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1-05
1

202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1)

而对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传统史观上一直将他们作为英勇烈士来看待。但是,在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蒋先生还原了中日海战的真实场景:"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

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

从这些详细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英雄的局限性。但蒋廷黻先生以不同于传统的眼光向我们揭示了历史真相。

蒋廷黻先生以其鲜明的观点和严谨的逻辑,从一个新的视角来揭示历史。还给历史最真实的面目,这是我读完《中国近代史》后对它最深刻的印象。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篇2)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代史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和挨打的屈辱史。这是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道、实现自由民主的历史。这也是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推翻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推翻封建主义实现人民富强的历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搞清楚社会为什么如此缓慢和曲折,但他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

“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

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是中国近...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