在通过实例加深考生对清洁生产的理解,尤其改变考生可能形成的“清洁生产是无污染生产”的认识。正确选项为D。
答案:5.B 6.D
3.读欧洲某年降水PH值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目前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 。把PH值小于4.5的地区称为 区。
(2)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 等酸性气体所致。
(3)下述各国中,酸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两个国家是(把选定的国家名称填在横线上):
A.西班牙 B.意大利 C.冰岛 D.瑞典 E.爱尔兰 F.德国
(4)我国是一个以 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90%来自 的燃烧,所以我国的酸雨主要是 型酸雨。
(5)酸雨环境问题对非生物界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 。
(6)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 和 的排放。例如,我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发展洁净 技术,清洁 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环境问题-酸雨的形成、分类和危害,同时还考查了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答案:(1)酸雨 重酸雨
(2)石油 天然气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氧化氮
(3)瑞典 德国
(4)煤 煤 硫酸
(5)腐蚀建筑物,损毁文物古迹等 使植物营养体受损,导致植物(林木)死亡
(6)硫氧化物 氮氧化物 煤燃烧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19xx年10月12日,地球总人口60亿;目前,我国总人口约13亿。1950年至2000年,亚洲人口数量增长最多,非洲人口增长率上升最快。
2、人口增长模式(三种类型)
(1)原始型:高出生率(3—4﹪)、高死亡率(3—4﹪)、低增长率(约为0)
(2)传统型:高出生率(3—4﹪)、低死亡率(1—2﹪)、高增长率
(3)现代型:低出生率(1﹪)、低死亡率(1﹪)、低增长率(<1﹪,甚至负增长)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并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一个国家和地区增长模式的转变,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
二、人口的迁移
1、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有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的机械增长。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等,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保证人口能够获得最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条件,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a、资源(最主要的因素,木桶效应);
b、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适当提高,成正比);
c、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d、地区开放程度(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尽管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是它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前者: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后者:最适宜养活多少人
4、各大洲人口迁移:北美洲(战前、战后迁入);南美洲(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非洲(战前、战后迁出)
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
1、城市外部形态的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集中式(团块式):多在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城市连片分布(如:成都、合肥、华盛顿)组团式(状):有几个片区组成,各片区受河流、山岭阻隔(如:重庆、浦东新区)条带式(状):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发展而行成(如:兰州、延安、西宁、洛阳)
2、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城市功能分区:
⑴利用方式: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⑵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特点:最基本、最广泛的利用方式,占城市面积的40%-60%趋势:a、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b、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背向发展)
②商业区(特点:a、占城市面积较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b、大城市中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③工业区(形成:因工业生产的集聚效应与工业运输量大而形成;特点:a、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与保护城市b、工业区趋向沿交通干线分布是为了交通便利)
3、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
⑴小城市:级别低、数目多、相距较近、服务范围较小、服务功能较少
⑵大城市:级别高、数目少、相距较远、服务范围较大、服务功能较多
4、城市化的概念、标志:
⑴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⑵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③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最重要)。
5、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三个阶段
⑴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在25%-30%以下),发展缓慢,出现问题:各功能用地混杂布局,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⑵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在30%-70%),发展迅速,出现问题:劳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等
⑶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在70%以上),城市化速度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问题:大城市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6、城市化的动力:
⑴推力: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①劳动力过剩;②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③自然灾害;④医疗、教育条件差)
⑵拉力:吸引人群到城市的因素(①城市就业机会多;②社会福利条件好;③文化设施齐全;④医疗卫生条件好;⑤交通便捷)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影响土地质量;
③影响水体;
④改变太阳辐射等。
⑵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
②水体污染;
③噪音污染;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
⑶发展目标: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建设生态城市
8、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⑴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变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⑵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目前速度加快,城市发展不合理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5篇
每一个高中地理老师都应该在课前先写一篇高中地理教案。地理老师在教学中应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落实。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1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
1、相对位置
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
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
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
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
1、自然条件:
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⑵受地形地势影响,区内气候多样,差异很大。有亚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等。
⑶区内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⑷河流众多,但航运条件差。
2、资源条件
(1)西南地区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分析
西南区(不包括西藏)自然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23.3%,人均超过全国19.2%,潜在价值高。其中,农林和矿产资源约各占一半,利于工农业协调发展。
(2)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而且地域组合好。钒、钛、锡储量居世界首位适宜于发展成为钢铁、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基地。
(3)能源资源: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70%;四川天然气储量居全国首位;贵州省是我国南方第一煤炭大省;广西北部湾油气资源前景看好。
(4)农林资源:四川盆地物产富饶,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横断山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滇南谷地是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基地。本区生物资源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
三、社会经济条件
1、本区地处西部地带的内陆边疆,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发展变化很大,现已建立起钢铁、有色冶金、能源、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
3、本区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及对策
交通运输是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交通建设,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是西南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生阅读最后一自然段,结合现实谈感想。
作业布置:
举例说明西南地区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讨论]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大西南应怎样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3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x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学法指导】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紧扣谈天说地的话题,提出“说地”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宇宙虽然无边无际,处在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但是有规律可循的。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读图指导)图1.2体现了宇宙是按一定层次和结构组成的有序的物质世界。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展示了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我们在缅怀曾为人类天文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甚至献身的天文学家的同时,也肩负着继往开来,不断探索的使命。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探究引导]
地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人类对这一问题的了解,主要来自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和研究成果。聚焦太阳系,分析一组图表信息,了解太阳系“家族”中的成员,特别是各大行星的基本特点,可以透析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自学、讨论、点评]
1.认识地球作为行星的普通性
(学生围绕活动要求,先自学,再分组讨论)
第一步,读P4“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成员、九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列,从中认识地球。要求运用图表信息说明地球是一颗怎样的行星。
第二步,分析P4表中各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基本的数理知识比较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即公转方向、轨道平面夹角、公转轨道形状)和结构特征(体积和质量等),进一步认识地球。
(点评指导)点评侧重运用数理知识解读图表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如,观察太阳系模式图中九大行星公转方向的箭头,得出同向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倾角大多小于4°,得出共面性特征;根据九大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大多接近0,得出近圆性。根据这些共同特征证明地球并不例外;再从结构特征,如质量和体积等方面比较各大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得出地球也无特殊之处的结论。最后,以上述探讨的两方面结果来证明地球具有行星的一般特征,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2.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特殊行星
为何又说地球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宇宙中只发现在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只提出,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对地球行星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特点的认识,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导学]
用人类对火星生命的探测,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生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再比较火星与地球的自然条件,引导学生探讨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地理观念。
[自学整理、交流点评]
第一步:读图表分析。再次阅读P4图表信息,从日地距离、体积和质量等方面自主推理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第二步:阅读、理解教材。即阅读P6信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变化与液态水形成的关系,整理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讨论交流评议。在自主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点评侧重分析探讨的角度(即从地球的特殊性──是否具备生命物质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分析,而不是作为普通行星的一般特征角度)、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注意运用中是否存在科学性错误)、利用图表信息的能力(利用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描述能力(即条理性和科学性);采用集体评议与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
[活动]
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
(指导探究)除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有存在生命的可能?如何探寻类似地球的星球?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以小组P.7活动形式提出设想,说明如何在茫茫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最后全班交流。
说明:这里所谓的“方向”,并不是“方位”,而是外星人可能存在的地方。要分析这个问题,需要根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加以判断。活动只是给出了一种思考的线索,同学们的思考要力争富有创意,敢于“异想天开”。
[拓展]
第一步,课堂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高中地理东南亚教案篇5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用约20分钟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并能够建构基本知识体系。
2、完成本节的教材助读中的问题,并用红笔标记出自己不会的问题。
3、预习中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归纳,并注意联系实际。
学习目标:
1、知道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
2、知道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
3、知道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4、知道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
教材助读:
1、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和的总称。
2、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将自然资源分为和两大类。
3、的迅速增加和的加速增长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水资源在和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4、、和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5、土地资源问题突出表现在和两方面。、、和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以及等,使土地资源严重退化,农业生产空间趋于萎缩。
预习自测:
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B.生物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非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天然气B.稻谷C.土地D.液化气
我的疑惑:
探究案
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
1、结合课本P20页文字,完成课本P21页活动第1题。
2、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并思考课本P22页活动1—2题。
3、我国土地资源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怎样保护土地资源?
4、预计到2010年,,我国20种主要矿产有半数以上不能满足建设需求,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和大宗支柱型矿产,如石油、、铁、铜等,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
想一想:我们生活中在哪些方面利用了石油、铁、铜等矿产资源,一旦这些资源枯竭,将影响到你生活的哪些方面?
当堂检测:
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缺水的原因是()
A.北方江河径流量年际变化不大
B.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少
C.北方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属于半湿润地区
D.北方地区耕地多,水资源少,加剧了缺水现象
学习高中地理的技巧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很多的同学认为学好地理关键就是记忆力要好,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还有的人认为,地理课非常的没有意思,除了背就是背,其实不是这样的,学习地理也有着一些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你才能够把地理学的有趣和简单。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高中地理的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高中地理的技巧培养空间概念,正确使用地图
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大量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学会阅读课本,掌握科学方法
地理课本是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使用好地理课本呢?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其次还要注意读出知识网络。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学习地理应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最后还要学会梳理知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时,就可采用这种方法。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并且首都都不是全国最大城市。
培养思维能力,学会科学记忆
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以学生准备一周后的一次测试为例,刚学完的第一天要复习两遍,第二天再复习一遍,第三天不要复习,第四天再复习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复习,第七天再复习一遍。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可以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陕西省形象地看成跪着的兵马俑,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一、地理学习的支柱——教材的理解1利用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1.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
①先将书读厚:在书上作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理解或找出自己的疑点
②再将书读薄: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2.利用课本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
如:区域地理(大洲或国家):位置、范围、人口、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工农业、交通、城市。
高中地理:分布(区位选择)、成因、特点、问题、解决措施
3.巧妙记忆地理知识
①谐音记忆法。
例: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自然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②口诀记忆法。
例: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川西二宁青甘陕,内重台海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
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学地理?学地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帮助。其次,要清楚地理学习有三个层次:是什么、在哪里、为什么。很多进入高一的学生,会觉得地理很难学,原因是高中地理与初中的内容相差很大,初中多为“是什么,在哪里”,而高中是“为什么”,尤其高一上册的自然地理,学习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科思维,理解难度大;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如学生对四季更替,边远地区乡村学生对工业布局都缺乏感性认识。其实地理很简单,学习地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二、收集信息理论联系实际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着信息,如电视新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旅游科技、综艺体育等,经常为人们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这些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和处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课外同学们也要注意博览群书,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如走进图书馆,访问互联网站,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等,及时查阅收集、检索处理地理信息。这不仅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也是同学们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充实知识、丰富阅历的有效途径。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知识,要使自己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不断提高自己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勇于实践、创新学习的意识。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相信经过努力,同学们一定会喜爱地理并学好高中地理的祝你们成功!
三、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利用1学会分类
地图包括日照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景观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
1.学会读图
①先读图的主题
②看清图例
③注意细节
④联系实际
2.学会变图
①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
②图文转换
3.学会用图
①用图归纳总结地理规律或特点
②用图记忆
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
学习世界地理:
1、在经纬度跨度不超过十度范围内描一幅轮廓图,说出其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并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会发现你开始“脑”有“图”,“心”有“理”了,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2、找出十条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3、要在十条线上下功夫(五条经线、五条纬线)。
地理位置必备口诀一、世界地理:
0°经线:“零度经线,大不列颠伊比利亚几内亚湾”
20°E:斯堪的纳维亚山,波罗的海巴尔干,波德平原地中海,刚果盆地好望穿
40°E:东经40度,东欧平原穿,黑海和红海,东非高原边
60°E:北沿乌拉尔,南过阿拉伯海,中有伊朗和咸海
23.5°N:沙漠尼罗阿拉伯,印度河口恒三角,孟湾北侧广台湾,古岛墨中回归穿
30°N:开罗运河波斯湾,伊朗高原长青川;杭州加州夏威夷,墨湾北侧弗罗里
40°N:阿尔卑斯通里海,北疆蒙古千岛寒;西部海岸中平原,五湖渥太加美连
50°N:北海波罗东欧平,西伯利亚连白令;阿拉斯加洛基山,拉布拉多哈得湾。
23.5°S:
南非马达澳洲沙,拉普拉普平原河两巴
二、中国地理:
30°N:青藏高原横断山,四川盆地杭州湾
40°N:塔里木盆地祁连山,河套平原渤海湾
20°N;穿海口
23.5°N:“北回归线东西穿,云南两广和台湾”
80°E: 天山山脉塔里木,青藏高原穿西部
90°E:阿尔泰山吐鲁番,青藏高原孟加拉湾
100°E:内蒙古高原祁连山,横断山脉泰国湾
110°E:北起阴山贯“三秦”(陕北、陕中、陕南),南过巫山穿海南
120°E:兴安虎生吼,渤海水色秀,长江三角洲,台湾海峡游
三、其他
欧洲:小经大纬,轮廓破碎
非洲:“小东西” ,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海岸平直,轮廓完整
澳大利亚:“大冬瓜”--------大号东经度,形状像冬瓜
北美洲:“南全盘西化”--------西半球西经度
南极洲:极点为中心的大洲是南极洲
太平洋:以日界线对中轴线,大西洋以0度经线两侧,印度洋东经80度为中轴线
北冰洋:极点为中心的大洋
晨昏线的判读:
①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为晨线;由昼进入夜为昏线。
②时间法:赤道上地方时为6点对应的为晨线;赤道上的地方时为18点,对应的为昏线。
③方位法: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地球存在绕自转轴自西向东的自转,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地球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利用地球自转作为计量时间的基准。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是不均的。1967年国际上开始建立比地球自转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原子时。由于原子时的建立和采用,地球自转中的各种变化相继被发现。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地球自转速度存在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包括周年周期的变化,月周期、半月周期变化以及近周日和半周日周期的变化。周年周期变化,也称为季节性变化,是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它表现为春天地球自转变慢,秋天地球自转加快,其中还带有半年周期的变化。周年变化的振幅为20~25毫秒,主要由风的季节性变化引起。半年变化的'振幅为8~9毫秒,主要由太阳潮汐作用引起的。此外,月周期和半月周期变化的振幅约为±1毫秒,是由月亮潮汐力引起的。地球自转具有周日和半周日变化是在最近的十年中才被发现并得到证实的,振幅只有约0.1毫秒,主要是由月亮的周日、半周日潮汐作用引起的。
【教学内容分析】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运用图形语言(示意图、层级图)和文本语言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中的位置及其环境
2、学生能通过举例分析(太阳系模式图和八颗行星基本数据分析,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学生能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4、通过读图等活动方式,学生能灵活运用数据资料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具有系统的对比、分析,归纳等地理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运用课本中的图表信息,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地球是否存在生命的影响
2、学生能够通过讨论、演讲等活动方式,绘制出或勾勒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普通型及特殊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能通过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因素,初步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宇宙观,增强学生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观念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教学难点】
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提出将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如何确定地球的位置?地球是一颗怎样的星球?地球上为何有生命物质存在?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探究指导]
(引导启发)认识地球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有助于全面认识地球上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并找出这些现象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原因。搞清天体系统的形成和层次,可以帮助我们确认和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
(方法步骤)
1、利用天体系统层次图找出地球的位置;
2、将(P3)图1、2转换为(P4)图1、3,或自行设计天体系统层次图,以多种方式表示地球的位置;
3、用文字(或语言)描述不同宇宙空间尺度中地球所处的位置。描述层次要清晰。如:可按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的空间尺度顺序描述。也可用自己擅长的其他方式表达。
[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学习,并将自己的见解和设计的图表整理出来。
[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交流、展示自己的见解,但都需注重科学性,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修正错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二、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1.山岳的三种类型。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
(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略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
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
(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
① 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
(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 [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
② 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
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
(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
(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
[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
[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
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
(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
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做反馈练习9(1)]
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
(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
(2) 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
一样?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 5o到东经7 .5o ,经度间隔为15o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o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
(4) 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 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
(北京的地方时是116o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
(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o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oE)的地方时是多少?
[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
(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 。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
(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
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
②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
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说出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能够准确描述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2.通过阅读相关地图、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信息提取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气候的变化概念及分类。
【难点】
全球及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及特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媒体导入:播放电影《后天》海冰消融,冰山崩塌的画面并提问学生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气候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提问学生。
(1)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2)气候变化划分几种类型?
(3)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
(1)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3)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教师活动】多媒体呈现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候变化,图2.26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
【提问】
(1)人类的最后一次寒冷冰期出现在什么时候?最后一次冰期后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近百年来,两次气温明显的上升时期是什么时候?气温升高了大约多少度?
【师生总结】
(1)最后一次冰期出现在距今约1万年前。从此以后,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2)两次气温的升高大致在1860和1960年前后,气温大致升高了0.6度。
【提问】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并思考
(1)我国气候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地区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区域的变化跟全球的气候相比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
(1)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2)变暖最明显的是西北、东北、华北,其中西北变暖强度高于平均值。长江地区变化不明显,季节性上看冬季变暖最明显,出现暖冬现象。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3.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课本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课前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教师活动】小组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教师总结:近些年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的活动造成的,工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环节三:巩固扩展
巩固:提问学生导入中冰山崩塌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导致。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作业:收集气候变暖可能产生哪些影响,人们又是如何解决的相关资料。
四、板书设计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2-05
紧接着是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高中地理教案”。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必要步骤,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做好教案的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时需要合理组织和安排知识点。请认真考虑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使用。...
发布时间:2024-02-07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过渡:人类是在土地上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因此,土地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物质基础,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的方式不同,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等不同类型。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
发布时间:2023-11-21
今天好工具范文网要向大家推荐一篇主题为“高中地理三教案”的文章。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好的,而课件的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和完善。只有写好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才能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点。非常感谢你阅读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11-02
文档写作任务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难关,学术界渐渐开始重视范文的作用。了解范文的列举和归纳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文章整体质量和结构,范文类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高中地理教师总结”这篇文章值得一看小编特地为您推荐。...
发布时间:2024-02-08
好工具范文网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篇“高中地理老师工作计划”主题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根据公司领导的要求,我们需要认真制定一份工作计划。制定一个详细细致的工作计划对于实现企业目标非常重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解决一些疑惑和困惑!...
发布时间:2023-11-19
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2.理解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授课内容: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⑴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a):时期...
发布时间:2023-09-14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最新的有关“高中地理老师工作总结”的资讯。制作各类文档需要专业技巧和实际经验的支持,写作前大部分的人都会在网上搜索相关范文, 一篇写得好的文章可以减少处理文书工作的复杂性。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将此页面加入到您的收藏夹中!...
发布时间:2023-12-02
热烈欢迎您阅读本篇文章,好工具范文网编辑为您悉心整理了“高中地理学习计划”。相信在工作中,大家都会遇到需要写作文章的情况,而范文在教育中的价值已被人们充分认知。读优秀的范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追求人生成功和自我实现,您是否尝试过去了解一些好用的范文呢?希望大家能认真阅读此文,仅供参考。...
高中地理教案15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