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本设计紧紧围绕购物这一学生熟悉的场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通过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2、注重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除法现实模型的拓展,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需要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解决。因此,本设计在注重引导学生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的现实模型结合起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除法知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亮亮想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孤儿院的小朋友们买些玩具,可是面对商店里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亮亮不知道手中的零花钱能买多少个玩具,同学们,你们愿意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出示情境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亮亮去商店看一看吧!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说一说都知道了什么。
(1)课件出示教材42页情境图,学生观察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获取的数学信息。
(一个玩具熊6元,一个地球仪8元,一个皮球9元,要解决的问题是“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
(2)引导学生思考:要帮助亮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
生:要求出“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要知道地球仪的价钱,从图中可以看到一个地球仪8元。
2、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1)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集体交流解题思路。
预设
生1:一个地球仪8元,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元里面有几个8元。这属于平均分问题,应该用除法计算。
生2:列式56÷8,想七八五十六,商是7。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3、初步感受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先组内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然后集体交流。
预设
生:56元表示买地球仪用的总钱数,8元表示一个地球仪的价钱,7个表示可以买地球仪的个数。这个算式表示用56元买8元一个的地球仪可以买7个。
(2)教师小结。
总钱数我们可以称之为总价,一个地球仪的价钱我们称之为单价,购买了7个地球仪我们称之为数量,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数量关系: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总价=单价×数量。
4、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检验结果。
(1)生自由发言,交流检验的过程。
(2)全班交流检验的过程:一个地球仪8元,7个地球仪一共是7×8=56(元),所以计算的结果是对的。
(3)师强调:我们可以用乘法来检验除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5、迁移类推,自主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2)要求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预设
生:求“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就是“把24平均分成6份,求每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解答。列式是24÷6,想四六二十四,商是4。所以如果24元买了6辆玩具小汽车,一辆玩具小汽车4元钱。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旨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既能使学生掌握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又能体会整理信息的意义与作用,内化成自觉、灵活地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也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为此,我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实际情况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设如下几个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遵循这一理念,课始我设计了根据2分钟写12个字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个学生熟知的信息来引导新课,让学生知晓什么是策略,然后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并组织学生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我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教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合理选择相关信息列表整理,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样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时,逐步引导学生把条件与问题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在两个问题都解答以后,还让学生根据解答的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进一步体会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感受表格清晰地整理了这些对应关系。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发现和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每本练习本的单价是相同的;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练习本的单价;买的练习本多(少),用的钱也多(少)等。这些发现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清楚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初步感受函数关系,为以后学习正比例的知识打下基础。此外,我还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把信息有序地填入表格,学会整理条件与问题的方法,体会列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一点粗浅看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有一点不尽如意,恳请各位同仁指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
课本P59~61页,例4,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3、进一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表内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相应的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
运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思维更加富有条理性。
教学准备:主题图、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投影出示主题图。
春光明媚的星期天,很多小朋友来到公园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在玩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公园游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数学的问题与生活实际更加贴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依次出示两幅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观察第一幅图。得到他们在划船。每条船上有4人,一共有6条船。还有5条船空着。岸边有2个人。
(2)观察第二幅图。得出碰碰车每辆可以坐3个人。问题是这么多人要坐几辆碰碰车?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小结算法,板书算法。
从刚才大家的讨论中我们知道要解决图上的问题必须要先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板书:64=24
然后用243=8(板书)
(4)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你们能将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吗?自己试一试。
(5)讲解综合算式的递等格式。讲清书写过程与完整的格式。
【设计意图】:1、明确问题和条件为正确地解答问题做好准备。2、通过交流解答,掌握该类题目的结构特征。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书本第60页率1、2、题。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
2、引导学生完成第3、4、5题。
【设计意图】:尽可能让学生独立解答,要引导学生说出其中的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东山小学作了一次全校性的卫生评比,结果公布出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去看,你们能在这黑板上看到结果吗?(出示主题图)下面一段给树挡住了,看不到,你们能根据这幅图找出各班的成绩吗?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在图上同学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1)二(1)得了16面小红旗;
(2)二(2)班比二(1)班少3面;
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出哪个班的人数?
因为二(2)班比二(1)班少3面,可以用减法算出二(2)得的小红旗数。
列式:16–3=13(面)
2、你能说了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三(1)班比二(1)班多2面,用加法算:16+2=18(面)
b、四(1)班比二(2)班多3面,用加法算:13+3=16(面)……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都喜欢运动,老师知道有个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23页“做一做”)
师:优惠就是便宜的意思,也就是比原来钱少。你能算出现在足球、蓝球、排球的价钱吗?(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全班解快)
2、出示第24页图,让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目,独立完成。
三、总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小朋友们能用自己学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了,其实只要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一定能发现生活中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第888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让学生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难点: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倒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2探索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感知策略。
1.谈话引入:老师的年龄加上9的和再除以4,恰巧是10岁。老师今年是多少岁?
2.抢答:一个池塘内有一小片水浮莲,它每天能在水面上长大一倍,28天就把整个池塘遮满了。试问,这一小片水浮莲长到能遮住半个池塘需要多少天?
3.揭题:
师:解决上面两个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这种从结果出发,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在我们的生活中和数学中经常使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初步体验,建立模型。
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用列表、整理信息、画图等策略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将用新的策略倒推来解决新的问题!
1.谈话导入例1,课件动态演示。
师:同学们,从图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
师:如果咱们使两个杯子里的果汁同样多,现在你可以知道原来甲、乙两杯各有多少毫升吗?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突出还要有变化的过程)
多媒体补上信息: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
追问:分别起了什么变化?
2.解决问题。
①把讨论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列算式。
②交流:展示学生的表格,说一说想法?
3.回顾反思。
提问:回想一下,刚才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怎样解决的?
整理条件确定策略列式解答检验答案让学生说一说意思。
(2)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3)小组交流,集体反馈。
抽样展示出学生的方法,
可能的思路:
思路一:
+24-3052思路二:
可能出现的算法:(板书)
52+30-24=58(张)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2+(30-24)=58(张)比原来少了6张,现在有52张,原来应该有58张。
-30+40+16947()()()()()()()()()
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左向右,从右向左或从中间向两边填空,对比逆向与顺向思考方法,明白要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
2.做一做。
在汶川,加油爱心援助活动中,王子铖同学把自己收藏图书的一半还多1本捐给了灾区的学校,自己还剩25本;张玮玮同学把自己收藏图书的一半还少1本捐给了灾区的学校,也还剩25本。
两个人原来收藏图书一样多吗?
(1)学生读题、审题后,问:可不可以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指导信息整理,画线段图。
(3)出示算式,集体反馈:
小结:这题用什么方法去理解比较简便?(画线段图)
3.玩一玩。
师:我国著名数学家先生曾说过数学好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
机动:同位互玩。
师:同学们,咱们只要勤于思考,一定会感到数学好玩,只要刻苦努力,一定会玩好数学,大家一起努力,相信一定会让数学成为好玩的数学!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倒推的策略的?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整理信息?(板书:列表格摘录条件画线段图)
小结:因此,同样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但是整理信息的方法是不唯一的!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一一列举是把事情发生的各种可能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本课的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有序性;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在落实教学目标方面要避免以下问题。
不重视一一列举的有序性。某些教师认为苏教版教材在教学一一列举策略之前,每个学期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个策略,只是没有提炼出策略名称而已。特别是四年级下册学习搭配的规律时,学生已经会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搭配,因此本课无须强调有序。苏教版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编排特点是,先将要学习的策略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然后从四年级上册开始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集中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正确处理好策略的分散教学和集中教学的关系,唤醒学生已有的一一列举经验,引导学生探究一一列举策略的内涵,学会有序思考。
呆板、僵化地理解一一列举策略。教材中的一一列举策略主要是借助表格呈现的,因此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一一列举策略就是用表格呈现所有可能的策略。事实上,列表策略强调的是用表格呈现信息,一一列举策略强调的是列出所有的可能情况。用表格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只是一一列举策略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能较清晰地列出所有的可能,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掌握用列表法进行一一列举的基础上思考不用表格如何做到一一列举。
孤立地学习某种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列表、画图、一一列举、倒推、假设、替换、转化等策略。教学时,教师不能孤立地教学其中的某种策略,而应了解编者的意图,有机地将前后策略联系起来,提高策略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过程
(一)感受情境,唤醒记忆
1.以宝贝向前冲为情境,引出3道不同年级的数学题。
(1)把7个苹果分成2堆,有哪几种分法
(2)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用小数点和2、3、4最多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小数
2.引导学生找这3道题的解法的共同特点,并想一想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要注意有序性,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揭题。
【用学生已会解决的不同层次的3个实际问题为教学引子,唤醒学生关于有序的经验,并在反思解题的共同特点和注意点时,让学生感知本课教学的重点有序思考。这样的设计旨在梳理分散在各个年级的与一一列举有关的内容。】
(二)整理信息,感悟策略
例l:王大叔用18根l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整理信息。提问:从题目中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出示表格。小组先动手围一围,再将不同的围法填入表格(表格主要包含长、宽、周长、面积等项目)。
3.汇报结果。交流所填表格,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重复和遗漏的现象。
4.整理表格。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无序的表格谈谈怎样使之有序。
5.探寻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有序排列的表格,探寻表格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得出:①周长不变。不管怎样围,周长都是18米。②长、宽和面积都在变。长由8米变到5米,宽由1米变到4米,相应的面积由8平方米变到20平方米。③长与宽的差越小,长方形的面积就越大。④从充分利用资源的角度考虑,应选择面积最大的围法。
6.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回顾帮王大叔解决围羊圈问题的过程,思考有哪些收获、有哪些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归纳;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列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策略;有序思考不仅能保证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还有助于发现规律。
【本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用表格进行一一列举,并借助表格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发现数量的变化趋势。教学时要突显有序思考,可分四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整理信息。为了防止学生囫囵吞枣地理解题意,可先让学生读题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再相互交流,认识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二层,无序列举。可故意将表格多设计几行,设置陷阱,诱使学生出现重复或遗漏的情况,还可在学生汇报时有意展示有重复、遗漏现象的表格,让学生意识到无序会导致遗漏或重复,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三层,有序列举。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认识到列举时要有条理、有序,体验有序的重要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第四层,反思提升。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反思、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图中杂志为《科学世界》、《数学乐园》、《七彩文学》,图略),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
1.学生独立整理信息,理解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的意思。
2.引导学生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步骤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重点交流订阅2种的可能情况,突出有序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列表,还可以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并尝试用字母、数字、符号或其他形式表示这3种杂志,列出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
4.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简便,并说说理由。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让学生探索不列表时怎样列举所有可能的订阅情况,能促使学生多视角、多形式地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学生把解决具体问题作为学习目标,或片面地将一一列举策略理解为通过表格列举的策略,提高他们灵活选用策略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巩固策略
1.独立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一张靶纸共3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2次,可能得到多少环
2.独立思考:把小华投中2次改为小华投了2次,结果怎样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一一列举策略,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本环节旨在让学生独立应用一一列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内化一一列举策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生掌握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加深对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平移的方法解决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平移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方格纸、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同学们,前几天的课上我们一直在借助方格图研究数学问题。
2.出示:
教师:你能知道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同学们通过观察图形特点,从方格图中获取信息,求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唤醒学生的记忆,帮助后面更好地学习。
(二)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
教师:现在在方格纸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图形,你能够知道他的面积是多少吗?
2.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教师:请你自己求一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在图上标一标,写一写,画一画。
学生自己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选取典型案例。
3.讨论交流。
教师:这里有几位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1: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这个图形有占多少个方格,当数到不是整个格时,要拼一拼。
预设2:算一算的方法。在前面拼一拼的基础上算一算:11=1(cm2),46=24(cm2)。
预设3:利用平移的方法。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直接求长方形的面积。
46=24(cm2)
4.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教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利用图形在平移的过程中,大小不会改变的特性,运用割补的方法,将不规则的图形先分割,再平移,最后补成一个规则的图形,求出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学会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帮助学生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转化前、后的图形特征,感悟知识间的联系,渗透等积变形的策略,既加深了平移这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理解,又为后续的学习平面图形面积奠定了基础。
(三)知识运用
教材第88页练习二十一第1、3、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平移的知识解决了一些问题,你对平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又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说明
例5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寻找最佳方案才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及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思考过程,在比较中寻找最佳解题策略。
1.注重审题,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犯低级错误,没有认真审题就稀里糊涂做题。比如例5情境图就隐含着两条数学信息,如果不认真整体观察就很难发现,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及观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和数学思考力。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全员参与。这里的参与并不是简单的行动上的参与,而是思维的参与。在本节课中,学生审清题意之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不仅避免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而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再随波逐流。在交流中让思维得到碰撞,在碰撞中提升数学思考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
(播放歌曲伴奏)
预设
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
预设
生:北海划船。
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题》。
(板书:租船问题)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现实生活的事例引出研究内容,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审视事物和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阅读与理解
1.租船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在公园划船都有一些具体要求,划过船的学生一定是知道的。让我们一起去公园看看。(打开教材10页)瞧!这是班主任老师和她的学生在春游,你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有关划船的哪些数学信息?
生1:一共有32人,租小船24元,租大船30元。
生2:这幅图中我还发现了隐含的数学信息:每条小船可以乘坐4人,每条大船可以乘坐6人。
生3: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租船最省钱。
⊙分析与解答
1.32人怎样租船最省钱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2)自己有了方案之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组长做好不同方案的记录。
(3)整理方案之后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小船需要花192元。算式是32÷4=8(条),24×8=192(元)。
小组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如果全租大船需要花180元。算式是32÷6=5(条)……2(人),5+1=6(条),30×6=180(元)。全租大船比全租小船省钱,这个方案比较合理。
小组3: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合租大船和小船,可以租5条大船和1条小船,需要花30×5+24×1=174(元);也可以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需要花30×4+24×2=168(元)。
小组4: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是最省钱的方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1~72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强烈对比中引出转化策略
1.考考你的眼力。
出示图(1),教师问:考考你的眼力,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直观观察,学生很容易可以比较出左边图形比右边图形多了一个半圆的面积。
出示图(2),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
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5格、宽4格
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
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板书:复杂+简单)
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策略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心理学思考]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六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1),考考你的眼力,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很容易直观分出大小。然后再出示图(2),提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二、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1)回顾有关公式推导过程。
启发思考: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比如说一些图形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
反馈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呈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再次感受转化策略的作用。
回顾: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先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接下来我们是如何研究图形之间面积关系的我们又是把哪些图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梯形)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感受:在刚才应用转化策略推导出这些公式时,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转化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而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
(板书:新问题+旧知识)
教学目的:
1. 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使学生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
2、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想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底面积×高”。
3、拿出一个圆柱形物体,指名学生指出圆柱的底面、高、侧面、表面各是什么?圆柱有几个底面?有多少条高?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是怎样把因变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
让学生回忆,说一说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的面积和所拼成的长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师:今天将要学习的圆柱的体积大家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学生相互讨论,思考应怎样进行转化。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这是一个圆,那么要求这个圆的面积,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于是教师可以先把底面分成若干份相等的扇形(如分成16等份)。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展示给学生看,问:现在把底面切成了16份,应该怎样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演示,“大家看,圆柱的底面被拼成了什么图形?”
师:大家再看看整个圆柱,它又被拼成了什么形状?
师:由于我们分得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师:把圆柱拼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体积发生变化没有?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求?
引导学生想到由于体积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求切拼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来求圆柱的体积。
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让全班学生齐答,教师接着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请大家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哪一部分有关系?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可以得到圆柱的体积公式; V=SH(板书)
出示例4。
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
③计算之前要注意什么?
通过提问,使学生明确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要先统一计量单位。
(2)出示下面几种解答方案,让学生判断哪个是正确的?
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哪个是正确的解答,并比较一下哪一种解答更简单。对不正确的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积(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底面直径的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孕伏策略
1.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学生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可以用尺),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
提问:知道长方形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y求长呢
(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2.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
提问: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在刚才画的示意图上表示出来。
(预设:长增加,宽不变;宽增加,长不变;长和宽同时增加;)
揭示并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根基上产生的,新的知识总是通过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后获得意义的。因此,必要的准备和铺垫是获得新知的必由路径。课始,回顾的目的是再现和激活,再现有关长方形的特征以及面积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旧知,为本课解决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让学生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通过画图、
讨论和交流,初步体验面积增加(或减少)的几种情形,为新知学习作好方法上的铺垫。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讲述:这道题和我们过去学习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有所不同。(长增加了,面积增加了)
提问:这道题能直接求出答案吗直接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可用什么方法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指导学生画图,标出有关数据,分析数量关系。
展示交流学生画图思考的过程。
(突出:小长方形的长=原来长方形的宽)
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
提问:183求的是什么
4.回顾反思。提问:为什么需要画图(帮助看清小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长方形的宽,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式:如果求现在花圃的面积是多少怎样列式
(预设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设计意图]例题所呈现的新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尤其当只有文字的叙述时,学生往往不能直接看出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产生画图的需要。在学生初次画图时,老师适当指导和帮助;当学生画图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将数与形的意义对应起来,结合已有旧知大多能解决所求问题。其中,展示交流学生画图和思考的过程,能从学生学习体验的角度把探究新知的过程充分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认知;而列式之后让学生说出183求的是什么,再次数形对照,理解列式原理;解决问题之后让学生回顾与反思,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灵活画图。
(1)出示试一试: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独立读题,然后在图上画出面积减少的部分,再列式解答。
(通过电脑演示,突出画图后减少的面积、原来面积和现在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1505(20-5)或者150520-150比较反思:与例题相比较,这道题画图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减少部分画在原来长方形的里面)
(2)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李镇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提问: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学生画图、讨论、交流、展示。
列式为:(486)(484)
反思: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2.系统比较.发展思维。
师:这两题与例题在画图时有什么不同通过画图再解决问题,你有哪些体会
(例题是面积增加.练习第1题是面积减少;前两题长或宽都告诉我们了,而练习第2题长和宽都没有直接告诉我们。)
[设计意图]例题学习之后呈现了两道巩固性习题。第1题是对例题的模仿性应用,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体验画图作为策略的作用;第2题是综合性应用,在长和宽都没有告诉的情况下,综合考虑面积增加与长、宽增加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求出长和宽再解决问题。这两道巩固题是对例题的延伸和发展,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不断感悟画图策略在解决有挑战性问题中的作用,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
3.拓展练习,综合应用。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张庄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50米,宽4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的长和宽各增加了8米。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出示题目时逐步分解进行:(1)长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408=320)
(2)宽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508=400)
(3)长和宽各增加8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
可以先让学生在脑中画图并口答,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用画图来验证。
(第3个问题学生容易对文字叙述产生负迁移.列式为320+400=720)
通过画图,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一:408+508+88
方法二:(50+8)(40+8)5040
方法三:(50+8)8+408
方法四:(40+8)8+508
变式1:长和宽各减少8米。操场的面积减少多少平方米
(学生画图、讨论,叙说思路,电脑演示)
变式2:长增加8米,宽减少8米,面积改变吗y(变小)为什么
(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
变式3:长减少8米,宽增加8米呢(变大)为什么
(学生猜测,画图探究.电脑演示)
比较归纳: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追问:有没有一种长方形,一条边增加与另一条边减少相同长度,面积不变
(长与宽的相差数等于长和宽增加或减少的长度;正方形)
[设计意图]这道拓展题充分体现了画图策略的价值所在。教者采用一题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画图策略的过程中探索变化规律,享受数学思维活动的快乐。首先,题目出示的方式具有心理暗示的效应:先以文字的误导让学生轻易地获得答案,再通过画图的策略寻找问题的关键,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的价值。接下来的变式设计,更是把数学思维推向高潮:由各增加到各减少的演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趋向严密,由长增加(减少)同时宽减少(增加)相同长度而猜想面积变化情况,培养学生对比推理能力,再通过变化和不变的追问让学生体悟到数学辩证法思想。这道拓展题的精心设计,紧紧围绕画图策略,让学生不断猜测、验证和联想、推理,经历不同情形下的数形变化.探究图形变化中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总结全课。适当介绍画图策略的其他应用。
(寻找数学、生活、其他领域运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替换的策略,学会根据题中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相差关系,用替换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1.动画引入,学生续讲《曹冲称象》的故事。从曹冲是用与大象同样重量的石头换大象,引出替换的话题。
2.举出现实生活中替换的例子。通过为小明调换商品初步感知替换策略。
3.揭示课题,引入例1。
二、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替换策略。
出示例题1的情境: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一)分析题意,弄清条件与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句话的
2.引发思考,激起尝试的欲望。启发提示:这里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才是720毫升,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吗能否将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两个量与总量720毫升的关系转化成其中一个量与总量的关系呢
(二)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先议一议怎样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再尝试列式计算。
(三)汇报尝试情况,归纳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板演出算式,并讲一讲每步式子的意义。
借助媒体演示总结:
1.大杯换成小杯或小杯换成大杯的依据是什么
2.把大杯换成小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一共需要几个小杯也就是说9个小杯容量是720毫升,那就可以先求出每个小杯的容量。
3.把小杯换成大杯:如果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大杯,又需要几个大杯呢720毫升果汁可以倒3个大杯。可以先求出每个大杯的容量。
(四)检验。师引导:验证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想一想可以怎么检验
①把6个小杯的容量和1个大杯的容量加起来,看它是否等于720毫升;
②还要检验大杯的容量是不是小杯容量的3倍。(板书检验过程)
总之,检验时要看所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
(五)小结:替换的关键就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得出依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果汁总量不变、杯子的数量变了。
(六)学习依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将例1中大、小杯的倍数关系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你还会替换吗
1.议一议,这时还能不能替换
2.讨论如果将7个杯子全看作小杯(或大杯)果汁的总量还是720毫升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3.试列式解答。
4.小结与例一不同之处:根据大小杯的相差数进行替换时,总量变了,杯子数没有变。
三、拓展应用,巩固运用替换策略。
1.溜冰场:智力填空(分别用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①○+○+○+△+△=14,△=○+○
○=()△=()
②☆比○多1,☆+○+=10
○=(),☆=()
2.试一试:三种量间倍数关系的替换题(图略)
3.练一练:
①练习十七第1题巩固据倍数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尝试口头列式解答,并反馈。
②教材例1后练一练巩固据相差关系进行替换。
读题,弄清题意;集体分析,说出不同的替换方案(填空练习);试列式解答并反馈。
四、总结反思,优化替换策略。
1.今天学习了一种新策略是什么运用替换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你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学生总结反思)
2.师点一点:替换的策略就是将要求的某一问题用另一个问题替代。用替换策略解答的题目特征及替换时的注意点。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发布时间:2023-11-17
课前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每位教师都需要撰写这些资料。精心编制的教学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教案和课件呢?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特别为您准备了“小学解决问题教案”,希望您尝试之后会喜欢。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您能收藏并关注我们的网站!...
发布时间:2023-10-23
通过本文的主动采集和整理,编辑将“解决问题教案”呈现给大家。教案和课件是老师需要认真准备的内容,因此老师应该自己认真制作教案和课件。教案是课程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您记得收藏此页面以便后续阅读!...
发布时间:2023-12-17
发现了一些关于“分数的解决问题教案”的好东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作为老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需要注意一下了。教案是加深课程内涵的重要方式。相信这篇文章会成为您的得力助手!...
发布时间:2023-11-06
在这里我们将为您介绍“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范文”的有趣事情请看下去。老师在人品和学问方面都是别人学习的榜样,为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是需要编写教案的。教案能帮助教师选择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优方法。希望以下建议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18
好工具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这篇“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欢迎您来阅读本文祝您愉快。疾学在于尊师,每位教师都有着编写教案的心路历程。教案的准备力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发布时间:2023-11-07
教师根据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准备教案课件。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和需求制定,最好的教案课件是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吸收的。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好工具范文网小编制作了“小学美术教案”教案课件,并承诺为您提供更多市场分析和策略建议。...
发布时间:2023-11-26
教学课件的规划对于老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帮助老师更好地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每个老师都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案课件,以便顺利进行课堂教学。下文将简要地介绍和阐述“比例问题教案”,希望能给您带来新的体验和想法!...
发布时间:2024-02-08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老师都应该按要求准备教案课件。教案和课件的设计应该展现教师的思想和创造力。编辑为您整理了关于“小学美术浙美版教案”的最新资讯,希望您可以通过这些参考信息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任务或学业!...
小学解决问题教案热门十四篇
文件夹最新文章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