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内容
中秋古诗大全四句(推荐223句)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1、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2、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3、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皓月闪烁,星光闪耀,中秋佳节,美满时刻!
6、元好问:倪庄中秋强饭日逾瘦,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7、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8、唐代:刘禹锡
9...
查看详情>>白居易最著名的古诗《草》为什么小学课本删了后四句?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一个疑问,小学语文课本中白居易的古诗《草》,为什么只有前四句?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公元786年,也就是唐德宗贞元二年,16岁的白居易,在一场科场考试中,写下了这首应考习作。
按照唐代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后来也称为“赋得体”。所以白居易的古诗《草》,其实原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从它的原题中,我们可以得知除了关键词“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词,也就是“送别”。而我们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后四句,写的就是送别的内容。
那么小学语文课本为何删减了后面送别的内容呢?我想肯定不是放上全诗就怕我们背不下来。至于其删减的原因,应该是为了让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专注于“草”的精神。毕竟后四句诗中所抒发的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小学生们很难感受到,而且还写得极其含蓄。
因此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时候,为了小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就这样删减掉了后面四句,以及还把题目改成了更为简洁明了的《草》。那么白居易的这首诗,它的后面四句究竟写了啥呢?下面我们便来具体看看白居易的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前四句,也就是我们从小就能背诵的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它的意思也很简单,即古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它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大火无法烧尽它,春风一吹它则又遍地滋生。简单的从字面意思来看,它就是一曲赞美野草的颂歌。
而从其所具体的顽强生命力来看,它又可以升华为生命的颂歌。我们说白居易这两句诗所写的道理,其实每个人都懂,但是能够像白居易一样,在年仅16岁的时候,就能将其写入诗中,且语言朴实有力,对仗天然工整,一字一句皆水到渠成就很难得了。所以白居易这首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据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白居易在京城谒名士顾况时,准备投献的诗文中便有这首诗。但顾况一开始没有在意白居易,反而取笑他的名字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即长安的米价很贵,想要在长安混不容易呀。而当顾况读到“野火烧不尽”二句时,不禁大为嗟赏,说:“道得个语,居亦易矣”。也就是有这样的才华,在长安就很容易了。后来更是帮白居易到处宣传此诗。
然后,我们再来看诗的后四句,也就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缺少的那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的意思是说,古原上的青草香占满了古道,阳光下的翠绿草色连着远处的荒城。我在这里又送友人远去,这萋萋芳草都是离别之情啊。“远芳侵古道”二句,是继前面四句所写的野草顽强生命力后,对野草的清香着重进行了描写,同时也有一种春草蔓延扩展之势。
至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它其实化自《楚辞》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原诗中的意...
查看详情>>与“白居易最著名的古诗《草》为什么小学课本删了后四句?”相关的文章
杜牧的这首《赠终南兰若僧》古诗,短短四句28个字,但是结构极为复杂
如果要列举出唐代,不,是古代两位水平最高的杜姓诗人,会是哪两位?第一当然要推杜甫,第二恐怕也无甚悬念,可推杜牧。杜牧的诗俊朗清丽,“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清新绵邈,意境十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情景交融,动人柔肠。
都说才气外露,有才之人,往往秉性外露,有几分轻狂。这个说法对别人是否应验不得而知,但是对杜牧而言,确实算是比较准确。不过杜牧的外露和轻狂,是有充分底气的。杜牧虽说没有“一朝看尽长安花”那般骄傲,但是也曾经因为“两枝仙桂”在手,而志得意满。
他甚至认为大家都应该认识他,可是偏偏有一个高僧,对他不感冒,甚至表示从未听闻。这让杜牧有些颜面扫地,无奈之下写了一首诗。从诗中来看,被高僧打击后的杜牧幡然醒悟,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是充满着禅机令人回味无穷。
《赠终南兰若僧》
作者:杜牧
北阙南山是故乡,两枝仙桂一时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觉禅门气味长。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28个字,但是结构极为复杂,蕴涵几重转折。前两句是少年得志的轻狂和骄傲,第三句是满腹牢骚。最后一句,幡然醒悟,达到了境界的升华和格局的提升。
第一句,杜牧是自吹自己出身高贵。他的故乡在南山,这是什么地方呢?这是当时长安的南面,名门望族的聚居地。所谓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就是说的当时的京兆两大望族,杜氏便是其一。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杜氏便是高门世族,至唐时更为煊赫。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如此家世,值得骄傲,杜牧借此自夸并不过分。不过家世只是前人的荣耀,如果躺着吃老本,也算不得什么才俊。杜牧显然不是靠祖上功德得名的公子哥。
第二句,杜牧标榜自己的高才和成就,那就是“两枝仙桂一时芳”。所谓折桂,一般指的是高中,这是学业成就。然而古代学而优则仕,折桂因此也常常指代当上了官。杜牧之所以称“两枝仙桂”,一枝是他高中进士,一枝是他因为“谏言制策”得官。虽然说一般而言,高中进士也能做官。但是杜牧却没有在这一条路上前行。唐代授官也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学业考试,即常科,比如中进士授官。还有一种就是通过展示才能,即制科,入仕。杜牧是把两条路都走通了,确实值得一提。杜牧也成为一时之芳,名动京城。
然而却偏偏有人并不看重这些人间功名,比如这位对杜牧一无所知的僧人。不过能够真正看透世俗功名的僧人,一定不是普通僧人。杜牧起先并没有领悟到这一点,只是牢骚满腹地抱怨怎么有人不知道自己。这便是诗的第三句“休公都不知名姓”。
不过杜牧究竟是杜牧,是有高才之人,突然之间,他就从牢骚中顿悟过来。自己如此志得意满,为所取得的功名沾沾自喜,是否合适呢?浮名之无根无稽,或许才是亘古不变的常理啊。想到这里,杜牧不由得对那个僧人肃然起敬。他由衷地感慨道:始觉禅门气味长。却原来,佛门之内,气韵更加绵长。自己的人生境界和格局,太狭隘了。
其实,唐代许多大诗人,都雅好礼佛,比如白居易。很多诗人对于佛理、禅意颇有心得。杜牧这首诗虽然...
查看详情>>与“杜牧的这首《赠终南兰若僧》古诗,短短四句28个字,但是结构极为复杂”相关的文章