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好工具> 范文 >实用文 >

论坛课件

论坛课件

格式:DOC上传日期:2023-11-15

论坛课件

2023-11-15 09:12:50

【#实用文# #论坛课件#】期望這篇"论坛课件"能夠滿足您的期待讓您感到滿意,如果您覺得文中的內容有價值請分享給您的朋友們。通常老師在上課之前會帶上教案課件,因此老師會仔細規劃每份教案課件的重點難點。只有寫好課前需要的教案課件,才能讓學生高效地掌握知識點。

论坛课件 篇1

师:请大家把书翻到104页。上星期我要求大家对照课文的注解将全文仔细地读两遍,划记好弄不懂的字词句,以便今天上课时提出来,下面哪位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不懂之处?

师:没有同学举手提问,就意味着都读懂了,那我就检查一下。陈华,我想请你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翻译一遍。

生:认识到误入歧途没有多远,感觉今天是这样而昨天不是。

师:请坐。前面的翻译比较准确,后面一句有点问题。“觉今是而昨非”的意思是察觉到今天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以前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看前面,作者说自己今天回去,是辞官回去,所以说今天做法正确是指回家归隐是正确的,以前出去做官是错误的。

师:张玲,我想请你翻译“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生(较吃力):既然……既然幽深曲折的样子……寻找山谷,也就曲折的经过小丘。

师:请坐。翻译比较勉强,对照书上的翻译,要灵活处理。我们一起看,这里的“既”“亦”是连词,“既去探寻幽深曲折的山谷,有经过了崎岖的山丘”。看来大家对课文上没有详细注解的句子还是不太会翻译。以后一定要把课文的注释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好,下面我想请大家把全文齐读一遍。归去来兮,预备起!

师:恩,读完了。但是我总感觉大家读得少了点味道,我们读诗词文章的时候要读出自己,要从作者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只有找到共鸣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文章的情感,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情思。这回我想请大家当回老师,我来当回学生。大家听听我是怎么读的,你认为我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不到位,大家可以指出来。

生:我觉得“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要读得更恬淡些,因为我觉得作者此时心情是平静的。

生:“乃瞻衡宇……有酒盈樽”应该读得节奏更快些,此时作者回家心情是急迫的,要体现他回家的高兴心情。

生:首句“归去来兮”声音不应太高,应稍低一点。

生:“田园将芜胡不归”要读得更有变化,“田园将芜”声音要高些,“胡不归”要降下去。

(师要求生读,生说读不好,师又照生的说法读了一遍,众生笑,鼓掌)

生:“既自以心为形役,悉惆怅而独悲”,要将“独”字读得重一点,体现作者个人感受。

生:“怀良辰以孤往”到结尾,应该平和一点,此时作者上平稳的心情,怡然自得的心情,而你却读得太重了。

……

(学生一口气指出不下十处不妥之处,我有的表示接受,有的不置可否)

师:刚才大家指出了我的不足,看来大家对文章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了,我想请大家再大声的自由的将本文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感情。

师:停下来,基本上大家又读了一遍,刚才我说了读文章要读出自己,要找到共鸣,文章中哪些句子引起了你的感触,就是共鸣,有了共鸣,才能更深入的体会文章的内涵,不管你的感触是什么,只要能引起感触就是好的。哪位同学说说体会?

生:“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引起了我的共鸣。有时候一个人太自高自大,一旦从高处跌下来,将是致命的。那时后悔都来不及。(该生曾经中考受挫)

师:你由这句话想到了自己的经历,从而想到为人处世的道理,不错!

生:“悦亲戚之情话……泉涓涓而始流”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来自农村,很喜欢农村的景象,尤其春天的时候,万物复苏,到处散发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很欣赏“舟遥遥以轻样,风飘飘而吹衣”这句话,感觉非常飘逸。

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引起了我的共鸣。在当时作者不同流合污,宁愿归隐,我觉得他有神仙风范。

师:哦。你很欣赏他的.这种风范,是吧?(生点头)我希望你以后也像他那样有仙风道骨。

生:“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引起了我的共鸣。小时侯住平房,经常可以在家门前散散步,看日出、夕阳,可是后来住进了楼房,人们都用防盗门关着,没有了以前那样悠闲了。(她还说了对“门虽设而常关”句不太理解的地方,我也回答了,可惜不太记得中间过程了)

生:“乃瞻衡宇……稚子候门”特别引起了我的共鸣。我是寄宿生,一到周末,回家时的心情和陶渊明此时的心情一模一样,只想快点到家……

生:“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引起了我的共鸣。那天我从南郊公园走到新中路口(其他学生惊讶,有很远),看见立交桥下很多树上发了芽,不是黄色,也不是深绿色,而是一种油油的绿,感觉特别舒心,特别……(有点形容不出)

师:哦,你觉得那种绿像流水一样流入你的心里去了,是吧?

生:对!就是那种感觉,那天又下着细雨,在雨中欣赏,感觉特别美。

师: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暂且说到这儿,请同学们回去在仔细品位,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到底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是悲伤还是愉快,还是两者皆有?好,下课!

自评:这节课是借鉴了李镇西老师的上法,先开始在自己班上(105班),设计不够成熟,感觉并不好,后来在103班上,重新构思了一下,上成上面那样,自我感觉比较好。当时有一师大毕业生听课,课后她对别的老师说从来没听过这样的课。我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反映,下课后因为有其它事情就没问学生,恰好那天下午教育处抽一些学生谈师生关系,恰好有103班的学生,后来教育处主任对我说,103班一学生说,今天潘老师上了一堂好课,简直太好了,你知道他怎么上吗?以前从来是学生读文章,学生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评价学生,今天他要我们当老师,评价他,真是太好了。得到学生肯定我就放心了。当然这堂课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以后要努力做得更好。昨天(3月2日)又上了一课时,完全放开,要学生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学生形成了辩论,有认为喜大于悲的,有认为悲大于喜的,各有道理,一直辩论到下课,还没分出高低,我最后说,过程大于结果,究竟是怎样的,希望他们课后再去研究,没有公布我的观点。可惜,我还没有更先进的设备,不然把那堂课录下来,发上来,可能更有看头。

希望老师们对我这堂课再提意见!

论坛课件 篇2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知道这是哪里吗?”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于是有学生解释说:“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我趁此引向末段:“非常正确。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几个字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了。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并传授朗读技巧:“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出感情,比较出差别。”

读完后大笑起来。

我积极肯定:“看来我们已经品味出三种不同的感情基调了。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

“欢快,轻松。”

“中速呢?”

“认真,郑重其事。”“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

“沉痛。”“悲凉。”

“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非常正确!请用中速再朗读一遍。”

课上到这里,我再次体会到品味涵泳,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课文中任何一处精彩的语言,都不能放过,都要“做足文章”。

“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开始我们就说,要把这堂课上成‘快乐语文’课。各位感受到快乐了吗?”

这时我突发奇想:“汪曾祺老先生假如地下有知,会怎么说?请你假设一下。”

然后转移话题:“接下来我们再感受一件快乐的事情。知道什么事情吗?”

“刚才我们学习的胡同文化是哪里的?”

“北京。”

“对,北京。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南方的、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在高中新开设的课程。从课内引申出去,扩展联系,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最常用、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我先做一番介绍:“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古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京城通往福建沿海的唯一陆上通道。历代官兵防守严密,南北商贾络绎不绝。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来往的商旅及驻军禁不住诱惑,纷纷定居下来,于是这个古镇人丁兴旺,阜盛繁华。由于她处在大山深处,至今还保存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的关注。”然后问同学:“这个古镇叫什么呢?”

“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就是我们江山市的廿八都镇。先请大家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学生哗然。

我点击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主持人胥午梅的播音报道--

“日前,建筑学者和考古专家在浙江省江山市附近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其保存格局之完整,考古和民俗文化价值之丰厚,在全国都属罕见。这片古建筑村落,总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中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民居有三十六幢,文昌阁、大王庙等大型公共建筑十一幢。漫步在长约一公里的古街道上,两旁素雅古朴的黛瓦青墙,错落有致,高耸的`门楼,精巧的天井,层层叠叠的马头墙,栩栩如生的木雕和壁画,还有雅致秀丽的枫溪古桥,使得整个古村落融建筑、绘画、雕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出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浓郁典雅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而民俗学者考证,这个古建筑群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我往下展开:“是的。廿八都的居民除了当地土著外,大多为来自各地的商旅和驻军的后裔。古镇四千余人,却有132种姓氏,9种方言。历史形成的移民现象,使古镇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与我们江山市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完全不同,专家学者称她为‘文化飞地’。”

学生颇为惊讶。

我接着说:“我们身为江山人,对这个远离县城,处在大山深处披着神秘面纱的古镇了解得却不多。你们想了解吗?”

我继续引入:“好的。提起古代十大名关,我们都会想起嘉峪关、山海关、函谷关之类的,殊不知廿八都镇南端的枫岭关也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历史上有‘操七闽之关键,筑两浙之藩篱’之称。”

学生纷纷称奇。

“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曾在此驻扎过,知道是谁吗?”

学生摇头。

“他就是明代的郑成功。郑成功和他的父亲曾驻扎于此,并留下了‘猎岭晴岚’的遗踪。”学生颇为惊讶。

我“降低难度”:“廿八都的出现与另一位名人直接相关。他是谁呢?”

“对,是黄巢。自从黄巢‘刊山七百趋福州’,开辟仙霞古道后,廿八都开始兴起。这里的不少居民还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的后代呢!他们中不少是河南人,至今还有踩高跷的民间习俗。”

学生笑了。

我接着说:“我们正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想把廿八都古镇列为我们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吗?”

“想!”

“好的。那现在就分分研究小组,以十人为一小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自己准备研究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廿八都古文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

各组热烈讨论起来。

讨论之后,我请各小组长介绍一下本组的课题名称,同时让大家推举一位打字速度快的同学上来,边听边打,将各组的课题名称打上屏幕。

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各组的研究子课题,有的研究黄巢当年怎么开辟廿八都,起义军中的一些人马是怎么留下来的;有的研究郑成功在廿八都的时间及活动情况;有的研究商旅留在廿八都的主要是哪些地方的人,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大兴土木形成大建筑群的;有的则研究起了廿八都的特色食品“铜锣糕”。

我看下课时间已到,就说:“具体的完成时间、研究方式、成果形式等等,还需要再细化,我们在下节课专门组织交流。好吗?我们搞研究性学习,并不要求达到专家的研究水平,主要是借此改变一下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有了今天的起点,说不定若干年后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的嘉宾席上大谈廿八都飞地文化的就是我们同学中的某一位呢!( 学生笑 。)

于是本节课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论坛课件 篇3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注重了方法的指导。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利用资料,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 yuè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 rǔ 。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点评:在这里,既有学生方法的传授,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让学生说、让学生背、让学生读、让学生谈,时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

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

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点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及自我体验品味、思辨,读出了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充分展现。 )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观看影片,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孔子及其精神的伟大。 )

本课是李老师在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工作会上所上的两节示范课,其亮点颇多。

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角色定位适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对文章的理解中,教师将发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只是起引导、指点、促进的作用。对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成果,从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读。

二是教师深得本文主旨,善于营造乐学的氛围。文言文的学习,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感到难懂、枯燥,但由于教师创造了一个乐学的环境,学生置身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激发,于是放言无忌,妙语连珠,教学目标得到很好的落实。

于是,我们看到,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在这两节课得以实现:知识与技能得到了落实(主要表现为语言的习得,如正确的朗读,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过程与方法得到了重视(主要表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及各种读书卡的呈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了熏陶(如让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了解有关孔子的思想、为人、为师、为学的态度,课后让学生写我心目中的孔子的论文等)。

总之,本课的教学,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与借鉴。

论坛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第11-13页

教学要求:

1、了解论坛的组成和使用。

2、能够浏览论坛中的帖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进入论坛

论坛的英文名字叫做BBS。

2、论坛真精彩

论坛有许多板块组成,以个板块中可以包含多个子板块。每个板块下有许多主题,进入主题就可以看到许多人发的帖子。学生在论坛中进行浏览,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3、开眼界

学生一起来看该部分内容,了解在论坛中的各种规则和知识。

三、练习

登陆到论坛中进行浏览,并和同学们交流浏览之后的见闻。

教学后记:

论坛课件 篇5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是谁在唱歌?

背景: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所见》,全文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在此之前,学生学的古诗并不是很多,也较少接触古文,对于一些古诗词理解不清楚。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重在让学生朗读感悟,而不能由教师通堂讲解,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应把重点放在吟诵上。在小学一年级教学古诗时,不再要求教师逐句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更多的让学生自己朗读感悟,虽然如此,也并不等于教师对于诗句的意思根本不加指导,而使其放任,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我在课堂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案例描述:

我教学《所见》这首古诗,学生初读古诗后,我开始引导学生边读边理解诗的意思,当然,是一句一句逐句理解的。第一句牧童骑黄牛学生较易理解,虽然他们之前不知道牧童的意思。接下来的事情却让学生和我都兴奋了起来。以下是教学片断:

师让生齐读第二句:歌声振林樾。

师:谁来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生没动静,可能被振林樾三字吓倒)

我一见状,改从最简单易懂的歌声开始,学生开始活跃了,马上有一生说:是蝉在唱歌,而且声音很大,整个林子到处都是它的声音。(因为我在初读古诗时为了让没见过蝉的学生熟悉蝉而和他们解释,最突出提到的就是蝉在夏天最明显的就是在树上叫,学生则意会为唱歌)

师问:歌声到底是指牧童的还是蝉在唱歌?

生:是蝉在唱歌。

另一生:应是蝉,因为蝉在夏天会唱歌给我们听。

(经过两位同学肯定,班上同学竟再没异议,可能我讲的蝉叫声太深入人心了。)

师:不用着急,同学们都认为是蝉在叫,老师却好像觉得更可能是小孩在唱歌。那么到底是你们对还是我对呢,到底谁最后赢,请继续往后读:

生:意欲捕鸣蝉。

生:老师,鸣蝉是说蝉在叫,是蝉在唱歌。

另一生:百鸟争鸣就是和鸣蝉的鸣是一样的。

生:我们是对的,我们赢了。(学生欢呼雀跃,为自己能找到证据说服我而高兴万分)

师:不到最后还不知谁输谁赢呢,请继续读最后一句:

生:忽然闭口立。

师:请全体同学做闭口立的动作。(生踊跃)

师:小孩闭口,为什么闭口呀?

有生曰:因为一开始他没有闭口,他在唱歌。

师:由此可见了,歌声是谁在唱?

学生们齐答:牧童。

在学生们心悦诚服的认输中,我的教学任务也轻松完成。

教学反思:

备课时,我并没有如此设计,而是想着一句句讲解给学生听或让他们通过朗读自己理解,万没想到看似简单的歌声一词会引起学生质疑,从而牵动全局,把整首古诗都联系在一块了,我马上利用学生喜欢赢老师的心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通过朗读自主理解,引导他们更好地感悟,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赛,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诗意,更注重了文本的整体性,收到了意外的好效果。

在平时的备课中,我们总会想当然地把一些问题以自己的观点处理掉,就像我上课时的歌声一样,我根本没有意料到学生会把这么简单的东西混淆,而实际情况是,在孩子们的心里,蝉的叫声并不亚于小孩的歌声,而这些,偏偏被我们忽略了。

看来,要想做一名好老师,设计好每一堂课,还必须得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学会以他们的眼光一起去看待自然的一切,理解他们,尊重他们,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尊重孩子的独特感受,也只有这样,你的每一堂课才会是好课。

论坛课件 篇6

师:这节训练课,是想象表达训练课。请同学们根据一则材料,按训练要求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多媒体屏幕显示文字材料:据说,今天早晨,外星人的飞碟坠落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岛一丛林深处,外星人逃之夭夭……

1.假设你是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物,听到这则消息,你是怎么想的。

2.根据你所假设的身份,简明、连贯、得体地给所属单位或有关人员描述事情发生之后的现场情况或想法。

根据你所假设的特定职业,充分发挥想像,介绍你因这件事所引发的工作或研究的进展情况。

师:思维要灵活,想像要丰富,表意要清楚。先按口头表达的第一项要求,说说想法。

生:假如我是电视新闻制作中心的负责人,我会带领人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采写新闻,抢先向全世界报道这一消息。

师:争取第一时间,抢发第一报道。新闻责任感很强,很好。

生:假如我是影视制作人,我将组织人马开赴现场.从速拍摄(外星人历险记)。

生:假如我是一个作家,我要迅速前往现场采写纪实小说《外星人飞碟坠落记》,引发人们对外星人及飞碟的兴趣。

生:假如我是故事大王,我会马上前往现场,编写《外星人地球遇险的故事》。

师:文化思路宽广,影视、纪实小说、故事纷纷上马,不错。想像思维可再宽广些。

生:假如我是玩具制造商,我将带着工艺师赶边现场,现场制作飞碟模型,研制玩具飞碟,并批量生产。

生:假如我是电器大王,我会现场搜集、研究飞碟的技术资料,将飞碟技术应用到电器的设计上。

生:假如我是旅游资源开发商.我会带上工程设计人员到现场,研究在飞碟坠落现场建造飞碟旅游胜地的可行性。

师:多路商战英豪的市场意识很强,头脑灵活,有眼力,有气魄。

生:假如我是飞行器设计师,我要亲临现场考察,研究飞碟的技术优势,将其运用于飞行器的制造上,研制出更先进的飞行器。

生:假如我是飞行控制中心的'安全员,我会快速赶赴现场,调查飞碟坠落的原因,为航空安全防护提供更充实、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师:视野高远,思维层次很高,极富科学精神,祝你们成功。

生:假如我是一个生理学家,我将想方设法找到外星人,检查、研究外星人的肌体结构功能,了解外星人与地球人的肌体构造有何区别,由此探索外星人与地球人在性格、志趣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师:(惊喜地)这可是科学前沿的重大课题,一项前所未有的开拓性工作啊:

生:假如我是中学教师,我会带领我的学生到现场参观,引起学生到太空探秘的兴趣和志向,培养学生的科学动机。

师:刚才,同学们遐想纷呈.表意清楚,扼要明了,真让老师惊喜,相信第二项训练会完成得更好。但我想问问大家,完成第二项要做到--

生:描述要活灵活现,让人若亲临其境、感同身受。

生:新闻部吧?我是小梁,我已飞抵汕头,到达南澳飞碟坠落现场。现在,我把这里的情况介绍一下:外星人的飞碟是于今天早晨6点20分坠落在广东汕头南澳岛西部黄花山森林公园丛林深处的,飞碟外表只见些许撞损。当地有关部门人员于7点10分就赶赴事发地点,采取积极措施:第一,保护现场;第二、火速向上级有关方面汇报;第三,出动直升飞机搜索外星人去向;第四,沿环岛公路全线防范外星人向海上出逃;第五,做好安置、接待外星人的一切准备工作。截止到下午4时,国内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46人先后赶抵现场,但尚未发现外星人的踪迹,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和飞碟坠落的原因未明。

师:想象丰富合理,表达恰切得体,挺有新闻味道,行!

生:生物工程研究室吗?我是肖剑。外星人已找到,有三人。他们身材高大,约为地球人的两倍,身穿灰色透明宇航服,手、脚粗而长,节骨、筋腱突出,肌肉丰满;上身圆而鼓,脏腑鲜明可见;脑大脸长,五官分明.但眼睛深陷,眼球红中带蓝.闪射白色的亮光;鼻子直而大,喷出烟状白气;嘴巴大而厚。露出尖短白齿;耳朵厚而长,似有双孔。整个长相与机器人颇为相像。有趣的是,外星人丝毫不畏惧地球人,我们吃的东西他们也吃得津津有味,只是他们吃得很快,食量很大。他们不时向人们招手说些什么,说话没有停顿,声音很高,语速很快,说话时,眼睛、鼻冀、耳朵与嘴巴一起抖动,逗死人了。我已从不同角度拍了好多照片,至于能否对他们进行肌体及生理上的检查:还有待于疏通多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征得外星人同意。现在,现场人头攒动,四方仍有人群涌来,都想争相一览这些天外来客的尊容。

师:不愧是生理学家,描述逼真具体。给人心驰神往的诱惑,真想一睹为快。

生:顾工,这真是一块旅游宝地。飞碟坠落此处是黄花山森林公园。南澳距台湾仅近二百海里,太平洋主航道从这里通过,历史上是闽南、粤、台三省总兵府所在地,长山岛炮台、烽火台古战场和传说中的“宋并”“金银岛”等多处名胜古迹散布全岛。如果我们能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并通过有关方面征得外星人的同意。买下飞碟.在南澳建起一座集自然、人文、科技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海岛旅游城是完全可以的。这样吧,顾工,你们全面实地勘查一下,搜集有关资料,拟出可行性报告,送交有关部门研究。

师:以事实为依据,以想像为佐证,想法描述得不无道理,相信你的可行性报告会获得批准的。

师:我真佩服同学们,都有个聪明的大脑,思维的通道一旦打开,就涌动着川流不息的创造活力。同学们能否说说,你们的创造力具体表现在--

生:具体表现在能将实际上根本不会发生的事说得活灵活现,如“小梁”与新闻部的通话。

生:都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发挥自己的思维进行想像,如假设各种身份的同学们所想像的。

生:更重要的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将经验中的事物加工改造成新事物,如“肖剑”对外星人的描述,就受到了“卡通”与“机器人”的影响。

生:还有,能运用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加以想像,如“肖剑”想像的“当地有关部门采取的积极措施”,旅游资源开发商的“现代化国际海岛旅游城”的设想等等。

师:是啊,为了抒写某种情感,揭示某种意义、起到某种作用,我们既可以调动生活积累,发挥意识活力,把经验中的事物加工改造生成新事物,也可以将实际上根本不会发生的事,说得活灵活现,让人感同身受,这种思维活动是表达过程中最富创造性的活动。这些训练无不说明,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运用语文能力,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获得创造的话力。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书面表达,注意把积累的知识经验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大胆发挥想像。

论坛课件 篇7

小博士论坛:我家的低碳生活

活动目标:

1、了解家庭用电用水等情况,学会节约能源的方法。

2、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认识节约水电等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小朋友们,在茫茫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她孕育了万物,养育

了全部的生命,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地球仪),你们看这是什么星球?

教师:地球上彩色的部分代表的是什么呢?

教师:“彩色的部分就是我们生活的陆地,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水和电称之为能源。

(二)互动探究。

1、了解资源重要性。

师:地球上可以利用的能源越来越少了,用电也面临着危机。如果我们没有了电的话

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晚上,峰峰在家里看电视,爸爸在书房工作,妈妈在厨房做饭,突然没电

了。

a:请幼儿想想你这个时候会怎样?

b:再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你会怎么做?

2、如果我们不想过没有电的日子,你会怎么做?

引导幼儿节约能源,离开时记得把电源关上等。

3、那么我们每个家庭用电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回忆平时在家有没有做到节约能

源?

4、师:老师很想知道,哪个小组用电量最少?(全体幼儿分四组,分别在四个箱里

找出节约能源的图片。)

(三)每组幼儿介绍节约用电的方法。

(四)看图片,师生交流感想

1、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浪费电能源的现象。(观看VCD)

2、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从什么地方做起?(节约能源,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从平时生活做起。)

活动延伸:能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节约能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请幼儿为节

能能源宣传作一幅画,表达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论坛课件 篇8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

(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的人,我们要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5:(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还提出一个问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什么意思?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如果要你分类摘抄的话,你准备怎么分类呢?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要探究,就应该先找到探究的钥匙。(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人不知”的“人”是谁?“知”意思是“了解”吗?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观看网上文献资料片《文化巨人--孔子》第九集《中庸至德》 (网2550/jrkz/)

论坛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 、“畔”通“叛”:背叛)

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再读全文,提问: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7、整体归纳: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

五、课堂延伸:

延伸部分的我还没设计好,请各位出出主意,怎样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  :)

论坛课件 篇10

学生:中国人讲究道德,民族精神就包含在道德里面,比如受灾群众受到支援

学生: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但是我们用大刀把日本赶出中国

教师:他的发言使我想起一首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事东北抗联的歌

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比如公交车上有人会为老年人准备椅子,还有残疾人,我没有想好

教师:所谓的民族精神有很多,今天只想讲一个,之前,有一件我记忆深刻的事件。将近前,一位帝王,在位的46年众进行了46年的战争,对手是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秦始皇的时候就骚扰中原,但是秦始皇只好修筑长城。在汉武帝之前的两位皇帝都受到匈奴的骚扰。在战争中涌现出卫青霍去病等英雄,使中原士兵扭转了对匈奴作战的劣势。在这位皇帝去世之后的23年,匈奴最后瓦解。一部分迁入中原,一部分逃往欧洲。

我又想到:的那场大水,刚才有同学说过了。这看出了中华民族是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那场大水淹没了中国广大地区。但是无数官兵无数群众日以继夜地修筑大堤抵御洪水。记忆最深地是一棵小树在洪水里摇摆,一个孩子在上面抓着,抓了一天两夜。国家领导人在洪水泛滥之际也来到了洪水泛滥之地,一位领导人说:中华民族有能力战胜一切困难。我也是这样看的。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黄河颂》,创作于1938年,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进行全面侵华,而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对外不抵抗,但是人民却要抵抗,如东北抗联,如杨靖宇烈士,几天几夜不吃饭都要打鬼子。他牺牲之后,日本人解剖他,胃里有的只是棉絮!

于是,中国全面走上了抗战道路,如松沪会战等等。国民党正规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今天,我们就随着《黄河颂》,走进那段悲壮激烈的历史里面去。我们先感受一下。

教师:听了这雄浑的男高音之后,大家感受如何?不论在前线还是后方的中国人民,你认为听到这首战歌的时候会感受到什么?

学生:惊涛拍岸……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说明我们中国景色秀丽,很多英雄故事发生在黄河,体现民族精神

教师:他感受到了这种雄浑的气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多少英雄都再黄河的怀抱中产生。不过我对他的朗读还有一些建议:其实作品开始:我站在黄河之巅,直到劈成两面,都是作者看到的黄河的景色。不过刚才他朗读的时候语速太快,有些停顿没有体现。

现在我来给大家朗读一下,注意一些断句。

教师:大家刚才朗读的可以说是诗歌的第一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作者的视角是有变化的。大家看看,作者在这部分有哪些视角?有什么变化?

大家看看,惊涛拍案,是一个切面还是一个全景?

教师:我觉得还是一个切面,写出了黄河之水的汹涌壮丽,这是一个近景(板书)

教师:对。从昆仑山到黄海之边。路上是九曲连环,有同学知道九曲连环的意思?

教师:黄河流经几个省?九个。因此,称之为九曲连环。近景写出了黄河的雄浑气魄。但是既然是“颂”,就应该有歌颂,请大家朗读后面,看看有哪些歌颂

教师:那么它是不是把后面分为三个部分呢?这三个部分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呢?重点从哪一方面?

教师:如果要概括部分的话,是不是应该找每节重点词语?你们发现没有?

教师:我觉得刚才她的思考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从黄河的历史来谈黄河的'作用的。我们的文明是从黄河起源的,传统文化中,黄色就是一种比较高贵的颜色。不仅因为黄河的水是黄色的,还有黄色的土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

教师:对,黄河是天险,起了抵御敌人的作用。比如刚才举到的汉代打匈奴的例子。同样,日本侵略的时候,黄河也是天险,它保护了中华民族,

学生:我觉得精神是关键词,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哺育了中华儿女,使中华儿女有坚强的毅力和精神

教师:所以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大家同意吗?

教师:所以第一部分是从历史上说,而第二部分是从军事上的地位来看的,第三是从精神方面来说

教师:对,我们所说的黄河滋养的中华民族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大家和我一起再朗读一次

所谓黄河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样的精神?

论坛课件 篇11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

4、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

5、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读题。

2、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隐居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寻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4、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理解不理解的字词

1、诗中写了哪些人?。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理解字词

只深

4、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引导学生假想自己是诗人在朋友小屋前的松树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范读,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四、看图理解诗意,练习背诵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怎样的情景。

2、结合诗句说说整首诗的大意,教师相机指导。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指导完成课后练习3第(1)题。

六、指导写话

看图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我们仿照第一课中的那位老师,也把这首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朋友听听。

先分小组说一说,再写下来。

寻隐者不遇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从《寻隐者不遇》描写的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3、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了解诗人来理解诗意。

4、初步学会比较朗读诗歌进行诗歌鉴赏。

5、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教学准备

CAI课件挂图《寻隐者不遇》诗歌板书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吗?这首歌的歌词就是宋朝苏轼的水调歌头,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精粹,很多诗词千古年来被人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唐诗,学习之前,想请同学们吟诵几首学过的古诗,谁来?

生:

2、师:此诗的诗人是谁?追问:还会吟诵李白诗人的诗吗?

生: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早发白帝城、静夜思

(由个别吟诵引导至齐诵)

3、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学习《寻隐者不遇》来结识另一位诗人,贾岛。

板书:贾岛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诗歌(指挂图范读)

2、学生反复读。师:谁能象老师这样读?

指名读: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生边读师边划出诗歌的停顿、重音)

分组读,齐读

3、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

生:1、2、3

4、师:同学们能从短短的诗中读到这些真不简单,诗人能用二十个字写下来,更不简单,让我们再一次齐读。

用二十个字写下来,更不简单,让我们再一次齐读。

生齐读

三、知诗意

标题释义

1、(课件演示)师:我想请教大家《寻隐者不遇》是什么意思?

生:寻,寻访;隐者:隐居在山中的人;不遇:没有遇到。

师:这里的隐者可不是普通的山村野夫,古时候不愿做官在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叫隐者。

2、读诗题

指名读诗题

师:你是带着什么感情读的?

(崇敬、失望)

齐读诗题

理解词义读

1、师:很好,理解词义能帮我们更好的读懂诗,大家找找诗中还有不懂的词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探讨。

2、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词义。

(课件演示)寻/隐者/不遇

(寻访)(没有遇见)

松下/问/童子,

(未成年男子,书童)

言师/采药去。

(说)

只在/此山中,

(就)

云深/不知/处。

(山高,云雾缭绕)(去处)

3、理解词义后生自由读

4、齐读诗歌(男、女生读)

理解诗句读

1、师:今天我们要反复读这首诗,争取做到每读一次要有不同的感受。下面同学们四个人一个小组一句一句的读,一边读一边想象,读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读,自由说

2、生描述师相机(课件演示灯片1、2)。

师:不错,想象合理,说得也很好。大家看,刚刚读时,你们有没有仿佛看到这个画面。指名学生用诗描绘画面。你们知道吗,你们仿佛看到的苍松和白云是诗人用来衬托靠采药为生的隐者有着松的气节和云的高洁,是隐者生活的写照。松,云,诗人运用多么巧妙!我们把诗句再连起来读读好不好!

3、齐读诗歌

理解诗意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2、生先自己练习说,再指名说。

四、晓诗人

过渡语:说得很好,贾岛问,童子答,此诗的巧妙就在问与答。(课件演示)

1、师:你们能通过童子的回答猜出诗人的提问吗?

问答满怀希望

(你师傅到哪去了?)(言师采药去)(失望)

贾岛(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药吗?)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具体是在山前,还是山后)(云深不知处)(茫然)

2、同桌对叙,指名角色扮演

3、师:诗人寻隐者不遇,望着云雾缭绕的高山,是怎样的情?

生:失望

师:是呀,贾岛满情希望去寻隐者,听童子说云深不知处,他一阵茫然,你们能再次通过童子的回答体会到诗人心情的变化吗?

(课件演示)

4、再次体会角色扮演(灵活环节)

5、有关诗人

师:诗人以答代问,六句话简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这是诗人认真推敲得来的。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贾岛推敲的典故。

(课件演示)

推敲典故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年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师: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一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最开始用推字,思考后又改为敲字,在驴上引手做推、敲,没注意一头撞到韩愈的仪仗队,被随从押到韩愈的面前,贾岛将作诗下字未定的事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立马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做敲字佳矣。这样,两人竟做起了朋友。

6、比较朗读初步完成诗歌鉴赏

师:贾岛的诗以字句锤炼取胜,为人们所欣赏,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有一大特点,大家比较读下面两首诗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诗歌:望庐山瀑布寻隐者不遇

生自由读,读后谈感受。(生:读李白的诗,壮丽,读贾岛的诗平谈)

(有关诗人)师:对了,贾岛的诗歌风格清淡,这也许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贾岛最开始出家为僧,后还俗,多次考进士没有考上,因此诗歌很少有昂扬的气势,但他的诗歌平淡中蕴涵深沉,象这首诗就一波三折,这是很难做到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

生齐读古诗

师: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风格不同,要读懂诗,就要先读懂诗人。

五、入诗情

师:贾岛的这首诗平淡中蕴涵深沉,下面两段音乐,认真听,你觉得哪首乐曲接近这首诗的风格特点。

(课件演示)

1、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心中吟诵,并做出选择。

2、配乐、画齐读诗歌。

3、齐声背诵

六、出诗景

师:贾岛寻隐者不遇后是等待,还是扫兴而归,我们不能得知,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首《寻隐者不遇之后》的诗歌。写完的同学试着谱曲吟唱。

(课件演示)

展示学生作品。

七、总结:同学们的诗真是精、雅、美。平时,我们不仅要读诗、赏诗、还要会写诗、唱诗,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诗情画意。

板书: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唐朝)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牧童立在何处?

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后两句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备课手册上对这句话的解释为:牧童行走间,忽然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了唱歌,跳下牛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盯住鸣蝉。而教师用书上则比较隐晦,回避了这个问题,说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课间,有老师问我,牧童立在何处呢?我想,应当是立在牛背上。原因很简单,牧童停止歌唱和行走的目的是什么?捕鸣蝉。蝉在何处?蝉在树上鸣。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生活的经验,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这些蝉一般都在高大的树木的躯干或者枝头鸣叫。我不会爬树,往往时候伙伴们用一只竹竿,在竹竿当头绑上一个细铁丝弯成的圆箍,上面套上塑料袋或者网袋,用来捕蝉。因为太高了,我们够不着。所以,从高度的角度来说,跳下牛背的牧童是几乎没有机会捕到蝉的,所以他应当是站在牛背上,凭借牛的高度让自己捉蝉。此外,从整首诗的风格来说,立在牛背上的牧童更符合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

论坛课件 篇12

师:(板示:致橡树  舒婷;微笑着面对六人围坐形成弧形的六组学生)同学们,这节课是自读课,我们要自读的课文是舒婷的《致橡树》。自读,主要是大家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可以吗?(交代“任务”,强调“自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读时可以仔细些,并且要看一看课文的自读提示。(很快导入“自读”。没有多余的介绍,侧重让学生去“读”。)

师:(几分钟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请你先读,要不要到前面来?

生①走到台前朗读。

师:这个同学读得非常好!节奏、情感都把握得很不错,读出了诗人爱情的观念。不过,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在读“不,这些都还不够”时读得比较柔弱,为什么你这样处理,而不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那样的强烈语调?什么道理?(听读何其仔细,且用“请教”提问,教者的导引,匠心独运。)

生①(思索片刻)我觉得这样读感情深挚。

师:你能够从这首诗本身的内容和角度来讲一讲吗?(向思维纵深引导。)

师:否定就应该强烈一点,读成“不,这些都还不够!”为什么反而要弱化语调?

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怎样读更好,为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深研细究。)

生②:我们这一组认为这一句是对旧的爱情的否定批判,下面提出自己的新的爱情观,读得响亮一些强烈一些才好。

生③:我们认为这一句朗读时语调应该弱化,这样读对感情的深化很有作用。

师:这也是有道理呀,还有其他意见吗?(充分让学生畅所欲言,调动其思维向纵深发展。)

生④:我认为这一句读的时候弱化好一些。强烈的语调,显得急促,没有回旋的余地,给人一种被悬在空中的感觉,不实在(辅之以手势,以求形象),所以,弱化语调的读法更好。

师:很好!说得很有道理。同学们刚才对问题的思考很深入,回答很好!这里读的语调强化好,还是弱化好,我在读的时候没有想到(坦诚之至)。这里弱化,下面逐渐强烈起来,这样处理,也是很重要的,为了后面的扬,前边怎样呢?(生:先抑)对,先抑,然后再扬。我想到的是,诗前半部分的“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中的“攀援”、“痴情”,这全是错的吗?全错了,所以被诗人否定了;接下来的“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中的“不止”“也不止”后面的“泉源”和“险峰”,全错的吗?(学生议论)不全错的;前后构成排比,否定的情感好像逐步在弱化,对不对呀?当然,同学们处理成强化语调,也可以,关键是你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学生讨论发言之后,结合诗句要言小结,深化了学生的理解。)

师:现在我们来集中讨论一个问题: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喜欢?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我们还不太喜欢,为什么?(及时提出新的内容,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这种“深化”又见匠心。)下面我们可以分组讨论,讨论好了由一两个同学代表小组说出意见,好不好?(学生齐声,好!)但我们先要推选出今天这场讨论的主持人,主持各小组的讨论。(上面有关诗句强、弱的讨论已形成一个学习的高潮,这儿又别出心裁,另有洞天。)

师:(惊喜地回过头)你愿意?好,好!那就请你到前面来主持,我就坐到你的座位上去,好吗?(师生异位,众人哗然。)

主持人:(大方地走到前面,用左手潇洒地一亮)你请坐。(彬彬有礼,素质良好。)

主持人:(约四、五分钟后)我想,大家可能讨论得差不多了,各小组用一两句话概括好讨论的意见,然后推一位同学发言。(主持有方:注意把握时间,还提出明确要求。)

生⑥:我们小组讨论的意见是:大家非常喜欢这首诗。原因是诗中用了许多比喻、排比、对偶,形象地表现了诗的意象。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等,把新、旧两种不同的爱情观表现得非常鲜明……(言简意赅,一语中的,有理有据。)

主持人:他们小组非常喜欢这首诗,尤其喜欢诗中“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仿佛……却又……”几句,有道理,其他组呢?

生⑦:我们小组认为诗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等诗句写得比较好,形象而富有感染力。另外,诗的后半部分写得最好,不光诗意好,而且句式也很优美;好的诗情,好的诗句,表现了诗人新的鲜明的爱情观点。(重视内容,也强调形式,可贵。)

主持人:这个小组说舒婷把自己和爱人比喻成两棵树,表面分离,然而只是身的分离;意思是只要心相依也是一种真正爱情。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⑧:我们小组认为,诗中的“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等句写得很精彩,它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深沉而不浮泛的爱情观。

主持人:这个小组的意见概括地说是:真正的爱情不一定要挂在嘴上,不一定要法律固定,只要真心相爱,哪怕分离;真心相爱了,哪怕只默默地相视;相互爱的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也确乎是一种深情;相互爱的人,不一定要把心全部掏出来,但对方也能够理解。这就是诗人新的爱情观。(众热烈鼓掌。)

生⑨:我们这组的同学认为这首诗写得很不错,大家都喜欢。但我们要提出个问题:诗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而下一句的“像沉重的叹息”中“沉重的叹息”表现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明白。(提出了新问题,深入地“学”,“主人”的求学态度。)

主持人:诗句“像沉重的叹息”放在这里表现什么意思呢?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来讨论讨论。(把握关键,顺势导引,“主持”有方。)

生10:我们认为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了好像有一种浓重的火药味在里面,读起来不太舒服……

主持人:这位同学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否刚才那个小组的意见,认为这首诗通篇都是写得好,但“像刀,像剑,也像戟”等句子不符合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情调,有浓重的火药味(众大笑)。但他还没有回答出“沉重的叹息”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继续讨论。另外,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卉”是不是不符合这首诗的主题?

生11:我认为诗中对象征男性阳刚之美的橡树的赞美和象征女性阴柔之美的木棉树的赞美,都表现了作者特有的风格,这是自读提示中告诉我们的。

我认为这“沉重的叹息”是女性柔韧情感的显现,这也是一种象征。

生12:女性的柔韧是一种美,可是“叹息”往往是令人焦虑的,何况这叹息前又有“沉重”。(众大笑)

生13:女性的柔韧固然一种美,但女性也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有自己情感外的表达方式,“沉重的叹息”恰恰是女性深沉的柔韧之美的表现,难道美就一定是要喜滋滋的吗?(众又大笑)

主持人:刚才几位同学的意见都不错。“叹息”是一感情的流露,“沉重”一点或许更美。(众笑学生鼓掌)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师:(起立,向主持人示意)刚才大家的讨论很好,也很深入。我补充一点,这首诗是舒婷的名作,表现了诗人不同寻常的爱情观。但有一点要明白,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呢?(生:写在1979年)对,写在1979年,也说法是十年**刚刚结束不久。当时仅二十几岁的诗人,她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未来;那么,她当时写的诗还比较嫩气一些,是不是?如果今天的舒婷要再一次“致橡树”,想她可能会对诗中的有些诗句做调整修改,就不会像“这才是伟大的爱情”那么直露简单了(众大笑),下面请主持人小结一下。(及时评议,画龙点睛。)

主持人:这首诗写在十的**之后不久,诗人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自己崭新的爱情观;但由于是十年**结束后不久,诗人的情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所以,爱情观也还没有完全现代化……(众大笑,热烈鼓掌。)

师:(向主持人表示谢意)你的主持很出色,谢谢你!(主持人含笑走回座位)讨论就此结束,好吗?下面我们试做三个作业:①重写一段自读提示,或对自读提示进行一些修改;②代今天的舒婷修改一下有的诗句;③写一篇短文“读《致橡树》”赏析一下这首诗。第三个作业放到课后去做。右面两个小组和左边一个小组修改提示,其余的修改诗句。

师:(看了看时间,走进学生中去,时而听讨论,时而点拨几句,连续走进三四个小组,五、六分钟后,走到讲台前。)同学们作业时都很认真,当然,我们的作业不可能尽善尽美,只要有道理就行。下面,先请修改自读提示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修改的,原文哪些地方不太妥当,如何修改,为什么?(这是教者有意带领学生走向“高于教材”的境界。)

生14:我们小组修改自读提示的意见是:在提示的前面或恰当的地方点明一下写作时间,以便阅读全诗时能结合时代背景更深入地理解;另外还可以在提示里结合另外一些课文点拨一下,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爱情观。

生15:其实,有关爱情的课文还有,如《与妻书》、《荷花淀》等,提示里如果能够结合一下这些课文,效果会更好。

师:以上同学的意见很好!提示里结合一点课文,比如高二的《孔雀东南飞》,高一的《荷花淀》等,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爱情观。还有其他意见吗?

生16:提示中除了对这首诗的有关写作方法提示点拨外,还可以就诗中有些不符合现代语法的句子说明一下,以便我们较快地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师:很有道理!这边小组的同学的意见呢?说出来大家听听。”

生17:整个提示写得还不错,但可以在文末点明,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就对十年**……

生17:……应该点明,诗人在否定了旧的爱情观的同时,也同时否定了整个十年**社会;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理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修改意见非常好,很有价值;引人思考。下面呢,请修改诗句的小组发表意见。

生18:我们小组认为,可以把“我有我红硕的花朵”中的“红硕”改成“雪白”更好一些,因为雪白象征一种圣洁,更能突出爱情的纯洁……

生19:另外,可以把“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中的“我们”改为“你和我”,那样既表示强调,又能表明一种更深沉的关系。

生20:我们小组认为诗句不需要修改!因为舒婷的诗是朦胧的,读起来给人一种朦胧感,改得直白了,就没有朦胧味了。”

生21:为了和诗中的“像刀,像剑,也像戟”对比,可以把“像沉重的叹息”等两句改成“像冰淋,像雪峰,像大海”之类,当然,我们这里的改只是一种学习,不一定对。

师:正像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我们这里的改,只一种学习,学习嘛,就可以随便一点畅所欲言,对吗?我想舒婷要是在这里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如果她想再写一首诗,把大家带进21世纪,一定会写得更好……-(下课铃响)

师:下去等大家把这个单元的诗学习完以后,写一篇诗歌,好吗?我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行吗?我马上就要回上海了,我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我们仿佛分离,心,却永远在一起。(学生喜悦地鼓掌,众大笑。下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 w
    论坛课件(精选九篇)

    发布时间:2024-02-15

    3、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学会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古诗的意思,能准确说出诗句中部分词语的意思。4、体会《访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并能写一段话。5、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意思。能体会《访隐者不遇》描绘的情景,写一段话。教学时间:2课...

  • w
    论坛方案

    发布时间:2024-02-25

    推荐阅读的“论坛方案”文章栏目小编强烈推荐给大家,请与您的好友分享这个有趣的视频。只有在工作上提前准备方案,才能顺利完成工作目标,当我们迷茫于不知如何开始做项目时。我们应尽快制定好一份工作方案,方案对于我们的行动有着指导意义。...

  • w
    论坛推广方案实用

    发布时间:2024-01-16

    为了确保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制定一个具体的方案。这个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论坛推广方案”是我们从网络搜集和整理的,如果您有兴趣,建议您阅读下面的文章,可能会给您带来启发!...

  • w
    论坛方案四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我们都知道: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做准备就草率行事,就会事倍功费。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是在职场生涯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它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完成工作更加出色。现在,请大家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更多关于“论坛方案”的相关知识。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注意文章仅供参考之用。...

  • w
    论坛通知4篇

    发布时间:2023-05-25

    你是否对“论坛通知”有一些疑问呢?不妨来看看好工具范文网的编辑为你准备的资料吧。在日常事务中,我们常常需要接触到公告通知。这些通知可以有效传达重要信息,企业更是利用它们来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那么就请你来浏览一下这一页的内容吧!...

  • w
    论坛邀请函

    发布时间:2023-11-15

    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活动邀请函?活动邀请函的使用也代表着主办方对活动的重视,所以通常是由邀请人亲自起草。当然,优秀的邀请函整体结构一定不会有错。栏目小编特意整理了一篇名为“论坛邀请函”的文章,里面包含了您所需的所有信息!...

  • w
    论坛邀请函集合

    发布时间:2024-02-16

    “论坛邀请函”这篇文章小编认为值得一读,现向您推荐。随着时代的变化,邀请函的使用次数也越来越多。因此,邀请人应该意识到提前写好活动邀请函的重要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邀请函的内容要能让受邀人清楚地理解。那么,活动邀请函该如何制作呢?阅读本文,您将会收获更多的学习心得。...

  • w
    单位论坛演讲稿

    发布时间:2023-10-21

    优秀的演讲稿可以增强我们演讲时的语言感染力,但是对于主题演讲稿,是否有适用的模板呢?《单位论坛演讲稿》是小编通过网络整理和加工的信息,我们将继续努力改进和提升,希望您能多多浏览我们的网站!...

最新文章

复制全文
下载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